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沙坡尾将迎来改造。

征求意见会现场,代表踊跃发言。 记者 晋君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晋君)提起沙坡尾,说它是老厦门乡愁文化的初始记忆,这一点也不为过,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疍民文化、历史印记和文化创意。今年,沙坡尾将围绕避风坞清淤、路面修整、骑楼修缮、历史再现、危旧房改造、社区营造等方面进行改造。昨日上午,沙坡尾片区改造征求意见会在世纪中心会议室召开,社区居民和商家代表在会上畅所欲言,共同描绘沙坡尾美丽的明天。

6月起将着手实施改造

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表示,沙坡尾是“最厦门”的地方,厦门人想寻找回忆、外地人想了解厦门,都会到这里来。自2013年完成避风坞的截污工作以后,今年将进行清淤工作,在清淤的同时对房屋、路面等进行整体的改造。本次征求意见会将以原住民为基础,真正了解居民的期盼。“接下来这样的意见征求会议还会召开几次,在6月份开始着手实施改造。”据悉,厦港街道将会委托设计单位为沙坡尾房屋的立面屋顶改造设计图纸,居民按照图纸进行统一式样的修缮、改造。

在会上,有人提出疑问,未来沙坡尾人气旺盛之后,是否会有大量烧烤店等污染较大的商家入驻?对此,姚玉萍认为,对片区的业态需要同居民一起商谈,更需要产权人对进入业态进行把关。

台湾社区营造专家、沙坡尾社区营造中心执行长郑道聪表示,大家都希望能保留沙坡尾的美丽,居民们发言踊跃,一开始就表态会对改造工作支持。作为第一个发言的居民,大学路86-88号业主表示,自己会无条件支持沙坡尾的改造工程,改造规划的石板路让她想起了小时候记忆中的厦门。

变身第二个“马纳罗拉”

在征求意见会上,厦门都市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对厦港避风坞景观改造提升设计项目进行了初步的介绍。据了解,沙坡尾是厦门城市边界间仅有的一处避风港,是老城区最古老的记忆,本次将从立面提升、地面提升、文化提升和共同缔造四个方面对沙坡尾进行改造。

与沙坡尾同为渔村的马纳罗拉小镇位于意大利利古利亚,是一个处于悬崖上的小镇,也是城市发展的一处文化记忆,改造前,该小镇的楼房较为混乱。改造后,人们可以在小镇的葡萄园和梯田散步,观察悬崖边上颜色各异的楼房。陡峭的山崖,满山的葡萄园,彩色的房子和清澈的海水是这里最大的特色。

在沙坡尾的改造中,将借鉴马纳罗拉的经验,将楼房建筑立面及屋顶格调梳理统一,靠山面海,利用文化及地势优势,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并延续渔港的记忆。

今后,厦港街道还将举办多场居民征求意见会,相信在原住民的共同参与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沙坡尾的景观将得到极大的改变和提升,成为第二个马纳罗拉。

恢复老厦门的最初记忆

今后,沙坡尾将结合疍民文化展示、沙坡尾历史变迁视频等,设疍民文化展示馆,让游客直观了解玉沙坡历史变迁的点滴。现状路面将还原原有古石板路,寻找避风坞老厦门的最初记忆。

在沙坡尾改造中,考虑恢复接官亭。据相关文献记载,沙坡尾避风坞当年屹立着一座接官亭,恢复接官亭,兴建接官亭,是重现历史的记忆。避风坞作为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渡口,是古时厦门到台湾的重要历史港口,修复接官亭文化节点,对闽台海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坞界是避风坞与街区的分界线,现有的10多块坞界牌独具历史文化意义。如果将埋下去的坞界抬高,整体显露出来,结合历史文化故事,将10几块坞界有序联系起来,将形成文化的记忆牌。此外,古戏台也会进行一些改造,以满足不同节日的表演使用需要,又不失老厦港的文化特征。

在地面提升中,还将在沿岸铺装、岸线处理、景观平台、夜景照明等方面进行改造。美丽厦港,共同缔造,在昨天的讨论中,居民也提出,在做好硬件的同时,也能同步提升软件建设,能够建成居民、店家、游客三位一体的文明街巷,建成垃圾不落地和无烟区的示范点。

沙坡尾。(记者 王协云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蔡镇金)很多人知道,沙坡尾是厦门最为古老的港口,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前的沙坡尾是什么模样。昨日,由央视纪录片摄制团队拍摄的纪录片《沙坡尾》在厦门举行试映会,影片通过老一辈们回忆在沙坡尾造船打鱼生活的点点滴滴,揭开记忆中的美丽沙坡尾。

试映的纪录片时长45分钟,以海洋考古学者、地道的沙坡尾人许路建造“南台II号”和对沙坡尾进行海洋民族志调查作为线索,串联起造船师傅汪振芳、七十五岁的渔民阮亚婴、沙坡尾最后一位还在船上生活的原住民黄朝乞等人的记忆。

影片中多位沙坡尾耄耋老人讲述的一个个造船、打鱼经历与生活习俗信仰,以及展示的老旧实物,复原了沙坡尾海洋文化的历史印记,引发了在场观影人的追忆。据了解,《沙坡尾》摄制团队曾欣、张华、庄冬强等人,都有丰富的央视纪录片制作经验,纷纷被沙坡尾古朴并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原生态老港口吸引,有了做一部沙坡尾纪录片的冲动。同时,许路已经持续关注沙坡尾十几年了,他的团队持续用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的方式,整理搜集了大量沙坡尾渔业、造船业、渔民生活习俗等海洋文化的资料,呼吁保护沙坡尾。

想法不谋而合,双方便决定拍摄这部《沙坡尾》,以此记录和考察沙坡尾保留与保护的实践,并留住记忆中的美丽沙坡尾。去年6月份纪录片开拍。像很多影片一样,拍摄中,他们也遇到了资金的压力。大家商量后,发起了众筹,最终118人参与众筹,众筹金额达到106120元。

试映的《沙坡尾》是粗剪版,还不是最终版本,目前《沙坡尾》还在继续拍摄,最终时长预计90分钟。此外,许路说,纪录片摄制团队将共同做厦门港6个原住家庭与老人的口述历史单本纪录片,形成一个立体的社区影像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份“社区影像档案”。

海西晨报讯 “你来或不来,主人不一定在;主人在或不在,你都可以来。”这是沙坡尾大学路19号一家店门口小黑板上的字,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是家无人看管的免费咖啡店,消费完给不给钱全靠自觉随意。老板平日不在店里,出现时也是“隐身”,来到这里你便是这里的主人。听到居民这样的描述,记者半信半疑,决定前往该神秘咖啡店一探究竟。

无人看店 自给自足

走进大学路上众骑楼间这家不起眼的小木门“巢”店,看见一条小狗蹲在门前“看店”。十几幅由专业摄像师拍摄的裱框相片挂在两旁的白墙上。各式各样新奇又古怪的老物件或整齐或错落地摆放在各个角落。一个小桌上的7本留言簿里,写满游客来此一游后的心情。走到走廊中间,墙面凹处“藏”着不到1平方米的茶室,摆放着简陋的茶桌椅和茶具,可容纳2-3人。这条15米走廊的尽头,是一间面积更大的茶室,可容纳十多人。

但环顾四周,无收银台、服务员,只有消费者。

“来,过来喝茶!”来到二楼,两位边嗑瓜子边泡茶的女子招呼记者。“其实我们也是来玩的游客,这店没老板,我们都得自己动手。”她们说,在这里很自由,也很考验大家的素质,我们都会自己带东西来店里,吃完后剩下的留在店里,还会支付一些钱。

记者在留言簿上看见,许多游客,路过“巢”店,内心都为之一震,并在此留言。“大隐隐于巢,城市乌托邦。”“一楼喝茶,二楼咖啡,全部免费,很多东西都是各路朋友自己放在这里的,爱上这里了。”

打造自由的消费方式

随后,记者拨通了店主人邵爷在小黑板上留下的电话号码,主人热情赶来接受采访。

“我们喜欢广交朋友,不喜欢拘谨的环境,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打造这样一个免费休闲场所,供人免费喝咖啡、喝茶、发呆、聊天、看书,是我们将理念付诸行动的一个尝试。”邵爷是“巢”店的三个合伙人之一,他说一个需要付费的地方自然就会有服务,人就会变得不自然、不自由。

因此,他和其他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帮主”、利斌一同出资,开起了这家让人瞠目结舌的奇店。“我们没有产品、没有服务,客人就是这里的主人。”“帮主”说道。

起初,他们租下这家月租5000元的3层小店面,到旧货市场淘货,去已拆迁房里捡旧物,3个人一起装修。“咖啡机、相框等物件都是朋友赞助的。”

邵爷说,之所以选择在厦门开这样一家店,是因为觉得厦门有文明的土壤,市民素质比较高。“在这里,我很自信地说,这种文明风尚能够被我们带动起来,我们花点钱,让更多人受益和享受这种文明的氛围,何乐而不为?”

店里东西没少反而增多

无人看店,不怕东西会丢吗,或者被损坏吗?邵爷介绍,从去年6月开店至今,店里的东西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茶叶、咖啡豆、零食等,都是客人留在“巢”店的,有些人第二次来时甚至会特地带东西过来。

“巢”店里有个助巢箱,有许多人往里面投钱。 邵爷说:“1元钱居多,偶尔也有100元的。”

针对店内偶尔发生的不文明现象,“巢”主人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提醒。比如,在店里贴了许多有趣的标语。“三杯不入巢”便是提醒大家喝了酒或酒醉后就不要进入店内。还有如“饮茶自便,随手清理;话语清凉,来去自在”、““走时要比来时好” ”等标语。邵爷说,在这里,大部分客人都比较自觉,还会互相提醒,走的时候收拾好才离开。

邵爷还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300多人有店里的钥匙,可以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