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憨厚的魏富贵

  魏富贵的铲车,车斗里、车顶上都站满了人

东南网1月2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记者 吴臻 张硕 实习生 李娜 文/图)

感动理由

去年5月19日,暴雨突袭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齐腰深的洪水里,一辆铲车成了人们眼里的“诺亚方舟”。四个半小时,一位名叫魏富贵的43岁汉子,开着铲车,救出百余名乡亲。铲车艰难跋涉在已成泽国的街道,车斗里、车顶上、驾驶室旁边,站满了惊魂未定的男男女女。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洪灾中,这是最暖心的一幕。

当天,魏富贵回到家时,家里已是满目疮痍,所有家具都泡了水。面对家人的抱怨,老魏很愧疚,但不后悔,“人命最重要!”

候选人19 魏富贵

感动关键词:取舍

洪水突袭,大伙都慌了

离2013年5月19日那场洪水,已时隔半年,但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的人们还记忆犹新。现年93岁的老练说,当天上午8点多,地势低的菜田已成汪洋,但洪水仍在暴涨,不到半个小时,街道被齐腰深的洪水淹没了,大伙都慌了。

家住岩前镇的王圣添说,只花了10多分钟,水位就没过了大腿,地势较高的家里也开始进水。“我家大门开着,涌进屋里的洪水跟海浪似的,一波又一波。”王圣添说,自己站在水中搬家具,几次差点被水冲倒。“水浪拍打下,岩前中学的围墙倒塌了”,王圣添说,水都能将墙给推倒,可见水有多急,之前他也曾试着走到街道上,但没成功,因为在水流中,人无法站立。

救命铲车,一趟趟冲进洪水中

就在王圣添不知道该怎么办时,他看到了魏富贵。此时,魏富贵正开着铲车,3个邻居站在车斗上。魏富贵说,这也是凑巧,“有位邻居在建房,我将铲车开回,帮他铲沙子”。

魏富贵说,这几年,他与朋友开了一家厂,厂里的铲车由他开。闹洪水这天,魏富贵将铲车停在岩前中学门前。“这么大的洪水,我是第一次遇到”,魏富贵说,看着水越涨越高,他担心万一涨过屋顶,就危险了,于是赶紧跑去开铲车。

“开始时,我打算将父母运到安全地方去,但看到街上的水这么大,就开始担心邻居了”,魏富贵说,反正开一趟是开,开两趟也是开,把父母与两位邻居运到一公里外一座山的山脚下,那里地势很高,比较安全,随后他又折返回去救其他人。魏富贵说,他忘记当天开了多少趟,直到停下时,才认真数了数,发现山脚下站着坐着共100多人。

“生命比什么东西都重要”

魏富贵开车运人时,妻子曾打电话催他,赶紧回家帮忙抢救家中财物,但他仍在继续开车救人,“生命比什么东西都重要!”当天,从上午9点开始,魏富贵一直忙到下午1时30分才回到家,此时他还没吃饭。回到家中,他看到,家具漂浮在水面上,家电也泡在水里。妻子告诉他,自家小车、电冰箱、摩托车以及杂货铺内的商品都被洪水泡坏或冲走了。

“开始时,我妻子是埋怨我的,她说,大家都在搬运家具,我却在搬人。现在这条街上,损失最惨重的就是我们家了。”但是,魏富贵觉得值得,因为东西坏了还可以修,人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从走街串巷送糕点,到建立爱心仓库

  薛建波在自家开了个爱心超市,村里的困难户可以来这里免费取生活必需品

东南网1月2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陈锟 包华 实习生 李娜文/图)

感动理由

一名普通的草根乡村厨师,坚持行善十几载。几乎每天,他都行走在乡间小路,通往需要帮助的一户户家庭。他捐出的东西虽然不贵重,但对困难人家来说,却是雪中之炭。

从16岁开始,他已经坚持了18年。从最早把卖不完的糕点送给村里的老人和残障儿童,再到逢年过节捐资送物,如今他已经组织起一支人数超过千人的义工队伍,在自己家里打造爱心仓库。他的爱心公益路也在不断成长。他只是福清一位乡村厨师,他叫薛建波。

候选人18 薛建波

感动关键词:草根慈善

寒门少年报恩:从送糕点到年捐30万

16岁那年,薛建波因为家境贫寒辍学回家,开始帮父母卖糕点。第一次出门叫卖糕饼的情景,薛建波记忆犹新:那天,他骑着父亲的破旧自行车,载着100多公斤重的糕饼到隔壁的南山村叫卖。一路下来,满身尘土、一身汗水,糕饼却一个也没卖出去。正当他犯愁时,一位依姆来到面前,给他带路,帮他推销。

此后,每天晚上薛建波都会把卖不完的糕点送到村里的老人会给老人们吃。“糕点没多少钱,但是老人们一看到我来就很开心。”薛建波说,他发现,原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觉得很快乐。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经济条件好了,薛建波心想,要帮助更多人。他的帮助对象从老人扩大到低保户、智障人士等困难家庭,捐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甚至登记造册、建立爱心档案,根据受赠人的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长期资助360多个困难对象,仅去年至今便投入约30万元善款。

厨师变身晚会导演:一晚募到12万

薛建波不但自己投入精力帮助别人,也号召别人一齐奉献。去年9月份,薛建波当起“总导演”,组织当地300多名村民、学生当“草根演员”,在上薛村礼堂办起了一场“一元慈善”乡村慈善晚会,表演学生合唱、村民广场舞、杂技、滑稽戏等20多个节目。

晚会“门票”则每人收取1元。当天,只有1000多个座位的上薛村礼堂却涌进近2000人,不仅收获了1800多元的慈善晚会“门票”收入,在薛建波的影响下,村里的爱心人士还纷纷捐款,这个慈善爱心接力共筹得善款12.85万元。

“这些善款全部转交给福清市慈善总会,以爱心款或分发生活用品等方式用于帮助全村1800多位老人及数十户困难户家庭。”薛建波说,上薛村共有16000多人,仅靠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他就想到让大家一起参与,因为慈善不分大小,一元钱也行!

家里建爱心仓库:老人需要什么马上送

“这些是受助人的档案,我们都归类整理好了,有具体的家庭情况,他们每个人我都了解。”薛建波翻开一叠厚厚的档案说,他每天都在福清各乡镇做乡村厨师,每到一个地方,就收集当地的贫困、智障人士的资料,建立爱心档案,因为怕遗漏资助。

薛建波说,他不是大富大贵人士,但是他尽自己所能,帮助所需要的人。他在自己家里建立起“爱心仓库”,统一采购必需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的物品使得这个“爱心仓库”看起来更像一间小型超市。需要什么,只要给薛建波打个电话,他马上就送去。“做善事,更在于愿意付出时间去关心他们。”薛建波说。

薛建波也感染了身边的朋友,亲戚、朋友的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加入到他的爱心团队中。现在他建立起一支上千人的志愿队伍,志愿者队伍里,各行各业的都有,水电工、学生、公务员、医生等等。当老人家里水电有问题时,他便通知水电工志愿者,前往老人家里帮助修理。当老人生病不舒服时,薛建波会找来医生志愿者,帮老人望闻问切。

从十几年前给老人送糕点,到现在有这么多人跟他一起帮助别人,薛建波说,他的爱心道路也在成长,“我想让大家知道,所谓做慈善、献爱心,距离我们并不远”。

  陈黎华经常和服刑人员谈心,工作到深夜

东南网1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侯希辰 朱敏敏 肖春道 通讯员 张瑶彬 文/图)

感动理由

对于女性重刑犯,她不放弃,用细致和柔情,给这些特殊人群特别的关爱,细致到给服刑人员家属写信,都专门去买空白信封。

对于家庭,她是“女汉子”,承担起全部重担。婆婆病倒、女儿年幼,三个闹钟让她每天早上4点30分准时起床,安顿好家事,准点赶到单位。甚至在自己被查出胃癌,切除部分胃后也不放弃。她就是福建省女子监狱民警陈黎华,一名不放弃的最美狱警。

女犯亲属拒出面她来签手术单

见到陈黎华时,我们一下就被她的微笑“征服”,她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

38岁的陈黎华,已经做了14年监狱民警,面对的是重刑犯。“入狱时,她们多少有些绝望,一句无意的言语,都可能是压倒她们生存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每每陈黎华与服刑人员谈话,都会找来她们的材料和案卷,一遍遍地看,“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她们的心灵。”

一名女服刑人员阿华(化名),她伙同情人杀夫碎尸,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十多年没有一名亲人来见过她。”陈黎华回忆说,阿华经常打架,口头禅是“我没有命走出这监狱大门”。

一次阿华突发重病,陈黎华跑医院为她开药,给她买营养品。手术需要家属签字,但阿华的家属都不肯来,是陈黎华充当了家属的角色签下自己的名字。“我也考虑万一手术失败,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但不能眼睁睁看她受病痛的折磨。”陈黎华说,手术很成功,事后整个背都湿透了。

阿华病好后,对陈黎华说,“你没有放弃我,我怎么能放弃我自己。”而后,阿华积极表现,减刑两次,2011年刑满释放,走出监狱大门。


顶住所有臭骂一次次上门劝和

在不少服刑人员心中,陈黎华是知心大姐,情绪波动时,便找她谈心。“聊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陈黎华说,好的狱警除了要想方设法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外,还得做好亲情帮教这门功课,跑东家奔西家当和事佬那是常有的事。

有一名服刑人员小月(化名),“妈妈因旁人冷嘲热讽上吊自杀,爸爸公开表示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小月一度绝望,多次打电话给她爸爸,但每次不是被摁掉,就是挨了顿臭骂。

陈黎华干脆直接去找小月的爸爸,可一次次被老人家轰出来,“不放弃,终于诚心打动了老人。他给小月第一次写信,说女儿什么时候减刑,他就来看她。”2年后,小月因表现积极获得减刑,老人家也来监狱探望。

陈黎华已记不清,曾多少次这样帮助服刑人员,但很少人知道,在生活中她其实是名需要帮助的人。陈黎华的家庭很特殊,丈夫是军人,公公是国际货轮船长,两人常年在外,家中只有陈黎华和婆婆、年幼的女儿,“我就是家中的‘女汉子’,得把这个家挑起来。”

全天候忙碌兼顾家人工作

2007年,陈黎华的婆婆得重病。那段时间,每天早上4点半她就得起床,“一口气买了三个闹钟,间隔10分钟响一次。”先帮住院的婆婆准备好专门的食物和药物,再给1周岁的女儿做好便当。背着女儿,把饭菜送到医院,再把女儿送到亲戚家,“只有这样,才能在7点50分前赶到单位,不耽误上班。”傍晚下班,先去医院给婆婆收拾换洗衣服,然后买菜给女儿做饭,等到自己坐下吃饭,已经快深夜12点。

好不容易婆婆病情好转,才消停一年左右,陈黎华却因操劳过度,持续发烧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胃癌,胃部被切除三分之二。在最痛苦的化疗阶段,她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为了这个家,要坚持住。”陈黎华讲,一场病,让她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这段经历常讲给服刑人员听,人生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有希望,不放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手术后9个月,陈黎华重返工作岗位,“我怕在家里躺着,自己会乱想。”只有她的同事知道,陈黎华只能吃流食,每顿都是开水泡干饭这么吃。回到家,陈黎华依旧忙碌,照顾婆婆,照顾女儿。

陈黎华的爱人是空军部队的,两人聚少离多。正因为相聚不易,陈黎华格外珍惜丈夫回来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陈黎华讲,最幸福的时刻,是陪着老公孩子逛公园,“看着老公把女儿扛在肩膀上”,她说,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拯救灵魂,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