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危婧璟)“外地渔民朋友,请您在6月10日前自行将船舶驶离避风坞,回到原籍港。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无证照船舶主,你们好……”昨日,停靠在避风坞的外地渔民朋友和无证照船舶船主都收到了一张红色或者黄色的温馨提示单,提醒还未驶离的船舶按期驶离。

昨日,厦港街道联合渔港监督局、沙坡尾边防所、厦港执法中队,针对停泊在避风坞的外地渔船和无证照渔船,“登船”进行宣传和提醒。同时,厦港执法中队还对避风坞沿线占道经营海鲜的摊主进行劝离,6月1日后将不允许在避风坞沿线摆摊。

据悉,沙坡尾常出现渔民占道经营贩卖海鲜的情况,特别是清晨有些渔民的叫卖声影响到居民的日常休息,有些商贩甚至将宰杀后的鱼内脏等残留物随地丢弃。此外,沙坡尾还停靠着未退出的船只,船上的渔民制造了一定的生活垃圾且直接排放至避风坞,有渔民甚至在船上烧纸,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避风坞的渔船都将退出,仅保留部分历史风貌的渔船。

沙坡尾整治后脏乱差的景象将得到改善。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林珊 王绍亮 实习生 苏冬梅 蔡姗姗)昨天上午,沙坡尾避风坞内有证渔船全部签约完毕,开始转产上岸。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在6月10日前组织渔民移交渔船和船舶证。上岸之前,渔民还将驾船在近岸“兜风”,向曾经的海上生活和这个古老的避风坞表达最后的深情。

渔民满意转产政策

希望沙坡尾未来更美丽

5月13日,厦门渔港监督局、厦港街道、沙坡尾边防派出所等部门召开渔船上岸动员会,并介绍办理流程及补助政策。据厦港街道表示,本地有证渔船的船东、渔民对避风坞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沙坡尾改造得更美丽、更整洁,他们积极配合开展工作,19日上午即全部完成签约,同意上岸、转产。

签约渔民中,除了几人工作还没落实外,其余的都已到退休年龄或已就业。令人感动的是,暂时未就业的渔民说,未来避风坞需要从事与渔船有关的工作,他们都愿意做。

据悉,这么快完成签约,主要是很多渔民对于此次的渔船退出和渔民转产上岸政策很满意。一周内完成签约的渔民,除了给予应有的补偿,还有额外的奖励。同时,为了方便渔民办理手续,5月14日起在蜂巢山社区开设“一站式”办公,还有专人负责现场咨询,让来办理渔船退出和渔民转产上岸的渔民一次就办齐全所有手续。

完成渔船上岸、渔民转产签约仪式后,接下来相关部门将组织有序交船、交证。经过筛选,破旧的渔船直接运到翔安处理,比较有特色、较完整的渔船则会保留,待避风坞整治完成后,经过修缮的渔船放回避风坞内,留住老厦门港的记忆。

给每艘异地渔船发公告

劝导他们退出避风坞

据统计,长期停靠在沙坡尾避风坞的渔船有141艘,其中58艘是异地船舶,包括龙海籍49艘、海门籍9艘。

几乎所有本地渔船的渔民在岸上都有固定住所,真正生活在海上的是异地作业渔船的渔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吃喝拉撒及洗衣等污水和垃圾都直接排放入海,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卫生,同时也给消防和安全带来隐患。

为了劝导这些异地渔船离开沙坡尾,厦港街道将给每艘船上的渔民发放一封信,要求他们在6月10日前全部退出避风坞。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危婧璟)“沙坡尾避风坞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工作进展顺利。思明区厦港街道昨日传来消息,截至昨日中午,75艘有证船舶全部签约完毕。

签约后,厦港街道将很快启动交船、交证工作。6月10日前,所有渔船将全部退出,沙坡尾避风坞将实施封闭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避风坞内长期停靠的无证船舶和龙海船舶也要在6月10日之前全部驶离。超出规定期限的,将视为无主船舶予以拆解。

厦港街道透露,根据这几天对居民意见的收集,一些船况比较好的船只,将不进行拆解,而是通过保护性修缮,再让渔船回到清淤后的避风坞内,留下历史的记忆。

那么,沙坡尾片区将如何改造呢?厦港街道正在根据共同缔造的理念,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就在昨日下午,驻扎在沙坡尾社区的台湾社区营造专家郑道聪在大学路128号召开了一次小型见面会,沙坡尾的原住民、文艺青年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沙坡尾的愿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据悉,这样的见面会还将持续进行,尽可能多地收集居民意见。

 

昨日,仍有不少渔船停靠在沙坡尾。记者 梁凯鸿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梁凯鸿 通讯员危婧璟)沙坡尾没有了渔船,还是原来的避风坞吗?近日,随着沙坡尾即将封闭改造,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沙坡尾的未来。

昨日,厦港街道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布了沙坡尾封闭改造的进程及未来沙坡尾的相关规划。据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透露,截至昨日下午5点,75艘本地渔船全部签署《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经济补助协议书》。下一步街道将对剩余约二十几艘外地渔船进行劝退。

那么,未来沙坡尾会变成什么样呢?姚玉萍强调,接下来,将从这75艘渔船中挑选出保存较为完好、有地方特色的渔船进行修缮,并将其重置回避风坞,保留住沙坡尾这个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但具体方案还未敲定,还在征集意见中。”

伴随今年下半年即将启动的清淤工程,今后避风坞有望出现古船摇曳、绿水悠悠的美丽画面。另外,沙坡尾还将从路面修整、骑楼修缮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锁住“乡愁”这个主题,以修旧如旧为方向,打造一个崭新但却带有浓厚乡愁的沙坡尾。

相关新闻

沙坡尾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住在沙坡尾沿岸的居民向记者反映,沙坡尾常出现渔民占道经营贩卖海鲜的情况,有些渔民的叫卖声影响到居民的日常休息,有些商贩甚至将宰杀后的鱼内脏等残留物随地丢弃。“希望环境能够得到整治,还我们一个干净的沙坡尾。”居民黄先生说道。

此外,沙坡尾还停靠着未退出的船只,船上的渔民制造了一定的生活垃圾且直接排放至避风坞,有渔民甚至在船上烧纸。

除了占道经营、乱丢生活垃圾等乱象外,外地渔船违规停靠沙坡尾避风坞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厦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昌耀介绍,根据渔监局的相关规定,60马力以下的小型渔船只能在本市水域内活动。

6月10日前,外地渔船全部要驶离沙坡尾。 郭航摄

渔民们正在签订退出协议。王绍亮摄

厦门晚报讯(记者 王绍亮 实习生 蔡姗姗)昨天是办理沙坡尾避风坞渔船上岸手续首日,在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前来办理渔船退出事宜的渔民络绎不绝。当日,就有25艘渔船主签订退出协议,占有证船数量的三分之一。

70岁的渔民老张说,尽管有点不舍,但自己划不动了,年轻人怕吃苦,又赚不到什么钱,所以就退了。

厦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沙坡尾片区正面临整体提升,不要误以为今后就没有渔船停靠了,只是没有作业的渔船,目前正在多方讨论如何复制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渔船;同时,还将从六个方面提升沙坡尾片区,再造一个让人瞩目的“玉沙坡”。

现场

本地75艘有证渔船,第一天退了25艘

昨天,厦门渔港监督局、沙坡尾边防派出所、厦港街道和各个社区在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现场办公,办理渔船退出和转产上岸的渔民,可以在此一次办齐所有手续。一站式服务现场还张贴了办理流程,现场还有专人提供咨询。

听说渔船上岸不仅有补助,早退还有奖励,不少渔民特意在第一天就签订了退出协议。

据统计,长期停靠在沙坡尾避风坞的渔船有141艘,其中本地船舶83艘(75艘有证、8艘无证),异地船舶59艘(龙海籍49艘、海门籍9艘)。昨天,就有25艘渔船主签订退出协议,占本地有证船数量的三分之一。


沙坡尾避风坞内目前还非常脏乱。

心声

渔船上岸后,希望沙坡尾越改越好

渔民老陈今年68岁,一出生就跟着父母在船上生活,12岁就能自己独立开船捕鱼,之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渔船。直到1959年的那场特大台风,把他从海上“刮”到了岸上。55岁时,他从渔业公司退休。

“跟船感情很深,有点不舍,但年纪大了划不动了。”老陈说,如今他在家陪老伴、孩子和孙子,感觉挺好。

“以前生活很辛苦,尤其是台风天,在船上生活一定要不怕风险、不怕死。”老陈说,早期在船上生活,条件很不好,船很小、很破,不像现在是机械船,都得要自己划。如果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遇到风浪,来得及就马上靠岸,来不及就只能鼓起勇气迎风作战了,很危险的。

渔民老张今年70岁,听说渔船要上岸,他有点不舍但还是挺开心的。他说,以前在船上生活太辛苦了,夫妻俩开着一艘6.6马力的船,现在年纪大了,也开不动了。想交给下一代,可年轻人出海没一两年,就嫌太辛苦,不出海了。如今,渔船就“躺”在避风坞里,跟他一样,“退休养老”了。

“渔船上岸后,政府还要对这一带进行整治改造,希望环境能变好。”渔民老阮说,过去沙坡尾环境很好、很干净,想吃螃蟹、虾等海鲜,卷起裤脚就可直接下海抓来吃。现在环境不是很好,淤泥那么多,有点脏,所以他响应号召退出,希望沙坡尾越改越好。

解释

避风坞功能早就变了,船上生活有安全隐患

厦门渔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并不是现在才取消沙坡尾避风坞渔船停泊功能,其实早在2003年建演武大桥时,因为高度有限制,避风坞就已不具备渔港功能,大的渔船根本进不了,政府就在高崎规划了避风坞。与此同时,沙坡尾避风坞渔船管理规定也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废止了。

其实,渔民们绝大多数都在岸上生活了,真正的疍民(终年漂浮江海、以船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的船民特称,也称作“漂着的人”或“海上吉普赛人”)非常少,已经很少有人出去捕鱼了,大部分渔船就静悄悄地停在那里。每当潮水退去,避风坞淤泥完全暴露,这里的环境并不好。

不过,仍有小渔船开进来。在船上生活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还带来卫生、治安问题,渔民是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喝拉撒全在避风坞里,给环境带来不小的影响。


出路

本地渔民可转岗,外地渔船6月10日前驶离

厦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从5月14日起,将根据渔民需求,每个星期选取两三天,尤其是增加双休日办理时间,厦门渔港监督局、沙坡尾边防派出所、厦港街道和各个社区在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现场办公,办理渔船退出和转产上岸的渔民,可以在此一次办齐所有手续。希望渔民们根据公告发布的时间集中办理。

这名负责人表示,对于上岸的渔民,有转岗能力的,厦港街道劳动保障所将提供就业岗位供其选择。同时,还将有针对性地免费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让上岸的渔民转产后能有一技之长,重新就业。

昨天,在蜂巢山社区三楼办理退出协议现场,厦港街道还派出工作人员不仅现场做就业咨询,还发布最新的招工信息,10家用人单位提供64个就业岗位,如保安、保洁、服务员、收银员等岗位,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60岁。

这名负责人介绍,尽管沙坡尾避风坞长期停放141艘渔船,但是补助和奖励对象只是厦港街道辖区内经厦门渔港监督局登记在册的小型渔船所有产权人,在封闭之前可到所在社区居委会咨询渔船退出和渔民上岸转产转岗有关事宜,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避风坞内长期停靠的无证船舶和龙海船舶,应在6月10日之前全部驶离,否则将视为无主船舶予以拆解。今后,船舶违规停靠或在避风坞内活动的,由相关部门予以查处。

改造

留下乡愁留下历史,再造一个“玉沙坡”

厦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沙坡尾避风坞改造,应该留下乡愁,留下历史,而不是脏乱差。

6月份沙坡尾片区将进行整体提升,将从硬件设施升级、文化精神塑造、文化精神塑造、人文素养凝聚等多个方面加大改造力度,着手从渔船上岸、避风坞清淤、避风坞沿岸路面修整、危旧房改造(含骑楼修缮)、沙坡尾历史再现和社区营造六项内容,再造一个让人瞩目的“玉沙坡”。

玉沙坡

沙坡尾避风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早期的厦门港是一湾弧形的海湾,沙坡尾一带海湾呈月牙形,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的美称。

沙坡尾如何转型,大家很关注。(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厦港街道已有概念性方案,力争年底初见成效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危婧璟)沙坡尾避风坞实施封闭管理,避风坞内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昨日下午,思明区召开媒体通气会,就这一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通报。据了解,昨日已有三分之一有证渔船签订了补助协议。另外,对沙坡尾片区改造、疍民文化传承、避风坞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有关部门昨日也进行了解释。

【焦点问题1】

如何留住沙坡尾闽南味?

在避风坞封闭、渔船退出、渔民转产转岗后,沙坡尾片区,将如何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成为居民感受“乡愁”之所在?思明区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说,目前街道已委托设计单位针对沙坡尾避风坞的改造提升提出了一份概念性方案,希望年底初见成效,明年有大改观。

据悉,随着避风坞清淤工程的启动,厦港街道拟对避风坞沿线建筑进行“微改造”,对破损的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整理”,恢复沿线建筑的闽南特色。

姚玉萍说,沙坡尾片区的改造提升需要依靠共同缔造的理念,让所有居民来参与。

记者了解到,《思明区老城区私危房翻建解危以奖代补办法》也已经正式出台。根据这一办法,包括厦港街道沙坡尾片区的私危房业主,若有自行改造意愿的,可以在思明区“以奖代补”的补助下,享受设计援助、测绘援助等鼓励政策,自行翻建解危。


【焦点问题2】

为什么要让渔民上岸?

“原始不等于生态。这些渔船停泊在避风坞内,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都在水面上,生活垃圾、大小便都直接排入海里,产生了环境污染以及治安、消防等隐患。”针对市民普遍存在的疑问,渔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释。

自从演武大桥建成通车后,避风坞已经不具备渔港功能。不过,仍有不少渔船长期停靠沙坡尾避风坞内,这样的渔船共计141艘。其中,本地船舶83艘(有证船舶75艘,无证船舶8艘),异地船舶58艘。这些本地有证渔船中,有55艘长期停靠港内未出海,另外20艘也只是偶尔出海。

昨日,住在南溪仔乾街的阮亚婴回忆说:“我小时候,避风坞的水质很好。这几年来,避风坞的环境越来越差,改造很有必要,我们渔民也希望避风坞越来越美。”

【焦点问题3】

疍民文化是否会消失?

有市民提出担忧:渔船退出渔民上岸后,疍民文化是否会消失?对此,厦港街道解释道,疍民是指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的渔民,现在早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疍民,“避风坞的渔民在陆地上都有自己的家,他们的生活已经从海上转移到了陆地上。”

此外,2008年厦港街道为了保护疍民文化,在沙坡尾社区建设了疍民风采展示室,并收集和购买了许多疍民的首饰、衣服、照片等。在今后沙坡尾有机更新中,街道也将寻找合适地址,对疍民风采室进行有机更新,让更多的人了解疍民文化,并传承疍民文化。

【现场】

渔船退出渔民转产转岗

工作启动首日 25艘渔船签约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危婧璟)昨日上午,75岁老渔民阮亚婴早早地来到了厦港街道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在“沙坡尾避风坞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经济补助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四艘船,补助金、奖励金加起来的补助费用超过50万,我真的很满意。”阮亚婴说。

昨日是“沙坡尾避风坞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工作启动后的第一个签约日,据了解,沙坡尾避风坞75艘有证渔船(即在厦门渔港监督局登记在册的厦港街道辖区内的小型渔业船舶)可享受补助,昨日已有25艘渔船签订补助协议,占有证渔船的三分之一。记者在厦港街道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的“一站式服务”现场看到,现场张贴了醒目的办理流程,厦门渔港监督局、沙坡尾边防派出所、厦港街道和各社区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在这里,相关手续可一站式办齐。

值得一提的是,厦港街道还为转产转岗的渔民提供转业培训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渔民上岸转产后能有一技之长。昨日在“一站式服务”现场,厦港街道劳动保障所张贴了近80个岗位的招工信息。记者注意到,这些工作岗位的年龄限制较少,有的岗位可接受60岁以内的员工。

东南网5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通讯员 危璟婧/文 常海军/图)75岁的阮亚婴,带着渔业船舶证书,为他的4艘小渔船办理了“退役手续”。他和他的渔船们,正式告别了沙坡尾避风坞。

昨天,沙坡尾25艘本地渔船的船东办理了渔船退出手续,开始转产上岸。

6月10日起,沙坡尾避风坞封闭整治,开始清淤。原有渔船,或上岸,或另择停靠点,这里不再停靠作业渔船。

据介绍,长期停靠在沙坡尾避风坞的渔船,有141艘,本地83艘(有证船舶75艘)。大多数的渔船,都已经很少再出海,据渔监统计,只有20艘船偶尔还会出海。昨天,1/3的本地有证渔船都去办理了退出手续,而阮亚婴可以领到51万元的补助款。

这次沙坡尾避风坞封闭整治,渔船上岸,有人担心,从此以后再也无法在沙坡尾看到原始的疍民生活。

对此,有关人士表示,沙坡尾避风坞里,疍民们在这几十年早已陆续上岸。“除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坚守在渔船上外,坞里早已没有疍民生活了。游客和市民平时看到的渔民,并不是厦港疍民,也不生活在船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龙海、海门的渔民,大多是在龙海捕鱼后停靠到沙坡尾贩卖。”据统计,有58艘异地船舶,长期停靠在这里。

沙坡尾避风坞封闭整治,今后不再停靠作业渔船。外地渔船劝离,本地渔船如果不想上岸的,也可以选择到高崎避风坞停靠。

作业渔船将退出沙坡尾。

《沙坡尾避风坞下月起封闭整治》后续

海西晨报讯(记者 梁凯鸿 通讯员 危婧璟)晨报日前报道了沙坡尾避风坞将封闭改造的文章,引起众多读者关注。昨日,厦门渔港监督局、厦港街道联合沙坡尾边防派出所、碧山派出所等单位召开媒体见面会,就沙坡尾避风坞6月将封闭一事做出详细说明。

记者从会上获悉,本次渔船退出工作力度将加大,从14日起,厦港街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便于渔民咨询和办理相关手续。记者了解到,当地共有75艘本地有证船舶,截至昨晚,共签订了25份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经济补助协议书。

今后厦港渔船如何安置

有市民追问,长期停在沙坡尾的渔船如何安置?

厦门渔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渔民将有两种选择:若配合本次渔民上岸,只要是在厦门渔港监督局登记的厦港街道辖区内的小型渔业船舶,可按相关标准申请并领取补助;若放弃本次政府补助,想继续从事渔业的,可自行将渔船停放至高崎等港口。

此外,厦港街道还为上岸的年轻渔民提供就业机会。

沙坡尾今后是否有渔船

“没有渔船停靠,沙坡尾独特的味道不也消失了吗?”近日,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疑问。

按照思明区政府的公告,今后沙坡尾不再停靠作业的渔船。不过,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表示,目前在考虑将具有历史价值的渔船进行复制和修缮,重新放置到清理整治后的避风坞内,这一构想尚处在多方讨论和征集意见阶段,欢迎市民就此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各方声音

市渔监局:

沙坡尾早已无渔港功能

厦门渔港监督局相关发言人表示,早在2003年演武大桥建成后,沙坡尾就已不具备渔港功能。那时大船不能进来,只有小型船只可以出入。大部分机动船还会对避风坞海域造成污染。

文史专家彭一万:

避风坞遗址建成博物馆

“没有渔船停靠,沙坡尾避风坞概念也就没有了,这里以后就是避风坞遗址。”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沙坡尾是从渔村转变成繁华的渔港、渔市的,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沙坡尾渔市受到八市、电商及加工海鲜伴手礼等的冲击,厦港渔民上岸转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渔民首先要思想转型,再到产业转型。

彭一万建议,沙坡尾应保留一部分船只,让它们像文物陈列在博物馆中一样陈列在避风坞遗址里,保留坞界碑、铁链、石阶等沙坡尾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还原旧时沙坡尾景象。可通过影雕、浮雕等形式展现老照片场景,陈列在避风坞岸边。结合疍民文化(衣服、头饰)、歌仔戏、南音、送王船等传统文化,留住乡愁。

渔民阮亚婴:

对避风坞整治感到欣慰

阮亚婴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今年70多岁的他拥有4艘渔船,这次他签订协议后共领到51万多元补贴。他说,虽然他早已不再靠捕鱼为生,但由于对大海的感情,他每个月还会出海7次,去看看他深爱的大海。同时,近年来,他也目睹了沙坡尾避风坞环境开始变得脏乱。“以前想吃螃蟹,在避风坞里一抓就能抓到。现在不行,要出海才能捕到。现在避风坞要开始整治,我很欣慰。”

厦港街道:

将还原历史

留住乡愁

“这次封闭整治的同时,我们还将从坞内环境整治和路面修整等方面对沙坡尾进行提升改造。”厦港街道表示,今后的沙坡尾发展方向是留住乡愁,在保留大量老物件的基础上,还将考虑重建接官亭、重置旧牌坊,尽可能地多些历史记忆的元素,还原历史、留住乡愁。

另外,避风坞堤岸长约70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避风坞内淤泥表面标高0.0—2.0(黄海高程)不等,低潮位时淤泥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市水务集团于2013年完成污水截污,淤泥臭味大大减少,但由于淤泥堆积厚度约0.5米—6米不等,退潮时坞内淤泥裸露,垃圾、杂物多,景观环境有待改善。街道拟于今年下半年启动沙坡尾清淤工程,并在下月开始实行封闭管理。

东南网5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通讯员 危璟婧/文 吴晓平/图)6月10日起,沙坡尾避风坞将封闭整治。原有渔船,或上岸,或另择停靠点,这里不再停靠作业渔船。

近日,思明区政府、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了《关于厦港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的公告。公告中说,沙坡尾片区将进行整体有机更新,避风坞要进行清淤和封闭管理。

目前,关于沙坡尾片区整体提升方案,还在征求居民意见阶段。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可以发送邮件至hxdbzj@163.com,我们将收集整理后一起反馈给相关部门。

封闭主要是为了清淤

避风坞堤岸长度约70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曾经这里沙净水清,但现在,沉淀了厚厚淤泥。低潮时,乌黑的淤泥掺杂着各种塑料袋、垃圾,暴露在水面上,恶臭难闻。6月10日起,避风坞将封闭管理,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清淤,让水体有机更新。

渔船上岸或另择停靠点

在清淤的同时,避风坞也将封闭管理,今后不再停靠作业渔船。

据统计,长期停靠沙坡尾的渔船共计141艘,其中,本地渔船83艘。这些渔船,或上岸退出,或另择停靠点。

对于本地渔船渔民,政府引导退出,帮助他们上岸转产转岗。对于无证船舶和外地渔船,则劝离,杜绝作业船只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治安、消防隐患等问题。若6月10日前没有自行离开,将视为无主船舶予以拆解。

避风坞沿岸非法占道经营摊点,也将进行取缔,6月1日前全部清除。渔民自行搭盖的木栈道、摆渡引桥及小码头,也要拆除。

公告发出之后,不少人误以为避风坞将不再停靠渔船,大为惋惜。对此,有关人士说,这是误解。按照公告,只是明确以后不再停靠作业的渔船。是否将具有历史价值的渔船进行复制和修缮,放置到清理整治后的避风坞内,目前还在多方讨论和征集意见。

据了解,沙坡尾片区将进行整体提升,从硬件设施升级、文化精神塑造、人文素养凝聚等多方面加大改造力度,再造一个众人瞩目的“玉沙坡”。

沙坡尾早在2003年就已经不具备渔港功能了,整治将对沙坡尾进行有机更新。

海西晨报讯(记者 梁凯鸿)昨日,记者获悉,沙坡尾避风坞将于下月进行封闭整治。近日,思明区政府、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了《关于厦港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的公告。公告指出,沙坡尾今后将不再作为渔船停泊点。

记者从厦港街道方面获悉,厦港避风坞于2003年演武大桥竣工通车后,已不再具备渔港功能。如今,坞内本地渔船大部分均已经不再从事捕捞作业。“作业船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且存在治安、消防安全等隐患。”厦港街道表示,沙坡尾片区将进行整体有机更新,通过给予本地渔船渔民适当补贴的方式,有序引导渔民退渔上岸转产,还避风坞一片宁静。

沙坡尾片区提升方案中提到,将着手从渔民上岸、避风坞清淤、沿岸路面修整、骑楼修缮等几方面,对沙坡尾进行提升改造。

据了解,长期停靠沙坡尾的渔船共计141艘,其中,本地渔船83艘。

公告透露,避风坞将于2015年6月10日起正式进行封闭整治,今后不再作为渔船停泊点,有停泊需求的渔船届时应另择停泊点。此外,厦港街道辖区内经厦门渔港监督局登记在册的小型渔船所有权人,应于2015年6月10日前,前往所在社区居委会咨询渔船退出和渔民上岸转产转岗有关事宜,并办理相关手续。在避风坞内停靠的其他渔船,也应于2015年6月10日前自行离开。

避风坞堤岸长度约70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的常年排放,避风坞沉淀了厚厚的淤泥。退潮时,淤泥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恶臭。这也成了一直困扰这里的顽疾。随着沙坡尾的提升改造,清淤工作也将加快进程,并确保避风坞在低潮时仍能保持一定水位,让水体有机更新。

玉沙坡曾集三港于一体

据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早期的厦门港,仅仅是一处月牙形海湾,与如玉的沙滩连成一片,被雅称为“玉沙坡”。按照渔民们的习惯说法,以碧山岩流下的南溪仔为界,把海边沙滩较远靠老市区处称作“沙坡头”,较近靠厦门大学处称作“沙坡尾”。

“厦门港的发源地就在玉沙坡,这里曾集渔港、军港、商港三位一体。外贸业、造船业、航运业都得到长足发展。玉沙坡是当时厦门所有港口中规模最大的。”

彭一万说,这里就像一本会呼吸的历史书,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记忆。“郑成功曾在这里训练八千铁人兵,近现代著名诗人黄瀚和厦门诗人、文史学家李禧等人还专门作诗记载这段史实。”

沙坡尾立面改造后效果(将根据居民意见调整)

东南网4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通讯员 危婧璟/文 吴晓平/图) 今年6月,沙坡尾避风坞沿线建筑将进行立面改造提升,修旧如旧,恢复沿线建筑的闽南特色。

有太多渔港记忆的沙坡尾避风坞,该如何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昨天,厦港避风坞景观改造提升概念性方案出炉,厦港街道特意就该片区的改造提升向居民征求意见。

沿线建筑进行“微改造”

在沙坡尾片区,思明区正尝试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推动这一片区的改造提升。目前,厦港街道已委托设计单位针对沙坡尾避风坞的改造提出了一份概念性方案,希望年底初见成效,明年有较大改观。“不过,这并不是最终定稿,避风坞怎么改造、片区如何管理、业态如何发展,每走一步,我们都要充分听取居民的建议,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厦港街道有关人士说。

在这份概念性方案里,导报记者注意到,从高空俯拍,沙坡尾避风坞高高低低的建筑立面略显杂乱无章。在6月即将启动的立面改造中,厦港街道拟对避风坞沿线建筑进行“微改造”。也就是对破损的建筑立面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建筑立面进行整理,恢复沿线建筑的闽南特色。

以奖代补 鼓励危旧房改造

该思路得到居民的一致肯定。家住大学路的张丽玉说,避风坞里的建筑,年代都已经很久远了,房屋的问题也不少,这次政府要牵头对立面进行改造,会让大家的房屋价值得到提升,居民也得到实惠。

据了解,思明区正在酝酿一份鼓励居民自发进行危旧房改造的方案,拟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居民自发参与危旧房改造。届时,专业设计机构将提供设计方案,对危房外部景观进行统一定位,居民再根据方案对其房屋内部进行修缮提升。

东南网5月14日厦门讯(本网记者 陈薪宇) 5月15日下午,由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闽南文化社区讲坛”将在厦门厦港街道沙坡尾社区居委会开讲。届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专家周长楫将主讲《闽南方言与文化》,与社区居民交流互动。

据悉,“美丽厦门文化提升——闽南文化进社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由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各街道办、区文化馆在基层社区举办,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相结合,旨在通过发扬闽南特色文化优势,拓展社区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实力、深化文明创建,打造温馨包容的和美村居。

该活动内容包括“社区文化提升”,即协助社区进行文化规划,营造乡音、乡土、乡情的文化氛围,前期确定8个社区作为第一批试点,2016年扩大到30个,并逐步向全市推广。此外,每个月举办一场“闽南文化社区讲坛”邀请闽南文化专家学者就闽南文化历史、内容、核心精神进行演讲,树立居民文化理念,提高文化自觉,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时,每年举办10场左右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展演”。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向社区介绍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根据社区文化需求,开展非遗传承人社区辅导、社区文化队伍培养、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等工作。

厦门晚报讯(记者 林珊 实习生 蔡姗姗)在老厦门人的眼里,沙坡尾是一个历史地标。央视纪录片导演率摄制团队历时8个月拍摄的《沙坡尾》,前日在中华儿女美术馆试映,主题定位为“留住乡愁”。

这部纪录片以厦门最古老的港口沙坡尾为背景,以十几年来收集整理有关沙坡尾史料的海洋社会学与海洋考古学者许路为“主角”,串联起造船师傅汪振芳、75岁的渔民阮亚婴及沙坡尾最后一名还在船上生活的原住民黄朝乞等人的回忆。

此次试映的45分钟影片为粗剪版,目前拍摄仍在继续,最终影片时长预计为90分钟。据厦港街道透露,这部纪录片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及新媒体播出。

厦门日报讯 灰头土脸的旧厂房、旧车间成了创意涌动的空间;毫不起眼的旧房子里藏着浓郁小资情调的文创小店;身边走过的居民或许就是知名的设计师、音乐家、画家……这就是现在的沙坡尾,既留存着浓浓的“厦门味”,又有着清新的文艺情调。

在沙坡尾片区,思明区正在尝试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推动这一片区的改造提升。今年6月,沙坡尾避风坞将在之前截污的基础上实施清淤工程,恢复避风坞原有清澈的水质。厦港街道将借此对沙坡尾避风坞及其沿线进行有机更新,在美化提升沙坡尾形象的同时,使原住居民得收益、得实惠。

那么,备受市民关注的沙坡尾片区,将如何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成为居民们感受“乡愁”之所在?昨日上午,思明区厦港街道就沙坡尾片区的改造提升向居民征求意见。这场热火朝天的意见征求会,吸引了居住在这一片区的居民、商家积极参与,他们针对沙坡尾片区的有机更新纷纷“支招”。

“沙坡尾要美丽,需要依靠共同缔造的理念,让所有居民来参与。”思明区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说,目前街道已委托设计单位针对沙坡尾避风坞的改造提升提出了一份概念性方案,希望年底初见成效,明年有大改观。“但这并不是最终定稿,避风坞怎么改造,片区如何管理,业态如何发展,每走一步,我们都要充分发挥居民的自主性,发动居民共同参与。”

硬件改造

修旧如旧,恢复沿线建筑闽南特色

从高空看沙坡尾避风坞,高高低低的建筑立面及屋顶略显杂乱无章。在6月即将启动的立面改造中,厦港街道拟对避风坞沿线建筑进行“微改造”。也就是对破损的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整理”,恢复沿线建筑的闽南特色。

这一对沿线建筑的改造思路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肯定。大学路72号一家餐饮店的老板说道,“我是土生土长的厦港人,我的妻子也是疍民,祖辈生活在这里,我们都热爱这片土地,支持政府加大力度,推进避风坞的改造。”

“建筑立面改造真的很好,这是我们大部分居民共同的心声,我无条件支持改造。”家住大学路86、88号张丽玉说道,避风坞里面建筑的年代都已经很久远了,房屋的问题也不少,这次政府要牵头对立面进行改造,肯定会让我们的房屋价值得到提升,居民也得到了实惠。相信未来的避风坞一定会做得很好。”

据悉,思明区也正在酝酿一份鼓励居民自发进行危旧房改造的方案,拟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发动居民自发参与危旧房改造。届时,专业设计机构将提供设计方案,对危房外部景观进行统一定位,居民再根据方案对其房屋内部进行修缮提升。

软件提升

尽可能留白,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能在沙坡尾看潮起潮落,看白鹭鸶飞翔,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厦门时代空间文化创意产业运营公司总经理刘芸的一句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海洋是沙坡尾的灵魂。直到今天,沙坡尾依然是一个活态的海洋社会聚落,接官亭、古戏台、坞界牌、栓船链,这里留存着太多海洋的元素。如何传承这份真实的城市记忆,唤醒沙坡尾的海洋因子?

海洋考古学者、地道的沙坡尾人许路,刚刚完成了纪录片《沙坡尾》的首映仪式。这部记载着沙坡尾渔民点滴生活的纪录片,试图还原沙坡尾海洋文化的历史印记。

“还原历史,不要做‘加法’,要尽量做‘减法’,要尽可能留白。我希望在沙坡尾片区的改造提升中,文化能够被充分地融入。”许路说道。

大学路100号是沙坡尾小有名气的龙珠殿。每到闰年,厦港一带的渔民都要举行传统的送王船仪式。王船就是由龙珠殿所制作。

在昨日的意见征求会上,龙珠殿管委会主任委员李葡萄建议,要让沙坡尾避风坞的名气更大,就要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比如疍民文化、水上博物馆等,“每个港口都有船,但龙珠殿的送王船是独一无二的,建议可以重新制作一条渔船,放在避风坞内,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回忆过去,并使之成为沙坡尾的标志。”


产业发展

本地人回来经营,商家联盟自我管理

在沙坡尾的街头巷尾,你能觅到传统理发店的踪影。剪刀、推子等几件简单的老式理发工具,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年代。

上午或下午的特定时间,你也能无意中遇到那个神秘的传统鱼市,这里可是只有“老厦门”才知道买海鲜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份乡愁,一种“最厦门”的味道,正在吸引不少已经外迁的“渔民二代”回归。这正是台湾社区营造专家郑道聪所希望的。

为了昨日的这场意见征求会,郑道聪特地从台南赶来参加。“你们真有水准。”在听完所有居民的发言后,郑道聪“点赞”道,“第一次参加在厦门召开的征求意见会,居民表达意见的踊跃程度让我吃惊。厦门市民比我所想象的更加开放、更加文明。”

长期“驻扎”在沙坡尾社区的郑道聪,带来了台湾的成功经验,悉心指导沙坡尾片区的有机更新。他建议道,政府正在打造沙坡尾的优质生活环境,这不仅要有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城市管理,引领有沙坡尾地方特色的产业,因此商家联盟很重要。

“要更好地引导沙坡尾这一片区的商业发展,让本地人回到沙坡尾来经营最好,同时让商家联盟自己管理自己,并得到产权人的认同,引导业态的有序发展。”郑道聪说,要让沙坡尾的每一家店都成为“问路店”,游客走到这里,随便一家店,随便一个人都能讲出沙坡尾的历史,说出社区的好,这是社区营造希望达到的效果。

“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就像动外科手术一样,要一条一条看,一条一条动刀,要耐心、信心。要充分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让每一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这样的改造就会有不一样的成果。”让郑道聪开心的是,在这场沙坡尾的有机更新中,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就能一边‘检讨’,一边推进,大家一起寻找共同的记忆。”

【人物声音】

●居民许路:“还原历史,不要做‘加法’,要尽量做‘减法’,要尽可能留白。我希望在沙坡尾片区的改造提升中,文化能够被充分地融入考虑。”

●龙珠殿管委会主任委员李葡萄:“每个港口都有船,但龙珠殿的送王船是独一无二的,建议可以重新制作一条渔船,放在避风坞内,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回忆过去,并使之成为沙坡尾的标志。”

●台湾社区营造专家郑道聪:“要更好地引导沙坡尾这一片区的商业发展,让本地人回到沙坡尾来经营最好,同时让商家联盟自己管理自己,并得到产权人的认同,引导业态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