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抢风头,到平潭。为何?不仅因为平潭风大,更因为近年来平潭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大出风头。隆冬季节,平潭雄风不减,两岸媒体人也闻风而至,在此隆重举行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

最难风雨故人来,即使首次见面,中国人也有句老话叫作“见面三分亲”。参加峰会的两岸媒体人中,有参加过历次峰会的老朋友,更有新面孔加入;有爬格子“爬”到媒体新时代的老报人,也有被称作“网络原住民”的80后,他们欢聚一堂,分享经验,探讨媒体经营之道,畅谈交流合作,其乐融融。海峡媒体峰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次次都得到两岸媒体人的热烈响应,已成为两岸媒体交流合作的魅力平台。

此情此境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来自海峡两岸、平常事务缠身的媒体高管们不顾旅途劳顿、自掏腰包也要争相赴会呢?换句话说,海峡媒体峰会的魅力何在?

从海峡媒体峰会的创设时间看,它是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两岸交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拓展的必然产物。媒体的交流合作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媒体承担着两岸关系的守望者和传播者的历史使命,更是两岸民众相互了解、沟通的桥梁。因此,媒体在两岸交流合作中不但不能缺席,而且其自身的交流合作必须走在前头。海峡媒体峰会的诞生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媒体使命使然,用哲学的话说叫作具有历史必然性。

海峡媒体峰会也是应两岸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两岸媒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但长期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体制和机制内运行,形成不同的理念与特点,当下两岸媒体都面临着生存压力或发展壮大的问题,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的内在要求。海峡媒体峰会正是因应这种需求,由两岸媒体自动发起、自愿参与、平等对话的交流合作平台,因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

再从历届海峡媒体峰会的议题来看,其既有关注媒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专业研讨,如“媒体如何融合创新”、“两岸媒体的合作空间”等,也有如何携手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研讨,如“形成合力增强华文媒体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话语权”、“如何携手弘扬中华文化”等。纵观海峡媒体峰会,合作共赢的主题不变,内容却与时俱进,既体现出两岸媒体人维护民族整体利益的历史承担,也体现出切实合作、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务实精神。因而使海峡媒体峰会在受到业界欢迎的同时,也得到了两岸社会各界的赞誉与支持。

见面交流是取得共识和开展合作并进而达到心灵契合的逻辑起点。两岸媒体人相会海峡媒体峰会,通过交流、沟通与合作,心靠得更近,共识也越来越多,友谊越来越牢固,这也许是海峡媒体峰会最富魅力与价值的地方。

10日,讨论热烈的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现场。 本报记者 林辉 摄

东南网12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叶秀月 李向娟 陈梦婕)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媒体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的未来在哪里?在中国大陆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元年,海峡两岸40多家传统媒体负责人相聚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掏心剖肺”分享经验,提出问题,相互启发,共同寻求发展之道。这场持续一整天的头脑风暴,从两岸视角重新审视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富有前瞻性的观察与创造性探索经验,激发一次次的交互讨论。

大势:“爬格子一代”直面“互联网+”时代挑战

“近八成大陆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近七成用户更多地使用移动终端看新闻,以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马利用一个调查数据为大家展开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

她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概念,认为现在是全世界都同步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这个“+”代表这个传统行业,只要互联网进入某一行,这一行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传媒业,已经带给我们无限惊喜,当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而传统媒体人基本都是“爬格子的一代”,必须在承受着媒体转型之重、新老媒体的嫁接、孕育之痛,并以时代使命感关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

台湾联合报系在媒体转型道路上已经探索十多年。三四年前,联合报系总管理处影音事业处营运长方仰忠关注到,很多媒体把新媒体的头衔拿掉了,他们下决心取消新媒体部,不是不做新媒体,而是让所有人都变成新媒体人,让所有部门都来帮新媒体。所以,他提出,新媒体部做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取消新媒体部。方仰忠用感性的语言表示:“前路虽然艰苦,但这是一条单行道,我们回不去,我们只有努力前行。”


定位:媒体就是服务业

服务,成为昨天峰会上频繁被提起、重新界定媒体业定位的词。

从事媒体行业40年的台湾中国电视董事长林圣芬提出,今天的形势下,传统媒体人最需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位传媒。即在坚持传统媒体内容为王基本盘的基础上做好服务,传媒业就是服务业。比如第四届峰会展示的海都读者服务体系,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蔡小伟提出,两岸媒体应该强化网络服务的新理念,在合作做强内容主业的同时,及时介入与网络资讯、网络服务有关的多元化服务。当我们共同将这些做大做强时,多元化现代化的传播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则以“科技化服务设计”为主题介绍中时的媒体融合实践。刘善群提出,现在媒体要永续经营就要转变成全媒体,让使用者参与其中,甚至变成内容制作人,这就是大陆讲的用户思维,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要以消费者为导向,用高品质的服务来吸引受众,把收费改在后端,改变商业模式。

关键:如何融入年轻世代

参加峰会的媒体人大部分来自创办50年以上的传统媒体,但是他们“最惦记”的群体,是“年轻世代”。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潘贤强表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减弱,网络数字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特别关注主流人群——年轻世代。

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在新媒体实践过程中观察到,台湾年轻人利用网络进行召集的群体事件,正深刻影响着台湾的社会发展,年轻世代的行为凸显了网络的力量,呈现出很多负面的东西,也有不少正面的力量,比如群众募资进行慈善活动,传统媒体反而没能发挥如此有效的效果,以前考量媒体的指标已经从发行量、阅报率转换成今天的流量、点击率、点赞率、粉丝团、分享次数、留言次数等数据。传统媒体如何才能赢取年轻世代成为发展关键。

文汇报党委书记陈振平介绍了文汇报在吸引年轻人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文汇报今年给几个年轻记者开了微信,让他们用“网络原住民”的语言来说话,其语言方式和在报纸上截然不同,反响非常好。此外,文汇报还尝试做视频,在大学生中已举办了三届微电影大赛。每年都能搜集到上千部微电影。获奖大学生会被邀请到上海来,让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师给他们上课,从而吸引到大批年轻群体。个性化的服务也是文汇报开拓的一个方向。例如年轻人长跑是个时尚,文汇报就注册了一个“上海跑步者”的微信公众号,成为上海马拉松要报名的重要渠道。研究年轻用户需求,并为其提供服务,把以往的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是未来传统媒体必然的发展趋势。


创新:动态性平衡的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世界性课题,所有媒体都在试验阶段,两岸媒体纷纷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创新试验,展现出多元的创新能力。

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介绍,借南京召开青奥会之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发起“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的活动,成为一个全媒体尝试,267家媒体(包括台湾媒体)组建一个共同发稿平台,有文字、图片、视频稿,大家一起在这个平台发稿,也在这个平台抓取稿件,效果明显。新华报业先后做过三次媒体融合的试验,希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向全方位、常态化、深度化、开放性融合转变。目前正在进行“中央信息厨房”建设,借助这个平台,将建整个集团的统一发稿平台,并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整合,提升记者给新媒体发稿的热情。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社长邹贤启表示,湖北日报现有7个网站,日均受众有3000多万,其创办的荆楚网已经在新三板上市,下一步还准备在主板上市。湖北日报的微信与当地交警部门合作,在市民用车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市民甚至可以直接在微信上交罚款。湖北日报手机报现在用户有500多万,旗下的神马新闻客户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潘贤强介绍,福建日报将以媒体融合理念经营海峡新闻,强化海峡新闻的品牌栏目,做好重点栏目的虚拟团队组建,形成前方采访、后方整合,一次采访、多元使用的传播平台,并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打通互联互动渠道。

项国宁认为,联合报最开始做新媒体,以为只要把信息发到各个平台就可以,后来发现每个平台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需要先了解每个平台,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林圣芬也认为,媒体在掌握核心专业基础上,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手法,实现动态性平衡,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常态。

一天的头脑激荡,会议精彩不断,最后,蔡小伟以“共识、问题、探索、融合、务实”十个字对会议进行点评,现场掌声久久不断。


嘉宾在认真倾听两岸媒体代表发言。本报记者 林辉 摄

两岸媒体嘉宾在会议间歇讨论交流。本报记者 林辉 摄

两岸媒体采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马利。本报记者 林辉 摄


精彩发言摘登

马利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

在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行业处在怎么样的风口浪尖上!当一个行业面临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能引发反省和反思的时刻。我们如果不自我颠覆,就可能被颠覆。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重来。目前,全世界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基本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都有机会弯道超车、脱颖而出,这对我们媒体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蔡小伟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当前,传统媒体发展遇到严峻挑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不容乐观的形势,两岸传媒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宝贵经验,体现了大家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作为和担当。但现实是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依然面临阅读率、覆盖面和影响力整体下滑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摆在两岸主流媒体眼前至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这也正是本届峰会所要探讨的主题。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符合两岸媒体的共同利益。建议我们以更加负责的担当深化两岸媒体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探索两岸媒体融合发展,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进两岸媒体合作共赢。

邴正 吉林日报社社长

是我们变成新媒体?还是我们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来面对新媒体?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今迎来全媒体时代,但是如果大家全部变成全媒体,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全媒体?我认为,有些媒体可以发展成全媒体,但有些媒体还是需要在全媒体环境中保持自 己的特色。

张景为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中国时报社副社长

大众传播依然还在,但更重要的是分众传播,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作更细致的划分。大众媒体一直以来走的是精英主义的路线,所有的精英整合内容传送给大多数人,但如今的时代,是大多数人一起成为传播者,他们所传播的内容经过分类后被个人所接受。大数据、大资料时代要求我们帮助人们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讯息,我们如何将讯息把关后传递给受众,把关是为了讯息的更精准化,而不是控制。

方仰忠 联合报系总管理处影音事业处营运长

媒体需要创新,可是做媒体的人却被远远甩在后面。如今,一个家庭里,拥有同一台电视,处在同一个空间,但家庭成员却在享用着不同的媒介,而报纸,则面临着比电视更残酷的变化。所有新旧媒体相互撕扯,旧媒体依旧赚钱却已走向“黄昏”,新媒体盈利难但拥有未来,我们往前可能艰苦重重,退后或许短期舒适,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危险无疑。

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 李芳 李秋华

峰会现场

东南网12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12月10日在平潭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20多位媒体高层围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激发出了不少精彩的观点。

江苏新华报业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上做了不少的尝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整合旗下报纸、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媒体,统一指挥调度、共建统一发稿平台。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期间,新华报业还牵头发起“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探索重大活动报道的“跨区域共享、跨媒体联动、跨国界传播”。

“之前我们做的媒体融合都是靠行政力量在推动,还没形成一整套的机制。”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周跃敏说,媒体融合要做到四个转变,从新闻报道的融合向全方位的融合转变,从非常态融合向常态融合转变,从浅层次融合向深度转变,从内部融合向开放融合转变,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周跃敏介绍,今年新华报业还投入运行了全媒体“中央信息厨房”项目,建立整个集团的统一的发稿平台,所有的稿件放在统一平台上,各家媒体在平台上抓取稿件。

不过,台湾中国时报社副社长张景为对新华报业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台湾在十几年前就有“大编辑平台”的概念,但并没有做起来。张景为认为,统一供稿的平台可能出现新闻同质化的问题,无法展现不同媒体的特性,“集团下的媒体没有各自的特色,那为什么还要办这么多报纸,他们的差异在哪里?”


峰会现场

目前,大部分的报业集团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表示,传统媒体投入巨大在新媒体上后,要找到商业前景,“如果没找到商业切入点,做得越大成本越高。”

台湾联合报除了新闻网站外,还推出20多个APP产品,涉及交通服务、医疗咨询等衣食住行方面。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表示,媒体转型,一定不能把传统媒体直接平移到新媒体,也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来经营,要吸引多元的人群,真正抓住年轻一代的想法。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则表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平台和渠道的融合,应该包括组织和流程的再造。同时,在这场革命性的变化下,不仅要有热情的参与和投入,还要冷静观察和思考。

新旧媒体的融合,同样给内容生产提到了新的要求。文汇报总编辑陈振平表示,传统媒体要利用新媒体和年轻一代进行沟通,要用网络语言来表达和传播信息,“我们有一个网络语言编辑的岗位,报纸稿件发到微博、微信上,要改成网络上通行的语言,长度、用词和行文要进行改变。”

台湾联合报系大陆新闻中心主任刘秀珍认为,在全媒体下一条新闻需要从文字、图片、表格和影音,记者一个人完成。“过去对记者的要求是具备文字能力和对新闻的敏锐力,现在要具备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能力。”

据了解,本届峰会由福建日报联手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报系等主办。主题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报道、事业拓展、媒体融合方面的合作潜力、发展空间和新思路新举措。

东南网12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林娟)10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报系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平潭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利,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林圣芬,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海峡两岸40多家媒体的高层及两岸新闻研究专家150多人会聚一堂,共襄盛举。

李书磊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华文媒体应有自己的创造,为人类文化作出较大贡献。他提议,两岸媒体业界深入总结历届峰会的成果并抓好落实,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让峰会不仅促进交流而且促进合作,不仅“开花”而且“结果”,福建可以在两岸媒体交流合作中成为稳固、便捷的平台。

马利指出,当前媒体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一个行业面临变革的时刻,也正是最能触动反省和反思的时刻。媒体融合的潜力在于连接和数据两个方面,不管时代怎么变,媒体形态怎么改,媒体的使命都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她希望两岸媒体业界携手拓展更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王冬梅认为,两岸媒体界再度聚首,就如何共同应对变革与挑战进行深入务实的交流切磋,非常必要。她建议两岸媒体业界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增进合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交流成果,持续促进交流成果的转化。

范丽青代表国台办新闻局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期许两岸媒体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维护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增进感情作出贡献。

峰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峰会主题进行研讨和演讲,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报道、事业拓展、媒体融合方面的合作潜力、发展空间和新思路新举措。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和传媒发展新格局,两岸媒体应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上,鼓励求同存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强化资源互补,丰富传媒产业合作形态,探讨共建融合发展平台,从创意、内容、研发、营销、资本运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应对挑战。

峰会期间,还组织两岸主流媒体深入平潭、莆田采风,了解平潭开放开发建设进展和莆田湄洲妈祖信俗文化。

中新社平潭12月10日电 (林春茵)“从台湾今年发生的气爆事件、太阳花学运、大选等几个事情,我就从中看到了三个字,‘年轻人’。年轻人使用新媒体影响社会正在实际发生,而且力量相当大。”台湾联合报系社长项国宁10日在福建如是说。

当天,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在福建平潭举行。青年族群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创新中是不可忽视的关注点,迅速成为两岸40余家传媒代表的共识。

“传统媒体转型一定要拥抱年轻人。”台湾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说,传统媒体的依赖度和信任度都在往下降,即使已有64年历史、台湾最老的报纸《中国时报》,也面临困境,“老读者不容易进入新媒体,我们要做‘百年老店’,首先就要吸引下一代新读者进来。”

台湾中国时报副社长张景为也认为年轻人不但是重要用户,而且也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力量支撑,“新媒体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记者技能需要多元化,能写、能拍,还要会收集资料,善用新媒体传播。”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认为,没有做好信息服务的话,年轻人将完全无视传统媒体,“一位90后告诉我,他们基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也不看电视,仅在玩游戏机的时候,通过弹出的小窗口了解世界。”

“媒体传播过去是单项沟通,不一定能说服对方,现在经过自媒体传播、集体运作,变成是一个趋势,也很容易激化成极端事件。”台湾商报总经理蔡瀛说。

台湾旺旺中时媒体代表、“中视”公司董事长林圣芬认为,深度依赖网络是两岸年轻人存在的共性问题。

“不仅仅是内容为王,而且是信息服务为王。打开边界,与用户高度融合,众筹众包,深度整合,提升价值,这才是未来的‘社会化媒体’的方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称,在最新的事件报道中,大陆媒体也不乏尝试把指挥部建立在无形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创新。

“尽管我们在承受转型之重,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两岸有共识,更有合作发展空间。”马利说。(完)

东南网12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不敢跨界,有人就敢跨过来打劫,一切都有可能被推倒从来。”今日上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马利在平潭举办的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上表示,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颠覆了媒体组织内容生产的方式,媒体要适应这种变化,她指出,受众在哪里,媒体的未来就一定在哪里。

本届峰会由福建日报联手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报系等主办。主题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报道、事业拓展、媒体融合方面的合作潜力、发展空间和新思路新举措。

马利提到,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中国用户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新闻,近七成用户更多地使用移动终端读新闻,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

她表示,只要科技发展永不止步,新老媒体的更迭就将永远存在。当年,报纸、广播、电视是媒体形态的老三宝,门户时代三件宝是新闻、评论和访谈,社交网络时代,媒体形态的三件宝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云时代,媒体平台化、可视化和定制化,成为新的特点,新的趋势。“可以说科技发展到哪里,媒体就发展到哪里,用户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媒体的未来就一定在哪里。”

马利在峰会上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媒体融合还走在探索的路上。她说,媒体整合首先要打通,一个集团下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前好像一个杂院,一家一户,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餐,现在要把每家每户的小灶改成大厨房,让大家汇集一堂,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发分发。

马利认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潜力主要在于“连接”和“数据”,她说,未来不仅是媒体和媒体之间的连接,还有人和人、人和物、人和媒体之间的连接,最终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连接所有媒介形态和信息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有效媒介传播。未来的媒体就是要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产生依赖甚至“沉浸”其中。

她同时提到,在云时代,数据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根据数据、通过计算,网络可以分析每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习惯、爱好和行为,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准确率之高,比你更了解自己,“数据可以实现媒体和受众用户精准投放。”

马利表示,媒体融合要重新构建一个和受众和用户的关系,把受众和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满足受众和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打开边界,和用户一起构建一个创造和共享的开放平台,与用户高度融合,众筹众包,深度整合,提升价值。

她说,现在传媒业界,不仅是“内容为王”,也不仅是“渠道为王”,而应是“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为一体的意识,简单说就是“信息服务为王。”

据介绍,海峡媒体峰会举办五届以来,直面传媒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讨海峡两岸传媒如何开展互动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效地促进两岸媒体在联合采访、联办活动、合办媒体以及互派记者驻点采访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在两岸媒体业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以革命性思维探索两岸媒体合作

两岸媒体人共同呼吁开放互设常驻机构

东南网12月1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 林芹/文 福建日报/图)10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报系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平潭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利,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台湾中视董事长林圣芬,联合报社长项国宁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两岸40多家媒体的高层及新闻研究专家150多人会聚一堂,共襄盛举。

两岸应试水新媒体的合作

李书磊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华文媒体应有自己的创造,为人类文化作出较大贡献。他提议,两岸媒体业界深入总结历届峰会的成果并抓好落实,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让峰会不仅促进交流而且促进合作,不仅“开花”而且“结果”,福建可以在两岸媒体交流合作中成为稳固、便捷的平台。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集团)社长蔡小伟在致辞时表示,两岸应该试水新媒体合作,推动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项国宁响应了这一呼吁,他表示,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应尽快实现,以推动更大力度、更新方式的交流合作。

蔡小伟指出,从这些年两岸媒体间的交流合作看,务实十分重要,我们要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上,继续强化资源互补,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传媒互派记者、互换版面、合办媒体和活动、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研讨、共同试水新媒体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并继续呼吁推动尽快实现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在产业合作方面,我们既可以探讨共建一条龙合作平台,推进创意、内容、研发、技术、管理、营销、资本运营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丰富形态,积极探讨项目投资、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的合作。

项国宁则表示,去年台湾发生“洪仲丘事件”,“我在现场看到有几万名年轻人,看到这样一个活动完全没有透过传统媒体的刊载,去聚集民众”,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他说,现在是传统媒体最艰困的时代,5年前联合报系提出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载具,能够提供互动、及时、准确的服务”的新闻理念,今天看来,都有需要修正,尤其是服务性方面。“过去我们谈两岸媒体合作的时候,更多讨论的是平台,现在有更宽广的方向,可以从整合、业务活动等多元角度,以革命性思维来探索两岸媒体合作”,他并呼吁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应尽快实现,以更大力度、新的交流方式推动两岸媒体合作。

两岸应丰富传媒产业合作形态

峰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峰会主题进行研讨和演讲,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报道、事业拓展、媒体融合方面的合作潜力、发展空间和新思路新举措。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面对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和传媒发展新格局,两岸媒体应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上,鼓励求同存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强化资源互补,丰富传媒产业合作形态,探讨共建融合发展平台,从创意、内容、研发、营销、资本运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应对挑战。“昨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的时候,还是风雨交加。一天的时间,我们进行了头脑风暴,两岸媒体人抱团取暖。今天风平浪静,昭示着两岸媒体合作的美好未来。”蔡小伟在会议研讨交流结束时总结道。

峰会期间,还组织两岸主流媒体深入平潭、莆田采风,了解平潭开放开发建设进展和莆田湄洲妈祖信俗文化。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科技发展到哪,媒体未来就在哪

今年4月我刚到福建,参加人民日报和厦大的一场活动。我和一个90后学生聊天,他说他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和电视。我问他,“那对世界上的事、国家的事,你们怎么了解?”那位90后说,“我们在玩游戏时,通过弹窗的讯息,了解世界资讯”。现今,中国八成用户通过社交平台了解讯息;有七成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了解讯息;只有不到一成用户,通过电脑了解讯息。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媒体了。只要科技发展永不止步,新媒体的发展就会不断更迭、发生。可以说,科技发展到哪里,媒体的未来就在哪里。

目前,人民日报有报有网,有微博微信客户端,还有电子阅报栏。各家媒体在融合新媒体方面,做法虽然不一样,但方向是一样的。新老媒体之间像个大杂院,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饭,今年要统一采购、统一加工。

现今,手机成了大多数人的第六感官,互联网像水资源一样不可或缺,双方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链接媒体讯息的共体。未来的媒体在用户体验上,要实现润物细无声。比如现在的大数据库,可以掌握和统计每个人的爱好和行为,准确率之高,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所以,媒体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快、广地把讯息传递给受众。过去我们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现在我们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互联网,再好的产品也无法抵达用户。不仅是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而且是讯息服务为王。


福建日报副总编辑潘贤强:可以把一条新闻作为产品来经营

对新媒体而言,稿子发了,传播才刚刚开始,之后,要加入微评,要与用户互动。这也就是说,要随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内容调整和转向,把一条新闻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

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11月发了一条微信《走遍福州,你就读懂人生》,阅读量近3万人次,这不是新闻内容,而是福州不同地点的图片加上一句心灵鸡汤式的感叹语;12月1日,海峡导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厦门4部车被扣光12分的消息,1分钟内阅读量破1万,1小时破10万,到当晚12时,已经破100万,是当天全国微信阅读量最高的一条。互联网是碎片化传播,和传统纸媒的整合思维完全不同。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整合集团资源、提升内容的宽度和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改进机制、促进人员活力上下功夫。

值得关注的是,海峡导报在上周新媒体排行榜——大陆微信500强中位列第11位,信息发布41条,阅读总量达到89万以上,点赞数5130个,这一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用户的关注度让我们吃惊!也激发我们珍惜并更加用心深耕好海峡新闻的内容。


联合报影音处营运长方仰忠:让媒体所有员工都变成新媒体人

在载具方面,媒体人要搞清楚,用户不是用手机看报纸,不是用电脑看电视,他们希望看到完全不同的内容形态。所以,我们在组织上要进行大力道调整,以用户内容为导向组织报道,来适应下一步挑战。我认为,媒体讲故事的能力,要比做内容的更强。

三四年前,我关注到,很多媒体把新媒体的头衔拿掉了,他们下决心取消新媒体部,不是不做新媒体,而是让所有人都变成新媒体人,让所有部门都来帮新媒体。所以,新媒体做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取消新媒体部。

过去几年,传统媒体人很努力在做事,变革即将到来,我们要睁开眼睛面对它。现在是等待改变的时候,新旧人、新旧组织、新旧思维的相互拉扯,资源怎么调整,冲突怎么化解,这都是我们要迎接的挑战。现在,我们就像走进一个迷雾森林,来的路清清楚楚,但前路迷茫,我们可以往回走,回头路是安全的,向前走有危险,也有挑战。但我们都知道,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前路虽然艰苦,但这是一条单行道,我们回不去,我们只有努力前行。

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媒体想要永续经营就要转变成全媒体

中时历史60年,我们要经营成百年老店,就要发展新读者,即网络新住民。这就像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里的台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过去我们没得选择,现在媒体要永续经营就要转变成全媒体,让使用者参与其中,甚至变成内容制作人,这就是大陆讲的用户思维,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我们要以消费者为导向,用高品质的服务来吸引受众,把收费改在后端,我们的商业模式改变了。

中时媒体集团本身就是全媒体,有报纸、杂志、电视台,还有广播、社群等。最新推出的中时电子报,每天都可以看到报纸最新内容,还有电视直播、视频报道,我们的理念是“资讯随时存在,新闻随手可得”,让使用者可以自己选择想看的内容,可读、可看、可听。我们有媒体人才,比如我们的副社长张景为,就是有名的时事评论员,我们采访他做的线上广播,收效非常好。

目前,我们也在打造一个新的平台,让台湾的受众可以看到各地的报纸,比如每天早上六七点,民众就可以看到《环球时报》。未来,我们还要与大陆的媒体进行更多的合作,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事情。中时电子报是开放的,欢迎大家,我们展开新的合作。


中国时报社副社长张景为:必须培育新的营利模式

1999年,是全世界的网络狂潮,2年间就泡沫化。2005年,网络又复兴,社群媒体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出现,让媒体面目一新。十几年前,我们跟记者要求发稿快,求爷爷告奶奶的,但在这一次,他们就主动得多。当然,面临现在大数据大资料库,这么多繁复的资讯在争夺眼球,我们要做不一样的供应者,我们要找到更快、更精准、最有效的方法,让受众找到他们需要的资讯。这十年来,传统媒体的收入80%是广告,假设这些广告流失了100亿,新媒体增加了50亿,那么另外那50亿去了哪里?它们转向免费的服务,所以,必须要培育新的营利模式。

台湾中视董事长林圣芬:传统媒体可介入文创业

我入行40年,也看到现今严峻的形势,我们不能怀想过去,只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吸收。

我认为,现阶段纸媒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媒体在报道时没有落后,却落后于形势。像阿里巴巴、GOOGLE都起来了,我们却苦苦追赶。我们有专业,我们讲内容为王,我们有严谨的新闻产生和管控机制,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传媒产业也是服务业,这么多年,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比如我们采访文创产业,报道过后,船过水无痕。从文创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做创意,但他们没有资源、管理、行销经验,我们就连接我们的资源,推动让文创产业进入正轨。这样我们就把服务业、文创产业相互结合。

中国时报社副社长张景为:必须培育新的营利模式

1999年,是全世界的网络狂潮,2年间就泡沫化。2005年,网络又复兴,社群媒体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出现,让媒体面目一新。十几年前,我们跟记者要求发稿快,求爷爷告奶奶的,但在这一次,他们就主动得多。当然,面临现在大数据大资料库,这么多繁复的资讯在争夺眼球,我们要做不一样的供应者,我们要找到更快、更精准、最有效的方法,让受众找到他们需要的资讯。这十年来,传统媒体的收入80%是广告,假设这些广告流失了100亿,新媒体增加了50亿,那么另外那50亿去了哪里?它们转向免费的服务,所以,必须要培育新的营利模式。

峰会现场

东南网12月10日讯(本网记者卢金福 倪斌 李博文)今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报系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平潭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利,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林圣芬,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海峡两岸40多家媒体的高层及两岸新闻研究专家150多人会聚一堂,共襄盛举。

李书磊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华文媒体应有自己的创造,为人类文化作出较大贡献。他提议,两岸媒体业界深入总结历届峰会的成果并抓好落实,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让峰会不仅促进交流而且促进合作,不仅“开花”而且“结果”,福建可以在两岸媒体交流合作中成为稳固、便捷的平台。

马利指出,当前媒体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一个行业面临变革的时刻,也正是最能触动反省和反思的时刻。媒体融合的潜力在于连接和数据两个方面,不管时代怎么变,媒体形态怎么改,媒体的使命都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影响受众。她希望两岸媒体业界携手拓展更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王冬梅认为,两岸媒体界再度聚首,就如何共同应对变革与挑战进行深入务实的交流切磋,非常必要。她建议两岸媒体业界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增进合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交流成果,持续促进交流成果的转化。

范丽青代表国台办新闻局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期许两岸媒体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维护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增进感情作出贡献。

峰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峰会主题进行研讨和演讲,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报道、事业拓展、媒体融合方面的合作潜力、发展空间和新思路新举措。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面对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和传媒发展新格局,两岸媒体应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上,鼓励求同存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强化资源互补,丰富传媒产业合作形态,探讨共建融合发展平台,从创意、内容、研发、营销、资本运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应对挑战。

峰会期间,还将组织两岸主流媒体深入平潭、莆田采风,了解平潭开放开发建设进展和莆田湄洲妈祖信俗文化。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叶秀月)

从福州长乐机场前往平潭的路上。

这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王冬梅第一次到平潭。她上次来福建调研的时候,就想来看看,但是时间太紧,未能成行。“听说,平潭很美。”

记者向客人介绍自己一年前从平潭乘“海峡号”去台中的经历,司机说:“你上次来平潭,走的路应该在现在这条路的上面,现在这条是新修建好的。”

说话间,车辆进入平潭跨海大桥,呼呼的风声,略有飘移感的车辆,虽然夜色渐浓,看不到传说中的美丽海景,但是车上众人还是很振奋:平潭到了。

前方夜空出现巨大广告牌“新平潭 新特区 新家园”。随后车辆驶入宽敞的隧道,这回轮到司机惊叹:“上个月来,隧道还没通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工作交流处副处长陈建平赞叹道,2011年来过平潭,到处是工地,现在完全不一样!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烈)

沈旭凯与张诒宣是与会嘉宾中的唯一一对夫妻,他们分别来自《人间福报》和《北美世界日报》。与其他嘉宾不同,他们这一对夫妻的到来,还带有另一番“心意”。

第一份心意是寻根。沈旭凯祖籍莆田,得知此次海峡媒体峰会将去往莆田,他们之前迟迟未定的行程终于有了着落:决定走完全程。目的就是为了顺便回到自 己的家乡看看。说是寻根,当然有些言重了,但也不为过:“我们家族从莆田来到台湾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沈旭凯甚至一直认为,莆田讲的也是闽南话,而记者告知他莆田是讲莆仙话时,他大吃一惊:“那我得去听听,不过,估计也听不懂吧。”

第二份心意是一份独特的报纸和一本笔记本。《人间福报》是星云大师所创,因此,报纸里的内容也少不了来自佛法的感悟。这些感悟,不仅仅存在于报纸上,更是被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连同报纸,组合成一个有机体,在传统媒体遭遇挑战的今天,这个有机体正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就像沈旭凯所说,如今的报纸应该走出以前单纯地靠发行、靠卖报的生存理念,而应该探索更多元化的生存模式——不仅仅是新闻本身需要网络、影音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媒体更应该开拓自身以外的生存空间,而这小小的笔记本,或许正是他们在媒体本身之外的一种尝试。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娟)

第一次踏上平潭岛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利,感到平潭的风都是咸的,“这跟北方真是不一样。”她说。得知海峡媒体峰会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动交流已经十分热络,她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说:“我也要去‘扫一扫’,看看都有些什么内容?”作为人民网的“当家人”,每天到包括微信在内的各种新媒体平台“逛逛”成了马利的一个习惯。峰会报到当天,很多两岸嘉宾放下行李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准峰会的相关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参与、创造、传播……融媒时代,媒体人正继续担当“弄潮儿”。 

9日,两位前来参会的台湾媒体嘉宾正在扫本次海峡媒体峰会微信朋友圈二维码和“海峡媒体连线”二维码。本报记者 林辉 摄

东南网12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李向娟 李烈 李秋华 倪斌 李芳)

冬日的海岛,寒风扑面,热潮涌动。9日,两岸40多家传媒业“大佬”一下飞机,就风尘仆仆地赶往平潭综合实验区,聚首海峡媒体峰会。在机场上、在汽车上、在酒店里,记者一路与媒体“大佬”对话,倾听他们畅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进行曲。

“两岸交流,媒体先行一步”

记者:海峡媒体峰会已经举办了五届,成果丰硕。您认为举办媒体峰会对两岸新闻交流有何意义?

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两岸交流,媒体要先行一步。媒体是个很好的桥梁,对于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有着实质性的帮助。透过新闻传媒,两岸民众迅速了解彼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现在两岸传统媒体合作已经开启,未来完全可以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探索,比如网站资讯交换、视频的开放、电子商务等。

台湾中国时报副社长张景为:第一次来参加媒体峰会,很高兴也很兴奋。我感觉举办这样的峰会,特别有意义,可以让两岸同业互相了解,分享经验,交流观念,探讨传统媒体转型破“冰”之道。

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魏武:举办海峡媒体峰会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两岸媒体同行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深入交流,既可以谈双方正面的东西,也可以直面存在的问题,都会有所收获。我们要把海峡媒体峰会做成一个品牌性的峰会,让两岸越来越重视,使其在海内外媒体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台湾中华日报社长庄松旺:闽台交流一直很热络,如果这种良性的交流继续下去,乃是两岸共赢发展最好的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卖报纸、搞发行这样的老路子,而是要拓展媒体的“第二专长”、“第三专长”,希望通过峰会能够找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与发展的出路。

记者:海峡媒体峰会已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您对本届峰会有何期待?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蒋祖烜:海峡媒体峰会已成为一个品牌。我觉得峰会可以继续深入探讨,谈经验,谈合作,还可以朝着更务实的方向,比如谈项目、谈人才交流,将峰会变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媒体产业的交流平台。

台湾人间福报采访部主任沈旭凯:媒体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锋角色。现在年轻人的阅读能力在下降,这次媒体峰会聚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希望能够为年轻一代的读者找到一种解决方式。


“传统媒体转型,一定要拥抱年轻人”

记者:在新媒体浪潮下,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融合,才能凤凰涅槃?

台湾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传统媒体转型一定要拥抱年轻人。现在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受到较大挤压,两岸媒体加强交流,深化在新媒体方面的沟通和融合,才能架起两岸新生代交流的桥梁。如何通过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来拥抱年轻人,是摆在两岸媒体面前的问题。

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当前,传统媒体转型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处于摸索中的问题。目前两岸媒体都还没有找到很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每家媒体都在努力尝试。

做新媒体是很辛苦。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不做是等死,但做了是条向死而生的路径,至少还有“活”的机会。媒体界要“转脑”,坚持下来,找到突破口,从危机中找到转机。我们不能把传统媒体直

接平移到新媒体,也不能用传统的思维和脑筋来经营,一定要吸引多元的人群,如设计师、工程师参与,真正抓住年轻一代的所思所想。

台湾中国时报副社长张景为:过去讲大众传播,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面对受众提供最好的内容。现在新媒体的趋势却是由大众变成分众。

在台湾,因应网络的威力形成了很多的新闻话题,之后被主流传统媒体所报道,进行广泛传播。我认为,未来新闻内容不会死,但新闻传播的手段、载体在变。比如20年前唱片公司倒了,载体变了,但内容却不变。当前传统媒体要有好多的记者、编辑,如何把传统媒体这一批优秀的采编人员和资源更合理地转到新媒体上,需要花大功夫。还有一点,未来新媒体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记者的技能需要多元化,不仅要会写作、拍摄、摄像,还要会搜集资料、知晓传播新技术。

记者:台湾传统媒体在转型之路上有何尝试?

台湾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新闻,早已变成了充分沟通、双向交流的平台,散播到每个方面。我认为,未来的媒体传播不仅仅是“锚”定社区。世界上有好多的“锚”,如喜欢旅游、喜欢汽车、喜欢体育等,受众就可以自主地、自由地靠近。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完全变成了服务业,主要帮助受众、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东西。以前我们媒体生产新闻内容给读者,读者是被动的。而现在我们做的新闻内容,却是让读者自主挑选。

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联合报除了新闻网站外,我们推出20多个APP产品,涉及交通服务、医疗咨询等衣食住行方面,不是服务性内容,就是咨询性内容。从去年开始,我们进军电视,设立“UDN TV”电视台,24小时播放,抢占先机。同时我们进军展演业,如清明上河图、兵马俑展演,以及歌仔戏展演。台湾有很多搞文创的年轻人,我们推出“U——设计”平台,建成媒体平台,让有创意的年轻人有展现才华和接触市场的机会。此外,我们联合报有个教育事业处,办了作文比赛,与大陆多个城市合作,仅台湾就有3万多小朋友参加,福建也可以参与进来,这样两岸就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民众交流。

——历届海峡媒体峰会精彩回顾

东南网12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李烈)

嘉宾们在第四届海峡媒体峰会上热烈研讨。(资料图片)

参加第四届海峡媒体峰会的嘉宾们在泰宁寨下大峡谷仰望当地奇特的丹霞地貌。(资料图片)

在首届海峡媒体峰会上,嘉宾们在认真交流研讨。(资料图片)

在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上,与会嘉宾们以台湾特有的“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资料图片)

浅浅一湾水,深深两岸情。连接同胞心,媒体要先行。


自2009年起,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和台湾主流媒体联合举办的海峡媒体峰会,已先后在大陆和台湾成功举办了五届,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两岸媒体联合采访、联办活动、合办媒体以及互派记者驻点采访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两岸媒体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2009年8月,首届海峡媒体峰会在福州举行。该届峰会是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民众日报社、澎湖日报社联合主办,邀请两岸近50家媒体的嘉宾聚首福州,共同探讨海峡两岸媒体合作的空间与前景,搭建两岸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这是海峡两岸媒体首次在福建共同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新闻研讨会,对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拓展、提升闽台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与层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与会各方经协商,达成共识,在首届海峡媒体峰会上宣读了《海峡媒体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建议书》。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所属海峡都市报还与中国时报签署了联合采访协议。

2010年9月,第二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台湾台中市举行。峰会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以“合作发展、凝聚合力、共同提高华文媒体的世界影响力”为主题,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经营等方面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以及加强两岸媒体产业合作、进而扩大全球华文媒体的世界影响力的新思路。这是海峡媒体峰会首次移师台湾举办,邀请海峡两岸40多家媒体负责人、媒体学者及从业人员参加。时任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台湾新闻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等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致辞。

同时,该届峰会还就如何促进海内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进行分项研讨。通过交流与研讨,峰会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了《加强合作,凝聚合力,共同提高华文媒体的世界影响力》的共同建议书,提出了“在媒体经营方面形成合力,壮大实力,提高影响力”、“在新闻业务方面形成合力,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在应对新挑战方面形成合力,增强活力,保持影响力”三点建议。2011年5月,第三届海峡媒体峰会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012年8月,第四届海峡媒体峰会在福州举行。峰会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与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报系联合主办,邀请海峡两岸30多家媒体的高层及两岸新闻研究专家100多人会聚一堂,共襄盛举。与会嘉宾围绕“繁荣中华文化与两岸媒体的责任和机遇”的主题进行研讨和演讲,并通过新媒体创新成果展示,领略了当代新媒体的先进技术、产品和创意。两岸媒体代表还就繁荣中华文化表达了共同愿景,并在新闻合作、新媒体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通过了《繁荣中华文化共同建议书》。与会者一致表示,将携手把峰会打造成两岸媒体信息交流、投资合作、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岸媒体深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013年11月,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台北举行。峰会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主办,以“深化媒体合作,造福两岸民众”为主题,深入探讨两岸媒体在新闻、经营等方面务实合作的新途径,以及加强两岸媒体产业合作的新思路。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出席媒体峰会并表示祝贺。此外,与会代表还就两岸媒体深化合作的项目及空间、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的必要性与展望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合作、发展是每一届海峡媒体峰会的重要主题。5年来,两岸媒体的合作从过去的交换图片、交换版面到合作办刊,从新闻业务交流逐步扩大到产业合作。每届峰会,大家都求合作、谋发展,务实交流,集思广益,让峰会作为两岸媒体重要交流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两岸媒体业者的充分肯定,极大地推动了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


新闻链接>>>

海峡媒体峰会简介

海峡媒体峰会是由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发起举办的两岸交流品牌活动。自2009年以来,海峡媒体峰会已经先后在大陆和台湾成功举办了五届,每一届均得到两岸主流媒体高层以及众多传媒业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历届峰会直面传媒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讨海峡两岸传媒如何开展互动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并坚持以务实的态度推进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地促进两岸媒体在联合采访、联办活动、合办媒体以及互派记者驻点采访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在两岸媒体业界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