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公房用于公益民生,租金可打折

东南网8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詹文 实习生 蔡晨静/文 吴晓平/图)鼓浪屿几十年未曾大变的公房租金,突然飙涨10多倍,甚至20多倍,这使得鼓浪屿上的传统老字号们撑不住了。不过,市国土房产局昨天表示,按市场评估价,对商用公房租金进行调整,就是为了推进公房租金与市场租金接轨,目的在于遏制转租牟利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是涉及公益和民生事业的老字号店铺,有关部门称店租可以进行优惠。比如,将商用公房作为书店、电影院、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公益与民生用途的,可按60%缴交租金。

提高公房租金是为遏制转租牟利

市国土房产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联合发出通知,6月1日起对全市1800多处商用公房租金,按新的市场评估租金标准调整,其中也包括鼓浪屿。

市国土房产局说,按市场评估价,对商用公房租金进行调整,就是为了推进公房租金与市场租金接轨,目的在于遏制转租牟利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据介绍,原有的租金标准是根据2009年评估结果制定的。近4年来,厦门房地产的租金和售价稳步提升。而市国土房产局直管非住宅用房的旧有合同租金,与当前市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次商用公房市场租金标准,由4家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估价时点为2012年12月31日。这4家评估机构,都是通过政府采购中标的。”有关人士说,评估公司得出平均值后,国土房产局又组织了专家和行评代表评审后确定。


涉及公益民生 公房租金可打六折

“事实上,这次提高商用公房租金的同时,也配套了一些优惠措施,以支持公益与民生事业。”有关人士说。

比如,公房若是由承租人自主经营的,可按市场评估租金标准的70%缴交;承租人经批准将直管非住宅用房作为书店、电影院、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公益与民生用途的,可按60%缴交租金。

此外,对历史负担较重的国有和集体老企业转租的,2013年6月-12月份可按市场评估租金标准的80%缴交;2014年可按市场评估租金标准的90%缴交;2015年按市场评估租金标准缴交。

市国土房产局表示,调整之后,租金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转租牟利的空间会得到大大压缩。

住宅改商用的公房也在调价之列

6月1日起调整的公房租金,除了商用公房外,还包括将住宅改为非住宅用房使用的。

“如此一来,就堵住了‘住改非’公房转租套利的源头。”一业内人士说。

住宅公房“住改非”后,多手转租“套利”上百倍。尽管房管所租赁合同中明确“住改非”违约,出租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承租人恢复房屋原状及赔偿出租人的损失。但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

前不久,鼓浪屿整治小组的一份工作专报,特意将公房“住改非”问题拎出来。同时,对岛上所有商家进行了摸底,对商家房屋做“产权身份认证”,借此逐个挑出“住改非”。

专家建议

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搭些合理小房子优惠出租老字号

在何丙仲看来,鼓浪屿上的公房私租是主要问题。“公房私租,这相当于是挖政府的墙脚,这是在盗取国家资产,同时又飙涨了鼓浪屿的店租。我们首先要从这里出发,来解决问题,应该要禁止公房私自转租。”

何丙仲觉得,可以把此次涨价事件当成一次契机,在鼓浪屿上搭一些合理的小房子,优惠出租给老字号店铺,让老鼓浪屿人联合起来管理。还可以把岛上的烧烤摊也一起搬过去,堵不如疏,方便管理。

海西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辛辛苦苦赚的这点利润,还要被导游强行吃下,这日子过得实在是艰难!”鼓浪屿上,一名工艺品店老板向记者抱怨。

昨天,晨报记者再探鼓浪屿。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除了高涨的租金,导游猛吃回扣、商家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同行“内乱”等情况都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无疑进一步使商家的经营情况陷入“难上加难”的境地。

A

导游吃回扣 最高的甚至达到30%

“在鼓浪屿开店,给导游回扣太正常了。一次购物要20%的回扣,高的达到30%。”赵先生经营干货店已有3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店的月租以前是5000元,如果客人多,消费一次可赚5000元。如果一个月导游多带几单生意,即使扣除1000元回扣,以及人工、水电费等,一个月还是能赚不少。”

“现在月租5万元,而干货价格变动不大,以前一个月做几单就能维持收支,现在要多做10倍才能维系,而回扣又要照给,这把仅有的利润吞掉了。”赵先生说。

据悉,目前,鼓浪屿还有不少无证经营的“黑中介”,专门赚取回扣。有媒体报道称,这些“黑中介”拿的回扣比例是:有证的旅馆10%到20%;无证的旅馆25%至30%;卖干果、干货的,平均在30%左右;茶叶店、餐馆更高一些,40%很常见;最高的是展馆类商家,高的甚至可以给到50%。

B

商铺“小资风”泛滥

同质化、无序竞争太严重

纪念品并非“本地产”

鼓浪屿龙头路挤满了各类“小资”风格的奶茶店、咖啡馆、手工艺品店等。在某个地段,距离不到百米,就分布着两家“赵小姐的店”。

早在2008年,民盟厦门市委在一份提案中提到,鼓浪屿旅游商品已被批低端化、庸俗化。而现在,更是愈演愈烈。“整个鼓浪屿,到处充斥着各类‘伪小资’店铺和产品,已经让过去的老鼓浪屿文化消失殆尽了。”一位知情人士说。

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许一心告诉记者,鼓浪屿上的店铺太雷同,卖的很多纪念品,并非“本土产”,只是一种“拼接”的文化。同样的产品,在外地都能买到,这让游客很失望。


店家进货渠道都一样

一位商铺老板告诉记者,鼓浪屿上不少卖文创产品的店家,进货渠道都一样。“现在全国都在兴起这股‘小资风’,比如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中心,做这些产品都是一个流水线,批发价格很便宜,各地文创店都去那里批发,再高价卖出。”

虾米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刚开始,卖文创类的小玩意生意还不错。但现在,同质化竞争太激烈,“未来,文创店有可能会遭遇洗牌”。

大店不断“吃”小店

在鼓浪屿,有几个品牌在不断扩张,譬如张三疯奶茶店、潘小莲酸奶店等,前者不少于3家,后者不少于2家。新四海旅游商品店,更是超过4家。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与其它单体店不同,这些品牌店策划能力强,又能吸引资金注入,因此,扩张速度很猛。据称,此前倒闭的晓风书屋店铺,已被赵小姐的英式红茶书馆取代。

沈家肠粉店老板沈春长说,在高租金压力下,资金充足的店铺仍可盘下店铺,而资金不足又缺乏营销能力的店铺,只能被他们“卡”住或“吃掉”。

C

同行“内乱”

家庭旅馆无证业者搅乱市场

对于鼓浪屿上的家庭旅馆而言,“内乱”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许一心说,现在鼓浪屿有将近400家大大小小的家庭旅馆。其中,证照齐全的差不多110家。另外100多家,虽然没有证照,但已具备相应规格条件。此外还有120多家,即所谓的民房,散乱而不具经营资质。

“如果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鼓浪屿上住客多,多数家庭旅馆都能分到客人,那么大家都赚钱。”许一心说,如果是平时,家庭旅馆的整体入住率下滑,不少家庭旅馆或民房就会使出“价格战”,以此来吸引游客。

许一心说,事实上,不少开出超低住房价的家庭旅馆或民房,要控制成本,服务、卫生等必然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游客住宿环境及口碑等,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鼓浪屿家庭旅馆的整体行情”。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鼓浪屿,不少小型家庭旅馆、民房经营者等都跟“野导”挂钩,由“野导”揽客,再与其分成。这些,对于家庭旅馆的健康发展,都存在不利因素。

海西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消息不断,但全都和一个词有关:关门。

上月末,鼓浪屿的“元老级”家庭旅馆娜雅,因无法承受高租金而宣告关门。才过两天,鼓浪屿上经营了81年的“寿记龟糕店”,也宣布即将关门。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在过去一年多,包括晓风书屋、御点坊面包店、北仔饼铺等更多知名店铺,正在或已经飞快淡出人们视野。

记者 叶子申 摄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当前,在高租金等因素逼迫下,鼓浪屿上的店铺“寿命”,正变得越来越短,有家被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店”,只开了14天就宣告关门。不仅如此,仍在苦苦经营的商家利润也直线下滑,有的甚至是在亏本经营。

“最短命的店”

14天亏了14万元

“以前鼓浪屿很安静,一家店都能维持好几年。可现在,天天开业又装修,好像没一天是安静的。”鼓浪屿上知名的沈家肠粉老板沈春长无奈地摇头道。

沈家肠粉在鼓浪屿上经营了3年多,沈春长也“见惯”了鼓浪屿上的商家起伏。而令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家“鼓浪屿最短命的店”了。

“那家饼店位于街心花园,3个月前开张,可是只撑了14天,就倒闭了。”沈春长说,这家店是外地人开的,当时花费巨资装修,但没想到只经营了14天就宣告关门,“听说是一天亏1万,14天总共亏了14万元”。

按照沈春长的指点,记者找到这家店的地址,如今已是一家行动咖啡店。小小的店铺,还不到20平方米,但租金已高达4万元。“听说那家饼店是因承受不了高租金而倒闭的。另外,那家店卖的饼似乎销量也一般。”这家咖啡店工作人员说。

记者四处打听饼店老板的电话,却始终一无所获。“在这里投资失败的人太多了,很少人会记得这家店,估计老板也已经离开鼓浪屿,哪会留在这个‘伤心地’呢。”鼓浪屿上一家房产中介经纪人小高告诉记者。


[高租金逼迫]

店铺三天两头换人

实际上,那家只开张14天便宣告关门的饼店,只是鼓浪屿商业形态的一个“缩影”。记者走访发现,当前,鼓浪屿上商家店铺的整体“寿命”,正变得越来越短。

“每隔一两天,商家就会收到房产中介发来的店铺转让信息,有的是小店铺,有的是家庭旅馆。”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许一心说,而在3年前,顶多半年才会有人转让店铺。

采访时,记者看到,鼓浪屿繁华的龙头路上,不到百米的距离,竟有4家店铺在装修。一家干货店,在鼓浪屿上生存了5年,于2个月前宣告关门。另一家从漳州来的手工糕点店,也在不久前关门。还有一家是此前“名震网络”的奶茶店,也最终熬不住,在近期关门。

“逼”得商家纷纷关门的一大“元凶”,便是不断高涨的房租。一家创意手工店老板老黄告诉记者,他是2年前租的店,2年时间,店租从1.2万元直线飙涨到现在的6万元。

“以前还能赚点钱,现在这样的高租金,只能保本,偶尔还要往里面贴钱。”老黄说,一个月前,他原本想盘掉这家店铺,“后来想想,辛辛苦苦经营了2年多,不能就这么关了,否则也会被亲戚朋友看不起,就咬牙再撑一阵子”。

在鼓浪屿,“活杀珍珠”店的生意一向颇为红火。然而,现在,“活杀珍珠”店的老板们,却也感受到了危机。“租金涨得太高,3年涨了5倍多,现在只能靠量取胜。”一家珍珠店老板说,他是3个月前新转来做“活杀珍珠”生意的,但压根不敢投入成本装修。

[淡旺季差别大]

商家利润下滑严重

在各种压力的重重“逼迫”下,鼓浪屿上商家的利润,也在直线下滑。

一家外带果汁销售商林先生告诉记者,他经营的店铺,月租金高达6万元,再算上人工费及水电费等,一个月开销超过8万元。而一杯果汁平均售价约12元,如此一来,每天起码得卖出230杯才能保本。“现在鼓浪屿上果汁店遍地开花,竞争非常激烈,客流被严重分散。有时候生意不好,连续好几天都是亏的。”林先生说。

对此,家庭旅馆业者也表示赞同。一家老牌的度假酒店的负责人高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所经营的家庭旅馆,月租接近20多万元,请一个前台小姐,月薪2500元,再加上食宿补贴和三金等,一个月起码3000元以上,“10个员工就要3万元”。

高女士说,由于单批采购量小,家庭旅馆酒店用品的采购成本也相当高,有时会比那些酒店高上一两倍。此外,一个房间的洗涤费用(一间房间为20元)及其他费用,一个月下来,总共需支付成本将近40万元。

在高额成本支出的前提下,鼓浪屿家庭旅馆的淡旺季生意落差却是相当大。“一年仅有近3个月算是旺季,而近两年来,鼓浪屿上家庭旅馆数量增加,再加上曾厝垵家庭旅馆的兴起,客流被严重分流,即使是在旺季,每家旅馆的入住率也不一定有100%。”高女士说,如果在旺季,一个月光住宿就有30多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其他消费,总收入还能勉强维持。

而在淡季,多数是以亏损居多。“从这一两年的经营情况来看,现在我们旅馆的毛利率已从早先的30%下降到现在的10%不到了。”高女士说。

海西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高房租!高房租!还是高房租!

压垮鼓浪屿众商家的“最后稻草”,全都因为高房租。

本报6日曾报道,在高租金等因素逼迫下,鼓浪屿上店铺的“寿命”变得越来越短。有家被称为“最短命的店”,只开了14天就宣告关门。即便是仍在苦苦经营的商家,利润也是直线下滑,有的甚至在亏本经营。

那么,究竟是谁推高了房租?在这场“涨租潮”中,他们又从中获益多少?为此,记者再次登上鼓浪屿,对此进行了调查。

A

二房东转租

月租从5000元涨成5万元

不做生意改出租店面

不到40岁的曾先生是外地人,早年在鼓浪屿开店做干货生意。2年前,他把店铺转租出去,自己摇身变成“二房东”,“现在闭着眼睛喝茶都能赚钱”。

曾先生向记者透露,他的店铺有20多平方米,是3年前租来的,总共签了5年,当时月租也就5000元不到。2年前,随着鼓浪屿上店铺租金不断高涨,他心一动,就把店铺转租出去。“转租后,合同是一年一签,每年都有20%左右的涨幅。”

据曾先生透露,他的店铺,现在的月租已高达5万元。入手时5000元,转租5万元,这中间巨大的差价,足以让外人眼红。“做生意都没有这么高的利润。”

在国外的房东被“蒙”

在鼓浪屿上,类似曾先生这样的“二房东”并不少。据沈家肠粉的老板沈春长透露,他一个朋友的亲戚长年在国外,就委托该朋友管理房子。朋友把房子租出去,月租10万元,但只交给亲戚3万元。

鼓浪屿上不少老别墅是老华侨留下的,后代继承人不止一个。“我曾接手过一栋别墅,产权人有五六个。”麦田房产的房产经纪人小胡告诉记者,当时,这栋别墅的原定出租价是每月10万元,但产权人意见不统一,大家都想多赚一点,就一直往上抬价,结果从10万元变成20万元。“也有产权人把房子出租给‘二房东’管理,‘二房东’为了多赚一笔,肯定会再往上加价。”


B

房租高中介赚得就多

鼓浪屿上的店铺频频更换店主,也乐坏了岛上的房产中介。

厦门房产中介协会副会长、厦门高鹏房产总经理傅强告诉记者,有关商铺出租的中介费用,当前厦门的行情是,买卖双方各付第一个月租金的50%。

“这也意味着,如果是一间月租金为5万元的店铺,房产中介完成一单就可赚到5万元。如果店铺月租高达10万元甚至更高,那中介赚的钱也就更多。”傅强说,如今鼓浪屿上店铺隔三岔五就转让,如果有中介一个月签下4单出租协议,按每个商铺5万元的均价月租算,那么,这一个月,中介就能赚到20万元的中介费。

费尽心思炒高房价

如果是店铺交易,中介获取的利益也不小。厦门海之基房产的严总告诉记者,当前若交易一套店面,中介可收取成交价2.5%的佣金。也就是说,一间售价100万元的店铺,中介能得到的佣金是25000元。

这也让不少中介费尽心思炒高鼓浪屿上的房价。2011年,鼓浪屿上的容谷别墅叫价2亿元拍卖。但在网上,多家中介公司号称可办理中介转让,网上报价高达3.5亿元。“从那之后,房产中介联合炒作、抬价的情况,就变得相当频繁了。”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许一心说,“有的别墅已被相关商家承租,业主根本没打算卖,但这也会被某些中介发到网上去叫卖。”

C

对于鼓浪屿上不断飙涨的租金,也有知情人士向记者报料,有一些商业团体在炒作,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龙头路上一家面积15平方米左右的店铺,半年前的租金是5万元,但新东家接手后,租金直接飙到10万元。而附近比其签约早的店铺,租金最高才6万元。”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家店铺的租金有风向标的作用,别人看到其涨了,也会上调自己的租金。

据悉,上述“新东家”当前在鼓浪屿上已控制多家店铺,有的自己经营,有的转租给他人。“他们目前还在不断盘下更多店面,想要在这一片区形成垄断。”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旦形成垄断,那么,这一片区甚至整个鼓浪屿上的商铺行情,就由其控制了。

许一心告诉记者,鼓浪屿上建筑有“稀缺性”特点,越来越多商业团体或将进入,并试图通过运作资金来牟取暴利。

越来越多的老字号传统老店消逝在鼓浪屿的繁华中

东南网8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詹文 实习生 蔡晨静/文 吴晓平/图)鼓浪屿一家30多年的老字号,实在支撑不了暴涨的租金。无奈搬出店面,从有店到无店,再辗转栖身于楼梯道口一角,成了“路边摊”。

今年夏天,鼓浪屿飙升10多倍、甚至20多倍的商业公房租金,就像一股“黑旋风”,吹过鼓浪屿。破墙开店的住宅公房和私房,也跟风涨价。

公房“住改非”后,被拿来当商铺转租,基本都可以“套利”上百倍。

一边是房东们的眉开眼笑,一边则是鼓浪屿的老字号们纷纷关门。仅仅这半年,先后有10余家“元老级”店铺离开鼓浪屿。

不甘寂寞,住宅公房纷纷破墙开店

鼓浪屿,龙头路。

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店,卖着海蛎煎还有各种小吃,人来人往,生意不错。

不过,这本来不是一个店,这是一堵墙。因为游客太多,生意太好,这堵墙背后的住户心动了,破墙开出一扇门,做起买卖来。这个原本的公房住宅,就这样成了店铺。

鼓浪屿上的住宅公房,不经审批,非法改为商家店面,这个现象被称为“住改非”。昨天,导报记者走访福州路、泉州路、龙头路发现,“住改非”现象很普遍,这些住宅公房绝大多数都用来经营餐饮。

公房有两种,一种是住宅用房,一种是非住宅用房,也就是商用的。6月1日统一涨价的公房,指的是商用那部分。但事实上,老早就有人“盯上”住宅公房这块肥肉。

所谓公房,是用来“解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鼓浪屿困难居民住房问题。政府提供了一批住宅公房,以低廉的价格出租,每隔几年续签一次租赁合同。这一做法延续至今,租赁合同也变为每五年续签一次。

这些住宅公房,不允许私自改为商用。不过,在利益诱惑下,不少住宅公房的住户,私自将房屋改造成店铺。鼓浪屿房屋管理所近期就上报了40多户“住改非”的住户。


多手转租“套利”,租金差或达近千倍

公房“住改非”后,被拿来当商铺转租“套利”。

鼓浪屿上的执法人员,经常会发现“或明或暗”的“住改非”公房转租,要么合同协议,要么私下协议。如此转租之后,获得的利益巨大。

房管所工作人员透露,鼓浪屿上的住宅公房月租金,按照房屋好坏划分了许多等级。不过,由于其“解困”性质,即便是最高级的住宅公房,月租金也只要每平方米5元。

曾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龙头路旺铺店面的月租金达到每平方米4500元,而住宅公房每平方米才5元,“住改非”的公房若以龙头路的商铺行情转租,之间有着近千倍的差距。

近千倍属于极端个别的例子,但鼓浪屿上的公房“住改非”转租后,基本都可以“套利”上百倍。“这中间还夹着多手转租,但原住户的收益依然可观。”一位知情人士说。

他透露,一些企业低价向相关部门租赁公房,再高价将其转租出去获利,还有个人租赁公房,再打着合作的幌子抬价转租。二手、三手甚至被多手转租的天价租金商铺,并不少见。

公房私房一起涨价 老字号成了路边摊

一纸公文,使得鼓浪屿的商用公房租金在这个夏天暴涨10多倍。公房租金飙升,使得私房租金也跟风涨价。“最近不少房东都在酝酿要调价,理由就是,公房都涨租金了,私房也要涨。”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鼓浪屿上,“住改非”的不仅是公房,私房的总体数量要比公房多不少。这些私房私自破墙开店之后,层层转租,也使得店租飙涨。

不管公房私房,一路高歌猛进的房租,让鼓浪屿上的老字号们不堪重负,气喘吁吁。“都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了。”一位老字号店主说。

鼓浪屿龙头市场附近,有家北仔饼店。这家经营超过30年的鼓浪屿老字号,因为如此高昂的店租,差点宣告消亡。

原住民老林用了几十年经营这家饼铺,3元钱一个的北仔饼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原住民。才十几平方米的小店,短短时间内,就从月租不到千元,涨到了2万多元。

3元一个的北仔饼,实在无法支撑暴涨的租金。老林无奈搬出了店面,从有店到无店,再辗转栖身于楼梯道口一角,成了“路边摊”。因为寄人篱下,还需要和别人分成,老林只好涨价,3元一个的北仔饼变成5元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撑到什么时候。”老林说。


老字号们关上的不仅仅是一扇门

鼓浪屿龙头路,曾有一间家喻户晓的面包店——御点坊。但现在,鼓浪屿人只能在走过龙头路时,回忆那街巷间飘过的香味。

因为它已经关门了。今年5月,房租合同到期,店被收购,老板曹金万含泪变卖机器,关门走人。

曹金万到鼓浪屿十多年了,他把在鼓浪屿上做面包看成自己最大的梦想。每天早晨6点准时开门,第二天凌晨2点才关门。

面包店门口,任何时间走过,总弥漫着一股或浓或淡的面包香味。

当面包香成为过去式,鼓浪屿大名鼎鼎的“元老级”家庭旅馆——娜雅,也在7月成为这个夏天很多人最后的回忆。“逼退”娜雅的,依然是高房租。19间房的小别墅,2006年月租金8000元,2013年涨到了8万元。7年,店租狂涨10倍。

娜雅踉跄离开鼓浪屿的背影,还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视线,另一家81年的老字号——寿记龟糕店,也黯然宣布停止营业。

仅仅这半年,先后有10余家“元老级”店铺,陆续离开鼓浪屿。老字号们关上的,不只是一扇门,更是鼓浪屿积淀几十年的文化。

有位网友说:“当老店纷纷关闭,鼓浪屿剩下的只是躯壳。”

声音

网友“寻未然”:唉,钢琴也搬出去了,老店也走了,以后鼓浪屿会成什么样子呢?反正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鼓浪屿了,现在朋友来厦门玩,我已经不带他们去鼓浪屿了。

网友“玩人王赫麻”:难不成鼓浪屿将成荒岛吗?除了景点的游玩,那些店铺专管游客吃喝拉撒,都关了,还去吗?原住民大量被逐出岛已是一大败笔。

鼓浪屿褚家园咖啡馆:对于房租,如果都要按照市场调节,最后存活的肯定都是烧烤之类的产业。

“炒家”抬高鼓浪屿商铺房租 二房东一转租赚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