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7月14日讯(海都记者 梁政 戴江海 文/图) “别碰!”昨天上午,漳州市区绿洲富城小区内,陈先生惊呼——他儿子小皮(化名),手里黏糊糊的,原来是刚刚抓起了一只大蜗牛!陈先生吓坏了,“这蜗牛,不就是最近很火的非洲大蜗牛吗?”

这下,六七位业主都开始惊慌,这蜗牛确实从没看过。“小孩碰了怎么办?会不会中毒?”

“淡定,勤洗手即可。”这是专家给出的答案。

漳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林国洪说,这确实是非洲大蜗牛。一般蜗牛的螺没有病毒,但如果碰到了蜗牛的黏液,要立即用洗手液洗手。因为本地的蜗牛对环境比较熟悉,一般情况下没有危险。而这个是外来品种,更容易携带细菌,应当谨慎一点。

林国洪说,非洲大蜗牛的繁殖能力很强,建议市民不要携带传播。

□相关链接

林国洪介绍,非洲大蜗牛的别名叫褐云玛瑙螺,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而且螺上的花纹呈褐色与白色相间,这个是本土蜗牛没有的。

而且,非洲大蜗牛在壳口(假口盖)上有一层白膜。蜗牛伸展开后,身体内部呈白色,触角末端也是白色。而本土的蜗牛一般是通体黑色或褐色。

最后,其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螺层为7~9个。本土蜗牛一般没有这个特征。

 
▲恙虫

东南网7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晓琪/文 张伟华/图)昨日,来自漳浦县大南坂镇的69岁李阿婆出院了。此前,她因“恙虫病”入院治疗,幸治疗及时,与死神擦肩而过。

而来自平和县坂仔镇的49岁农妇赖菊花就没那么幸运了。因被误诊,她于7月2日抢救无效死亡,死于恙虫病。这也成为漳州市今年首例恙虫病死亡病例。

导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季以来,漳州已发生至少4起的遭恙虫叮咬引发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

不幸:被恙虫叮咬 农妇10多天后死亡

  6月中旬,平和县49岁的农妇赖菊花跟随丈夫到蜜柚林里喷农药、包柚子。

6月21日,她发现手上起疹子,膝盖上也有一个黑点结痂了,不痛,但有点痒。

经常操持农活的她,以为只是被普通虫子叮咬了,并没在意,就抹了抹万金油而已。她怎么也没想到,虫子这一咬,最终要了她的命。“她说抹万金油就不痒了,可后来却一直发烧,畏冷。”赖菊花的老公林先生说,他带老婆去看了土医生、县医院皮肤科,都被诊断为“飞蛇病”。

6月30日,赖菊花被送到厦门长庚医院,被确诊为恙虫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赖菊花最终于7月2日晚死亡。


 
▲红火蚁

   调查:恙虫病夏季高发 最怕误诊

导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季以来,漳州已发生至少4起的遭恙虫叮咬引发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6月中旬,漳州某部队士兵17岁小李在草地训练时被恙虫叮咬,因发现及时,经过10天治疗终于出院;来自漳浦的69岁李阿婆也被恙虫叮咬,经过对症治疗,昨日康复出院。

解放军第175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庄立琳表示,“我们每年都会接诊恙虫病病例,恙虫病一年四季都有,只是夏季属高发期,很少发生过死亡病例”。“关键在于是否对症治疗,恙虫病最忌讳的是被误诊、漏诊。”庄立琳说,很多医生没检查仔细,误诊现象时有发生,按普通感冒或皮炎治疗,导致后果很严重,以前有一农妇被误诊,结果导致耳聋。“如果能及时确诊为恙虫病,治疗起来非常简单,使用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一两天便可退烧,且极少发生死亡。”庄医生说,恙虫病最可怕的就是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如重症肺炎、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损害,这些都是致命的。


 
▲蜱虫

   识别:3个特征教您识别恙虫病

  庄立琳介绍,恙虫病,或称沙虱毒,是一种由恙虫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它多由恙虫叮咬了染病的老鼠后感染,再叮咬人而致病,其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伴有皮疹,其被恙螨幼虫叮咬的原发感染部位经常存在溃疡或焦痂及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如何辨别是恙虫病呢?庄立琳介绍,有3个特征,一是反复发烧,二是淋巴结肿大,三是被叮咬处会先出现溃疡,然后变成焦痂,这是最重要特征。“恙螨叮咬人时会发出一种酶使人麻痹,所以叮咬时人不会感觉到痛。”庄立琳说,但被叮咬后98%都会产生焦痂,主要分布在腋下、乳房下、会阴部、后背等隐秘位置。一般做个血液检查,看是否感染了立克次体即可确诊。


   提醒:雨后初晴时别坐草地

庄立琳说,恙虫病多发于每年6月—8月,特别是雨后潮湿,恙虫会频繁出没,因此,雨后初晴的几天,最好不要到草地上坐。如果要到草地上活动最好穿上长裤,特别是小孩,很容易出现叮咬后被忽视,继而发生重症,家长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位要涂抹驱蚊灵等防虫剂。“预防恙虫病,最根本的是要灭鼠。”庄立琳说,恙虫多在乡间的草丛里、城市的公园草坪里,但是恙虫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不是所有的草丛都有恙虫,也不是所有的恙虫都带了病原体。

如果在草地或灌木丛活动后,出现不明原因高烧,就要认真检查身上是否有虫子叮咬后的焦痂,特别是在一些隐蔽的部位如会阴部、腋窝、腹股沟等。如发现了焦痂,要及时就诊。

链接

夏季还要注意哪些害虫?

医生称,夏季还要防范蚊子叮咬,以预防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防范红火蚁,以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甚至死亡。“特别还得防范被蜱虫叮咬。”医生说,此前遭蜱虫叮咬后致人死亡的病例已多次出现,市民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相关报道>>>

福州多人被恙虫咬伤 医生:夏季要做好防虫措施

东南网7月12日讯(海峡导报)据福州新闻网报道 昨日,记者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获悉,6月下旬该院接诊了3例因恙虫咬伤而心肺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一时间,恙虫病等虫祸再度引发市民的关注。记者昨日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近年来福州没有市民因受恙虫、蜱虫叮咬而致死的案例,市民无需过度恐慌。

多人被恙虫咬伤

都和草丛接触过

昨日,记者从协和医院重症科了解到,6月下旬,该院共接诊了3例因恙虫咬伤没有及时治疗而产生心肺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

协和医院重症科饶珊珊医生告诉记者,这3名病人年纪都在50岁左右,共性就是都有明确的和草丛的接触史。来自福清的一名患者因为雨天在田间劳作时被咬伤,一名黄岐的渔民在雨天被草丛里的恙虫咬伤,另一名福州的患者是一名园林工作者。

“这3名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先发烧,身上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身上出现十分典型的被恙虫咬过的焦痂。”饶医生介绍,被恙虫咬伤后基础的起病症状会和感冒很类似,出现头痛、肚子痛、全身乏力等,患者可能会忽视。几天后会迅速转变成肺炎的症状,呼吸困难,甚至神智不清。最严重的会发生肝脏、肾脏衰竭,甚至脑水肿。

福建省人民医院感染型疾病科邱磷安主任表示,传播恙虫病的是恙虫幼虫,也就是恙螨。恙虫卵孵化成幼虫后,爬行到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虫幼虫便爬到人身上叮咬,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导致身体发生一系列病变。

饶医生介绍,每年的6月至8月为恙虫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下雨过后,市民要尽量少带孩子去草丛里坐卧。恙虫很喜欢叮咬腰部、胳肢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如果必须前往野外活动,要做好防虫措施,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位可涂抹驱蚊灵、蚊不叮等防虫的药剂进行预防。


被蜱虫咬伤

不能盲目摘除

昨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蜱虫咬人时常发生,福建省立医院皮肤科主任吕萍表示,每年4月到10月都是蜱虫的活跃期,它们一般栖息在草地、树林中,一般选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挠的部位叮咬,如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同时也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市民在树林中晨练、户外游玩时都要加以注意。

吕主任介绍,市民一旦发现被蜱虫咬,尽量不要尝试去打或者拍走,而要尽量将其吹走。卫生部发布的《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中介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体温高于38℃以上的,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和患处处理情况。

隐翅虫不咬人

但体液能引起皮炎

近来,一则关于隐翅虫叮咬会生致命水疱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记者了解到,夏秋季节是该虫活动的频繁时期。吕主任表示,将隐翅虫拍死后,它的酸性体液会留在皮肤上,确实能引起急性皮炎。隐翅虫不会叮咬人,也不会主动释放毒液,遇上隐翅虫,将它弹走或吹走就好了。如果不小心将隐翅虫拍死,可用肥皂水清洗虫体接触的皮肤,情况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此外,吕萍主任提醒,生活中也有不少小虫会伤害人类皮肤,如常见的螨虫、毒蜘蛛、虱子等。市民平时要做好室内卫生,比如预防螨虫,要经常晾晒草席,保持居室、橱柜通风干燥。

黄女士在路边发现的大蜗牛

东南网7月7日讯(海都记者 黄一红) 黄女士在漳州龙池开发区的桥头村上班。前晚11点多一场大雨过后,她下班路过渤海家具广场,瞬间瞟见一只只大蜗牛在路上爬行,着实吓了一跳。随后,黄女士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称,近来报纸上报道非洲大蜗牛现身福州、泉州,难不成自己也碰上非洲大蜗牛了?

黄女士说,她经常从这条路上下班经过,以前也偶尔看见过蜗牛,不过都只是一两只而已,数量不多。而7月5日晚,一下子看见十几只这么多,还是第一次。她猜想,这可能是和下雨有关系。据黄女士介绍,这些蜗牛爬行时约有10厘米长,一些蜗牛好像还在吃被车碾压过的蜗牛尸体,她又害怕又恶心。

昨日下午,海都记者联系上了漳州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林国洪。林国洪说,判定非洲大蜗牛,不仅从外壳、触角入手,更要从解剖学上来判定。从黄女士提供的蜗牛图片上判断,外形是很像非洲蜗牛,可是照片拍摄多少会受光线、角度影响,并非十分准确,没有到达现场,是无法断定这就是外来物种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入侵物种之一,林国洪提醒,普通市民一旦发现它,不能盲目触碰,也不要食用。最好的做法是不将其带离发现地,不想要了也不随意丢弃它。他解释,外来入侵物种多数繁殖能力会很强、很快,不想让它大面积地扩张繁殖,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但至少要做到不要轻易去改变它的生存环境和地点。

东南网7月4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邵珣 实习生 张兆楠)近日,非洲大蜗牛惊现福州街头的事,在网上热传,尤其关于“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千万别摸,更不能吃”的描述,让不少网友心惊。

昨天,泉州市民谢先生就很担心地拨打968111说,这种非洲大蜗牛也“入侵”泉州市区,最近每天晚上9点左右,市区承天巷里就会大量出现,最多时达30多只。有专家建议,这类蜗牛大多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存在大量寄生虫,最好不要食用。

不过,果壳网的网友经多方论证得出结论称,非洲大蜗牛的危害主要是对植物的破坏,它没夸张到能吃水泥的程度。“它与蛇、虾蟹、三文鱼等动物一样,在养殖、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寄生虫的污染,但这些食物我们照吃不误。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动物中都有寄生虫,但也没必要过于夸大它们的危害。”

30多只非洲大蜗牛 夜晚惊现小巷

谢先生来自四川,租住在市区承天巷一民房内已一年多,近几天晚上,他发现巷子里及住处附近闲置的房屋周边,有个头很大的蜗牛,多的时候,数量有30来只。

谢先生描述,蜗牛有着深黄色或黄色的长卵圆形外壳,上面有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软体部分则为深褐色或牙黄色,个头上大小不一,最大的有成人的拳头大小,身长达到15厘米左右。

“难道这就是那种破坏力很强,还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的非洲大蜗牛?”谢先生也看到最近的报道,他担心这一物种也入侵泉州了。

昨日,记者带着谢先生发来的照片,请教原泉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林彦云。林彦云仔细看照片并查阅相关资料,认定谢先生所看到的,就是非洲大蜗牛。

在泉州并不罕见 6至9月最活跃

“其实这种蜗牛并不罕见,每年这个时候都很多”,林彦云介绍说,这种生物学名为“褐云玛瑙螺”,又名东风螺、菜螺等,是一种入侵物种,因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且个头较大,俗称为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喜欢栖息在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每年6至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这种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至400枚,寿命可达5-7年。非洲大蜗牛遇到不良环境,还可进入休眠状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林彦云说,非洲大蜗牛极其幼体会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同时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虽然非洲大蜗牛当初是作为人类的食材引进,不过,林彦云建议,这类蜗牛长期生长在卫生脏乱的环境中,身上有不少寄生虫,烹饪上有较高要求,市民最好不要轻易食用。

另据《厦门晚报》报道,非洲大蜗牛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厦门被发现,相传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时,从南洋引进了一些植物物种,无意之中将隐藏在植物根部等处的非洲大蜗牛带进了厦大,后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目前,除福建外,这种生物已扩散至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东南网7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彬彬 实习生 林淑惠/文 陈巧思/图)半个多月前的一天,雨后,在思明育青路路边,洪女士的爱人看见3只大蜗牛,体长达六七厘米,外壳黄褐色,并带花纹。他回家把这事告诉了洪女士,洪女士觉得好玩,说:“应该把它们带回家的啊!”

一个星期前,也是雨后,洪女士的爱人又瞧见了一只同样的大蜗牛,这一次,他真把蜗牛带回家,当宠物养在阳台上,洪女士有空就逗它玩。

前天晚上,洪女士在网上看到“非洲大蜗牛”的消息,跟家里那只蜗牛挺像的。网上流传说,非洲大蜗牛“不能摸不能吃,会传播疾病”。洪女士有点担心,希望通过导报鉴定下。

“没错,是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罗大民教授看过导报记者拍摄的图片后说。

罗教授说:“非洲大蜗牛是人兽共患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之一,另一个常见的中间宿主是福寿螺。人吃了未煮熟的寄生有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的非洲大蜗牛和福寿螺,则有可能会被感染,即嗜曙红细胞性脑膜炎,不过煮熟吃没有危险。”

记者随植物专家实地探访,发现岛上有多种外来物种,一些有蔓延趋势

  互花米草有一米多高,让琅岐岛上不少湿地变成了干地

□东快记者熊建鹏林良划见习记者林帆文/图

薇甘菊出现在福州西湖公园,引起了读者们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关注。相关专家称,在福州琅岐岛,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外来入侵物种较多。尤其是岛上的互花米草,大量蔓延致使当地滩涂退化成了干地。昨天,东南快报记者随同植物专家,前往福州琅岐岛实地查看,发现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且一些外来入侵植物在岛上有蔓延趋势。

为了避免互花米草泛滥,专家称,可以考虑将其开发利用,转化成造纸所用的原料等。

对此,福州市马尾区农林水局林业科的江科长表示,他们将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对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

互花米草占据滩涂

湿地退化成干地,影响养殖

相较于市区公园内的外来入侵物种,野外的外来入侵物种不仅不易控制,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对福州来说,琅岐岛的外来入侵物种是比较多的。”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刘剑秋称,由于琅岐岛裸露地表较多,和外地的交通连接也比较方便,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与福建师范大学植物专家陈炳华教授一同前往琅岐岛进行实地调查。

在琅岐岛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附近的海边,大片的互花米草占据了海边滩涂。互花米草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与墨西哥湾,主要生长在潮间带。虽然互花米草在海岸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强劲的繁殖能力,一直威胁着全球所有海滨湿地本土物种的生长。

“这些地方之前都是湿地,互米花草入侵之后,逐渐演变成干地了。”周边的养殖户介绍。放眼望去,记者看到,一人高的互花米草,绿油油一大片,约有几十亩之多。

“这地方本来是可以作为养殖用的。”一位养殖户说,“但这个东西长起来之后就不行了,不好清理,水都没了,地势还一年比一年高。”该养殖户表示,由于互花米草的生长,以前的水塘变成了陆地,不再适合养殖了。

据了解,这名养殖户的养殖场和这片互花米草就隔着一道海堤,“我们这边池塘边也有,但是我们清理得及时,见到就把它们拔掉了。”

陈炳华教授表示,互花米草会使湿地退化,如果没有互花米草的存在,当地非常适合进行水产养殖。


  琅岐岛上的肿柄菊

  肿柄菊花朵(资料图)

  琅岐岛上的豚草

  豚草的叶片(资料图)

肿柄菊、豚草……

岛上还有不少“植物杀手”

除了互花米草,岛上还发现了观赏价值较大的入侵植物五爪金龙,“这种东西跟薇甘菊类似,也是覆盖在植物上边,影响对方的生长。”陈教授介绍,时间长了,被覆盖植物就“窒息”而死了。

车子沿着山间公路爬行,路边的野生肿柄菊也引起了陈教授的注意,这种植物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陈教授表示,肿柄菊在秋天会开出黄花。这种植物一丛丛地成片生长,对周边植物的生长影响也挺大。

在海边沙滩的杂草从中,陈炳华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危害比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豚草,这种植物原产于北美,能开花会结果,繁殖能力特别强,一旦没有人为干预,它们生长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其他植物能够生长,且豚草的花粉有毒性,是诱发一般“花粉病”的主要原因。陈教授同时还在杂草从中发现了外来植物翼茎阔苞菊、假臭草和水葫芦等。


专家建议 可以利用外来植物,譬如造纸

虽然岛上外来入侵物种较多,但刘剑秋教授表示,“总的来说,只是局部蔓延,还没有到泛滥的程度,就互花米草的影响最大,其他的还好。”

陈炳华教授则说,目前最有效的控制互花米草的手段就是割除,但清除泛滥成灾的互花米草,将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他提了一个建议,“如果能将互花米草进行开发利用,使其转化成造纸等行业的原料,将对控制其蔓延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说,这种方式的成本还是太高。

相关部门 将组织专家上岛进行调查评估

福州市马尾区农林水局林业科的江科长称,由于岛上居民稀少,这方面情况的反馈不多。但他们还是将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对外来物种对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然后再联合相关专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

“目前有个好消息是,琅岐岛正在规划建设旅游岛,到那时候将对各个区块进行专门的规划和保护,对于外来入侵物种也将集中处理。”他说。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表示,对外来物种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了解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入侵的外来物种大多是上世纪初进来的,大家对这些物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没有意识到对本土物种的破坏力有那么大,当时引进都是合乎规定的。比如,引进水葫芦当猪饲料等。现在管理越来越规范,想引进个物种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通过科技手段对外来入侵物种加以利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这种巨型蜗牛不能碰更不能吃

可危害500多种作物,能啃食水泥

海西晨报讯(记者 刘宇瀚)昨日中午,居住在厦门明发园小区的小陈和女友饭后在小区内散步。突然,一只个头巨大的蜗牛出现在他们视野当中,把小陈的女友吓得够呛。“她差点吓昏过去,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蜗牛。”

巨型蜗牛身长近十厘米。记者 刘宇瀚摄

 

小陈说,这只蜗牛个头特别大,身长近十厘米,高三四厘米,外壳则形似螺状,呈黄褐色并带花纹,看起来甚为坚硬。

出于好奇,小陈用手机将其拍了下来。回到家后,小陈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这只巨型蜗牛极有可能便是外来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

从小陈向记者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这只头上有着长长触角的巨型蜗牛趴在石头上,身体底部则呈吸盘状,紧紧地吸在光滑的石头上。“我看了网上关于非洲大蜗牛的资料,发现其体貌特征和这只蜗牛基本一样。”小陈说。

无独有偶,昨日,有多名读者表示,他们近日也曾多次见过该种巨型蜗牛。网友@nicole—钟小妖说,她在集美也发现过这种大型蜗牛。

经园林、生物等专家鉴定,该类巨型蜗牛是外来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是杂食性动物,对自然环境危害很大,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非洲大蜗牛同时也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此外,它们爬行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福州新闻网

  红火蚁(资料图)

福州新闻网

  福寿螺 (资料图)

福州新闻网7月3日讯

【数据】

入境有害生物

截获量增长17%

据了解,外来入侵生物是指非本地的,对农林牧渔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与危害,能在自然界自我繁衍的生物。

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介绍,该局多次截获在全国口岸、福建省口岸首次发现的进境植物疫情。今年1月至5月,共截获进境植物有害生物212种类、1883种次,同比分别增长1.9%和17.0%。其中包括可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假高粱、黑高粱、三裂叶豚草、西部苋、平滑苍耳、长芒苋等检疫性杂草,以及对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咖啡果小蠹、四纹豆象、菜豆荚斑驳病毒等检疫性有害生物。

有关人士还介绍了一些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典型案例。其中,互花米草、水葫芦、福寿螺被列入2003年1月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稻水象甲、红火蚁、三叶斑潜蝇、松材线虫被列入2010年1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马铃薯甲虫和食人鱼的潜在危害也很大。


福州新闻网

  检疫犬检查入境旅客的行李

【分析】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多样

那么,外来有害生物是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据介绍,生物入侵的方式,一般分自然方式和人为方式两种。自然方式,就是通过动物爬行、迁飞,或随气流(风)、水流(洪水)迁移;人为传入,包括主动引进和被动传入两种情况。目前,人为方式是造成生物入侵最重要的方式。

人为有意引进的例子很多。比如,市民熟悉的水葫芦,就是作为观赏花卉引入中国的。上世纪50年代由于粮食缺乏,它被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来无人采收的水葫芦就造成了野外逸生。再如互花米草,由于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最早于1963年引入中国。1980年福建省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当时的目的是消浪、保滩、护堤,曾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很快在近岸滩涂疯狂繁殖而变成了害草。

据悉,被动引进是随人类活动造成的无意传入,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旅行、跨国邮寄等途径。

有关人士提醒,现在很多人喜欢养新型宠物,比如比较奇特的鸟、鱼、蛙、龟、蜘蛛等,其中有些就是从国外进境的外来生物。这些宠物如果被随便丢弃,就可能成为一种入侵物种生存下来,对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渔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危害。

“人为管理不当,实验室逃逸,也是造成外来有害生物扩散的途径。”有关人士介绍,2010年以来,福建检验检疫局多次截获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违规邮寄进境的活体果蝇,收件人均为福建某高校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这也说明外来有害生物从实验室逃逸的危险离我们并不远。


【提醒】

别网购奇特生物入境

目前,我国明令禁止携带、邮寄水果入境,明文禁止携带、邮寄肉及肉制品入境。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利用X光机和检疫犬检查入境旅客的行李,每年都截获、处理大量外来有害生物。

“防范生物入侵,仅靠加强口岸检疫是不够的,市民要尽自己力量保护国门生物安全。”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建议,市民出国旅游回国时不要把境外的活动物、植物种子和种苗带回来,水果、肉制品、乳制品、蛋、燕窝等动植物产品也不要带回来;不要因为自己的爱好,从国外网购那些奇特花草,市民可上网查询了解国家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如果家里有养外国入境的宠物,请不要随便弃养,因为这些宠物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即使不是,它们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也可能传播一些动物疾病。

(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

蟛蜞菊在温泉公园被作为绿化植物 公园方:能把控 专家:我省目前缺乏统一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

  □东快记者熊建鹏林良划见习记者林帆文/图

福州西湖公园现“生态杀手”薇甘菊经本报报道后,引起读者的极大关注。昨日,东南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其实在福州其他一些公园也有外来物种,而且是作为绿化植物来使用。

专家表示,市区绿地面积较少,外来入侵物种相对较好控制,我们要做的主要是防止外来入侵物种进入自然界,而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统一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

西湖公园:若再发现薇甘菊将焚烧处理

在6月30日游客乔女士发现薇甘菊之前,西湖公园管理处并未发现园内有薇甘菊存在,绿化工人也只是把薇甘菊当作普通杂草处理掉。

昨日,西湖公园管理处的廖副主任表示,得到公园内出现薇甘菊的消息之后,他们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到事发地点进行寻找,但只是发现了疑似薇甘菊的叶片,而工人拔掉的薇甘菊也已经被当作垃圾运走了。

福建师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刘剑秋说,如果薇甘菊在垃圾场被深埋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垃圾运送途中薇甘菊掉在路边,它极有可能生根发芽。刘教授认为,市区绿地有限,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还相对容易些,但如果蔓延到大自然中,就不太好处理了。

廖主任表示,目前公园方面已经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在公园引进植物上加强把关,定期对植物进行除杂。如果再发现薇甘菊等有危害的外来物种,他们将进行焚烧处理。

此外,薇甘菊并不是首次出现在福州。福州市林业局森防站的林先生表示,几年前,森防站曾接到晋安区某小区报案,称小区内出现薇甘菊。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组织社区对薇甘菊进行了拔除,晒干后集中烧毁。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成公园绿化植物

事实上,福州公园的外来入侵物种不止薇甘菊,好多外来入侵物种长得很漂亮,还被当作绿化植物引进。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温泉公园内发现了另一种外来入侵植物——蟛蜞菊。蟛蜞菊原产于南美,能分泌特殊物质,会抑制周边植物的生长,本身可作药用,开出的黄花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温泉公园负责绿化的潘先生表示,由于温泉公园内有部分区域植物难以生长,就将生长能力比较强的蟛蜞菊作为绿化植物引进,填补绿化空白。但由于蟛蜞菊一旦泛滥生长,会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目前温泉公园已将其人为控制在湖边与环湖人行道的中间空地上。

除非人为将其带出公园,潘先生认为,他们完全能把控蟛蜞菊的生长,不会造成扩散泛滥。

福州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蟛蜞菊在野生的情况下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但在公园内,定期进行人为干预,基本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


水葫芦等对我省危害最大,失去了控制

蟛蜞菊能被把控住,但有不少外来入侵物种已失去了控制。

刘剑秋教授介绍,目前对我省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主要有三种:松材线虫、水葫芦、互花米草。其中两种为植物:水葫芦是作为猪饲料引进的,后来生长实在太迅速,失去了控制,现在在福建的一些水库成了重点防范对象。

互花米草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快速沉降和淤积,20世纪初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福建沿海也引进了许多,“但它的繁殖能力实在太强,影响了本地物种的生长,最后被列入重点防控的外来入侵物种。”

所以,刘教授认为,建立统一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非常重要。

专家建议:尽快建立统一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

刘剑秋表示,我省“虽然各个部门都有对一些特殊外来物种进行评估,但缺乏一个明晰的规定”。他建议尽快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在引进外来物种的时候,对引进的物种可能引起什么样的破坏或损失等问题进行考虑。

据了解,目前主要由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职责,每年都截获、处理了大量的外来有害生物。同时,林业、农业、渔业等部门都有专门的科室负责防控外来入侵物种。

刘教授说,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如果是影响农业,就由农业部门来防控,这势必会在防控过程中有所疏漏。“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没有统一的监控部门,这些都是防控外来入侵物种面临的现实问题。”

妩媚的异域杀手

你认识几种

可控的入侵者刘教授介绍,以下几种植

物在福州市区的公园里有引入,与蟛蜞菊相似,属于可控状态,在野外就不好说了。

红花酢浆草:原产南美热带地区,中国长江以北各地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在南方各地已逸为野生。

马缨丹:有着非常美丽的花朵,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盛开是以绞杀本地土著植物为基础的。(对闽南地区影响很大,在福州仍可控)

美洲商陆:原产北美洲,全株有毒,根及果实毒性最强。1935年在我国杭州采集到标本,并且作为观赏植物被引进到各地,其种子通过食果动物特别是鸟类散布。

银合欢: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我国台湾地区,曾大量造林。在华南地区广泛引种栽培,不但生长快,而且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其他树种的生长。枝叶有弱毒性。

刘教授介绍,以下几种植物在福州要是扎根的话,危害和影响都较大,属于不易控制物种。

空心莲子草:原产于巴西,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是危害性极大的物种,被列为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五爪金龙:原产于美洲,在中国南部沿海各省均有分布蔓延。其生命力强,一旦超出合理生长的范围,大片覆盖在灌木和乔木上,很容易与周围其他植物争水争肥。

假臭草:来自南美洲,对土壤肥料的吸收力特别强,能极大地消耗土中的养分,对土壤的可耕性破坏极为严重。入侵牧场后,还能排斥牧草,同时分泌一种有毒的恶臭味。

  大蜗牛色彩斑斓,足有一个拳头大

东南网7月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锟 毛朝青 实习生 林小慧 文/图)

关注理由 拳头大小的蜗牛,惊现福州街头。昨日傍晚,市民曹女士在铜盘路附近,看见一只“巨型蜗牛”。好奇的曹女士拍下大蜗牛的照片,并拨打968111报料。

经专家鉴定,这是“非洲大蜗牛”,是我国首批公布的有害入侵物种,上世纪80年代,我省曾有不少人养殖,但被禁后,养殖户将它们抛到野外。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而且,这种蜗牛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它早被我国禁养,此次在榕市区发现,疑是有人偷偷养殖。

破坏力很强 甚至能吃水泥

曹女士说,这只巨型蜗牛很奇特,个头特别大,外壳形似螺状,很坚硬。记者从曹女士传来的照片中看到,这只螺有近10厘米长,外壳黄褐色并带花纹。随后,海都记者将照片给福州市有害生物防治协会专家鉴别。专家表示,这只蜗牛,是危害性很大的非洲大蜗牛。

专家介绍,非洲大蜗牛原产非洲,最长能长到20厘米,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在我省的活动期主要为每年的4—11月份。

专家说,非洲大蜗牛还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此外,它们爬行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非洲大蜗牛虽然繁殖速度极快,但有天敌,而且可以用农药灭杀,因此,还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爆发。

非洲大蜗牛又现 专家呼部门重视

既然“非洲大蜗牛”是外来物种,又怎么会出现在福州呢?

专家认为,非洲大蜗牛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夹杂在一批进口物品中无意中引进的。上世纪80年代,我省一些地方认为非洲大蜗牛能食用,有不少人养殖。

80年代末,非洲大蜗牛经常把成片庄稼、菜地一夜之间啃食干净,于是国家下令禁止养殖。接到禁令后,许多养殖户就将它们抛到野外,结果形成了新一轮的危害。

记者发现,此前媒体还曾报道,福州农贸市场上,不少人在卖“非洲大蜗牛”。商家坦言,有人喜欢吃“非洲大蜗牛”,其中以酒楼居多。专家猜测,这次在市区发现,或许是有人在附近养殖“非洲大蜗牛”,也有可能说明该物种正在福州自然环境中逐步形成种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来。

系外来入侵物种,能蚕食其他植物 公园管理处:将进行全岛检查

□东快记者熊建鹏

一种绿色藤蔓植物,覆盖在西湖公园灌木丛中的一簇红叶子上,犹如一把绿色的伞,煞是好看。福州的乔女士正准备拍下这红绿相映的美景,突然过来几个工人,三下五除二就把这“绿伞”给扯掉了。

昨天,她气愤地把美景被破坏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想吐槽一下,没想到,一名植物爱好者告诉她说这植物是一种有害杂草,要尽快清除。

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植物叫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能编织“天罗地网”,蚕食其他植物,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市民逛西湖公园发现薇甘菊

乔女士发现薇甘菊,是在前日早上逛西湖的时候。在西湖公园步云桥头,暂停营业的游乐场门口左手侧的绿化带上,“我当时以为是专门绿化用的植物,还准备拍照,突然过来几个工人,把它拔掉了。”

“它是蔓状的,根茎细长细长的,缠绕覆盖在一丛红色植物的顶部,叶子很绿很肥,很好看。”经乔女士指引,东南快报记者在西湖公园发现了这种植物,虽然经过了前日工人的清理,但是还是可以看到薇甘菊在地上四处发散的根茎。

昨天中午,一位在西湖公园做工的绿化工人表示,他们只是公园请来清除杂草的,并不知道拔掉的是什么草。为此,记者咨询了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教授,他表示,这就是薇甘菊,一种很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


西湖公园中薇甘菊缠绕于绿化带上(感谢乔女士提供图片)

可能是移植苗木时混进西湖

作为一个外来物种,薇甘菊是怎么进入西湖的呢?陈教授表示,外来物种侵入有很多种方式,有些作为欣赏植物被引进,最后失去了控制,有的是种子扩散。而西湖的薇甘菊很有可能是苗木移栽的时候,把薇甘菊的种子带过来了。

“它长得特别快,攀援缠绕于乔灌木的植物,能把其他植物覆盖住得不到阳光,让对方‘窒息’而死。严重破坏入侵地生态平衡。”陈教授说,“福建的湿热气候非常适合它的生长。”

此外,研究发现,这种植物一天最多可以生长一米,其种子也很容易传播。

昨天下午,东南快报记者致电西湖公园管理处,对方表示将以暂停营业的游乐场为中心进行全岛检查。

拔了扔掉恐引起更大蔓延

昨天下午,东南快报记者在西湖公园多处查看,发现除了暂停营业的游乐场周边的绿化带之外,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薇甘菊的踪影。并且游乐场周边的薇甘菊也已经被绿化工人当做普通杂草拔掉了。路边的垃圾桶里装满了当天被拔掉的薇甘菊,一位绿化工人说,这些草将跟其他垃圾一起要被运到垃圾场去。

对此,陈教授则表示担心,他说,这种处理方式有可能引起更大的蔓延。“把它倒在垃圾场,如果长出来会覆盖整个垃圾场。”

对付薇甘菊,要采取人工清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治理后,薇甘菊根、茎要完全烂掉,叶要完全枯萎,林木上无薇甘菊攀援,林地内无薇甘菊覆盖才算安全。“人工清除后,连根拔除,植株晒干后,烧掉处理,或者深埋。”陈教授说。

名词解释

薇甘菊

薇甘菊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

薇甘菊有“一分钟一英里”的外号,一旦定居下来,其覆盖度可达70%以上,甚至100%覆盖。所到之处,通过覆盖、攀援,很快就能形成单优群落,危害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林木的死亡,不仅造成农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森林群落的逆向演替,使森林退化成灌草丛、树种显著减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