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地铁屏山站抢救文物 26天倒计时”追踪

国家文物局专家来榕实地踏勘,并召开论证会,讨论文物发掘结束时间等问题

  文物发掘在地铁工地内进行,巨大的圆柱状管道把遗址一分为二

东南网11月1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熙慧/文 包华/图)

关注理由

一边是福州重要的民生项目,一边是两千年前的冶城遗址,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两者如何平衡?近日,福州地铁屏山站考古,引发各界关注。记者获悉,11月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抵达福州,当日下午进入屏山站考古现场,开展实地踏勘,并于10日上午召开论证会,与省市有关部门及专家一起,研究发掘结束时间等焦点问题。

11月5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屏山站抢救文物,进入26天倒计时”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此后记者多次联系省、市文物部门,但部门均婉拒了采访。昨日,记者到屏山站考古现场回访,也被告知“不能进入”。记者多方侧面采访,了解屏山站考古的最新进展。

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古发掘要保质保量

据可靠消息,国家文物局专家于11月9日抵达福州。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信立祥9日一到福州,当日下午就实地踏勘了地铁屏山站考古工地。1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专家召开论证会,与省市有关部门及专家一起,针对考古发掘的结束时间等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论证会上,我省文物部门向国家文物局专家汇报了本次考古情况:在地铁屏山站考古中,目前已发现了西汉夯土台基、南朝护城河、两晋时期砖砌台基、汉代水井、唐代水井、唐代护城河、宋代护城河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型公共建筑所有的各式瓦当(包括常乐万岁瓦当)、花纹砖以及从西汉到现代的各类壶、罐、炉、碗、铜镜等文物。


  六朝时期的墓砖,雕有双鱼图案

特别是在围挡范围内的北部区域,再次发现汉代冶城的遗迹,且与周边曾考古发现的汉冶城遗迹类似,可以断定,它是福州汉冶城的中心地带。通过此次考古发掘,解决了冶山西北边界的问题,大体理清了福州建城史上汉冶城与晋子城的关系。

一位参与论证会的人士透露,国家文物局专家充分肯定此次考古成果,并提出屏山站考古工地要保质保量地进行发掘,结束时间不能加以限制,也要全面保障考古经费,要尽可能地全面揭露地下遗址的面貌。让这位人士印象深刻的是,会上,一位国家文物局专家说:“领导对文物文化遗产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破坏文物。”

记者昨日获得最新消息,在工地南侧探方内,刚刚发现了一段长约50米的唐代砖砌地面排水设施。这也是福州首次发现此类城市遗址。该设施由烧制的砖砌成,内径50厘米左右,外围宽1.1米。考古人员还在这条排水设施两侧发现房子的遗迹。这条水沟直接与此前发现的8米多宽的唐代护城河连通。

福州有关部门回应央媒:发掘若有新进展,可继续

本报11月5日刊发了“屏山站抢救文物,进入26天倒计时”的消息之后,网名为“春风过驴耳”的福建博物院高建斌研究员在网上呼吁,要全力保护冶城遗址。

此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福州地铁线路确定之初,他作为福州市考古队队员参与了全线文物调查,当时没有充足时间进行考古钻探,但结合历年福州市城市考古取得的资料,发现在规划线经过的许多地方存在着丰富、重要的地下文物资源。


  发掘现场,工人正在抢进度(拍摄于11月4日)

“当时,看到26天倒计时的消息很难过,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肯定是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高建斌曾表示。高建斌的呼吁,受到中央网媒的关注,在人民网、新华网的报道中,福州市有关方面也给出了正面回应。

针对工期问题,人民网报道中提到,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尽全力采取措施对现有的文物进行保护,地铁站考古发掘若有新进展,依然可以继续。

针对站点保护方案,新华网的报道中提到,福州市政府有关人士回应,屏山站遇到的情况,属于“路面下考古发掘”,有关部门与文物保护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决定借鉴北京市在通州运河核心区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中发现通州城墙及瓮城遗址后的做法,对遗址进行切割、三维数字扫描、动静态影像纪录等,并考虑在今后将考古成果进行保护展示。

记者了解到,11月10日的论证会后,福州市有关部门继续开会研究,根据专家意见提出,针对遗址的具体保护方案,要等西汉的地层全部揭露后,再确定采用哪一项方案。


声音

可借鉴北京范例地铁站内 建遗址博物馆

昨日,记者也就此事采访了多位福州市民,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北京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A口走出,就能看到一座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这座地下十几米深处的博物馆,是开发的同时保护遗址的一个范例。”福州热心市民薛纪天告诉记者,1996年该地建设时,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后兴建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从2001年正式开放已经12年的时间,“福州地铁屏山站,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说不定今后这里是福州地铁的一大亮点”。

而有些市民也提出,地铁是福州近年最重要的民生项目,老百姓非常期待,地铁围挡施工后,交通面临更大压力,从这个角度看,考古也不能无限期延长,建议有关方面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加快考古进程。

相关新闻

福州地铁施工遭遇西汉遗址 该不该为文物让路?

在福州地铁屏山站建设过程中发现了2200年前闽越古城(冶城)遗址。经考古人员发掘,从西汉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考古收获颇丰。

然而,近期当地媒体的报道却引发了人们的忧虑。据11月5日《海峡都市报》报道,“按上级安排,屏山地铁站考古将在11月30日截止,届时考古发掘不管进行到哪里,都将全部中止,还没有发掘的部分遗址,将不再发掘。目前,100多名工人正在10多个探方内同时施工,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出更多文物。”此前一天,《福州晚报》的报道更是断言:“历时3个月的屏山地铁站抢救性考古发掘已结束”。

福州市考古工作队有关人士向媒体透露,上级已经下达了地铁进场施工通知书,施工单位拿着通知书让考古队马上退场。“需要发掘的面积共有28个格子,但目前真正完成发掘任务的只有5个。为了争取时间和空间,我们和施工单位商量,把南面做好的5个格子和北面尚未发掘的5个格子交给他们施工,剩下的18个格子允许我们做到11月底。”这位知情人痛心疾首:“死刑判决已经下达,只是延缓执行而已。”


种种迹象表明,屏山地铁站的考古工作很可能难以善始善终。11月5日晚,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高健斌直接在微博上向福州市政府喊话:“要求考古工作必须在11月30日结束的命令,有什么依据?”该微博被转发了上千次,网上舆论一边倒,网友们纷纷呼吁福州地铁工期延缓,为遗址保护和文物挖掘让路,因为“地铁迟早会有的,而闽越古城遗迹一旦被毁就再也不会有了”。

高健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等级非常高,是福州建城历史最早的见证。他说,公开喊话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经费,对屏山一带的遗址进行全面发掘。“按照最初的计划,政府给的考古发掘时间是4个月,但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内容很丰富,已经不是单一一个时期的,远远超出预期,4个月时间完全不够。如果11月30日一定要中止考古,那遗址会受到毁灭性打击。”高健斌说,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弄丢了就没了,再也找不回。“不能因为满足当下的需求,而把千年文明丢弃,所以,城市建设应该给文物保护让位”。

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着大量、丰富、重要的地下文物资源,其文化层一般在距地表8米以内。根据《文物保护法》第29条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2009年,在福州地铁立项之初,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依法对地铁沿线开展了考古调查,并将调查报告提交给了地铁建设方。

高健斌是当时参与考古调查的成员之一。他在微博上披露说,按规定地铁沿线所有的站台都应该做考古发掘,但考虑到实际情况,考古队在报告中只提了有文献依据或考古证据的5个点。然而,除了屏山站目前正在开展工作外,其余4个站台都没开展过考古工作,那些地方的地下埋藏已被破坏殆尽。“地铁东街口站动工之初,省文物局局长还特意向我询问过此事,并要求我到现场去看看。但很抱歉,我根本连工地都进不去。”高健斌在微博上发问:当基本建设和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为什么总是文物部门让步?

福州大学城市规划系讲师彭琳在接受电视访谈时说,如果在规划阶段,地铁建设单位能充分考虑考古部门的意见,在选线时避开可能埋有遗址的区域,就不会出现现在的两难境地。她认为,西安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在地铁工程规划阶段就做好了文物保护规划,在施工阶段考古人员跟着当“监工”,一旦发现文物,地铁施工立即停止。

网上热议加上媒体的密集报道,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11月9日,国家文物局督察司组织著名考古专家徐光冀、信立祥到福州现场考察了屏山地铁站考古工地,随后和福建省、福州市有关方面进行了座谈,确定了在地铁建设中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并要求当地照此原则拟定新的考古方案。福州市新闻发言人11月10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正在制定方案,到时按方案实施”。中国青年报 记者陈强

》》更多新闻

 

 

新华网福州11月7日电(记者 王永刚 蒋丽敏)谁来拯救挖掘机下的千年闽越古城?福州地铁屏山站闽越古城遗址何去何从成为最近两天网上舆论热点。

此次触发地铁施工和考古矛盾的福州地铁屏山站,是福州地铁一号线中的一座主要站点。福州地铁一号线是福州轨道交通城市网络的第一条线路,线路总长29公里,预计2015年通车,途经福州站、省政府、东街口、南门兜、中亭街、则徐大道等至福州南站和东部新城。

——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是一对矛盾,福州在地铁建设中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

7日,福州市政府回应称,为解决好地铁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福州市地铁公司和市文物考古队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方针,经过深入研究,参照国内外其他城市在建设地铁过程中,采取了“统筹兼顾,交叉施工”的原则,地铁建设队伍在完成破除现状路面和围护结构后,立即主动退出场地,将场地交付考古队,二者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基本实现了加快地铁建设和搞好文物保护的协调统一。

据了解,在地铁屏山站建设中,地铁建设部门在资金、场地、机械等多个方面对考古工作也给予支持。

目前,福州市地铁公司已垫支了329.2416万元,为屏山站(第一期)考古勘探和屏山站考古发掘提供资金保证,其中垫支屏山站(第一期)考古勘探经费29.2416万元,屏山站考古发掘经费300万元。

此外,福州市地铁公司积极协调施工单位为考古队提供现场水、电、机械设备、夜间照明等,并帮助考古队外运土方、提供30名考古人员的伙食和办公休息用房等。

网友“春风过驴耳”在微博上说,福州地铁立项之初,他还在福州市考古队工作,当时向地铁方提交的考古调查报告中,明确要求对地铁屏山站东街口站南门兜站进行考古发掘,最后,还是考古部门一退再退。

——福州屏山一带是福州文物核心保护区,当初在地铁站设计时到底有没有考虑避开?

针对此问题,福州市政府有关人士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关于屏山一带地铁线路及站点的选择设计,在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1号线工可及初步设计研究阶段,始终根据国家相关工程建设规定,积极与文物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开展沿线需保护文物和建筑咨询和调查工作。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省发改委组织的多次专家评审会,都充分肯定了该段线路走向的合理性。因此,作为福州市的第一条建设线路“轨道交通1号线”沿鼓屏路—八一七路沿线走行是合理的,是符合城市现状条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

屏山站遇到的情况属于“路面下考古挖掘”,相关部门和文物保护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决定借鉴北京市在通州运河核心区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中发现通州城墙及瓮城遗址后的做法,对此次屏山站发掘涉及的区域全部掏空,进行遗址切割、三维数字扫描、动静态影像纪录等,并考虑在今后将考古成果进行保护展示。

  “常乐万岁”带筒瓦当

东南网11月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熙慧/文 包华/图) 短短50天,从西汉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福州屏山地铁站进行的考古发掘收获颇丰,文物数量和类别非常丰富。除了发掘出西汉、两晋、唐宋大量的建筑遗迹外,还有各个朝代遗留的瓷器用品,见证了福州千年来的历史变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西汉宫殿遗址专用品“常乐万岁”瓦当再次出土。

福州市考古队介绍,目前汉代遗址发掘还在继续,这是近年来福州正式大面积发掘西汉时期遗址,也是福州建城历史最早的见证。


  1997年屏山出土的汉代瓦当拓片

出土瓦当 为皇室专用

昨日,记者来到屏山地铁工地考古现场,围挡的这块空地,也是原来鼓屏路的一段,分成28个小区域同时进行发掘。去年,地铁施工已经在这条道路上铺好了水泥盖板,这给发掘带来很大难度,队员们都是在盖板下用木板搭一个台阶半地下作业。

考古队员介绍,工地遗址中出土了完整的“常乐万岁”瓦当,这在当时属皇室专用,显示这里确实是闽越王都城遗址。一起出土的还有人面、兽面等形状奇特的圆形瓦当。


  “万岁”瓦当

西汉宫殿地下管道完善

“这次西汉宫殿区域只发掘200多平方米,但可以看到建筑非常完善的地下排水设施。”福州市考古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最北端的几个探方内还发现三口汉代的水井,汉代地层内夹杂着大量当时的建筑遗迹。考古队员介绍,这些汉代的水井做工很讲究,是陶井圈一圈圈向上砌,井圈用一层层汉瓦残片叠上去。

地下排水设施也很完善,管道直径50厘米左右,在地下水管分布中,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


  在护城河内出土的文物有各类瓷器,大都比较完整

“冶城”护城河露出真容

“福州城市发展每一个时期的遗迹、文物这次都有出土,都和史书对上了号。”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发现了从两晋南北朝延续到宋代的护城河。

护城河遗址在工地南侧,更靠近九彩巷一带。考古队员介绍,南朝的护城河在最南侧,宽4米、深4米左右,护城河沿着冶山山势延续下来,都有很明显的人工痕迹。再向北面一点就是唐代护城河,河面宽8.7米、深3.8米。宋代的护城河更宽更深,也更靠北面,宽11米,而且护城河底有排水暗沟、水井相互连通。

在护城河内出土的文物也不少,有各类瓷器,大都比较完整,其中一件特别有趣。考古队员拿着一个棕色瓷壶,只见下面还有毛笔写的“通字号”,底部写着“嘉定三年”等字样。“这是南宋1210年的酒壶,酒家名‘通字号’,上面的字迹是当时流行的墨书。”考古队员介绍,虽然瓷质一般,但是有这样的字号、明确纪年的,在福州还是第一次出土。说不定是当时哪个人喝酒之后丢到护城河内的。


  清代小罐

宋代西湖大至冶山脚下

“一直到宋代,西湖还都是一个很大的湖,南侧延续到冶山脚下。”福州市考古队队长林果分析,从护城河分布方向来看,福州城相当一段时间内,欧冶池与西湖是连在一起的,一直延续到宋代。现在的九彩巷原来是一个水道,把西湖的北面和南面分割开来。


  南宋年间的棕色瓷壶底部写着“嘉定三年”等字样

□名词点击

万岁瓦当

俗话说“秦砖汉瓦”,汉瓦就是指“瓦当”,汉代把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瓦当在使用中,是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西汉时期,用文字装饰的很流行,“万岁”表达了汉代人们对长寿永生的追求和愿望。

冶城

史书上记载“无诸都冶,依山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当时的冶城,以冶山(又叫将军山、泉山)为中心,北至华林寺,南到湖东路,东抵商业厅,西接钱塘巷。由于无诸的子孙们据险叛汉,闽越国至公元前110年就灭亡了。汉武帝采取“虚地移民”政策,冶城被废弃了很长时间。


相关新闻

屏东地铁考古解开历史谜团 发掘大量遗迹和文物

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讯 在福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闽越国都城冶城与西晋的子城是否有交集?这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记者昨日获悉,历时3个月的屏山地铁站抢救性考古发掘已结束,专家得出重要结论:冶城与子城不重叠,并进一步证实了福州的文明史从这发端、中断;闽越国被西汉消灭后,这里仍有人居住、生活,弄清了福州城市发展脉络。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汉代到明清时期的重要遗迹和珍贵文物。

【现场】

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在前期试掘的基础上,8月以来,市考古队进驻屏山地铁站工地,配合地铁施工,在面积达3400多平方米的地块进行抢救性发掘。

记者看到,发掘现场共有28个探方。整个发掘现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半部从明清地层挖到西汉地层。东半部地层内,自南向北贯穿着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筑的人防工程——防空洞。防空洞直径五六米、深六七米,后来被水泥堵了。

由于东半部地层被防空洞破坏,考古人员决定从西半部地表往下挖。但西半部地表下方还有一层水泥垫层,地表与垫层之间是约百米厚的淤泥,必须打掉水泥垫层才能往下发掘,难度比较大,而且晚期文化地层被破坏,影响了发掘进度,目前西半部才挖到明清地层。扣除防空洞部分,3400多平方米的地块,实际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

此次考古出土不少汉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汉代到唐宋时期)的重要遗迹和珍贵文物。其中,重要遗迹包括西汉闽越国宫殿遗址等,珍贵文物包括西汉“常乐万岁”瓦当、南朝人面瓦当、唐朝兽面瓦当、南朝盘口壶、隋唐“大陏大莘”筒瓦、北宋莲瓣纹杯、宋代于山九仙塔砖、明代青釉花瓶等。


福州新闻网

闽越国宫殿的瓦当出土

市考古队领队张勇说:“东半部地层出土的最主要遗迹是西汉建筑台基,面积占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的一大半。”由于被人防工程破坏、西半部发掘进度较慢,目前西汉建筑台基只清出东半部,在人防工程两侧、宋代大河道以北,就是鼓屏路四季如春酒店至永辉超市段,面积一二百平方米。

西汉建筑台基由黄土夯筑,厚逾1米,上面清出很多柱础洞。台基灰坑中出土了西汉篆体、黄土烧制的“常乐万岁”瓦当,两三块万岁瓦当残片,卷云柿蒂图案的瓦当,卷云箭头图案的瓦当,云纹乳丁图案的瓦当等。西汉地层还出土了钵等许多普通生活器物。

“瓦当是挂在屋檐前的建筑构件,表面有图案、文字等,起挡水的作用。一座很大的房子通常有几十块瓦当,但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常乐万岁’瓦当等万岁瓦当是宫殿的遗物。这一片本来就是西汉闽越国宫殿遗址,这个西汉建筑台基在都城,就是西汉宫殿遗址,水井也是建筑的一部分。这次出土了这么多瓦当,说明这里不是单一的建筑群,应是好几组建筑群,建筑比较丰富。柱础多,说明建筑规模宏大。”市考古队队长林果说。


福州已发现的最早水井亮相

西汉建筑台基还出土了三口井,其中一口井是在离地面(含车站支撑梁架)约3米的西汉地层发现的,井圈内径0.95米、外径2.25米,考古人员清到井深1.4米时就已经出水。这口井屡有修葺,底下是碎陶片垒砌的陶井圈,上面再用瓦片层层叠砌,就像福州中秋的传统习俗摆塔。其他两口井也是瓦片砌的。“这里的汉代水井是目前福州发现的最早的古井。”林果说。

宋代大河道成“宋瓷博物馆”

此次考古还挖出了10多条河沟与河道。其中,西汉建筑台基的南边有3条东西走向的河沟、河道,分别是南朝、唐朝、宋朝的。由于这些河沟、河道的东西方向被与其垂直的人防工程打断,两端受地铁连续墙限制,因此实际长度无法确定。

宋代大河道较长,但被地铁连续墙打断了。河道废弃后,变成垃圾坑,里面出土了很多瓷器,福建博物院专家陈子文称之为“宋代瓷器博物馆”。从釉色上分,这些瓷器有青白釉、青灰釉、酱釉、黑釉、绿釉等;从器型上分,这些瓷器有碗、杯、碟、灯盏、罐、壶、枕等。“这么多瓷器出土,应该是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张勇表示,瓷器多为碎片,但大多可以修复。

出土大量贝类和骨头

宋代大河道还出土了贝、螺、蛤蜊壳等大量贝壳类物品,骨头等人类食物残渣,宋代的骨簪,果盒,木桶片和底,漆盒盖子等。其中,漆盒的盖子上用朱漆写着“郑正”二字,估计是漆盒主人的名字。“这条河沟反复使用,所以出土的东西多。”张勇说。

冶山北坡挖出的唐代大河道宽8.5米、残深3.8米,属于城壕性质,可能东接欧冶池、西接西湖。

南朝河沟宽三四米,残深逾3米。“这条河沟东接欧冶池,西通西湖。”张勇说,河沟里挖出的南朝人面瓦当,鼻梁笔挺,不像汉族人。

“这里发现了这么多的河道、河沟,说明这一带以前水量丰富,有些河道可能是沟通两河,起到排水与泄洪的作用。”陈子文推测道。


与水有关的遗迹的现身

此次,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唐代水井、台基,以及明清木槽等与水有关的遗迹。

考古人员在东半部的唐代地层挖出一口大井,内外径分别为2.1米和2.4米,挖了逾2米深还没到底。井圈上部是砖砌的,下部是坚硬的生土层。井里出土了大量的碎砖、瓦当、板瓦、筒瓦、盘口壶、鹿角等。这么多砖瓦的出现,专家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井上面有亭子,后来亭子坍塌,砖瓦掉入井里;二是井废弃后,周围砖瓦建筑堆了进去。

考古人员在东半部的唐代地层还发现一处台基。台基呈曲尺形,东、西两边分别被地铁连续墙和人防工程打断,东西残长2.7米、南北残长2.6米、残高约1米。“台基底下有淤泥,旁边有较大的沟,这可能是临水建筑。”张勇表示。这处台基的砌法很讲究:台基底下有淤泥,先在较大范围抛一层乱砖,起加固基础作用,然后在砖上夯二三十厘米厚的黄土,再砌上石基,石基上砌砖,砖上砌平台。平台被破坏了,目前只剩残留部分,平台上可能建亭台楼阁。台基上有一层倒塌的堆积,出土了很多隋唐的砖瓦、板瓦、筒瓦等,其中一个筒瓦上有“大陏大莘”的铭文,这是祈求丰收的意思。

考古人员在西半部的明清地层,分别挖出大、小两个长方形的木槽。其中的大木槽做得很讲究——它是一圈插在淤泥中的木桩,内砌一圈石条,外挡一圈木板,长2.9米、宽1.4米,露出地面约70厘米。“这两个木槽的具体性质现在还不太清楚,应该是水上建筑的水下部分。木板起挡水作用,水不会冲进去。可能是宋代大河道荒废后,河边住户在河道上搭盖的建筑。”陈子文推测道。

考古人员在东半部还挖出一条长10多米、残宽2米的明代石板路。专家估计那是鼓屏路上主要的道路,到民国初年还在使用,后来改成排水沟了。


【印证】

子城在冶城南边

两座城不重叠

林果说:“这个遗址很重要。遗址的北边主体是西汉闽越国宫殿遗址。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国建立,92年后被西汉灭掉。这段历史在福州建城史上很重要,福州的文明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这里开端,后面中断了。西汉统治者将闽越国人迁到江淮一带居住,但还有一部分人留下了,东汉时人又慢慢多了,福州开始有了建置,东汉在这里设置了侯官都尉进行有效管理,福建地方割据的历史结束了,真正并入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序列中。”

福州到了晋代,太守严高重新建子城。“根据文献记载,子城建在冶城的南边。冶城与子城有无重叠呢?这是一直没解决的问题。”林果说。

“这次考古,明确了子城与冶城的建设没有重叠,把冶城的南界和子城的北界确定下来了,两座城可能是以冶山路上的欧冶池为界。”林果说,最早冶城南界应是以欧冶池北岸作为护城河,子城是以欧冶池南岸作为边界。子城的位置易确定,因为北边有城隍庙,城隍庙是建子城的标志。这次考古,北边汉代的地层上面没有两晋地层,没有发现子城,直接就是唐五代的东西。由此证明文献记载没错,子城建在冶城南边,子城与冶城没有重叠。福州的城市发展脉络很清楚了。

【建议】

专家建议建博物馆

展示福州建城史

屏山地铁考古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市文物部门多次邀请考古、文史专家进行座谈。

专家们表示,屏山考古遗址内涵丰富,建议将屏山地铁站改名为冶城站,希望能建一座博物馆,展现福州建城2200年的历史。

记者3日获悉,为保留、展示考古实物资料,有关部门曾打算建遗址公园或地铁遗址展示厅,我市考古部门首次采用切割法,将重要遗址切割下来,用铁箱子进行固定、保护。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綦芬/文 陈建国/摄)

专家估计,工期至少120天;福州地铁公司表示,发掘期间,地铁站施工暂停

遗址中,可明显看到古代的砖墙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14日讯(记者 李熙慧/文 黄孔瑜/图)关注理由:当地铁建设遭遇遗址保护,福州该如何取舍?昨日,本报A4、A5版独家报道了“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挖出西汉宫殿遗址”这条重磅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昨日都转载了本报的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昨日也赶到采访。

记者从考古部门了解到,此次调查试掘后,他们将与地铁公司共同协商,研究发掘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预计明年初将由省市考古队联合进行全面发掘。专家估计,工期至少120天;福州地铁公司表示,发掘期间,地铁站施工暂停。

试掘结束,北侧探方开始回填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走进地铁屏山站工地,发现此次调查试掘的两个探方,北侧的一个已开始回填。考古队员表示,福州地下水丰富,加上最近下雨,此次探方勘测时,地下渗水严重,旁边的泥沙层已经坍塌,加上地铁建设需要在探方上面覆盖混凝土,于是先进行了回填。

据福州考古队队员张勇介绍,此次试掘发现,福州的文化层距地面很浅,唐五代的文化层位于地下2米多深的地方,西汉的文化层位于地下5米至7米左右。记者了解到,在调查试掘阶段,出土了西汉、六朝、唐五代等朝代的建筑遗物数百件,这些文物将带回福州市考古队库房妥善保管。预计在月底,南侧探方也将清理完毕,结束试掘。随后,考古队会将试掘的情况形成正式报告,发给地铁公司。


地铁站内建古城遗址展示区,是否可行

“地铁公司全面支持考古工作”,福州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此次屏山站挖出重要遗址,下一步该怎么做,地铁公司一家做不了决定,他们一方面会将情况上报市政府,另一方面将与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共同协商决定。

昨日,记者就省内专家“在地铁站内建福州古城遗址展示区”的提议是否可行,询问了地铁公司,得到的答复是,目前地下情况尚不明朗,挖出文物之后,视具体情况再判断。如果地下确实有非常珍贵的遗址,届时将会同文物等其他部门进行商讨,还会上报上一级部门定夺。毕竟建地铁,不是地铁公司一家说了算。

地铁公司表示,如果要进行考古发掘,地铁施工就要暂时停止,等待考古发掘之后再继续施工。如果遇到重大发现,不排除更改地铁站设计的可能。

记者从考古部门获悉,由于该地块的重要性,发掘方案将由地铁公司与文物考古部门共同协商,发掘方案还将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目前正着手准备上报,预计明年初由省市考古队联合进行全面发掘。专家估计,工期至少要120天,假如遗址情况复杂,所需时间更长。


考古专家:曾建议地铁站避开屏山

记者了解到,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已开始物色明年地铁屏山站考古发掘的领队,初步确定为有着16年福州城市考古经验的高健斌副研究员。昨日,记者采访了正在外地出差的高健斌。

据了解,2007年地铁1号线开始立项时,高健斌就参与了沿线的考古调查。高健斌说,当时他还在福州考古队,曾写报告说明屏山站下面有遗址。高健斌告诉记者,考古调查时,福州考古队认为,屏山、东街口、南门等地可能埋有遗址,建议地铁设站点时,避开这些地方,实在避不开,一定要先做考古发掘,再建地铁。

高健斌表示,已经答应上级指派,若无意外,屏山站明年全面发掘将由他领队,屏山站的考古工作一定会做好,不让珍贵的遗址遭到破坏。高健斌说,此前财政厅工地发现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后,施工方专门修改了建设方案,在遗址上方保留了空地,遗址做了回填保护,这是很好的经验,现在可以做得更好。

市民:福州可借鉴外地经验

昨日,不少市民打进本报968111热线,就屏山站遗址保护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电力系统供职的读者杨先生说,自己是福州人,从小就听长辈们讲闽越王的故事,如今发现闽越国的宫殿,一定要好好保护,他建议在屏山站里开辟一块区域,建成博物馆,让市民深入地下,看各个朝代文化层的变化以及发掘出的文物,了解福州的历史。

在出版社工作的薛先生说,广州儿童乐园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前,已经卖给了外商准备开发,发现遗址后,政府赔钱给外商,留下这块土地进行全面考古发掘,福州也应该留存这座城市的记忆。

也有网友指出,南京图书馆新馆施工时,挖出六朝时期御道、衙署、皇家井遗址。为保护历史瑰宝,在馆内开辟了300平方米的六朝遗址展示区,透过玻璃地坪,古迹尽收眼底,屏山地铁站进行遗址保护时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相关新闻1

地铁屏山站挖出“闽越王城宫殿遗址”

部分遗址已保护性回填

遗址中发现的1.1米宽,做得比较讲究的小路

东南快报讯(记者黄妍文/图)日前,福州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内,发掘出大量古代建筑遗物,经考古专家判断可能是西汉宫殿遗址,这进一步佐证了闽越王城遗址在福州之说,引起了各方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地铁工期紧张,昨日,考古现场内的北侧探方已被回填。考古队员介绍,勘察工作结束后,他们将向有关部门递交报告,以决定下一步工作。

昨日,在屏山地铁站围挡工地,记者看到工地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探方,四周都是地铁施工所搭设的钢筋架,考古队员正在其中勘察。探方边上的簸箕内,堆放了各类古代建筑遗物,探方侧壁,分布着不同年代的土层,其中埋藏的文物,年代在西汉到唐五代之间。


探方中的砖墙,推测年代为唐代

据了解,在此前的考古勘察中,发现有筒瓦、陶片和一小部分“砖墙”。多名考古专家判断,该处极可能是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

由于地铁工期紧张,昨天,北侧的探方已被进行保护性回填(先铺垫一层细沙,再用土掩盖)。考古队员表示,南侧探方的清理工作还在继续,之后也将回填。

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说,这一次勘察结果很丰富,若能全面发掘,将会有更多收获。前期勘察工作结束后,市考古队会向市政府、文物局等部门及地铁公司上呈详细的报告,再考虑下一步处置。

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也在等待考古队的报告。一知名网站的调查显示,40.2%的网友支持全面发掘、继续寻找文物,另有39.7%的网友希望切割保护,还原古城发展脉络建地下博物馆。

“进一步发掘的可能性较大。”张勇说,目前他们忧心的是,如何在正在施工的地铁工地上进行第一期发掘工作,因为地铁施工无疑给考古发掘带来很大难度。


汉代釜的口沿

闽越王城在福州再添有力证据

公元前202年,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这一年,无诸开始修建闽越王城“冶”。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汉武帝消灭。

闽越王城究竟在哪?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曾引起过各种争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戴显群教授介绍,之前曾出现了“崇安论”、“福州论”、“浙南论”等。此前武夷山汉代古城遗迹的发现更是一度让“崇安论”独领风骚。

但是近几年来,屏山附近的考古发现,一再印证了闽越王城就在此处,使“福州论”成为主流说法。

省考古队队员高建斌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在屏山一带曾有不少考古发现,其中鼓屏路钱塘巷基建工地,发现了汉代文化堆积层、几何图案的陶片等文物。1997年,屏山永辉超市附近,出土多块“万岁瓦当”,轰动一时,这些有可能与汉代皇宫有关。此后,省财政厅工地的探方中又发掘出两期叠压的建筑遗迹。“和武夷山汉代古城遗址相比,我们缺乏的是全面、大范围的发掘。”高建斌说。

而在这一次的屏山站地铁施工现场的考古勘察中,年代分明的地层、宫廷级别的汉代陶片、疑为城墙遗址的“砖墙”,再一次提供了有力论证。

《福建通志·城池志》中所记载都城的位置:“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介绍,因为当时的福州南部都是大面积的沼泽和水域,仅在屏山一带是小山包,因此此处成为都城所在。


相关新闻2

地铁屏山站挖出大量文物 或是闽越王城宫殿遗址

福州新闻网

考古人员在整理挖掘出的文物。

日前,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施工时,意外发掘出大量古代建筑材料及珍贵文物,省内多位考古专家现场勘查后初步判断,这里是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

13日下午,记者来到地铁1号线屏山站围挡工地。记者看到,工地南北侧各有一个正方格的发掘区,其中靠近永辉超市的北侧发掘区刚刚回填,南侧的发掘区还在进行考古调查。现场十多个簸箕内,堆满了发掘出的各类古代建筑遗物。

据介绍,在已经回填的北侧发掘区,考古人员挖出大量建筑材料和生活瓷器,包括筒瓦、板瓦、铺地砖、瓷碗等。其中,一种红色的筒瓦重逾0.5公斤,上面有细密的花纹。还有一种陶片表面呈黑色,带水波纹状,看上去很精致。考古队员说,这是典型的汉代陶片,上面的水波纹是闽越族特有的,此前在武夷山汉城遗址内,也有类似发现。

在南侧挖掘区,十多名考古队员正在紧张忙碌着。连日来,考古人员在这里挖到了一段“砖墙”。一位考古队员说,从地层看,这段“砖墙”的建筑年代应该是六朝之后、宋代之前,可能是一处公共建筑遗址。

现场一位省考古专家表示,这里很可能是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附近的省财政厅之前曾发现过闽越国宫殿遗址,一些工地曾出土“万岁瓦当”,据此推断,这里应该属于王城宫殿遗址区的一部分。

据介绍,此次考古调查将持续至月底。

(福州日报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


相关新闻3

福州:地铁施工和文物保护的“博弈”

(新华视点·图片版)(1)福州:地铁施工和文物保护的“博弈”

12月13日,福州市地铁屏山站考古现场,一名工地工人在展示挖出的汉瓦(黄色)和汉代素面砖。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近日,福州市考古队在福州市地铁屏山站的施工工地开展调查性试掘,竟然挖出了疑是西汉闽越王宫的宫殿遗址。据福州市考古队张勇介绍,发掘遗址的位置,属于福州市著名的“三山两塔”保护区,这对于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福州乃至福建省考古界都是一项重大发现。早在1991年12月,地铁屏山站附近的工地上,就发现了汉代文化堆积层、红黄色宫殿夯土台基以及筒瓦、汉代素面砖、几何图案的陶片等文物。1997年10月,又出土数千件汉代建筑残片,其中有多块“万岁瓦当”。1999年10月到2000年1月间,福建省、福州市考古队又在附近工地的探方中,发掘出两期叠压的建筑遗迹。考古专家认为,在地铁施工中,一条重要原则是,地铁修建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时,文物优先,地铁必须无条件避让。福州市地铁线路穿过地下文物如此众多的地点,就应该一开始进行详细的考古发掘,在确定没有地下文物遗存后才能够进行施工。否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据福州市考古队介绍,福州市文物局在2011年曾发文要求对地铁屏山站进行考古发掘,并商定如果发现文物之后,福州市文物局将会把调查结果、专家意见形成一份报告,双方再就发掘考古方案等详细内容进一步进行探讨。是全面发掘闽越王宫宫殿遗址、还原2200多年前福州这座古城的面貌,还是保证工期,暂时回填水泥,为地铁施工建设让路?目前,地铁施工方为保证2014年底建成通车还在加紧施工,而考古工作者则陷入两难境地。文物保护和市政建设究竟谁该为谁让路?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新华视点·图片版)(4)福州:地铁施工和文物保护的“博弈”

12月13日,福州市地铁屏山站考古探方侧壁现场,一名媒体记者在拍摄探方侧壁呈现出的年代地层。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新华视点·图片版)(2)福州:地铁施工和文物保护的“博弈”

12月13日,福州市地铁屏山站考古探方侧壁现场,一名工作人员在整理挖掘出来的文物。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新华视点·图片版)(3)福州:地铁施工和文物保护的“博弈”

12月13日,一名考古工作人员在福州市地铁屏山站考古探方现场挖掘。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考古探方旁,地铁站建设正在紧张进行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13日讯(记者 李熙慧/文 张超晖/图)

关注理由:鼓屏路地下,藏有西汉宫殿遗址!昨日,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内发掘出大量古代建筑遗物,年代在西汉到唐五代之间,其中西汉时期的遗物尤为珍贵。省内多名考古专家查看这些出土遗物以及地层后判断,这里是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处遗址非常丰富,若能全面发掘,对研究福州西汉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这处遗址位于地铁屏山站工地地下,文物专家表示,若不进行考古挖掘,就被地铁站覆盖,太可惜了。而地铁1号线又要求在2014年底建成,因此,在地铁工期与遗址保护之间,是个两难的取舍。

【现场】出土的汉代陶片,为宫廷级别

昨日,记者走进地铁屏山站围挡工地,看到工地南北侧各有一个探方,正在进行考古调查。靠近永辉超市的探方内,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正把里面的泥水抽出,旁边的簸箕内,堆满了发掘出的各类古代建筑遗物。记者注意到,探方侧壁,不同年代的土层很明显。据考古人员介绍,每个土层中都埋有与其时代特征符合的文物,年代在西汉到唐五代之间。

考古队员小李递给记者一片红色的筒瓦,这片筒瓦有一斤多重,上面有细密的花纹。小李告诉记者,这片筒瓦还少了一段,现代人建房时所用的普通瓦片只有它的1/3大,也没有这么厚实。

此外,一块黑色带水纹的陶片也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注意。队员小张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汉代陶片,上面的水波纹,是闽越族特有的。据了解,这两个建筑遗物,都是宫廷级别的,此前在武夷山汉城遗址内,也有类似发现。


  在鼓屏路地铁站南侧,发现了一段古墙址

【专家】初步判断,可能是宫殿遗址

考古人员介绍,这个探方,最上面是唐五代的地层,然后夹杂了六朝的地层,出土了一些砖头、筒瓦等建筑遗物,最下面是西汉地层,出土了很多西汉时期的遗物。

在另一侧的探方,记者看到,此处探方还在挖掘,目前已经挖到了一段“砖墙”。目前,这段“砖墙”的功能与所属还不知道。考古队员小张介绍,这里可能是一处公共建筑遗址,省考古所的专家到现场踏勘后表示,“砖墙”从地层看是六朝之后、宋代之前的。据了解,过几天附近的土层清理完,这处“砖墙”的外貌才能看得清楚。

记者了解到,省内多名考古专家到工地后,查看了出土遗物以及地层,初步判断地下可能是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福建博物院王振镛等专家表示,这里发掘出的西汉时期的瓦片很多,属于建筑倒塌后留下的,并非人为搬运到这里的,附近的财政厅也曾发现过闽越国宫殿遗址,一些工地也曾出土过“万岁瓦当”,由此推断,这里属于王城宫殿遗址区的一部分。


当地铁遭遇遗址保护

找到西汉宫殿遗址,考古队员却陷入两难:是全面发掘,寻找更多文物,还是暂时回填,为地铁建设让路

  考古探方侧壁,呈现出明显的年代地层

地铁屏山站工地挖出西汉宫殿遗址,是展开全面发掘,寻找更多文物,还是暂时回填,为地铁建设让路?昨日,福州考古队的队员们陷入了两难。其实,北京等地在建设地铁时也曾遭遇过类似问题,今年6月,北京通州区修建地铁,一地铁站开挖后,发现明清时期的通州城东城门与瓮城遗址,但为给地铁建设让路,有关部门决定将遗址先切割搬走,等地铁完工后再迁回,这一无奈之举引发诸多质疑。

鼓屏路地下的闽越王宫殿遗址要不要全面发掘?地铁屏山站建设是否会受到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本报也将持续关注该遗址的考古进展。


  西汉时期的陶片,上面的水波纹图案是明显的闽越族特征

全面发掘可能延误地铁工期

昨日,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告诉记者,此次发掘的遗址非常丰富,目前调查范围还比较小,若能全面发掘,对研究福州西汉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但他也担心,由于地铁工期很紧,发现西汉遗物的这个探方,不久就要回填。

据考古队员介绍,目前的两个探方,只是调查试掘,选择这两个地点,考古队也比较被动。据介绍,地铁站施工后,空出两个地方,考古队员才见缝插针进行调查,结果一挖下去就有了收获。

假如要进行全面发掘,可能会占用更大的地方。但目前,探方旁,地铁站建设正在进行,都是搭好的钢筋架子。现场工作人员说,不全面发掘的话,这两处探方会先用水泥进行回填,然后地铁在地下施工,上面可供车辆通行。但回填水泥,地铁继续施工,无疑给考古发掘增加了难度。


  六朝时期的筒瓦

如何取舍,将进一步探讨

采访中,不少考古专家建议对这处遗址进行全面发掘。福建博物院专家提出,这一地区的地层分布很有规律。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建议施工部门考虑进行大范围的考古发掘,再进行地铁站的施工。但也有专家提出,地铁是在地下18米施工,而文化层没有那么深,地铁轨道施工不影响文化层的发掘。

记者了解到,去年,地铁公司就收到福州市文物局发文,要求对地铁屏山站进行考古发掘,今年5月,勘测方案确定,省市考古队着手对施工地点进行初步调查,并商定如果发现文物之后,再作打算。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告一段落后,福州市文物局将会把调查结果、专家意见形成一份报告,发文给地铁公司,之后双方再就发掘考古方案等详细内容,进一步进行探讨。


  这是在西汉地层中发现的筒瓦,属于闽越王城宫殿遗址留下的建筑遗物

□链接

这里有望成为了解福州历史的窗口

地铁屏山站所处的位置,属于著名的“三山两塔”保护区,这里是福州古城的所在地。

早在1991年12月,鼓屏路钱塘巷西口省建设银行基建工地,就发现了汉代文化堆积层、红黄色宫殿夯土台基以及筒瓦、汉代素面砖、几何图案的陶片等文物。1997年10月,屏山市场(现永辉超市)基建工地,又出土数千件汉代建筑残片,其中多块“万岁瓦当”,很有可能与汉代皇宫有关。1999年10月—2000年1月间,省、市考古队又在省财政厅工地的探方中发掘出两期叠压的建筑遗迹。

而《史记》中也曾记载,闽越王无诸在冶山一带建城,作为王宫使用。专家表示,鼓屏路这一带发现的闽越王城文物,对研究福州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了解福州历史的窗口。

省内不少考古专家表示,如此重要的地点,一开始就应该进行详细的考古发掘,在确定没有遗址后再进行地铁施工,之前的几次发掘,都没有在原地保留遗址,那些遗址都因为基础建设而深埋地下,很是可惜。此次如果直接为了地铁赶工期,再把遗址回填,福州可能失去让世人了解2200多年前这座城市面貌的窗口。

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在完成考古发掘后,建设地铁屏山站,还可在地铁站内修建一个“通往福州古城的窗口”,开辟专区,展示闽越国宫殿遗址里出土的文物,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的讲解,还原福州古城的发展脉络,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地下博物馆。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5月31日讯(记者 李熙慧)“地铁屏山站已经围挡了,考古发掘启动会不会影响交通?”昨日,有市民致电本报询问,自己每天上下班要经过福州鼓屏路,地铁围挡给每天上下班造成不便,假如考古发掘也在路面上进行,是否会更影响通行?

记者随后咨询了省考古队有关负责人,了解到此次考古发掘将在现有围挡内进行。目前围挡宽8m,长约260m,正式发掘前,要先进行勘测。勘测发现文物后,再确定位置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的范围是地铁建设的范围。后期,地铁建设围挡扩大占用到其他车道,考古范围也可能随之扩大。

也有读者致电本报询问,考古发掘为期多久?会不会延误地铁工期?记者得知,考古所需时间暂时还没完全确定,要依据前期勘测的结果而定,也要与施工时间配合,暂时计划数月内完成。

与闽越国古都城有关的多次发现,都在冶山路周围一带

地铁屏山站围挡本周内启动考古

 

1998年到1999年,冶山路省财政厅工地发现西汉建筑遗址(资料图)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5月28日讯(记者 李熙慧/文 肖春道/图)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相传西汉时期,如今的屏山一带便建立了冶城。近20年来,鼓屏路、冶山路、钱塘巷附近的基础建设也陆续发现了汉代冶城的痕迹。

昨日,记者从省考古队了解到,本周内,省考古队计划启动福州地铁屏山站的考古发掘工作。据悉,施工围挡范围刚好处在福州古城保护的“三山两塔”遗址的核心区内,地铁施工开挖前,须先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工作。

若直接地铁施工将非常可惜

记者从省、市考古队了解到,屏山周边的鼓屏路、冶山路、钱塘巷这一区域内,不仅发现过汉代遗迹,还多次发现唐、五代时期的遗迹,可谓地下遗存丰富,有著名的唐代马球场遗址,唐五代城墙、城门遗址也是在附近发现的。几次较大发现的地点都在冶山路周围。

已经围挡的福州地铁屏山站宽8米,长约260米,围挡内没有摆放大型机械,路面已经清理完毕,本周内即将启动考古。

福州市考古队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以往考古发掘的收获来看,预计这次发掘也会有不错的收获。专家称,这一代的地层分布较有规律,唐代文化层一般在地下三四米左右,而汉代文化层较深,要五六米左右,还有可能更深。这次发掘,要先将路面上的柏油去掉,露出土层,再布置探方或者探沟进行发掘。


省财政厅工地出土的汉代云纹箭镞瓦当和“万岁”瓦当(资料图)

周围曾发现汉代“万岁”瓦当

闽越古都究竟在哪一直在史学界争论不休。有的说在浙南,也有的说在武夷山城村古汉城,还有的说在福州。而考古专家们在福州城区内的多次发现,给出了闽越国都城在福州的证据。

比如,1991年12月,鼓屏路钱塘巷西口省建设银行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红黄色宫殿夯土台基以及大块板瓦、筒瓦、汉代素面砖、几何图案的陶片和15片戳印板瓦。1997年10月,屏山市场(现永辉超市)基建工地,又出土数千件汉代建筑残片,其中多块“万岁”字样的瓦当,很有可能与汉代皇宫有关。1999年10月—2000年1月间,省、市考古队在省财政厅工地近700平方米的探方中发掘出两期叠压的建筑遗迹,这是首次通过科学挖掘、首次在冶山地下发现西汉时期的大型木构建筑遗迹。

曾亲历过发掘的省考古队专家告诉记者,有关福州的建城历史,以及几次扩城,都是专家关注的焦点。《史记》记载:“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意思是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一带建城,作为王宫使用。历次考古发现的“万岁”瓦当,可以佐证这里曾经是无诸当闽越王的皇宫所在地。

也有专家透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屏山周围就发现有汉代建筑遗迹的痕迹,这里被列为福州城建城最早的标志地之一。只是近20年来,大型基础建设频繁,发现的次数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