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兵要地志的封面 福州新闻网8月6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李锦清/文 朱家麟供图)1941年4月18日,侵华日军军机轮番轰炸闽江口两岸和福州,自4月19日拂晓起,侵华日军从连江、长乐、福清等地抢滩登陆进犯福州,轰炸王庄机场、台江码头等地。仅过2天,4月21日晚,福州第一次沦陷了。短短数日,日军何以能够在战场上肆意逞凶和精准来犯?随着一批最新披露的史料,记者了解到,战争开始前,侵华日军长期对福州进行了大量细密惊人的军事测绘和侦查。 厦门老媒体人朱家麟先生眼下正带领团队拍摄一部厦门抗战专题纪录片,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日前,意外从日本寻获一批珍贵史料。这其中便有日军侦查人员绘制的福州兵要地志。朱先生介绍,这将是这批史料首次在国内曝光。与本报有深厚感情的他独家致电本报,希望透过这批史料,让更多世人了解日军对福州“野心的丈量”,永远铭记历史的真相。 老媒体人拍抗战纪录片 意外寻获日军福州兵要地志 朱家麟是厦门的老媒体人,担任过厦门日报副总编辑兼厦门晚报总编辑。10年前,厦门晚报发起了“寻找厦门抗日死难者”的活动,倡议民间捐款建立了厦门抗日死难者纪念碑。当时,他就有一个心愿:要还原日军侵略厦门的历史。 今年正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朱先生决心带领团队拍摄一部厦门抗战专题纪录片,一了当年心愿。除了在厦门、漳州、南京等地,朱先生还委托在日本的友人寻找有关史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日前取得重大进展——日本友人转交了一批和厦门有关的日军内部资料。朱先生整理解读之后发现,这批日本军方史料记录了大量国内迄今未知的日军侵略机密。 据了解,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为了对外扩张,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军方很早就派出大量间谍和侦查人员对我国各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地形﹑交通﹑气象﹑水文等现实和历史情况进行秘密测量和调查,并以文字、图表、照片的形式编制成兵要地志,以供军方战略策划和用兵作战。《南方周末》今年5月报道时认为,日本侵略者绘制中国各地兵要地志图的行为可谓是一场“野心的丈量”。日军的各种兵地要志,在1945年投降后不久,大部分已经被烧毁,只有极少数保留于美国和日本,鲜为人知。 朱先生告诉记者,友人这次寻获的这批日军厦门兵要地志,是首次在国内曝光。他在整理中意外发现,除了厦门的兵要地志外,其中还包含了以福州为中心的《闽北(福州附近)兵要地志》,以及《粤东(汕头附近)兵要地志》。有感于这批史料的珍贵价值,朱先生希望能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让它们发挥更多的纪念和警世作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日军用文字标注的兵要地志图 460页详细军事调查 日军处心积虑“丈量”福州 据了解,朱先生此次收集的兵要地志完成于日本昭和八年(即1933年),福州部分全称名为《闽北(福州附近)兵要地志》,共有460页,内容共分为8章,附有20多张兵要地志图及表格。“福州附近”的范围,东起平潭,南到福清,西至闽清,北达连江,它详细记录介绍了日军在上述范围内涉及作战用兵的各方面资料。 日军重点对福州地区的地形、河川、交通通讯、气候、要塞及作战资源进行了调查。朱先生告诉记者,日军十分关注作战通道,在福州兵要地志中重点标注了福州通往周边的17条主要通道。“这17条道路有多宽,道路两旁地形怎样,两旁山地的高度是多少、河流在不同季节有多深以及这些道路同哪种类型的道路相通,能通向什么地方。日军侦查人员都一一进行了标注。”朱先生说,日军甚至连通道旁延伸出去的半米宽小路也不忘标注。 福州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如何登陆及如何进军作战是这本兵要地志关注的中心问题,因而日军对海岸海湾登陆点及沿江码头、要塞情况都有详细的标注。日军对可能作为登陆点的马尾港、罗源湾和地处连江的定海、小埕(今筱埕)、琯头这5处海湾海岸,侦查非常详细。当时福州扼守闽江口的防御工事如长门要塞等等,也在地志中出现。航空设施方面,王庄机场、马尾海军机场更是日本人重点侦查的对象。 阅读兵要地志过程中,日军侦查之全面深入细致,让熟知日本的朱先生深感震撼。例如,日军在搜集福州各处码头资料时,甚至注意到了可动用搬运工人的人数。搜集机场情况时,除对已有机场的侦查和绘图之外,日军侦查人员还考查了候补机场的地理位置,例如他们认为福州南台岛有一处可作为候补机场,而当时该区域是农田,日军侦查人员便标注出了农田的田埂高度和平整为临时机场需要的人工。而经过测算,日军侦查人员认为,每天需要5000人平整机场。 气候条件是日军绘制兵要地志的重要内容,福州夏季多台风,侦查人员侦查气候时,竟连续5年记录了每个台风的走向。“这一点,可能连当时我们自己的气象台都没法做到。”朱先生说,日军这种细致的侦查,都让人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阴谋之深远,筹划之周密,算计之精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抢救”老人口中的历史真相 盼日本直面历史铺友好基石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聊天时,朱先生引用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其1928年所著《日本论》中曾说过的这句话。他说,以厦门为例,从了解到的史料来看,日军对厦门的秘密军事调查可追溯至1898年。 感触之后是深深的担忧。朱先生说,战争仅仅过去70周年,两三代人的更替之后,如今不少年轻人已经忘掉历史,已经不再关心这场把中华民族拖入血海的浩劫。而在日本,现政权不能正确审视历史,妄图摆脱“和平宪法”的约束,否定侵华战争的右倾言论甚嚣尘上。这些都让朱先生意识到:有必要以一种媒体人的方式,把这段历史清晰地呈现在国人面前。 “人家怎么打我们,我们怎么抵抗,我们民族经受了什么苦难,我们为什么被打,该总结出什么教训。”朱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和他的团队拍摄厦门抗战专题纪录片时的主线。据介绍,这部纪录片已经于6月开拍,预计于本月中旬拍摄结束,片中很多史料将是第一次曝光在世人眼中。谈到拍摄过程,朱先生心情不无沉重地介绍,这次受访的战争亲历者中,年龄大的已经100岁了,最年轻的也已经高达88岁,“再过几年,这些亲历者可能都不在了。”朱先生说,他们能做的,就是抢救历史真相。 朱先生早年曾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得到过日本有关方面颁发的奖学金,在日本也有他敬重的师长及朋友。“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喜欢日本文化的不少东西,我真心希望中日两国能长期友好。正因如此,日本必须正视它的侵略历史。遗憾的是,日本政府至今都没有像德国一样深刻反思战争。”朱先生说,日本只有深刻而彻底地直面历史、承担责任,才能铺筑中日两国走向美好未来的基石。 |
2008年4月,许家后人赴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祭祀后带墓土回乡。 福州新闻网7月2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文 杨勇/图)昨天上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驱逐总队飞行员许增矩的独子许幼矩带着13份珍贵抗日文物,在儿子及堂弟许如民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本报,讲述了许家四代持续69年寻找许增矩遗骸的经历,希望能将父亲许增矩的名字刻在本报参与发起的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父亲魂归故土,留名家乡,爷爷奶奶九泉之下可以暝目了。”许幼矩说。 父兄做线面 供他读大学 1914年2月21日,许增矩出生于福州鼓山远洋村,家中四子,他排行第二。许增矩自幼家境贫寒。后因姑姑嫁给了鼓山后屿线面世家,父亲许诚哲学艺后成为远洋村制作线面的高手,家里开了间制面小作坊。温饱问题解决后,许诚哲决定送一个儿子去读书。许增矩因为聪明过人、性格沉静,成为幸运儿,四个儿子只有他一人进学堂。许增矩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许增矩先是就读于鼓山远洋私塾,之后进入福州格致中学学习,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我父亲是老大,从小就带着两个弟弟帮助爷爷做线面。每次卖了线面后,爷爷就将其中大部分钱拿出来,让我父亲赶到外国人开在仓山的银行,寄给二叔。爷爷和我父亲、叔叔们一年365天连双拖鞋都舍不得穿,但要保证二叔在大上海能穿上皮鞋。”许如民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从戎卫国 报考航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铁蹄疯狂踏破东三省,在进攻锦州时,侵略者首次使用飞机轰炸,中国军民死伤惨重。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本侵略者再次使用飞机轰炸上海。1933年长城抗战中,日军出动飞机进行狂轰滥炸。连续三件事的刺激,许增矩痛下决心从戎卫国。 当时的中国空军不但缺飞机也缺驾驶员。平日里对国际形势十分关心的许增矩清醒地意识到,日本侵略者不会停下侵华的脚步,中日之战必将持久,而尽快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国空军迫在眉睫。他决心退学从军,报考航校。那天晚上,他修书一封,南寄福州,信中写道:“我虽时刻铭记肩上的家族重任,一刻也不曾忘记父亲与兄弟姐妹为我升学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但我更记得我是中华一分子,对国家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接到儿子来信,许诚哲热情支持,自己口述,请人代笔修书驰复:“外敌当前,保国本是大丈夫之责。老父盼儿安归,但战死沙场,作父亲也终身以儿为荣。” 1935年,拿到大夏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许增矩,谢绝许多高薪、安定、舒适岗位的聘约,毅然考进位于杭州的中央航空学校(抗战全面爆发后改组为空军军官学校)第八期。作为本科高才生,许增矩在航校一直十分拔尖,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空军驱逐总队。 一毕业,许增矩就驾驶战机与日军展开血战,曾参加了杭州、长沙、重庆等地对日空战。 血战兰州 保西北畅通 1937年“八·一三”松沪抗战打响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在保卫上海南京的战役中,中国空军昼夜出击,轰炸日军军舰、兵营、阵地等目标,日军伤亡惨重。但中国空军损失也很大,用于作战的轻型轰炸机均损失殆尽,因此中国空军亟需飞机补充。1938年10月,日本空军持续轰炸广州两星期,炸死市民3000余人,广州成为废墟,10月21日,广州沦陷。此时中国唯一可以从国外获得援助的海运交通线断了,港口全被日军封锁,不久英国政府又封锁了滇缅公路,我国外援几近断绝。 此时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因此唯有前苏联政府通过西北方面援助我国一些作战物资,其中包括E-15、E-16战斗机和少量S-B轰炸机。因此日本政府千方百计要切断我国西北的对外通道。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们多次派遣新式轰炸机对兰州进行反复袭击。 1938年冬天,许增矩随中国空军驱逐总队从四川凉山迁至兰州西古城。当时中国空军在兰州设置了军区司令部,并以兰州东门外原有的拱星墩机场为中心,在兰州的周边地区修筑多个机场,以保我国西北空中走廊畅通。 当时空军驱逐总队队长是刘炯光、副队长是毛瀛初,负责整训空军各驱逐部队和新机训练工作。受训部队分别驻在西古城机场和兰州机场附近。与驱逐总队同驻在西古城机场的还有空军第十五队,该机场为边长800米的四方形,滑行道及停机坪都是黄土地,设施十分简陋。 1939年2月20日上午,日军出动了30多架重型轰炸机,分别轰炸兰州和宁夏的中卫县,遭到我空军痛击,3架日机被击落。23日,日机再袭兰州,驱逐总队副队长毛瀛初率10架E-15战斗机升天与敌激战,击落敌机15架。在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情况下,竟无一人伤亡,飞机也都安全着落,创下了8年抗战中歼灭敌机数量最多的纪录。 正当许增矩准备在蓝天上再击日机时,不幸于1939年5月在西固城飞行训练中不幸失事,壮烈殉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许母临终三嘱 寻儿遗骨回乡 许增矩牺牲的消息传到福州,父亲许诚哲想北上寻子遗骨,无奈当时战乱,老人北上计划落空。母亲本来身体甚好,但因悲痛欲绝,积悲成疾。1940年5月13日——在距离爱子牺牲一周年的前三天,母亲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三点叮嘱全是与许增矩有关: ——老人盯着大儿媳已经隆起的肚子,如果你生下的是男孩,就把他过继给矩儿。如果你怀的是女孩,就再生一个,反正要过继一个男孩给矩儿。他为国尽忠,不能让他这一脉断了。 ——从今以后,每年矩儿牺牲日,你一定要把一家老小聚在一起,祭祀矩儿,他最爱吃鸡汤鸭蛋线面,放多点老酒,每年他生日忌日都要做这一碗。 ——我晚上天天做梦,矩儿说他想回家,你们要去找他,把他的忠骨移回来。如果他掉到水里殉国了,就装一瓶那里的水带回福州;如果他掉到山里了,就到山里去,到他牺牲的地方挖一棵小树种回家乡;如果国家已经将他收埋,就到他的墓前捧一抔土回来。 老人交待了这三件事后,仰天大叫一声“矩儿”,含痛而去。几个月后,大儿媳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幼矩”,族长主持了颇为隆重的过继仪式,英雄从此有后。 许家四代接棒 苦寻烈士遗骨 许幼矩是听着父亲的抗日故事长大的,稍长就开始跟着家中长辈四处寻找父亲遗骨。当时许家生活很艰难,他们省下钱来去寻找许增矩的遗骨。改革开放之后,许家的日子好了,许幼矩又带着儿子四处寻找。他立志自己这辈子如果找不到,儿子就接棒寻找,子子孙孙找下去,找不到绝不放弃。 许幼矩父子两代人和许如民等许家亲人,到过北京的中国历史档案馆、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还有许增矩战斗过的许多地方。台湾开放探亲后,许幼矩又通过各种关系,去寻找父亲在台湾的同学、战友。渐渐地,许家四代人执着寻找抗日英雄遗骨的故事在台湾传开,台湾空军抗日老兵开始协助寻找,一名已移居到美国的当年抗日飞行员辗转告诉许家人:当时拾到许增矩几块遗骨,是他与战友们一起将之葬到西固城,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里有许增矩衣冠冢,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刻着许增矩的英名。 2008年4月,清明刚过,许幼矩、许如民等北上南京,从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前掬起三抔土,又从烈士纪念碑前掬起三抔土,混合在一起,用红布包好,于4月20日将这些土捧回了福州。当许幼矩捧着土,郑重地走进远洋村时,乡亲们驻足致祭。 得知本报发起建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许幼矩就想在纪念墙上刻上父亲的名字,在纪念墙下洒一抔父亲坟前的土。 昨天上午,许幼矩带来的13件抗日文物,包括当时空军司令周至柔将军给许家的信、当时国民政府抚恤金汇款单、当时空军总司令部给许家的生活补助款汇款通知单等。最感人的是一封信,信纸最上端印了四个大字“还我河山”,左侧有两个稍小的字“岳飞”,信的两侧印了两行小字,右侧是“抗战必胜”,左侧是“建国必胜”。 |
刘可耕 摄 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78周年的日子。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奠基仪式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举行。国共两党抗日老兵代表及后人共同为该纪念墙奠基。为更好彰显抗日精神,将把一批健在的抗日老兵手模制成铜雕,嵌于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99岁的抗战老兵、著名书法家赵玉林为该纪念墙题字。 据介绍,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将建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中山舰福州籍抗日将士纪念之碑左侧;刻录出生或祖籍福州五区七县(市)或曾在福州战斗过的抗日志士、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或新中国成立后以各种形式参加福州建设的非福州籍抗日志士芳名。 该纪念墙,由手模铜雕、抗日志士芳名、长明火雕塑等组成,将于今年9月1日建成。纪念墙呈开放式,随着发现的抗日志士越来越多,将不断延伸,每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举行续刻英名活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刘可耕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