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梁建平 雷光美 通讯员 章纪宣 沈乾生)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在践行“四下基层”中,诏安县建立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拉近了党群关系,改善了干部作风,使群众路线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常态化工作方法。目前,这一工作机制正在漳州全面推广。
近日,记者走进诏安,现场感受“倾听”的力量。
谁来听,怎么听
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只有通过制度规范让群众路线成为常态运行的工作方法,才能改变群众工作“人人负责、无人负责”的困局
5月28日,记者来到四都镇大梧村时,村民林辉义正在虾池里忙着清淤。林辉义说,这个虾池,是他前不久刚承包的,“等了好多年,终于盼来致富的好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大梧村村民集体出力,搬山石,筑堤坝,围垦出一片滨海田园。1986年,养殖区分块承包给了村民养虾。养殖效益连年看涨,六十几户承包户一直不愿退出。今年2月,承包期又到了,原来的承包户希望继续承包,其他村民则希望重新招投标,两者相持不下。
各有各的诉求,向谁反映?谁听了能解决?
四都镇和大梧村,都设有倾听群众诉求接待室;公开栏上,每周都公布负责倾听群众诉求的干部的名字、电话,以及接待群众的时间和地点。
首先倾听承包户和村民诉求的,是大梧村村支书吴清华与四都镇副镇长陈细定。他们认真记下村民的要求,并协同村两委对虾池承包问题进行调查。由于事关广大村民利益,吴清华与陈细定又将问题带到镇里研究。镇村干部统一了思想,认为应该重新招投标,遂通过公开栏、短信等公布这个想法,广泛征求意见。
重新招投标在3月1日举行了。“招投标依法依规,所有程序都公开,村民心里跟明镜似的,当然欢迎。”林辉义说,村支书也没能拿到标。
这一轮招投标,村集体收入了1760多万元。
“我们倾听群众诉求,注意区分不同主体的具体岗位,各级领导干部各尽其职,每个人都有量身定做的动作,大大增强了操作性。”诏安县纪委书记钟科说。
诏安县出台《关于建立干部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村(社区)干部倾听群众诉求“1234”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文件规定,县处级领导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到挂钩的乡镇定点接待群众;乡镇领导及包村(社区)干部每星期安排半天时间,到所挂钩(包)的村(社区)定点接待群众;村(社区)两委干部必须全天候接待群众。接待群众的时间、地点、人员、联系方式等在辖区内事先公布。同时,利用“网上晒、手机看、电视播、栏上贴”等农村党务村务公开信息平台,受理群众诉求,及时向诉求人发送受理告知、办理进展情况及办理结果等信息。
对干部到基层结对帮扶、蹲点调研,诏安县也给出硬指标:县直机关干部全年不少于60个工作日,乡镇干部不少于120个工作日;乡镇干部每周驻村时间不少于3天,每月走访群众不少于20户,每人至少挂钩一个困难户。
不是听听就算,而是听了就办
解决群众的诉求问题,是要求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主要目的。达到这个目的,既要靠干部的自觉,更要有制度保障,以刚性的约束让群众工作远离形式主义
拌水泥,砌砖墙,植花草……走进金星乡山兜新村,建设场面火热。
53岁的村民黄少琴正在新房前打扫卫生。黄少琴说,他们一家四口原挤在破旧漏雨的土房里,面积仅30多平方米。后来,政府统一规划建新村,给他们家105平方米地,还帮忙建起一层,又联系信用社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后续建设和装修。
金星乡早年是国营农场,部分没有及时转岗的群众一直居住在上世60年代建的房子里。一年前,山兜村个别村民到乡里反映,自家房子已是危房,希望尽快解决。
乡党委、政府没有停留在一两户的问题上,而是在全乡范围进行危房普查。在此基础上,规划、申请了新村建设用地。新村一期,一次性解决81户危房户建新房的问题;还将进行二期、三期建设,接纳从地质灾害点迁出的群众。
“从群众反映诉求到一期入驻,只用了一年时间。乡里还请村民选出代表,监督新村建设。这样的党委政府,谁不支持?”村民余清周说,以前干部征地要三番五次做工作,现在群众主动拆自家房、砍自家树,干群一心着力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
“解决诉求的效率,来自机制的规范性和程序性。”金星乡纪委书记沈洁明告诉记者,为确保工作机制的规范运作,诏安制定了“五单一记录”的倾听群众诉求路线图。“五单”:倾听群众诉求登记单,关于转送(交办)诉求人的函,关于交办××领导批示件的通知,关于××反映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的报告,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一记录”:倾听群众诉求接访笔录。
“五单一记录”,这一路线图保证了所有诉求都进入有回应的、不可逆转的、有案可查的处理流程。
此外,诏安出台《干部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责任倒查追究制度》。记者在这份文件中看到,责任倒查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责任划分、倒查内容、倒查流程、责任形式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据了解,诏安通过明察暗访、电话抽查、会议记录检查、群众民主测评、随机调查等手段,保障责任倒查机制的落实。同时,各乡镇每月要把倾听和解决群众诉求的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效能办,县效能办每季度汇总后上报市效能办。
坚持倾听,听出了互信
群众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变“运动式”为“常态化”,改善了干部作风,赢得了群众信任,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在梅岭镇田厝村,国家二级渔港的建设如火如荼。
村民田华生在泊位上整缮自家的新渔船,憧憬着开渔的日子。“诏安是渔业大县,田厝村可以说是渔业大村,仅钢质捕捞船就占全县近半。有这么多船却没有渔港,显然不合理。”田华生说,村民们通过手机短信了解到县里开展倾听群众诉求工作的信息,就反映了诉求,很快得到回应和解决。
如今,田厝渔港一期建设即将收尾,部分工程已投入使用。
“村民们进而提出建设一级渔港的诉求。对此,县里论证可行后,迅速启动前期工作。”田厝村村支书田兆能说,随着渔港建设加快推进,田厝村群众增收加快,干部们又带着“既要富、又要美”的议题,进村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县、乡决定在田厝国家生态村基础上顺势而为,多方筹措资金1亿元,投入田厝村建设,让宜居宜业环境进一步提升。”梅岭镇组织委员沈木溪说。
个案诉求、突出矛盾、大局问题,已经成为诏安干部倾听群众诉求的三个主要方面。“群众诉求事项繁多,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性中归纳出共性?我们实施定期研判制度,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钟科说,各级党委、政府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判群众诉求情况,梳理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县委、县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乡镇党委、政府每半月至少召开一次,村(社区)至少每10天召开一次。
“诉求个案,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就会成为积案;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善于解决,将使矛盾更加突出。”诏安县委书记张镇城说,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依法、阳光、公平,群众才信服。这样,各级干部才有更多的精力解决事关发展大局的诉求。
干部主动下访,倾听民声,化解民怨,使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消减了矛盾隐患,促进了社会和谐。去年以来,诏安各级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866户;县乡两级干部下访2.8万人次,发放便民服务卡6万多张,受理群众诉求2202件,已办结2047件;妥善化解上访积案31件,占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