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解读

“十大行动”计划

产业升级行动

机制创新行动

收入倍增行动

健康生活行动邻里和美行动

智慧名城行动

生态优美行动

文化提升行动

同胞融合行动

党建保障行动

行动目标

围绕建设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行动策略

●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大平台工程。以战略产业和中小企业为抓手,创新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延伸产业链,形成台湾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区,以此推动各方面的经贸交流。

●打造两岸交流交往大舞台工程。以中华文化和闽南文化为纽带,扩大交流领域,打造交流平台,提升活动品牌,建设交流基地。

●打造两岸直接往来大枢纽工程。加快建设两岸综合交通枢纽,争取进一步开放航权、优化航路、增辟航线、增加航班,吸引更多的两岸人员和货物选择经厦台客货滚装航线往返两岸,把厦门建设成为两岸民众往来的重要中转枢纽和集散地。

●打造两岸温馨包容大家园工程。以观念创新、情感包容、政策先行为支撑,加大对台湾人才的引进、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对台胞的服务力度,使在厦台胞创业顺心、工作称心、生活舒心。

部门行动

和台湾一衣带水的厦门,是台商回大陆投资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有台企4000多家,十余万台商台胞在厦工作生活。上周五,市台办专门邀请规划部门专家,在台湾街的台商会馆,为在厦台商台胞们宣讲《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这是市台办组织实施同胞融合行动的方式之一。

台胞参与缔造美丽厦门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需要广大在厦台商、台胞的支持和参与。”市台办主任吴明哲说。作为同胞融合行动的牵头和组织实施单位,市台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美丽厦门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了紧密结合,在各区开展了大量的走访、座谈,宣导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同时听取广大台商、台胞以及基层台办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过程,也是我们同胞融合的过程。”这是我市各级台办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的信心,来自于我市建设两岸同胞温馨家园的良好基础。

至7月底,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089个,合同利用台资1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84.9亿美元,目前台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这组数字说明,台企强力推进了厦门的经济发展。

当然,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带来了生活上的密不可分。据了解,在厦的十余万台商台胞,约占我市总人口的3%。同胞融合行动,已经融入了厦门的方方面面。在厦台胞,一部分在我市各工业园区、台商投资区创业打拼;一部分走上了事业单位、国企工作岗位。在厦台胞子女融入厦门中小学和高校,与大陆同学成为同桌。


对台交流发挥更大作用

市台办表示,中央、省里赋予厦门在对台工作方面的特殊使命,支持厦门进一步发挥前沿平台作用。目前,包括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在内的30多项重大政策在厦门先行先试,国家部委两岸交流基地、台湾经贸社团等两岸驻厦单位、机构达到50余个,每年在厦举办的包括海峡论坛在内的重大涉台交流活动有30余个。

“我们有基础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吴明哲说。组织实施同胞融合行动,市台办提出:争取至建党100周年,在厦台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以上,在厦台资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新兴产业总产值50%以上,在厦台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5%以上,在厦台胞占全市总人口5%以上,建成最受两岸民众期盼的综合交通枢纽、与金门形成便捷的半小时交通圈和紧密的一日生活圈;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在厦台资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新兴产业总产值60%以上,在厦台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50%以上,在厦台胞占全市总人口10%以上,与台湾形成便利的一小时交通圈和密切的一日生活圈。

吴明哲说,从五通到金门,只要半小时;再过8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两岸紧密的一日生活圈相信一定可以形成。

市民建议

厦大台湾研究院教授彭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今后两岸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因此,积极探索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路径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岸关系发展迄今,大陆对台政策已逐步趋向稳定与成熟。与此相适应,两岸关系也不断多元化、复杂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议充分发挥立法在两岸文化交流、社会融合及其他经贸交流方面的作用,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先行先试,摸索探路。

应进一步优化涉台服务环境,对台胞实行市民待遇,在居住生活、就学就业、置产置业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与优惠。进一步完善并认真落实涉台法律法规,稳妥公正调解处理各类涉台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台胞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两岸区域性民间交流交往方面的立法。如,适时总结两岸人民直接往来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规范和促进两岸人员直接往来;加强对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管理,将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加强涉台文物古迹保护的法律管理,有效保护体现海峡两岸历史渊源的珍贵文化资源;以立法方式继续扩大台湾同胞在大陆政治参与权利,加快台胞担任国家机关公职的步伐,鼓励台湾同胞担任人民陪审员,让他们参与案件审理等;鼓励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

新名词解释

同胞融合

同胞融合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特指厦台两地同胞融合。同胞融合是在厦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包含经济、交流、往来、居留等在内的广义的、多方位、深层次的融合,体现为厦台经贸合作相当紧密、交流交往相当活跃、直接往来相当便利、在厦台胞达到相当数量。(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讯(记者 江海苹)昨日,市委副书记钟兴国会见了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罗德杰。

钟兴国简要介绍了我市建设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基本情况。他说,当前,厦门正在谋划新发展,提出建设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并广泛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新加坡在城市规划、环保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厦门借鉴,希望总领事发挥桥梁沟通作用,凝聚中外专家共识,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同时,希望总领馆进一步推动厦门与新加坡在经贸投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罗德杰说,新加坡和厦门素有渊源,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愿意牵线搭桥,邀请新加坡城市规划专家来厦座谈,为厦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厦门日报讯(记者 江海苹)昨日,市政协召开第十八次主席会议,围绕“打响海峡旅游品牌,构建厦门大旅游格局”举行协商议政。

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参加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国桂荣,市政协副主席卢士钢、魏刚、陈昌生、黄世忠、高玉顺、黄培强参加会议,欧阳建主持会议。

陈修茂指出,要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转型发展。立足“美丽厦门”发展战略,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功能性专项规划、重点片区和项目规划;要在海洋生态保护前提下,打造海岛旅游品牌,打造健康品牌。在发展的同时,加强海岛旅游项目开发和延伸,打造环岛游、串岛游、海上看金门等海峡旅游新线路;要以信息服务大平台为纽带,构建面向市场的可持续性营运模式。推动厦台旅游合作,打造海峡旅游知名品牌。在厦金两地互设专门的旅游事务办事处,兑现发展旅游方面的优先政策,发挥对台先行先试示范作用,争取增加厦门赴台、赴金门旅游组团社数量;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厦门旅游大格局。加快推进厦漳泉旅游同城化、海峡两岸旅游双向互动进程,以及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同时,加强六个区旅游部门的联动,切实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厦门”字号旅游企业集团,共同打造“海峡旅游、滨海旅游、闽南文化”等知名品牌;要改革理顺我市旅游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能力。

陈修茂说,“打响海峡旅游品牌,构建厦门大旅游格局”是今年市政协落实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发展战略规划、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和实现“两个百年”愿景与“五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建设美丽厦门贡献智慧和力量。

厦门日报讯(记者 李晓平)厦门美在哪,如何更美丽?日前,市侨办召开座谈会,组织厦门市荣誉市民、侨界人士代表等,为美丽厦门建言献策,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荣誉市民、侨界人士代表参加。

座谈会上,大家就如何建设美丽厦门、缔造美好家园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公共交通建设、鼓浪屿整治、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大家表示,美丽厦门需要全民参与,尤其要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厦门的人文水平;要从立法入手,加大鼓浪屿的整治力度,擦亮厦门这张名片;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来规划、建设厦门,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厦门软实力;厦门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城市特色,发挥海域优势;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市民的交通文明素质。

与会荣誉市民和侨界人士代表还共同发出倡议,继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共同缔造美丽厦门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倡议书指出,市委、市政府制订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确定厦门“两个百年”的发展愿景和“五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城市战略和建设美丽厦门的“十大行动计划”。这是厦门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和全体市民对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每一位厦门市荣誉市民、侨界人士对厦门城市发展的热切盼望。

●厦门市荣誉市民、厦门宏泰集团董事长曾琦:

市民人文素质很关键

我是地道厦门人,我的祖辈从清朝开始就在厦门,所以我对厦门的感情特别深厚。为什么我是第一个来厦门投资的港商?因为我热爱我的故乡。厦门本来就很美丽,将来会更加美丽。美丽厦门是每一个厦门市民要做的事情,不是领导的事,也不是企业的事,因为只有全民参与,美丽厦门才能够完成。我建议有一个统一的口号:“美丽厦门,由我做起。”

厦门这么多年的建设,硬件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但是软件方面还不够。城市要美,市民人文素质很关键。要大力推广公民教育,从内心热爱这座城市。为美丽厦门做贡献,请从自我规范做起。大家都要有热爱厦门、为厦门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的决心。

厦门作为一个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应该注重文化建设。我走过欧洲不少城市,那里高端的文化设施都设在市中心,建议厦门可以借鉴。


●厦门市荣誉市民、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黄如旭:

发挥优势发展旅游业

大家都知道,上海做了一个“新天地”,完全是人造景观。之前我们也提到,厦门的国际化不够,外国人不多。城市建设要做不一样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不能像上海花那么多钱造一个“假”的标志。

厦门有鼓浪屿,但没有很好地爱护,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其原有的文化气息。美丽厦门应从鼓浪屿整治做起,做好古建筑修护,保护其原有的特色,将厦门这张“国际性名片”越擦越亮。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努力治理占道经营、野导游等不文明现象。

有不少人抱怨,厦门旅游对GDP贡献不大,因为游客来厦的时间不长、消费不高。厦门是个海滨城市,却还没有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例如发展邮轮业,让游客能从海上游览周边的金门、东山岛等景观;发展高端文化设施,做足晚上经济,让游客吃完饭可以去享受音乐会、歌剧等;可以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等项目。依靠卖馅饼等土特产是不够的,厦门应该效仿美国等地开发更多的免税店、折扣店,才能促进消费。

●厦门市荣誉市民、意博(厦门)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侃:

朝“世界的厦门”发展

我从厦门走出去,在外面“溜达”了二十年又回来二次创业。走了大概2000多个城市,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厦门在我心中还是最美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厦门一直还是“中国的厦门”,希望厦门未来的建设能朝着“世界的厦门”来规划发展。

厦门被誉为“中国的尼斯”,我也一直在推动厦门与尼斯结成友好城市。厦门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海洋优势,还有9个多月的好气候,适合外出旅游,这是很多城市不可比拟的。如今,在不少外国游客心中,厦门有很高的人气。

发展厦门,要“大念山海经”,要建成海西“蓝色海岸带”,如法国尼斯的“蔚蓝海岸带”。希望可以利用福建省东山地区到崇武一线,建设中国第一条景观大道,把厦门定位为一个旅游起点,从而带动同城化,带动周边城市共同推介这一景观大道。

●厦门市荣誉市民、上海绿然环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黄咸铮:

修好内在美 培养独到魅力

我一直认为,厦门不应该走GDP竞争的道路,应合理利用“天赋”去发展。厦门有独到的资源,山、水、人文都很独特,应该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不要和其他城市盲目攀比。厦门更应修好内在美,培养其独到的魅力。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仅要有文明的交通秩序,社会管理也应人性化,如在国外,道路维护都是在夜间或凌晨进行的。秩序如果得不到保证,和谐、美丽就无从谈起。

政府方面也应该做好公共服务,尤其要做好公交车和的士的管理,这是游客来厦的第一印象。厦门的美丽离不开海洋,海洋污染不容忽视。建议在海边、湖边的餐厅污水排放必须达到特定级别,让排放的污水变“清”。产业方面,希望厦门能形成几个美丽的产业,如医疗产业,不仅干净且附加值高,又能提升市民的健康;又如影视文化产业,也很适合厦门,能够从引擎上带动厦门发展。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大侨联主席程璇:

采取措施限制私家车

我1997年来厦门工作,见证了厦门的发展。我比较认可厦门是个美丽的旅游城市,这是基本定位,厦门也是个文明城市。在软件建设方面,我觉得厦门还有许多事要做。目前,厦门的私家车发展趋势很令人担心,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久后就将超“饱和”。希望厦门政府采取措施,提前限制私家车。另外,厦门文化的培养力度还是不够,希望能规划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培养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化素养,这也是留住游客的好去处。

●加拿大厦门联谊会副会长张革展:

解决纠结点 找寻甜蜜点

我总觉得厦门发展得很纠结,总是不停地在变。从厦门优势看,发展第三产业是毋庸置疑的,硬件设计得这么好,但是却没有看到有效的第三产业规划。厦门一直致力于发展旅游业,游客量不少,但产值却上不去。大商业也是厦门所缺乏的,比如中山路,本应具有大商业的实力,但却被定位为风貌街区来保留。厦门应该在做强做大和保留传统中找寻合适的平衡点。我希望厦门今后的发展,要解决纠结点,找寻甜蜜点,这样更利于美丽厦门建设。

●福建省政协委员、北美华商联合会会长许健伦:

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鼓浪屿是厦门的灵魂,但目前我们常常能听到鼓浪屿上餐馆、野导游“宰客”等现象,还有占道经营普遍,希望相关部门能对其进行整治和规范,严厉杜绝不文明现象。另外,我刚从北京回来,北京的“天涯珠宝城”打出的广告是“京港同价”,希望厦门可以引进类似的项目,丰富游客购物,促进旅游消费。现在很多来厦门旅游的游客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希望厦门可以结合水上资源打造类似于“迪斯尼” 的项目。发展国际邮轮,开通更多国际航班,对厦门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也是很有帮助的。

(通讯员 林沅钧 许银锑 记者 李晓平 整理)

地理国情普查监测示意图

1.卫星遥感、专用飞机航摄

2.使用高清数码摄影设备

3.拍摄同一区域不同时点航空照片

4.照片正射影像纠正等

5.照片比对判别地物地貌变化

6.统计分析汇总成果供用户使用

厦门晚报讯 8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测绘法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依法普查地理国情,测绘服务美丽中国”。

从今年到2015年,我市将开展地理市情普查,测绘服务将在建设美丽厦门中大显身手。

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为此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我市被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选择为第二批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全省唯一试点城市,已为省测绘院及时提供普查所需的1∶5000影像资料和厦门“二调”成果资料,并参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召开的《福建省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厦门市)项目技术设计书》专家评审会,完善试点方案修订。目前,地理国情普查厦门试点已获前期成果,并将进行试点成果评估与完善,为下一步全省全面展开地理省情普查制订方案、确定流程、建立标准提供依据与经验。普查工作的开展对掌握厦门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揭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内在关系、建设美丽厦门,具有重要意义。

8月19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我市分管市领导、国土、规划、统计及各区政府等21个部门参加会议。下一步,市国土房产局将根据国家、省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与计划,在市政府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全面开展厦门地理市情普查工作。

【背景资料】

地理国情普查涵盖

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此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对象,是中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链接】

测绘地理信息

1.与信息城市建设案例集锦1.保障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建设

厦门市人民防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实现了人防信息管理、智能办公和业务协同。

该系统充分利用厦门市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主要有厦门市所辖范围1:1000、1:5000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并整合多家单位的数据,建成了人防应急信息数据库。系统具有人防工程服务范围分析、固定警报点覆盖范围分析、轰炸毁伤与救援分析等功能,还可进行应急物资保障、应急救援部署、应急指挥调度等,为人防应急指挥提供辅助支持,满足了人防应急指挥的需求。系统还可用于人防警报、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该系统的建成,提高了我市人民防空管理信息化和指挥自动化水平。(厦门市民防局)

2.在防洪排涝管理中的应用

市政园林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及厦门市防洪排涝信息管理系统于2011年12月15日建设完毕并投入运行,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提供了全岛范围1:5000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图45幅,筼筜湖区域1:2000数字高程模型16幅,全岛1:1000地形图806幅。

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应用同地理空间位置分布有关的各种市政园林数据(如市政设施的监控设备,防洪堤、排涝泵站、防洪闸等),将市政园林业务数据与基础空间数据建立统一的空间关系和位置关联,实现市政园林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可视化表示。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3.地下管线数据实现共享

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于2005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向全市提供地下管线信息查询服务,并向市规划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环保局、各区建设局和全市主要的管理权属单位共享地下管线数据,为厦门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市建设与管理局于2011年10月向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申请全市1:2000地形图电子数据,用于更新厦门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地形背景数据。数据更新后,节省了大量的数据处理时间和管理经费。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4.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数字化

自2006年以来,厦门市公路局由市国土房产局获得2008年版厦门市1∶2000航空测量原始像片、厦门市1∶2000航测空三加密成果、厦门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厦门市1∶2000和1∶5000正射影像(DOM),成果覆盖公路局所管养的约600公里公路,共1006幅,用于公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系统投入运行后,实现了所管养的公路的数字化,为厦门市各级公路管理、规划、养护等部门提供完整的公路基础信息。

测绘地理信息的使用,极大降低了公路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基础数据的采集成本,并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通过服务接口为各系统提供统一的公路基础数据地理信息服务,减少了重复建设和投入。 (厦门市公路局)

厦门日报讯 建设“美丽厦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首当其冲。为解决城市积涝的难题,进入三审的《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提出,政府应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有效应对不低于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草案》要求,政府应加强堤防、闸坝、泵站和排水设施的建设,应在立交桥下、下穿通道、隧道等易积水区域设置明显防汛水位标志警示线或者其他警示标识,定期检查地下商场、地下车库、隧道以及各种防洪排涝设施的运行情况。

东南网8月27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 邓婕通讯员王星乐)

盖军衔劳模工作室带头人郑龙枝正在讲解电路技术问题。王星乐 摄

如果说,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缤纷的花朵、干净整洁的道路,是厦门的外在美,那么,拥有高素质、精技术的职工则是厦门的内在美——他们,为厦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力量。

“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习近平总书记“4·28”同劳模座谈时的重要讲话还言犹在耳,厦门市总工会却已先行一步。

从2012年起,市总工会按照“七有”标准(有劳模领衔、有创新团队、有场地设施、有攻关项目、有工作制度、有工作经费、有创新成效)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去年已建成的16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中,涌现技术骨干188名,创造出了约1.67亿元的经济价值。截至2013年8月,全市已建成94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达标37家,到今年年底,厦门市总工会将完成“建设10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达标66家”的目标。

对此,厦门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詹沧洲表示,要继续发挥一线劳模技术能手、生产标兵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更多的职工学技术、学业务,搞发明创造,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中坚力量。

职工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当前,厦门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新形势迫切需要有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正中时代下怀”。

众所周知,烟丝含有梗块或梗签时,不仅会导致卷烟熄火、刺破卷烟纸,影响口感,还会在生产时引起跑条,缩短设备寿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厦门卷烟厂卷包车间二区包装组机组长李志勇将“李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中的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的“小诸葛”集中起来,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探讨活动,最终研发出腔口器具,使烟丝的含梗量下降了50%以上。

一次次地学习,一次次地实验,工作室逐渐成为一个聚才、育才、用才的“智囊团”,一批金牌工人、创新能手脱颖而出:40多岁的林朝辉,打破“人过三十学艺难”的陈旧观念,不仅获评福建省高技能人才,还被受聘为高级技师,行业高级考评员;“准80后”林启宽一个人负责“卷接机集成风送风速控制”项目和“称重式烟箱缺条检测系统”项目,全部获得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奖……

在厦烟,同样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42天的厦烟效率奇迹”的故事。2012年9月,在老外专家经过换配件、调参数等“标准化”和“常规性”动作后也不得不表示对制丝线技改“没招了”的紧急情况下,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立马组织攻关小组开展专项攻关,在42天内硬是将之前“摸起来像是80岁老太太的手”的梗丝改进成“摸起来像18岁小姑娘的手”。

饱满的成就感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就像星星之火点般,燃起了每个人心中对创新研究的渴望。截至目前,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专业技术人员27人,其中受聘高级技师2名,受聘工程师3名,受聘技师7名,工作室成员1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QC成果,共获得专利22项,团队实力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追求自身素质提升的路才刚刚开始。如今,两个团队都制定了详细的2—3年的技术创新规划和今年项目实施计划。许多职工感慨地说,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提高自身素质后,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凸显自身优势的一种底气。


企业节能增效的“百宝箱”

劳模创新室工作重点在“创新”,但创新是“花”,效益才是“果”。

陈国信劳模工作室,是厦门首批挂牌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作为带电作业组组长,陈国信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难题,爬到几十米高的铁塔上研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也积极钻研、兢兢业业,每年开展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带电消除缺陷200多次,实现每年多供电量8000多万千瓦时,为输电线路长期可靠运行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线。不仅如此,工作室攻破了“安全距离无法满足带电作业要求”的全国性难题,成功实现了“110kV双回同塔线路绝缘子串带电更换方法和作业工具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目前,该项目已在厦门地区110kV兰东线、钟京Ⅰ回等9回双回线路输电线路上进行推广应用,实现多供电量150万千瓦时,产生8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获得了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好铁能打几颗钉,只有个人的能力和集体的智慧相融合,才能发挥巨大力量。”作为厦门港务集团海天码头公司一线职工的冯鸿昌,长期以来想的就是,怎么在基层的岗位上,发挥冯鸿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带动身边同事,进行技术创新和技能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为减少设备在生产中的中断次数,强化设备保障,冯鸿昌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分析控制流程,制定、应用解决方案,终于完成了吊具双箱下的程序完善,创造性地解决了设备中断问题。这不但为公司节省了约12万元的改造费用,而且完全没有耽误生产,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

冯鸿昌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作室的宗旨,就是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于是,他先后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了价值6000万元的8台龙门吊的监造、4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的技术改造、大型柴油机大修和轨道式龙门吊吊具导板改造创新等多个大工程,为企业和厦门港口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龙门吊油改电、节能减排等技术创新工作。”

工会服务大局的新载体

无论是兰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让品位赢在起点”的标语,还是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那随处可见的技术学习书籍,其核心总是围绕着服务职工群众,服务城市发展大局而展开。劳模们已不仅仅是“出力流汗的老黄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宽敞明亮的房间,五彩灵动的板画,分类有序的书籍,21日,记者刚刚踏进思明区厦港街道下沃社区的姜秋月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回归工作坊”,就被迎面扑来的亲和氛围所感染。为什么命名回归?原来,创办工作坊的目的是为戒毒人员服务,通过平时培训他们手工、烹调、插花等劳动项目,鼓励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条件。

自2012年11月该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姜秋月积极带领工作室成员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在所在社区建立“关爱基金”、为侨服务志愿者基地等,受到社区居民群众的普遍赞誉。“我们工作室虽不同于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能迅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我们立足于社区实际,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姜秋月笑着说。

今年2月,针对当前产品售后维修跟不上产品更新步伐的问题,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盖军衔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出业内首个用于售后教学的“三维动画虚拟教学”,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对售后商进行授课。“对我们维修员来说,劳模工作室就像一个学习的课堂,在其中学到的知识让我们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名售后员高兴地说道。

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厦门市总工会不再局限于从生活中服务职工群众,而是搭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锐意创新、展示才能的平台,让职工在其中自我提升,直接受益。正所谓,给劳模一个舞台,还社会一个精彩。可以预见,随着今年10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成,美丽厦门的步伐将走得愈发铿锵有力。

厦门日报武夷山讯(特派记者 杨家慧)昨日,厦门南平协作交流座谈会召开,两市领导欢聚在武夷山下,共谋协作发展良策,这是两市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

市领导王蒙徽、刘可清、郑道溪、陈修茂,南平市领导裴金佳、林宝金、周秀光、张建光出席会议。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对南平市长期以来对厦门经济特区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南平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他说,南平市坚持绿色发展,思路新、措施实、成效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武夷新区建设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这次来,既是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也是来走亲戚,学习南平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学习南平干部艰苦创业的精神,更好推动城市发展升级。

“厦门与南平山海优势各异、互补性强,双方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合作基础实、意义大、前景好。”王蒙徽表示,中央强调要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域之间发展差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的机制。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我们是一家人,要加强走动,把“山”的空间、资源、生态等优势与“海”的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拓宽互利合作途径。

王蒙徽对深化两市下一步协作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展思路对接。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生态产品等方面找到更多合作机会。二是项目对接。发挥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发挥政府在打造市场平台、营造发展环境方面的作用,让企业在竞争、合作中发展,双方要从具体合作项目做起,做一件成一件。三是机制对接。建立政府间更紧密的沟通协调机制,互派干部挂职机制。厦门干部要走出厦门看厦门,才能更加了解厦门,更好建设厦门。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创造山海协作典范,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南平市委书记裴金佳说,过去几年,厦门对南平的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0年灾后重建中,厦门市委、市政府和厦门人响应省里号召,积极支援帮扶,不仅仅带来资金,而且带了先进管理经验和深情厚谊,带来了厦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援建项目已成为南平的示范项目。南平是农业大市、欠发达地区,具有空间、生态、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我们提出绿色发展走新路的思路,大力推进环境改善,推进智慧城市、武夷新区、产业载体平台建设,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加快发展步伐。厦门是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是福建发展龙头,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希望这次厦门党政代表团的到来,多为我们传经送宝,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山海协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合作,互助共赢。

会议听取了厦门市有关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初步方案的介绍,南平市关于“厦门-武夷山”空中快线等协作情况通报。

市领导一行还实地考察了武夷山智慧城市体验馆和武夷山度假区滨海景观慢行道。

市领导臧杰斌、林国耀、陈秋雄、张灿民,南平市领导胡忠昭、梁伟新、张培栋、吴荣才、刘山鹰、杨建平参加活动。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台上演讲者声情并茂,台下听众聚精会神,时不时还发出阵阵掌声。22日上午,由思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演讲比赛在思明区委党校举行。

时髦的官任社区外籍夫人沙龙、草根的厦港街道“真人图书馆”、浪漫的大同中学“诗之校”、实用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中,来自思明区各部门、街道、学校及社区的15名选手声情并茂地展示了所在单位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主要做法、经验典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一幅思明区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全景图”伴随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美丽厦门”建设启动后,如何提高市民的思想认识,让“美丽”成为全民共识,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思明区说,思维的层次决定工作的水平,在建设“美丽厦门”的重要时刻,举办这次演讲比赛,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也是一次集思广益的创举,将有助于为“美丽厦门”建设集聚智力,提升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执行能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扎实的党建保障。

参赛者在与听众分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经验的同时,也从其他参赛者的演讲中“汲取”了“养分”。参赛者、大同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钟永许说,“美丽厦门”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学习型组织就要往外看,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参加这样的学习型组织演讲比赛,可以跳出学校,开拓视野,让更多爱学习的人聚集在一起。

参赛者、思明区司法局鼓浪屿司法所副所长潘一君认为,思明区创建学习型组织,正是朝着“美丽厦门”的共同愿景展开的。“思明区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让干部群众始终处于思想活跃、观念创新的状态中。这样能使所要推行的‘美丽厦门’原汁原味地在基层得到践行,也能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决策层。”

“学习”不仅内化为广大党员的内在需求,还通过外延的不断拓展,逐步带动群众的“学习热情”,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学习”在思明区正成为一种时尚。据悉,思明区作为全省首批“理论进基层示范点”,目前全区实现了党员群众学习阵地的全覆盖,其中屿后西社区还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

厦门日报讯(记者 应洁 通讯员 刘德英)集美,被誉为“集天下大美”之地,这里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学村,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新城。在“美丽厦门”的大框架下,集美怎么进一步展现美的实力、挖掘美的潜力?如何通过科学发展变得更美?

上周五的集美区委常委会,就以研究“美丽集美”建设作为主要议题,紧扣美丽厦门 “两个百年”愿景、“五个城市”发展目标,探讨具有“集美特色”的发展思路。区“十大行动”工作小组分别就产业升级、机制创新等十个方面提出初步行动方案,引发热烈讨论。

集思广益,谋定后动。早在本月中旬,为贯彻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集美区委就认真学习贯彻有关精神,筹备成立集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办公室,并确立了十个工作小组,对应市里提出的“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一个多星期以来,各小组积极行动,根据集美发展实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初步方案。

比如,在产业升级方面,集美提出调整优化现有主体功能区的行业结构,培育汽车机械装备、轻纺服装产业链及电子元器件、软件信息产业集群。

机制创新方面,将重点加快行政运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财政税收、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为集美转型提升提供机制活力和制度红利。

生态优美行动小组提出实施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大海域清淤、水体污染及空气污染整治,推动环杏林湾、双龙潭至坂头水库等绿道慢行道项目建设。

文化提升小组提出,集美要以嘉庚精神为引领,突出“嘉庚文化、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区。其他几个小组也分别就行动内容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

一个个扎实而具体的行动,将造就集美的“美丽未来”。会议要求,在认真学习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各小组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细化方案,扎实抓好具体的活动载体。

“缔造美丽集美,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会议强调,要把各项行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融合,让老百姓参与到建设美丽集美的进程中,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厦门日报讯(记者 杨继祥)您有愿望吗?您的愿望实现了吗?请说出您的愿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您实现!日前,“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全市试点村——海沧区东孚镇山边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村乡贤理事会牵头,建成了一个“微梦圆小屋”,由村里社会热心人士提供一对一捐助,帮助困难村民及外来人员实现小小心愿。

来到有“最美乡村”之称的山边村,榕树公园附近的“微梦圆小屋”门前的墙壁上,张贴着“圆梦栏”,列出了微愿人、愿望、联系方式、圆梦人、圆梦人联系方式、是否圆梦等详细内容。愿望的内容,以生活日用品为主,如电炖锅、电风扇、小型冰箱、微波炉……

“我一直想拥有一个电炖锅,可以给正在上学的女儿熬点汤,补充点营养。”在“微梦圆小屋”门口,记者碰到了村民张素香,单亲家庭的她,与15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她从事村庄环卫保洁工作,日子过得艰难,“没想到,我的这个愿望刚提出来,就马上实现了!”

据村乡贤理事会负责人介绍,“微梦圆小屋”,首先由各需帮扶对象向村委会提出“微梦”书面申请,工作人员对“微梦”进行登记;村委会集合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代表人士对“微梦”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后,乡贤理事会发动爱心人士,对需帮扶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并对成功实现的“微梦”登记存档。“微梦圆小屋”成立一个星期以来,共有20名村民提出“微梦”申请,其中10人已经圆梦。

“微梦圆小屋”,是响应群众需求成立的。山边村在入户开展“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战略规划征求意见时,了解到一些困难边缘的村民,有小小的心愿,但由于不属于低保对象,没法享受区“朝阳行动”的援助。

海沧区作为“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试点区,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打响了试点工作“第一炮”,并全面启动试点工作。而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做到“四个关爱”,即进一步关爱困难边缘群体、外来人员、环卫工人、公交司机。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冬)经过两年多的创建,厦门作为国家首批、省内惟一一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将递交一份怎样的“成绩单”?今明两日,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组,将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写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2011年6月,文化部与省文化厅、厦门市政府签订创建责任书,约定我市以两年为创建周期,全面完成示范区76个指标项的创建任务。

30多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厦门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创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具有厦门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扎实推进,基本完成各项目标。

当前,我市正在谋划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其中,“文化提升”是“十大行动”计划之一。丰富多彩的文化,将使厦门更有灵性、更加迷人。我市以“文化惠民,幸福厦门”理念指导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沐浴在文化艺术的春风里,让“美丽厦门”更有内涵,焕发出更多光彩和魅力。

东南网8月20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林世雄邓婕)作为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厦门市总工会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一”前夕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使服务职工群众工作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怎样在共同缔造美丽厦门中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詹沧洲。

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服务职工群众

工会具有“根在基层、在职工群众中”的性质和特点,长期以来,厦门市总工会

是如何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又是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詹沧洲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组织的天职,也是工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厦门市总工会始终把服务职工群众作为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责,并贯穿于工会工作的全过程。

詹沧洲说,为职工群众服务,首先要加强工会自身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发展行业性、区域性的工会联合会,推动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努力把更多的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另一方面要紧抓工会干部的队伍建设。我对工会干部们提出了四句话,“用心细心恒心”、“务实扎实落实”、“效率效能效果”、“合心合力合作”,工会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

有了这样的基础,工会才能更好地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尽职履责。

詹沧洲进一步阐述道,首先,工会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工会的天职。去年,市总设立了主席信访接待日,每周二下午都有一名市总领导亲自负责接待职工群众来访,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职工利益诉求。今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一室两庭”(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巡回审判点、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派驻工会仲裁庭),帮助职工一站式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其次,工会要着力提升职工素质。这是对职工权益的根本维护,也是职工直接受益的一项服务,职工自身素质提高了,有了一技之长,腰杆子就挺起来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凸显自身优势。

再次,工会要更多关注广大的一线职工,维护好职工的切身权益。这始终是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让环卫工人们在烈日劳作之余能有地方歇歇脚,今年,市总工会出资为全市51个环卫工人道班房配备了桌椅、空调、饮水机、微波炉等生活设备和一些常用药品,建起了一批环卫工人爱心服务点。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日前提出,建设美丽厦门要从群众最需要的房前屋后小事做起,这就是房前屋后的事了。

另外,工会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会把今年确立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年”,开展了“寻找最美劳动者”文化宣传行动、“职工书屋”建设、“企业之声合唱比赛”、“劳动成就梦想”职工征文、“特区建设者之春——2014职工春晚”海选活动……为职工搭建起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受到了职工的积极响应,尤其受到80后、90后企业职工欢迎。


提高服务质量做职工最信赖的“娘家人”

詹沧洲坦言,最近一直在思索“服务职工群众工作该如何从‘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这一问题。他认为,实现质的飞跃,要在服务职工上抓提升。职工群众都是从身边小事看工会工作的,如果忽视身边小事,只做形象工程,那就等于“画饼充饥”,不仅会与职工群众拉远距离,还会让职工群众“看不见、摸不着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工会坚持每年为职工办一批好事、实事的原因;同时,还要从密切联系职工上抓提升。工会干部要当好“娘家人”,善于跟职工群众做朋友,这样才有群众语言,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密切联系”。

美丽厦门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挖掘她的内在美。职工群众作为厦门发展大局中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高低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工会更要抓好职工业务技术培训、着力办好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中坚力量。

那么,如何使为职工群众服务成为长效机制,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詹沧洲表示,职工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他们希望有个能依靠的组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帮助,而这也是工会一直在努力做的。今后,工会工作要站在全市的发展大局中来审视和谋划,找准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探索新时期特区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今年,全市镇(街)要100%建立职工服务站,其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能够在基层服务职工的平台,让职工能就近就地得到工会服务,使服务职工群众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有了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平台,就能更直接有效地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此外,我们还为各个职工服务站选配工会组织员,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做好工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服务职工在基层成为实实在在、常态化的行动。

发挥职工才智积极投身美丽厦门建设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4·28”同劳模座谈重要讲话精神,对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厦门有着伟大的意义。那么,在厦门发展大局中应怎样进一步发挥市总工会应有的作用?

詹沧洲深有感触地说,习总书记在“4·28”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通过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中国梦。当前厦门提出,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展示中国梦的样板城市。要实现这宏伟目标,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无疑,工会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对下一阶段的工会工作,詹沧洲信心满怀。他说,工会将继续发挥好职工的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到美丽厦门的伟大实践中去;继续发挥一线劳模技术能手、生产标兵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更多的职工学技术、学业务,搞发明创造;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创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今年,市总工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评选一批重点企业单位,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推荐和谐企业的创建;继续抓好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文明素质,培养具有内在美的职工队伍。

位于中山路步行街的爱心小屋成为游客喜爱的一道风景。 (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厦门日报讯 碧海金沙、白鹭红花,厦门的自然风光令每个到过的人流连忘返。

温文尔雅、海滨邹鲁,厦门人的文明涵养更是令每个到过的人赞叹不已。

连续三届总分第一,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这张烫金的名片,厦门人引以为荣,并倍加珍惜。

今年是创建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周期的第二年,我市始终坚持为民创建、创新创建、持续创建,将文明之花深植入民间沃土,实现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制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深化文明创建作为推动厦门“内在美”的重要抓手,簇拥起新一轮的文明风。

美丽厦门再出发,文明成为重要元素。

为民创建

文明成果百姓共享

日前,在“文明餐桌”行动中,根据市民提出的合理意见建议,我市出台了《关于对宾馆饭店餐馆剩饭剩菜的自律公约与处罚办法》。

作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率先全省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大力倡导点餐适量、剩菜打包等餐桌文明,并对各大酒店进行检查、评比。“文明餐桌”是我市创建文明过程中,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一项具体行动。

坚持为民创建,我市注重从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做起,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变化。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我市率先开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对全市8.48万种食品实行全程追溯监管,并探索建立诚信信息数据库,推行“黑名单”制度,让食品企业“一次失信,寸步难行”。在文明交通引导过程中,我市通过 “寻找身边好司机”、“鹭岛文明行”巡访等活动,加大“中国式过马路”行为的教育引导,让道路更畅通。在市容环境整治、房前屋后的美化行动中,海滨公园鹭江道沿线、西堤南三路、岭兜西路等一块块街头空地悄然变身街心公园……

每年我市都会围绕实施就业、全民社保、生态人居、交通改善、市容环境、平安创建、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推出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仅去年,全市共办理为民办实事项目50件,涉及90个子项,年度计划总投资55.8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72.1亿元。


创新创建

道德模范“现身说法”

“道德讲堂”是我市创新文明创建形式推出的一个新平台,汇聚了一支百人宣讲队伍,主要由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人员组成。如今“道德讲堂”进社区、进村镇、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让身边人“现身说法”,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方向,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创新是文明创建的不绝动力。在深化文明创建过程,我市积极创新载体、拓展渠道、搭架新平台,满足百姓的新要求、新期待,让他们在参与中提升素质。

在中山路有个“爱心小屋”。小屋里摆满了串珠、丝网花、水晶花、绘画作品等各种手工艺品,和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它们都是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的学员亲手制作的。如果有人看中某件商品,可以把钱直接投入一旁的募捐箱里。

“爱心小屋”是我市“爱心品牌”家庭的新成员,和爱心超市、爱心网校、爱心餐桌、爱心课堂、爱心门诊,形成了爱心大联动。“经典诵读活动”、“书香鹭岛活动月”、“城市诵读节”等系列活动,赋予了我市创建活动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每年开展的“和谐邻里节”活动,则使睦邻友好、守望互助成为一种风尚,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全民创建

十个市民就有一个志愿者

今年,围绕“文明厦门”、“美丽厦门”建设,我市制定《厦门市2013年“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方案》,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建立163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在行业窗口建立29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在基层社区等地建立375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在小区建立100个小区物业学雷锋志愿服务组。初步实现志愿服务岗位固定化、项目具体化、平台基地化、活动常态化。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注册志愿者42万余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4%。

城市义工是志愿服务的另一支生力军。他们选择在周末开展不同主题的志愿行动,通过提升技能、帮助别人、感恩生活获得快乐。2012年6月,思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市义工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像滚雪球般不断壮大,遍布各领域。城市义工用自己的言行,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更吸引着各种身份的市民随手做公益,随时献爱心。


持续创建

播种文明从孩子抓起

2009年以来,我市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应用“文明小博客”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06所学校、14万多名学生踊跃参与了文明小博客活动。

我市着力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整合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范社区“小精灵俱乐部”等教育平台,率先在全国开展“校园道德讲堂”建设,让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我市专门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意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三年规划》,把各项创建指标,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常态工作目标,并把各项具体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区和工作部门和具体人,逐级建立问责追究制度。同时,建立起由职能部门、媒体、群众等多方面构成的全方位监督网络,用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落实。

有长效机制,有创新动力,有全员参与,厦门的文明之花将芬芳四季,扮靓城市。

文/本报记者 廖慧娟 李晓平

思明区城市义工志愿者来到环岛路白城海边,顶着烈日捡垃圾。(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厦门日报讯 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试点区,思明区在文明创建工作中,不断丰富“美丽”的内涵,不仅在“外在美”上下功夫,而且在“内在美”上不断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并重的实践之路。

为民惠民

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

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共同绘制“美丽厦门”。

上周末,思明区领导分组督察思明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挑刺”的同时,督察组在串街走巷中也寻找着“楼前屋后”的小事,力求把文明创建工作落实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上。

“这块空地荒着是垃圾死角,建成街心公园不仅解决文明创建难点,也美化了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曾厝垵社区,督察组对一块闲置已久的荒地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案。一旁的居民称赞道:“这样的文明创建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社区的问题,我们很欢迎,也很支持。”

在思明区的10个街道96个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

铁路文化公园、海滨公园鹭江道沿线、开元街道办后街心公园、官任路1号街心公园、后埭溪路湖滨南路口街心公园、西堤南三路、岭兜西路、鹭江道大同路口……一块块街头空地、荒地悄然变身街心公园。这样的文明创建,为老百姓带来的是实惠,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全民参与

文明内化为自觉行动

上周末,一条短信深深打动了思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文明办主任王一青。

发出这条短信的是普通市民蓝永生。他是一名退休的老人,也是思明城市义工活动的主力。虽然年岁已大,腿脚又不便,但蓝永生主动请缨,自愿投入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像蓝永生一样,思明区不少市民已经把参与文明创建内化为自觉行动。

61岁的退休老师蔡小青说,做了义工后,她认识了好几个志同道合的退休老人,大家一起相约做义工,生活充实多了。

蓝永生、蔡小青等普通市民正散发着个人魅力,引来身边人效仿,更多人自觉地加入到文明创建的队伍中来。

思明区也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美丽实践”中不断探索,让各个层面人群的能力释放出来,让“1+1﹥2”效应凸显,倡导市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行文明路,为文明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创新形式

城市义工化身“文明先锋”

上周六,位于莲花五村的龙华里小区迎来一群热心的“红帽子”,他们走进居民的“楼前屋后”,共同缔造“美丽社区”。

这是思明城市义工的一次常规性活动。虽然正值周六,但参加活动的市民还真不少,既有平时忙碌的公司白领、公务员,也有退休的老人、年轻的学子。

短短一个小时,义工们清理了小区内的六个楼道,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当日义工活动结束之后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义工分享会。会上义工们纷纷上台,讲述他们的经验与感悟。

如今,思明城市义工已经成为思明区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周六的活动中,义工们争当“文明先锋”,传播着爱的光芒,成为思明区深化文明创建的最佳实践。

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