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菜园筑梦惠三农”科技服务团队:蔬菜大棚里的“最强大脑”

2025-11-22 08:14:02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2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

立冬后,气温骤降。在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基地内,蔬菜“宝宝”们早已被“搬进”温室大棚里。该所丝瓜团队负责人、高级农艺师陈铣解开厚厚的卷膜,一股暖气扑面而来,丝瓜“宝宝”们正在翠绿的藤架上茁壮生长。

“丝瓜是夏季蔬菜,我们选了六七个品种做秋延后适应性试验,如果能通过,丝瓜种植期将延长到初冬。”陈铣背着手,脸上透着轻松。

相比丝瓜大棚,隔壁小白菜大棚十分忙碌。小白菜团队负责人、副研究员郑学立一边指导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观察品种组合生长情况,一边叮嘱团队农艺师注意育种材料配比。“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现在还有20多个大棚,光育种材料就有600多个。”

2018年,陈铣、郑学立等领头的科研团队,联合组成“菜园筑梦惠三农”科技服务团队。虽然团队只有31个人,但他们始终心怀“种生万象”的信念,以科技创造成果,让农业兴起来、农村富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先在“自家”基地做试验,取得相应的成果后,便将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田间地头。

团队负责人、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陈秀娟举例说,根据南平丝瓜品种混杂的特点,团队选育出适宜低海拔种植的“长盛2号”和适宜中高海拔种植的“长盛3号”,仅4年时间就助力建瓯培育出“产—供—销”产业链,帮助农户增收3500万元。

此外,“菜园筑梦惠三农”科技服务团队还组建法人科技特派员,推动琅岐基地成为我省蔬菜新品种展示与推广的重要示范平台,实现科技下乡从“单兵作战”到“集体作战”、局部支持升级为全面服务的跨越。

2020年以来,团队累计下乡800余次,服务农户超过3万人次,解决技术问题300多件;2022年以来,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110万元;2025年获批成为福州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及“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