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在霍童溪畔的魅力畲村——宁德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畲族村民在村公园里锻炼身体。

去年,漳州市芗城区将政务服务全面延伸至村、居一线。图为近日,在芗城区浦南村便民服务代办点,工作人员(左一)热情地为村民办理低保。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网织得更密,人民群众就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年来,我们按照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的要求,把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各项工作。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凝心聚力抓发展,同时尽责尽力推进民生工作,再次交出亮丽的民生答卷。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年来,随着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等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城镇就业岗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落实,拓展了发展新空间,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新增就业和居民增收。

教育是民生之基。一年来,我省进一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际教师交流力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建设等,想方设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城乡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社会保障为民生所依。一年来,我省进一步织牢民生“保障网”,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快落实,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医疗方面,着眼于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住房方面,在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下大气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我们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因人因地施策,确立扶贫开发的重点,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一个个民生项目陆续落成,一个个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在培育,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发生显著变化。

让百姓富起来,这是建设新福建的根本目的。短短一年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把新增财力重点投向民生领域,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给百姓带来了实惠。由此,也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干劲,积极投身到建设新福建中去。

民生工程,永无终点。尤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面临更高要求,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而且需要质的提升。我们必须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真心实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力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给群众带来实惠,增强获得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建设新福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百姓富:“福”泽万家共逐梦

——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新福建③

东南网11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张静雯)

十月的浦城县官路乡,秋高气爽,山垅田上的薏米低垂着饱满的穗头,清风吹起层层绿浪。“今年估计每亩可比去年增产二三十公斤,增收200元左右。”官路村村民罗建财看着丰收在望的薏米,脸上是喜悦的笑容。

罗建财说,原来家里生活仅能解决温饱。这几年在当地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每年种植薏米30亩左右,年收入可达4万元,生活大变样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秋日亦可胜春朝。

百姓富,是建设新福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祝愿大家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回眸去年此时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八闽百姓的牵挂,温暖仍在心头。福建之“福”,如何泽被百姓?一年来,干部群众用行动交出一份惠民生奔富路的答卷。

勠力攻坚,滴水穿石,让扶贫更精准

福建有73.5万贫困人口,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需要帮扶的贫困村2200个。在我们离“百姓富”的目标越来越近时,这占总人口很小比重的部分群众,能否摆脱贫困,和全省其他人民一道奔小康,始终牵动人心。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扶贫工作起步早,成绩卓著: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华丽转变,书写“中国扶贫第一村”的传奇;全国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成为百姓交口赞誉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写下《摆脱贫困》一书,亲自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调离福建和到中央工作后,他依旧牵挂福建的扶贫工作,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赤溪村扶贫开发工作先后作出批示……

回望扶贫开发工作走过的每一步,我们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剩下的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多数处在偏远山区;从发展条件看,交通等基础设施差,资源禀赋严重不足。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是硬骨头也要啃,更要啃。


2013年,省委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将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14年,我省取消对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今年9月,全省深化精准扶贫工作会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从原来的撒胡椒面式、光输血式的扶贫,转向订制式的、有针对性的扶贫,从开“大处方”、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贫,转向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扶贫。

扶贫开发攻坚的新冲刺,在八闽大地如火如荼:

破除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瓶颈难题,扶贫小额信贷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注入新鲜血液。2012年开始,金融部门每年落实10亿元以上贷款额度,每年有3万多贫困户获得小额贷款贴息;

从省、市、县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引导帮助当地干群共同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具体路子、具体办法,带动上下各部门整合资源,形成了服务三农的合力;

建立23个扶贫重点县每个县至少一位省领导挂钩,省直一个部门牵头、四个部门协作的帮扶制度。省领导每年至少两次深入到挂钩帮扶重点县检查工作;扶贫开发重点县与对口帮扶县共建产业园区,输血加造血,以特色产业促增收……

“福建精准扶贫重在抓‘魂’去‘穷根’,在全国有开发探索与创新的价值。”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朝枝评价。

2014年,全省如期完成20万人的减贫任务;第三批省级扶贫重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9.7%;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长23.5%、41.7%……

八闽大地勠力同心,不断书写摆脱贫困的新篇章。

着眼长远,改革创新,让每个人都出彩

福州晋安区寿山乡前洋村,溪流两岸休闲慢道直通林间“氧吧”。高处俯瞰,“白改黑”后的公路像一条飘带,串起路旁一座座色彩明快的房屋。路边不时见到农家乐指示牌,旅游观光区已初具规模。

为保护水源,限制原有的畜禽养殖后,这里曾一度陷入产业空白,招商建厂、发展商贸都不适合山区实际情况。2014年,前洋被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从环境卫生整治、平整道路到村庄规划、农村饮水、交通电力等,全面蜕变。

投入不小,但效益更大。前洋优美的生态和高端农业相得益彰,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成为支柱产业。抛荒地上建起的龙晶葡萄园连办了两届葡萄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游客。“这里是福州城区的‘后花园’。”村民刘昌明说。

前洋村的转型并不是孤例,临近的就有打造“寿山石文化”的寿山村、溪下村,拆掉猪栏改种姜黄的井后村,搞蜜蜂养殖的牛项村、宦溪村……


2014年,福建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省级财政安排约10亿元资金,以奖代补,整治1000个以上村庄,树立1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逐步形成一批美丽乡村景观带。今年力度不减,还进一步要求加强风貌管控,引导村庄尽可能保留原始形态和风貌,突出乡土气息,防止大拆大建,并将此纳入考核验收内容。

与此同时,路网建设得到强化,“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打通了农产品“走出去”和游客“引进来”的交通命脉。

越来越多的农村在留住乡愁的同时,发掘本地特色的旅游、农业等资源,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富起来。

和全国一样,步入新常态的福建经济奋力转型升级,而“民生优先”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在2014年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全省民生支出超过240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5%,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民生支出保持刚性增幅。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

牢记政府前“人民”二字,我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做起,提高新增财力重点投向民生领域的比例,着力织好基本民生的安全保障网,更注重通过完善制度改革,推行一系列创新之举,为实现“百姓富”提供源动力,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今年9月,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十五条措施》的通知,首次明确将“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并要求各地把促进就业创业摆上重要议程,纳入政绩考核。15条真金白银的措施,突出发展促进就业,突出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托底帮扶就业,实现了就业对象从“扶弱”为主向“扶众”转变,站位从“单纯的就业”向“经济产业政策与就业联动”转变;

同月,我省还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积极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学生建造起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更旨在培养出大批提升“福建质造”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建设新福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今年2月,我省作为全国四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启动深化医改综合试点。7月,省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拉开帷幕。专家分析,随着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城市公立医院将回归其应有的功能定位,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这对总体医疗水平处于全国相对靠后的我省,是一次技术提升的良机……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7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1元,同比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0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

“百姓富”的梦想,正渐行渐近,一步步照进现实。

近日,在泉州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鲟鱼标准化养殖基地内,养殖户陈胜年兴奋地展示自己养殖的鲟鱼。该村鲟鱼养殖基地年养殖鲟鱼10多万条,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记者林辉 摄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3月

我省印发《2015-2017年福建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率先在全国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市场化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职责,简政放权,实现补贴对象和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两个全覆盖,补贴机具产品资质与支持推广目录和经销企业审核的两个脱钩;补贴资金结算时限以及补贴信息的两个全公开。让农机购置补贴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6月

我省正式施行《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该法规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入条件,并设置专章来扶持与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定,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可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捕捞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农业机械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业灌溉服务,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服务,依法开展的其他互助性生产经营服务活动。

10月

我省出台《关于开展蔬菜、生猪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托底保本”给农民发放补贴,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根据通知,在省内蔬菜和生猪优势产区,对规模种植的18种可选大路蔬菜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生猪开展试点。

10月

我省出台《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遵循,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种粮大户:借“机”发展

近日,在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琯溪蜜柚标准示范基地内,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鲜果。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魏兴谷 摄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陈晓星)10月19日一大早,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莲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勤建的电话响个不停。“这些天,打电话来的,都是要烘干粮食的。”黄勤建说,今年雨水多,稻谷晒干成问题,这些天,合作社里的15台烘干机,24小时开机,超负荷运转。

“每年晒谷,都会遇上时晴时雨的天气。”黄勤建说,碰上下雨,收稻谷辛苦不说,关键稻谷被雨淋,发芽了,损失就大了。

2013年底,黄勤建买来了当地第一台烘干机。烘干机烘谷既省工又不受晒谷场、天气变化的限制,黄勤建不仅解决了自家的晒粮难题,也为其他种粮大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减轻种粮大户的劳动强度。

2014年,黄勤建流转土地500亩进行杂交水稻制种。他说,现在种田,不是靠人多,还得借助机器来。

采访中,黄勤建带着我们来到他的仓库参观,里面摆满了各种农机设备,有拖拉机、烘干机、收割机、播秧机、植保无人机等。

借助机器化种粮,黄勤建尝到了甜头。今年,他流转土地1000亩进行杂交水稻制种。

眼下,他与县内6家农机合作社一起,成立了建宁县莲乡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今年,该联合社流转土地1800余亩实施粮食产能区高产示范项目,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活动,并新购置了15台粮食烘干机、9台农用航空器、23台制种专用插秧机、9台果蔬烘干机等适用新型农业机械,为农户提供各类作业服务。

建宁县是我省仅有的两个全国农机化示范区之一,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机械化是降低人工成本,推动现代农业向规模化科技化发展的突破口。”县农业机械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家清说,目前该县已成立19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201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4.7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3%。

果蔬大观园:做“特”文章

10月27日,在沙县南阳乡葡萄采摘节,王先生一家在体验亲子采摘的乐趣。近年来,南阳乡依托渐成规模的葡萄产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游,打造集葡萄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记者林辉 通讯员 刘静云摄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施由森 姚德纯)10月24日,在位于永春县石鼓镇吾江村的康绿隆果蔬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包装刚采摘的圣女果等,这些果蔬将在下午5点前配送给公司的会员。

“2013年,公司推出会员制订单生产果蔬,立即吸引了100多名会员。”康绿隆负责人高伟民说,公司目前年产300多万吨果蔬全部供不应求。

除了营销模式的现代化,康绿隆公司还在种植和品种两方面做足特色文章。

在种植方面,该公司采用以色列先进的灌溉系统,配有遮阳系统、二道膜覆盖、电热空气加热系统,生物防治的诱虫板、诱虫器、防虫网等现代设备,实现瓜果长季节、反季节生产。“像水果椒,前一年种下,到第二年仍可采摘,减少了成本,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高伟民说。

在圣女果大棚,高伟民指着长势喜人的果苗介绍:“这种圣女果,一粒种子的价格是普通种子的60倍。虽然贵很多,但其果实色泽艳丽、保鲜期更长,口感远远好于普通品种,每公斤可卖30元左右。”

追求品质与特色,始于2001年。那年,高伟民在外省举行的菜博会上,发现了国外的西红柿新品种,种子价格要比国内同类的高。

带着好奇,高伟民买回种子试种。最后发现,这种品种的西红柿成熟后,不容易变软,可以延长销售期。

自此,高伟民走上特色化的发展路子。现在,公司开始种植以色列小黄瓜、荷兰无籽西瓜、日本章姬草莓、彩色水果椒等特色果蔬。近80亩的大棚几乎成了现代农业新品的大观园,年纯利润达40多万元。

康绿隆公司只是永春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春县通过走特色化、现代化以及建设示范园等,推动该县传统农业转型。2011年以来,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11.7%。

我省已形成禽畜、林竹、水产等十大重点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7%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6%,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28家,带动近400万农户发展生产……我省农业顶住市场环境不利影响,逆势上扬。

去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我省提出了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省认真落实各项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年来,我省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守1710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粮食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粮食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加快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扶持畜禽、林竹、水产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福建农民创业园等“一区两园”建设,深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优势特色农业有新的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民抗击市场风险,农民收入有新的增长;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200多个贫困村、70多万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实践证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特别是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扶持宜农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使他们依靠农业增效脱贫致富,这是兑现小康路子不让一个人掉队承诺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人多地少,在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上比不上耕地大省,但我省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闽台农业合作密切,发挥独特优势,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我省农业才能扬长避短、以特取胜。

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让特色农业插上现代化翅膀,实现农业技术、质量、效益上水平。为此,我省应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通过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推广先进技术、设备,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继续引进、吸收台湾的农业人才、技术、品种,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省农业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目的,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重要任务。我省粮食自给率仅为40%,只有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中,应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落实好粮食生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并拓宽引粮入闽渠道,多层面保障我省粮食安全。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成绩,而要认真落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等重要举措,持续不懈努力,把我省农业发展成为优质、高效、绿色的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产业优:“转”出新路同脉动

——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新福建②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谢贤伟)

仲秋,两颗夺目的产业“明珠”,镶嵌八闽。

京东方投资300亿元,选址福清融侨开发区,新建8.5代面板生产线。这是福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后动建的首个重大产业项目,亦是目前福州电子信息产业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在榕投资逾廿载的中华映管,投资240亿元将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落户莆田高新技术园区。莆田迎来建市以来投资额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

珠光璀璨,照亮福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去年此时,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寄望福建发展加快实现“产业优”。产业优,则福建强,一年来全省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做优增量与改造存量齐步走,着力打造产业升级版。

回首来路,眺望前方,我们自信而坚定。在“十二五”收官之际,福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必将强势开启“十三五”新局。

把握发展大势,优化产业布局,与国家发展战略同脉动

海峡西岸的福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同处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带。

继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批建设后,今年3月,福建被确认为21世纪海丝核心区;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9月,福州新区获批。利好消息接踵而至,福建的发展,早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但于福建而言,产业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却仍面临布局尚未完善、结构不够优化等主要矛盾,为此,省委书记尤权一再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突破口在哪里?

加快布局一批优质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型的主攻方向。

从闽东、闽中到闽南,沿海一批重化产业项目和清洁能源重大项目落地,上演了重构产业格局的“大戏”:湄洲湾炼化一体化、古雷石化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着力打造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宁德三都澳、漳州南太武,着力建设临港钢铁产业;宁德核电、福清核电和莆田LNG等清洁能源重大项目,助推福建迈入能源大省行列……

目前,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近四成。其中石化产业去年实现工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10, 今年上半年,其利润同比增长高达74.3%。


大批重特大项目接连落子布局,正在夯实福建产业升级版的基础。

产业战略框架既定,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福建一年来持续发力。

“京东方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把项目打造成为在全球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10月10日,来榕参加项目开工仪式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王东升表示。更令人期待的,是围绕京东方项目所潜在的产业链。“京东方将突破福清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强大上游企业的瓶颈,与捷联电子强强联手,产生1+1>2的产业集聚效应,拉动庞大的上下游配套投资。”在主政者眼中,未来这将是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背靠福建炼化一体化这棵“大树”,泉港梳理出多元化烯烃原料、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综合利用、聚氨酯原料及下游、生物化工、可降解环保材料等9条产业链,向精深加工要高附加值。

今年初以来,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山片区已有4家化工企业投产,另有8个总投资逾84亿元的项目在建,12个总投资202亿元的项目有望在明后两年全面动建。

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正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福建如何抓住机遇,同频同振?

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泉州“数控一代”规模初具,全市数控企业已达300多家。随着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国防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来此提供技术支撑,一批龙头企业崭露头角。比如黑金刚自动化科技股份公司已成功研发出鞋面摄像投影切割机、鞋材自动下料系统切割机、智能标记印线机等数控装备,其中多款进入台湾宝成、清禄等全球重量级制鞋集团生产线。眼下,黑金刚又致力于整合智能工业和智能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的各个单点技术,推进集成创新。

今年“6·18”期间,中海创集团的“未来互联工厂”与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中海创做到了西门子等工控领域“大腕”都还未曾做到的事——将不同工业控制系统都整合到自主研发的IAP通用控制技术平台上,实现系统控制层面智能、透明、协同的互联互通。“这将超越过去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真正实现智能控制。”集团执行董事长陈米力说。

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锁定集成电路核心环节,这是价值链的攀登;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海洋三所技术后,又投入技术团队和资金进行多次研发,实现虾蟹壳中提取壳聚糖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这又是技术链的对接。

更优的布局,更强的集群,更新的产业,归结于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之变。

着力改造提升,乘势技术革命,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以纺织、鞋服、食品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福建产业格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不少还是福建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新常态下,面临巨大困难的传统产业何去何从?

“当前,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尚未形成较大规模,还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认为,传统产业仍是全省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不能舍弃,要着力改造提升。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发展基因。

政企合力,推进技术改造。过去三年,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技改项目1780项,同期累计下达省级技改资金6亿元以上。今年,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又有581项。数据显示,1至8月,全省完成技改投资2850亿元,增速快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到今年上半年,长乐恒申合纤5年内已建成投产5项技改项目,锦纶长丝、氨纶长丝、锦纶切片三大产品中,高端功能性产品已占20%到30%份额,全面超越全球氨纶行业的标杆韩国晓星,迈向百亿企业;同样是受益于技改,建瓯芝星炭业已领先国内大部分仍停留在第二代技术的同行,全面采用第四代技术,开发出糖液、医药针剂、化工原料专用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逆势崛起。

而“智造”龙峰,呈现出机器换工改造提升的美妙图景。

在晋江龙峰纺织,记者看到,4万平方米车间,1028台日本津田驹智能喷水织机整齐排列,运转一刻不停,像是接受检阅的仪仗队,场面令人震撼。

“这是目前国内锦纶织造行业中单体规模最大、设备数量最多、智能程度最高的织造车间,直接减少六成多用工量。”公司技术研发副总监卫巍说。

创新提升竞争力,“老树”亦可开“新花”。


从技术、产品创新,到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全方位创新理念正向传统产业渗透,衍生出新的价值。

福安理想电机电器有限公司探索精益生产管理,推行全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产品质量“零不良”、生产环节“零浪费”,今年在不增加一个工人的前提下,产值有望翻番;龙净环保股份从卖电厂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向烟气环保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以企业烟气环保设备为核心对电厂环保项目进行总承包,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由只卖“产品”到卖“产品+服务”,发力服务型制造,触摸到了微笑曲线的两端。

拥抱“互联网+”,传统产业将实现对自身供应链的再造。

“打通供应链,O2O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工业4.0的弹性生产。”恒安集团电商运营分部总经理杨斌说。尝试已初显成效。在厦门,超过100家的见福便利店是恒安的线下客户,通过在便利店铺设虚拟货架,恒安将原本不在此售卖的量贩装上架,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支付来购买,并可选择隔日在门店取货或由便利店送货上门。这一模式,或将很快被拓展到恒安在全国的所有线下门店。

传统产业绝非“夕阳产业”。找对转型升级的路子,让原有的优势展现出更强势的新面貌,为“产业优”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东南网11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传统制造业出口一片萧条之际,泉州服装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却一枝独秀——泉州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泉州服装对东南亚出口25.48亿元,同比增长34.41%。其中9月份单月出口3.75亿元,同比增长62.06%

业界表示,随着泉州服装产业在欧美传统出口市场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许多泉州纺织服装企业把出口拓展目标领域锁定在东盟等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之成为推动泉州纺织品出口由负转正的重要动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市场效应与当前‘一带一路’的政策效应叠加,对泉州服装出口产业构成了重大利好,并持续推动泉州服装热销东盟。”泉州海关统计分析师翁晨予说。

位于石狮市灵秀镇的达健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服装生产与出口的企业,去年初以来,公司提升了东盟市场在公司发展中的地位,并大力将销售渠道拓展到越南、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成效显著。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服装出口达48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85%。”达健公司董事长吴晓健对记者表示,东盟总人口近6亿元,人口基数庞大,又是一个逐步成熟的新兴消费市场,价廉物美的泉州服装非常吻合当地市场需求。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文优势,也为泉州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据了解,超过700万的泉州海外华侨中,近90%分布在东盟国家,这为泉州服装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亲缘和人脉上的优势。

“这几年,我们经当地华侨乡亲和商会牵线搭桥,成功将服装产品打入东盟多国的服装大市场。”泉州凯蒂服装贸易公司总经理王凯旋对记者说。

在泉州总商会副主席蒋细宗看来,当前,规模庞大的泉州服装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产能过剩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外贸环境氛围,为不少泉州服装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新出口。“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也在伺机而动,泉州服装企业必须抓紧行动、主动开拓,想方设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持续推进泉州服装与东盟市场有效对接。”蒋细宗说。

当前,在开拓东盟市场的中国“军团”中,安踏、特步、361°等泉州运动服装品牌企业,或以专卖店形式在东盟开拓市场,或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和分厂,成为一支先锋劲旅。

面对众多服装企业对东盟市场的热衷,泉州在政策层面也开始出招。今年初以来,泉州以“海丝”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投入2亿元的引导和扶持资金,在融资、参展补贴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到东盟拓市场、设工厂、办园区。

记者点评>>>

逼仄的外贸形势下,泉州服装对东盟出口实现逆势飘红,实属不易。泉州服装热销东盟,是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省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一个不可多得的亮点。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广大民企也应该成为主力军。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泉州服装企业借势楔入东盟,是顺应时代、顺应市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之举。我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我们期待在我省产业经济领域,能涌现更多泉州服装这样的“丝路”亮点。

平潭投资体制改革2.0版破除项目审批“桎梏”

——看我“加速度”

东南网11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位于平潭澳前片区的澳前物流保税园区已进入施工招投标阶段,即将动工建设。

“在其他地方,项目前期工作起码需要一年多时间,而平潭只用了2个多月时间。”项目负责人林志文说。

这个项目占地面积51亩,总投资1.4亿元,将解决平潭·台湾免税市场仓储问题。

过去,一个项目前期审批往往要跑多个部门,盖一堆公章;而今,对接实验区投资项目综合窗口即可。

“只要将所需材料提供给窗口,就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企业落地速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林志文说,平潭打造的扁平化、高效率的政府服务,营造了很好的投资软环境。

进入实验区叠加自贸试验区的“双核时代”,平潭正进一步改革创新,让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设有3个投资项目综合窗口,今年7月1日正式开张,至目前已办理49个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

实验区行政审批局项目投资处负责人张功亮介绍,去年10月,实验区“马上办”办公室成立后,推出《平潭投资体制改革1.0版》,政府投资项目综合审批、社会重大项目协调审批以及外商投资项目代理审批从原先串联审批所需的256天,减为100天。

今年7月1日,在1.0版本基础上,平潭再次“加速度”,推出2.0版,进一步推进项目投资体制改革。这项改革精减行政审批申请材料90%以上、审批时限缩减为60天左右,破解了“熟人经济圈”“公章旅游”等问题。

“我们还实施‘超时默认’‘缺席默认’倒逼机制,在各个办理阶段,相关职能部门缺席联合审查、超期不反馈或超期未会签的,视为默认同意。一个月之内3次超期,或一个季度累计5次超期的,由效能办给予效能告诫。”张功亮说,两个“默认”保证了改革措施的实施。

《投资体制改革2.0版》还依靠“制度+科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平潭综合实验区纪工委负责人介绍,将建立全区统一审批系统,参与审批的所有部门须在该系统上统一操作,由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东南网11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谢贤伟 林侃)

1月,省政府出台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十条措施,提出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

2月,省政府出台《福建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提出对跨设区市的闽江、九龙江、敖江三个流域实行生态补偿的办法,资金筹措和分配上向流域上游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3月,省政府出台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率25%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4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工业园区提升发展六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省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75%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园区20个,建成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个以上等。

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福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增长点、新消费热点。

6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扶持政策的意见》,从奖补示范项目前期费用、鼓励存量债务转化等七个方面,加快推进PPP试点工作。

6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在打造闽货电商平台、建设闽货网上专业市场、加强商贸服务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领域,提出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

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优势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主导产业运行质量持续提高,传统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制造大省迈进;到2025年,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向制造强省迈进。

7月,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提出主攻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机器换工和智能服务四大方向,到2020年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和工业软件业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

7月,省政府出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提出从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完善众创公共服务功能等方面,打造福建经济增长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施工现场。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建发展的主旋律和关键词。

去年深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鼓励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亲切的话语,深情的瞩望,汇聚成了一股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去年以来,推进福建发展的利好消息频频到来:中央作出关于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我省被列为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福州新区获批,福州新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牢记嘱托,抢抓机遇,一年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全力以赴稳增长,千方百计抓落实,书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答卷——

我省经济运行总体比较平稳,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于全国、领先东部的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改造,三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催热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

一连串数据、一系列成就,传递着新福建建设的坚实足音。

从增长速度看,这是面对“三期叠加”、下行压力加大,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的,殊为不易。从发展内涵看,新的增长点正加快孕育成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由此观之,我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正在显现,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些新的积极因素正在逐步积累。

新成就、新变化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精准施策、主动作为,是广大企业的自力更生、探索创新,是党员干部的深入一线、倾情服务,是普通劳动者的兢兢业业、尽责奉献。这,正是我们共克时艰、加快发展的潜力与信心之所在。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复杂严峻,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如何攻坚克难、逆势而上,加快建设新福建,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道命题,考验着我们的定力和智慧。

破解之道何在?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源,对外开放是迫切要求。这是立足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所作的科学判断,是既攻克当前难题、又为未来发展蓄力的战略选择。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眼下已进入年终冲刺阶段,等不得也拖不得。越是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口,越需要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咬紧牙关、砥砺前行。唯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闯关夺隘的决心、锐意变革的勇气,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奋勇拼搏、戮力攻坚,才能确保“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扬态势,挥写新福建建设的壮丽篇章。

机制活:“改”到深处焕生机

——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新福建

编者按: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福建,出席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考察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福州市,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国、推进作风建设等深入调研。习近平指出,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要求福建切实落实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实处。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总书记来闽考察指导工作,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心,体现了对福建人民的深厚感情,全省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一年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在党中央的领导和省委的带领下,把总书记对福建人民的巨大关怀,化为建设新福建的实际行动。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一系列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风生水起;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实施精准扶贫,落实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近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记录八闽大地一年来发生的喜人变化和深刻变革,倾听干部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以全省各地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向总书记报告。

本报今起推出《向总书记报告》栏目和主题版,敬请关注。

东南网11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李珂)

从20多天到1天,福建企业注册大提速!

“6月9日下午4点,我到工商窗口递交材料,10日上午就被电话告知可以领证了,真快!”龙岩市菩媞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来自台湾的徐新濬谈及企业注册的经历,仍难掩兴奋之情。他说,过去注册企业要跑20多天,还要准备各种材料,而现在只要去一趟、备一套材料。“我把福建的好政策告诉台湾企业界朋友,大家都在点赞呢!”

徐新濬所说的,是我省率先全国推广开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这是一年来,我省下大力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的亮丽缩影。

去年10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深情寄语:要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这意味着,机制活,满盘皆活;机制死,则死水一潭。

又到秋高气爽时节,橙黄橘绿,果满枝头。一年来,八闽上下以简政放权为抓手,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大改革,带来大开放、大发展,正如有了春之耕耘,方有秋之收获。

改革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不留最后一公里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当头炮”。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为企业打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5月4日起,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厦门、平潭三大片区正式试点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一照一码”是指将企业登记分别由工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的登记制度,改为一口受理、一次申请、发放只有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三证合一证,三号变一码,看似简单组合,运作起来并不易。


改革涉及三个部门,办公不在一起,流程不尽相同,短时间实现材料的分发、处理、审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怎么办?我省开发网上登记平台,让“键对键”替代“面对面”。依托平台,一表申请、一网受理、并联审批,实现事半功倍。

此前,很多地区都在探索进行商事改革,但用的都不是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福建如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要实现‘一码’,沟通协调部门不单是质监、税务部门,还涉及海关、商检、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需要他们认可、支持一照一码,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福建省工商局局长叶木凯说。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最终啃下这个硬骨头。

施行“一照一码”,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勇气,更见证执政者的智慧和胸怀。

一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厘清政府权责边界,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让权力运行有序、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小政府、大市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显现。

一减,再减!

省级直接行使的行政权力整合精简3827项,精简率达48.6%;省级公共服务事项整合精简380项,精简率35.6%;省级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312项;不再保留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通过实行“多规合一”,使建设项目申报环节由24个减少到4个,审批时限由180个工作日缩短到49个。

一放,再放!

25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福建自贸试验区,占比80%,确保“办事不出区”;省发改委将18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赋予福建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管理;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接连被赋予省级行政职权;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主管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

减了,放了,如何监管?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事中事后监管,是我省放管结合的重要突破口。去年,省政府出台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办法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省工商系统出台市场主体抽查实施办法和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实施办法;近50个省直部门和中央垂管部门均已推出各自后续监管方案;19个省直部门通过工商系统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和监管联动。

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财政资金招投标项目将其排除在外,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受理其开户、贷款等业务……我省各级各部门正合力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在厦门,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在全国率先启动“监管互认”试点,共享、互认查验结果和数据,为进出口企业缩短40%的通关时间,降低50%的人力成本。“删繁就简”背后,是破解口岸部门长期以来存在信息系统封闭、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的艰辛。一年多来,关检部门进行数十次沟通,达成分工协作、统一推进的框架性共识,解决了系统调试、现场应急联系等实际操作层面问题。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能激发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活力。

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深化改革,势必带来大开放、大发展。

飞机融资租赁是一种集贸易和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如今,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已出台《飞机融资租赁项目操作流程及责任分工方案》,推出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开展这一业务试点。

6月10日,一架波音737—800客机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厦门片区首架融资租赁飞机顺利落户厦航。迄今,这一新政已为厦航引进8架飞机,境外融资6.4亿美元,并吸引鑫桥、三安信达、马来西亚睿坤、香港均和等境内外知名融资租赁公司入驻片区。

福建自贸试验区从去年12月获批到今年4月挂牌,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一跃成为我省简政放权的试点平台和改革高地。

“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边制度创新,一边复制推广,这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福建省自贸办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迄今,福建自贸试验区共推出109项改革举措,其中全国首创举措有45项,不少政策已被复制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

“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让企业设立时间从原来的29天缩短到最快只要1天。截至10月15日,全省已向内外资企业发出“一照一码”营业执照50381份。特别是“一照一码”自6月1日起向全省推广以来,注册企业数同比增长近20%;

福州片区创新原产地证书管理制度,企业申请CEPA及ECFA项下进口货物优惠关税待遇时只需一份原产地证书电子数据,不再要求提交纸质证书,节约了企业纸质证书寄送成本和在途时间,该措施已被海关总署推广到全国四个自贸试验区;

厦门片区推行“一站式查验”,以往对同一票进出口货物进行查验时,关检需要分两次到码头进行吊柜、运输、开箱、掏柜、查验,如今两部门对同一进出口货物只要一次开箱检验,减少30%的重复申报项目,每个集装箱节约成本600元;

平潭片区实行“一支队伍”,设立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城建、国土、环保等8项执法职能;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卫生、物价、知识产权等6个领域监管职能,组建市场监管局,建立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的市场监管体制。

……

体制机制创新,为我省带来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我省自贸试验区共新增企业6311户,同比增长1.26倍;注册资本1483亿元,同比增长7.92倍。依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324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全部通过备案设立,同比增长285.7%。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催生出一股精气神,迅速向全省传递,为抓发展、促落实鼓劲。

福州市民服务中心“自找麻烦”,以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对中心约1/3的涉及两个部门以上的办理事项推行“归口收件、同步审批、信息共享、过程监控”的并联审批新机制,推动审批服务事项办理从“多日办结”走向“当日办结”。“我们还对所有窗口的服务评价进行实时播报,倒逼窗口改进作风。”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主任黄建新说。

在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口岸,台湾进口水果可“边抽样检验、边上架销售”,对台小额商品交易也能“先放行、后报关”,方便了进出口企业。“看似流程微调,但监管压力更大了。只要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得干好。”福建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表示。

简政放权,“简”出全省上下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放”出各级干部创新创造、永不满足的工作态度,让福建迸发出在机制体制层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独特气魄,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新格局。

新福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