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6月3日讯(海都记者 胡婧 通讯员 陈小环) 昨天,由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14端午诗会”上演。

诗会上,独诵、合诵、配乐等25个节目亮相。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汤漳平教授认为,楚辞和闽南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闽南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包含有楚文化的因子。因此,举办端午诗会,用闽南话来诵读楚辞,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漳州琉璃汉服社昨办主题端午庆典

玩投壶 穿汉服 重现祭祀礼

漳州琉璃汉服社昨办主题端午庆典

漳州琉璃汉服社办起端午庆典

东南网6月3日讯(海都记者 方锦燕 戴江海 实习生 吴芳 文/图) “奏乐,作揖,上香,行礼……”随着赞礼(即现在的司仪)令下,一群身着古代汉服的少男少女,行跪拜之礼,上香祭祀。会场边,一身着大红色汉族服饰的古装少女,轻拂古筝,手指穿梭间,乐律悄然响起。

昨天上午10点,漳州市区江滨路和丹霞路交界处,漳州琉璃汉服社举办端午祭祀庆典,再现流传了千年的民俗、服饰礼仪。

玩“投壶”

体验传统民俗

会场内,漳州琉璃汉服社成员将道具一一摆好。设射五毒、兰汤浴、点雄黄、投壶等专区,而这些小道具,备受小朋友喜爱。

汉服社的社员张同学说,古时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被称为五毒,人们为了预防五毒之害,便印画这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或射箭刺于五毒之上,使其不能横行,是一种辟邪遗俗。

什么是投壶?站在两个大小不一的瓶子前,不少市民发出疑问。原来,“投壶”本是将箭矢投入壶中,是古时的士大夫等有身份的贵族才专享的娱乐。“这游戏,看着简单,玩起来可不容易。”一些家长陪着孩子,几次尝试把筷子投入一米开外的竹筒内,却鲜有成功的。

虽然有的小游戏,并非端午节独有的活动,但组织者邱凡说,之所以加入民俗游戏,是希望市民体验到更多的传统文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漳州琉璃汉服社昨办主题端午庆典11
漳州琉璃汉服社办起端午庆典

漳州琉璃汉服社昨办主题端午庆典12
漳州琉璃汉服社办起端午庆典

穿汉服

探知汉服礼仪

让市民试穿汉服,体验汉服礼仪,这是昨天汉服社在讲座中设置的有趣环节。

“我们现在穿的服饰和汉服有关系吗?”“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其他朝代的人也穿汉服吗……”不少市民对汉服来了兴趣。

其实,汉人身着汉服历史悠久,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即使在不同民族统治时期,绝大多数底层的汉族百姓也是穿着汉服。琉璃汉服社负责人邱凡说,由于时代的变化,也为了行动的便利,追求穿着舒适度等,人们现在的服装和汉服还是有很大不同,已算不上是汉服。

跨千年

重现祭祀典礼

那方,市民通过游戏和讲座,熟悉民俗。而这方,15位身穿各时期汉族服饰的少男少女,排成两队,重现千年前的端午祭祀典礼。

站在首位的是祭拜仪式的主祭官(男)和初献官(女),负责主要的祭拜仪式。仪式首先由“赞礼”讲解祭祀的来历和意义,并表达对先人屈原的敬意。紧接着,主祭官行祭拜礼仪,接着初献官行礼,并朗读祭文。而后,全体参与者共同祭拜,完成送神(屈原)动作。

整个祭拜仪式,来了上百人观礼。

邱凡说,古人在端午节这天,还有喝午时茶、饮雄黄酒的风俗,同挂艾草、刺五毒、沐兰浴、佩香囊一样,取其辟邪去污之意,如要完整展示,需要一整个上午。

漳州南靖、云霄

午时水

午时喝井水 祈求驱邪除灾

端午民俗 制午时草饮午时水
老杨的孙子,还不太习惯喝这带着苦味的茶水

东南网6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张帆 黄谨 朱加良 戴江海 实习生 吴芳 文/图)午时水,顾名思义,就是指端午节当天午时(11点至13点)打上来的井水。

闽南民间谚语说,“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漳州南靖、云霄一些地方的村民,就保留着在端午时喝午时水的习俗。

南靖县靖城镇湖山村村民黄阿伯说,每年端午,村民都要前往村里的古井担水,接回家里的水缸。村民们认为,午时水直接饮用,可以祛病强身,放上榕树叶沐浴还可以除秽。

在云霄县火田镇七里铺村,每年端午节正午时分,村民纷纷拿塑料桶到村里的碧云寺接山泉水。用午时水加入白酒或少许雄黄酒,喷洒房间庭院角落,还可以除蚊驱蛇。不过,接回家后,午时水最广泛的用途还是泡茶,用午时水泡开的茶,特别清甜甘洌。

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说,民间传统的午时水,以正午太阳刚照到井内的时候,提取为佳。古代,进入五月以后,南方渐入热夏,湿热弥漫,加上蚊虫渐多,人很容易得病。喝午时水,和插艾叶一样,都表达了古人驱邪除灾的愿望。

不过,郑惠聪说,如今的生态环境不比以前,城市里,直接饮用午时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用午时水擦一擦身子还是有的,饮用午时水的习俗则主要保存在农村。

 

过了端午节,粽子就不好卖了。(记者 黄嵘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沈彦彦)记者昨天走访市场发现,端午节一到,超市、烘焙店的粽子价格开始大“跳水”,有的优惠幅度达5折以上,电商则纷纷组织“超低价粽子”团购活动,但销量仍不尽如人意。

在不少超市内,思念、五芳斋等知名品牌纷纷贴出降价海报,而社区烘焙店则推出优惠活动,有的礼品粽价格甚至低于路边小吃摊上手工现制的“咸肉粽”。一家大型超市负责人表示,粽子属于“节庆效应”显著的特定民俗商品,过了端午节,问津的人将会更少。记者发现,虽然粽子价格大跳水,可是销售情况并不好。记者在中山路附近一家社区烘焙店看到,购买粽子的消费者很少。“我们买了一盒粽子,全家吃粽子吃了三天,早吃腻了。”市民李先生直摇头,连声说“再便宜也不想吃了”。

提醒:天气炎热,粽子容易变质,购买时要留意粽子的冷藏标准和保质期等,尤其要注意真空袋是否破损,千万不要贪便宜囤货,不小心吃出病来。

 

端午节,按照闽南民俗,要在门前插艾草。

厦门日报讯(记者 沈彦彦)“五月五,过端午,插艾草,挂菖蒲。”今年端午节期间,艾草依旧热销,天然艾草熏香、艾草香烛、艾草除臭香包销售火热,艾草药浴、艾草蒸脚、艾草蒸脸也成为不少美容店的新噱头。

在各大超市,艾草糯米糍、艾草糕点颇受消费者青睐,也有市民选择自己制作艾草美食。一些花店还推出包装精致的“艾草盆栽”。据销售人员介绍,艾草具有安神助眠功效,“很容易养,只要浇完水,把它放在床头或卧室的梳妆台前就可以了。”

端午龙舟看客醉在光明港 廖云岚 摄
奶奶级女子龙舟队成亮丽风景 廖云岚 摄

端午佳节,市民们携家带口来到近郊小溪、河畔观看龙舟竟渡,并组成特别亲子龙舟队,大显身手一比高低。黄立新摄

福州新闻网6月3日讯 昨日是端午节,福州众多民间龙舟队在光明港、西湖公园、浦下河,划龙舟庆端午。

昨天下午,记者在光明港看到,两岸挤满观众,仓山、台江、晋安、鼓楼等地的一艘艘龙舟先后下水。锣鼓咚锵,鞭炮噼啪,龙舟上的号子声也一浪赛过一浪。家住光明港周边的市民小林告诉记者,今年光明港有50多艘龙舟进行比赛,是历年端午节龙舟最多的一次。光明港完成治理后,河水清澈了,两岸观光步道公园也完成修缮,这里的传统龙舟赛更加热闹了。

1日、2日,“世纪金源杯”龙舟友谊赛在罗源湾滨海新城举行,10支代表队竞渡庆端午,上万名群众观看了比赛。“没想到在滨海新城能看到如此精彩的龙舟赛,这是传统与现代的最好结合。这趟罗源之行真是值得。”看到一艘艘龙舟划过江面,全速冲过终点,带着4岁的儿子专门从宁德赶来观看龙舟赛的王女士兴奋地说。

昨天,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来到近郊小溪、河畔,观看龙舟比赛,并组成特别亲子龙舟队,一比高低。

划龙舟不是男子的“专利”,在一些河段,也能见到女子龙舟队的身影,队员们粉色的装扮,加上粉色的船身,为传统龙舟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福州日报记者 黄立新 廖云岚 王元锴/文 俞松/摄)

  身着汉服的美女姐姐给孩子们点雄黄

东南网6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章微/文包华/图)写午时书、饮午时茶、点雄黄、沐兰汤浴、挂香囊……昨日上午,福州三坊七巷风雨长廊展示了福州独有的端午民俗,让市民和外地游客大开眼界,三人宽的风雨长廊内挤满了前来体验的民众。

身着美丽汉服的姐姐,用毛笔蘸上雄黄,在小朋友们额头中央轻轻一点,这叫“点雄黄”。另一名汉服姐姐,则手持菖蒲艾草,沾水轻轻洒在小朋友们的身上,这叫“兰汤浴”。福建汉服天下协会秘书长许家宝介绍说,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有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上写个“王”字的习俗,避免孩子遭虫蛇咬伤,起到卫生保健作用,如今简化为“点雄黄”。而兰汤浴,是在端午午时用菖蒲、艾草等药草熬煮药水,温水稀释后用以沐浴,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有用艾草沾水洒在人们身上来代替。

“端阳驱瘴千门福,午时竞舟七里欢”……两名书法爱好者正在免费为市民写楹联。这是福州独有的“午时书”。福建省诗联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明安说,在端午节当天,福州百姓会摘下家门口的旧对联,换上以驱除污秽、祈祷健康为内容的新联。这是福州特有的端午习俗。

东南网6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讯员 王丽雅 文/图)2日,第八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在石狮后垵澳古渡开幕。近百名台湾民众来到石狮,与当地数万民众同泼“幸福水”,共闹端午节(上图)。

海上泼水、两岸龙舟赛、王爷船巡海、海上捉鸭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瑞狮点睛、两岸灯谜联猜、民俗文化庙会、摄影采风比赛、攻炮城、闽台对渡文化论坛、闽台美食节等活动在岸边争奇斗艳。

“从2007年第一届闽台对渡开始,我们年年都出席。”台湾鹿港参访团代表蔡雨亭说,“一样的文化,一样的民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备感亲切。”

文化古镇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自2007年起已成功举办七届。从2008年起,该节庆先后成为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

<A href="http://fz.fjsen.com/2014-06/03/content_14200110.htm" target=_blank>[受连续暴雨影响小事故有所增加]</A><A href="http://fz.fjsen.com/2014-06/03/content_14199678.htm" target=_blank>[福州火车站迎送近13万客流]</A><A href="http://fz.fjsen.com/2014-06/03/content_14199313_3.htm" target=_blank>[端午节小长假新闻热词盘点]</A>

[受连续暴雨影响小事故有所增加][福州火车站迎送近13万客流][端午节小长假新闻热词盘点]

  郑子端正在向年轻人介绍午时茶

昨日上午,福州南后街风雨亭内,众年轻人围在一堆特制的端午午时茶前,体验了一回旧时福州端午的“味道”。

福州市文史专家、海峡两岸五灵公文化顾问郑子端,依照200多年前祖上的配方,用福州传统手法制作出午时茶,在这里与众市民分享。

郑老称,在他五六岁时,家中长辈每年都要在端午节前夕配制出一包包午时茶,到了端午节那天正午,全家人一起用开水冲泡喝下。几年前,这一端午习俗就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好在郑老与本土民俗文化者的坚守,这些年来一直在端午这天坚持弘扬这一习俗。

“今年的情况又比去年好了很多,我们在现场分送给很多市民,不少老人家拿到午时茶很高兴,说找回了过去端午的味道。”郑老很高兴他的午时茶受到了大伙的欢迎。

按郑老祖传的药方,地道的午时茶含22味食材,大概三年前,他与鼓楼麻王庙配制中草药的郭师傅才找齐配方。今年端午的午时茶,郑老与郭师傅用制作传统午时茶的铡刀、捣药盆等工具,将22味食材切碎捣成粉末,再按照配方上规定的分量配制出一包包午时茶。

说起福州端午午时茶,据说当年郑成功对其也有所偏爱,他还将午时茶带到了台湾,至今这一端午习俗在台湾很多地方还能看到。郑子端说,在《茶话》一书中,就有这段记载。相传,民族英雄郑成功年轻时积累了许多茶药用的验方,后来他率军收复台湾,目睹遭受瘟疫折磨的台湾贫苦百姓,就将军中贮备的陈年柚茶分送给缺医少药的台湾同胞,辅治好了他们所患时疫。台湾同胞感怀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将官,便将这种午时茶称作“成功药茶”,每年端午时饮用该茶来预防疾病。

东快记者寇思琴文/图

 

乌龙江上,龙舟你追我赶,龙舟头造型各具特色

东南网6月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苏燕梅 黄启鹏 毛朝青 文/图) 端午赛龙舟的传统,全国各地都有,但福州的龙舟赛,有着独特的“虎纠特色”。比如,福州的传统龙舟为32座,各民间龙舟队的龙舟头造型均不同,光明港海潮寺龙舟队的龙舟头是虾龙,象园龙舟队的龙舟头是大象……

除了龙舟不同,靠海为生的福州渔民还把龙舟赛从内河搬进了大海,场面震撼人心。此外,福州的龙舟文化,还从水上延续到了舌尖。在福州,龙舟队训练、比赛完,龙舟出水,桨手们要吃一顿地道的“龙舟饭”,肉足汤鲜,让桨手们把辛苦都抛在脑后。

今天就是端午,福州大大小小的龙舟赛将进入高潮。昨日,海都记者提前探访,带您领略福州独特的龙舟文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连江县筱埕镇渔民在海上进行龙舟比赛

龙舟竞沧海,显渔民豪情

6月1日,福州市区的光明港上,30多支民间龙舟队你追我赶,划桨竞渡,迎接端午佳节。而在连江县筱埕镇,一场声势浩大的海上龙舟赛也在举行。海上赛龙舟,这是连江当地渔民古老独特的传统习俗。

据了解,早年,连江人在海上赛龙舟,用的是小船,操作性与观赏性都不够。几年前,渔民们到市区的光明港观摩了龙舟赛,将6人的海上小木舟,改良成了如今的27人龙舟,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桨手24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如今,连江的海上龙舟赛一年比一年红火,每年端午前后,都能在连江看到“龙舟竞沧海”的大场面。碧波万顷的大海上,百舸争流,尽显渔民们的豪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龙舟出水,龙舟饭上桌

龙舟下水,要看桨手、舵手们的表现;龙舟出水,还要比比“龙舟饭”的水准——这是福州人舌尖上的龙舟文化。

昨日下午4点半,夕阳西下,闽侯上街溪源河上,响起一阵阵鞭炮声,辛苦一天的龙舟训练结束了。龙舟出水,20多位壮汉将龙舟倒扣在头顶上,举着返回营地,接下去就是龙舟饭上桌的时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大厨林师傅(右一)正在准备丰盛的“龙舟饭”

离溪源河不远的美党泰山庙里,五张大圆桌一字排开,等着美党龙舟队的队员返回。庙宇后台成了临时厨房,掌勺大厨林师傅是开酒店的,但每年端午前后,他都会放下生意,给龙舟队当厨师长,煮了快20年的龙舟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牛肉、猪脚、甲鱼、鸭肉……今年,林师傅给龙舟队准备了10多道佳肴。丰盛的饭菜让辛苦了一天的桨手们胃口大开,手捧一大碗米饭,喝上一口牛肉、猪脚汤,这是他们最惬意的事,肉足汤鲜,让一天的辛苦都抛之脑后。

 

图为五月三十一日,市民在市场选购不同口味粽子的情景。 记者 王耀辉摄

   龙岩部分地方端午风俗

上杭: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做苎叶习惯。苎叶是由苎麻做成。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初夏是采摘的最好季节。制作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和适量粳米、糯米以及井水于石臼捣烂、揉合,形成青翠欲滴的团,然后把团捏成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别有风味。

连城:有一种习俗就是洗药澡,当地人将十多种草药放在一个大锅里,再加进去鸡蛋、香料以及没有掰开的蒜头一起煮开,煮开之后,他们就用这些水来擦洗身体,俗称洗药澡。据悉,洗药澡具有驱蚊、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等功效。

长汀:外婆会送小孩子布制的小公鸡、用小网兜装着的红蛋以及用彩线编织成的小粽子,挂在胸前,既可装饰又蕴含吉祥的寓意,小朋友还会唱着“鸡公子啄尾巴”的童谣:鸡公子,啄(呀)啄尾巴,啄到婆婆树兜下,婆婆出来看(呀)看鸡子……

漳平: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四月底包的是“假粽”,五月初一包的是“乖粽”,初二包的是豆粽和甜粽,初三包的是碱粽,初四包的是咸粽。所谓“假粽”,就是用竹叶包谷皮,然后放置屋外数处,据说这样可以祛除蚊虫,避免蚊虫叮咬。而“乖粽”,是五月初一专门给小孩子吃的,据说小孩吃了后就会变乖听话,“乖粽”用料与一般粽子相同。“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还有包粽谐音“包中”,民间说法是包粽能使当年参加升学考试的孩子高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1日,上杭城区一场包粽子比赛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加,人们既可一展身手,又可将包好的粽子带回给亲人品尝。图为其乐融融的比赛现场。通讯员林斯乾 摄

    端午时节话健康

又到了全家团圆的端午节,从中医角度讲,由于五月初五阳气大盛,天气燥热,这种气候条件使得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加上蛇虫复苏繁殖,更易咬人伤人。因此,端午节又是避瘟驱虫、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5月29日,记者也采访了中医专家,一同在端午话健康。

说起端午,南方最常使用的药用植物就是艾草。“艾草微温无毒,有温通经脉、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市中医院张广政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把艾叶挂在家中,不仅能驱除蚊虫,其香味又能净化空气,起到消毒预防疾病作用。平时,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温灸可温经散寒,行气血,逐寒湿。适用于风寒湿痹,肌肉酸麻,关节四肢疼痛等症状。

粽子好吃,但易诱发胃胀泛酸等症状。据张医师介绍,每年过完端午,消化不良来就诊的脾虚、胃痛病患者明显增多。他特别提醒,应当适量食用。此外,在端午假期里多运动通调气血也是很好的养生方式。端午时节是一年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烦闷,人体生理气血若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若加强运动,使得全身气血畅通,即可增益心肺功能,又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1日,新罗区适中镇林荣华等人正在包粽子。记者 陈志强摄

   丘小凤的快乐笑声

5月29日下午,上杭特殊学校内传出一阵阵清脆的笑声,来自上杭县蛟洋镇丘坊村的丘小凤与特殊学校的学生们开心地玩着游戏,兴奋得手舞足蹈。

当天,该县义工俱乐部的10多名志愿者来到上杭特殊学校,开展“精彩童年,你我相伴”庆“六一”活动。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来自不同乡镇的义工送教儿童,丘小凤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15岁的丘小凤是个聋哑人。前几年父母离异,母亲走后便再无联系。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在前两年她也回到家里。去年,她的父亲又因病去世,留下她和11岁的弟弟。现在姐弟俩与伯伯住在一起。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她变得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

在今年3月份的义工助残送教活动中,来自蛟洋供电所的义工赖巧云认识了丘小凤,之后便常常去她家里,带些文具、零食给她,通过写字沟通,和她做游戏、教她写字认字。一来二去,两人慢慢熟了起来。虽然看不懂丘小凤的手语,但赖巧云总能理解她在表达什么。

今年端午节是丘小凤失去父亲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为了让她过个快乐的端午节和儿童节,赖巧云带着她到特殊学校一起参加活动。“特殊学校的孩子们跟小凤的情况相似,这样她就可以丢掉心理包袱,更好地融入他们。”赖巧云说。

赖巧云还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在帮小凤慢慢地走出心理阴霾,希望她能尽早重返校园,每天都快快乐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今年端午假期遇上儿童节,我市各地纷纷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传统民俗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领会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图为5月29日,武平实验小学老师在指导学生包粽子。通讯员朱春华 摄

   异乡人的端午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在龙岩中心城市的外地人来说,此时他们对家人的思念更是强烈,端午节假期他们打算怎么过呢?5月30日,记者采访了在龙岩工作的外地人小翟,倾听她的故事,了解她的节日愿望。

“今年还是不回老家,就在龙岩和老乡们一起过端午节。”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翟瑞华,已经连续7年没有回家过端午节了。今年4月,她应聘到新罗区广播电视宣传中心从事播音主持工作。

“前些年,我在漳州市长泰县工作,因为离家太远了,所以端午节都没有回老家,就在当地过。”提起端午节,小翟一脸的无奈,她说,今年也一样,还好在龙岩的老乡比较多,前几天,大家就商量着怎么过节,初步决定大伙凑在一起包粽子,好好感受一下异乡的端午节。

由于工作繁忙,加上来回路途遥远,小翟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会回到吉林老家。回想起儿时过节,她告诉记者,每逢端午节,家人都会早早地起床,分工协作,父母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粽叶、糯米以及猪肉等材料,自己帮忙洗粽叶、泡米,“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亲手包粽子,我包的粽子总是奇形怪状的。”小翟至今还记得儿时过端午节的情形。“今年端午节,全国统一放假。但是我自己,依旧没空休息,更别提回老家。”小翟说,虽然不能回老家,但是她已经把龙岩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她告诉记者,这几天,她们几个老乡已经按照分工,各自准备过节的食材,到了端午节那天,大伙儿各显神通,一起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传承好传统习俗

5月28日上午,已经退休14年的老教师王寿仁正在永定菜市场挑选艾叶,对于王寿仁而言,艾叶在端午必不可少。他告诉记者,过端午节的许多传统现在被逐渐淡化,但他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王寿仁突然哼出这首儿歌。他说,每逢端午节,都会怀念起孩童时代浓厚的过节气氛。如今,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有更强烈的愿望要保留过去端午节传统,并要让孩子们共同传承下去。

王寿仁告诉记者,他们家的端午节比较有特色:除去包粽子、吃大餐,端午节那天,全家要来个大扫除,然后采上一把艾叶、石菖蒲和桃枝,捆在一起挂在自家门口,用来逐蚊驱邪。剩余的艾叶洗净后放锅里煮,全家人晚饭后轮流用艾叶熬的水洗澡。“用艾叶水洗澡后,整个夏天不会长痱子。”王寿仁指着这些艾叶说道。

“保留艾叶熬水洗澡也是难得,现在也简化了,过去还有一些不同的习惯。”王寿仁说,小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的话,中午时分,大家都去溪边洗个冷水澡,据说可以驱逐“瞌睡鬼”,晚饭的时候,全家喝一点雄黄泡的客家米酒,能灭病避邪。“因为端午已是夏天了,昼长夜短,人容易疲劳和打瞌睡,洗完澡预示着一年都能精神抖擞。”

“以前大家都非常重视端午节,习俗特别多,粽子一般只在端午节前后吃,现在粽子市场上什么时候都有卖,很多习俗在城里都没了,农村里还有。”王寿仁接着说,“现在气氛不浓厚了,年轻人或许只是图个放假。我期待永定河在端午也搞个赛龙舟,还有举办一些宣传端午传统风俗的节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祈福纳祥挂香包

端午节又到了,此时还会想起小时候的香包来。

香包是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小囊,农村妇女做香包一直延续上代人的做法,那时没有缝纫机,就用丝线缝制,往往是大红大绿的,外表看去十分夸张。有些人家还用丝线制成香兜,里面有一个红蛋。香包用绿色的缎子缝成,里面装的大概是常用的艾叶、丁香、香蒲、薄荷和七里香等,也有人放些雄黄。

香包可以防蚊虫,更多的一层意义是驱邪。季节到了端午,百草开花成熟,被认为是最好的采收季节,药效最佳,所以,这个季节也是采药的季节。

农历的五月被视为“毒月”,而五月初五则称“毒日”。因为古时候人们觉得在这一天最容易被邪物侵袭,特别是体弱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更容易受疾病、鬼魅的伤害。于是人们就把药或有驱邪作用的各种香草填充成香囊,在这天佩戴在身上,祈福纳祥,趋吉避凶。据说,在很久以前,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曾在端午节前托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香气,只要带香气就免于祸害,于是端午节佩戴香囊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

在长汀,端午节有洗药浴的传统习俗,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要药浴,小孩和老人先洗,大人最后。端午节清晨,街市里有无数的药摊供人们采购,在农村,多为自己上山采集。品种大概是艾秆、香藤、钩藤、牛七、菖蒲和桃枝等。将采来的新鲜药煮成一大锅的水,一家人轮流着洗,不仅能驱邪还能祛病。对小孩子而言,香包是一种饰品,洗完药浴就挂香包,挂了香包就跑,往往是全村的孩子聚在一起,攀比着谁家的香包好看,谁的香包最香,也有抢夺香包的习俗,但多为相互交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家家充满民俗味

新罗区万安镇地处梅花山南麓,与连城、上杭接壤,其民俗习惯既有明显的客家特点,也有河洛文化的特征。在那里,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不仅要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还要接“龙水”,给果树挂糠棕等等。

到了农历五月初,家家户户便忙开了。人们先要包一回粽子专门给小孩吃。这天包的粽子叫“乖粽”,寄意小孩学乖听话。而后,大人和小孩一起包糠粽子,包好后,让孩子们到山中、田间将糠粽一串串挂在桃树、梨树、李树上,盼求桃、梨、李树多结果实,希望小孩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到了初四,家家户户便开始包粽子。粽子分碱粽、咸粽,颇有讲究,上供时用碱粽、咸粽,意为有荤素,神灵各取所需。到初五的早上,各家各户的门槛都插上油油绿绿、香气扑鼻的菖蒲、艾叶,以驱邪气。有的家庭还在那天晾晒菖蒲根和艾叶,据说,那天晒的菖蒲根治小儿腹泻功效最好。艾叶则等到夏天夜里乘凉时点燃,用于驱赶蚊虫,效果比别的时间摘采的效果更好。到了正午,农家的妇女还要忙着将家中水缸洗净,挑午时井水,意为接“龙水”。而后,用接来的“龙水”和菖蒲、艾叶同煮,熬出一锅药水,供家中大人小孩洗澡,意为避邪驱虫,远离蛇、蜈蚣等毒虫伤害,祈盼全家身体健康。

还有些地方过端午节常常是过两天,初四(或初五)是自己一家团聚,初五(或初六)是已婚妇女回娘家同父母一道过节。


往粽叶里加料

东南网5月31日龙岩讯(本网记者 李凌生)5月30日,为了庆祝中国传统端午佳节,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3个村的村民举行了包粽子比赛。

当天,菜园村、隔顶村、邦山村各派出5到6名妇女组成一队参加比赛。比赛开始后,16个妇女一手抓着卷好的粽叶,一手将混合着肉丝、花生的糯米和蒸好的蛋黄舀进粽角,然后熟练地包好系绳,挂在后面的竹竿上。20分钟以后,菜园村的5位妇女率先拔得头筹,完成了25斤的任务。

主办方介绍,活动之后,他们将带着3个村包的800个粽子前往当地一个临时安置点,送给那里的上百位老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将包好的粽子挂在竹竿上

【举报方式】

如果您发现违反八项规定、“四风”的问题,请向市纪委、监察局举报,有以下几种举报方式:

1.写信:寄至湖滨北路61号中共厦门市纪委信访室。

2.电话:拨打市监察局举报中心电话12388或市民评热线5581719。

3.网站:登录“鹭岛清风”网站(www.xmjcj.gov.cn)举报信箱或厦门网“纠风在线”栏目进行举报。

厦门日报讯 端午节前市纠风办联合市地税稽查局检查相关酒店、超市,发现一些疑似公款吃喝、公款购买粽子券和购物卡的线索,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

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持续开展检查,驰而不息纠“四风”。端午节到来之际,市纠风办联合市地税稽查局,昨日上午对部分餐饮场所、商场超市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公款购买粽子、购物卡、代币券及公款吃喝等问题,尤其是隐形“四风”问题。

检查人员来到悦华酒店。端午节临近,酒店大堂一侧专门辟了个领取粽子的柜台,不时有人拿券前来提领粽子。在该酒店财务部,检查人员调取了最近的粽子券销售记录、餐厅开具发票情况,检查是否有党政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消费记录。在翔鹭大酒店,检查人员查阅了该酒店的“粽子券出售记录”,并查看了相关的预订簿,对疑似公款购买粽子券的问题一一进行记录。位于体育路附近的好清香酒楼,检查人员重点查看了包厢预订情况及消费记录。

随后,检查人员还到天虹、夏商等超市及购物卡售卡点进行检查,通过调取购物卡售卡单据、发票账单等资料,核查是否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

昨日的检查中,发现了部分疑似公款吃喝、公款购买粽子券和购物卡的线索,目前正在对这些线索深入进行核查。市纪委、监察局表示,节日期间还将持续开展明察暗访,狠刹公款购买、赠送粽子等节礼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各种隐形“四风”问题,切实把好节日廉政关,对典型问题将予以通报曝光。

市纠风办工作人员 闫建东

市民评代表 曾焕生 留典芳 许桂月 曾志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