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7月4日,“蛟龙”号首批女潜航学员张奕(左)和赵晟娅在出发前挥舞旗帜。

据新华社福州7月4日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4日从福州起航奔赴西北太平洋开展科考任务。据航次现场指挥部介绍,与“蛟龙”号往年航次相比,本航次承担任务多样,潜水器携带新设备多,看点颇丰。

2名女学员参加航次任务

据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蛟龙”号本次在西太平洋的作业海域位于麦哲伦海山区中部的采薇海山富钴结壳勘探区。潜水器将进行海上资源勘查、生物多样性勘查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

“深海大型装备从研发到真正投入业务化运行需要一个过程,其中对人员的培训必不可少。‘蛟龙’号往年的海试以研发人员为主参加,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则以具体负责操作和维护的人员为主。”刘峰表示,要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进一步培训人员,完善潜水器作业规程,让作业人员和维护人员进一步积累经验,承担起今后业务化运行的任务。

刘峰介绍说,国家海洋局2013年新招的6名潜航员学员本次也将参加航次任务,其中包括2名女潜航员学员。但由于他们还未完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本航次中不会随潜水器下潜。

“龙珠”将在海底作业

据介绍,本航次中,许多与“蛟龙”号配套的新设备和作业工具都将亮相,包括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小型缆控机器人“龙珠”、新的海底取样设备等。

“由‘蛟龙’号携带的小型缆控机器人‘龙珠’将首次亮相,它由‘蛟龙’号带到海底释放,由潜航员操作,实现对潜水器的海底拍摄、在海底特殊狭窄环境中开展作业等。”刘峰介绍说。

同时,“蛟龙”号已于6月29日完成了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测试试验,分别测试了安装在“向阳红09”号船底部的进口和国产两套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其中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的系统是首次应用在“蛟龙”号上的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

此外,本航次还携带了多种海底取样工作。“其中包括新研制的生物取样设备,它专门针对海底游动能力较强、用机械手或常规设备难以获取的生物研制,提高了获取生物样品的能力。”刘峰说。

“向阳红09”船启航仪式,昨天上午在马尾亭江举行。

福州新闻网7月5日讯 昨日上午,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船从马尾港起航,奔赴西北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位于福清兴化湾北部的“蛟龙”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拟落户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福州将开启“蓝色硅谷”新航程。

“蛟龙”激发海洋意识

“向阳红09”号船实验部主任马波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天。

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了7000米级下潜试验,下潜最大深度达到6671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次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上蓝天,奔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意味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一时间全部实现。

“‘蛟龙’号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能潜至7020米的海底。”马波说,“蛟龙”号引领着我国建造更多先进的装备,去探索深海远洋,寻找深海生物、矿物等那些珍贵的甚至是未知的资源,践行“海洋强国”深蓝梦想。

前天,“蛟龙”号向近千福州市民开放。市民们的热情,感染了科考队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贾颖介绍,此次开放日活动,普及了深海知识,提高了市民海洋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良好氛围。

福州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

我国拥有1.8万公里长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蛟龙”出洋,奏响了中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序曲。

国家之战略,福州之机遇。福州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10公里,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改革开放后,福州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率先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当前,福州正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悠久的海洋历史、先进的海洋科技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大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

“海上福州”建设如火如荼,“一带一核两翼四湾”的蓝图徐徐展开。在马尾,全国首家“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平台”的揭牌运行,提升了马尾在全国乃至东盟各国水产品交易中的影响力;在福清,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已全面启动,计划5年投入200亿元,主动承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产业辐射,打造闽台海洋经济深度合作的制高点;在罗源湾,能源、化工、船舶修造、冶金等产业“大块头项目”扎堆落地,形成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的新格局。

“海上福州”成绩斐然。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为2181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增18.56%,占全省的30.6%,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海洋经济增加值870亿元,占全省的33.8%,占全市GDP的18.6%,为福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增添新的动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蓝色硅谷”迎来新契机

作为福州“蓝色硅谷”的重要载体,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发展迎来新契机:“蛟龙”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落户这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合开发利用好海洋,离不开装备的发展,“蛟龙”号是我国海洋装备的“代言人”。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处处长林小牧认为,作为东南沿海地区唯一“龙巢”,该基地将开启“海上福州”、“蓝色硅谷”建设的新航程,为我市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认为,该基地将打造成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对“蓝色硅谷”的构建,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我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

福州中国船政文化建设管理处主任黄有锋表示,“蛟龙”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重点开展研发培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洋“蛟龙”号装备定点维修和海底科普等工作。福州船政昔日的荣耀有望重现,“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也将得到进一步弘扬。

(福州日报记者 温海龙)

  “蛟龙”号本次将在西太平洋的作业海域位于麦哲伦海山区中部的采薇海山富钴结壳勘探区。

“向阳红09”船昨天上午启航,市民们挥手送别

福州新闻网7月5日讯 昨日10时,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海洋科考船“向阳红09”告别欢送人群,缓缓驶离马尾亭江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码头,奔赴西北太平洋执行第一航段科考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向科考队授旗并宣布起航。省、市领导杨岳、张志南、杨益民、徐启源、严可仕,南京市政协主席沈健,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航次总指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省海洋渔业厅厅长吴南翔等出席起航仪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主持仪式。

起航仪式前,刘赐贵、杨岳、杨益民等一行登上“向阳红09”号科考船,详细了解“蛟龙”号下潜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科考人员,并听取了航次科考准备工作介绍。杨岳代表市委、市政府和734万福州人民,祝愿本次科考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说,福州是一座与海洋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文化名城。此次国家海洋局选择在福州举办“蛟龙”号开放日活动,让福州市民有了近距离接触“蛟龙”的机会。“蛟龙”号英雄们复兴中华、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的科研探索精神深深感染、激励着福州人民。我们将把这种精神切实转化为推动福州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全力推动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马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航点,此次“蛟龙”号在马尾起航,相信也将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起航仪式期间,福州向科考队赠送了慰问品,南京青奥组委会向“向阳红09”船赠送了火炬,并通过青奥会网络火炬传递软件功能将青奥会火种传递给潜航员。

据介绍,“蛟龙”号2014年至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计划共3个航段约160天。在西北太平洋执行第一航段科考任务后,“蛟龙”号计划于年底赴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开展第二、第三航段作业。

(福州日报记者 黄戎杰 实习生 陈铁夫/文 黄立新/摄)

向阳红09科考船启航,市领导为“蛟龙”送行

福州新闻网7月5日讯 昨日上午,汽笛长鸣,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徐徐驶离马尾亭江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码头,带着福州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蓝色梦想,开始新的航程,前往太平洋进行2014年—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向科考队授旗并宣布起航。省、市领导杨岳、张志南、杨益民、徐启源、严可仕,南京市政协主席沈健,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航次总指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等出席起航仪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主持仪式。

昨日上午9点,领导们登上“向阳红09号”船,参观船上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航次副总指挥叶聪介绍了“蛟龙号”的构造、工作性能和近几年研制试验情况。随后,领导们参观了驾驶室,听取船长陈存本介绍“向阳红09号”船的性能、尺度和航线。最后,领导们看望“蛟龙号”潜航员及科考队员代表,听取汇报。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航次总指挥刘峰介绍了“蛟龙号”研制、海试情况以及本航次的情况。按照总体安排,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将分三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第一航段)和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第二、第三航段)开展下潜及常规调查作业,本航次海上时间共计约160天。

昨日上午10时,“向阳红09号”搭载“蛟龙号”缓缓离岸,向闽江口驶去。岸上数百人挥动小旗,与“蛟龙号”惜别。人们争相拍照、录影,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

(福州晚报记者 綦芬/文 杨勇/摄)

与“蛟龙”亲密接触

东南网7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近日,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停靠福州市马尾港。7月3日,由国家海洋局、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大洋协会主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向福州市民普及深海知识,提高市民海洋意识。

夏日的高温,并没有阻挡市民的热情。由于“向阳红09”船的船体开放区域有限,为确保设备和人员安全,只能组织部分市民上船一睹“蛟龙”风采。

“蛟龙”潜海五洋“捉鳖”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诞生了。“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

据介绍,“蛟龙”号具有标志性的四大技术特点:具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意味着其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为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能够在特殊条件下完成复杂任务。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绝大部分都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我国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深潜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为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保障、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潜航生活并不枯燥

“蛟龙”号在海里怎样下沉和上浮?潜入海下几千米,是否会影响潜航员的身体健康?未来还会冲击11000米深的海底吗?机械臂是如何捕捉深海生物的?……在船上,市民不仅能参观“蛟龙”号,还能欣赏到它带来的深海图片,更有技术人员为大家一一解惑。

除了“蛟龙”号的“秘密”外,常年陪伴“蛟龙”号生活在海上的潜航员们也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潜航员唐嘉陵耐心地回答市民们的问题。他告诉大家,潜航员虽然长期生活在海上,但生活也并不枯燥,除了下潜作业外,他们日常也会对“蛟龙号”做定期的维护,所以在船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工作之余,大家常常组织团体活动,而他也会保持每天2小时的运动,例如:打乒乓球或围着甲板走20来圈。

科考队员们在海上虽不能与家人、朋友通电话联系,但船员们每天早上8点和晚上8点都可以在船上通过收发邮件来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奔赴新程执行新任务

7月4日,“蛟龙”号搭载母船“向阳红09”船,从福州马尾出发,开始执行2014年航次西北太平洋航段任务,11月下旬开始执行西南印度洋航段任务。

据了解,今年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的第二年。与以往“蛟龙”号航次相比,今年的航次具有任务多样、队伍年轻、新设备多的特点。不仅要开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调查,还要培养潜航员和操作维护人员,并进一步优化作业规程。本航次还承担着开展全民海洋意识普及的任务。

本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将分3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第一航段)和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第二、三航段)开展下潜及常规调查作业。本航次海上时间共计约160天。

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布局示意图
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区位图

拥有优越的海洋资源和港口岸线资源的福州,向“海洋经济强市”目标又迈进了重要一步。记者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位于福清在建的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拟建设“蛟龙”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打造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根据规划,园区面积65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22.2平方公里,计划近三年投资100亿元,形成四纵四横的主干路网,五年内投入200亿元逐步完善产业园规划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园区将承接台湾高端临港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建设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海城市新区和蓝色经济密集区,预计到2020年,园区产业增加值达420亿元以上。

记者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中还将建设蛟龙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开展研发培训中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洋蛟龙号装备定点维修和国际海底科普工作,打造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2012年9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福清兴化湾北部加快土地盘整,建设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该园区包括江镜华侨农场及江镜镇、港头镇的部分陆域和海域,位于福州市“一带一核两翼四湾”海洋开发新格局中的环兴化湾重点区域。距离江阴港8公里,距离平潭综合实验区25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71公里,距离福州69公里,交通便捷。

2014年2月,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已经正式获批,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中;园区三条主干道、填方一期工程、污水厂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将启动路、水、电等其他10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

当前,福州市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吸纳国务院批准的《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政策优惠,使国家、省、市政策产生叠加效应,加快实施大开放战略,全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

(福州新闻网)

东南网7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胡斌)3日,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在福州马尾港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省委书记尤权当天下午在福州会见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及科考人员一行。

尤权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科考人员一行表示欢迎,对国家海洋局给予福建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各位深潜勇士带着“蛟龙”号来到福建,向福建人民普及深潜等海洋科学知识,展示令国人骄傲的世界领先技术,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毛主席说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你们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人的骄傲,福建人民欢迎你们、热爱你们、支持你们,期待你们在接下来的科考任务中取得圆满成功。福建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条件优良,发展海洋事业对福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国家海洋局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福建海洋强省建设,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

刘赐贵说,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在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强省建设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家海洋局将积极配合福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支持。

省领导叶双瑜、张志南会见时在座。

据了解,“蛟龙”号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将于4日从福州起航。本次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在海上时间约160天,将开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调查等任务。

“蛟龙号”昨与市民零距离,今日将离开福州驶向西北太平洋

  潜航员在为市民介绍“蛟龙号”

东快讯(记者陈楠文/图)昨日,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在福州马尾港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近1000名福州市民登上母船“向阳红09号”船,与“蛟龙号”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开放日现场

福州市民争睹“蛟龙号”

昨日上午9时许,东南快报记者来到马尾亭江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码头上,见到已有不少市民在码头上等待登船参观“蛟龙号”。

由于船上设备较多,同时为保障参观市民的安全,昨日到达码头的市民将以每组50人的小分队,有序组织上船参观“蛟龙号”。不少还在等待的市民就在东海支队部队大院参观“蛟龙号”带回来的深海图片。另外,东海救助局也安排了一些员工在现场展示咱们东海救助局的一些装备和设备,例如:能拍照、录音并且能探测狭小空间的水下视频探测仪、大型的液压机、水下切割机等等。

另一边,准备登船的市民也在安检口处排起了长队。其中不乏一些带着孩子来参观“蛟龙号”的家长。“经常看到‘蛟龙号’的新闻,但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次竟然能来福州,一定得领着孩子来长长见识。”市民张先生告诉东南快报记者。

今年15岁的陆弘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技迷”,一登上“向阳红09号”船就兴奋地奔向“蛟龙号”仔细的观察。“之前就对‘蛟龙号’有一些了解,但都只是在图片和新闻上见到,今天能仔细观察‘蛟龙号’,发现了它身上不少惊奇的东西”,陆弘毅指着“蛟龙号”好奇的向船上的潜航员了解情况。

除了陆弘毅,当天登船参观的市民中还有不少“小科技迷”,“深海世界是否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五彩缤纷?”、“‘蛟龙号’在浮上水面时是否也要减慢速度?”、“‘蛟龙号’是如何在海底保持压力的?”。潜航员都一一为孩子们解答了问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海救助局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救援设备

潜航员生活

每日定时用邮件与家人联系

除了“蛟龙号”的“秘密”外,常年陪伴“蛟龙号”生活在海上的潜航员们也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潜航员唐嘉陵也在船上担任起了讲解员的角色,不时被兴奋的市民拉着合影。面对市民的热情邀请,他是“来着不拒”,一一答应,还耐心地回答市民们的问题。

唐嘉陵说,潜航员虽然长期生活在海上,但生活也并不枯燥,出海时会有96个人一起生活在海上,常常组织团体活动。另外,除了下潜作业外,他们日常也会对“蛟龙号”做定期的维护,所以在船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不过工作再忙,唐嘉陵也会保持每天2小时的运动,例如:打乒乓球或围着甲板走20来圈。

科考队员们在海上虽不能与家人、朋友通电话联系,但船员们每天早上8点和晚上8点都可以在船上通过收发邮件来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蛟龙号”动向

即将执行西北太平洋航段任务

据“蛟龙号”科考队员高翔介绍,此次“蛟龙号”是从山东青岛起航,途中停靠福州马尾港,“蛟龙号”结束了与福州市民的见面后,今日将搭乘“向阳红09号”船从福州启航,奔赴西北太平洋执行任务。

据了解,此次“蛟龙号”选择停靠福州马尾港,也考虑到福州拥有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开端和中心。同时,福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经贸交流的领航者,是“海丝”沿线国家海洋合作的重要枢纽城市。福州新区的开放、开发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据悉,国家海洋局拟在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中建设“蛟龙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开展研发培训中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洋“蛟龙号”装备定点维修和国际海底科普工作,打造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本报讯(记者许才芳/文柳涛/图)能潜入海底最深达7000多米的潜水器长啥样?它有什么值得对外人称道的地方?昨日,东南快报记者获悉:耳熟能详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将于今日上午与部分福州市民见面。

据悉,此次“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将向市民开放参观(有组织的参观,不面向全体市民),参观的时间是上午9时到11时30分,下午2时到4时。“向阳红09号”船员以及“蛟龙号”的技术保障员将在船上接受市民和媒体的提问,届时还能观赏到“蛟龙号”在深海中拍摄到的珍贵影像。等待参观的市民可以在码头观看“蛟龙号”和我国深海资源介绍的展板。

今日举办的“蛟龙号”福州公众开放日活动,预计将有近千人有机会与“蛟龙号”接触,并与潜航员进行互动。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虽然“蛟龙号”能与市民近距离接触,但由于潜水器内部太小,只有2米的内径,又加上已经完成出海的调试,所以除了潜航员和科学家外,今日市民并不能进入舱内参观,只能在母船“向阳红09号”上近距离看看外观。

今日的开放活动结束后,按照“蛟龙号”试验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中国大洋35次航行将于次日10:00再度起航。

据介绍,今年“蛟龙号”将分三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第一航段)和西南印度洋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第二、三航段)开展下潜及常规调查作业。本航次海上实践共计约160天。

此航次任务,不仅要开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调查,而且还肩负着培养操作维护人、培养潜航员的责任。同时,还要开展南京世界青年奥运会的火炬水下传递。

揭秘

“蛟龙号”长只有8.2米、宽3米、高3.4米,其外形看起来就像一台“水泥搅拌罐”。不过与其娇小的外形相比较起来,它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其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福州104国道马尾亭江段的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码头见到了“蛟龙号”,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清洁“蛟龙号”表面,这既是为今日与公众见面作准备,也是为其再次出海作准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揭秘1

下潜深海氧气能否供应充足?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福州基地码头见到了“蛟龙号”的专业潜航员唐嘉陵,这位30岁的四川小伙子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已经工作7年了。

他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他是至今全国两名专业潜航员中的一名。一般来说,驾驶“蛟龙号”要在海底呆10个小时左右,如果是驾驶至海底7000米的深处,以先快后慢的速度,大概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达海底,在海底工作约三四个小时,就要返回水面上。深海费时间,若是只潜到水下1000米处,往往半个小时就够了。

对于跟随潜水器下沉到深海是否氧气供应不足,唐嘉陵笑着告诉东南快报记者,这是外界的一种误解。他解释说:“蛟龙号”里面是常压,和我们日常的环境是一样的,不存在缺氧的情况。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的间隙,唐嘉陵还不断地忙乎着,而他一年的时间有一半以上是围绕着“蛟龙号”的海上作业,剩下的近半年时间则是做有关“蛟龙号”的各种保障工作。

揭秘2

“蛟龙号”7个螺旋桨有啥用途?

外形酷似“水泥搅拌罐”的“蛟龙号”不仅有两只酷酷的机械手进行海底作业,它的头部还配备了照明灯、摄影灯、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多种设备,遗憾的是,昨日,东南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的这些设备均被锡箔纸包裹起来,未露出真颜。

除此之外,“蛟龙号”随身配备了7个螺旋桨。其中,4个螺旋桨安装在尾部,接近橘红色,它们开动起来,潜水器就能前行了。就像鸟儿的翅膀一般,在潜水器的两

边也各安装了一个螺旋桨,有了它们,潜水器就能自由地在水面上下了;最后一个螺旋桨则安置在潜水器的顶部,呈一字形,这个是用来帮助潜水器掉头用的。

有了上述这些家伙,“蛟龙号”潜水器在水中就能大显身手了。

揭秘3

“蛟龙号”如何下水?

“蛟龙号”潜水器从外观看起来,有点笨笨的,它本身不能下水,得借助外力才能扑通一下跃入海中。

据介绍,一般只有三名工作人员进入潜水器舱中工作,他们从“蛟龙号”旁的楼梯上去,进入顶部,通过顶部的圆口,才能进入舱内。

然后,“蛟龙号”顺着母船上的轨道,滑入起吊点,再通过“A形架”,吊到海面上,吊缆松开后,“蛟龙号”就自行滑入海中,开始慢慢深入海底。

揭秘4

母船在何处等待“蛟龙号”?

就像蜗牛走到哪都要背上壳一样,“蛟龙号”走到哪,都必须要母船“向阳红09号”陪伴。“蛟龙号”下海之后,母船大约只能就地等待了。

“向阳红09号”三副刘太公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即使潜水器下海后,母船也不能走远,更不能偏离。一旦偏离,潜水器就无法搜索“向阳红09号”的信号,出水后自然无处安放。

由于有随船的气象员,在预报台风天气之后,“向阳红09号”也要尽量绕开台风的风沿,但始终在潜水器可感范围内。刘太公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他们在海上工作时间短则一个多月,长则三四个月才能返航。

东南网7月2日讯(本网记者 颜财斌)停靠在福州马尾港的“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将于明天向市民开放参观。今晚,主办方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蛟龙”号本航次情况和意义。4日,“蛟龙”号将从福州启动,进行本航次的第一航段考察。

据了解,此次“蛟龙”号福州开放日活动由国家海洋局、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大洋协会主办,旨在向福州市民普及深海知识,提高市民海洋意识。届时,主办方将组织近千名市民登船参观,零距离接触“蛟龙”号及母船,并与母船“向阳红09号”船的船员以及“蛟龙”号的技术保障员进行互动问答。同时,参观市民还能观赏到“蛟龙”号在深海中拍摄到的珍贵影像,并通过码头边的展板进一步了解我国深海资源。

“开放日参观时间为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到4点,但参观者只能在外围参观潜水器。”北海分局副局长、航次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提醒,开放日当天将有16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引导和协助安全保卫工作,参观时将以50人一组的形式登船参观,但由于船上狭窄,设备多,希望参观民众服从安排和引导。

据介绍,按照“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将分三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第一航段)和西南印度洋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第二、三航段)开展下潜及常规调查作业。本航次海上实践共计约160天。

与以往蛟龙号航次相比,今年的航次具有任务多样、队伍年轻、新设备多的鲜明特点,航次任务不仅要开展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调查;而且还肩负着培养操作维护人员,培养潜航员的责任,并要进一步优化作业规程。同时本航次还承担着开展全民海洋意识教育的任务,而福州公众开放日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

此外,本航次是与蛟龙号配套的新设备和作业工具多。国产超短基线首次使用,蛟龙号在海底还将试验与之配套的小型缆控机器人,另外新研制的各种采样工具也将首次使用。据数据信息显示,“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最大工作设计深度7000米,理论上可覆盖全球99.8%海洋。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蛟龙号资料图

东快讯(记者陈楠)昨日,东南快报记者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已于昨日下午抵达福州马尾港,停靠马尾亭江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并将于7月3日在福州举办开放日活动。

届时,将组织部分市民前往参观“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号”船,参观的时间是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到4点。市民不仅可以近距离目睹深海“蛟龙”及其母船的身姿与风采,观赏“蛟龙”号在深海中拍摄到的珍贵影像,还可以同“向阳红09号”船的船员以及“蛟龙”号的技术保障员进行互动。

据了解,此次开放日活动由国家海洋局、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大洋协会主办,旨在向福州市民普及深海知识,提高市民海洋意识。国家海洋局、省、市领导及“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科考队员等将参加活动。

相关链接

“蛟龙号”是由七〇二所等单位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0年5月31日在江阴启航,随“向阳红09号”海试船驶入南海进行3000米级海试,成功书写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神话。8月26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取得3000米级海试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2011年7月26日北京时间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