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7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 邓婕通讯员王星乐)
盖军衔劳模工作室带头人郑龙枝正在讲解电路技术问题。王星乐 摄
如果说,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缤纷的花朵、干净整洁的道路,是厦门的外在美,那么,拥有高素质、精技术的职工则是厦门的内在美——他们,为厦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力量。
“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习近平总书记“4·28”同劳模座谈时的重要讲话还言犹在耳,厦门市总工会却已先行一步。
从2012年起,市总工会按照“七有”标准(有劳模领衔、有创新团队、有场地设施、有攻关项目、有工作制度、有工作经费、有创新成效)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去年已建成的16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中,涌现技术骨干188名,创造出了约1.67亿元的经济价值。截至2013年8月,全市已建成94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达标37家,到今年年底,厦门市总工会将完成“建设10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达标66家”的目标。
对此,厦门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詹沧洲表示,要继续发挥一线劳模技术能手、生产标兵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更多的职工学技术、学业务,搞发明创造,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中坚力量。
职工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当前,厦门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新形势迫切需要有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正中时代下怀”。
众所周知,烟丝含有梗块或梗签时,不仅会导致卷烟熄火、刺破卷烟纸,影响口感,还会在生产时引起跑条,缩短设备寿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厦门卷烟厂卷包车间二区包装组机组长李志勇将“李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中的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的“小诸葛”集中起来,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探讨活动,最终研发出腔口器具,使烟丝的含梗量下降了50%以上。
一次次地学习,一次次地实验,工作室逐渐成为一个聚才、育才、用才的“智囊团”,一批金牌工人、创新能手脱颖而出:40多岁的林朝辉,打破“人过三十学艺难”的陈旧观念,不仅获评福建省高技能人才,还被受聘为高级技师,行业高级考评员;“准80后”林启宽一个人负责“卷接机集成风送风速控制”项目和“称重式烟箱缺条检测系统”项目,全部获得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奖……
在厦烟,同样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42天的厦烟效率奇迹”的故事。2012年9月,在老外专家经过换配件、调参数等“标准化”和“常规性”动作后也不得不表示对制丝线技改“没招了”的紧急情况下,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立马组织攻关小组开展专项攻关,在42天内硬是将之前“摸起来像是80岁老太太的手”的梗丝改进成“摸起来像18岁小姑娘的手”。
饱满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就像星星之火点般,燃起了每个人心中对创新研究的渴望。截至目前,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专业技术人员27人,其中受聘高级技师2名,受聘工程师3名,受聘技师7名,工作室成员1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QC成果,共获得专利22项,团队实力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追求自身素质提升的路才刚刚开始。如今,两个团队都制定了详细的2—3年的技术创新规划和今年项目实施计划。许多职工感慨地说,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提高自身素质后,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凸显自身优势的一种底气。
企业节能增效的“百宝箱”
劳模创新室工作重点在“创新”,但创新是“花”,效益才是“果”。
陈国信劳模工作室,是厦门首批挂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作为带电作业组组长,陈国信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难题,爬到几十米高的铁塔上研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也积极钻研、兢兢业业,每年开展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带电消除缺陷200多次,实现每年多供电量8000多万千瓦时,为输电线路长期可靠运行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线。不仅如此,工作室攻破了“安全距离无法满足带电作业要求”的全国性难题,成功实现了“110kV双回同塔线路绝缘子串带电更换方法和作业工具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该项目已在厦门地区110kV兰东线、钟京Ⅰ回等9回双回线路输电线路上进行推广应用,实现多供电量150万千瓦时,产生8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获得了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好铁能打几颗钉,只有个人的能力和集体的智慧相融合,才能发挥巨大力量。”作为厦门港务集团海天码头公司一线职工的冯鸿昌,长期以来想的就是,怎么在基层的岗位上,发挥冯鸿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带动身边同事,进行技术创新和技能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为减少设备在生产中的中断次数,强化设备保障,冯鸿昌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分析控制流程,制定、应用解决方案,终于完成了吊具双箱下的程序完善,创造性地解决了设备中断问题。这不但为公司节省了约12万元的改造费用,而且完全没有耽误生产,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
冯鸿昌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作室的宗旨,就是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于是,他先后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了价值6000万元的8台龙门吊的监造、4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的技术改造、大型柴油机大修和轨道式龙门吊吊具导板改造创新等多个大工程,为企业和厦门港口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龙门吊油改电、节能减排等技术创新工作。”
工会服务大局的新载体
无论是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让品位赢在起点”的标语,还是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那随处可见的技术学习书籍,其核心总是围绕着服务职工群众,服务城市发展大局而展开。劳模们已不仅仅是“出力流汗的老黄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宽敞明亮的房间,五彩灵动的板画,分类有序的书籍,21日,记者刚刚踏进思明区厦港街道下沃社区的姜秋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回归工作坊”,就被迎面扑来的亲和氛围所感染。为什么命名回归?原来,创办工作坊的目的是为戒毒人员服务,通过平时培训他们手工、烹调、插花等劳动项目,鼓励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条件。
自2012年11月该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姜秋月积极带领工作室成员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在所在社区建立“关爱基金”、为侨服务志愿者基地等,受到社区居民群众的普遍赞誉。“我们工作室虽不同于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能迅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我们立足于社区实际,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姜秋月笑着说。
今年2月,针对当前产品售后维修跟不上产品更新步伐的问题,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盖军衔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出业内首个用于售后教学的“三维动画虚拟教学”,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对售后商进行授课。“对我们维修员来说,劳模工作室就像一个学习的课堂,在其中学到的知识让我们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名售后员高兴地说道。
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厦门市总工会不再局限于从生活中服务职工群众,而是搭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锐意创新、展示才能的平台,让职工在其中自我提升,直接受益。正所谓,给劳模一个舞台,还社会一个精彩。可以预见,随着今年10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成,美丽厦门的步伐将走得愈发铿锵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