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开栏的话

为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开展“行进中国·漳州故事”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活动旨在寻找更多更精彩的漳州故事,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和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生动讲述建设富美漳州的成就,展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为推动漳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地税爱心妈妈与受助儿童细心交流张艳华 摄

⊙本报记者 陈瑞珠

爱是基础,和谐最美。当你来到漳浦地税这个“大家庭”,就能在一句句文明的家风感言、一组组温馨的活动照片、一个个凡人善举的真情故事中感受到和谐融洽的美好。通过倡导文明家风,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他们最终发现了美、延伸了美、创造了美。这里有善解人意、关心他人的“热心婆婆”,有帮助近十个孩子上大学的“爱心妈妈”,还有一帮充满工作热情的“神仙姐姐”……原来美就在身边,在家庭的和睦相处中,在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中,在爱心帮助别人的行动中。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漳浦地税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说辞中,而是把它落细、落小、落实,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仅占全局总人数三分之一的妇女员工,以柔性的力量营造出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激发出全体员工爱家、爱岗、敬业的正能量,奏响了一曲爱的温暖和弦。


柔性管理和谐美

美丽的家庭一定是和谐的家庭。

漳浦地税注重把“关爱”“和谐”带到单位的大家庭中,以“倾情带队、柔性管理”突破冰冷的管理模式,倡导“人文、生态、平衡”的新理念。

2月24日,全国妇联四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最美家庭”寻找行动。漳浦地税人于2月28日率先做出反应,在单位局域网搭建了“晒微幸福,倡新风尚”的乐活平台,开辟“美丽家庭”专栏,全体员工以图片、视频、文字故事等形式晒家庭幸福生活、谈文明家风家训、秀家庭未来梦想等等。短短一个月时间,干部职工上传了146则家规(训)、9篇家风感悟文章、各类家庭幸福组图等,网站访问量突破1万多人次。在话家风、秀幸福的整个过程中,“诚、善、和、兴”等四个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字,是永恒的主题。个体期望与集体诉求在此完美交融。

通过“晒美”“比美”,每个干部职工开始反思自己在大家庭中的“定位”,在促进单位和谐中的贡献,学会像对待家人那样“容人容事”、互敬互爱,集体的凝聚力得到有效增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热心婆婆”的王幼琴,脸上总是带着腼腆的微笑。她勤勉又细心,经常早出晚归,义务做好办税大厅的卫生保洁工作,还经常像婆婆一样不厌其烦地叮嘱年轻员工需要注意的事项。哪位同事近段时间比较憔悴,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第二天提来了亲手熬制的煲汤,那份热腾腾的关爱,就是“家”的温暖啊!小王这样专注于工作,而家里却还有卧病在床的母亲需要她照顾。得知此事,局领导带头上门慰问,同事也经常关心。“小家”联着“大家”。同事张艳华说得好:“爱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牵挂。”

漳浦地税通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迸发出来,增强了集体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纪检组长黄军华被大家称作“神仙姐姐”,因为她是“不老”的传说。工作二十年了,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仍然充满热情和活力。在球场上、在踢毽比赛中、在广场舞表演中,到处都可见到她活跃的身影。而这样的“神仙姐姐”也不少,张艳华家庭两地分居,孩子才三周岁,出生后都只能她自己带,辛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她并没落下工作,还担任瑜珈组的负责人,负责单位PPT的设计,工作井井有条。她说:“越是忙越要参加活动调节身心,才能干好工作。这得益于我局广泛开展的干部职工及家庭人文关怀活动,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组织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打造和谐大家庭。”新进单位不到两年的青年员工史斌很喜欢这个大家庭,他说:“通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同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工作也更有活力了!”

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幸福生活,快乐工作”。漳浦地税的柔性管理从细节上体现着人文关怀,开辟读书角、设置减压室、开设心理调节课等,为家庭困难职工排除后顾之忧。领导带头看望慰问职工家中病人,帮助解决职工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问题等,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以爱持家亲情美

爱的点点滴滴融汇成家的幸福港湾。

薛燕榕,漳浦地税一名普通的税官,质朴讷言是她的特征。最近她和她的家庭“火”了,儿子清华大学毕业到厦门钨业工作,儿媳妇林丽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才貌双全,成了清华大学招生的活广告。她的家庭刚刚被评为漳浦县以及漳浦县地税的“最美家庭”。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真是优良家风,种下了梧桐木,引来了金凤凰啊!”

教子有方,秘诀在哪呢?儿子说:“是妈妈给了我一个安心的学习环境”,同事说:“薛姨没有说出一套套的教子良方,但人人都知道她不管再忙再累也坚持亲手做一日三餐,最出名的是那份招牌菜‘薛姨瘦肉煮蛋’营养早餐”。薛燕榕说:“母亲持好家,让孩子在家吃饭,保证他的营养和脑力,保证他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还可避免孩子在外面接触到不良少年”。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地做好就不简单!薛燕榕几十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务,朴实勤勉的好家风为孩子传递了正能量。

薛燕榕的儿子健康阳光,学业有成,亲戚朋友好生羡慕。儿子考上清华大学后,先后有六七个亲戚朋友慕名而来,将自己的孩子寄宿在她家里。薛燕榕甘当一位充满母爱的“爱心妈妈”,天天为孩子们煮好一日三餐、打扫卫生、还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辅导功课。一个刚来时数学才考40几分的初中生,三年后数学以136分的优异成绩考上漳浦一中。如今,这六七个孩子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薛燕榕还是照顾老人的能手。每周日她回湖西去照顾婆婆,亲自为婆婆理发,日子久了,村里的许多老人都找她理发。湖西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没有理发师,她成了义务“理发师”了。在单位里,她每天都义务把“妇女之家”、瑜珈房等活动场所擦洗得干干净净,为同事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如果说,薛燕榕的母爱是春风化雨的家教,而税官陈辉钦的父爱是言传身教的家风。老陈家父女两代都是税官,父亲爱岗敬业的榜样传递给女儿正能量,激发了她良好的职业精神。老陈总是这样教导女儿:“年轻人输人不输阵,剩人不剩力,多做事少埋怨,不吃亏……”父亲成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儿的一盏指路明灯。

“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在漳浦地税的“寻美”过程中,大家更深地感悟到家的内涵和意义,并在感悟中升华,把来自家庭的幸福能量带到工作中、传播到社会去。这正如习总书记曾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

情牵社会奉献美

“爱系家庭、心连岗位、情牵社会”,满满的幸福就像杯中水,不断外溢、感染着周围的人。

受“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影响,干部职工带着家的理念,践行着一份对社会的担当和奉献。漳浦县地税局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解决纳税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认真推行“无缝隙”的标准化纳税服务体系,简化办税流程,压缩窗口办税时间,255个涉税事项实现即时办结等。

爱在延伸,真诚待人、便民办税,架起与纳税人的连心桥。局领导眼里“有经验的老员工是个‘宝’”,把资深的老员工全部安排在一线窗口指导,使相关问题的协调解决更全面周到,与纳税人的沟通更加顺畅了。交谈中,老员工郭秀婷就举例子说:“更多为纳税人着想,才能把工作做到家,让他们满意舒心。比如向个体户收税,就尽量不要选在上午刚上班的时间上门,最好在下午去,更符合生意人的作息习惯,更易让人接受。”税收执法采取柔性的方式,避免“简单粗暴”“以罚代管”的现象。在稽查执法中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无论在方式上、语言上、态度上,都要求干部做到平等温和、规范准确、善于沟通、化解矛盾。

爱在延伸,持续不断地传递地税大家庭的温暖。孤儿小潘从初一年级开始有“妈妈”了。三年来,她每天有一顿爱心午餐,换季时有了新衣服穿,过年节时还被“妈妈”带到单位参加各种精彩快乐的活动。渐渐地,孤独的小潘脸上的笑容多了,她越来越爱自己的“妈妈”了。她的“妈妈”就是16名地税女干部,她们自发成立了一个爱心基金,结对帮扶旧镇李子园中学失去双亲的贫困学生小潘,希望用妈妈般的爱心和温暖一路陪伴她健康成长。小潘的班主任黄老师说:“地税的女职工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约我来单位了解小潘的学习情况,用心帮助她成长。”漳浦地税妇委会主任柯志华说:“我们将一直跟踪小潘的成长过程,帮扶她,直到她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为孩子奠定好人生的基础!”

这样的好人好事还很多很多。漳浦地税经常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一支“巾帼志愿者”队伍活跃其中。她们利用建军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庆点,组织党员干部到敬老院、驻漳部队、革命老区、中小学校等单位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仅今年就已累计开展各项活动45次,参与人数达1301人次。

爱还在延伸,一个个普通地税人“寻美”、爱美的生活轨迹,汇聚成漳浦地税团队的成长进程,温暖着社会上许许多多人的心……

隔离板外车辆川流不息,隔离板内施工一片繁忙。连日来,天气阴寒,市区阔口环岛改造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一个多月来,该项目建设者们加班加点,奋战一线,力争项目明年元旦前完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有的阔口桥中央环岛及附近相关路口的隔离花带已被拆除,路面经浇筑填平已恢复通车。该路段交通繁忙,十字路口设置了临时红绿灯。四面新建的渠化岛内,施工工人有的正抬条石,有的正运沙土,有的浇灌混凝土,运输车来回穿梭,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如图)。

在现场的林煌森是工程施工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阔口环岛工程改造工期约2个月,自动工以来,为了确保工期,大家白天赶工,晚上加班,就是为了保质保量、早日完工,力求让该路段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元旦到来。目前,4个渠化岛已基本完成建设,正进行路沿石铺设。按照计划,本月20日将在该路段铺设沥青,明年元旦实现通车。

据悉,原本的阔口环岛直径60米,位于天妃路与荔园路的交叉口,这里交通繁忙。为改善通行条件,根据方案,此次改造的内容包括路面、路基、交通、排水以及相关管线预埋等工程。原阔口环岛将予以拆除,设立新型十字灯控路口,增加路面空间,提高通行视距。改造后,交叉口的各类配套设施将更加完善,设置隔离樽,实行机非分离,开设行人二次过道“安全岛”,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提高交通通行能力。(湄洲日报 黄凌燕 文/图)

福州新闻网12月15日讯 灰白的石渣上长出绿树,荒芜的山丘重新披“绿”,山林下禽鸟成群……近年来,罗源县响应省、市“大造林”号召,在强化生态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林业经济,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良性发展,做到了添绿又添“金”。据了解,今年省、市下达罗源县造林绿化任务10600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9369亩,占任务数182.73%。

石渣上长绿树

石材业是罗源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如何有效处理石渣,成为令县林业局头疼的事。经过探索,他们发现,“覆土绿化”有成本低、见效早等优势,成为处理石渣的首选。今年,罗源县将西兰乡后路村及白塔乡应德村作为“覆土绿化”示范点,投入资金90多万元。

县林业局营林科科长蒋钦斌告诉记者,“覆土绿化”,首先要在石渣表面覆盖土壤至少50厘米,再进行压实,最后才能植树,还要注意后期抚育和监管。

黄忠铭是西兰乡广信石业的负责人,已坚持覆土绿化5年了。“目前我们种了20多亩美国松,长势很好;还有100多棵苹果梨,有的已经结果。今后就算不做石材了,我还会坚持种树,尽量让山头绿起来。”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矿山业主纷纷跟进学习覆土绿化经验,以提高林木种植成活率,改造渣场环境,实现产业转型。


荒山变森林

近年来,罗源县响应省、市“大造林”的号召,各乡镇积极投身造林事业,众多原本荒芜的山丘重新披“绿”,生机盎然。

站在中房镇柏山村远望,满眼皆是绿野叠翠,群山抱绿,令人神清气爽。从2011年大造林至今,柏山村村民种植林木的成活率达到97%以上,为全县最高。目前村集体所有的2000多亩林地基本完成抚育,再过十来年,村民们可以采集松脂获利,林木的利润也颇为可观。

蒋钦斌对柏山村积极造林的往事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将树苗运进山时,村民们已经将土地进行了平整、清理。日常喷洒除草剂时,村民们先用塑料袋小心翼翼地护住苗木,抚育工作真是一点也不含糊。”

不同于柏山村村民造林“包产到户”,飞竹镇安后村村民黄克榆成立了荣森农林专业合作社,带领入股的111户村民,采用合作社的经营方式造林。目前,他承包下村里8000多亩林地,种下3200亩美国松和800亩油茶。

林下经济欣欣向荣

林上硕果飘香,林下更是商机涌动。西兰乡许洋村1000多亩的竹林下,黑鸡、黄鸡、贵妃鸡、珍珠鸡等4000多只禽鸟组成一个“林下大家庭”,白天闲“林”信步,悠然觅食;夜幕降临时,吃完主人精心制作的 “五谷杂粮餐”,再回到搭建在林下的竹屋“就寝”,简直就是一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民风范。

这种全放养、纯绿色的养殖方式,给这片林子的经营者——翠丽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们带来了财富。来自宁德、厦门等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每逢节假日,肉鸡、鸡蛋卖到脱销。

谈起蕴藏财富的山林,合作社负责人叶翠丽眉开眼笑,她正准备打造一个以“翠丽山”为品牌的“林下王国”,“这里只是合作社的养殖示范基地之一,另外在起步镇港头村、飞竹镇上地村分别还有鸡、鸭养殖基地,同样是放养在竹林下、溪流中。”

叶翠丽介绍,在飞竹镇已经有100多家农户加入“翠丽山”合作社,其中30多户每年禽类养殖数量在400只以上,“县林业局在政策上给予我们很多支持,除了在配套建设上进行补贴,还举办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农户们养殖热情都很高,也很有信心。”

(福州日报记者 黄洋 通讯员 郑秀杰 洪映 叶宇楠)

开栏的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本报从今天起,启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辟“行进中国·新福建新故事”专栏,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和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生动讲述福建的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展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和福建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敬请关注。

东南网12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通讯员 张贵兴 林志明)

14日,冬日暖阳宜人,建阳市小湖镇塘楼村的田野上,几台旋耕机驶过处,一畦畦黑土翻滚成垄。小湖富民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谢红有,和社员一起驾着农机,熟练地在田里穿梭。

“土地流转,让我圆了喜欢种田的梦想;农业机械,让我圆了腰包鼓鼓的梦想。”自称是“粗人”的谢红有笑呵呵地说,掩饰不住得意。

谢红有,35岁,个子不高,黝黑的肤色,满手的老茧,介绍起合作社的农机头头是道,聊起自己的经历却带些羞涩。

“中学毕业后就在家里帮着种田,看着同学朋友都跑出去了,也想着要出去打工。2000年中秋过后,我和村里的伙伴就到广州。白天我们出去找工作,晚上就暂住在老乡那里。人生地不熟没经验,我们被中介忽悠得到处跑,中介费去了不少,可活是找了几个月也没找到。实在没办法,只好给人家打零工,咬紧牙根坚持到年底。”

“2001年春节回来后,想想自己既然打工混不出个人样,而国家和省里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还不如干脆种田打粮实在些。”谢红有和家里人一合计,大家都很支持。当年,他就承包了20多亩地,收入4万余元。

初战告捷,谢红有有了把种田进行到底的信心。20多亩田不够自己一试身手,谢红有尝试着向缺劳力的乡亲租种农田。今年,光他自己就种了117亩。

“那么多地,种得过来吗?”记者问。“有农机呀。”2004年,谢红有把目光盯上了农机,他和村里的种粮大户谢小奴率先购买了收割机。“以前种的田少、谷价低,买农机划不来。记得2002年,镇里最早用农机的种粮能手示范收割机收割时,每亩要40元,大家都说还不如人工划得来。可如今,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及种田规模的扩大,用农机更划算。”

2008年6月,尝到农机甜头的谢红有和镇里6个种粮大户又合计将规模做大。“种田都得要机械化,何不干脆成立个农机合作社?起码买农机还能有个团购价吧。”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谢红有成立了南平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既然做就要做最好的。”谢红有和他的社员通过协作、示范、推广,先后到江西上饶和周边的建瓯、浦城、政和等地跨区作业,每年机械收割水稻2万多亩,壮大了农机合作社。2012年,富民农机合作社成为国家农业部示范社。

“小打小闹只能温饱,种田,连片种植才过瘾!”谢红有坦言,有农机做帮手,一家人种上百亩地不是难事,而且经济效益不比打工差。他算了一笔账:今年稻谷国家收购价加补贴,100公斤30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利三四百元,年景好的时候,亩纯利可达五六百元。因为配备了整套的农业机械,基本不用雇工,农忙时只要妻子搭把手,一年有四五万元。两项合计,一家人年收入10万元是三个手指捏田螺——稳拿。

“帮人代耕代插代收的工钱,你漏算了。”小湖农机站站长吴荣生笑着“揭发”。

“对对,没错。”谢红有有些脸红。原来,安排好自己田里的活计后,合作社就用农机帮人代耕、代插、代收,收入也很可观。一年下来,仅帮人插秧、收割就有近千亩,这项收入有五六万元。

12月初,富民农机合作社在原有4台全自动谷物烘干机的基础上,又新购了11台。种田不再弯腰,一人能种百千亩田,供百千人口粮——这是谢红有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一步步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