两岸如何合作育出“中国好种”?
| 2025-11-20 08:11: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原标题:厦门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销售的种子种苗覆盖全国种植面积超500万亩 藏在种子里的两岸合力 东南网11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见习记者 王彦雯 吴函晓 通讯员 郑素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提出种业振兴计划,厦门将造好农业“芯片”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一年前,农业农村部和国台办正式批复设立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台创园”)。它的前身,是2019年成立的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是省内唯一以种子种苗为核心定位的产业园区。 如今,台创园销售的种子种苗覆盖全国种植面积超500万亩;培育的苦瓜种子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5%,优质西甜瓜、小番茄种子占20%,鲜食玉米占10%…… 两岸如何合作育出“中国好种”?收获的季节里,记者走进台创园,探寻一粒种子背后的两岸故事。 台湾良种从这里奔赴大陆 “这边是育苗、这边是育种,我们有甜玉米、水果玉米、糯玉米等品种,可适应云南、山东等不同地区的气候需要,也可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台胞曾明宝站在熟悉的田埂上,向来宾介绍全国规模最大的甜玉米育种基地。 1300多种甜玉米品种从这里被选育,然后送往全国各地的种植基地。最近一年,曾明宝的接待明显多了。台创园设立后,两岸种业交流合作有了全新载体。作为龙头企业的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成为园区“模范生”,曾明宝是公司技术总监。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质量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曾明宝表示,他已在这个领域奋斗了近10年,未来5年也会继续坚持。 曾明宝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园艺研究所,2014年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发现厦门种业发展前景广阔,便在2016年加入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他从台湾引进了番茄、丝瓜、茄子等蔬菜的优良品种,以及农业管理经验和技术。他还通过一档台湾电台农业节目,将自己在大陆的所见所闻传递给台湾乡亲,化身两岸农业融合的交流纽带。 农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先行者,也是两岸融合的切入口。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气候同质,是台农“带着品种、设备、订单”来大陆发展的首选。福建,因此成为台湾农民创业园最密集的省份。 台湾农技人员携良种来厦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台湾农友种苗在厦门设立控股子公司,开启两岸种业合作交流新篇。1995年,厦门文兴种苗与台湾地区最大的十字花科作物种子生产商台湾庆农种苗建立合作关系。2001年“小三通”后,交流迈向机制化,厦门搭建平台引入台湾先进育种技术,推动华南种业升级。近年来,厦门与农友、庆农、欣桦、永绿、长生等台湾主要种苗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厦台种业合作,不仅为大陆带来台湾优良的品种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管理经营理念,还培养了一大批种业人才。”曾明宝表示,当今厦门种业界的风云人物,多与台湾有着不解之缘。(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从零星前来,到聚集成群,多年间,越来越多台农慕名来同安开拓市场。截至目前,台创园已集聚台资农业企业76家、创业就业台农100余人;种子种苗年贸易额近2亿元;销售的种子、种苗覆盖全国种植面积超500万亩。 台创园成了台湾种子种苗进入大陆的“中转站”,成了大陆和台湾种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示范地。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为特区,厦门这座现代都市本非传统农业大市。但在种业界,素有“南厦门、北寿光”的美誉。 走进厦门农运来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盘“苦瓜刺身”让人印象深刻,初尝微苦却有回甘,口感受到市场热捧。这个苦瓜品种名叫“秦朝”,就是两岸种苗“联姻”的成果。 “台湾的苹果苦瓜有很好的口感,大陆的品种适应性和抗性比较好,‘秦朝’的亩产能达到2万斤,覆盖南方8省近20%的市场。”公司总经理汤永强介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种子种苗,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汤永强表示,“我们杂交培育出新品种,在市场上流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我们手中。” 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台创园的重点方向。园区企业自发成立厦门市农芯种业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成立厦门工作站,打造通用育种科研平台,有力推动了两岸联合育种攻关。 2个月前,为加快推进台创园的开发建设,台创园发展服务中心揭牌。同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叶晓亮因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台创园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他介绍,目前,台创园已累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170多个,获得种子种苗专利50多项。台创园成立种业中心,并同省农科院签订乡村振兴科技合作协议,就是要着力加强种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 如今,台创园内农友种苗公司的西甜瓜和小番茄、百利公司的蔬菜嫁接苗、华泰五谷公司的水果玉米种子等,已经做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文兴种苗与台湾庆农公司合作选育的青梗松花菜庆农系列新品种,一度占国内市场70%的份额;同安芳都杨桃园、同安詹家柚果园、吴记百香果园等培育的台湾特色种植水果,均在国内广受好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认为,种业振兴是关键一招。以台创园为抓手推动厦门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两岸融合,是厦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作为。”叶晓亮表示。 携手深耕希望的田野 100多名台农来到同安,如何为他们打造温馨的“第一家园”? 今年10月,《加快推进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方案,台创园将获得厦门市、同安区的补助资金,用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引进台湾农业“五新”和农业人才等支出。 此前,《厦门市扶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措施》《厦门市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已出台,两岸种企同等享受。厦门市农业农村局近日印发的《厦门市促进种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农作物种业部分)》,明确对从境外新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展保种、扩繁与育种研究应用的种业企业,可按其引种费用实际支付金额的50%给予补助;对获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的种业企业,可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结合台创园发展规划,我们明确了打造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两岸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引领区、构建两岸乡村振兴样板等3项发展定位。”叶晓亮表示,“厦门土地资源稀缺,但发展农业的资金、人才、物流等要素完善。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种子种苗为特色,出台更多吸引台农入驻的政策。” 扎根同安,放眼世界。闽台种业合作,正在更大的舞台结出硕果。台创园推动企业与荷兰瑞克斯旺、日本Berg Earth等国际巨头开展育种合作,助力中国种苗搏击国际市场。台农陈秀瑜团队培育的蝴蝶兰品种沿“一带一路”香飘东南亚。 “希望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走出去’,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传播到东南亚等更广阔的地区。”曾明宝说。 “探索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路,是厦门农业农村工作肩负的重任。”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文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高质量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力促融合、探新路,擦亮厦台农业农村交流合作金字招牌。” 学习手记 站在田埂上看种业自立自强 站在台创园基地的田埂上,看似寻常的农作物,在周而复始的播种、育苗、筛选、杂交当中,凝聚着农业工作者的心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种子,则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个环节。在振兴种业上,同安有两个鲜明的标签: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行走在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我们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园区建设,看到了一批批台农积极参与两岸种业合作。同安台创园升格为国家级后,在资金、用地和人才政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融合发展。以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抓手,厦门正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上深化改革,强化两岸种业交流合作用地保障。 台湾农业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精细管理,与大陆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种业崛起的空间巨大。 未来5年,两岸种业合作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向“共同品种权、共同市场、共同标准”的深度融合迈进,实现“联合育种、全球集散”的自立自强,与世界共享两岸种业融合之果。 |
相关阅读: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