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8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 易福进)连日来,导报追问岛外溪流“脏臭”的报道,不仅引起了市民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昨日,导报记者获悉,针对导报近日披露的岛外溪流脏臭等问题,厦门市政府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国耀主持会议,并就溪流的整治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

在这一会议上,厦门明确,先清淤再净化溪水、建分散式污水处理厂、推广生态零排放养殖模式,厦门将掀起新一轮的溪流整治风暴,加快建设“美丽厦门”。

与此同时,厦门市环保局专门前往同安排查溪流的污染源,并就污染源的治理有了初步方案。

最新进展

市政府专题研究岛外溪流大整治

上周,导报披露了官浔溪、埭头溪等岛外溪流遭遇污染的情况,引起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前日,市政府就岛外溪流的整治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就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国耀主持会议,并做了重要的讲话。

会议上,市领导要求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溪流的整治工作,并指出目前要开展的首要工作就是先排查溪流的污染源和清理溪流上的垃圾。

“排查污染源和清理垃圾在会后就立马展开了。”厦门市环保局党组书记谢海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说,根据会议的安排,环保局在前日下午就前往岛外溪流排查污染源,并对工业污染进行排查。

会议要求,水利、环保、国土、农林渔业、建设、市政等部门都要拿出相应的溪流整治方案,这些方案包括截污工程的建设、禁养区和限养区的整治、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等方案。

同时,会议还提出,要停止对溪流堤岸的固化,建设生态护岸,发展生态零排放的养殖业。同时,要在溪流沿岸的村庄建立起垃圾回收体系,建立分散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垃圾和污水。

据一位参加了会议的人士透露,岛外溪流整治将实行分包制,每个镇负责各辖区内河段的垃圾整治等。

部门行动

市环保局全力追寻污染源

与此同时,厦门市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

导报记者获悉,前日下午,厦门市环保局党组书记谢海生等环保局的有关负责人亲自带队,前往同安就官浔溪、埭头溪等溪流的污染情况展开调查。“最大的污染源头还是畜禽养殖。”谢海生说,官浔溪、埭头溪的溪水那么臭、那么脏,最主要的是来自上游养殖场的污水排放。

在排查污染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官浔溪、埭头溪的上游有太多的养猪场等,“那一片养猪场差不多养了65万头猪”。


据谢海生介绍,厦门在2002年就开始禁止在岛内养猪,后来海沧和集美也禁养,养猪场都转移到同安。而一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5个人的排泄量,65万头猪的排泄量,就相当于厦门全市人口的排泄量,很多养猪场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才是最大的污染源。“还有死猪死鸡鸭随便抛弃,污染也厉害。”谢海生说,一头死猪被抛弃到溪水里,发臭之后所产生的污染力度就相当于300吨污水的污染力度。

另外,环保局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官浔溪等溪流的上游还有一些餐饮业、大排档,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泔水等都直排到溪里,给溪流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

谢海生介绍,环保局排查了同安食品工业园同吉片区等地方的26家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只有6家需要排放工业污水,其中有4家都有污水处理系统,且都有在运行,经过检测也都是达标排放。另外,有两家小企业存在直排的现象,但每家一天排放的污水都只有2吨左右,污染的程度很小。

标本兼治

将推广“零排放”养殖模式

“我们就是要推广生态零排放的养殖模式。”谢海生说,针对养殖业污染,环保局将大力推广这一生态养殖模式,防止养猪场等的污水直排溪里,污染了溪流。

据谢海生介绍,厦门很早就开展了生态零排放的养殖模式试验。同安也应该推广这一模式。

所谓的生态零排放模式就是,养猪场要建设沼气池、种植树林等。

这样一来,养猪场的粪污经特殊“发酵”后可进行沼气发电,发酵后的残渣固体可加工成有机复合肥,残渣液体经过处理可浇灌林木,实现污染物的充分利用,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谢海生说,这一养殖模式现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环保局将在厦门的养猪场推广这一模式,从污染源上截污。

同时,对于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小企业,环保局将要求他们所有污水都必须接入集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此外,针对一些无证的污染企业,环保局将加大排查和打击力度,对于污染环境的,构成污染环境罪,将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该逮捕法人代表的会依法逮捕,严格处理污染环境的行为。


权威声音

市环保局党组书记谢海生

重点整治养殖污染、生活垃圾

厦门市环保局党组书记谢海生在接受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同安官浔溪、埭头溪的整治,现在要先清理垃圾,像埭头溪要先清淤,然后再通过微生物净化箱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谢海生表示,这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其中不仅需要政府的行动,同样也需要市民的配合。

在谢海生看来,现在要推广生态零排放的养殖模式还存在一定难度,不少养殖户本身并没有意识到生态养殖模式的好处,这种意识还需要培养。

而在此前,不少养猪户还不熟悉政府的一些政策。谢海生说,这跟有些部门的宣传不到位有一定关系。事实上,像死猪随意抛到溪里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有关部门有专门回收死猪的渠道,而且养殖户通过死猪回收体系将死猪处理,还可以领取一定奖励。溪流整治期待“甩开膀子”

在厦门加快建设“美丽厦门”之际,困扰岛外已久的溪流污染问题,终于盼来好消息。

对于很多岛外居民来说,家门口又脏又臭的溪流,正是他们急需解决的“房前屋后事”。而如果说,连日来市民关于岛外溪流整治的呼声已经“喊破了嗓子”,则现在,有关部门要“甩开膀子了”——一场让岛外居民翘首以盼的整治战,终于到来。

连日来,我们实地走访岛外溪流,倾听、记录了岛外居民关于溪流整治的美好呼声。我们内心被触痛过,但现在,我们也收获很多感动。因为,这些声音,一一得到了响亮的回应。

最早进入公众视线的同安官浔溪,引起了很多岛外民众的共鸣。在我们报道后,同安区委书记、区长专门批示,率先打响岛外溪流整治“第一枪”。

让人振奋的是,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题会议,专题部署岛外溪流整治,明确整治举措。这让外界充分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于整治岛外溪流的决心,也让外界充分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力度。

可以说,流经厦门六成区域的岛外河流,一直期待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将整治部署化为整治行动,彻底整治岛外溪流,为厦门民众办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上周末亮相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让厦门的美好规划蓝图在市民面前徐徐展开。“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再次将厦门岛本岛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而作为本岛北部的高崎片区,在规划(讨论稿)中也被重点提及。

以高崎为带动引擎,北部湾片区的优势将日渐凸显。

万翔国际商务中心。

记者注意到,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未来厦门将建4条骨干轨道,包括厦门岛到集美1 号线、海沧-厦门岛-翔安新机场2 号线、岛外环湾3 号线,以及环岛旅游轻轨4 号线。其中,高崎是1号、2号、4号线的枢纽站。现在,高崎所在的北部湾区域已占据空港、海港优势,未来,高崎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核心位置,还将让其成为海西区域的枢纽。

构建“一体化”分级交通枢纽体系,整合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必须依托枢纽引导城市布局。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枢纽中,高崎作为厦门唯一一个综合性枢纽,将海陆空三线的交通动脉汇集到一处,未来,其通达性、便利性可期,其辐射范围、以及在厦门乃至海西和南中国的影响力也定将大幅度拓展。

文/董晓威  赛豫龙


岛内北部湾

枢纽地位彰显,助力物流发展

“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是在城市各区在分工上“各显其能”、“各司其职”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厦门本岛依然以高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为核心,这意味着岛内在未来依然是厦门、海西的经济中心和门户。

美丽厦门,不仅靠区域蓝图的勾画临摹,更要依托产业的支撑。在专家讨论环节,大家一致认同,发展厦门,产业升级必须走在前面。而在“美丽厦门”的讨论稿中,航运物流与平板显示、新材料、旅游会展、海洋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与文化创意等千亿产值(营收)的产业被并列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我市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的千亿产业链条当中的一个行业。

拥有海港、空港资源的厦门北部湾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是厦门岛内仅有的一个物流园区(即现代物流园区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必然承担着厦门成为物流中心城市的使命。可以说是厦门物流业发展的“咽喉”,对整个厦门经济的发展起着战略核心的作用。

根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未来,高崎所在北部湾区域极有可能成为轨道交通的枢纽点。海、陆、空三种交通形式交汇,多条线路交汇,高崎将为海西大物流、大发展提供核心原动力。

据悉,厦门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区总规划面积约为1.17平方公里,是厦门现代物流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厦门市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地。园区充分利用厦门空港、海港的区位优势,依托现代物流产业和国际空港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以空运保税转口为特色的综合性现代产业园区。

物流促厦产业升级

厦门“大物流、大发展”时代来临

厦门作为闽西南地区,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协作中心城市,对福建省尤其是闽西南和浙赣粤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物流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并率先实现至台湾海上客货滚装直航。

众多讯号,昭示着物流业在中国、尤其是在厦门将进入到一个大发展、大爆发的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而且今年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也多次强调中国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今年台交会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12项政策,其中有绝大部分与两岸物流通关有关,展现了简化两岸货物流转的美好前景,而厦门,在成为“两岸物流中转地”这一建设上,已经“赢在起跑线上”。

厦门获批建立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也让厦门成为了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性航运中心,跻身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和全国性21个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行列,地位举足轻重。在物流行业迎来春天、海西物流基础建设大投入的当下,厦门正朝着“两岸物流中转地”、“国际物流集散地”的更高目标不断迈进。

万翔国际商务中心

抢占空港、海港、轨道核心枢纽

阅读厦门北部湾,这是一个注定要崛起的地方。在厦门北部湾这样一个无法复制的区域里,应运而生一个地标性的商务写字楼项目——万翔国际商务中心。

万翔国际商务中心兼具空港、海港双核优势,可以实现海陆空立体式交通,入驻本区域还可享受象屿保税区政策扶持。

值得一提的是,入驻万翔国际商务中心的企业,还可享受其提供的一站式行政、商务服务配套。工商税务局、检验检疫局、公安交警大队、象屿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等行政系统将齐聚万翔国际商务中心2号楼,方便“大物流”上下游企业办公;同时,银行、餐饮、通信邮政、商务会议室、商务酒店、休闲娱乐中心等商务休闲配套也将入驻万翔国际商务中心2号楼,形成“一站式”商务服务,不必占用企业资源,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一站式便捷服务。“一站式”行政、商务配套齐聚万翔国际商务中心,将成为提升企业效率的极速引擎。

人物名片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等。

我认为,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俞孔坚

文/本报记者 梁辰 图/本报记者 郑晓东 梁伟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评审会前一天,俞孔坚以一场“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先行引燃了厦门市民对传统意义上审美价值的重新审视。俞孔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两个抓手,一个是绿色基础设施,另一个则是“大脚美”的审美标准。

真正建立起“慢”的系统

厦门日报:您认为厦门该如何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俞孔坚: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石,这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运营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宜居城市需要的是绿色基础设施,马路要小,污水通过自净解决。生态建设最核心的就是水问题的处理。近年来,许多城市发生内涝灾害,但是厦门作为一个海岛原本不应该被淹的。什么原因?还是基础设施的问题。

厦门是缺水城市,如果降雨都能留下来合理利用,这是美丽城市;如果大家都能够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这是美丽城市;如果游客来厦门不用担心车辆,有慢行道,这是美丽城市。厦门“快”的系统已经建得很好了,我建议下一步应该把“慢”的系统真正建立起来,打造慢的水流、慢的人流,追求“慢生活”是最合适的。

建“绿色海绵”留住雨水

厦门日报:您刚刚提到厦门的城市内涝问题,有何解决办法?

俞孔坚:现在许多城市都是靠埋排水管道来解决内涝,实际上不需要做这些。建设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不应该是排水,而是把水留在岛上,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应该践行的。雨水不应是灾害,而是福音。我认为,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比如我们建造一个雨洪公园,可以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可以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同时减小了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四分之一。

有关部门可以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做一个“绿色海绵”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建设的系统方案。包括建立雨洪公园,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


自然天成“大脚美”

厦门日报:您曾多次提到“大脚美学”的概念,那么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践行“大脚美”?

俞孔坚:这就是从审美标准来评判城市的生态建设。一个城市是需要满街都是鲜花,大投入雕琢成“小脚美”,还是自然天成“大脚美”?我看到,现在很多城市就是雕琢过度,自然不足。未来的厦门,我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自然,让大自然做功。

在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方兴未艾,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厦门岛外许多条溪流正在进行治理和景观设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生态廊道,为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

东南网8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 陈思亲 易福进)在日前首次亮相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中,提出了一系列厦门交通建设的新思维。

厦门拟打造“地铁+旅游轻轨+BRT”为骨架的公交体系;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限制岛内及跨岛小汽车出行;建设高品质慢行专用道、公共自行车系统、水上交通和旅游交通,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

这也意味着,未来厦门的交通体系,将要大“变革”。

为此,导报记者昨日再次邀请省内外专家,为“美丽厦门”的未来交通建言献策。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发展轨道交通

郑天祥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资深港澳问题研究者,珠三角航运产业研究专家

厦门的航空很出色,我们最近在对广东空港经济进行研究,发现厦门空港每年都吸引了广东潮汕地区大约500万客源。

厦门的对台位置非常好,潮汕地区很多人选择从厦门空港中转台湾、东南亚等国际航线,而不是从广州、深圳出发。现在厦深高铁就要通了,闽西、广东梅州、赣南等都是厦门的腹地。

也就是说,更多人会到厦门中转,厦门也会更堵。

为此,厦门要打造立体的交通,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所以,厦门要充分发展内部交通,让所有到厦门中转的人很方便。

轨道交通快速、准时、清洁,国内外的大机场都是有轨道交通的,厦门的人口还会增长,现在可以修地铁了,还完全可以考虑建轨道交通连接市区和机场。厦门应该做一个整体空港经济的发展规划。

厦门要想解决厦门城市拥堵的问题,还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厦门可以学习日本,日本的方式比较适合我们。日本的地下轨道交通很密集,这个投资比较大,但解决比较长远,不会堵车。人口这么多,靠公路、BRT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轨道交通准时、低碳、不拥堵。

同时,厦门是岛城,可学香港,有很多过海隧道连接港岛,厦门也可以多建主干道或过海隧道,或通过轨道交通等来连接岛内外。

道路交通方面,主干道不一定要很宽,但应该是立交的。主干道只是一味求宽,会把交通都汇集到主干线上,依旧会拥堵。

在限制跨岛小汽车方面,厦门可以在几个进岛的大桥,设置大型的公共汽车场、大型停车场,限制岛外的车辆进入岛内,全部换成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城区,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像新加坡也是岛城,其对高峰时间进城的车辆收费,限制进城车辆。


厦门应该多发展慢行交通系统

郭建钢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生导师,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客座教授

在大力发展进出岛公共交通的背景下,要解决厦门岛内拥堵,可对进岛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如,岛外进入岛内的车辆,在几个入口换乘,改乘公共交通。

厦门可以设置一些单行道,从全局的方面,是可行的,是好的,可以很好地缓解交通拥堵。厦门市政府门口是单向绕行,就不会拥堵,但关键要看市民是否可以接受。香港、澳门也是花很长的时间才做起来的。

要设置单行道,最重要还是秩序的维持。怎么来维持正常的秩序,人家不遵守怎么办?这些都需要解决。

解决一个地方的交通问题,不是一两条措施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单向交通,是积极的,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交通是一个系统。

厦门的资源本身就有限,多建一些道路和主干道,这不大现实,不是好的建议。

现在厦门有“四桥一隧”,进岛的通道多了,很多车很快能进入岛内,岛内也就拥挤了。以前就只有一座厦门大桥的时候,就没这么拥挤。

当然从大厦门发展的角度,进出岛通道多是好事。但对厦门岛内来说,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虽然也有人说,通道多,车辆疏散也快,但这跟厦门的城市定位不符合。

宜居城市、港湾城市应该是厦门的城市定位,这样的城市车开得很多、很快,对厦门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

厦门是很休闲的城市,车开得很快,生活节奏太快,反而背离了厦门的城市定位。厦门应该多发展一些慢行交通系统。相对厦门岛内的定位而言,厦门可以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这比较适合厦门缓慢的生活节奏。


重分路权改变“汽车为本”思路

王铨铭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市政建设和交通领域专家

按照目前的趋势,厦门即将迎来交通最困难、最恶化的时期。打个比方,如果说交通是水,道路是渠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渠道有多宽,水就会流入多少。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交通理念,把城市交通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来考量,而不是哪里堵,就在哪里扩宽路面。事实证明,路有多宽,车辆就有多少,路越宽,交通就越拥堵。你看看现在仙岳路的中医院段,按理说,那的路最宽,应该最通畅才是,但事实是,那里是厦门最拥堵的点之一。

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不断发展的厦门,人口密度也持续上升,这就使得城市道路资源越来越紧缺,由于当初规划道路时,多以“汽车为本”,公共空间被逐渐私有化的同时,辅道被划为了停车道,甚至连人行道也被车辆占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空间被不断挤压,直至于无。

因此,对于厦门目前的交通状况来说,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是重新分配路权,从以汽车为本考虑出行的理念转换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给予自行车和步行足够空间的模式。应该看到,对于生活在厦门的大多数人来说,公共交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开私家车的相对占少数,所以未来的交通规划应该优先保证公共交通,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

具体说来,可以打造一个“四位一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网。在地下,打造完善的地铁网络,衔接重要节点,实现长距离的无障碍通行。在地面,可以在核心干道的中央打造出一条公交专用道,形成地面快速公交通道,和普通公交一起分流大量出行需要。在半空,快速公交BRT连接主要干线,输送岛内外来往人流。

此外,打造公共自行车租赁体系,作为公共交通重要补充。一方面,将一些辅道重新改造,留出2米左右的空间,作为自行车专用道。另一方面,在地铁口、公交站点、办公室、学校、社区、商圈等重要据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市民在搭乘地铁或公交后,可就近转骑自行车到达目的地,从而实现地铁、公交车和自行车的无缝衔接。

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分四期建设:

一期:到海沧骑自行车观光。计划在海沧湖绿道设置4个站点,路线全长20公里,计划今年8月底或9月初投用。

二期:到海沧骑自行车购物。将连接海沧主要的商业网点,计划在生活区设11个站点,主干道行驶路线约40公里。

三期:让市民享受便捷低碳出行。将连接海沧成熟的生活小区,增设水岸名筑、未来橙堡等20个站点,初步计划今年底完成。

四期:到海沧骑自行车旅游度假。为游客打造一条精品骑行路线。计划明年实施。

厦门日报讯(记者 杨继祥 通讯员 林泓 张韧)从群众身边的小事、群众最需要的实事做起。昨日下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海沧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全市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项目,作为该区试点“第一炮”,继8月7日征求意见会后,昨日再次面向市相关部门、市民主党派及无党派、市台商协会、社区网格员、媒体代表、沿线群众代表等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力争打造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示范项目。

市领导黄菱、郑云峰、陈紫萱、魏刚、黄世忠等参加会议。

据介绍,该系统将兼备接驳、代步、补充、健身、旅游等五大功能,使百姓在公交换乘、上班、上学、购物、就医、运动、休闲、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出门办事等“十大出行需求”方面,充分享受便捷、便利、低碳、环保绿色的公共服务。

此次征求意见会,是一场典型的“头脑风暴”,与会人士就群众的需求、项目定位、运营模式、设备投入、站点设置、规划布局、自行车道的设置、市民素质等具体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

市规划局领导进一步提出,可将该公共自行车系统纳入海沧区绿色的慢行系统,使慢行系统有步行的、骑自行车的,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海沧的慢行系统、绿道,包括沿途的景观,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现在有些绿道已经在实施了。该项目甚至可以作为住建部步行自行车的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据了解,作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区,海沧将着力做好“五大工作”,即发展社会组织、做好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利益诉求。同时做到“四个关爱”,即进一步关爱困难边缘群体、外来人员、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并抓住“美好环境”这个重点。

“环卫工人确实很辛苦。希望今后不要再看到我们的环卫工人暴露烈日、席地而坐,要让他们有个休息的地方、喝水的地方、洗个澡、换衣服的地方……”在谈到关爱环卫工人时,海沧区主要领导如是说。

新闻背景

三方面征求意见

此前,海沧区已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协商征求活动,一是8月9日,召开了由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镇街、村居代表的专题协商征求意见会,共收集试点社区意见16条,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意见28条。

二是区各挂钩村居领导深入镇街,召开村居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会议,通报情况,征求意见。

三是主动对接参加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的专家,征求专家对海沧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美丽厦门,怎么建设?这两天在厦门街头巷尾,随处都能听到、看到“美丽”的话题。“美丽厦门”的话题“挖掘”出了群众的集体智慧。

借鉴国外城市先进做法

随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的亮相,广大市民纷纷表示支持,并期待“美丽厦门”建设造福群众。

市民吕东进在市规划局网站留言道,要缔造美丽厦门,实现人人参与,政府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简洁的参照系,否则对于普通市民来讲太抽象。像新加坡、悉尼及北欧一些城市、村镇,就是一个参照系。

“只有瞄准这些美丽、发达、温馨、文明的城市、村镇,想着如何接近、如何超越、如何独特,才能更好地将理想变为现实,才能使我们的方案、措施更明确、具体、可操作。”

他说,比如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可以用巴黎来参照,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能想到还需要什么,在实际操作上还要做什么。城市建筑物外观设计,可以用北欧名城参照,就能发现我们缺什么,在特色上哪些不足。城市的管理,就以新加坡为参照,参照别人的经验,这都是可以借鉴的。“因此,一定要建立参照系,明确目标,方能超越。”

提升厦门高端购物档次

市民陈峰都认为,“关于建设中心城市,厦门一直缺乏高端写字楼和高端商场。特别是高端商场,我们购物经常要去香港或其他大城市,造成了社会消费流失到其他城市。”

他建议,政府提升城市品质时可以着重引进类似太古、新鸿基、九龙仓、华润、恒隆之类的高端商业运营商,提升厦门的城市形象和购物水平。

市民陈勇表示,希望加快建设环东海域,推动环东海域的快速发展,使环东海域成为厦门的浦东,建设成为厦门第二环岛路,加快推进环东海域酒店群、公园等开发建设,使厦门形成环带的旅游、绿色景观。

做好岛内社区停车规划

民生问题一向是市民所关注的。市民许庆利建议,“美丽厦门”应从群众身边做起:切实做好岛内社区停车规划,特别是一些老的小区,本来停车位就很少,没有地方停车,只好到处乱停车。说实在的,大部分人也不想乱停车,可是没办法。制止乱停车不能单纯地用石墩一围了事,绿化带、人行道没得停了,就只好停在马路边。

市民李作澍具体指出,湖里区华光西路与华光路之间有两个小区——世纪嘉园和怡景花园,这几个小区之间的道路连人行道都没有,沿街绿化美化也基本没有,很不美观,不知道能否做些改造。

实施美丽厦门规划要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做起,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实事,让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美丽厦门建设。

网友热议

10日,我市召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本报及官方微博、微信的报道吸引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关注。截至昨晚,已有数百名网友给微博、微信发来信息,就如何共同缔造美丽厦门提出建议。

我爱厦门,大家一起加油吧!

话题>>>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导马武定说,厦门之所以温馨,是因为厦门人把整个城市当做自己的家,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网友>>>

“@yi貌娶人”:喜欢这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我爱厦门。

“@厦门追票人”:关键是要合理布局,要从长远发展,特别是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力争用最少的资金规划建设成最美城市!我们厦门还需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吧。

“@诚毅许弘明”:应细化为具体可落实的项目,让百姓们看得到、摸得着,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有价值。

“@YYYYYYr先生”(生活在岛外):厦门要发展光岛内发展可不行呦,岛外也要照顾嘛。

“不离不弃”(岛内居民):应该多问问居住在厦门几十年的居民,他们更有发言权。

整治鼓浪屿,开发更多旅游资源

话题>>>

鼓浪屿是厦门的一张重要名片。许多网友毫不讳言,要实现美丽厦门,首要任务是给鼓浪屿“治病”,还厦门一个干净、有序的鼓浪屿。

网友>>>

“@福建玉兔”:首先要把鼓浪屿尽快整治好,品位提升上去!

“@决宛一”:厦门有很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保护,特别是岛内。不能一提厦门只知鼓浪屿中山路,同时对旅游景点的卫生也要抓严实,不能让鼓浪屿成垃圾堆。开发宣传其他景点亦可减轻鼓浪屿的压力。

“@Cyilmx”:将大嶝岛规划为国际旅游岛。

“明仔”:厦门是海岛,现在的海洋公园规模太小,应把海洋公园搬出鼓浪屿单独发展。


这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正如专家所言,“美丽”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广大市民和网友针对目前存在的多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明仔”:首先要把一些僵尸地块清理掉。

“@滢滢碧水”:高楼玻璃幕墙给周边居民带来严重的"热污染",沿湖、沿海一带的高楼盘破坏了自然景观。另外,要提高居民素质,否则幸福无从谈起。

(本报记者 蔡萍萍)

专家观点

昨日,厦门日报关于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的报道,持续引发我市各界干部群众的热议。厦门本地的专家、学者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此表示关注和期待。他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对缔造美丽厦门提出意见建议。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厦门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林荫新:

让环东海域与本岛“对话”

岛内下一步要从品质上进行提升,最关键的是要严格控制建筑、人口、车辆这三个方面,大力挖掘城市绿化、美化空间。

岛外四个区目前容量还不够大,要进一步做大做美。其中,同安区应往南滚动发展,充分挖掘丙洲等沿海一带的优势;翔安区要进一步把产业做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积累人气;集美区的建设不要太分散,可往东北部发展。同时,把集美、同安、翔安环绕着的环东海域做足、做美,并与本岛形成“对话”。相当于黄浦江两岸的浦东与浦西,以及香港岛与九龙的关系。

厦门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杨文和:

对高耗水项目亮“红牌”

要把对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河流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是全国性的通病,厦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加强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只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才能与美丽厦门相匹配。

厦门必须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特别是制定涉及利用水资源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引进投资项目,应当综合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论证,对高耗水项目要亮出“红牌”。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何子张:

从市民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出台有两个大的意义,一个是推动城市转型,实质性地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另一个方面就是推动产业的转型。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从美好环境的角度来推动产业转型。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最核心的就是让全体老百姓共同参与到城市发展、城市生活中。厦门从社区开始培育,比如最近在布局建设一些小广场,从市民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包括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等都将以人为本,塑造和谐社会。

(本报记者 殷磊 梁辰 王元晖 林雯)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怀 李晓平 江海苹)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昨日在本报见报后,在我市各界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热议如何让厦门更美、美丽厦门该如何缔造、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怎样才能落到实处……说心愿、述心声、提建议、谋发展,大家积极为建设美丽厦门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

城美人也要美

“美丽厦门建设首先厦门人民要有美丽的心灵。”市人大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朱奖怀说,美丽厦门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硬件上,应该努力建设生态厦门,尽量还原城市本色,多保留一些承载城市文化的记载。软件上,应加大力度提高市民素质,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氛围,更多人自觉维护公共环境。搞好生态环境不要一味追求城市扩张、人口增加,不要过多的人工开发,这才是美丽厦门的核心。应该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民生项目,让市民在厦门生活得更舒心、安心。

市政协委员、民进厦门市委副主委赖妙宽说,科学规划对城市发展很有好处,有利于拓宽领导思维。美丽厦门的建设不是越大越好、越漂亮越好,关键要让市民生活得便利舒心,安居乐业。例如改善交通,尤其岛内外交通,让市民出行更便利。提升市民素质,让市民的心灵和城市一样美丽,并落实到生活实际,那样才是最美的。

干部群众:

“十大行动” 令人期待

“产业升级行动、机制创新行动、收入倍增行动……”缔造美丽厦门的“十大行动”计划引起了我市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邻里和美行动中提出要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打造温馨包容的和美村居。

对此,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培军认为,建设美丽厦门离不开美丽社区的建设,首先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实现社区信息化。管理手段上,要努力推行网格化、细化管理。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将公共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志愿者服务项目规范化。强化服务队伍建设。

建设美丽厦门,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感触很深,她说,缔造美丽厦门关键在于群众参与,落脚点要让百姓体会到厦门真的很美丽,在心灵上与美丽厦门有所呼应。要让居民群众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美丽厦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构建新兴人际关系要从社区做起。


北京游客:

制止餐馆侵占沙滩

北京游客何宝琳和同学结伴来厦门游玩,昨日从《厦门日报》上看到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她称赞叹厦门的领导者站位高、看得远。在她眼里,鼓浪屿汇集了多国风格建筑,是其他地方很难比拟的,应该要保护好。另外,厦门的环岛路也令人流连,但是部分餐馆侵占沙滩,这种情况应该制止,还原海岸线。

家住嘉莲街道莲花公园附近,退休后来厦门和儿子一起居住的林阿姨告诉记者,她常带着孙子到莲花公园走走,老人们在这里也可以找到伴聊聊天、说说话。林阿姨说,建设美丽厦门,开展邻里和美行动,和谐美好的小区环境需要大家共同营造,这也是提高居住质量的前提。

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界著名专家齐聚一堂,为美丽厦门建设出谋献策。他们从各自研究领域,结合厦门实际,从厦门的战略地位、美丽厦门的内涵与外延、厦门的城市特色、城市转型发展与市民群众需求、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各抒己见,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厦门日报记者对这些专家一一进行了专访,从今日起,将每天推出一组访谈,向读者深入传达专家的真知灼见。

一个词描绘厦门

我用“温文尔雅”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访谈

人物名片

邹德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世纪50-60年代主持和参加重点新工业城市的总体规划,80年代后参加天津震后重建规划及指导三峡工程淹没城镇迁建规划,近十多年参加和主持了30多个重要科技咨询项目。

从这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来看,不少大中城市都难免带有“浮躁”的特征,但厦门却没有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这也正是厦门一直以来都很“迷人”的原因所在。

——邹德慈

文/本报记者 王元晖

昨天一大早离开厦门的那刻,邹德慈依旧对这座城市充满深深的眷念。虽然已经来过厦门好多次了,但他这次来,还是像每一位初次踏上鹭岛的游客那样,新奇而兴奋。厦门的美丽,吸引着他。

邹德慈此次厦门之行,就是与其他著名专家一道,研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这位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顶级专家,对这里的美丽生活,寄予厚望。

战略规划独具厦门特色

厦门日报:如今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新鲜出炉,您对它有何评价?

邹德慈:这本厚厚的规划,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有关规划相辅相成,紧密衔接,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区域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厦门的历史之美、现在之美、未来之美,都融入规划里,可以说,这是一部完整的、独具厦门地域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十分难能可贵。


厦门日报: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厦门,您认为哪个词最恰当?

邹德慈:温文尔雅。任何外地人,无论他们是从大城市来,还是从小城市来,都会感受到这种气质。从这二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来看,不少大中城市都难免带有“浮躁”的特征,但厦门却没有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这也正是厦门一直以来都很“迷人”的原因所在。

从对台禁地到旅游胜地,厦门这几十年的发展,是海峡两岸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尽管变化巨大,但厦门作为东南沿海美丽城市的“温文尔雅”的特性,却丝毫没有改变。

城市发展要追求“真、善、美”

厦门日报:这部战略规划,“美丽”是关键词。您是如何理解“美丽”的?

邹德慈:美丽,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透视一座城市的美,我们又可以看到两个层面:外在的,是形式的美,包括城市的街容街貌、山水公园等,使人赏心悦目;内在的,则是内涵的美,指的是城市的气质,以及这座城市给市民群众的幸福感。

现在,厦门把“美丽”上升到战略规划的首要位置,体现的,是这座城市的远见卓识。

厦门日报:打造厦门的美,您有何建议?

邹德慈:出台这个规划,为将来的更美丽的厦门搭建起了稳固的框架,很及时、很重要、很必要。当然,有战略,还需要有战术,希望厦门能够尽快在宏观上、中观上、微观上把有关战术具体化,让厦门的美,更快地浸透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厦门日报: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上,您频繁提及一座城市的“真、善、美”,您是怎么看的?

邹德慈:这简单的三个字,体现的,实际上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价值观。真,不夸大,不夸张,不浮躁,不要为形象工程而盲目攀比;善,就是要关心城市里的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每一个居民,通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人人都有家的感觉;美,意味着城市建设要遵循“尺度”、“法度”以及美学的基本原理,让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当然,对于国外的成果,我们也不能盲目迷信,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

厦门应成样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访谈

人物名片

唐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改革开放到今天,时代赋予特区新的责任,要求更高。对厦门来说,我认为,应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成为样板。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厦门的功绩将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和试验场的作用。

——唐凯

文/本报记者 殷磊

厦门日报:您如何看待厦门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这件事?

唐凯: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转型期的战略思考和研究。这里的“美丽”不是狭义的美丽,我们在说厦门美的时候,实际上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方方面面的肯定,内涵是非常广的。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是对厦门时间、空间、“人间”的一份全面报告,逻辑清晰,内容全面,在整体方向上,与中央要求一致。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可以说是正当其时。美丽厦门建设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党建保障行动”具有独创性

厦门日报:近年来,很多城市都着手制订城市战略规划,您认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有哪些让您感到眼睛一亮的地方?

唐凯:在“十大行动”计划当中,讨论稿专门提出了一项“党建保障行动”,这是具有独创性的。多年来我们在做规划工作,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厦门日报:您认为在转型发展的当下,厦门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唐凯: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特区的责任是“杀出一条血路”,在经济改革方面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改革开放到今天,时代赋予特区新的责任,要求更高。对厦门来说,我认为,应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成为样板。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厦门的功绩将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和试验场的作用。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应当态度积极,因为这是新形势下我们面对新问题必须要走的道路,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又要非常慎重,因为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走上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历史证明这是一条死路。


新型城镇化首先应当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厦门这座城市在历史上就具有良好的包容性,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在这里和谐居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厦门要进一步处理好社会和谐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要注意节约资源、集约发展。

形成针对“城市病”的抗体

厦门日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编制完成后,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唐凯:从战略到目标,从目标到行动,从行动到项目,这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具体的过程。时间、空间、“人间”的组合带来万千变化,比如,同样在转型期,湖里区和翔安区他们面临的问题不同,要做的事情不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所以下一步,厦门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近期干什么、中远期干什么,各区分别干什么等等。

厦门日报: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企等等“城市病”也伴随产生,美丽厦门要如何在战略规划层面就形成针对“城市病”的抗体?

唐凯:“城市病”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认真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城市病”不是中国所特有,关键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妥善解决。在战略规划层面,要注意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问题。

海西晨报讯 对于“美丽厦门”,“新厦门人”霍金龙有着很深的感慨。“我的故乡在宁夏,在江西上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江西工作了三年。后来,我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南方城市,于是便来到了厦门。结果,来了我就不想走了,决定在厦门安家置业,在这个城市长久地生活下去。因为,我爱上了厦门。”

厦旅国际导游部培训副经理、高级导游霍金龙

掐指一算,霍金龙已在厦门生活了七八年。现在,他是厦门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导游部培训副经理,也是一名高级导游,常常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着他们游览厦门。

获悉“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讨论稿已经出台,并邀请了全国的专家一起来研讨,霍金龙感到十分高兴。“厦门越来越美丽,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厦门来。我们在给游客介绍厦门时,自豪感也更强!”

霍金龙说,现在厦门的交通非常便利,今后肯定会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2011年厦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22.94万人次,2012年的接待量增长到了4124.43万人次。可以说,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繁荣。

建设“美丽厦门”,霍金龙认为,做好旅游接待很重要。“由于口碑很好,现在每年来厦门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回去以后,还会介绍亲朋好友再来厦门。不过,正因为游客越来越多了,厦门更应该做好准备,从更高层面满足游客的需求。”

霍金龙说,新的《旅游法》10月1日就要正式实施,这对旅游行业将带来很大改变。旅游业要发展,需要干净、稳定的旅游市场秩序,旅行社也要更规范地操作,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也要跟上,比如酒店、景点。特别是景点,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比如鼓浪屿,现在上岛的游客数量太多了,某种程度上是在透支未来的旅游资源,厦门一定要想更好的办法,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限客,让游客上岛以后的体验能够更好。”

霍金龙建议,旅游行业可以向电商学习,站在游客需求的角度设计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让厦门越来越美丽。

(晨报记者 钱玲玲)

海西晨报讯 “‘美丽厦门’是蓝图,文化应该是它的灵魂。”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认为,建设“美丽厦门”,应该突出文化的灵魂地位。

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

彭一万说,各种建设、各种工程只能让城市扩大,只有文化才能让城市伟大。因此,“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在勾勒蓝图时,应该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关决定包容进去。

“厦门的文化有4种最关键: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彭一万认为,如果没有这4种文化,厦门就美丽不起来。文化不能光是提升,而是要突出它的灵魂地位。彭一万说,如果灵魂不美,外在再美也没有用。

彭一万说,他看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讨论稿和研讨会上的一些发言,提到了要“发扬闽南特色文化优势”,但还没有把具体内容点出来,应该要具体一些。

闽南文化中,包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道德、品质、人的素质,这些都包括在内。还有生态文化,为什么要强调生态文化呢?因为现在污染得太厉害,厦门还没有太厉害的污染,但也要预防。彭一万认为,厦门在文化提升时,要重视生态文化创意产业。有创意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创造,有创造才能创业。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能邀请全国的专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非常好。”彭一万说,不过专家对厦门的情况不太了解,具体的问题怎么做他们没有谈到,必须得对厦门历史底蕴深入了解,对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才能把大的原则、理念跟具体的细节、措施结合起来。

因此,彭一万认为,像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这样的讨论,还应多方面进行。要有领导层的,专家层的,学者层的,还得有多方面的学者,也要有群众层的,读者层的,普通老百姓的,这样进行多方面的讨论,把各方意见集中起来,不断完善、细致修订美丽厦门规划。

(晨报记者 吴斯婷)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光豪)“我们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居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昨日,厦门市委党校教授、经济教研室主任方和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丽厦门”是最好的答案。

厦门市委党校教授、经济教研室主任方和荣

出发点是

让人的生活更美好

在方和荣看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明确了厦门发展的四大问题。首先是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市发展的一切活动以满足人的需要、方便人的生活、维护人的尊严为根本宗旨,始终把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两个百年愿景、五个城市目标”、“三大发展战略”、“十大行动计划”,也分别明确了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思路,以及发展对策和举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长远发展蓝图。

以两个转型

推动美丽厦门建设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厦门发展的专家,方和荣也建议以两个转型来推动美丽厦门建设。

“以经济发展转型推动美丽厦门建设。”方和荣说,厦门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瓶颈,比如:产业以外向型、加工型的一般制造业为主,外来常住人口约占一半的高流动性人口结构,岛内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也有限,以及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厦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建设美丽厦门之基础和前提。

“以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推动美丽厦门建设。”方和荣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率先走出传统的注重外延性、框架性、基础性、速度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向更加注重内涵性、整体性、功能性、质量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率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空间等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方和荣还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村公共服务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厦门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她说,“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是美丽厦门重要内容,也是美丽厦门城乡居民共享的根本要求。”

厦门日报讯(通讯员 洪榕略 记者 江海苹)为学习贯彻市委“美丽厦门”战略部署要求,提升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能力,昨日,市纪委监察局举行专题报告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洪碧玲出席报告会。

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应邀做专题报告。他从“美丽厦门”的过去现在、愿景目标、发展战略、行动规划、共同缔造五个方面介绍“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厦门生态环境美、山海格局美、发展品质美、多元人文美、社会和谐美五大美丽特质,描绘“美丽厦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建设“五个城市”的发展定位等。

大家认为,报告会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有助于纪检监察干部加深理解市委的部署要求,把思想统一到厦门发展的愿景目标上来,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市纪委监察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对纪检监察机关更好服务保障“美丽厦门”建设有实践指导意义。

原标题: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鸟瞰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美景如画。  (本报记者 梁伟 摄)

研讨会三点共识

○对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进一步形成了共识

○对厦门下一步发展的愿景目标进一步形成了共识

○对建设美丽厦门的方法路径进一步形成了共识

下一步五项工作

○抓紧对规划进行完善提升

○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

○抓好规划的学习和宣传

○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着力办一批群众最关注、需求最迫切的实事、小事

本报讯 (记者 江曙曜 蓝碧霞 杨家慧)美丽厦门美在哪里?如何更美?如何共同缔造,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昨日,市委市政府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全国城市规划界著名专家齐聚一堂,为美丽厦门建设出谋献策。市领导王蒙徽、刘可清、郑道溪、陈修茂出席。

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1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专门来信,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指导意见。吴良镛教授在信中说,今天谈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大框架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个规划包含的内容比一般规划全面,思路开阔。建设美丽厦门,做这样一个战略性的规划是合适的。战略规划内容丰富,对探索“五位一体”的规划以及城市如何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建议,城市战略规划要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战略和行动相结合,重视大文化建设、空间规划、城市安全、人民参与等。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金鉴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部长侯永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俞孔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赵民,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导马武定,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潘安,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梁伯彤等12位国内著名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结合厦门实际,从厦门的战略地位、美丽厦门的内涵与外延、厦门的城市特色、城市转型发展与市民群众需求、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各抒己见,提出许多建议和意见。

“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厦门的未来非常有必要,以美丽厦门为题的战略规划,层次更高、内容更全” 、“厦门的气质是温文尔雅的,厦门的美,不是第一眼的惊艳,而是沉静的、有积淀的、耐看的”、“厦门应该不求更高更大,但求更美更雅”……与会专家肯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既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也契合厦门发展实际,特别是“两个百年愿景“和“五个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将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做了很好的衔接。厦门城市的美丽、温馨、包容,市民对家园很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与会专家的共同认可,大家对如何提升厦门经济效益、生活品质、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大家认为,城市价值最终体现在人的幸福感,美丽厦门要把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厦门的空间是生活化的空间、家园化的空间,要把社区建设作为美丽厦门最为重要的细胞单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幸福。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对各位专家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性意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今天的研讨会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对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进一步形成了共识。厦门现在在哪里,应该做什么,今后往哪里走、怎么走,这是市委、市政府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开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专家们对编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通过前一段工作,广大干部群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厦门下一步发展的愿景目标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我们提出的“两个百年”愿景和“五个城市”发展目标,是把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厦门具体体现出来。大家对厦门愿景和目标实现给予肯定,为我们做好工作振奋了精神、提升了信心。三是对建设美丽厦门的方法路径进一步形成了共识。厦门是全体厦门人民的厦门,人民城市人民建。要在规划中形成共识,在建设中形成共建。专家们对共同缔造的路径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也提出来中肯的指导性意见,对我们制定和完善共同缔造方案,将起到有力促进作用。


王蒙徽说,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第一,抓紧对规划进行完善提升。要进一步认真梳理、研究专家的意见,使规划更加符合国家战略要求,符合厦门实际。第二,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要征求各区、各部门意见,大家要把自己放进去,把规划写实;要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做到每户一册,使规划家喻户晓,凝聚社会共识。第三,抓好规划的学习和宣传。要通过各种媒体、利用各种方式,用百姓能够看懂看得明白的语言,组织宣传好战略规划的背景、基本内容、愿景目标,让广大市民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了解,营造全民参与、共赢共建的氛围。第四,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思明和海沧区作为第一批共同缔造试点单位,要抓紧推进,探索经验,为全面启动做好准备。第五,着力办一批群众最关注、需求最迫切的实事、小事。要从群众最需要的房前屋后小事做起,让群众参与进来,看见成效,形成大家共同建设美丽厦门的良好氛围。

市长刘可清致欢迎辞。他说,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市委在厦门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厦门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的客观要求。厦门经济特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新的起点,具备了转型升级的许多有利条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基础。我们也面临政策优势减弱、区域地位下降、岛内外发展不平衡、交通压力加大等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决策。市委提出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实现厦门“两个百年”愿景,是厦门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研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广泛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可以让规划更具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

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吴南翔、郭恒明、唐建辉、周锦来、陈宁、王建萍、姜绍丰、郑维荣,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各区、各开发区、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原标题:美丽厦门规划“一岛一带多中心”

全市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4条骨干轨道交通纵横交错覆盖全市;为市民编织848公里绿道系统;10大山海通廊串联起山、海、城;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因地制宜建设大大小小的公园……在昨日亮相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中,一幅美丽厦门壮丽蓝图在市民眼前徐徐展开。

【关键词:空间结构】

厦门向多中心组团转变

未来,厦门将构筑“山、海、城”相融的空间格局,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所谓一岛是指厦门岛。一带是指环湾城市带,从漳州开发区到角美、龙海、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金门、南安。多中心是指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厦门将有两个市级中心,这意味着厦门的规划发展不再是过去的单纯以岛内为中心的格局。厦门开始向多中心组团的格局转变。

【关键词:城市骨架交通】

高崎将建区域交通枢纽

未来厦门将建设4条骨干轨道,包括厦门岛到集美1号线、海沧-厦门岛-翔安新机场2号线、岛外环湾3号线,以及环岛旅游轻轨4号线。1号线和2号线纵横分布,2号线还预留了城际轨道衔接,连接泉州和漳州。3号线沿着海湾串起岛外四个区,4号线则是环绕厦门本岛。

组织换乘和多方式联运的衔接系统,构建“一体化”分级交通枢纽体系,整合城市内外交通网络,依托枢纽引导新城发展。

构筑1个综合枢纽,高崎作为区域枢纽转换各种交通方式。协调交通枢纽与土地利用布局,形成“组团式、串珠状”空间结构。


【关键词:道路系统】

重点打造三条交通主轴

未来,厦门的道路系统将更加完善,根据不同需求服务客货集散。

全市将打造三条交通主轴,分别是滨海旅游道路、生活客运通道、产业货运通道。此外,完善海沧港、翔安机场、铁路客运站、物流园区集疏运道路。

【关键词:山海通廊】

10条山海通廊连接山海城

未来,厦门将重点“保育”10大山海通廊,分别是万石山生态廊道、五缘湾生态廊道、马銮湾生态廊道、杏林湾生态廊道、美人山生态廊道、同安湾生态廊道、下潭尾湾生态廊道、东坑湾生态廊道、九溪生态廊道。

岛内外依托山体、丘陵、溪流、海岸形成山海连接廊道,构建“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避免城市空间蔓延。

我市还将划定8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障北部山体“绿色屏障”,合理开发低山丘陵等浅山区;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维护高水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关键词:城市功能布局】

六个区将有不同“分工”

【关键词:绿道系统】

848公里绿道编织美丽城市景观

未来的厦门将处处有绿道。我市将深入组织实施绿道系统建设,形成全长848公里的绿道网络,沿着山体和海岸线形成环山环海绿道,以及依托溪流水系形成山海连通的绿道网络。通过绿道网络连接城市、海洋、河流与山体。


【关键词:花园体系】

大力建设多样化的花园

大力建设多样化的花园,如森林公园、郊野山地公园、溪流公园、湿地公园、环湖花园、滨海休闲公园、海岛花园、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等多样化的花园;形成从市级、区级、街道级、社区级直至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多层级的花园体系。

【关键词: 绿色交通体系】

建设高品质慢行专用道

我市将打造“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继续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构建“地铁+旅游轻轨+BRT”为骨架的公交体系,组织一体化换乘衔接系统;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限制岛内及跨岛小汽车出行;同时发展多元交通模式,建设高品质慢行专用道、公共自行车系统、水上交通和旅游交通,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

本版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本版图/本报摄影部 制图/张平原

原标题:勾勒美丽厦门发展蓝图

如果要用“美丽”修饰厦门,那么从内到外,由远至近,“美丽”的内涵十分广泛:不仅有山海交融的自然环境、尺度宜人的居住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还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丰富多彩的闽南特质、温馨平和的市民……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讨论稿)》昨日首次亮相,接受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体检”。

这一战略规划共涵盖“美丽厦门”的过去现在、愿景目标、发展战略、行动规划、共同缔造五个方面,提出“美丽厦门”“两个百年”愿景、“五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实施“美丽厦门”的“三大发展战略”和“十大行动计划”、建设美丽厦门要“共同缔造”等。

根据规划,“美丽厦门”的建设最终将达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造和谐的目标。

那么“美丽厦门”有哪些美丽元素呢?今天,本报为您详细解读。

美丽厦门

两个百年愿景

建党100周年

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文化交融型、社会和美型的城市特征集中显现,率先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厦门人均GDP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或超过台湾同期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单位GDP能耗、空气质量优良率、市民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全国领先。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建成展示中国梦的样板城市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样板城市。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和单位GDP能耗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美丽厦门

五个城市目标

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厦门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2002年获E类(特大城市类)国际花园城市第一名。厦门将凭借其独特城市空间格局,充满魅力的城市景观,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健康的城市生活,国际水准的硬件设施与软环境,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根据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厦门要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可以在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创新驱动型城市、社会和美型城市、文化交融型城市等方面成为典范。



 、

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部署,在推动科学发展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试验,创新体制机制,以配套推进区域合作、行政管理、对外开放等支撑体系建设为基础,建设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 

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厦门属于闽南金三角地区,在生产服务、科技创新、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交通等方面成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服务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的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厦门有亲切友好的温馨家园、包容互助的共同家园、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高水准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和谐的社会生活,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成为“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美丽厦门

三大发展战略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大山海城市战略

突出九龙江流域的厦门、漳州、龙岩等地区与台湾海峡构成的山海一体的地域特征,利用海洋经济的活力撬动山区绿色经济发展,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过程;并依托“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空间格局,打造理想城市空间形态;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策略,构建“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山-海”联系为核心,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交通骨架的引导、生态通廊的构建、城乡发展的协调,建设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山海一体、江海连城”

大海湾城市战略

厦门湾、泉州湾、东山湾等沿海地区北枕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山海之间由多条水系贯通形成山海通廊,山海江城浑然一体。以国家的海西发展战略为契机,发挥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扮演起大陆其他任何地区都无可替代的对台的战略角色,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厦漳泉的同城化过程,建设大湾区都市区;通过发挥小三通和旅游发展,深化厦漳泉与金门的协同发展;以厦漳泉为核心,促进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青山碧海、红花白鹭”

大花园城市战略

秉承厦门“海上花园”城市结合自然与文化的传统,把社会经济发展融入到“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自然特色之中,从市民身边的“衣食住行”做起,以人性化的尺度建设多层面、多等级的花园,以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的优化,使花园成为连接市民生活与生产的纽带,让市民的幸福感洋溢在城市的每一个花园之中,让城市处处散发着国际花园城市的美丽气息。通过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功能布局,建设绿道系统和花园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交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塑造文明家园,建设完整社区,建设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本版文 本报记者 吴晓菁

本版图 本报摄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