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为发挥政协优势,凝心聚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共谋共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2月5日上午,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4位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分别就农业、医疗、信息、教育、旅游、环保、文化保护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本版摘要发表各委员大会发言内容。
谋求发展战略转型 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潘佳庆(省政协委员、民革厦门市委副主委、集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集美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种业。落实2012年市农业局编制的《厦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种子种苗研发与创新,加强新品种引繁工作,积极打造种子种苗交易与集散平台。
学习台湾经验,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政策引导支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重视体验式旅游的设计,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完善服务体系。
发展以植物工厂为代表的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业高新技术和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厦门都市农业的综合实力。发展现代物流农业即口岸农业,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功能拓展。建设集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仓储设施和农产品冷链系统,构建通过核心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物流配送圈。利用好现有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发挥海西优势,将基地建成两岸农业事务交流协商地;立足产业对接,建成两岸农产品加工与出口基地;沟通海峡两岸,承接农业交流活动。搭电商快车,提高农民收入。
抓住关键领域建设 推进自贸园区投资与金融自由化
李非(市政协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
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是自贸园区建设的关键领域,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厦门的综合优势,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加备案管理的新模式,鼓励金融创新,加快步伐促进投资和金融自由化。
扩大自贸园区内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利用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实现自贸园区内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的集中收付,扩大自贸园区内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允许自贸园区内的台资银行一开业即可对台资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允许园区内金融机构到台湾和香港发行中长期人民币债券。扩大自贸园区内资本项目的开放。放宽投资银行在自贸园区设立做市商制度的海峡证券交易平台,作为自贸园区(对台)资本项目开放的突破口。允许自贸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存托凭证等方式到境外融资。允许台资金融机构在厦门设立法人机构。对园区内企业的境外股权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
建立一套促进投资和金融自由化的账户体系。推进自贸园区内外汇和外债管理改革。
适应城市快速发展 全方位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王焱(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厦门市委主委)
扩建或重建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弥补各类业务用房与办公用房的不足,增强急救分站的应急医疗救援能力。建立区域性卫生清洗消毒中心,保护应急救援人员、保护公众、保护环境,提升厦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与处置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卫生保障水平。
拓展先进成熟的急救模式。将更多伤病急救纳入“区域胸痛急救体系”的“厦门模式”中,同时建立与周边地区协调统一的跨区域医疗急救系统。完善待遇机制,吸纳急救人才。制定符合急救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人才招聘政策,改善医疗急救人员待遇;在厦门医疗院校中开设急救专业,培养厦门急需的高技能型急救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急救。开放社会资本进入一般患者送医、出院、长途转院等业务;要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急救体系的服务职能。
加强基层和公共交通急救体系建设。要将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医疗急救体系;120救护中心的呼叫系统应和公交车、船及相关医疗机构的急救平台联网;逐步将所有的校车和客运车辆纳入这一急救体系。
发展大数据产业链 服务智慧城市促进转型升级
杨槐(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加快厦门市大数据研究和产业化布局,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城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尽快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完善大数据发展环境。从全局层面上制订大数据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责任部门,尽快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台湾形成大数据产业合作,带动两岸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明确厦门的区域定位,从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切入布局,形成地理信息大数据领域的示范应用,带动大数据其他领域的应用延伸和衍生。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速数据资源和技术要素的融合。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机制,促进大数据在政务、行业和公众当中的应用。加速推进大数据的示范应用,规划建设厦门大数据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带动本地数据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重点融合与发展智慧城市、北斗应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大数据应用及产业。统筹各方优势资源,促进资本与产业对接融合。统筹市级财政资金,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整合民企优势资源 快速推动民企上规模强实力
柯希平(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席、厦门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各类资本,通过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发展集团化公司。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上市公司、产权交易机构等平台,以出资入股、受让国有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并放宽对民营资本在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市场开拓型、产业转移型、技术寻求型和资源开发型等多元化对外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共同开展境外投资。
充实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把《若干意见》落实情况作为市政府2015年的重点督办事项之一,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44条。建议政府尽快推出部分重大经营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支持抱团发展的厦门民营联合投资公司及其他联合投资公司对接投资。积极引导企业申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企500强;对被认定为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企500强及其“榜中榜”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探索“医管分治”模式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运行效率
黄秀惠(市政协常委、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副主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在新一轮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对公立医院提出明确要求: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这模式就是“医管分治”模式。
厦门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探索“医管分治”的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厦门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
建议选择一两家厦门公立医院,已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如厦门海沧医院和厦门儿童医院,引入职业经理人(可以聘请台湾长庚医院有管理经验的执业者),政府给予年薪制;试行医管分工合治的专业化运行模式;配套医院管理职称系列及薪酬制度系统:落实以ATTENDING医师负责制为核心的医疗人事改革;推行以PF医师费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专科成本精细化管理、薪酬结构和绩效考核;和现有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医院绩效评价和医院体系建设)进行对比研究,以利用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优势,进行先行先试,创出特区经验。
深化两岸四地交流 成立“厦港澳台青少年交流中心”
王辉阳(市政协委员、香港锦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活动来深化两岸四地青少年的交流。厦门在这方面具有不少优势,更应走在全国前头。
由市政府牵头,指定专门部门集资承办,建立全国最大规模的全市性的“厦门市厦港澳台青少年交流中心”,同时建立多个体现不同内涵和教育内容的活动基地,形成一个中心多个基地的大格局。
开发适合两岸四地青少年需求的各领域的交流项目,让他们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为共筑中国梦而努力。举办两岸四地青少年论坛,指导举办各种形式的两岸四地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激发两岸四地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促进两岸四地校际青少年交流和青少年社团交流,增进同胞感情,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鼓励、吸引港澳台青年来福建自贸园区和厦门创业、就业,让他们切实分享到大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红利,切身感受到中央政府和大陆人民的关怀和善意。与国际青少年教育接轨,在青少年就学期间就为他们提供踏入社会前的一些实验性平台和实际“操练”。
补上职业教育短板 加快发展厦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李波(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
厦门高职院校存在办学质量不高、学生实训条件较差、专业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厦门高职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中的短板,与厦门经济发展地位极不相称。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体系。政府尽快出台厦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部门及时调整职业教育规划,科学设计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建立高职院校财政补助机制。政府通过“以奖代补”或“购买服务”的形式对高职院校进行补助,免除学生学费,并给予1500元—2000元的年生均补助。
对接产业需求,加快学科专业与课程特色品牌建设。针对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航运物流、软件信息等十大千亿产业链领域以及未来民生需求,建设若干示范性特色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争创国家及省级示范(骨干)院校。
破除制度壁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合作。
老旧城区更新改造 历史风貌建筑应规划保护开发
赖妙宽(市政协委员、民进厦门市委副主委,市文联作家、调研员)
开展老旧城区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建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和遗产档案。调整规划,制定法规,建议制定《厦门老旧城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厦门老旧城区历史风貌建筑管理条例》和《厦门老旧城区改造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实行分级保护和管理,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对商业老街和风貌建筑实行“验楼和修缮计划”,供房产交易时备案查询。“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私有业主参与”,成片保护性改造老城区。以修缮为主,特别注重老城区商埠风貌和港口码头船坞遗迹的保护。打造特色商业街和文化商圈。如开辟大同路“传统老字号商业街”、开元路“休闲旅馆区”等。
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注重就地保护。创立文化旅游品牌,如开发“同安千年古城”、“厦门古代名镇旧街”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线路。开发文化创意经营,如实施“老字号再生”工程。确定以近代港口商埠建筑风貌,融合闽南文化、对台文化、海防文化和东南亚华侨文化为特色,积极申报风景名胜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挖掘文化资源优势 助推厦门领跑“海上丝绸之路”
郑幸红(市政协特邀研究员、致公党厦门市委副主委)
发挥基础优势,打造“厦门”号文化帆船走出去。建议政府重视和支持民间航海运动,将帆船列为厦门对外交流交往的“友好使者”运动项目,依托“厦门”号帆船的基础,启动文化帆船环球航海项目,将更多文化内涵注入其中。
创新推动措施,开辟厦门新生态文化旅游专线。建议旅游部门开辟文化旅游专线,从轮渡作为起点,沿线安排中华儿女美术馆、小白鹭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公交部门增设专门线路。
立足书院教育,打造传统文化传承交流教育基地。建议以筼筜书院为依托,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交流教育基地,将其作为文博会分会场,并确定为各地来访文化团体交流定点场所之一,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国学论坛等文化传播活动。
政府购买服务,为文化交流项目提供支持。厦门许多文化项目以民间力量推动为主,且带公益性。依托涉侨团体,为推广厦门文化牵线搭桥。紧扣鼓浪屿,搭建古今中西文艺交融平台。注重提升品质,推动南洋文化节等文化交流项目更具文化内涵。
加强两岸产业合作 促进厦门信息产业信息消费升级
刘奇光(市政协常委、台盟厦门市委副主委)
抓住国家扩大信息消费战略机遇,建设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助力“美丽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创新机制,培育和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培育和引进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产业集群和重大产业项目。
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加强与台湾数字文化内容的合作,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通互联、虚拟博物馆及文化信息地图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在龙山海峡两岸文创园内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境内企业同等政策,试行台资相关文化产业国民待遇;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两岸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规范的风险投资机制,扶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先行先试,打造厦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聚集地、物流集散地。筹建两岸信息网络消费运营总部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积极争取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全面进出口业务。
发挥厦金航线优势 改革创新拓展厦金旅游市场
李淑萍(市政协委员、市金门同胞联谊会副会长)
克服思维定势。要树立“大旅游”思想以及大宣传的推介理念;具备现代服务理念,借助互联网、手机终端等进行宣传、管理、营销;要打造旅游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些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善、规模大的知名旅游企业;要创新特色旅游产品,产品要具有闽南文化特色,兼顾纪念意义、文化内涵和实用性,满足旅客购买、收藏的新需求;要有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应有专门的旅游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与之配套。
在“两门”旅游市场管理与合资经营方面。成立联合协商管理机构,担负指导和管理厦金旅游市场的拓展;在厦金旅游市场拓展后,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双方合作招商,开展合资经营,创办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众多中小企业共同经营这片旅游新绿洲。
拓展延伸旅游线路。开展厦金两地自由行,发展厦漳泉景观旅游、闽南文化旅游,打造民间信仰旅游线路,把寻宗祭祖的活动与旅游结合起来。应抓住自贸区的机遇,大幅简化两门间通关手续,让“厦金旅游区”成为两岸民众“说走就走”的旅游目的地。
发挥侨台特色优势 打造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基地
吕鑫(市政协常委、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加强华侨文化建设,弘扬华侨精神。建议在已开建的中山华侨公园内设立厦门(闽南)华侨华人名人馆,遴选最具影响力的闽南籍侨领、乡贤等代表人物,展示宣传他们的私人物品、成就、历史和生平。
强化宗族文化的纽带作用,提升海外侨胞的向心力。在厦门建一座专门的华侨宗亲大厦,承租或出售给需要的姓氏宗亲做为会所和联谊场所;成立中国第一个宗亲联谊协会,帮助、协调各姓氏宗亲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各项活动;建立宗亲网络平台,开设宗亲文化论坛。
挖掘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将厦门建成一个海内外民间信仰文化研究和活动的重要基地。
系统打造厦门特色民俗文化与民居建筑保护区和旅游区二元生态链。在“美丽厦门”建设中,应当抓住机遇,多方面挖掘闽南文化精髓,将厦门打造成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基地,建立和健全具有厦门地方和地域优势与特色的闽南文化平台,将厦门早日建成一个闽南乃至中国有影响的文化生产和交流基地。
市场化法制化治霾 全面控制和减少本地与外来霾源
梁明煅(市政协委员、民进厦门市委副秘书长、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监)
实行霾源全控制。减排尾气控制40%霾源,控制岛内尾气排放,尽快部署实施国五标准,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率,抑制过境车辆进岛通行。实行技术治霾控制42%霾源。实行常态化夜间采样控制工业偷排,减少21%霾源,降霾效果立竿见影;关注降尘盲点,控制21%霾源。实施联防联控治理外来18%霾源。进一步推动省政府实施跨市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对各地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在“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中找到平衡点——试行市场化治霾成本分担机制。对于厦门各排放主体,必须实行共同承担的市场化治霾成本分担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从规划源头减少静风产生,改善小区微气候环境,建立高楼群生态新模式;破解逆温层难题。
法制治霾。以环境风险防范为导向,完善颗粒型污染防治通则和实施细则。改进雾霾治理工程招投标方式,改变条块分割现状,实现厦门跨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有机运转,带动社会从深层次、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