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2月2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练仁福 华商报) 19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布,该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球微生物——芽胞杆菌属的新种,被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

兵马俑芽胞杆菌论文的发布,引起广泛关注,但样本来源遭到质疑。昨日,省外媒体报道称,兵马俑芽胞杆菌新种所取的土壤样本,与兵马俑及兵马俑坑没有关系,样本来源是研究人员在参观兵马俑后,从鞋底上刮下来的土。

针对质疑,省农科院宣传部负责人昨日表示,暂时不愿再做回应,以免让事件讨论背离学术轨道。论文的研究结论与科学价值,应该由业内权威第三方来评价。

芽胞杆菌研究 福建省领先全国

福建省农科院拥有我国最大的芽胞杆菌资源库,自主分离菌种1.7万余株,居芽胞杆菌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领先地位。

2010年,刘波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和农业部“948”项目支持下,启动芽胞杆菌属新种研究。“2010年5月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团队到陕西等地采集带回了许多样本,但令人意外的是,重大的发现来自于一个‘不经意’。”省农科院相关人员介绍说,团队的一位研究人员在结束取样后到兵马俑遗址参观,走过一号坑过道后,出于职业习惯,从鞋底刮取了一份土壤样本,也一并带回研究。

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研究,正是这份来自于鞋底的样本,成功分离出了新种。“我们常说,科学研究也需要运气,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上述人员表示。

经过对该芽胞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基因型特征等分析,确定发现的这个FJAT—13831T菌株是芽胞杆菌属的新种。此前,专家仅在中国南海淤泥和内陆盐湖中,分离发现芽胞杆菌3个新种。省农科院的这一新发现,日前已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三期网络版,3月发行的该刊第105卷第三期印刷版也将刊登该论文。

省农科院:暂时不再回应

由于农科院发布的消息中提及样本土壤来自于兵马俑一号坑,这引来陕西方面的关注。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秦陵博物院表示,游客参观只能在护栏外观看,如果有研究需要,也要经过批准,才能到坑里面去,取土同样需要经过批准,但福建农科院从未提出过申请。

对于各方质疑,省农科院宣传部负责人昨日表示,暂时不愿再做回应,“以免让事件讨论背离学术轨道,更让人觉得我们是在炒作”。该负责人表示,命名“兵马俑”是依据国际相关惯例,绝非炒作,论文的研究结论与科学价值,应该由业内权威第三方来评价,“身为作者,不宜自己回应”。


1 为何称“坑内土壤”?

“主要是新闻通稿表述有误,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省农科院宣传部负责人接受《华商报》采访时称,院方新闻稿提及的“坑内土壤”,是为避免误解菌株是兵马俑身上的,而按芽胞杆菌存活于土壤的常识加注“坑内土壤”。“我从来没有到过兵马俑,不知道游客是不能下坑的,也不能取土的,是我的失误,造成了社会的误解。”他表示。

至于论文中为何也提及“来自于一号坑”,该负责人解释说,“可能是更方便说明样本的来源地,说明这一地域。”

2 为何命名“兵马俑”?

据《华商报》报道,该负责人称,根据芽胞杆菌国际上命名的原则,一般是以采集地特征或者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如地中海芽胞杆菌。因该样本采集地刚好在兵马俑这个区域,所以专家采用了这个名字。“论文当时提交了两个命名,评审专家表示,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建议选用采集地命名,也就是‘兵马俑芽胞杆菌’,不存在网络上说的主观套用兵马俑来炒作之意。”

3 是否影响科学价值?

接受《华商报》采访时,该负责人还表示,鞋底土取样可能不够严谨,但筛选出了新种,还是十分不容易的。“国际上此前没有这一种,结论是造不了假的。是否是兵马俑一号坑土壤,完全不影响研究的结论与科学价值。”

□相关链接

芽胞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胞的细菌,有较强的抗逆性,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学、冶金、环保、军事等。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农业活菌制剂,90%均来自芽胞杆菌。

19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布,该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球微生物——芽胞杆菌属的新种,被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2月23日《海峡都市报》)

福建农科院在芽胞杆菌领域的研究向来走在全国前列,但从来没有像“兵马俑芽胞杆菌”新种的发现这般,引起过强势围观。这则消息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微生物研究“傍”上了兵马俑,这被质疑是“炒作”。尤其“样本来源是研究人员在参观兵马俑后,从鞋底上刮下来的土”一说,更被指责是“不严谨”。

该农科院发现了芽胞杆菌的新种,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科研成果的确得到了权威方面的基本认可;而有关方面为“不够专业”向公众道歉,也确有其事。然而,芽胞杆菌新种以土壤样本的选取地命名,则是业界通行的做法。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次的“芽胞杆菌风波”,实际上是缘于信息传播的“瑕疵”而导致的“误会”。

“兵马俑芽胞杆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炒作、学术泛娱乐化的事件时有发生,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在这样的舆情生态下,芽胞杆菌“傍”上兵马俑,人们难免会戴上有色眼镜来审视,从而将原本严肃的学术话题,推向了娱乐化的轨道。

有道是,清者自清。福建农科院及其相关研究人员完全不必为外界纷争所困扰。但是,这起不大不小的事件,无疑为我们提出了有益的警示。一方面,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发布,须科学严谨,经得起推敲,避免陷入炒作和被炒作的怪圈;另一方面,围观者也该以最大的善意和宽容,来看待科学研究,尊重科学研究,并推促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呵护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兵马俑芽胞杆菌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兵马俑芽胞杆菌

东南网2月20日讯(本网记者 颜财斌 通讯员 黄献光)昨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宣布: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一种地球微生物芽胞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Bacillus bingmayongensis sp. nov.)”,将为人类开发利用芽胞杆菌提供新途径。

日前,这一新发现已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3期网络版(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370979),3月将发行该刊第105卷第3期印刷版,英文刊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4 Mar;105(3):501-10 (IF2.072)。

据了解,刘波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和农业部“948”项目支持下,首次开展秦始皇兵马俑坑土的芽胞杆菌资源研究,分离到10株芽胞杆菌,采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化学特征、基因型特征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DNA杂交、基因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确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胞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

这一发现,丰富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古文化遗址的科学内涵。专家认为,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坑土中的芽胞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新种——兵马俑芽胞杆菌的功能,将为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此前,专家仅在中国南海淤泥和内陆盐湖,中,分离发现芽胞杆菌3个新种。

芽胞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胞的细菌,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分布在南极、火山、沙漠、深海、盐湖等极端环境,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人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学、冶金、环保、军事等,农业活菌制剂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90%来自芽胞杆菌。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福建省农科院居芽胞杆菌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领先地位,承办全国微生物学和全国芽胞杆菌年会,开展青藏高原芽胞杆菌科学考察,拥有中国最大的芽胞杆菌资源库,自主分离菌种17000余株,国际合作引进德国、瑞典标准菌株190余种,研制防治青枯病植物疫苗,居国际领先,开发猪舍零排放垫料菌和饲用益生菌,降低养殖业污染。联合研制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生物农药,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介绍,《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34年,以微生物之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命名,由世界十大出版巨头之一,荷兰沃尔特斯·克鲁维尔集团(Wolters Kluwer nv)的科技与教育出版公司出版。

注:图中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兵马俑芽胞杆菌的长度单位um是指微米,即1毫米等于1000微米(1mm=1000 um),则图中芽胞杆菌是放大了2万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19日宣布,该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地球微生物——芽孢杆菌属的新种,被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兵马俑芽孢杆菌”的新发现,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获国内外同行认可。

兵马俑芽孢杆菌论文的发布,引起各家媒体广泛关注。昨天,记者采访福建省农科院有关人士,却被告知:兵马俑芽孢杆菌新种所取的土壤样本,与兵马俑及兵马俑坑没有关系。样本来源是研究人员在参观兵马俑后,从鞋底上刮下来的土……

芽孢杆菌应用广泛

据了解,芽孢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孢的细菌,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分布在南极、火山、沙漠、深海、盐湖等极端环境,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人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学、冶金、环保、军事等。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农业活菌制剂,90%均来自芽孢杆菌。

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福建省农科院拥有我国最大的芽孢杆菌资源库,自主分离菌种1.7万余株,居芽孢杆菌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领先地位。

秦陵:拿我们命名是不是炒作?

秦陵博物院:福建省农科院取的不是俑坑土

兵马俑虽然参观者众多,但想从坑内取走土却并非那么容易。秦陵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说,游客参观只能在护栏外观看,一般人都不能到兵马俑坑里面去。如果有研究需要,经过批准之后,才能到坑里面去,取土同样需要经过批准。

对于福建省农科院所说的实验样本是从一号坑中取的土,周铁表示,秦陵博物院从来没有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过,更没有给他们提供过土样,福建省农科院所说的土不可能是兵马俑一号坑的土。秦陵博物院已经与对方取得联系,希望对此予以说明。

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长致歉:写“坑内土壤”是不懂行

既然不是从兵马俑一号坑取的土,那么,该实验的土究竟从何而来?查阅该报道的来源,均出自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部长黄献光。昨天,记者多方联系上黄献光,他称与研究团队核实才知道,该土的土样来源并非一号坑。

黄献光说:“2010年5月,农科院微生物研究团队,到陕西等地采集土壤中的芽孢杆菌之后,到兵马俑遗址参观,在走过参观道后,从鞋底刮取了1克土壤样本,至今大部分样本仍完整保存在实验室,少量用于分离实验,采集者未进入坑内。”

黄献光在给秦陵博物院的说明中致歉说:“新闻稿‘坑内土壤’是本人未核对研究专家,为避免误解菌株是兵马俑身上,而按芽孢杆菌存活于土壤的常识加注‘坑内土壤’,但本人未到过现场,造成公众误解,不够严谨,特向博物馆致歉。”黄献光说,由于他没有来过兵马俑,所以也不知道游客是不能下坑的,也不能取土的,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了如此的误会。

六点疑问

■为何论文称土壤来自俑坑?

昨天,记者查阅英文发现,文中说明,该土来自兵马俑一号坑。而按照黄献光的说法,土壤样本是从鞋底刮取的。

记者多次向黄献光要求采访提样者本人及团队负责人、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黄献光说,他的专业也是微生物方面的,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他不清楚的会和当事人再沟通。提样者是一名博士生,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有问题黄献光会沟通对方。

黄献光解释说,用兵马俑坑这个名字,可能是更方便说明样本的来源地,说明这一地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应。

■鞋底上到底刮下多少土?

记者在论文中发现,论文中说明是10克土,而黄献光在向记者和秦陵博物院的说明回复中,均说的是1克土。

对于这个问题,黄献光笑着说,那就是10克土吧,可能是记错了吧!黄献光说,研究团队到陕西各地土壤取样后,活干完了。该博士生到兵马俑参观后,可能是职业习惯,就从鞋底上将土刮下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并不是说专门到兵马俑去取的土。他说,他们研究人员经常到外地土壤中取样,所以鞋上的土会比较多。

■为何命名“兵马俑”?

兵马俑博物馆每天有成千上万人参观,在参观过道留下各地参观者鞋下的土,这次发现为何命名“兵马俑”,是否有炒作之嫌?

黄献光说,根据芽孢杆菌国际上命名的原则,一般是以采集地特征或者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如地中海芽孢杆菌”。而该芽孢杆菌的采集地刚好在兵马俑这个区域,所以专家采用了这个名字,并没有主观套用兵马俑来炒作之意。他说,从该土中共分离到10个芽孢杆菌的菌株,9个是目前已有的,仅一个拟似,他们的一个研究人员经过两年,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鉴定,才确认了新种,之后将论文提交国际同行评审才得以确认。

■样品来源存疑结论是否成立?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的一名专家在看完论文后说,从实验的方法等方面来看,该论文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虽然取样不严谨,但筛选出了新种,还是十分不容易的,即便不是在兵马俑坑,也不影响其科研价值,但其价值大小,则要看后期的研究,该微生物对人类有多大作用。

■这样的研究是否严谨?

从鞋底上刮下的土进行研究,这样的取样是否严谨?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专家说,这样的取样肯定不严谨,取样的容器等都是需要灭菌消毒的,才能说明样品是无菌的。

陕西省一研究兵马俑文物保护的专家说,取样一般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取样,不够严肃,也不负责任。

■新发现会不会改名?

既然不是兵马俑坑内的土,那么“兵马俑芽孢杆菌”这个名字是否会被取消呢?黄献光说,研究成果的命名是国际专家确定的,如果改的话会特别麻烦,目前还没有改的打算。

 

原标题:兵马俑坑里分离出微生物? 秦陵称没进行过合作

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到的兵马俑芽胞杆菌

福州新闻网讯 记者19日获悉,省农业科学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土壤分离出FJAT-13831T菌株,这个芽胞杆菌属新种属于首次被发现的地球微生物,并被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这一新发现将为人类开发利用芽胞杆菌提供新途径。

据介绍,这一新发现日前已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3期网络版(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370979),3月该刊第105卷第3期印刷版将发行。

据悉,刘波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和农业部“948”项目支持下,针对秦始皇兵马俑坑土的芽胞杆菌资源开展研究,分离了10株芽胞杆菌,并确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胞杆菌属的新种,将其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

此前,专家仅在中国南海淤泥和内陆盐湖中分离发现3个芽胞杆菌新种。“兵马俑芽胞杆菌”的发现丰富了秦始皇兵马俑古文化遗址的科学内涵。

据介绍,芽胞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胞的细菌,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分布在南极、火山、沙漠、深海、盐湖等极端环境中,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人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学、冶金、环保、军事等,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活菌制剂,90%都来自芽胞杆菌。

(福州日报记者 廖云岚 通讯员 黄献光 文/摄)

  放大了2万倍的兵马俑芽胞杆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19日宣布,该院刘波团队从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土壤分离的FJAT-13831T菌株,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一种地球微生物——芽胞杆菌属新种,命名为兵马俑芽胞杆菌(Bacillus bingmayongensis sp. nov.)。这一发现为人类开发利用芽胞杆菌提供了新途径。

日前,这一新发现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3期网络版,3月发行的该刊第105卷第3期印刷版也将刊登该论文。

芽胞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胞的细菌,有较强的抗逆性,广泛分布在南极、火山、沙漠、深海、盐湖等极端环境,其活菌制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人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保鲜、生物降污、益生菌、酶制剂、饲料添加剂等领域。2010年5月,刘波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和农业部“948”项目支持下,在世界上首次开展秦始皇兵马俑坑土的芽胞杆菌资源研究。(记者江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