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在福建

新思想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新实践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思想武器。在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开创了发展新局面。

 资  讯 

福建:从治理餐桌污染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即时 | 2016-05-12 07:09

从治理餐桌污染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放心食品 呵护民生

东南网5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谢贤伟 储白珊 张静雯)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食品安全战略赫然在列,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14个国家战略之一。

新战略,跨越时空而来——

15年前,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15年来,福建牢记习近平的民生情怀,主动顺应时代新形势,接力传承,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透过治理餐桌污染所折射出的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如一,并不断升华。

15年后的今天,福建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生猪瘦肉精抽检合格率由2001年前的30%提高到2015年的100%;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由2001年的70%提高到2015年的95.6%;主要水产品养殖环节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99.7%、成品粮抽检合格率97.3%、肉制品抽检合格率98.7%……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持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省。”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未来五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新目标。肩负使命,为全省人民密织一张食品安全大网,福建踏上新征程。


民生至上,治理餐桌污染一以贯之

“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

新世纪之初,在食品供给的数量问题解决之后,百姓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质量等问题。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播发两条反映外省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阅后,敏锐觉察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开始了,福建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当年8月24日,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上说:“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食物消费环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他作出庄严承诺:“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与全国从2004年起每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相比,福建整整提前了3年。”省食安办原主任钟安平说。

任何发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民生。食品安全,关系每家每户。治理餐桌污染的决心,正是民生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不管是在福建,还是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食品安全摆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1月,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

秉承这样的执政理念,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都将治理餐桌污染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回应群众关切。

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群防群治,把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省长于伟国在今年3月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提出,确保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毫不懈怠、加倍努力。

正因这份坚守,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努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2002年6月,省政府印发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十五”计划,首次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明确相关治理目标和建设任务,全力推进。

2006年11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布。

2014年7月,《福建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印发,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从2001年9月增列“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至今,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治理餐桌污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下达年度工作方案,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成就了一段为民办实事延续时间最长的佳话。

其间,针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消除食品安全的“出血点”,其力度之大、探索之超前,实现了一次次领风气之先的突破:率先全部由财政拨款检测产销环节瘦肉精,并建立定点屠宰、销售一条龙信息网络平台;率先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农贸市场和大中型生鲜超市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甲醛速测点;率先将饮用水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在全国最早完成水源保护区建设;率先成功推行农改超,让生鲜食品进超市,让来源可追溯……

“食”字下面是“良心”,“良心”之上“载”民生。15年抓铁有痕,15年踏石留印,彰显以民为重、呵护民生安全的使命担当。


完善治理,用好机制守护舌尖安全

“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予以根治”

食品安全怎么抓,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2001年,在对新华社报道的批示中,习近平指出:“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予以根治。”

“在当时,对餐桌污染明确提出治理的路径和机制,非常不易。”钟安平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治理’二字,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有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和治理体系与之互相配套。”

15年来,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一直都是福建治理餐桌污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主基调。

2001年3月,省政府建立由原省经贸委牵头,23个省直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2005年起,联席会议改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增至25个省直部门。市县两级亦设立相应机构。

不管是联席会议办公室,还是省食安委办公室,都设在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原省经贸委。其目的就是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打破部门利益框框。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福建顺应机构改革新要求,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组建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省级综合协调机构省食安办改挂靠在省政府办公厅,持续加大综合协调力度。

综合协调,厘清了职能不明的痼疾,医治了推诿扯皮的沉疴,让“九龙不治”“九龙分治”变成了“九龙齐心”。去年,全国首届青运会在福建举行。在省食安办总调度下,相关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对大会所需食材层层筛选、批批检测、专车押运,把控源头品质,严查每一环节,专人全程监管,确保了青运会举办期间运动员驻地和赛场的食品安全。

十多年来,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不断在变,治理餐桌污染的实践不断丰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须求新求变,用新办法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从田头到舌头,涉及一根长长的链条。福建盯住关键环节,构建全链条、全覆盖治理保障体系,完善无缝衔接的全过程监管。在农业生产源头,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环节,完善生产许可,重点治理非法添加等行为,全面实施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在流通环节,加强食品流通主体资格审查,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

省农业厅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家畜、家禽六大产业,共有18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省海洋与渔业厅建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已纳入31种产品、132家养殖企业,覆盖所有设区市,可追溯水产品年销量达3000吨以上……

福建以制度探索,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行食品安全签认制度,食品企业签下责任状,向社会公开承诺;试行食品质量安全受权人制度,严格内部管理,已覆盖526家企业;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纳入试点的3422家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已初步建立“一户一档”信用档案,完成第一轮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去年,福建基本创建完成首批10个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在全社会织起一张共护食品安全的“新网”。“街道将辖区划分成9个单元网格,化整为零,并聘请14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12名志愿者,分配到各个网格,由街道领导挂点,明确责任人和责任目标,建立定期协管巡查制度,让食品安全管理实现全覆盖。”在示范县浦城,南浦街道党工委副主任谢意凤说。

到2013年,福建已基本建成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质量检测、法治保障、组织实施、社会监督、健康消费等八大体系。随着2014-2016三年行动方案将八大体系调整扩充为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体系、监管、标准认证、风险防控、应急处置、信用、宣传教育、社会共治、信息等十大体系,福建将以更完善的机制,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正本清源,绿色理念融入食品生产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治理餐桌污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非一朝一夕之功。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福建,十多年的实践,绿色生产已成为自觉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4年,福建被批准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已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的农产品3416个。去年,全省遴选出30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试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闽中尤溪,一套从“产”到“管”再到“追溯”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构建出一条绿色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订尤溪红茶、金柑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8个,建立优质稻、食用菌等示范核心区10个,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将散户纳入安全生产轨道;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例行监测和执法巡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监管机制;在尤溪智慧农业平台开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板块,已有66家77个农产品纳入平台管理,占规模经营主体的45%,还有36家生产经营主体开始使用全程追溯二维码。

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覆盖面还将逐步扩大。而以此为基础,福建将加快迈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省。

绿色自觉,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在福清下里现代农业示范园,生猪为啥长在上千平方米的大栏里?大栏底下,又为啥铺上80-100厘米厚的用秸秆、木材下脚料做的垫料?原来,这是省农科院首创的微生物发酵床生猪大栏养殖技术。垫料里加入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能高效降解猪粪,抑制病原微生物,其后这些成为生物基质的上佳原料。“由于猪生长在微生物环境中,增强了抗病能力,免疫能力比水泥地养的猪平均高24.3%,猪肉品质当然更好更安全。”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蓝江林说。

绿色自觉,还推动了食品生产加工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食品安全再上一道保护锁。

“没有质量的生产就是败家子行为。”紫山集团的口号朴实而深刻。质量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紫山,新鲜蘑菇要到达加工车间,除清洗外,首先要过一道由金属探测室、滚动履带、小型金属探测仪三者叠加组成的关口,任何工人或生产原料中夹杂的大小金属物件,都逃不过这里的“火眼金睛”。而且,紫山建立漳州食品行业目前唯一的检验检疫实验室,对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检测等进行全覆盖检测,实行一票否决,不合格就不进厂、不上线、不出厂。正因此,紫山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全球食品技术标准、国际食品标准认证的企业。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指示强调。

“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始终心系民生,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福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工作将永不止步,砥砺前行。

福建绿色发展: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即时 | 2016-05-04 07:07

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绿色发展 根深叶茂

东南网5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方炜杭 潘园园 郑璜)

这里的山很绿。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已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这里的水很清。12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7.8%,Ⅰ-Ⅲ类水质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这里的空气可以任性深呼吸。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5个百分点,厦门、福州分别位居2015年全国74个主要城市“气质”最佳第二、六名;

这里的人长寿。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8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3岁;

……

这就是福建,美丽而又清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自20世纪初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到2014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传承接力,先行先试。

绿色理念 融入血液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福建加快发展,应当走一条怎样的路子?

2000年,世纪之交,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2001年,省政府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亲任组长,福建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

2002年7月3日,在五年一次的全省环保大会上,时任省长习近平说:“加快发展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在这次环保大会上,首次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同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2004年底,经国家环保总局论证批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在20年内,总投资至少达700亿元,完成以生态农业、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为基础的生态效益型经济等六大体系建设。


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尽管福建经济总量增幅取得年均13%以上的增长,但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之省,到2000年时福建GDP总量仍不足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370亿元。“以这样并不算雄厚的实力,却制定如此庞大的战略规划,显示了福建决策层对于生态建设的远见卓识。”时任福建省社科院院长、曾参与“生态省规划纲要”设计的严正,回眸当年时仍十分感慨。

习近平还亲自推动,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000万元,开启了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推动和参与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绿色发展之路;离开福建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高度关注。

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要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

2011年底和2012年初,习近平两次就正处在重要节点上的长汀水土流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2012年3月,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习近平再次殷切嘱咐:“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深切寄望福建干部群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征途上,八闽大地绿意盎然,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绿色发展 先行先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是发展的最亮底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福建而言,生态环境质量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又要尽早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保持比全国高一点的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这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和难度加大。

知之非难,行之惟艰。

愈是艰难,愈要矢志不移,彰显执政担当。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如是说。

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

2006年4月,省政府下发《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2010年1月,《福建生态功能区划》正式实施。

2010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建设生态省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2011年7月,省政府下发《福建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

2011年9月,省政府下发《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3年1月,出台《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5年,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


2016年4月,出台《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专项规划》,提出要推动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福建。

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意味着超越和扬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勇于先行先试——

科学规划,明晰定位。

福建首次将全省国土明晰规划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其中占全省2/5的县(市)和197处区域被列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接近1/3的全省陆域面积被规划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政绩考核,绿色导向。

从2014年起,福建在全国率先对全省34个县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考生态、考农民增收。

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让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武平县有了选择的底气。武平地处闽粤赣交界,森林覆盖率79.7%。曾有来自国内外15家林木加工企业的代表看中武平的优势,希望在武平发展林木加工业。经接洽,县里发现有11家企业属于能源消耗型,便婉言拒绝。随后,武平引进了5家符合环保政策的光电企业。短短一年间,一个以正德光电为龙头,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投资项目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园横空出世。

生态补偿,凝聚合力。

早在2003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2015年,我省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省级政府每年整合筹集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金3.1亿元,比原先增加1.6倍;今年,我省首次与广东签署生态补偿协议。两省共同出资设立2016~2017年汀江—韩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资金额度为4亿元,两省每年各出资1亿元。

党政同责,守住底线。

福建探索环保监管由督企向督政转变,给地方和部门套上环保“紧箍圈”,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2010年,在国内率先推行环保“一岗双责”;2014年,建立每季度环保督查会,把各设区市突出环境问题纳为省政府季度经济分析会三项主要议程之一;2015年,建立环保综合督查制度,每年对各设区市污染整治、减排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并上报省政府。同时,提高环保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2%提升到10%……

今年起,我省率先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升级为书记、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在全省两会期间,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环保“军令状”,在全国率先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八闽大地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地处闽北山区的南平,经济总量虽然多年靠后,仍坚守生态底线,近三年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没有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先后对100多个不符合绿色发展定位的项目叫“停”喊“不”,与此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养生、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南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三,绩效考评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2015年GDP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福建,交出一份绿色的靓丽答卷。“十二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的同时,COD(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

绿色福利 全民共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美丽福建,无疑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完美融合。

牢记总书记嘱托,长汀矢志不移治理水土流失,已大见成效。

春和景明,记者看到,长汀县策武乡南坑村,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数千亩山野上,银杏树亭亭玉立,与清溪横翠、屋舍俨然的村落交相辉映。多年前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场景,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推广长汀经验,福建乘势在全省吹响“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冲锋号,巩固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起来,2014年底,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治理任务。

随着造林绿化力度的加大,“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十二五”期间,福建植树造林1665万亩,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8%。全省累计投入“四绿”工程绿化资金137.67亿元,造林544.4万亩,新增国家森林城市3个,城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30.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平方米提高到12.76平方米。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省推进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主要干道周边环境整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顺昌县埔上镇口前村位于富屯溪畔,316国道穿村而过,过去畜禽散养,村容村貌不佳。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开始拆危房建新居,绿化美化,临江的泥土路被改造成极富闽地特色的休闲景观江滨路。漫步其上,一边翠竹绿柳,溪水时隐时现;一边新旧房子和围墙经简单的勾勒,仿古风味十足,引来游人络绎不绝。

美丽乡村,也带来了传统产业升级。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700多万元,实施了村容村貌整治和桃园建设,把村庄变成了一个集生态观光、田园采摘、土特产采购、畲家小吃于一体的美丽畲村。修起了桃文化长廊、两座跨溪木栈桥、观景亭、停车场、公厕等,6公里的桃园步行道从村子连到了山上……

看到家乡的变化,村里的90后阿全从广州回到虎头村创业,2014年下半年,他的农家乐宣布开业,除了提供农家菜,还经营糍粑、乌米饭等畲家美食,年收入达一二十万元。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清新福建的“金名片”,更是百姓增收的“摇钱树”和“聚宝盆”。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加快发展,带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去年底,我省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再次发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动员令。

“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变化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省委书记尤权一席话,表明了我省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的坚定决心。

“以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优势为主线,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省长于伟国对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表明坚决态度。

新理念,新实践,新时代。福建推进绿色发展,正稳步向前,谱写新篇章。

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委员许维健:机制创新为外贸发展添活力

即时 | 2016-04-21 07:22

机制创新为外贸发展添活力

——访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委员许维健

东南网4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方炜杭)“我省依托数字福建的建设成果,推行‘互联网+国际贸易’新模式,通过创新口岸监管机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推出福建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进出口营造了优质软环境,为福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近日,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委员、原省经贸委信息中心主任许维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我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机构设置上突破固有机制,由省口岸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层)、省电子口岸管理中心(管理层)以及福厦两地运营实体公司组成的管理格局,为全国首创。“尤其是省电子口岸管理中心重要岗位由关检等口岸管理部门派业务、技术骨干挂职,大大提高了口岸沟通协调工作效率,使我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不仅在口岸业务上有一站式服务,在协调上也实现一站式运作。”许维健说。

许维健表示,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建设伊始,就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通过功能上的创新,实现了面向企业的通关便利化、面向口岸监管单位的辅助监管及执法互助,以及面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辅助决策。

“随着业务层面推开,单一窗口将积累大量外贸数据,能让每一个行业清楚地分析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位置,提前预判形势,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口岸监管依旧是监管为先,部门间的数据交换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部门间调取数据的繁琐程序和固有门槛,实现执法有效互助。”

但许维健也认为,当前我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还存在部门间简政放权力度、改革力度不一的问题。“运行单一窗口意味着管理流程的变化,而管理流程又是几十年来形成的,突破它,从思想到操作层面都还要一个过程。”他认为随着我省单一窗口功能的逐步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将使我省的港口效率接近新加坡、横滨等现代港口的水平,为吸收国内国际投资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首部福建自贸试验区发展报告发布

即时 | 2016-04-20 08:17

东南网4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贤伟) 日前,记者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了解到,由其推出的首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15-2016)》蓝皮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正式对外发布。

该蓝皮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总报告从总体上评价分析了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的建设成效、存在问题,提出了福建自贸试验区深入发展的创新点、着力点,以及加快福建自贸试验区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

此外,福建师大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还推出另一研究成果《TPP的中国策:全球化新时代中国自贸区突围之路》,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入探讨TPP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并就中国自贸区建设如何应对TPP挑战,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提出了相关的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

福建设立合作发展基金 千亿资本力挺福建PPP项目

即时 | 2016-04-13 07:23

省财政厅与上海复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福建复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基金”

千亿资本力挺福建PPP项目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贤伟 王永珍) 1000亿元设基金!无疑,在福建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深圳推介会上,“复星巨资入闽”成为最令人关注的大事。

12日,省财政厅与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共同推进福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省财政厅将支持复星集团旗下上海星景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全额出资设立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福建复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基金”,支持福建基础设施和医疗、养老、生态、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

复星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投资集团,旗下星景资本在“保险+产业+投资”PPP模式上已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目前,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成功签约4000多亿元PPP基金项目,涉及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环境景观改造等多个领域。

“我们非常重视福建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复星集团副总裁张厚林说,“当前,福建正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补短板的系统性、惠民生的针对性、扩投资的实效性,特别是十分注重对契合国家投资导向、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薄弱领域的投资。我们希望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产业方面的优势,以政府需求为工作导向,以PPP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导入为最终目标,与福建谋求合作共赢。”

“通过对福建长时间的关注,我们认为,福建地方政府负债率低,债务偿还能力比较好,这也是我们决定投巨资设立基金的主要原因之一。”星景资本执行总裁张晓菊表示,作为战略投资者,基金将把集团旗下企业和保险公司等的资金组织在一起,以股权、债券等方式投入,帮助福建各级政府解决PPP项目的资本金短缺问题,并与施工建设方、项目运营方一起,为项目良性运转提供服务。

张晓菊认为,设立基金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更好了解政府关注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目前,星景资本与我省已就10多个项目开展深入洽谈,其中两个市政类项目进入签约阶段。

“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我们与复星集团还建立了协同支持机制。”省财政厅厅长陈小平说,不仅是基金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要优先支持省级PPP示范项目,省财政厅也将积极支持复星集团在闽投资建设PPP项目。

在当天推介会上,还有10个项目现场签约,累计总投资255.7亿元。

福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即时 | 2016-04-13 07:15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省委专题研究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兰锋 周琳) 12日,省委书记尤权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部署相关工作。

听取省发改委、省经信委负责人关于编制情况汇报后,尤权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系统分析我省产业发展现状,合理布局我省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满足今后市场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尤权强调,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要提高规划的精准度,精准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突破路径、发展重点和实施主体,使规划真正变成可操作的方案。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差别化政策,把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集中到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实现突破的企业和项目中去,培育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省直相关部门和各设区市要协调推动、明确职责、整合资源,推动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四要认真总结我省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兄弟省市先进做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省长于伟国指出,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突出精准规划,立足省情、把握规律,聚焦重点、科学布局,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龙头带动,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提高竞争力;要突出精细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突出企业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完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突出要素保障,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培育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土地、资金等资源配置,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增添发展新动能。

省领导张志南、郑晓松、黄琪玉参加会议。

福建自贸区条例凸显四大亮点 给片区最大发展空间

即时 | 2016-04-12 07:43

福建自贸区条例凸显四大亮点 给片区最大发展空间

  福州自贸片区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福州新闻网4月1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李白蕾)省人大常委会昨日召开《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新闻通气会,省相关部门和自贸区各片区负责人到会介绍了这部条例的亮点和相关工作,理顺机制、制度创新、地方特色、便民惠企是条例的四大亮点。

便民惠企

增加企业百姓获得感

在理顺管理体制方面,福建自贸区管理体制既不同于上海,也不同于天津和广东。条例规定了具有我省特色的管理体制,省政府及设区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片区管理机构,将推进自贸区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给各片区最大的发展空间。

在突出制度创新方面,条例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规定自贸试验区建立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商事登记制度,区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受法律保护,在监管、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和保护制度等等。条例还鼓励改革创新,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减免创新承受的不当压力。

体现地方特色方面,对台合作和海丝核心区建设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两大特色。条例设专章规定闽台交流与合作,在海丝核心区方面则规定支持企业扩大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自贸区加强与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提升贸易水平。

突出便民惠企方面,为了让企业和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条例在修改过程中增加了取消对企业的检查评比,以及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还支持自贸试验区企业开展保税展示交易,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将保税展示交易业务扩展到全省。也就是说,全省老百姓有望在家门口享受到自贸区保税商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将更多创新举措

列入全国可复制范围

据福建自贸试验区办公室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自贸试验区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45项,正在推进41项;已落地实施创新举措160项,经评估63项属全国首创。自贸试验区共新增企业2.6万多户,增长4倍多;注册资本4000多亿元,增长5倍多。

下阶段,按照《条例》要求,福建自贸试验区办公室将打造更多先行优势。通过“整合一批、提升一批、拓展一批、新推一批”,促进创新成果提质增效,争取在投资、贸易、金融、对台、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都有典型举措,将更多有影响、上档次的创新举措列入全国可复制可推广范围。还要强化风险防控,按照《条例》要求,通过加快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对市场主体的联动监管、联合惩戒,构建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多渠道强化人才保障,为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发挥自贸片区检察室、法庭、国际商事仲裁院和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作用,为自贸试验区建设保驾护航。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