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7月8日23:10,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处。

 资  讯 

鼓浪屿申遗成功 要如何避免“人挤人、人看人”

即时 | 2017-08-10 11:46

原标题:鼓浪屿——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于我而言,鼓浪屿9年漫长的申遗就像一场浪漫的恋爱,现在申遗成功了,仿佛领到了一张结婚证,浪漫和兴奋已成过去,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共同面对更多琐碎的日子、繁杂的事务,才能维系这美好的婚姻。

监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管理。目前鼓浪屿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总体格局、建设控制、游客等,每一类的监测方法各有不同。

很多人担心,鼓浪屿成为世界遗产以后会沦为一个旅游岛,人挤人、人看人。但实际上,鼓浪屿最早做出的努力就是限制游客数量。近些年,鼓浪屿旅游景区和居住社区是有矛盾的,给居民带来了困扰,物价被抬高了,安静的环境也没有了,很多居民就在周末或节假日去厦门亲戚家住。2012年10月2日,一天内有十几万游客上岛。之前游客和居民共用一个进出码头,很多居民都觉得交通压力很大,后来我们把码头分开,情况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今年6月30日开始,每天上岛总人数限定为最高5万,这样既保证旅游的舒适度,也保障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监测系统与轮渡公司的票务系统、景区的进出闸机是相通的,我们要保证同时在岛屿上的人数不超过3万。在后台可以观察到客流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游客一般从上午10点开始增加,到下午4点开始撤离,可以看到明显的曲线。如果岛上人数超过2.5万,我就会收到一条“四级预警”的短信;如果超过2.8万,就要关注游客密集区是否会出现拥堵和踩踏。

1843年,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3个国家均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也带来了宗教、科技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鼓浪屿逐渐被改造,但直到19世纪中后期,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闽南渔村风貌。1903年鼓浪屿成立了工部局以后,这里逐渐成了一个国际社区,当地中国人、归国华侨和多国居民汇聚于此,传统文化、华侨文化、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最多时有500多位外国人生活在鼓浪屿,南洋华侨等在岛上先后建起约1000栋风格各异的别墅洋楼;岛上有女子学校、幼儿园,引进了风琴、钢琴等西洋乐器,培养出殷承宗、许斐平、林俊卿等音乐家。

“历史国际社区”这一概念能够从各个层面体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交流,这也是其成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所在。

鼓浪屿的每栋建筑都存在一定隐患或破损,必须要修的就请专业施工队伍来修缮;有隐患但达不到修葺标准的就安装一些设备,24小时监测其发展。同时,我们每周都会对每一处遗产要素进行巡查,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建立巡查档案。虽然执行不到一年,但这套监测系统已经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鼓浪屿还建立了历史建筑研习基地,根据木质构件、水泥雕花等不同技艺聘请11名老工匠担任老师,通过“传帮带”培养传人,确保今后老建筑进行局部修复后也能让历史信息得到保存与再现。曾经,这些建筑与场所被岁月侵袭,逐渐黯淡了容颜,喑哑了声音。现在以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看护,逐渐恢复着最初的容颜。

和修缮相比,预防是最好的保护。茂盛的植物对建筑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生命力旺盛的榕树,根系总是沿着墙体生长,有不少老别墅因此墙体开裂。有的植物遮天蔽日的同时对屋顶的砖瓦也有潜在的破坏。一半以上的重点历史风貌建筑被猫爪藤、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包裹,它们会分泌酸性物质,对墙体造成一定的腐蚀,还会带来白蚁等病虫害。为每栋建筑及其周边的植物建立监测档案是非常必要的。申遗成功之前,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已经与相关部门启动这一项目,117栋重点历史风貌建筑和它们旁边的植物成为长期监测的重点。

现在的监测不仅是为了应对5年后的复查,更重要的是为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不仅遗产单体,对气象和微环境的监测也不可或缺。比如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地震、海洋环保的监测,三五年后,这些数据就能成为科研的基础。对微环境的监测,鼓浪屿有小型气象台,下雨后会对雨水的酸碱进行检测,看看它对建筑本体、植物生长的影响;对4个人群密集区,主要是街心公园和小吃一条街,进行噪声监测,如果有一个地方长达5分钟噪声超过80分贝,我们会立刻赶到了解情况,不是说这个音量就会造成破坏,但它确实会对旅游的舒适度有影响。

当然,让文化社区和文化景区两个概念达到有机融合和适度平衡,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整个社区的公共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的增加、平价超市的规范、旅游线路的改造和规划、消防设施的完善与便捷……而更为长远的计划,便是全岛的博物馆计划,让每一栋老建筑都可以用起来,成为小型的主题博物馆。要想方设法腾出更多公共资源面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激发更多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屿保护发展的成果。

成为世界遗产是实践承诺的开始,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蔡松荣(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鼓浪屿: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即时 | 2017-07-10 15:21

视频:鼓浪屿,为什么不同肤色情侣都爱你

“水上的鼓浪屿,一只彩色的楼船……月下的鼓浪屿,在睡眠中的美人。”这是著名诗人蔡其矫1956年赞美鼓浪屿的名句。

万国缤纷的多样情调,鼓浪洞天的白沙蓝海,华洋相融的楼台庭院……在许多人的传统印象中,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地。如今,“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字眼,在这座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显得愈发亮眼。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评审委员会主席敲锤正式同意将鼓浪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百年建筑里,一幕幕历史风貌得以“重现”;街头巷尾间,琴音缭绕歌声飞扬……从2008年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今年7月8日正式获准列入,可以说,九年的申遗之路也是人们重新认识、塑造鼓浪屿的品牌和形象之路。时至今日,鼓浪屿这座“海上花园”的历史与自然环境,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游客点赞,他们看到鼓浪屿美丽容颜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本地居民欣喜,岛上环境面貌不断改善,记忆中的琴岛正在回归。

申遗路上,哪些人为保护这座“海上花园”付出过努力?申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申遗成功后,又将给这座小岛带来些什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政府引导:“修旧如故,焕发出新的光彩”

鼓浪屿中华路21号,一幢3层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清水红砖墙、哥特式尖券拱窗外加窗洞上一双双圆圆的 “眼睛”,就像一只只圆睁双眼的猫头鹰。这里便是很多老鼓浪屿人口中的“猫头鹰楼”。

将近一个世纪之前,这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百年之后,这栋曾见证了鼓浪屿繁荣经济贸易的建筑,历经被违法搭盖的干货卖场侵占,主楼还被改成家庭旅馆,曾经的美丽容颜渐渐失色。

2015年,伴随着鼓浪屿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违建被拆除,建筑及庭院景观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亚细亚”的字样也被修复回原样,“猫头鹰”窗户恢复“炯炯有神”。2016年夏天,外图台湾书店在此安家落户,如今,这里已成为鼓浪屿一个优雅别致的文化地标。除了庭院里的花香,楼里也飘散着书香,而在睡莲、三角梅的掩映下,“猫头鹰楼”更美了。

“曾经,这些和鼓浪屿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与场所,被岁月所侵袭,逐渐黯淡了容颜,喑哑了声音。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的推动下,它们修旧如故,或恢复了最初的容颜,或焕发出新的光彩。”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蔡松荣介绍道。

2012年,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录后,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11月做出了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明确将鼓浪屿定位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在积极稳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注重文化、生活和业态的内涵提升,用文化创意处理好遗产、旅游、社区三者的关系。

长年被闲置和遗忘的毓德女学经过改造,成为梳理鼓浪屿教育沿革的展示馆,向人们讲述着林巧稚、周淑安等鼓浪屿教育名家的励志故事;租界时代的公审会堂,违规建筑得以拆除,成为街道公共议事理事会场所……在提升和整治的过程中,和“猫头鹰楼”一样,鼓浪屿上53个文化遗产核心要素都得到修缮,对其开展长效保护的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等体系也均建立起来。此外,街区立面整治、市政设施改造、道路修补、绿化美化等也在同步推进。

而与文物古迹保护修缮同步到来的,还有鼓浪屿对岛上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鼓浪屿的定位似乎有点摇摆不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价值也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善用。“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风景上认识鼓浪屿。”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历史研究者吴永奇说,“鼓浪屿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近代中西交流的标本,如果把历史文化的因素忽略了,那就太可惜了!”

随着申遗进程的推进,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都被发掘。除了游客,越来越多鼓浪屿本地居民也开始了解到身边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民间自发:“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虽说我是老鼓浪屿人,但如果不是申遗,很多地方我也不是很了解。这次申遗,不仅保护了老建筑,也把岛上一砖一瓦的历史故事收集整理出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座小岛。”68岁的谢绵聪,是鼓浪屿上的本地居民。

年轻时干过中医,开过旅行社,2010年退休后,老谢又回到了岛上。谢绵聪的家在外图书店的隔壁,也是一栋3层的小洋楼。“房子的主楼始建于1932年,是我夫人的祖父在1933年买下来的,此后就世居于此。”

这座名为“褚家园”的别墅院落,是鼓浪屿上最早一批的咖啡馆。没有夸张的广告牌、没有俏皮的宣传语,只在巷陌上开了一孔两人宽的小门,挂着一块条形漆木招牌——“谢绝参观”……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发现这是一家咖啡馆。可一走进院内,却是别有洞天:亭亭如盖的古木、错落有致的花草与空气中飘荡着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

老谢自称中国旅游崛起的第一代,他也经历了鼓浪屿从一个不大知名的小岛变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度假地。“2008年动车开通后,岛上的游客一下就变多了,商业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谢不无感慨,“仿佛一夜之间,岛上就遍地都是商机。”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也看中了老谢家的房子,提出要以每年180万的租金租下来经营家庭旅馆并帮助修缮。70余年过去,褚家园这幢建筑小修小补无数,但在湿气、海风和白蚁的侵蚀下,眼见又是摇摇欲坠了。面对丰厚的条件,老谢动心过,可是一听说要破坏房子的格局,老谢和一家人又纠结了起来。面对敲敲打打、伤筋动骨,老谢最终没能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谢绝了家庭旅馆的提议。

拒绝外援后,房屋修缮的工作就落在了谢绵聪的儿子谢立达身上。“我从小在这座宅子里成长,对一砖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谢立达,80后,如今也是“褚家园”咖啡馆的老板,“修复工程的根本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当年的雕花等手艺早已失传,为此,我专门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工人,让他们参照老照片依葫芦画瓢,摸索尝试进行修复,不行就推倒重来。”

为了支付昂贵的维修开支,小谢把原本准备和女朋友结婚的钱拿了出来,可修缮耗费还是远超预计,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节点上,谢立达牺牲了醉心已久的园艺梦想,开始学习咖啡制作技术,在院落中开设露天咖啡馆,用收入贴补房屋的修缮工程。由于有了造血机制,修复得以继续进行。2008年,褚家园终于宣告修复完成,经结算,这个耗时两年的工程的投入超过了300万元,在当年足可在厦门购买4套房产。

谢立达的心血也没有白费,修缮完成后,主楼从外立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空调、电线等现代化设施,每个细节几乎都不着痕迹地恢复了往昔的容貌,并与他精心打点的园艺植物浑然一体。

“单纯想赚钱其实很容易。如果改做餐饮,就可以塞下更多的桌位,每桌盈利还能翻番;而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屿,选择把褚家园租出去的话,一切就更简单了。”谢立达说,面对物质的诱惑,他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是源自那份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执着与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坚守。“我是一名鼓浪屿人,如果放弃褚家园,我们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我既期盼,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申遗成功对我们而言是双重喜悦,可以把鼓浪屿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坐在一旁的谢绵聪补充道,眼神中满含期待,“未来,我希望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能够更好地去保护这座小岛,使鼓浪屿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并行不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活态传承:“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悠扬的钢琴声、浅吟的大提琴伴着一阵欢快的歌声从鼓浪屿鹿礁路的一户人家飘出。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弹奏钢琴的女孩名叫方思特,在一旁拉大提琴伴奏的是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的丈夫。“这样的场景在我家经常上演,因为音乐是鼓浪屿人生活的一部分。”方思特,鼓浪屿风琴博物馆馆长,地地道道的80后,也是鼓浪屿上的第五代,“逢年过节,别人家的娱乐方式可能是打打牌或麻将,可来到我们家,你就会发现,我家客厅就是个舞台,吹拉弹唱一家老小齐上阵,既热闹又温馨。”

鼓浪屿素有“琴岛”美誉,优雅的人居环境与氛围,造就了鼓浪屿人爱好音乐的传统。以往走在大街小巷,不时能听到居民家中飘出美妙的琴声。而家庭音乐会更是成为岛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可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大潮的涌入、本地人口的外迁,鼓浪屿上以家庭音乐会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传承一度面临断档的危险。

“以前,邻里街坊无论谁家一张罗,小伙伴们便会凑在一块,各展所长。可越往后,这样的活动就少了很多。”回忆起小时候与小伙伴一同开家庭音乐会的场景,方思特有些感慨,“曾经有一度因为鼓浪屿变吵了,一些本地居民选择离开。我其实担心过这种文化会渐渐消失。”

家庭音乐会贯穿于鼓浪屿的历史,不能眼睁睁看着文化流失。2008年时,厦门市政府决定对鼓浪屿启动申遗程序,岛上的文化遗产开始一件一件被“打捞”梳理,文化保护工作也得到了空前重视。为了保护这一活态文化,鼓浪屿管委会持续举办以音乐文化为代表的节庆活动,重新推广鼓浪屿上濒临消失的家庭音乐会,让这一文脉传统再度焕发生命力。

“2012年,当时政府提供场地,让我们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音乐之家音乐会’,采取复制家庭音乐会的形式,把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家庭音乐会背景,但是文化同源、对鼓浪屿怀有相同感情的人凑在一起,组建新的家庭音乐会。”回忆起第一场音乐会时的情景,方思特还有些小激动,“全场705个位置座无虚席,连台阶、走廊上都站满人。除了本地居民,还有许多游客特地为了演出留在岛上住一晚。”

“原本是一个月举办一场,但因为观众反响热烈,调整为一周一场。即使如此,演出仍是场场爆满。”方思特说道,“如今,我感觉飘荡在鼓浪屿街头巷尾的悠扬琴声又再度回来了。家庭音乐会不仅让本地居民找回了记忆,也让游客感受到了除客栈、小吃街之外的不一样的鼓浪屿文化传承。”

“活态传承鼓浪屿文化,让文化重新‘占领’鼓浪屿,是鼓浪屿今后发展的方向。”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深入挖掘国际历史社区的文化内涵,腾出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传下去,实现遗产的社会价值。

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发展成为更加重要的议题。“申遗不是最终目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才是根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的文明能够传承下去,又让当下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蔡松荣表示,未来将继续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场景,传承鼓浪屿历史文化的精髓,以及这一国际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让鼓浪屿居民在遗产地中更加美好地生活。

鼓浪屿人:面朝大海,弹琴唱歌

即时 | 2017-07-10 15:16

新华社厦门7月10日电(记者 刘娟)走过鼓浪屿弯曲的小巷,一座不起眼的红砖古厝里传来悠长的海岛风情音乐,让人忍不住驻足倾听。

弹琴的是两位年逾70岁的老人,这对鼓浪屿当地居民恬静地合奏着,不期而至的“家庭音乐会”让路过的人意识到,原来在这片传说中的“钢琴之岛”上,音乐从未离开。

面朝大海,弹琴唱歌——这是鼓浪屿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之一。“小时候鼓浪屿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音乐,我们串着门就学会了。”雷永平调试完尤克里里,偷偷指指老伴叶恩慈对记者说,“每个家里面总有一个主弦,她是主弦,我只是伴奏,平时都得听她的。但是就像清汤粉里总要撒点胡椒,她离了我可是不行的。”

叶恩慈忙着低头调试夏威夷吉他的琴弦,似乎没有听见老伴雷永平的闽南语叨叨念,女儿雷晶晶在一旁忍俊不禁:“我妈妈爱生气,但是一弹琴就好了,所以她总在弹琴,我爸也总能找着合适的调配合她,平时他俩就爱这样一唱一和的,早就见怪不怪了。”

“曾经有一度因为鼓浪屿变吵了,一些当地居民选择离开。”雷晶晶说,“我其实担心过这种文化会渐渐消失。”

2008年,厦门市政府决定对鼓浪屿启动申遗程序,岛上的文化遗存开始一件一件被“打捞”梳理,逐渐呈现其本来的光彩。

雷晶晶回忆,2009年时网络上有了一个专门的鼓浪屿申遗群,就像有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又开始汇聚到一起,纷纷“捡”起了许久不弹的琴。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雷永平和老伴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鼓浪屿当地居民的第一支乐队——雷厝乐队。这支乐队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在鼓浪屿音乐厅里,这些老人还拥有一间自己的专业练琴房,朴素的家庭音乐会开始走进高雅的音乐厅。

“以前那都是乱弹琴。”叶恩慈笑说,“一开始走进音乐厅,看到这么多观众在台下,我吓了一跳,但是演出完了很激动,那以后练得更勤了,不能丢脸啊。”

参加公开演出时,叶恩慈总会悉心装扮,戴上最喜欢的珍珠项链。而老伴雷永平就不讲究那么多了,套上一条牛仔裤,就大大咧咧地表演去了,雷永平看得很开:“音乐就是我们的生活,有观众也是弹,没观众也是弹,最自然的状态才能弹得最好,才是我们鼓浪屿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我们弹琴不是为了考级,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出于热爱,这是鼓浪屿音乐文化的特色。我们的乐队里既有医生,也有银行家,大家平时上班都很辛苦,下了班以后,只要能脱下制服凑到一起,随性地弹上一曲,就很满足了。”雷永平说。

最近,还有从外面回来的大学生专程上门向雷永平学弹琴,他很欣慰:“年轻人的主动加入对我们是一种鼓励,说明这种生活方式没有断层,音乐声还会在鼓浪屿上延续下去。”

月光下,浪涛拍打礁石,演奏出浑厚的乐章。棕榈树下,一群鼓浪屿人即兴弹唱,拨弄出跳动的音符,声声不息……

读秒办公:保障审批“零超时”

即时 | 2017-07-09 20:40

砥砺奋进的五年·“放管服”向纵深推进

北京,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改委所在地。

这个集中了全国重要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重大能源项目审批权力的部委如何把“放管服”落到实处,受到各方关注。产业投资项目动辄数十亿元,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多在百亿元之上。怎样避免大项目、大资金背后的权力“寻租”行为?

审批流程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

走进国家发改委政务大厅,办事窗口整洁明亮。每一个审批环节都在电脑上以“读秒”状态显示审批时间,如果接近时限,就会被催办。“网上审批系统的背后,有一双眼睛在查看有没有违规。”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每一个审批环节都在网上体现,这双眼睛就是网上审批系统。

“门难进”“脸难看”,这曾是人们“跑部”办事的感受。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在国家发改委政务大厅,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8号窗口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年度计划审批。“为大厅点赞。”这位工作人员说,政务大厅网上办理很高效,微信查询办理进展的服务非常实用。

据统计,2014年国家发改委政务大厅设立以来,累计接收办件13000余件,一直保持审批流程“零超时”。全部申报事项的办理进展情况均以网站、短信、微信等形式及时告知申报单位,同步实现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流程的全覆盖,实时监督权力运行情况。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大厅实现了“四个改变”:一是变“进不去门、找不到人”为“敞开大门、主动服务”;二是变“凭经验、凭熟人办事”为“凭指南、凭流程办事”;三是变“过程不可期”为“时限可知、进展可查”;四是变“四处打听、反复跑路”,为“公开透明、只跑一次”。

全程网上留痕让权力不再随心所欲

“审批结果全靠跑,大多数材料一交便石沉大海。”一位曾经“跑部”要项目的公司负责人如是形容。而如今,审批流程全程网上留痕,让权力不再随心所欲。

近日,四川省二十一世纪遥感技术应用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国家发改委政务大厅申报干线支线飞机、民用卫星制造、民用遥感卫星地面站建设项目核准事项。“流程一目了然。”这位工作人员感到,全程网上留痕,防止了权力“寻租”,保障了审批的透明高效。

继2015年国家发改委建立运行实体政务服务大厅之后,2016年7月开通网上政务服务大厅,2016年8月开通政务服务大厅微信服务号,政务服务延伸到掌上。然而,对于这个过程,身处其中的国家发改委各职能部门觉得并非一帆风顺。大厅筹备之初,一些人质疑,大厅能干什么,不就是个文件接收站吗?还有人提出客观理由,不愿将审批事项纳入大厅办理。

据了解,2013年、2014年,政府核准目录经历两次修订,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累计减少76%,发改委核准工作量连续两年“减少50%”。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大幅下放交通项目审批事项,不涉及国务院事权的交通项目核准事项全部予以取消和下放,实现了“零审批”。政务大厅是一扇窗,在这背后,一场涉及政府自身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空中俯瞰美丽新世遗——鼓浪屿

即时 | 2017-07-09 20:12

空中俯瞰,云层下的鼓浪屿历史风貌街区或隐或现,与对岸的厦门现代都市遥相辉映(6月29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是鼓浪屿人民体育场周围景观(6月28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空中俯瞰,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与鹭江海峡对岸的现代建筑遥相辉映(6月28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是鼓浪屿全景俯瞰(2016年8月2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鼓浪屿日光岩下一幢幢历史建筑掩映在绿荫中(6月26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游客在鼓浪屿日光岩顶游玩(5月18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鼓浪屿中华路闽南建筑群“四落大厝”及周边历史建筑航拍(6月26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这是绿树掩映中的鼓浪屿建筑群(5月18日摄)。

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世遗”保护的中国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屿申遗成功启示录

即时 | 2017-07-09 15:30

新华社福州7月8日电 题:“世遗”保护的中国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屿申遗成功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

正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又传喜讯——北京时间7月8日,中国福建省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一天,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今年是中国成功申遗30周年。3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遗”大国。

如何让“世遗”留得下、“活”起来,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中国以实际行动交出了答卷。

在“申遗”中重新发现瑰宝之美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一个是西北的“美丽少女”,一个是东南的“海上明珠”,它们的自然魅力与文化价值,在“申遗”过程中大放光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卡洛·奥拉索认为,可可西里这个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其主要体现青藏高原隆升阶段保存较好的一个平面,形成了冰川、河流等壮美景观,并且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栖息地,数以万计的藏羚羊迁徙是世界罕见现象。

而早在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前几天,在这个1.88平方公里的岛屿上生活了60多年的董启农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为鼓浪屿申遗“鼓与呼”。

1843年,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1903年,鼓浪屿成立了国际社区。当地中国人、归国华侨和多国居民汇聚于此,传统文化、华侨文化、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在董启农看来,鼓浪屿申遗成功是“众望所归”:上世纪初,最多时有500多位外国人生活在鼓浪屿,南洋华侨等在岛上先后建起约1000栋风格各异的别墅洋楼;岛上有女子学校、幼儿园,引进了风琴、钢琴等西洋乐器,培养出殷承宗、许斐平、林俊卿等音乐家。

. 今年5月,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正式开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鼓浪屿历来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鼓浪屿异域风格的建筑遗迹体现了中国近代与世界融合的人文环境,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异域精品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鼓浪屿2008年启动申遗工作。福建省文保处副处长常浩说,9年来我们对鼓浪屿历史文化价值的总结提炼,经历了多番摸索,最后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申报赢得认可,这将为鼓浪屿的传承发展带来新机遇。

让“世遗”留下来、“活”起来

1985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成功申遗。

在标着“建于1932年”等字样的重点历史风貌建筑褚家园里,老鼓浪屿人谢绵聪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政府就提出保护历史风貌建筑概念,不让随意拆建房子。

鼓浪屿保护早早进入法治轨道。2000年,厦门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11年通过《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和《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年通过《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鼓浪屿研习中心古建筑修复师傅廖志堂,从1995年上岛至今,已在鼓浪屿上修复了约100栋闽南风格的房子。他说,“在鼓浪屿,只有秉持工匠精神、修旧如旧,才能得到许可和认可。”

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申遗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申遗是承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的共同担当。申遗是决心,是中国为了更好保护生态人文环境、不负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的选择。

中国将更多依靠法律、依靠科技、依靠国内外合作与政府民间“总动员”,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在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中心副主任蔡松荣为记者展示24小时监测预警系统:不仅遗产单体,其周边的自然气象、游客环境等都进行实时监测。

近年鼓浪屿游客井喷式增长。蔡松荣说,自7月1日起上岛游客控制在每天5万人以下,“天天会巡查,月月有报告”,定期研究有关数据,让鼓浪屿重现“海上花园”面貌。

“申遗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厦门人民心中。”厦门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表示,未来将坚持严格保护、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永续发展、坚持成果共享。比如,继续推进“全岛博物馆计划”,腾出更多公共资源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将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屿保护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更多民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在世遗大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中国通过52个“世遗”,把最丰富的基因库和最具悠久文化的代表作推向世界,目前举世公认中国的“世遗”保护已进入新阶段。未来中国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全球遗产治理,唤起包括高校学者在内的各方力量,加大原汁原味保护力度和高水平展示力度,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记者郭奔胜、许雪毅、张涛、李琳海、刘娟、付敏、陈序、韩梅)

组图:“世遗”保护的中国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屿申遗成功启示录

[组图]“世遗”保护的中国答卷

即时 | 2017-07-09 15:26

空中俯瞰,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与鹭江海峡对岸的现代建筑遥相辉映(5月18日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空中俯瞰,鼓浪屿菽庄花园一隅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及滨海风光(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6日,两位女孩前往鼓浪屿毓德女学校旧址参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鼓浪屿龙头路两侧具有国际多元文化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林立(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6日,游客在鼓浪屿兼具中西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历史建筑“海天堂构”内游览。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6日,鼓浪屿代表性历史建筑协和礼拜堂前几对情侣在拍摄婚纱照。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6日,鼓浪屿代表性历史建筑“海天堂构”内闽南南音老艺人在为游客表演南音。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鼓浪屿兴贤宫与一路之隔的厦门基督教鼓浪屿复兴堂显示着鼓浪屿宗教信仰的多元与包容(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7日,游人在鼓浪屿传统街区内游览。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鼓浪屿代表性历史建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修缮后被开发成为外国书店(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7日,鼓浪屿中学生在洋人球埔旧址、现为鼓浪屿人民体育场的绿茵场上踢球。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月28日,鼓浪屿两位孩童在家长的陪伴下前往幼儿园。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喜讯!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即时 | 2017-07-09 13:11

守望鼓浪屿

即时 | 2017-07-09 07:34

鼓浪屿,“美丽中国”一帧亮丽的风景画。今天,它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风云际会。

北京时间7月8日23时10分,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省第4个世界遗产项目。

鼓浪屿,这一刻,吸引了世界目光。

鼓浪屿申遗是我省继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梦想。九年申遗,为了让更多人读懂鼓浪屿之美,让遗产真实完整地世代传承,上上下下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这一天,我们盼了十多年!”鼓浪屿居民谢立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10年前,谢立达不惜耗资300万元,将外曾祖父留下的祖宅“褚家园”,按鼓浪屿管委会“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进行修缮,使摇摇欲坠的老别墅焕发第二春,并通过经营咖啡文化产业,实现长久保护。谢立达说:“当时,只是出于对家园原始的热爱,而通过申遗,守护、爱护家园,传承先人留下来的遗产意识更强了。”

作为申遗号角下的鼓浪屿守护者,谢立达欣喜的是,这些年,他目睹了鼓浪屿的一处处老建筑、老场馆经过“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保护,焕发新光彩。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入驻救世医院旧址,大北电报公司旧址、会审公堂旧址等多处文化遗产也都以博物馆的形式获得重生;鼓浪屿工部局等遗址经发掘清理后向公众展示,活化了鼓浪屿历史。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入驻救世医院旧址,使市民和游客在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就能欣赏到皇家珍藏的异域稀世宝贝。副馆长李士娟说:“馆里展现的外国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将它们安放在鼓浪屿,可谓是气质相宜、相得益彰。”

保护、提升,鼓浪屿成了不断演进的活态遗产。居民谢绵聪说:“随着53个申遗核心要素的修缮保护、保养维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完成,以及全岛域的环境整治,记忆中的琴岛正在回归。鼓浪屿作为一个社区,生活更和谐,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化品位提升了。”

9年,申遗之路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鼓浪屿保护的新旅程,也考验着政府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平衡的智慧。

“应保尽保”,对鼓浪屿这一文化遗产而言,需严管,更需智慧。

为对游客数量进行科学管理,防止遗产被损坏,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建设了监测预警系统。“游客达到一定指标会提出预警。”中心副主任蔡松荣说,通过科学测算,鼓浪屿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从6.5万人次调整到5万人次。

保护与发展互利、管理与服务共进、政府与民众双赢……九年申遗,鼓浪屿,这个生态岛、宜居岛、旅游岛,已融为一体,一个更美好的鼓浪屿跃然而出。

“申遗成功不是终极目的,把鼓浪屿保护与传承好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全程参与鼓浪屿遗产申报的省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常浩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个十年的末期,我省都有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海丝、古泉州项目还在继续努力中。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已成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百姓的共识。

烙上世界遗产的印记,意味着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地理坐标。

如今,保护鼓浪屿的责任更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鼓浪屿申遗顾问郑国珍认为,新的起点上,应继续坚守初心,以国际的视野和博大胸怀,博采世界先进理念与做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为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鼓浪屿申遗成功 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出贺信!

即时 | 2017-07-09 01:31

 

h5:一起来点赞!列入世遗的鼓浪屿你了解多少?

即时 | 2017-07-09 00:56

 

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

即时 | 2017-07-08 23:31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 鼓浪屿申遗项目今晚提交审议

即时 | 2017-07-08 21:41

世界遗产大会目前正在波兰召开,昨天(7日),我国青海省可可西里通过终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至此,我国已拥有51处世界遗产。

点击进入下一页

  北京时间今天傍晚,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将提交大会审核。

点击进入下一页

鼓浪屿提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遗产构成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它们与岛上现存的900余栋历史风貌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

点击进入下一页

自1844年厦门正式开埠,鼓浪屿作为一个窗口,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形成了当时中国社区设施最为完善、文化生活最为多元丰富的近代国际社区。鼓浪屿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

点击进入下一页

据悉,鼓浪屿于2008年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了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鼓浪屿正式成为我国2017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可可西里、鼓浪屿申遗:它们为何吸引全世界目光?

即时 | 2017-07-06 08:27

当地时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拉开帷幕。中国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有望双双通过审核。届时,中国有可能与意大利并列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拥有50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二。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与“鼓浪屿”为何能被成功推荐?它们有何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文艺星青年带你一睹为快,俯瞰可可西里的寂静与壮美,领略“海上花园”鼓浪屿多元的文化魅力!

鼓浪屿:“海上花园”,步步皆是景

鼓浪屿隶属厦门市,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1.8839平方公里的小岛。鼓浪屿自宋代开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1646年开始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1661年以此为基地出兵,次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岛。鼓浪屿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

鼓浪屿文化遗产知多少

鼓浪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0组共30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另已认定历史风貌建筑共391栋,其中重点保护风貌建筑共117栋,一般保护风貌建筑共274栋。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位于全岛制高点日光岩脚下,始建时间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莲花庵”,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后更名为日光岩寺。1936年,弘一法师曾在日光岩寺东厢寮房闭关养静,期间编订了多部佛学著作,为其静修的房舍题匾,称“日光别院”,并在寺中宣讲《净土法门大意》,吸引大批信众云集。

菽庄花园

20世纪上半叶,台湾迁居鼓浪屿的富绅林尔嘉,怀念台北板桥故园,于1913年创建“菽庄吟社”并建菽庄花园。它在造园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既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同时又融合了近代建筑的样式及西方造园的风格,创造出一座独特的滨海近代文人园。藏海于庭院内的菽庄花园淋漓尽致地展现东方园林之美,它不仅是鼓浪屿最重要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岭南地区最重要的近代园林之一。

三一堂

1927年以后,随着定居于鼓浪屿的教众增多,厦门港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摩崖题记

位于笔架山的三和宫摩崖题记篆刻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文,记载了王得禄在三和宫前整修战船、募款兴修三和宫并率师进兵台湾围剿蔡牵起义军之事。蔡牵台湾起义是清代嘉庆期间重大事件;清政府历时数年调集重兵将起义镇压下去,该石刻见证了鼓浪屿岛早期对外交流中在闽台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

廖家别墅(林语堂故居)

从兴贤宫旧址所在路口(今天的马约翰纪念广场)进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条深巷内,有一块小场地,它的西、北两侧,一座建筑面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为“立人斋”,这两座建筑就是廖家别墅。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1919年与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结为伉俪,婚房就在该建筑内。

美国领事馆旧址

1844年,美国人在鼓浪屿洋人球埔边设立办事处,代行领事职权。美国领事馆旧址,西式洋房与西式园林搭配而成“最精美领事馆”。该建筑立面横竖三段式的应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严谨的荷兰式砌法(Flemish Bond),整体呈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名人心中的鼓浪屿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提过

1926年,鲁迅刚刚到达厦门大学的时候,便写信告诉恋人许广平,说鼓浪屿“就在学校的对面,坐舢板一二十分钟可到”。据悉,这也是鲁迅唯一一次用文字记录鼓浪屿。

巴金永不忘怀的“南国的梦”

自1930年初秋首次登上鼓浪屿开始,巴金便与鼓浪屿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巴金心中,鼓浪屿是他永不忘怀的“南国的梦”。他多次到鼓浪屿小住,“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上”,沉醉于人性的温馨梦幻。鼓浪屿就是他冲破网的梦,是使他“容易变得年轻的空气”。

林语堂“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

林语堂与鼓浪屿渊源颇深。1905年,林语堂10岁时,转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进寻源书院读书。在林语堂的人生中,鼓浪屿是他“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他在这里迷上了西洋音乐,迷上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开始了他“脚踏中西文化”的旅程。

舒婷的的生命之源

因为长期定居在鼓浪屿,舒婷的绝大多数诗文,都创作于她居住的鼓浪屿中华路13号。2007年,舒婷推出散文集《真水无香》,她在扉页写着题词“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书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围绕着故乡小岛鼓浪屿而作,全书读来犹如一本自传背景下的“鼓浪屿方志”。在书中,她还写到:“很小的时候,我总问外婆,为什么我会生长在鼓浪屿这样一个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确简练:上帝的旨意。”

“钢琴之岛”鼓浪屿

天风海涛赋予了鼓浪屿音乐的情怀。1913年,鼓浪屿出现第一架钢琴,后经教堂音乐的传播,普及到学校、社会、家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鼓浪屿拥有钢琴的密度居全国之首,获得“钢琴之岛”之美誉。目前鼓浪屿建成了“中国唯一,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馆内收藏有近百架世界珍贵的古钢琴与钢琴烛台,清晰地展示钢琴的发展史。

与鼓浪屿有关的音乐很多,其中《鼓浪屿之波》广为流传,它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一首歌唱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1982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曦首唱,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央视春节晚会上演唱,经过多年的传唱,已成为厦门的品牌之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舌尖上的鼓浪屿

海蛎煎

凤梨酥

沙茶面

鼓浪屿鱼丸

鼓浪屿馅饼

鼓浪屿申遗历程

2008年,鼓浪屿启动申遗工作。

2012年,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预备名单。

2015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函告,原则同意推荐“鼓浪屿”作为我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16年,经国务院通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福建鼓浪屿”作为2017年文化遗产项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青色的山梁,美丽的少女

可可西里,它的名字有两个意思,蒙语是指“青色的山梁”,藏语则是指“美丽的少女”。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提名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提名地面积约为370万公顷,缓冲面积为230万公顷,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地域面积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

可可西里被公认为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是高寒生态系统和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这里具有举世无双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有210种植物,其中有72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如短梗藓状雪灵芝、青海翠雀花、可可西里点地梅等;有脊椎动物75种,包括哺乳动物20种、鸟类48种、鱼类6种、爬行动物1种,有12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如藏羚、盘羊、野牦牛、藏野驴,以及棕熊、狼等大型食肉动物。

藏羚羊背上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野生动物很多,最有名的当属藏羚羊,它们是“可可西里的骄傲”,最多时曾有20万只高原“精灵”生活在可可西里。

20世纪后期,藏羚羊绒制品“沙图什”披肩在西方走俏,一件沙图什披肩至少需要三四只藏羚羊的羊绒,价格十分昂贵。对动物皮毛的需求就意味着杀戮,大量可可西里藏羚羊一度遭受猎杀,数量骤降,最少时不足2万只。

可可西里是无人区,一度也是盗猎横行的“无法区”。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来说,他们要面临的不仅是生存的威胁,还有栖息地环境的恶化。乱采滥挖致使草场千疮百孔,直接破坏可可西里的植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更加险恶。

为保护藏羚羊,青海省政府1995年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壮美风光

唐古拉山口

唐古拉山口为青海、西藏两省分界线,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并是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脚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怡然自得的牧场。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有“聚宝盆”的美称。

昆仑山口

昆仑山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碑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

沱沱河

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是长江正源。除了可可西里保护站之外,沱沱河周边有长江第一桥、长江源头纪念碑等景点。

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青藏铁路穿行而过。

格尔木胡杨林

格尔木胡杨林南靠巍巍昆仑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盐滩,是青海唯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电影中的可可西里

2004年,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让藏羚羊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也让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渴望与憧憬。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可可西里》拍摄过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戏是在无人区拍的,真实展现了可可西里的自然面貌。2004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可可西里申遗过程

2014年,可可西里正式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2016年,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施行。

2016年,IUCN专家对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2016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函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青海可可西里”作为2017年自然遗产项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