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许才芳/文柳涛/图)能潜入海底最深达7000多米的潜水器长啥样?它有什么值得对外人称道的地方?昨日,东南快报记者获悉:耳熟能详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将于今日上午与部分福州市民见面。
据悉,此次“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将向市民开放参观(有组织的参观,不面向全体市民),参观的时间是上午9时到11时30分,下午2时到4时。“向阳红09号”船员以及“蛟龙号”的技术保障员将在船上接受市民和媒体的提问,届时还能观赏到“蛟龙号”在深海中拍摄到的珍贵影像。等待参观的市民可以在码头观看“蛟龙号”和我国深海资源介绍的展板。
今日举办的“蛟龙号”福州公众开放日活动,预计将有近千人有机会与“蛟龙号”接触,并与潜航员进行互动。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虽然“蛟龙号”能与市民近距离接触,但由于潜水器内部太小,只有2米的内径,又加上已经完成出海的调试,所以除了潜航员和科学家外,今日市民并不能进入舱内参观,只能在母船“向阳红09号”上近距离看看外观。
今日的开放活动结束后,按照“蛟龙号”试验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中国大洋35次航行将于次日10:00再度起航。
据介绍,今年“蛟龙号”将分三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第一航段)和西南印度洋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第二、三航段)开展下潜及常规调查作业。本航次海上实践共计约160天。
此航次任务,不仅要开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调查,而且还肩负着培养操作维护人、培养潜航员的责任。同时,还要开展南京世界青年奥运会的火炬水下传递。
揭秘
“蛟龙号”长只有8.2米、宽3米、高3.4米,其外形看起来就像一台“水泥搅拌罐”。不过与其娇小的外形相比较起来,它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其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福州104国道马尾亭江段的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码头见到了“蛟龙号”,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清洁“蛟龙号”表面,这既是为今日与公众见面作准备,也是为其再次出海作准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揭秘1
下潜深海氧气能否供应充足?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福州基地码头见到了“蛟龙号”的专业潜航员唐嘉陵,这位30岁的四川小伙子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已经工作7年了。
他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他是至今全国两名专业潜航员中的一名。一般来说,驾驶“蛟龙号”要在海底呆10个小时左右,如果是驾驶至海底7000米的深处,以先快后慢的速度,大概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达海底,在海底工作约三四个小时,就要返回水面上。深海费时间,若是只潜到水下1000米处,往往半个小时就够了。
对于跟随潜水器下沉到深海是否氧气供应不足,唐嘉陵笑着告诉东南快报记者,这是外界的一种误解。他解释说:“蛟龙号”里面是常压,和我们日常的环境是一样的,不存在缺氧的情况。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的间隙,唐嘉陵还不断地忙乎着,而他一年的时间有一半以上是围绕着“蛟龙号”的海上作业,剩下的近半年时间则是做有关“蛟龙号”的各种保障工作。
揭秘2
“蛟龙号”7个螺旋桨有啥用途?
外形酷似“水泥搅拌罐”的“蛟龙号”不仅有两只酷酷的机械手进行海底作业,它的头部还配备了照明灯、摄影灯、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多种设备,遗憾的是,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的这些设备均被锡箔纸包裹起来,未露出真颜。
除此之外,“蛟龙号”随身配备了7个螺旋桨。其中,4个螺旋桨安装在尾部,接近橘红色,它们开动起来,潜水器就能前行了。就像鸟儿的翅膀一般,在潜水器的两
边也各安装了一个螺旋桨,有了它们,潜水器就能自由地在水面上下了;最后一个螺旋桨则安置在潜水器的顶部,呈一字形,这个是用来帮助潜水器掉头用的。
有了上述这些家伙,“蛟龙号”潜水器在水中就能大显身手了。
揭秘3
“蛟龙号”如何下水?
“蛟龙号”潜水器从外观看起来,有点笨笨的,它本身不能下水,得借助外力才能扑通一下跃入海中。
据介绍,一般只有三名工作人员进入潜水器舱中工作,他们从“蛟龙号”旁的楼梯上去,进入顶部,通过顶部的圆口,才能进入舱内。
然后,“蛟龙号”顺着母船上的轨道,滑入起吊点,再通过“A形架”,吊到海面上,吊缆松开后,“蛟龙号”就自行滑入海中,开始慢慢深入海底。
揭秘4
母船在何处等待“蛟龙号”?
就像蜗牛走到哪都要背上壳一样,“蛟龙号”走到哪,都必须要母船“向阳红09号”陪伴。“蛟龙号”下海之后,母船大约只能就地等待了。
“向阳红09号”三副刘太公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即使潜水器下海后,母船也不能走远,更不能偏离。一旦偏离,潜水器就无法搜索“向阳红09号”的信号,出水后自然无处安放。
由于有随船的气象员,在预报台风天气之后,“向阳红09号”也要尽量绕开台风的风沿,但始终在潜水器可感范围内。刘太公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他们在海上工作时间短则一个多月,长则三四个月才能返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