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钱玲玲/文 吴晓平/图)

民生承诺 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保障民生始终是根本。每个市民都期待,新的一年,过上更美好的新生活。

回顾2014年,在保障民生方面,厦门已经取得漂亮的成绩单。

展望2015年,摆在厦门面前的,是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老百姓的更高期待。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将要深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好基础。

未来一年,随着一批新举措的实施、一批新项目的上马,美丽厦门又将跨出坚实的一步。

公共服务新建19所公办幼儿园

教育、卫生,历来都是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市民享有均等的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加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扩大有效供给,培育岛外优质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群体间均衡发展。

教育方面,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19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21所中小学,分别增加学位5000个和2万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任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壮大厦门发展急需的技工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鼓励中外合作办学。

医疗卫生方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医保支付比例,引导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专科医疗等健康产业,满足多元医疗服务需求。


改善民生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000套

保障市民安居乐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着重要的篇章。“安居”方面,报告中提到,今年将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000套,让更多困难家庭也能实现住房梦。

同时,还要推进社会治理。报告提出,深化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坚持“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积极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城乡治理体制机制,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乐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就业服务。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深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于食品安全,报告也特别予以关注,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强化生产安全,优化应急联动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此外,报告还提到,要继续提高低保标准,加大救助力度,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完善参保人员自付医疗费困难补助政策。鼓励各类资本建设老年养护设施。关爱残疾人,发展慈善事业。

生态文明重点整治9条溪流

宜居,是厦门的一张“烫金”名片。

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继续开展宜居环境建设,打造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丽家园,争创国家生态市、生态园林城市。

首先要优化生态环境。报告提到,将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治理和岸线保护;以水清无味为目标,重点整治9条溪流;继续推进九龙江流域治理,加大污水截流处理力度;推进岛外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不断推进汽车烧油改烧气、道路清扫改清洗、绿化养护冲灌改喷雾,增加绿地、降低扬尘、清新空气。

同时,资源节约,也很关键。报告指出,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此外,还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数读2014

17个、20所

建成中小学项目17个,开建公办幼儿园20所,分别新增学位2.3万个和5000个。

10元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由每生每天8元提高到10元,非寄宿生营养膳食补助由每生每天5元提高到6元。

2000张

新增病床位2000张。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弘爱医院、龙邦妇产医院等动工建设,市儿童医院投入使用。

50名

新建、改造标准化村卫生所52个,首批50名定向培养的村医驻村执业。

18.3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18.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390元提高到430元。

2838元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2838元。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11家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医保范围。

1.3万多套

建成保障性住房1.3万多套,开建5000多套,选房分配1.2万多套。

记者观察

串串数字都是对百姓的承诺

民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何保障民生?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关键是要化整为零,一项一项去规划、去落实。写在报告上的一串串数字,既是宏伟蓝图,更是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

现在,规划有了,更重要的是落实。未来的一年,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力手段,确保把各项惠民举措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报告要求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人大代表在分组讨论时畅所欲言。(本报记者 黄嵘摄)

厦门日报讯 (记者 黄怀 江海苹)提建议、谈对策、谋发展。昨日,参加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报告中的民生话题,代表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代表们纷纷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紧密结合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际,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令人振奋。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字客观回顾了过去一年政府在保稳定、求发展、惠民生等方面的工作举措,明确了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提出厦门要发挥好经济特区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市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市人大代表黄金安建议,要加强对整个食品市场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加大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惩处力度,加强食品企业的行业自律,让食品市场在阳光下运行,捍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做食品企业,不管你有没有实力,首先要把质量做好。”他说,当前食品安全,特别是包装食品的安全也令人堪忧。小超市、小卖铺、小菜市场以及网店四个地方是目前食品安全的高危地带,也是监管的“真空地带”。他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执法检查和媒体曝光,让违法者不敢违法,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购买食品的安全意识,不要轻易购买网上的“三无”产品或者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市人大代表林杰也表示,食品安全无小事,特别是当前社会上出现多例人感染H7N9病例,一定要严把食品市场的准入关,从源头上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市人大代表杨庆伟则建议,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上班族中午都不回家吃饭,建议鼓励发展像香港“大家乐”这样的“中央厨房”,并且能够进行规范管理,解决上班族的吃饭问题。

关键词:缓解交通拥堵

岛内交通拥堵问题也是代表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市汽车保有量四年间从40万辆增至83万辆,岛内交通拥堵日甚。”对此,市人大代表杨立茂说,要勇于正视这些问题,并且认真加以解决。“比如,厦门岛内是否要限行?或者是限购?是否通过人大立法来解决?像这种能由法治来解决的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多考虑。”

在边经卫代表看来,岛内交通拥堵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他说,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建议厦门要像新加坡一样,加大力度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并且充分发挥作用,真正满足人们的移动需求。另外,要通过经济杠杆调整出行需求,加强行车规范和行车安全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公共消防安全

市民对公交车、BRT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安全日益关注。昨天,公共消防安全也成为代表关注的话题之一。

市人大代表黄日全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对我市平安厦门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有前瞻性,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大力推进老城区、城中村等消防安全基础薄弱、火灾隐患突出区域的市政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的改造和建设,提高区域性抵御火灾的能力。要逐步加强公交车、BRT快速公交、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应急装备配备,如配备快速灭火系统装置,短时间控制火情,保护乘客安全。

厦门日报讯 (记者 陈镌娟)昨日下午,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听取关于接受市政府市长辞职的请求的决定(草案)、关于接受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辞职的请求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原则通过该两个决定(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厦门日报讯(记者 崔昊 蓝碧霞 林露虹)仍记得去年两会期间“自贸区申报”作为关键词之一受热捧,时隔一年之后,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在即,自贸园区话题再度成为焦点,来自社会各界的两会代表委员纷纷从各自行业出发,从福建自贸园区建设实际出发,为厦门未来如何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言献策。

深化两岸产业对接

福建自贸园区最有力的“王牌”自然是对台。“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相比,福建更强调专业型的自贸园区,最重要的是发挥对接台湾的优势,其中底子最好的厦门尤其如此。”人大代表李建发指出,福建自贸园区最大特色是利用区位优势对接台湾,更加要求福建、厦门能够从产业的深度对接入手。他分析道,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主要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国际健康产业、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四类产业,而这四类产业都走在福建的前面,这正是自贸试验区加强产业对接要重点考虑的。

产业对接,互利共赢。政协委员童锦治认为,面对台湾经济已经出现的“空心式”成长,厦门正好可以就近承接两岸产业,增进两岸经济融合,促进企业发展并增加就业。

对台金融制度创新应成特色

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作为自贸园区改革最大的看点备受期待。人大代表李建发和人大代表许晓曦共同认为,福建自贸园区的建设以及区内的金融制度创新,应当突出对台优势,争当对台金融合作前沿。

许晓曦代表建议在自贸园区的利好下,要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前者指的是通过银行融资,后者则强调利用资本市场。“厦门基础建设和十大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在大陆银行借款和上市等传统融资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境外资金。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在自贸园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开展境内外租赁业务,可以直接从境外银行借入低利率的资金,购买或租入先进的设备,这样国际最新技术和便宜的资金将助力厦门的发展。”他说。

在资本运作方面,自贸试验区势必将在金融方面拥有更高的灵活度。不少代表和委员建议,如允许区内居民、非居民及机构投资境内外资本市场、允许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允许台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等,这些政策不仅将有利于台商利用境外资金进行资本运作,同时也将闯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对台金融制度创新经验。

与自贸试验区热度相当的关键词当属 “一带一路”。针对当前福建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和核心区,政协委员梁明煅表示,厦门应当从海路发展角度,将“自贸试验区”融入其中,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厦门自贸区要怎么做,成为两会上各方关注的焦点

东南网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 林泓)

新突破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开局之年。”市长刘可清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这么说。

相信,所有人都明白,对于厦门来说,今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厦门将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那么厦门的自贸区准备怎么做?厦门在新的一年又将推动什么样的改革,以推动这座城市的转型升级?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自贸区 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

在这次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就自贸区的建设提了意见、建议。作为全国自贸区第二批试点,福建自贸区厦门园区的建设也备受各方关注。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自贸区要怎么做的内容,自然也成为各方焦点。虽然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了较为详细的披露,那到了厦门,还有没有更具体的?

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自贸区的建设要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福建自贸区厦门园区要推动投资便利化,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全部改为备案制,实施境外投资备案管理。

光有投资便利化还不够。自贸区首当其冲是贸易。自然,报告也提到了自贸区建设要推动贸易便利化,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在省两会上,厦门团的代表们就纷纷提出建议,认为厦门在自贸区建设方面一定要推动金融创新。这点也写进了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推动金融业开放创新,落实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改革试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厦门自贸区还将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落实跨境电商、银行服务、融资租赁、增值电信等领域开放措施,促进自贸试验区和“一区三中心”联动发展。


国际城 推进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

应该说,自贸区的建设会不断提升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厦门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去推销自己。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营造厦门的城市国际化环境。厦门要立足举办高层次重大国际会议,着力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打造世界性的会议中心城市。

世界上,凡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城市,都会有不少国际友城。这一点,工作报告提到,厦门要广泛开展友城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随着自贸区的建设,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厦门。那么厦门的很多便利措施更应该与世界接轨。

就此,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动公共设施与标识体系国际化。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增设自助边检通道,实现人员出入境更加便利。

关于这一点,在厦门市发改委的计划报告中有补充了一下,先选择在高崎机场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为了发挥厦门影响力,报告建议,要继续办好南洋文化节,争取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在厦门市发改委的计划报告中还提到,厦门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充分发挥厦门的口岸优势,提升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贸易规模与水平。

大改革

全面推进“多规合一 ”

除了营造一个好的国际投资贸易环境外,厦门要有新突破,还得继续深化改革,增强特区的发展活力。

关于这点,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建议。

报告建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理顺市、区机构职能,明确工作职责,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同时,厦门将继续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坚持一张图纸管控到底、一个平台协同管理、一张表格受理审批、一套机制保障运行。加快审批流程再造,继续扩大网上审批覆盖面,减少部门、精简环节、节省时间。

不仅如此,报告还建议要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强化商事登记后续监管,完善商事主体信用体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大力发展混合经济;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

在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报告建议,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并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数读2014

43.78平方公里

厦门自贸试验区获批,面积43.78平方公里

逐步推行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

加快构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10条

在机场和五通码头建成10条自助边检通道

2000家

扩大出口信保扶持覆盖面,受惠企业近2000家,增长一倍

531亿美元

完成出口5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近一半

第五位

外贸竞争力居全国第五位

295项

精简下放审批服务事项295项

登记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

登记和备案申请材料分别精简为5项和3项

记者观察

大厦门国际城

厦门距离国际化还有多远?随着自贸区的建设,我们相信这不会太遥远。

因为会有越来越多便利化的措施,让厦门这座城市更具有投资魅力,也让厦门迎来更多机遇。

市井十洲人,是对一个城市国际化最好的描述。虽然,厦门在国际上有很好知名度,现在厦门街头能时不时看见老外,但老外来得还不够多。

厦门准备推动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无疑对厦门走国际化路线有很好的帮助。

相信,随着自贸区很多政策的落地,还有厦门越来越便利化的通关政策与交通条件,今后来厦门的老外会越来越多。

只是,无论是推动自贸区的建设,还是厦门要建设大城市,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厦门还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这样厦门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机遇。这样,厦门才会有大发展,新跨越。

地铁将成为连接岛内外的交通新动脉

东南网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文 吴晓平/图)

新格局

厦门岛内很小,厦门岛外却挺大。

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很明确自己的城市格局之走向——持续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推进岛内外一体化。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只盯着岛内不会有发展,厦门必须‘跨’,‘跨岛’”。

今年,厦门会有一系列的“跨岛”战略。从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城市精细化管理,厦门要实现全域城市化。

厦门的“跨”,不仅仅是跨越小小的厦门岛,更要跨越海峡,实现两岸的融合。

这便是厦门“跨岛”“跨海峡”战略之下要实现的新格局。

岛内降低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

今年,厦门要围绕全域城市化,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岛内做“减法”,岛外做“加法”。

岛内要严控建设规模,降低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加快产业“退二进三”。在严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功能品位,做好鼓浪屿申遗和整治工作。打造高档商圈、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岛外要强化新城产业支撑,加快完善公共建筑和服务配套,尽快形成人气商气。继续做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老区山区提升工作,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提高数字城管水平,构建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城市综合管理网络。

3条地铁线建设齐头并进

要优化城市格局,就必须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是城市循环的主动脉,被摆在了第一位。今年,厦门要加快建设地铁1号线,全面建设2号线,开工建设3号线,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翔安机场选址已经获批,将完成6平方公里填海造地。机场各项目各环节的审批要在今年完成,抓紧机场总体规划、主体建筑、集疏运体系等设计,全面推进填海造地、征地拆迁和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邮轮母港、码头自动化建设。启动吉永泉铁路厦门支线前期工作,抓紧建设动车运用所、前场铁路大型货场。

推进海沧隧道、同集路改造等“两环八射”城市快速路网建设。构建公共自行车道系统。


尽快让厦门人喝上更好的水

让厦门人民喝上更优质的水,一直是政府部门致力推动的。

去年,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动工,库区移民推动有力,引水隧洞工程量完成84%。今年则要全力以赴推进该枢纽工程,尽快建成让全市人民饮用更好水质的第二水源。同时,今年还要建成莲花水库。

要让人民更安居,不仅要有优质的水,还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可靠用电。今年要继续整治“两违”,严管占道经营、占道停车、施工扬尘、运输车辆跑冒滴漏、油烟噪声扰民等,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推动地下管网综合管廊建设,及时处理道路破损、井盖缺失、路灯故障等问题。电网也要加强建设,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加大台湾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

厦门和台湾,只隔着一道海峡。

今年,厦门要发挥前沿平台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对台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拓展。

首先是产业对接。实质性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项目进驻创造条件。增创台商投资区新优势,在服务好现有台资企业、鼓励其增资扩产的同时,着力引进台湾产业龙头项目,更加重视创新型中小企业招商,加大台湾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促进与台湾企业优势互补,共铸链条、共建集群、共同发展。

往来便利了才能更好融合。今年,厦门要依托“小三通”、“大三通”,进一步创新口岸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促进直接往来便利化。在海峡旅游、海运快件、车辆互通等方面先行先试,提升两岸人员、货物进出厦门口岸效率,让两岸往来更快捷顺畅。

海峡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两岸一家亲,厦门要发挥这样的优势,增进两岸情感融合。办好第七届海峡论坛,扩大台交会等品牌影响力,密切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合作。加强基层、民间和青少年交流,增进两岸民族文化认同。

维护在厦台胞合法权益,鼓励建言献策、参与社区管理,让台胞在厦工作生活更加温馨舒适。

数读2014

10多万

对BRT和公交优化线路、增加班次,保障了每天10多万乘客出行。

49公里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建成村道49公里,房前屋后植树绿化9万平方米。

4000亩

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建设4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6800亩现代设施农业、14个“菜篮子”基地。

2068万

岛内入海排污口截流改造基本完成。海域清淤2068万立方米。

15万

植树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500亩。

记者观察

交通背后的城市新格局

对普通市民而言,城市格局的变化,最先便是从交通看出来的。

建地铁、建地铁、建地铁,这句话,厦门人期待了很多年。而现在,它终于在建了。去年,地铁1号线全面施工,2号线跨海段正式动工;而今年,地铁建设更要全面铺开,3号线也要开建。

厦门人离地铁之梦越来越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使得厦门的城市格局实现真正的跨越。岛内与岛外的距离,不再遥远,全域城市化的蓝图因此指日可待。

如果再往远看,城际轨道交通也已在计划之内,厦门城市的新格局,不仅跨越小岛,更延伸到了更大更远的范围。

厦门要深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城市要转型,要推进岛内外一体化,推进同城化。交通是最显而易见的,交通工程背后,还有更多的空间格局优化、功能品位提升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将构筑厦门未来的新格局。

厦门将加快企业技改步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东南网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文 吴晓平/图)

新驱动

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还要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厦门需要更强劲的动力。

工业是火车头,“工业升级”必然是重中之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服务业犹如两翼,想要腾飞,服务业后劲不可小觑。

正如外界所期待,“持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被写进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聚焦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提质增效升级,厦门经济要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

抓龙头:夯实制造业实力

经济要升级,制造业是关键,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更是关键的核心。

为此,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软件园三期、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加快联电、电气硝子、ABB工业中心、天马微电子二期等龙头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链形成。

同时,为了让厦门经济阶梯性传承,工作报告强调,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加快企业技改步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总部位于厦门的思尔特机器人公司,是厦门最大的机器人提供商。负责人陈先生还记得,两三年前,只有厦工这样的大型企业和一些健身器材生产商使用机器人,但最近一年,更多的厦门企业实现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

这一切的背后,是厦门“机器换工”计划的实施。今年的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品牌带动和标准化建设。


促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力

经济的升级,需要坚实的基础,创新驱动就像发动机,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新的一年里,工作报告指出,厦门将继续强化创新驱动导向。

一次政府会议上统计,去年一年,厦门出台二十几份文件,涉及工业、外贸、民企、旅游,每份文件都有“干货”,都有对提高效益做出贡献。

今年,这样导向不会变。

具体来说,围绕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孵化器、中试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清华海峡研究院、北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同时,继续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完善三网融合发展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集群,推进信息消费和数字产业园建设。

而在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

增后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产业的升级,厦门已经在路上。

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去年厦门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之前的0.8:46.7:52.5调整为0.7:45.8:53.5,“看似只增加一个百分点,但这一个百分点背后,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一位经济领域的专家如此解读。

显然,厦门经济已逐步踏上优化升级之路。工作报告中提出,厦门将加快构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工作报告指出,壮大航运物流业,鼓励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第三方物流,开辟更多国际航线,扩大货源腹地,加快陆地港建设,拓展海铁联运新通道。

同时,扶持发展金融业,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落实好加快金融业和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申办民营银行,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防控金融风险。

做大会展业,加快建设会展四期,引进成规模的国内外展会,培育服装时尚、健康产业等专业展会,提升投洽会国际品牌影响力。

还要做强旅游业,充分挖掘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发展邮轮、游艇、帆船经济,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来厦设立经济总部。


数读

2014

5000亿元

去年,厦门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0亿元,增长10.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4%。机械、电子两大支柱产业产值32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3%;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分别增长24.3%、11.3%、12%。

2000万人次

去年,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已开通国内航线182条、国际航线30条;海港货物吞吐量达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857万标箱,分别增长7.4%和7.1%。

94%

去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065亿元和6644亿元,增长10.7%和13.7%,存贷比为94%。

722亿元

去年,厦门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338万人次,增长14.5%;旅游总收入722亿元,增长16.3%。

记者观察

特大城市有“面”更要有“里”

对厦门来说,今年很特别——自贸区正式获批,同时迈入“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组团式特大城市的“倒计时”。

有大城市的“面”,更要有大城市的“里”。这个里是什么?正是源源不断、强劲有力的经济动能。

壮大先进制造业实力、强化创新驱动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在厦门经济的转型升级中,更多的信号显示,厦门正在加紧、加快修炼“内功”。

2015年,厦门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以上,外贸出口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均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5%……

简单的数据背后,是厦门全市上下的统筹和运力;而一连串数据的升华,更是“厦门人”通过踏实的“里子”,透出的无尽“面子”。

东南网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昨日上午,厦门市发改委和厦门市财政局分别向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2015年预算草案等书面报告,由代表们对报告进行审议。

财政局的预算报告提出,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安排1005亿元,增长10.5%。其中:地方级收入安排 601.1亿元,增长10.5%;上划中央收入安排 403.9亿元,增长10.5%。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市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580亿元,相应安排支出580亿元。

去年,全市涉及民生方面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2.5%。在今年财政支出方面,同样也注重民生方面,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拟安排83亿元,用于推进地铁1号、2号、3号线及翔安新机场建设等。

此外,财政局还拟安排15.2亿元,以提升经济开放水平,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建立大通关一体化信息平台,培育保税融资租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

东南网2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文 黄少毅 常海军/图)

2015年,厦门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昨日上午,厦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开幕,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透露,2014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73亿元,增长9.2%,增幅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报告总字数约1.2万字,相对去年的报告简练了近1000字,在报告中被刘可清最频繁提及的两个词是“改革”和“创新”,均出现了22次。由此不难看出,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厦门要努力做的事情。

回顾2014城市越来越“聪明”

刘可清在报告中说,2014年,厦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73亿元,增长9.2%,增幅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增长16.7%,其中重点项目投资1025亿元;财政总收入909亿元,增长10.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43亿元,增长10.8%。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625元和16220元,增长8.2%和10.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

不仅百姓的腰包更鼓了,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聪明”,生活也越来越便利。

在去年,厦门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刘可清说,厦门深入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获批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智慧社区提供社会救助、家庭安防、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智慧交通带来更便捷的出行服务,智慧教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智慧医疗建成全市门诊预约统一平台和健康医疗云平台,智慧社保走在全国前列。

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刘可清说,市政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楼堂馆所、会员卡、会所专项清理,加强勤政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出国(境)经费支出减少30.3%。


畅想2015GDP要增长10.5%左右

新年就要有新目标,今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这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以上,外贸出口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均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刘可清就市政府2015年的工作提出了8点建议,也就是8个“持续”:持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增强特区发展活力;持续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持续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推进岛内外一体化;持续深化两岸融合,更好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繁荣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竞争力。

刘可清在报告中还提及,厦门要营造城市国际化环境。立足举办高层次重大国际会议,着力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打造世界性的会议中心城市。

相关链接

报告背后的故事

22页约12000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工作的一份成绩单、一份承诺书,也是一份任务清单。

事非经过不知难。报告中提到的很多项目和举措,尽管很多只是淡淡的一句话,但能够得到推动和落实,市长刘可清带领市政府相关部门付出了大量心血,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报告中提到的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每天可向厦门供水50万吨,可让老百姓喝上更优质的水。项目三年前正式动工,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为了推动这个项目,2011年2月,市长刘可清到厦门履职第一次开会就专题研究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并率队亲临一线,实地考察枋洋水利工程。与漳州市和长泰县的有关领导多次进行实质性商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为漳州市委原书记的工作经历,在此中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将道路改清扫为清洗”,报告中这短短的九个字,背后也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了解,刘可清平时都是自己打理家里阳台的卫生,他发现阳台上清理干净后,很快就落上了一层灰尘,他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这与环卫工人“扫马路”的道路清扫方式密切相关。

在刘可清看来,将道路改清扫为清洗,可以有效减少灰尘,让空气更清新,路面更洁净。刘可清市长大力倡导的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很多厦门市民的认同。

今年,这项举措将持续推进,报告中说,今年将“不断推进道路清扫改清洗、汽车烧油改烧气、绿化养护冲灌改喷雾,增加绿地、降低扬尘、清新空气”。

东南网2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中小学生的早餐有没有吃,吃得好不好,卫生怎么样,营养又如何,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本次政协会议上,农工党厦门市委提交了《关于推行学生营养早餐工程的建议》的提案,建议试点营养早餐进校园,并逐步向全市推行。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城乡学生中,约20%的学生不吃早餐,即便是吃早餐的学生也因为对早餐重要性认识不够,或缺乏营养知识而不能合理安排早餐。农工党厦门市委调查发现,在厦门,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早餐问题开始被更多的家长疏忽,并归由孩子自主安排。湖里等片区的一些学校虽然实行了“课间餐”,但课间餐的进餐时间一般在上午9点之后,营养和热能也很欠缺,难以起到早餐的作用。

为了保障学生的早餐营养需求,农工党市委建议借鉴“学生营养午餐”的经验做法,推行“学生营养早餐工程”。

具体做法是:以质量安全和科学营养为前提,推进营养早餐进校园活动,以营养合理、品种丰富以及适当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向学生提供价廉质优的标准早餐。学校可以向经营企业提供经营场地,由经营企业在此搭建专用早餐销售亭,并在每周将营养早餐食谱及所供应食物的营养综合分析等内容进行公示。

农工党市委建议,学生营养早餐工程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试点并逐步推广,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可以由各级财政提供一定的补助。

东南网2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 实习生 洪伟晟/文 吴晓平/图)在厦门,有高楼大厦、花园般的住宅小区,也有许多老旧小区。

全市约800个老旧小区,危房1752幢。这些老旧住宅,“年纪”大了,当时建设的标准也低,加上设备老化,缺乏维护修缮,有些已经成为危房。

今年“两会”,“老旧住宅的改造提升问题”也成为热点。

如何给居民们一个更好的家?昨天,导报记者邀请部分民主党派、政协委员、“10+1”顾问团专家等,一起走进本期的“两会议事厅”,讨论对策。

现状调查老旧小区里有危房近2000幢

昨天,导报记者走访了岛内多个老旧小区发现,许多小区的市政设施损毁严重,管线铺设搭接混乱。一些配电设备裸露、破旧,水表箱设置零乱。

根据致公党厦门市委的摸底,厦门全市共有约800个老旧小区,危房1752幢、预制板房490幢。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建成的小区,实际投入使用时间不长,但由于管理不善等各种原因,出现“老化加速,混乱加剧”现象。

这么多量大、面广的老旧小区,政府要如何进行界定、如何分清轻重缓急进行整治改造,任务已摆在各级政府面前。

自2011年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建设启动以来,市、区出台了一些工作制度,2013年又采取了“以奖代补”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但目前,老旧小区改造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根据致公党厦门市委调研,这些问题包括:老旧无物业小区大多建成年份已久,日常管理还处在代收卫生费、维持日常保洁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物业管理费收取难,物业公司不愿意接手或“弃管”老旧小区;众多老旧小区尚未建立日常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小区公共设施设备长期无资金进行维护;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居民、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管理组织、政府职能部门间没有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改造难以形成合力;小区业主成分构成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住户关注点不同,改造的意愿大小不一,等等。


对策1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

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建议,政府应该主导老旧住宅改造。公有产权房屋和无能力改造的私房,可由政府主导改造,在产权和使用权上适当分离,或采用共有产权形式,解决出资方与使用方的权益平衡。改造期间由政府安置临时居住场所给住户。

鼓励住户自行改造,借鉴台湾做法,住户可申请获得政府给予的房屋修缮补贴。

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建议政府在一定范围内放宽门槛,允许其改变房屋用途。民间人士收购破旧古民居整修后,建议支持屋主“以房养房”。有文化根源的民居,可以政府名义挂上“闽南古厝”牌子,同时简化办理经营手续,减免各项税收,适当给予补贴,吸引两岸文化艺术界名人租用。

对策2 危房要强制要求维修或更新

老旧住宅改造也要有规划,台盟厦门市委建议对城市更新建立专项研究并制定规划,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短期行为、个别行为的冲击。

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可供公众查阅的老旧房屋检测、改造情况的数据库,方便房产交易时客户查询,倒逼督促业主重视房屋质量。

台盟厦门市委还建议,建立起老旧房屋检测和维修制度,经检测存在安全隐患或鉴定为危房的,政府部门应强制要求业主维修或更新。对业主、楼房单位如无合理辩解而不遵从强制检修的行为进行处罚。

老旧小区改造,还要有法可依。致公党厦门市委建议,尽快制定《厦门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管理办法》,以业主自治和合理承担相应费用为出发点,在老旧小区界定标准、改造准入门槛和实施步骤、资金筹措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

致公党厦门市委建议建立市、区、街三级政府职能部门联席工作制度,落实责任分工,再建立分级推进机制。既放权,又能监督到位。

专家团

老旧小区改造业主也要出份力

嘉宾:林从华“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分两种情况,一些老旧小区,如果已经达到危房的标准,应由政府主导,对其进行重建改造;如果没有达到,维护小区的公共设施,是小区业主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林从华认为,老旧小区的改造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管理也很重要。比如,对于老旧小区引进物业的方式,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补贴。而物业公司也将受到街道社区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连续三个月达不到服务标准,或将面临解除合同的处罚等。

东南网2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林增 骆余民/文吴晓平/图)昨日上午,厦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厦门人民会堂开幕。

市政协主席陈修茂代表市政协常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去年,政协委员们的“金点子”,为美丽厦门做了不少贡献。重点提案的办理协商,还邀请群众代表列席。

今年,自贸区是厦门两会热词之一,市政协常委会将着重就自贸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2014 探索政协委员“电视问政”

陈修茂说,过去一年,市政协常委会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建言献策,为建设美丽厦门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提升协商效果,在3项常委会专题协商、1项对口协商和10项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中,邀请基层部门代表、群众代表列席协商会议。

各区的政协也积极探索协商民主发展的有效形式。其中,思明区开创了政协委员“电视问政”的履职新形式。

2015 基层民主协商分量更重

对于今年市政协的工作,陈修茂说,要把市委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实到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当中。

今年,市政协将着重就“十三五”规划制定、自贸区配套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电子商务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拓展对台交流合作等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基层民主协商的分量将更重。他说,市政协将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围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拓展基层民主协商,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相关新闻:

提案助推 基础养老金提高30元

东南网2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林增 骆余民吴晓平)昨日上午,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高玉顺向大会做了市政协常委会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去年,市政协共征集提案628件,经审查,立案581件。截至去年9月30日,全部提案按期办结,提案所提建议得到采纳的75件,部分采纳的445件。

去年,政协委员们的提案,推动了厦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关于建设岛内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提案,已推动岛内外一批公共自行车系统工程规划建设。

在民生建设方面,政协提案也很“给力”。关于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学条件、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等提案,推动了幼儿园的新改扩建,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入园学位。

关于发展养老服务、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等提案,相关部门积极采纳提案建议,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允许台资在厦兴办养老机构,扶持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此外,关于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应有所提高的提案得到采纳,基础养老金由200元提高至230元。

昨日,市政协还对2014年度优秀提案、优秀提案承办单位以及先进界别活动小组进行了表彰。《关于尽快在我市岛内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具体建议》等19件提案获得2014年度优秀提案。

海西晨报讯(记者 雷妤)拿起手中的报纸,翔安区副区长许霖把焦点集中在一条道路限速的新闻上。她提出一个问题:厦门是否有必要24小时限速?

在昨日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许霖建议,政协做重点提案时,应该结合民生反映的热点和难点,组织专家对一些问题做深做透。

“厦门520条道路限速,我认为限速这件事与城市道路的交通体系息息相关,应该慎重。”许霖回忆,去年厦门限速后,原先不堵的地方也变得拥堵,这件事被网络和报纸炒作后,某些道路又重新提速。她认为,当初的限速决定过于随意,限速并没有一个依据和标准,全部都是“一刀切”。

“是否有必要实行24小时限速?夜间十一二点,路上没车了,车子还只能慢慢开,这样本来不堵的地方也堵了。”许霖说,政府将一项内容交给一个部门处理时,往往就是谁牵头谁处理,部门的决策都是依据部门的规章制度,所受的限制比较大。这时候就需要政协来组织一批专家,比如道路设计专家、交通专家等几个方面,一起来帮政府出谋划策。

另外,许霖认为,现在存在某些部门的规章制度互相制约的问题,这也会形成一个踢皮球的怪圈。如果要彻底改变这个现象,应该从源头上梳理,提出可行性的办法和建议。

海西晨报讯(记者 曾昊然)在昨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液化气罐该如何监管,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市政协委员、厦门海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泉说,他曾到市内多家餐馆调研,发现原先使用的大型液化气罐不见了,大部分换成了15公斤的小型液化气罐,排放在一起使用,最多的一家有7个小罐“排队站”,活像“葫芦七兄弟”。

他现场询问餐饮店老板,换小罐使用效果如何,老板告诉他:“其实隐患还是存在,而且是7个‘定时炸弹’放在屋子里。此外,每一瓶用完后,大约会剩15%无法使用,留也不是,扔也不是,造成浪费。”

“经过检查,气没问题,罐没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郑金泉认为,液化气罐不是原罪,问题出在监管缺位。他建议,今后监管部门应当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来约束液化气罐的使用。

其他委员也建议,可以设立全市范围内的液化气罐诚信使用档案,出现违规就记录在案,违规3次以上,就应申请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营业执照。

此外,也可以引入市民监督机制。监管部门应设立监督的微信、微博,鼓励市民以文字、视频、音频的方式把违规情况向监管部门举报,部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并给予市民一定的奖励。同时,对大排档露天摆放的液化气罐要严加监管。

分组讨论会上委员们纷纷发言。记者 唐光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小斌 陈佩珊 吴斯婷)

厦门,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在刚刚闭幕的福建省“两会”上,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一句“厦门,是一个值得作为家的城市”,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

美丽厦门,还有哪些环节亟待进一步改善、提升,大家如何共同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吸引人、更温馨、更宜居?这一议题昨日在市政协委员中引起热议,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点赞]

我们早已把厦门当成家

“我们港澳委员,很多是在厦门长大的,或者是厦门人,或是在厦门有投资,我们早已把厦门当成家。”市政协委员、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少华说,厦门确实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对厦门这个“家”,王少华十分爱护,有人说厦门生活节奏非常慢,她不认同,她说:“我觉得厦门很悠闲、环境很好,但生活节奏还是很快的,现在建设美丽厦门、建设自贸试验区,都需要我们快马加鞭,把政策用好。”

厦门市政协委员、香港东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良平告诉记者,他走过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厦门最适合居住,宜人的气候是宜居厦门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面很多人对厦门的印象都很好,如果厦门的交通设施能更加完善,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这座城市就会变得更好。”

蔡良平是泉州晋江人,已在厦门住了20多年。他笑着说,要住得舒服,就建议来厦门住。

[建议]

要推广厦门城市内在美

“要把厦门这个‘家’建设得更好,需要推广这座城市的内在美。”昨天,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市政协委员、香港工会联合会理事长吴秋北提出上述建议。

吴秋北说,除了环保和硬件建设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外,城市的内在美也非常重要。

内在美体现在每个市民的素质、修养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用修养、文化、法治来体现出厦门的内在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多做些内在美方面的推广,有了内在美,外在美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厦门地处闽南,是个很好的优势,因为闽南地区本身就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细节着手让“家”更温馨

“厦门靠海,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确实是一个值得作为家的城市。”在市政协委员、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杨行健看来,“家”应该处处透着温馨,给人一种安全感,同时还应该是开放的,尊重每一个人。

为了让“家”越来越温馨,让“家人”过得越来越好,杨行健建议多从细节着手,比如,从电梯安装扶手到对违章停车进行人性化执法,再到整治机动车随意使用远光灯,这些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温馨从何而来?杨行健表示,近年来,厦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人来了不是坏事,但人多了事就来了”。他强调,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应该真诚相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杜绝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行为。“先做好人,先把自己做好,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每一个人,也是杨行健对“家”的定义之一。“市民如果关注城市的问题,提出建议,说明他爱这个‘家’。”杨行健认为,只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一点点推动城市发展。幸运的是,厦门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正在朝好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