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如火如荼,精彩纷呈。

绿色发展 打造三明典范

即时 | 2017-09-26 11:30

沙县富口森林人家 林文斌 摄

东南网9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李顺亮)三明处处绿水青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时移景异,自成一幅山水画卷。人行其中,空气清新,碧水荡漾,心旷神怡。

全市森林覆盖率76.8%,森林资源总量占全省1/4,这里是中国最绿省份里的最绿城市。

生态是三明的底色,是三明发展的最大源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一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的设区市,三明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绿色“聚宝盆”越做越大,生态文明建设让三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迎来加快发展的“生态进行时”。


建宁桃花盛开,游客漫步在花海中。 陈晓星 摄

做足绿色文章

“生态立市”,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成为三明发展的战略抉择。抓住区域发展的“牛鼻子”,三明市委市政府毅然决策,做足绿色文章,规划起总面积3157平方公里的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

作为全省10个新增长区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以“生态”冠名的产业发展区,绿色成了这片土地鲜明的底色。“金腰带”上缀明珠,沿着沙溪两岸,生态工贸区串起了沙县、梅列、三元、永安、明溪主轴地带,并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打造形成“一带、双城、四片、九园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以产促城、以城助产,产城融合”,作为生态工贸区核心区域的三明生态新城,如今成为三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化的新载体、宜居宜业的新地域,也是三明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创业兴业的示范区。

“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西三明国际陆地港让这里的企业发展与世界互联互通。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已形成年产10万辆产能规模,建立200多个营销网络和300多个服务网络,去年销量同比增长66.8%。

海西汽车所在的埔岭汽车工业园,已经成为福建汽车产业集聚的新平台。中科动力(福建)新能源汽车公司是福建首家经济型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企业,在众多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已销售电动汽车1万多台,并与美国、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企业签订意向订单3万多台。

绿色制造在三明崛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是国家级双创基地,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知识产权近100项。中节能(三明)环保产业园,是福建省首个节能环保产业运营平台……

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2017年度290个市重点项目,总投资373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0亿元。

绿色发展,让三明重新审视资源。小小石墨,曾经被当作劣质煤卖。绿色转型之后,永安着手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凤凰来,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公司“拎包”入驻,一期52条生产线快速形成生产能力。如今,二期项目建设又在全面推进,产能扩大到3万吨后,产值将突破15亿元。

绿色更是竞争力。三明成功入围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


尤溪联合梯田 邱慧敏 摄

打出护绿重拳

绿色发展,传统工业企业同样可以有作为。

今年5月,三钢(集团)公司与广州微碳投资公司签订碳排放配额托管协议,并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成功备案,这标志福建碳市场首笔碳排放配额托管业务正式落地。此次托管协议涉及福建省碳排放配额360万吨,是目前国内碳市场中单笔最大的碳排放配额托管。

作为城市钢厂,环保事关三钢生存。多年来,三钢一手抓环保,一手促发展,许多环保举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今年前6个月,三钢实现利润21.24亿元,同比增长246.22%。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改革得到中央肯定。先行先试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三明迎难而上,用敢于较真碰硬的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彩。

2016年度市级监管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已出炉。全市398家参评企业中,有11家被评为环保诚信企业。评价结果同步通报金融、发改、经信、工会等部门,与企业评先评优、信贷、项目申报等直接挂钩。连续三年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撬动金融杠杆,倒逼行业自律。

而排污权交易,则撬动市场杠杆,力促企业自主减排。老工业基地难点多,那就换个思路:排污要花钱,减排能挣钱。排污权交易制度最早在三明试点。核定排污权,厘清企业存量,引导企业盘活排污权资产,出售、抵押或租赁排污权。目前,全市排污权出让成交总额已达1.65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三明还引入保险杠杆,推行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把全市工业园区也纳入投保范围。对应投保却未投保的企业,降低其信用等级,限制其信贷支持、申报环保资金项目,并从严从重处理其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污染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成就了生态环保领域综合改革的“三明样本”。在此基础上,三明又实施市级及以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审批改为备案制、豁免购买排放小微污染物建设项目的排污权、免予部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三项新改革。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三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2013年以来,三明市委召开30次常委会或专题会、市政府召开66次常务会或专题会研究部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2013年以来,策划实施1257个项目,努力实现“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

“十二五”期间,三明全市各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成绩均在全省前三名,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741吨标煤/万元。


清流李家长灌村河心岛公园 吴火招 林旭煌 摄

成就美丽三明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刚性规定保护水源,使三明连续多年全省水质第一。

推行“河长制”,三明换来了“河长治”。“易信晒河”,大田兴水治河全省率先实时全覆盖,成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而结束“九龙治水”新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的做法,也获得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比如,购买和保护重点生态区位林木,逐步实现少砍树甚至不砍树,以增加蓄积量、培育参天大树、增强生态功能,撑起“大森林”让人人共享的新机制出现了。

三明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做法已在全省推广。沙县又进行大胆创新,对处于水源地的林子以及天然商品林,采取直接赎买和定向收储,并且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储备库,让林权所有者享受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而对区位人工商品林,则采取“我补贴,你来改”的办法,进行择伐和补种。如今,林农更加珍爱自己的林子,林子真正成了林农的“摇钱树”。

加强生态保护,尤其是保持生态原貌,嵌入三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立足生态资源特色和自身基础条件,三明提出了6个方面24项重点改革任务和30项改革成果要求。

低碳发展、林权改革、绿色金融等3个方面,迅速成为三明的亮点。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等6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等18项改革任务正在加快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了美丽三明。截至去年底,泰宁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生态县之一,明溪、建宁、清流、将乐、沙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永安、宁化、尤溪、大田4个省级生态县(市)获得命名。全市已有87.7%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8.1%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

灵山秀水与人文底蕴相映成趣,三明正加快建设清新福建生态旅游核心区、国家级康养度假基地、世界级丹霞旅游目的地和客家文化旅游中心。

精准扶贫 探索三明路径

即时 | 2017-09-26 10:53

建宁修竹荷苑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当地村民拓宽了致富路。 陈晓星 摄

东南网9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巫瑞万)

2013年以来,特别是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来,三明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按照《福建省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针对扶贫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不断创新“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开展精准扶贫“三大行动”,推进精准扶贫到户、精准扶贫到村、精准扶贫到县等三个层面16项改革创新任务的落实,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去年12月,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工作座谈会在三明市召开,总结推广了三明经验和做法。此外,建立“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资产收益量化折股机制、贫困户大病医疗保险机制、乡村扶贫担保基金等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已在全省推广。

2014—2016年,三明共脱贫2.69万户7.69万人,占建档立卡总贫困人口的72.8%。

创新机制,破解扶贫难

“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类似的面面俱到式扶贫,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个别贫困户养成“等、靠、要”的惰性。

以前,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三明也一定程度存在。

精准扶贫,目的是扶贫,关键要“精准”,精准不到位,扶贫效果肯定不理想。

三明市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重,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三明就占了5个。压力转化为动力,动力激发人的创造性。宁化、建宁等县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三明市及时总结深化基层实践经验,在全国率先推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在贫困对象识别上,采取农户申请,村民小组、村委会比选,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审核公示的“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三步工作法”,摸清了贫困对象,明确了“扶持谁”的问题。

在致贫原因分类上,采取“四因四缺分类法”(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细化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明确“谁来扶”的问题。

在贫困帮扶措施上,采取“八种帮扶模式”,即结对帮扶型、创业培育型、入股分红型、资产盘活型、基地托养型、订单带动型、资金互助型、造福搬迁型,明确“怎么扶”的问题,做到精准帮扶,精准发力。

“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施行,较好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精准扶贫逐步走出了三明特色。2014年11月12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宁化召开。不久后,三明市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六个之一、福建省唯一一个。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改革要求,三明不断探索和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原有八种帮扶模式基础上,2015年下半年,进一步创新拓展了“三加三带”型党建扶贫、经营主体带动型产业扶贫、科技特派型科技扶贫、就学保障型教育扶贫、资源合作型旅游扶贫、产销联合型电商扶贫、融资担保型金融扶贫、“三自三助”型保障扶贫等八种帮扶新模式;2016年底,又探索了光伏扶贫、“菜单制”扶贫,更加精准有效地帮扶贫困户加快脱贫。


建宁均口隆下村采取“扶贫资金量化折股”的形式进行精准扶贫,为贫困户分红。陈晓星 摄

构建体系,普惠贫困户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人口落下,三明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扶贫、改革、试验为主题,在完善“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难、担保难问题,着力构建乡村扶贫信贷担保体系;针对贫困户就学难问题,着力构建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体系;针对贫困户因灾、因病致贫问题,着力构建保险扶贫防范体系;针对贫困户缺技术致贫问题,着力构建创业就业支持体系,不断探索创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积极开展具有方向性、目的性、前瞻性的有益探索,让这些政策惠及每一户贫困户。

“贷款难、担保难,是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瓶颈。”尤溪县溪尾乡莘田村村民黄祖饮体会最深。现在他家种植规模增加到了8亩。他说,是乡村干部为他担保,让他拿到了乡里扶贫担保基金贷款3万元,才有底气放手干。

溪尾乡在全省首设扶贫担保基金,初始规模10万元。现在,扶贫担保基金增加到100万元以上,贷款担保额度上升到1000万元,尽最大努力扩大了贫困户受益面。

截至8月底,三明获得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发展生产的贫困户有6222户,担保贷款达2.68亿元。

三明把沙县金融改革的做法,引入精准扶贫,总结推广溪尾乡在全省率先成立乡级扶贫担保基金和沙县高桥镇官庄村在全省成立首个村级扶贫担保基金的做法,成立乡(村)扶贫担保基金,为贫困户提供贷款额度5万元以下、贷款年限3年以内的无抵押担保服务。许多贫困户称赞这是身边的“银行”。

三明现有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村贫困人口3.56万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64.5%。对此,三明将医改导入扶贫工作,在全国率先将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三保合一”,采取多种创新性举措,大幅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有效防止农民因病、因残致贫。

从今年5月开始,三明市开展扶贫开发实现“两个转变”的探索,实现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一方面,创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在梅列区、三元区开展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提高贫困线标准,实现由重点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并逐步向各县(市)延伸,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采摘游带热乡村游,助力泰宁产业扶贫。 邱灿旺 摄

多元匹配,拓宽致富源

脱贫的关键在增收。三明围绕增加贫困群众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积极探索推出了多种帮扶模式,打造不同的致富“钥匙”,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脱贫。

为此,三明市认真实施好精准扶贫“五项工程”(家门口扶贫就业增收、试点示范、乡村教育助学、就业技能培训、乡村扶贫担保)和开展精准扶贫“三大行动”(强镇帮扶贫困乡、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空壳村村集体增收)。这样的综合改革创新做法,目前在全国尚属领先。

以家门口扶贫就业增收工程为例。农村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不高,就业渠道窄。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清流县依据贫困户的生活技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贫困户得到相关的收入,摆脱贫困。

位于清流县灵地镇的宏畅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羊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公司。县扶贫办将其列为家门口就业工程公司之一,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无偿帮助当地贫困户改造羊舍,将肉羊领回去养,以实际增长的重量按市场价格回收。公司负责人黄友志说,根据在册贫困户的需求,公司一年提供2批肉羊,以每批10头羊为例,一年就可养20头。按照每头羊半年增长20公斤,市场价格毛重15元一公斤计算,贫困户年收入可达1.2万元,即可实现脱贫。

又如,贫困户手里大都有“林、地、房”等资产,却“守着财富不脱贫”。为此,三明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引导贫困户利用宅基地使用权和林地、耕地承包权等资产,盘活“沉睡”的资产,特别是采取入股分红方式,引导贫困户将耕地、林地等折价入股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收入、盈利分红”。

建宁县黄埠乡以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为目标,在7个空壳村(贫困村)开展电资源收益扶贫试点,将乡水电站技改后的新增收益确定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其中新增收益的60%为村集体收入,40%用于贫困户分红,让贫困户和贫困村双增收,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真扶贫扶真贫,为了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让贫困户有真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明市正在精准施策,合力攻坚,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努力让每个贫困户都能走上与自己相匹配的致富路。

深化改革 走出三明样本

即时 | 2017-09-26 10:41

东南网9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罗鸣灶)“我们村有178户,去年10月开展‘福林贷’试点后,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从银行拿到了贷款,总额800多万元。”在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饱饭坑村,郁郁葱葱的竹山连绵起伏,村主任邓毓权说,有了银行贷款,村民可以更好地发展林业生产。

开展“福林贷”试点,是三明市持续深化林改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坚持把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抓,认真谋划,精心研究,林改、医改、金改、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


福建金森公司“智慧林业”的无人机正在进行外业调查。沙观球 摄

先行先试,深化改革不停息

三明的发展始终与改革相伴相随、相互促进,改革的基因一直在三明这片红土地上传承。

近年来,三明市通过持续探索林改、医改、金改、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小胜即满,更不能停滞不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改出成效、取得长效。

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因为担保难、抵押难等困扰,银行信贷支持林业发展收效甚微。

2014年,三明在全国率先推出15年至30年期的林权按揭贷款,解决了林业大户贷款问题。2015年,三明推出林权抵押贷款新产品“支贷宝”,林农能够以所要购买的林地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了林权流转中买方资金不足和变更登记过程可能出现纠纷等问题。

金融助力,沉睡的山林资产变资金。然而,当地90%以上山林林权分散在林农手中,因为林权小额分散,银行监管、处置难,致使目前林权贷款授信集中在国有林场与林业大户手中。

如何进一步盘活一家一户的零星分散林业资源?去年9月,三明市政府与三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福林贷”,有效解决了分散林权贷款难题。

改革从来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创新普惠制林业金融产品,只是三明市先行先试、持续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从2012年开始,三明市以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为重点推动医改工作,得到了中央肯定、省里支持和群众拥护,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今年初以来,三明市进一步探索改革新路径,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为载体,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推行“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推动医改工作再深化、再出发。

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三明市积极对接省上帮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深受企业欢迎,初显成效。

……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三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越吹越响,一项项改革犹如春花竞放,此起彼伏,引人注目。


三明机场忙中有序。 林文斌 摄

稳步推进,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受益面。

“通过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我们拿到了银行50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提起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中机铸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先富连连点赞。

去年6月,沙县借鉴三明市林权收储按揭贷款成功经验,由金沙园建发公司出资设立三明金沙园融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按照“土地不高于挂牌价,厂房不高于重置价”原则,银行为金沙园小微企业提供资产抵押贷款,融辉公司为园区企业贷款提供资产抵押物收购保证,帮助园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三明及时总结企业资产按揭贷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抵押登记服务。

去年10月,三明市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工作现场会在沙县召开,总结推广沙县与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合作开展的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创新做法,进一步增强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效。


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花海绚烂。 林文斌 摄

和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工作一样,“福林贷”也是由点上的盆景成为面上的风景。

去年9月,三明市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福林贷”,在梅列、三元两区进行试点,不仅填补了碎小林权无法贷款的空白,而且树种涵盖人工用材林、毛竹林、果树林、油茶林、茶树等所有树种,实现了林业金融服务在不同林权面积、不同树种的全覆盖。

今年6月,“福林贷”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授信96个村,发放贷款77个村、693户、6881万元,预计今年仅“福林贷”可新增林农贷款10亿元以上。

成熟一项推广一项,医改工作也是如此。今年1月,三明市启动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为载体,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推行“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在尤溪、将乐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总结推广,朝着全民健康再出发。

改革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将乐医改乡村一体化,药品“零差率”。 沙观球 摄

释放红利,增强百姓获得感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三明市持续深化改革,激发改革多重效应,取得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7月11日,内科詹德尚、儿科肖永伟;7月16日,内科陈有钧、外科张敬鑫……

走进尤溪县总医院坂面分院门口,一张悬挂在墙上的“专家行程日期安排表”非常醒目。按照计划安排,7月11日,从医20多年的詹德尚来到距县城25公里的坂面镇坐诊。

上午7时55分,患者吴德堪已在等候詹医生看病。问诊、化验、开药,总费用153.12元,其中自付35元。“在家门口就有县专家看病,不仅负担没有增加,还省下了路费和时间。”吴德堪指着费用结算单说。

实现在家门口看病,要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为保障。今年初以来,三明市第一医院与尤溪县总医院建立对口协作机制,通过下派专家坐诊、手术指导、专题讲座、巡回义诊等方式,面对面指导基层医技人员开展诊疗,共诊治各类病人4710人次,其中,住院患者1160人次,门诊患者3550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84台,开展医疗教学查房116次。同时,接收尤溪县总医院医生21人次进修培训。


永安竹海郁郁葱葱。 魏兴谷 摄

改革成效要用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来评价,这样的改革才能改出凝聚力。

永安市洪田镇留山村村民邓林建是洪田村的营林大户,承包洪田村近2000亩林地。几年前,他用1600多亩杉木林作为抵押,从银行贷到290万元,并用这笔钱买了两片杉木林,还造林1000多亩。

邓林建只是三明市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受益者之一。目前,三明市已发放林权按揭贷款8.4亿元,已办理林权“支贷宝”贷款6360万元,广大林农依托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组织,对林地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精细管理商品林,科学保护生态林,不断提升林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改革红利与日俱增,不仅增强了百姓获得感,也推动了发展。

自去年8月22日发放首笔贷款以来,三明市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共授信18.13亿元、放款15.63亿元,有15家银行为66家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省级以上园区。


七尺村卫生所变身记

□通讯员 邱慧敏

12日,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卫生所。村民杨国帆因发烧、咽痛、咳嗽前来看病。经过村医陈宝信诊断,杨国帆是呼吸道感染。拿了两天药并打了针,总共花了23.09元,医保报销15.52元,自己才花了7.47元。

看病便宜了,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如今,村民每年可以享受最高120元的门诊报销,而且每次的诊疗费也有补助。

随着三明医改的推进,村卫生所发生了巨变。在尤溪,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了医改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

今年58岁的陈宝信,是七尺村卫生所的两名村医之一,从1975年就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早年被称为“赤脚医生”。他说,首先改变的是村民的就医环境;其次是医疗理念正从原来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而随之改变的,还有村医的职责和收入。

去年4月,尤溪县启动乡镇卫生院在村设立卫生所工作,通过行政村为村卫生所提供按标准化建设的卫生所业务用房,县、乡、村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更新。西城镇卫生院、村委会等共同筹集资金对七尺村卫生所进行改造,更新添置了电脑、橱柜、药品等。陈宝信与同事们搬入了标准化建设的崭新卫生所,药械设备都更加完善了。

今年4月21日,尤溪县总医院成立。尤溪15个乡镇卫生院、212个村卫生所等开始逐步纳入县总医院一体化管理,形成县域内医联体。七尺村卫生所是医联体建设的其中一个末端,担负着全村基本公共卫生、医疗和应急救治服务。依靠尤溪县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技力量,还强化了对村医在诊疗、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

医疗环境改善后,带来了业务量的提升。陈宝信说,原来卫生所平均每天看病人数在20人左右,现在提高到平均每天30多人。

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七尺村共有3100多人,目前全村已签约服务2288人,签约率达73%。陈宝信他们还重点为村里签约服务的200多名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体检等服务。

村医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基本诊疗收入外,村医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津贴等收入。村医基本工资由乡镇卫生院每月预发,年底按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后再发绩效奖金。陈宝信每月看病收入4000多元,现在加上公共卫生服务等收入,每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

如今,七尺村卫生所设有诊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健康教育室,能为周边7个自然村的村民及九阜山旅游景区的游客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医疗和应急救治服务。

新桥村支书的底气

□通讯员 肖首洲 刘静云

上月,沙县高桥镇新桥村曹邦自然村到省道的600米村道拓宽工程完工。

新桥村距集镇4公里,有284户1153人,全村林地面积9815亩,砍树曾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4年,沙县全面启动林权制度改革。林改后,新桥村将林地经营权承包到户,村股份林场经营面积仅1500亩。

“村财薄弱,一年到头也不过2万元。”村支书廖其泉说,连干部工资都不够支付。

“2009年村换届选举时,村民们的务工补贴还是村两委干部垫付的。”廖其泉回忆,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和村主任垫付资金近10万元。

摆在廖其泉面前的,还不仅仅是工资问题。2010年,新桥小学被鉴定为危房,重建是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村两委干部又咬咬牙,商量着再砍一部分林子。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里砍伐了一片500多亩的山林。由于每亩出材量不到7立方米,收入仅50多万元,刚好够新桥小学重建。

树砍了,新一轮造林抚育资金又让村里犯难了。不仅是资金,管护不到位、山场抛荒、林分质量差、砍伐收益低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为改变现状,2011年,新桥村将砍伐后的林地入股县采育总场,双方联合造林。

我出地,你造林。依托沙县林业采育总场在森林资源培育、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提高村林业股份林场的森林蓄积量和防灾抗灾能力。

经专业管理,仅6年时间,这片合作造林林场每亩蓄积量已达3立方米以上,远超过村民小组以及村民自留山经营的幼林。

然而,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虽然林分质量提高了,但采伐依然是变现的唯一途径。

“一个轮伐期要26年,村里依然是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廖其泉说。

转机在2016年,沙县探索建立“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盈”四共一体模式,合作双方共担管理费用、共享经营利润。

在联合造林的基础上,去年8月,新桥村在全县率先和县采育总场签订合作经营协议,通过森林资源资本化运作,实现“绿色银行”再增值。

如何增值?简而言之,就是换个方式靠山吃山。新桥村从“以地入股”转为“以林入股”,实现“固定分红”。村股份林场将中幼林进行资产评估,将51%的股份转让给县林业采育总场,由其负责管理。双方按股份比例承担林地使用费,按照“先预付,后结算”的方式,新桥村每年可获得县采育总场支付的股权转让资金占用费、林地使用费等持续性收入近6万元。

“村财收入翻了3倍。”村集体收入的稳定增加,使廖其泉心里有了底气:去年完成村主干道路拓宽,今年完成自然村道拓宽;下半年要沿着省道安装路灯;明年计划新建一所村老年人幸福院。

再上新台阶 建设新三明

即时 | 2017-09-26 10:22

中共三明市委书记 杜源生

百里金湖 邱灿旺 摄

近年来,三明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围绕全省“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主题,朝着建设更富活力更具实力更有竞争力的新三明目标,真抓实干促发展、马上就办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三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以更深的感情维护核心。尤书记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些年,三明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习总书记对三明这块红土地充满感情,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11次深入三明的46个乡村、企业调研,党的十八大后专门听取三明医改情况汇报,亲自作出重要指示指导做好“5·8”泥石流重大自然灾害救援工作,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给予鼓励肯定。我们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习总书记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市委提出以更深的感情、更努力的实践、更实的作风、更严的要求坚决维护核心,自觉用习总书记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习总书记对三明工作的重要指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讲话,汇编成领导干部内部学习资料,分专题学习研讨习总书记关于将改革进行到底、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组织市、县党委常委挂钩联系习总书记调研过的点,推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在前、贯彻在前、实践在前,始终走在坚决维护习总书记领导核心地位的最前列,做到政治上绝对忠诚、组织上坚决服从、行动上令行禁止。


三明城区一角 林文斌 摄

二、以更努力的实践推动发展。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为三明发展指明了路径。近年来,我们致力机制活,坚持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改革,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改革部署,积极推动有三明特色的重点领域改革。“三医联动”“两票制”“一品两规”等医改做法在全国推广,以总医院为载体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正朝着全民健康再出发;林改推出了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等林业金融创新产品,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堵点,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05.6亿元,约占全国1/10、全省1/2;“金改”通过发挥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推出农村林、地、房“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为农户贷款6.46亿元;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通过在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资产经营公司增信、创新金融产品增贷、健全风控体系降险,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目前已放贷15.63亿元,带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100多亿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实行便民服务单位周末无休、项目审批单位周末预约无休和办事窗口无否决权等机制,市直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实现112项“一趟不用跑”、854项“最多跑一趟”。推动产业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产业在技改提升中焕发出新的竞争力,新兴产业在资源往产业走中迈出新步伐,一、二、三产在深度融合中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2012年15.8∶50.8∶33.4调整为今年9.8∶56.4∶33.8。改造传统产业,持续抓技改、铸链条,全市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一轮技改,每年引进实施传统产业拓展延伸项目150多个,不断改造提升“传家宝”,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好中差”格局由2012年65.6∶13.3∶21.1转化为目前72.4∶12.6∶15;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三明矿产资源优势,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资源往产业方向延伸、往国有企业集中、往税性环节拓展,稀土、石墨(烯)、氟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2.4%,去年达550亿元;发展现代服务业,每年实施100个、年度投资10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成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做特现代农业,着力增品种、提品质、打品牌,已形成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等五大特色农业,全市现代特色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促进百姓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每年兴办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策划实施2037个总投资1738亿元的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GDP,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脱贫,探索形成“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成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0.55万人下降至2.68万人,年内国定贫困人口可全部达到脱贫标准,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设生态美,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河长制”做法全面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推广;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造林绿化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去年人均预期寿命79.02岁,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项目加快推进,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泰宁新桥乡板凳龙 林文斌 摄

三、以更实的作风干事创业。大力弘扬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倡导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注重在一线推动工作,学习廖俊波同志“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精神,组织市县领导带头挂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特色园区、薄弱乡村,以上率下带动各级干部在一线抓征迁、引项目、扶实体、惠民生,全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近年来三明因落实中央部署成效明显,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列为“免督查”地市。注重在一线解决问题,深入开展“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等活动,每年安排1000名左右干部驻村任职、驻村蹲点、驻企帮扶,编制惠民惠企政策清单,让干部在一线宣传政策、落实政策。近年来全市共争取到国家、省上在“双创”示范、精准扶贫、种业发展、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大额资金补助25亿元,两批驻企干部累计帮助550家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支持1353项、项目资金1.2亿元,解决融资贷款近2亿元。注重在一线锻炼干部,出台干部一线考核《实施意见》、平时考核《办法》和改革创新容错纠错9条措施、提振干部精气神16条办法,采取“考核+”方式,在推进项目、深化改革、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等一线工作中考察、了解和选拔干部,一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同时,严肃整治“不冷不热、不急不忙、不疼不痒”的现象,让“为官不为”无处遁形。


三明市体育中心夜景 林文斌 摄

四、以更严的要求管党治党。习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我们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五抓五看”,制定市委常委班子成员落实“五抓五看”要求的责任清单,开展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专项检查、全面从严治党集体约谈、述责述廉,建立基层党建明察暗访、约谈提醒制度,推动压力传导、责任落实。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总结推广“住村工作法”、党员“110”服务、“信誉党员”评选等做法,近年来全市整顿转化后进薄弱村283个,空壳村从247个减至32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特别是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拓展党支部、支委会、党小组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促进“三会一课”落细落小、常态长效。抓实反腐倡廉,坚持抓早抓小,注重平时教育与专题教育、正面引导与警示教育一体推进,充分运用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家规家训等资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警钟长鸣、拒腐防变;加强监督执纪,推动市县派驻监督全覆盖,发挥巡察利剑作用,采取全交叉方式对精准扶贫进行精准监督,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建章立制、防堵漏洞,并践行“四种形态”,对存在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查处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群众身边的违纪违法行为,整治“微腐败”“小官巨腐”,营造政治上的青山绿水。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三明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数说

2012—2016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

2012—2016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

2012—2016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

2012—2016年 各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成绩均在全省前三名,2016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58%。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0.55万人下降至2.68万人,今年内国定贫困人口可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森林覆盖率76.8%,森林资源总量占全省1/4,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地市。

今年1—6月份,市区一、二级天数达标率98.3%,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建宁、宁化、泰宁、尤溪、清流、将乐6个县位列全省县级城市前十名。

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辖区三条主要水系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状况“优”。

莆田:改革创新 示范引领

即时 | 2017-09-25 10:09

莆田探索精准扶贫路径,走出一条产业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图为仙游县龙华镇金溪村漂亮整洁的村容村貌。蔡昊 摄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陈汉儿)远望,是风景优美的高颜值乡村;近看,有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丰富内涵。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莆田市,正在用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为美丽中国探索“莆田经验”。

项目审批“一窗受理”、企业服务“保姆式”、办事便利最大化……莆田市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仅市场主体数量大幅攀升,更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新动能。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以改革为引领,莆田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全民共享改革红利,给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莆田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社会办医、电子商务等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以改革探索“莆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将总结提升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试点经验,加快推进一批带动性强、影响面广的项目,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突破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努力打造新亮点、总结新经验。”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医疗服务。图为焕然一新的北高卫生院。朱崇飞 摄

做好各项试点,为美丽中国探索“莆田经验”

“真想不到,我在村里卫生所,专家在城里医院,靠电脑给我看了病。”近日,说起自己前段时间在家门口通过远程影像接受专家会诊的经历,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村民林世洪仍然十分激动。林世洪患有骨质增生的老毛病,行动十分不便。到卫生所求医时,村医林德强通过远程影像会诊系统为他联系了骨科专家会诊,专家通过视频询问症状、查看X光片后,提出了治疗建议,免去了林世洪前往城里医院的奔波之苦。

“有了这个会诊平台,附近村民看病都不必往城里跑了。”林德强介绍,除了远程会诊系统,村卫生所还和城里医院一样配备了药房、输液室,并且被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看病拿药可以直接报销,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和城里一样方便的医疗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正在林世洪身边集聚:公交线路布到村口,进城打工十分便捷;银行自助服务拓展到村里的小广场,急用现金时不用再跑到镇上;村里把一幢三层小楼租给了一家普惠制幼儿园办学,附近村庄的200多个孩子和家长们都特别满意……


在莆田学院迁建项目抽签签约现场,一名群众(前)正满意地将抽到的签交给工作人员。何晋生 曾国进摄

让农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是莆田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积极探索。2012年7月,省委、省政府批复莆田市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14年12月,莆田被列入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莆田市提出,要把新型城镇化试点与城乡一体化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力争走出一条具有莆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俯瞰莆阳大地,一张张精彩的新型城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整治生态环境,打造出“文化休闲旅游”的新名片;秀屿区东峤镇上塘村发挥珠宝产业优势,提升交通、展馆等产业配套设施,吸引民资回乡创业;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挖掘华侨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修葺和保护100多座老侨宅,探索出“留住乡愁”的好经验;秀屿区东庄镇厝头村发动爱心企业家,建设“幸福一号”老年活动中心,让农村留守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莆田市正在为美丽中国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公共服务均衡、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好经验。

在莆田,新型城镇化试点的积极探索并非一枝独秀,社会治理、新能源、电子商务、民营经济等各项改革试点“万紫千红”,全面推进。

去年12月,莆田市出台了《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将社会治理列入九个专项行动之一,提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打造全国、全省先进品牌。经过积极创新、深入探索,莆田市社会治理实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今年8月,由人民网和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联合主办的2017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启动,莆田市“1536多元化解体系”和“网上大调解中心”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试点城市之一,风电开发领域也探索出“莆田经验”——截至今年6月,全市并网风电场14座,已并网风电总装机容量84万千瓦,并网容量居全省第一;引进知名企业上海电气,打造风机制造产业链;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项目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签约,获得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20亿元……


荔城区名校麟峰小学设立木兰分校。 朱崇飞 摄

推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促经济发展

9月20日,福建省一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领到了莆田市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这标志着莆田市“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实施。“‘多证合一’是我们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时间和精力成本。”莆田市工商局负责人介绍说。

“多证合一”改革,是莆田市在全省“十八证合一”改革的基础上,再整合有关涉企证照事项25项,实行“四十三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登记模式,为企业在申请环节就带来便利。

以“多证合一”为代表,近年来,莆田市积极实施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大大激活了市场活力。据统计,今年1~7月份,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839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6万户,达到261366户,总量位居全省第五名,再创历史新高。

一项项惠企政策接连推出,一条条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市场经济活力迸发。


社区医务人员正在指导居民自助测量血压。 何晋生 摄

荔城区探索试行公司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企业数据在网上“多跑”,解决传统企业登记手续繁琐复杂等问题,最大程度给企业提供便利。

莆田检验检疫局推出网上“粮食检验检疫系统”,上线运行后,一家饲料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以前从外省调运进口粮谷,需要省内、省外两地跑审批,现在只需通过网上提交审批材料就可轻松办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

秀屿区林业局创新服务理念,将办理木材运输证、木材检疫证等业务的服务窗口前移到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并为窗口配备了2名专职办证工作人员,极大便利了企业。截至7月底,已办理木材运输证5861本,材积188069立方米,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了28%、13%。

“简政放权大大方便了企业办事,激发了经营活力。”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去年取向硅钢产量高达2.4万吨,接近于印度整个国家的年产量;今年初以来已向印度出口近2500吨,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中首家实现取向硅钢国际贸易的出口企业。

正在建设中的木兰大道,是木兰溪南岸一条最主要的横向干道,被称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黄金大道”“促进群众增收的富民大道”“助推全域旅游的旅游大道”,全市上下寄予厚望。为推进木兰大道建设,莆田市交通运输局简化项目审批,将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同时改革公路工程可研并联审批机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跟部门审查会合并一次完成,大大提升审查审批效率。


莆田创新精准扶贫方式,实施整村搬迁安置,图为地处山区的仙游县社硎乡白洋村群众搬进新楼房。 蔡昊 摄

发力民生领域,优化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近日,莆田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又一项惠民措施落地——上线全省首家住房公积金云服务平台。登录该平台,可以办理全程公积金缴存基数核定、离退休公积金提取、12329住房公积金短信登记、估算贷款额度等多项公积金便民服务,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积金服务。

这是莆田市公积金管理机构释放的又一项改革红利。此前,莆田市已在全省第2家推出提取公积金可直接转入个人缴存银行账户的功能,职工办理提取公积金时,可直接转入银行储蓄账户内,无需再到银行办理。

改革顺应民之所盼,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提升,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不断前进。

“我家在仙游,上班在秀屿区,一家三口的医保属于不同地方,原来办医保业务时得来回跑,现在去一个窗口就能全部办好了。”市民林立新十分高兴地说。他的喜悦,来自于一项在全省率先实施的改革举措——医保业务全城通办。莆田市医保中心开放信息系统互办业务功能,实现全市医保信息互联互通,市民可不受区域限制,在全市任意一个医保服务窗口就近办理。这一改革举措改变了原先单点办理、人多拥挤的局面,为参保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为了解决办事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没处办事”的问题,莆田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推行“5+2”周末轮班办事制度。首批周末轮班试点窗口5个,分别是荔城区不动产登记窗口、城厢区不动产登记窗口、市地税局窗口、市医保局窗口、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分中心,涉及市民需求迫切、办件频率高的40项便民服务事项。下一步,还将根据群众需求,推出第二批试点。


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借助电商模式为山货找到出路。 林剑冰 摄

以改革引领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补短板”、惠民生,正在全力推进。

城厢区探索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全市率先组建三个教育集团,以名校带普通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逸夫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德育长翁秀萍介绍说,集团各成员校教育均衡发展,各薄弱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延寿小学学生数由集团成立初的90人增加到276人,太平小学增加了160人。

涵江区探索多元化办医模式,区政府引进国药控股医疗投资公司与涵江医院合作,开启了全省首家国企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模式。华侨医院以经营权全面托管的方式通过招投标引进社会资本,目前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对医院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引进国家开发银行参与白沙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预计总投资2亿元,打造集医疗、养老、计生服务、康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疗养中心。

仙游县试水居家养老一键呼叫服务。县政府联合仙游电信局专门投入资金600万元,将3000多位老年人统一纳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对象范围,由禾康智慧养老公司承接。配备养老智能手机的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按住手机上的“SOS”键,就可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改革为民,改革惠民。莆田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出台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让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正在给人民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转型与突围齐飞 传统邀现代共舞

即时 | 2017-09-25 09:57

LNG产业园区一角 蔡昊 摄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林剑冰 易振环)今年上半年,莆田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5.5亿元,同比增长7.8%;工业投资365.1亿元,同比增长25.7%,增速居全省第3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46.23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居全省第2位,对当地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9.9%……

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彰显莆田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提档升级。

在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长李建辉指出,要通过抓龙头、优结构、建平台等方式,加快打造莆田产业升级版。

近年来,莆田市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提升工程,通过打造石门澳、兴化湾南岸、东吴、东峤、仙港、莆头等六大工业园区发展平台,加快壮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鞋服、工艺美术、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10大优势产业体系,促进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新路体育成为莆田鞋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之一。 易振环 摄

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长期以来,莆田传统产业缺乏自主原创技术的支撑,主要依靠跟进与模仿先进产品技术求生存,提升及转型比较缓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莆田把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立足实际,在差异化中找准定位,打造莆田产业升级版。

莆田每年储备一批技术创新项目,用好省级技术创新补助资金,优先扶持产学研项目,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强化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相关领域内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增强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实力。

技术创新蔚然成风,如今结下了累累硕果。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的“氟硅”涂层示范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佳通轮胎于2015年开始引进机器人生产线,推行“机器换工”技改项目,项目建成后,效率可提高39%,产能提升26%,人员减少22%;华源工贸是我省首家生产有色化纤纱线产品的纺织企业,为满足未来高端纺织行业的生产需要,该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纺机设备,采用我国目前主流成熟的先进纺纱工艺,建设无污染、零排放的现代化纺织生产线。

除了技术创新,莆田传统产业还在管理、营销、商业等方面创新转型,全方位发力,提档升级。

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逐步完善以“三福艺术馆”为核心的平台,展示仙作红木家具文化和技艺,为仙作文化提供对外展示窗口;双凤鞋业和腾晖体育用品都在发展各自主业基础上,分别从事科技含量更高的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在管理创新中,三棵树涂料与才子服饰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定。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近期,莆田出台了《加快鞋业转型升级七条措施》,推动龙头企业联盟创新、联合创牌、抱团发展。由莆田市双驰实业、华峰集团、永丰鞋业等7家鞋业龙头企业牵头发起,国有企业参股,首期投资1亿元,其中企业投资5500万元,政府投资4500万元,成立莆田市众协联投资公司,抱团搭建鞋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可为鞋业企业降低采购成本10%、综合成本5%。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莆田工艺美术以特色小镇为载体,重点加快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抱团,成立全国性跨界营销联盟和产业创新融合研究院,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和国家级设计研究院,打造诚信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据了解,莆田现有11个特色小镇,其中,啤酒小镇(涵江三江口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妈祖文化小镇、仙作工艺小镇、华林鞋艺小镇、秀屿上塘银饰小镇等,被纳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佳通轮胎设备更新,产能提升。 林剑冰 摄

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前,莆田已初步形成制鞋、纺织、工艺等传统产业与电子、装备、医疗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7月1日,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正式量产,新产品兼具3项技术特点,即金属氧化物TFT、内嵌式触控、0.3t玻璃直投,在面板行业内,实现了金属氧化物自制技术、金属氧化物+FHD高阶产品、0.3t玻璃直投量产的全球首创。该项目是莆田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填补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LCD面板空白,也为全省“填平补芯”做出贡献。

8月29日,云度新能源汽车的首款车型π1正式下线。现场,云度新能源汽车与首批采购客户签署22000辆的订购协议,并与越南大型公司MBI&N&G签署了10000辆的订单。第二款产品将于年底问世。

与此同时,元生智汇智能终端、福联砷化镓等重点项目也在建设当中……

以项目为引领,莆田开展“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云度新能源汽车外,还推动中锦新材料、华峰新材料、威高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近年来,莆田按照“一个产业一条路径”的原则,梳理出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7个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围绕高技术面板、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高端纺织面料、再生纤维等行业,重点培育101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莆田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加速形成中高端产业,而且集聚效应正在凸显。

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处于产业链中游位置,可集聚彩色滤片、液晶显示元器件等上游产业,以及显示器、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导航等下游产业。在该项目的强力带动下,莆田电子信息产业链也在加速拓展延伸,目前,已有联懋科技手机装配、欣兴电子IC载板、伟鼎科技智能设备等配套项目落地莆田。

以新能源汽车项目为龙头,莆田引进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以及仪表盘、保险杠等车身零部件生产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合肥华霆公司投资的电池生产项目已达成合作协议。其他方面,投资10亿元的上海电气项目将在年底试投产;海山机械环保真空抽吸车项目已建成投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华峰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得世界前三大鞋类运动品牌认证的面料供应商,现有总投资77亿元的一揽子项目,并继续延伸完善产业链,其中,华锦产业园项目、智能化设备产业园项目、涤纶机织项目、锦纶机织项目、无纺布项目等,都在加快推进或即将开工,推动纺织新面料产业集聚崛起。

健康医疗也是莆田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该市正在谋划设立“两岸医疗合作先行区”,承接台湾地区健康产业转移,吸引国际高端医疗技术和人才,引进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发展高端医疗产业,打造健康医疗小镇。国药集团已确定投资6个项目,中关村医学转化中心已入驻,东南医学院正在筹建,台湾鸿海集团、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树兰集团等15家企业(机构)已达成合作意向。


锐马电气的工人在生产传感器。 林剑冰 摄

服务产业迎头赶上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汇犇物流仓库区位于华林经济开发区,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仓库大厅里,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货架,各种物品琳琅满目。汇犇供应链是从文献便民连锁服务有限公司剥离成立的,通过平台打造B2B供应链系统,实现汇犇物流从文献便民私有物流到第三方物流的转变。

“以前一直都以出口为主,主辅分离之后,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在福建省东南艺术纸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振寰介绍说,主辅分离就是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安装、包装、营销等非核心辅助性的业务,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集中力量发展主业的做法或模式。

近年来,莆田在“主辅分离”上下功夫,重点推进20家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引导企业做强主业,提升拓展辅业,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推动了电子商务、物流仓储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莆田是个电商大市,全市有20万“网军”。借助“互联网+”,莆田传统产业纷纷“触网”,服贸、家具、油画等产业都通过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将逐步实现线下转为线上,工艺品销售转为传统五大产业销售,依托平台转为自创平台。

为了促进电商集聚,莆田大力建设电商平台和电商园区,例如“找银网”“也买银”等银饰产业电商已发展壮大,目前有300多家企业入驻“找银网”。莆田电商·未来创业孵化基地一期展贸中心三幢写字楼主体已完工,整个产业园预计在5年内全部建成投用,届时可容纳近千家电商企业入驻。

眼下,莆田电子商务和物流业领域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得到充实,已有5个物流重大项目被列入国家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储备库中,电商云仓中心、标准红木交易市场申报国家物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闽润粮油物流基地码头工程、国投湄洲湾煤炭物流基地等项目上报争取专项建设基金。

此外,莆田还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借助地缘优势,对接台湾地区的企业和协会,引进台湾文创产品,丰富充实妈祖文创馆产品种类,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极;利用旧厂房、老仓库,在城区规划建设1971文创园、国艺文创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的众创空间。

今年初以来,莆田市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创意设计等六大工作任务,以及27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推进的27个现代服务业建设项目总投资181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7.1亿元,1—6月份累计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8%,高于序时进度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还总结了20多个有本地特色,能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创新模式方案。例如,打造华闽进出口公司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协会+平台+金融模式),可为该市100多家中小微企业进出口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和风险,促进出口货源回流及工贸分离。

大美莆田 生态惠民

即时 | 2017-09-25 09:21

美丽乡村建设让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坪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方薇 摄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欧碧仙 陈荣富)莆田依山面海,资源丰富,生态优美。“三湾”环绕的海岸线、6万亩荔林水乡构成的“生态绿心”、绿道串联的绵延青山,以及贯穿城区的南北洋水系和木兰溪流,形成了莆田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生态惠民?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去年,莆田市出 台了《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的奋斗目标。

“我们提出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作示范,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在发展绿色产业上作示范,加快构建低碳循环、集约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在建设绿色城乡上作示范,大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风貌;在完善绿色制度上作示范,紧紧围绕关键领域加强探索实践,积极创造鲜活经验模式;在弘扬绿色文化上作示范,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砥砺前行,大美莆田正在描绘生态惠民的新画卷。


图为上市企业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绿色园区。 蔡昊 摄

着力城市功能更全 彰显绿色惠民理念

延寿溪雅称绶溪,是莆田母亲河木兰溪的五大支流之一。依延寿溪走势而兴建的绶溪公园,被称为莆田的“城市的绿肺”。清溪、绿岛、古桥、丹荔、田园、乡村等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成为荔林水乡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绿色明珠”。

“过去,每逢台风、暴雨或水库泄洪,这里成片的古荔枝林就会被冲毁,农田就会被淹,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住在绶溪公园附近万辉国际城的辜先生感慨道,谁会想到,现在这里变成了莆田最大、最有人气的公园?

从脏乱的内河变成水上公园,绶溪的整治是莆田生态治水的一个缩影。

莆田水系发达,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1条。2013年,莆田探索出生态治水之道,按防洪安全、水环境治理、水景观建设“三位一体”的总要求,实现从硬化护岸向生态护岸转变,从裁弯取直向保持自然流态转变,从单一行洪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打造滨水慢行绿道系统,突出水文化,展现水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沿海、山区的边远山村成了新景点。 朱崇飞 摄

近日,莆田又公布了《2017年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内河整治)计划》,提出要治理21个河道项目,共175.13公里,从综合治理、景观配套、生态补水等三个方面,推进莆田河道整治,建设集防洪、绿廊、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南北洋生态水系,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景观。

莆田城区的北渠是千年古陂——木兰陂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木兰溪水通过渠道与整个北洋河网相通,曾经灌溉北洋平原9万多亩农田。为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群众生活水平,莆田市城厢区实施北渠绿道工程建设,绿道西起木兰陂引水闸,北至莆阳东路,工程总投资约9900万元,目前已全线贯通。工程沿线规划打造水利文化、古汤文化、教育文化、荔枝文化等节点,让自然景观与建设景观相互协调,形成合理的滨水空间,实现城市与自然的绿色延伸。

“满眼绿色风景如画,新鲜空气扑鼻而来。出门就是公园,家门口就是天然氧吧。”住在北渠绿道附近的林先生如今养成了习惯,每天早晚都要到绿道上跑步1个小时。和林先生一样因为城市绿道建设而有了健身休闲好去处的市民不在少数。晨昏的莆田城市绿道上,骑行、漫步、跳舞或跑步的人随处可见。


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图为正逐步形成的玉湖新城美景。何晋生 张郁周 摄

莆田是福建最早建设绿道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结合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设,莆田因地制宜,将建设绿道与百姓休闲、娱乐、游憩场所建设相结合,与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特色小吃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内河整治、环境美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大手笔打造功能完善、衔接有序、连通便捷的绿道网体系。从2009年建成第一条凤凰山沿渠景观带至今,全市已建成涵盖了都市型、生态型、郊野型等三种类型的绿道共100多个项目,总长254.8公里。这些“绿色翡翠链”,将独立的公园、景区、休闲风光串联起来,打造生态优先的莆田“慢生活”幸福场景。

如今,莆田仍在加快建设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慢行廊道和景观休闲性慢行网络,着重将绿道伸展开来,连线成片,形成系统和网络。今年,全市计划建成绿道60公里,计划到2020年完成1000公里的绿道网建设任务。

利用城市零星的开放空间,打造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也是美丽莆田建设积极倡导的城市绿地新模式。今年初以来,莆田通过实行“绿道+口袋公园建设模式”,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裸露地、三不管地进行建设,结合绿道、河道整治、道路绿化等同步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小游园、街心花园等“口袋”公园,逐步实现“步行五分钟”进绿地,绿地覆盖率达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同时满足市民休闲、观光需求,打造具有莆田特色的生态“绿廊”。

随着一片片绿色、一处处美景的铺展,莆田悄然成为市民心中理想的宜居城市。目前,莆田主城区拥有6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绿心、6万亩的荔枝林带,森林覆盖率达59.8%。城市内河水系发达,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全省前列。


骑行爱好者在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库区林荫路骑行。 曾龙挺 摄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漫步在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崇福村,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沿途的文化墙鲜活亮丽,两旁摆放着的垃圾桶整齐有序,停车场、卫生间、农家乐等相关配套应有尽有,一个风景秀丽、生态优美的旅游新村正在崛起。

“农村环境越来越美。”这是很多崇福居民共同的心声。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莆田近年来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崇福村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美化入手,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建设为依托,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清运模式,并通过“清洁家园”行动监督牌、公示举报、监督电话,及时发现、清除路边的小广告、野广告等等,实现农村环境长效保洁,让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在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过程中,崇福村还因地制宜投入建设了荷花池景观、水车景观、登山栈道、环库栈道及六角亭等休闲娱乐景观设施,完成木栈道、村主干道扩宽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优化了旅游资源。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崇福村的人气十分旺盛。

崇福村是莆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莆田村镇建设也进入快车道,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宜居环境持续提升。根据规划,莆田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围绕“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项重点任务,实施乡村卫生保洁工程、生态绿廊建设工程、美丽乡村创建工程,达到农村环境更加优美、村庄建设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标。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莆田也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答卷:截至7月,莆田全市累计创建美丽乡村288个,创建32个示范村、1个美丽乡村示范县(湄洲岛)、11条美丽乡村景观带,规模效应正逐步呈现。同时,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909个村居全部实施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逾98%。

在全面整治环境卫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在日前由住建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的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名单上,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的坪盘村入围5个环境整治示范村之一,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的后黄村入围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


莆田注重保护城区荔枝林带,开展城区河道整治,形成了“城市绿心”。 蔡昊 摄

共建共享生态之城 让群众增强获得感

每到周末,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的游客络绎不绝。马院村2015年被省政府列为美丽乡村试点村,乘着惠农利民的政策东风,马院村深入挖掘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全力打造“马院人家乡村游”生态旅游项目。这里也成为莆田市民和周边城市居民向往的乡村游目的地之一。游客结伴而来,赏田园风光,采当季鲜果,品农家美食,不亦乐乎。

作为一种业态,乡村旅游既可满足市民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带动了村民致富。在乡村游景区,村民除了日常劳作外,还能卖些土特产,有的还办起了农家乐或将房屋改造成民宿,既给游客提供乡村游体验,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眼下,莆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挖掘整合资源,越来越火的乡村旅游带活了乡村经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面貌和生态,促进乡村结构更加合理、优化,使乡村重新充满了活力。以城厢区为例,该区乡村游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华亭农业观光旅游区、常太绿色生态旅游区、东海休闲文化旅游区、灵川民俗宗教旅游区等风格迥异的乡村休闲体系。莆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惠民”红利慢慢释放,“百姓富、生态美”的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


绕城绿道随处可见。蔡新添 摄

目前,仙游县书峰乡百松村、荔城区西天尾镇逸林山庄和新度镇青垞村、涵江区萩芦镇梅洋村和崇福村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已列入旅行社对外营销线路;仙游县西苑乡仙水洋、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秀屿区埭头镇后海渔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点纳入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三年倍增计划;仙游县榜头镇和度尾镇、涵江区大洋镇等3个乡镇和仙游书峰乡百松村、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涵江区白沙镇坪盘村等5个村分别进入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与特色村“双十佳”预选名单。

壶山兰水绕城,荔林一碧如带。翻开生态惠民的长卷,莆田着力实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也让“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助力生态之城的绿色崛起。

如今,立足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优势和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建设成果,莆田正在实施全域旅游行动,今年共实施全域旅游行动计划项目24个。全域旅游行动计划也大大激发了莆田各行各业“+旅游”的热情,引起广泛关注,吸引大批客商前来考察。目前,多家颇具实力的旅游投资集团正在与莆田进行投资意向洽谈。

好山好水好环境,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莆田正款款走到世人的面前。

对标看齐 合力奋进 加快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即时 | 2017-09-25 09:10

美丽莆田,荔林水乡 蔡昊 摄

中共莆田市委书记 林宝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莆田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一区、一中心、五品牌、九行动”,加快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五年来,我们通过中心组学习、县处级干部研讨、理论进基层等方式,利用宣讲团、党校、新闻媒体等载体,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牢了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全市上下“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做到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市上下立足实际,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要求,科学谋划莆田未来发展蓝图,确定“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发展思路,明确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示范区,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莆田落地生根。


寓意“如意”的莆田市博物馆近日开馆。 蔡昊 摄

二、坚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途径,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加快发展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莆田地域不大、总量较小,但生态良好、文化积淀深厚,必须加快“弯道超车”、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注重发挥莆田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做强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逐步形成以技术创新、税收贡献、生态环保为导向的新型产业体系,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托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行业协会等平台,探索传统产业抱团联盟提升新模式,进一步梳理优化产业链条,打造产业生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特色化,着力培育鞋服、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千亿产业和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海洋等五百亿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58.8%;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利农、台湾农民创业园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9.4∶58.4∶32.2调整为6.9∶56.3∶36.8。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筑提升鞋业研发设计中心、鞋类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技术对接、院地合作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涌现出华峰新材料等一批典型创新企业。突出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两周一调度”等机制,出台项目考评办法等,特别是以“五品牌、九大行动”为抓手,明确每个品牌、每个行动都由一名市领导任指挥长,细化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注重招商选资,创新产业链招商模式,打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引进落地了华佳彩、雪津啤酒迁建、云度新能源汽车、HDT高效太阳能电池、砷化镓、联懋智能终端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通过龙头高端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2—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16年经济总量比2012年增长50.4%。

三、坚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为契机,统筹城乡全面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莆田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全省唯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我们全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编制“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五个一体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我们坚持一手抓中心城区建设,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实现集中连片发展,进一步提升莆田城乡环境面貌。在中心城区建设上,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改建污水管网800公里,完成城区6条主要黑臭水体整治,让城市更加宜居。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大力推进“裸房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新建与改造并进,加快创建11个特色小镇和3个风景名胜区,新型城镇化工作成效显著,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1%,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今年3月,中欧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莆田市举行,充分体现了对莆田城镇化工作的认可。生态优势是莆田最美的城市底色,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建设,科学保护开发城市中心60平方公里生态绿心,加快城区河道绿道及配套景观设施建设,累计完成绿道建设250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8.89%,绿化覆盖率44.2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空气质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省前三。


莆田市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港口吞吐量逐年递增。图为湄洲湾北岸东吴港区。 蔡昊 摄

四、坚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落实国家赋予莆田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等试点工作,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坚持从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改起,率先推行城乡综合执法和服务治理网格化,着力构建“大平台、大机制、大队伍、大服务、大群防”体系,实现治理模式“五大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应急处突、防灾减灾、民生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执法效能和服务治理能力,综治考评总体成绩连续两年全省优秀,成为全省政法工作的一大品牌。坚持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紧紧围绕优化发展软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市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事环节、承诺时限分别控制在4个、法定时限60%以内;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食品药品“九证合一”,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坚持从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改起,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流转以及确权发证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率先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两证合一,在仙游县率先组建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我们着力扩大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了莆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妈祖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密切了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交往,不断促进民心相通、合作共赢。1—8月莆田市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65%,其中进口同比增长25%。充分发挥港口交通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向莆铁路沿线城市及内陆省份的联系合作,在产业对接、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坚持为民惠民、让利于民,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五年来累计办好7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每个老百姓成为建设美丽莆田的参与者、受益者。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制定出台《建设教育强市决定》,大力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重振教育雄风;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大力发展社会资本办医,发挥民营医疗资源优势,打造民营医院大后方大本营,建设“两岸医疗合作先行区”;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引进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落地,全市8个街道所有社区的养老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100%;成功举办第五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加快建设冰雪小镇,打造冰雪运动国家级基地,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莆田主题论坛,积极申办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邀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莆慰问演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近五年来,新增泊位7个,新增吞吐能力2500万吨、增长145%;集疏运体系更加便捷畅通,建成“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一横一纵一支线”铁路网,实现了“镇镇20分钟上高速、镇镇有干线、平原乡镇通公交、村村通客车、村村通邮、岛岛通班轮”。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5万人降至1.1万人,造福工程五年搬迁6.5万人,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面貌明显改善,计划今年全部完成脱贫。

六、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理念,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着力推动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务实担当抓发展。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委以上率下,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一线,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市人大、市政协主动献策献力,市政府紧扣中心狠抓落实,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建设美丽莆田的强大合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推行“112”模式,在去年全省意识形态考评中位居全省第一。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中组部换届工作联系点为契机,从严从实抓好换届工作,组织批复的人选均满票或高票当选;出台建设美丽莆田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干部一线考核,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推行“典型工作法”,有效提振了干事创业精气神;围绕省里出台的“二十条措施”,制定出台《若干意见》,从提高基层干部经济待遇保障、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化中心村党委建设,探索城市“家党建”,推行“一刻钟”产业党建,巩固拓展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制定出台人才“壶兰计划”,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贯彻省委“五抓五看”要求,探索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程纪实,全面推行市县巡察工作,加大问责力度,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X”专项督查机制,深入开展“一县区一专项”整治,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格落实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积极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严肃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对标看齐、合力奋进,建设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莆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蕉城:崛起中的临港新兴产业城

即时 | 2017-09-22 09:01

崛起的新兴产业——宁德新能源产业集群全景。 刘忠忠 摄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吴旭涛 通讯员 郑雨桐 颜凑)

日前,衢宁铁路(福建段)5标上行线岭后特大桥跨201省道连续梁中跨完成最后一环混凝土浇筑,顺利合龙,成为衢宁铁路全线首座合龙的连续梁,比原计划7个月工期提早1个月完成。如此快的建设速度,是宁德市蕉城区抢抓时机、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作为宁德市中心城区,蕉城区铆足劲头,抢抓发展黄金期,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综合实力跻身于宁德全市第一方阵。2016年,蕉城GDP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初以来,蕉城区经济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同步提升。1至8月,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19亿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88亿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17.19亿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63亿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站在新的起点,在“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战略指引下,蕉城区以港口为引擎、产业为支撑、城市为基石,向“港城一体、产城联动、宜业宜居”的新蕉城阔步前行。


中国最大仿古福船停泊三都澳海洋牧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吕雷 摄

培育新动能,打造产业新引擎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将“激活”“育新”“改旧”有机结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时,更要发力新产业的培育。对于蕉城而言,临港产业无疑是培育新动能的最佳选择。近年来,蕉城全力打造新能源、冶金新材料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和食品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中铝铜冶炼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发挥产能增长的主力军作用。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蕉城区持续做好各种要素保障,着力构建产业承载平台,打造漳湾临港工业园区、三屿围垦园区和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同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投融资机制同步建立、对外招商引资同步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同步实施、保障政策措施同步落实的“五个同步”,推进蕉城临港产业集聚发展。

今年2月,在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招商会议上,蕉城成功签约“年产120万套新能源动力电池耐热箱体总成生产项目”“宁德晟硕科技新能源配套项目”等7个项目,涉及新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这些新能源项目近期已集中开工,计划总投资约21.6亿元,将有力带动新能源上下游配套产业在本地集聚,对于打造新能源产业千亿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牢牢把握年初提出的‘稳中求进、进字当先’工作总基调,持续抓产业、攻项目、补短板,不断提升蕉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蕉城区委书记毛祚松表示。

基于这一理念,蕉城的工业产业发展迅速,显现出规模效应。2016年,新能源、冶金新材料、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7.4%,其中新能源产业更是一枝独秀,成为宁德工业发展的新标杆。

去年,中铝铜冶炼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铜精矿保税仓库建成运营,俊杰瓷业、富发水产、金贝尔等3家企业获评“2016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同时,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30家,其产值对GDP的贡献率达45%,挑起了稳增长的大梁……


省级重点项目宁德官昌水库建设全力推进。 陈奇灏 摄

项目带动,助力产业发展提速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蕉城区重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区委区政府着力增强干部抓项目、服务项目的行动自觉。

衢宁铁路北接沪昆、九景衢铁路,南连宁德市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港区,将打通闽东北对外快速联系的通道,对宁德实现以路带港、港城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衢宁铁路项目推进过程中,蕉城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分工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把衢宁铁路建设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来抓,攻坚克难,做好各项征迁和服务保障工作。

“项目建设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发展的重要载体。”毛祚松说,“我们落实责任、加强管理、配齐要素、跟进服务、强化督查,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去年,蕉城76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9.8亿元,23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21个项目实现竣工或部分竣工。

由于重点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为此,蕉城完善“责任、机制、人员”三个配套,严格落实责任,按照“包项目、定目标、定时间、定责任”,各套班子齐上阵,人人身上有担子,形成合力共同抓,推动工作项目化。

在项目建设中,经常也会遇到用地、资金、审批三大难题。如何做好相应的精准服务?蕉城区开展项目征迁专项攻坚行动,去年完成征地收海约1.5万亩,还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盘活国有资产,推广运用PPP模式。同时,成立区项目审批服务队,抽调各部门专业人员当“服务员”,加强对全区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帮办和督促,促进审批提速、服务提效。


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 李锟 摄

城乡统筹,补齐民生事业短板

经济发展了,如何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蕉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办成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对于民生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蕉城区认真谋划,想办法、找对策,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我们紧盯薄弱点、对接百姓需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均衡性,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蕉城区区长郭文胜说。

近日,记者在金马大桥建设现场见到,工人们正在桥面紧张有序地施工。这座大桥横跨东湖塘,长1080米、宽59.5米,是连接东湖塘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

除了金马大桥外,蕉城还有许多道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交通路网不断升级,四横五纵的城市主干道网络已建成,国省干道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网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据介绍,去年,蕉城投入19.6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涵盖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医疗保险、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47套,竣工850套;新增城镇就业46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8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96.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同时,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宁德五中新校区一期、第一实验学校一期、第二实验学校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分级诊疗机制逐步建立,累计建设“海云工程”项目点148个;被省卫计委推荐参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海上枫桥”和“三条主线”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


打通“肠梗阻”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颜凑

“以前,明明距离很近,却要绕一大圈,多走两三里路,上班时遇堵车,就担心迟到。现在,一条大道把我家与单位直接连上了,没几分钟就到单位了。”自从宁德蕉城区闽东路中段7月底建成通车后,市民黄先生体验到了畅通无阻带来的幸福感。

近日,记者在闽东路中段十字路口见到,道路畅通;车辆按信号灯,有序行驶。

闽东路中段东起宁川路、西至蕉城南路,总长490米、宽36米,是宁德中心城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以前,该区域车开不进、采光差、不通风,存在诸多隐患。早在几年前,闽东路两端已建设通车,但中段道成了“肠梗阻”,东西来往车辆不得不在城区兜圈子。

为此,宁德市、蕉城区两级政府将闽东路中段建设列入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全力打通“肠梗阻”,以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改善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宁德市、蕉城区领导多次察看现场,共同寻求良策。在道路改造的征迁工作中,蕉城区借鉴福州、厦门等地经验,落实“热心、细心、耐心、真心、公心”的“五心”工作法,依法依规依程序,做到宣传发动到位、征求意见到位、规定程序到位、公开透明到位,赢得多数被征收人的理解与支持。

“政府替我们考虑得很周到,补偿和安置保障也让我们挺满意。”下宅园社区征迁户刘成忠说,不久,他将搬进已选定的安置房。

扶贫有一套

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郑雨桐

过去,蕉城七都镇三屿村没有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很薄弱,村民大多依靠海域捕捞和农业种植为生。随着城区的扩大,三屿村的一部分海域和土地被征用。虽说有海域补偿款,但村民如何脱贫致富依然是个问题。

2016年3月,三屿村创新扶贫模式,由村主任翁书旅牵头、村民入股成立福建纳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一个网上特价商城,即以较低的价格争取到厂家产品,并由厂家直接给消费者发货,再补贴一定金额作为纳物公司的收益。上线一年多时间,三屿村的纳物电商平台如今一天的订单数可达300多单,每月销售额达30多万元。

围绕纳物平台,三屿村成立脱贫基金会。由村集体出资4万元入股纳物,每年把入股的分红纳入基金会,在镇纪委和村纪检小组的监督下,由村集体统筹使用。

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由脱贫基金会直接给予补助,帮助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从事轻微劳动的贫困村民和计生家庭人员,则由村里安排基本村务工作,给他们发工资;针对正常劳动力,由纳物对其进行电子商务培训,合格后聘用为纳物员工,解决其就业问题。

当脱贫基金会的资金解决村里的扶贫难题后,则将其转为村集体的收入。2016年,三屿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1.2多元。

福安:转型换动能,争当新标杆

即时 | 2017-09-22 08:56

福安市区一角 吴庆堂 摄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李向娟 通讯员 吴庆堂)近年来,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福安市除冶金新材料产业外,船舶修造、电机电器、食品(茶叶为主)、医疗保健器材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同样面临考验。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去年以来,福安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取得较好成效。今年1—6月,冶金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391.71亿元,同比增长35.67%;电机电器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6.20亿元,同比增长0.37%,其中医疗保健器材企业完成4.94亿元,同比增长3.13%;船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31亿元,同比增长15.53%。

补齐短板促转型

融资难融资贵、高端人才短缺、装备技术落后等,是福安传统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

对此,福安市委、市政府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及2017年电机电器、船舶、食品、医疗保健器材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技术创新的三条措施》等文件,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融资服务、智能装备应用、质量品牌提升、军民融合发展、企业重组重整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转型。

近日,记者走进荣耀按摩器健身器材公司的焊接车间,只见数台从国外引进的六轴机械手自动化点焊设备,正在来回有序地进行焊接流水操作,不到10分钟,一套100多个焊接点的按摩机芯行走轨道支架就完成全部焊接工序。“先进制造设备的投入,带来的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荣耀公司已购置自动焊接机器人20台、配套机械加工设备30台(套)等,形成年产10万台按摩椅椅架的生产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当前形势下,企业如何破除科研、融资等方面的瓶颈?

去年底以来,福安市搭建了电机电器产业“163公共服务协同创新平台”,重组福安电机工程研究院,成立福安伺服电机、智能水泵、康复医疗器械研究分院,建成检验、认证、研发、展示、情报、人才等6个中心,成立融资租赁、供应链、节能环保等3家运营公司,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物流配送、节能环保等方面服务,推动企业压降成本、轻装上阵。

在此背景下,福安铖越电器有限公司尝到了“智”造的甜头。

“我们经过研发、实验,推出了多款智能机械手,不仅解决了技术工人紧缺、焊接设备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等问题,还在冲压车床、液压车床等危险系数较大的工种上,代替人工进行操作,极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公司负责人介绍,如今,该公司开发的智能豪华按摩椅等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也在福安异军突起。自从2009年5月鼎信实业落户福安南部的湾坞半岛,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形成以青拓系列项目为龙头,以甬金、宏旺、海利、克虏伯等为配套,涵盖原料—冶炼—热轧—冷轧深加工—不锈钢制品的产业集群,不锈钢产业年产值已突破600亿元,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福安市冶金新材料产业园区也随之快速崛起,拥有镍铁合金热轧、冷轧,不锈钢制品加工,物流贸易,循环经济等70多个项目,为福安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百里韩阳绿道”夜景一瞥 吴庆堂 摄

高效服务降成本

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

为帮助企业降成本,福安市去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18年底,通过实施“放管服”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成本,促进实体经济效益提升,并将工作细化到各责任部门。

同时,福安市还制定了2016年、2017年的企业减负工作方案,确保“降成本”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位。除此之外,还出台《福安市推动新一轮电机电器产业创新发展四项政策》,在引进人才方面给予奖补,标准化厂房租金方面提供优惠,用电增长方面给予奖励,技术改造创新方面给予补助,融资方面帮助争取优惠利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数据显示,“降成本”措施效果明显。上半年,福安市各相关部门累计为企业降低用电、融资、税收等成本超过2亿元。

为帮助企业开拓视野、做大品牌,福安市搭建了多个全国性、区域性的交流平台。近日,福安市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内燃发电设备分会第五届三次会员大会暨2017年中国发电设备行业高峰论坛。“把这一行业盛会引入福安举办,将帮助本地企业开拓视野,向同行交流学习,同时也提高本地产业集群的知名度,有了‘走出去’的平台。”福建一华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幼章说。

如今,宁德市(福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产业园,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去年底,福安市还召开闽东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大会,吹响了电机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携手打造产业协同创新公共平台,还与华中科技大学联手开设伺服电机培训班,推动传统电机向智能化电机转型。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福安市在着力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同时,设立了全省首只县级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创新、转型升级项目,目前已有6家企业申请基金总额达2.18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推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改制上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借力政策东风,福安的传统产业正以推进新一轮创新发展为起点,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产业技术市场制高点攀登。


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的福安大剧院,将于明年春节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吴庆堂 摄

“百里绿道”展现“生态福利”

初秋时节,穿城而过的富春溪,两岸杨柳依依,绿荫掩映,夹岸的亲水栈道上,市民休闲漫步,尽享惬意。山、水、道、桥、人、影,各种元素的巧妙融合,让这里宛如一幅曼妙的山水长卷。

近年来,福安市围绕“山”和“水”做文章,着力建设“城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园林城市,以城市水岸为轴心,打造功能完善、衔接有序、连通便捷的“百里韩阳绿道”系统。这个系统由富春溪绿道、阳头岛绿道等11条绿道组成,总长50.68公里。其中,阳头岛绿道景观工程将阳春公园、富春公园、溪口公园等连成一体,形成环岛绿道。

富春溪沿岸名木古树众多,树龄长,而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富春公园、坂中森林、岩湖村、溪口一带。福安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理念引入绿道建设,在构筑城市水系的同时,着力利用现有的古树等资源开辟公园栈道。

随着一片片绿色、一处处美景的铺展,福安老城区的生态宜居功能得到提升。每天傍晚,绿道系统沿线,随处可见市民悠游其间,享受着清新、亲水的慢生活。“一边走一边欣赏溪岸美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觉心情特别舒畅。”福安阳春社区的薛先生说。

“连台好戏”演绎“文化惠民”

每当夜幕降临,福安市区人民广场的“说书亭”就围拢着不少男女老少。亭内,民间说书艺人一手持锣钹、一手执箸子,时不时还敲击一下醒木,同时用方言说古唱今,让前来听书的市民沉浸在一个个传奇故事中;

每周五的晚上,设在福安市文化馆的小剧场座无虚席,健身舞、拉丁舞、街舞、小品、合唱以及平讲戏、畲文化等专场节目,在这里轮番上演,让草根成为舞台主角,让群众成为闪亮明星,打造了以“社区群星秀”为品牌的福安市社区文化建设载体;

每个月的福安市图书馆多功能厅,都会推出一期“福安书香讲堂”,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艺术家、作家应邀开课讲授,内容涉及经典国学、传统文化等领域;

每年的4月23日至5月22日,“全民读书月”活动都会如期举行,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从最初5万多人次增加到50多万人次参与;

……

从每日到每周,从每个月到每一年,政府搭台、全民参与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正在福安持续升温,而围绕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产业和“畲、茶、古、廉、红”特色地域文化的相关活动,从春夏到秋冬,从城镇到农村,更是缤纷多彩。

“猜灯谜,闹元宵”是福安市民的一道年味大餐,至今已举办了26届。活动当晚,100多家单位参与出谜面,内容涉及自然、历史、文学乃至廉政文化、法律知识等,吸引数万市民争相竞猜,也开启了新一年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序幕。紧接着,“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桃花节、杨梅节、葡萄节、脐橙节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畲族歌会、斗茶、文艺汇演、美文朗读以及书画摄影展、健身舞蹈赛等,更是充分展示了多元的群众文化生活形态。

为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福安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约1.68亿元的福安大剧院计划明年春节前正式运营,将成为闽东首家乙级高品位大剧院;总占地约350亩的福安市奥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其中投资2亿元的一期项目(综合体育馆)计划于2018年3月前建成;全市1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正在加紧建设,计划在年底前全部建成;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在明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宁德 崛起正当时

即时 | 2017-09-22 08:49

加快发展新业态、新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宁德中心城区 俞明寿 摄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黄东东)今年前八个月“成绩单”公布,宁德市重点产业加快集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表现颇为亮眼。1至8月,锂电新能源、不锈钢、发供电等三个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9.2%、27.9%、9.4%。

对此,宁德市委书记隋军表示:“眼下,宁德产业‘新’的态势在显现,机制‘活’的优势在提升。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优化服务、项目推动等有力措施,我们正努力加快发展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宁德新旧动能转换。”


漳湾8号、9号码头 徐烽 郑霄 摄

动能转换,新兴产业挑大梁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作为其技术核心的电池及配套系统,成本占到了整车成本的1/4至1/2。因此,整车厂可能要把一辆车的较大部分收入分给电池供应商。

在这些电池供应商中,有一位佼佼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这家高科技企业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值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近日,记者在宁德漳湾锂电新能源集聚区见到,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1号、2号厂房钢结构主体已完成封顶,预计2018年初建成投产。届时,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能将跃升全球第一。

而另一家龙头企业——新能源科技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值,排名也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新能源科技、时代新能源两家企业实现产值248.3亿元、同比增长94.7%,增加值90.2亿元、同比增长94.7%,对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3.5%。


不锈钢企业车间一角 李向娟 摄

在这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宁德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2017年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招商会,做好配套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对接签约锂电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项目35个,总投资146.74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锂电池隔离膜、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等。

“以时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为龙头,依托北部新区构建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将辐射带动福安赛岐、古田大甲等周边区域,同时延伸发展高端储能电池、新能源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从而形成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到2021年产值超1000亿元。”宁德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我们正着手研究编制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建设方案,瞄准建设产城融合、特色共享的海湾新城。”

如今,宁德市已形成锂电新能源、冶金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其中,不锈钢新材料方面,形成以青拓集团为龙头,甬金、宏旺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青拓集团所在的湾坞工业集中区不锈钢粗钢产能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单体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同时,以中铝东南铜业为龙头,全力培育打造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有望在“十三五”末培育形成2—3个富有竞争力的千亿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以宁德核电为龙头,水电、风电多元并举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也风生水起。宁德核电二期5号、6号机组,霞浦核电,霞浦风电,周宁抽蓄电站及沿海一批风电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宁德清洁能源规模以上企业37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有3家。2016年,宁德市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690.2万千瓦,同比增长14.4%。此外,宁德正在培育柘荣“闽东药城”、古田药业基地、东侨生物技术基地。


霞浦县溪南养殖户在收获海参。(资料图片)

创新驱动,宁德制造谱佳话

新兴产业之所以迅速崛起,创新无疑是最大的源动力。

近年来,宁德市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助力技术创新,推动冶金新材料、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谱写了宁德制造的佳话。

这些年,宁德市采取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举措,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再创造九条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宁德的决定》等,增加科研投入,推进创新型宁德建设。如2016年宁德市的R&D经费内部支出19.55亿元,比2012年增加11.65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5.4%。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发展壮大的重要利器。以生产氧化锆系列产品的三祥新材公司为例,该公司持续创新,产品纯度达99.8%,为全球第一,产量达到全球第二,去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宁德市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为了服务好新兴产业发展,今年6月,宁德市出台《关于实施“三都澳人才计划”的意见》《宁德市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的八条措施》等,大力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宁德。比如,对经认定的“天湖人才”重点产业人才,最高给予80万元一次性住房补助或最高给予100万元购房补助购买本地首套商品房;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给予100万元补助等。

此外,为扶持电机电器、新能源、冶金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宁德先后引进省引才“百人计划”14人(团队)、省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731人,争取省级各类人才补助6000多万元。其中,仅宁德新能源共引进博士160多人、硕士1400多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


返乡创业的沈华平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众禾农业合作社香菇棚里忙碌。(资料图片)

精准服务,当好管家与保姆

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还是新兴产业培育,这些年,宁德市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当好管家与保姆。

今年初以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开展“一转三抓比贡献”活动,狠抓动能转换,加快实施一批产业类大项目、好项目。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实施工业类市级重点项目255个,总投资2894亿元,完成投资829.1亿元。

宁德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宁德市把锂电新能源产业、冶金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三五”千亿产业集群来培育,出台《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七条措施》《促进冶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六条措施》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从用地、用电、研发、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大力推进产业加快发展。


雷梅英在造福工程新村的一家旅游休闲山庄当服务员。(资料图片)

宁德还派出服务团队进驻新能源等企业,对项目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每日一报告、每周一协调、每月一小结,持续协调服务。同时,促成宁德市青拓集团与河北省保定市奥宇钢铁这两家钢铁企业进行跨省产能置换,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此外,还出台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至8月底,累计为企业降低各项成本12.77亿元。

为了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2015年以来,宁德市各部门共争取到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补助5.3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3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进一步撬动了社会投资和金融信贷资金。

如何引入金融“活水”,进一步破解产业融资难?今年初以来,宁德市积极推进产融合作、政银企对接,支持产业发展不遗余力: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与宁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给予500亿元以上授信支持,宁德新能源、青拓集团、安波电机、亚南电机等4家企业现场签约授信260亿元;6月,借力电博会平台举办产融合作政银企对接会,14家企业现场签约授信52亿元;8月,宁德市政府与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宁德市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宁德市政府推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5条举措……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开发三都澳 建设新宁德

即时 | 2017-09-22 08:41

中共宁德市委书记 隋军

湖在城中,城在林中。环东湖生态景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也成为宁德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谢书秋 李向娟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全市上下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对福建、对宁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的重要标尺,带着使命、带着感情,深学笃行、真信真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并以此为统领,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和“行动至上”作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2013-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24美元、年均增长9.4%,增幅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50亿元和100亿元,年均增长10.4%、9.3%。


大美的宁德中心城市风光 黄碧娟

一、着力加快发展,在跨越赶超上积蓄新动能

牢记习总书记对宁德“加快跨越式发展”的嘱托,传承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三大梦想”,主动融入“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大局,紧紧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这一中心任务,加快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多功能大港、军民融合示范区、绿色宜居海湾城市。推进港口开发,以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为契机,组织开展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整体开发、局部封闭,军民兼用、平战结合”的思路,统筹军事和经济需求,加快推动“一港五区”连片开发,建成一批深水泊位,改变了“有海无港”的历史。同时,加快疏港大通道建设,在“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推进衢宁铁路宁德段、宁古高速、沈海高速扩容工程,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拓展经济腹地。全市港口吞吐量从“十一五”末的1420万吨提高到2016年的2700万吨,集装箱业务2014年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达到7.3万标箱;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2年的275公里提高到2016年的451公里。强化产业支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产业升级版为方向,在坚决果断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合成革、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海洋渔业、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绿色化方向发展;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先后引建了青拓系列、新能源系列、中铝铜冶炼等一批“金娃娃”项目,累计完成产业类重点项目投资1430多亿元。特别是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两大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分别以产值年均增长75%、54.6%的速度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提升城市实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东扩面海、北展南移”战略,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2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6年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同时,坚持以港兴城、以城带港、产城融合,统筹推进港、产、城协调联动、一体发展,努力打造三都澳新区、北部新城、白马城区和海西宁德工业区四个“核心区”。其中三都澳新区,计划投资300多亿元,实施一批产城重大项目,再造一个新城区。


近年来,宁德加快民生补短板工程,市医院新院区、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徐烽 摄

二、着力共建共享,在全面小康上迈出新步伐

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70%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致力建成覆盖全领域、全人口、全区域的全面小康社会。2013—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9%、11%。突出打好脱贫攻坚战,以习总书记对宁德扶贫工作两次批示指示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省里的部署要求,探索推行“664”模式,深入实施精准网底、产业扶贫、造福搬迁、信贷扶贫、整村推进等“十大工程”,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18.9万人降至2016年底的3.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左右。持续织密社会保障网,基本形成制度配套、覆盖全面、服务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91万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2年1800元提高到2016年4000元。扎实推进民生补短板,市医院新院区、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双高普九”提前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实现全覆盖,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目前我们还对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后几年计划投资730多亿元,实施补短板项目1500多个,切实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宁德市将生态理念引入绿道建设,建设公园木栈道,丰富市民的休闲运动生活。 谢书秋 摄

三、着力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激发新活力

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抓住关键领域,突出重点环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坚持试点引领,在主动承接、认真落实31个中央和省级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时,探索推进26个市本级改革试点项目,特别是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工作得到中央和省里支持,创建《总体方案》已上报待批。坚持简政放权,重点抓好“放管服”改革,初步建立行政审批市县乡权责清单体系,全面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制度,累计调整清理611项市级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市级基本不再直接履行一般性行政审批职能。加快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权职责、改进监管方式,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人事管理,努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坚持统筹推进,分步实施教育、文化、卫生、农村产权、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系列改革,宁德市医院和闽东医院两大医联体投入运营,分级诊疗试点覆盖率达到81%,改革红利逐步深入社会最基层、直达最广泛群众。

四、着力从严从实,在管党治党上开创新局面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认真贯彻省委“五抓五看”要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继承传统抓教育,大力弘扬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深入开展“维护核心见行动,牢记嘱托创佳绩”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突出一线树导向,坚持“四下基层”,深入开展“一转三抓比贡献”活动,探索推行一线跟踪考察干部机制,并出台“五个一批”20条举措、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十六条”措施,以及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跟踪考察干部、评议服务部门的办法,有效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夯实基层强基础,在新建修缮95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倒排整顿1569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村主干到先进村挂职锻炼,选派机关干部到一线驻村蹲点,持续加强村级扶贫带头人队伍建设,并从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中推选村“两委”班子成员,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脱贫攻坚队伍。每年统筹800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全市有经营性收益和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均比2014年翻一番多。反腐倡廉正风气,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市县党委巡察力度,推进市县派驻监督全覆盖,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习总书记对福建、对宁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安溪:项目攻坚论英雄

即时 | 2017-09-20 10:39

龙门数字媒体馆 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摄

东南网9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金秋的安溪硕果累累,处处洋溢着激情与喜悦的气氛。

走进安溪,项目建设在茶乡响鼓重槌地进行着:10个省重大项目和133个省“五个一批”开工项目计划投资215亿元。新引进101个项目中,有12个超5亿元、41个超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超60%。第二季度,开工项目数位列全省第七;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数位居泉州市第一、新增产业项目签约数位列泉州市第三,呈现出体量大、结构优、落地快等特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该县招商选资成果的一次大展示,也是项目建设的一次大检阅。循着数字轨迹,安溪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如此骄人的成绩何以取得?

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县长刘林霜认为,近几年,安溪牢牢抓住项目“牛鼻子”,以项目论英雄,将项目作为干部培养的“试金石”,坚持挂图作战机制,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坚持问题导 向,大、好项目纷至沓来,招商选资、项目攻坚迎来收获季。


三安中科生物植物工厂 刘伯怡 刘益清 摄

故事一

由“分散”到“精准”

4月28日,包括安溪县卫浴新城在内的4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34.82亿元。这是安溪招商引资花繁果硕的一个缩影。

今年初以来,安溪已开展4次集中开(竣)工活动,共开工78个项目、总投资113亿元。

这些大项目开(竣)工绝非偶然。今年初以来,安溪县认真贯彻我省“五个一批”和泉州市“项目攻坚年”活动部署要求,一开年就全力冲刺,项目攻坚、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6月,高向荣率龙头茶企,赴俄罗斯和越南推介铁观音,为设立营销中心和茶文化推广中心“布局谋篇”;同月,刘林霜带队赴上海、苏州拜会企业,洽谈合作事宜。

据统计,上半年,县、乡领导带队外出招商31场次,新引进项目70个、总投资88亿元;意向洽谈项目81个、总投资154亿元。

随着招商引资集结号的吹响,今年初以来,该县出台了《“项目攻坚年”“大招商招大商”活动方案》《招商引资奖励实施暂行规定》两大政策举措,建立招商选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发出招商奖励200万元,提拔重用项目、招商一线干部6名,约谈项目、招商工作滞后的乡镇、部门干部12人次。

同时,分三大区域开展招商竞赛,每月在公务大楼显示屏晒招商排行榜。

“天天有客商、周周有项目、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签约。”如今,翻看安溪招商引资“奔跑群”,每天都有招商人员的实时“战报”。

一个大、好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大、好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项目引进只是开始,落地开花才是关键。

“进展情况”“需要解决问题”……每月,县主要领导都要对项目逐个“会诊”,实实在在看进度、一针见血谈问题、“对症施药”议破解。

为让招引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该县树立“让利于民,和谐征迁”的理念,在取得民意“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选择安置地,并刚性约束建设期限;同时,打通安置房与商品房的转换通道,适度购买商品房进行安置,让利取信于民,有效破解土地瓶颈。

项目建设,资金是关键,筹资是难点。怎么办?答案是多方借力,做实资金拼盘。通过借力政策、银行、财团及社会资本,解决大开发、大建设的投入问题。比如,在全县率先成立2025产业发展基金,募集30亿元银团基金,扶持高新产业发展。比如,牵线银企对接,今年初以来增信增贷41亿元,位列泉州市第一。

“现在投资创业蔚然成风,这是天时;安溪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地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工作氛围,构成了人和。善用三者,招商工作不仅开门红,还将赢得满堂红。”刘林霜分析说。


信息产业园 刘伯怡 刘益清 摄

故事二

变“求量”为“求质”

走出去,向市场要活力;请进来,为发展蓄动力。

安溪2025产业园首批企业入驻签约,全国水产业商会会员单位集体入驻南方水产城,中国非遗大数据中心揭牌,企通宝泉州分公司落户安溪,海尔福建生产基地落地,印尼国有PPI公司投资超1.5亿美元创立中尼贸易有限公司……

像这样含金量十足的大项目大批落地,正是安溪县招商思路变化的成果体现。随着招商选资触角延伸,该县坚持面向高端、面向新兴,依托园区、以链招商;依托商会、以情招商;依托企业、以商招商,不断接续发展后劲。

被誉为“安溪光谷”的湖头光电园,在全省同类产业园中起步最晚,但发展速度最快、产业链最为完整,如今正在快速形成产业集群,洼地效应凸显。

“晶安负责生产晶片,信达负责组装,天电负责封装。”湖头光电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陈俊滨说,通过链式招商,产业链上下游无缝对接,整单业务在园区内可一条龙完成。

“通过链式招商,县委、县政府主动为企业寻找生存发展空间。”刘林霜说,以2025产业园为例,从提供模具生产的红品模型,提供零配件精密加工的国泰达明,到终端生产具体产品的海尔,每一家入驻企业都能在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合作共赢。

在安溪南翼新城,同样涌动着一股新兴产业潮——

EC产业园内,吉林动画学院、惠普聚贤携手打造华东南最大的VR创作基地。新落户的中国经济信息社,将把园区产业从数据储存拓展至数据应用的蓝海。

“飞地经济”模式——湖里园、思明园,是我省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案例和同城化战略的生动实践。目前,已成功引进10多个成长性好、支撑力强的项目。“所有进驻安溪的项目必须是低碳环保、无污染的优质项目。”刘林霜说。

安溪2025产业园不久前正式开建,海尔生产基地、国泰达明精密仪器等一批“高大上”项目成为园区首期招募的新成员……

“以前放进篮子都是菜,现在未入篮子先挑拣,招商引资变身招商选资。一字之变,折射出的是招商理念上的升华。”高向荣说。

近年来,安溪县不断在招商选资中求新谋变,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变“求量”为“求质”,不断提升招引项目的含金量。

思路一变天地宽。截至8月底,共谋划生成项目47个,总投资约297.25亿元;完成招商签约项目38个,总投资约145.4亿元。

中流击水三千里,扬帆破浪正当时。大思路、大手笔、严纪律、硬作风,站在活力发展与美好未来的全新时空坐标之上,安溪必将演绎新的精彩、续写新的华章。


弘桥智谷电商物流 刘伯怡 刘益清 摄_

故事三

从“引资”转“引智”

三年前,在台湾工作的博士后研究导师谢斌晖接到晶安光电“求贤帖”,综合比较后,毅然带领团队加入。“从‘不愿来’到‘我要来’,再到‘留下来’,湖头光电产业园完善的产业链和人才配套服务吸引了我。”谢斌晖坦言。

三年后的今天,在该团队的努力下,晶安光电的蓝宝石衬底品质大幅提升,产量从30万片提升到200万片,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这是该县利用“政策杠杆”,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

安溪县委书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向荣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强县之基、跨越之本、小康之要,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招商引资不仅是种下“一棵树”,更要栽下“一片林”。项目引进来,如果没有人才支撑,则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为破解这一瓶颈,安溪在‘引资’时,同步谋划‘引智’,力求让人才和项目、资本精准对接、同频共振,激发‘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链式效应和‘核裂变’效应。”高向荣说。

走进安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史思泉的办公室,只见案头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安溪县落实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配套政策汇编》。该汇编涵盖了人才“引、育、用”的方方面面。

“要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举,提升人才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把县域变成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在日前召开的安溪县人才工作半年务虚会上,史思泉一针见血地指出“破藩”方向——当好企业和人才的“红娘”。

如何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一箩筐’干货政策,从人才认定、人才津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科研经费资助以及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为人才引进、落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史思泉如数家珍。

同时,该县还注重人才聚集平台的搭建,设立人才基金、创业基金等,出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奖励补助办法,推行对优秀人才一季一联系、一年一体检、一年一疗养、一年一慰问等服务。目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市人才工作联系点2个,并指导八马茶业、晶安光电和中科生物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此外,还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月协商、季小结、年度总结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出台《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服务办法》,成立高层次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每年投入人才工作经费超过5000万元,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安溪人认为,不仅要为人才提供实现梦想的“梦工厂”,还要谋划更大的“造梦空间”,真正实现“头雁高飞,雁自成行”。

安溪县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陈亚图介绍,按照“引进一个人,带来一批人;扶持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引才理念,该县全面贯彻落实泉州人才“港湾计划”,聚焦新兴产业用才需求,精准发力,通过“产业+人才”,筑高产业、以业引才,情缘带动、以才引才,借力商会、牵线引才;通过“平台+基地”,建立人才飞地,构筑“候鸟栖地”,打造众创基地,引进集聚新兴产业人才3.8万人。

即使如此,安溪依然求贤若渴,上半年,该县又发布了20多项人才新政,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的集聚、创新的迸发,折射着安溪最真实的吸引力,积累起山区县最强大的发展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沃土拥产业大树。人才,作为活水之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正如扬起的巨帆,在“东风”的劲吹下,必将加快推动安溪这艘巨轮远航。


海佳彩亮光电科技LED显示屏生产线 刘伯怡 刘益清 摄

故事四

从“引见”到“包办”

走进安溪县公务大楼,大厅巨大的LED屏格外醒目:完成时限、责任人、完成情况等,一目了然。“自从项目进度晒出来,我每周关注挂钩项目的排名,走路都变快了。”大坪乡人大主席肖铭煌说。

时间就是效率,进度就是效益。如今,安溪每一个项目落地、开工、投产等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忙碌的身影。

在资本青睐安溪的同时,安溪也在为资本的落地做好服务工作。为了确保项目引进来、留得住、能见效,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全程跟踪服务。红色代办员、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疑难会商……完全免去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为了项目顺利落地,安溪短时间就解决了7000亩规划用地,开辟绿色通道,落实项目审批。‘保姆’式服务,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落户安溪南方水产城的万寿谷食品公司负责人彭长才说。

“只要政策无禁止,我们全力给优惠。”刘林霜介绍,入驻南方水产城的企业除了可享受“安溪减负十条措施”外,还可在税收奖励、厂房建设补助等方面获得扶持。

“进一个门,找一个人,跑一次腿,即可办完所有事。”这是印尼PPI贸易公司有关负责人在安溪办事的最大感受。

“全县涉及823个审批服务事项被‘请进’县行政服务中心,331个审批服务事项入驻分中心。”安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蔡财强介绍,在项目审批时,确立“三个原则”(主官不审批,所有审批事项进驻中心,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创新“五个一”工作机制(一窗受理、一码通行、一事一审、一网通办、一站会商)。

据了解,围绕“放管服”改革,安溪县做好“减法”,累计下放行政审批权108项;做好“加法”,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住;做好“乘法”,真正做到让企业和群众“点菜”选服务、政府“端菜”送服务,以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如今,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在安溪蔚然成风,每个人都用行动履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打通发展“任督二脉”,安溪已然成为服务“高地”、引资“洼地”、兴业“福地”。

坚定创业创新 建设幸福泉港

即时 | 2017-09-20 10:31

锦绣公园夜色 蔡昊 刘益清 摄

东南网9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庄国辉 刘泽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事业不断进步,一幅崭新的城市画卷已徐徐展开。近几年来,是泉州市泉港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通过不断跨越赶超,泉港成为泉州市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增长区域之一。该区突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题,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区域发展步入快车道。在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创新驱动等领域,抢占发展高地,注重以民为本、共建共享,坚持办好为民实事,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级进位、赶超跨越。


繁忙的肖厝口岸 黄国明 刘益清 摄

产业升级 跨越发展

8月9日 上午,香港籍油轮“长航和平”装载1.9万吨由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生产的航空煤油,从泉州市湄洲湾南 岸 肖厝港 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往孟加拉国吉大港。这是位于泉港区的福建联合石化首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航空煤油,也是我省首次 出 口 航空煤油。

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底,福建联合石化累计加工原油4599万吨,生产乙烯460万吨,实现产值近2434.6亿元,实现利税超过456.5亿元,不仅直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石化产品,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聚焦提质增效的同时,该公司全力拓市场、抓优化、降成本、挖潜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航煤首船出口获得成功,使公司产品有机会角逐国际市场。

泉港区正推动石化基地从“省内龙头”向“国内领先”迈进。近年来,该区秉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理念,全区石化产值约占全省的1/4,石化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连续5年上榜中国化工园区前10强,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泉港石化产业风生水起,2016年实现石化产值610亿元。

得益于石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泉港区港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6年,泉港物流业相关企业116家,10年间增长170%,其中,道路运输业36家,水上运输业14家,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46家,仓储业20家;散杂货、油品化工品仓储能力分别达463万吨、175万立方米;实现港口吞吐量4500万吨,已初步形成运输配送、仓储保管、装卸搬运、货运代理等物流业发展体系,物流产业规模效应初显。


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厂区 张旭 刘益清 摄

为进一步提升石化基地综合竞争力,打造先导先行的“石化产业生态圈”,成为省内龙头、国内领先、海丝先行的石化产业高地,泉港区党委、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重点打造石化的产业链、价值链、科技链、循环链,推动“产业链延长”迈向“价值链延长”。除此之外,泉港区还积极构建以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泉港校区、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两院两中心”为核心的公用配套支撑体系,成长为当前福建公用配套最齐全、物流条件最优越、产业生态最成熟的石化基地。

该区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集群从“单一主导”向“多元支撑”迈进。食品饮料、纺织鞋服产业率先突破百亿产值;非石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7.9%上升到2016年的45.8%,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3%。

今后,泉港区将重点发展多元化烯烃、乙烯、丙烯、苯、C4等五大产业链,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石化装备制造及维修维护、质量检测等关联产业,打造石化产业升级版;重点建设“一基地五中心”,全力打造石化物流贸易链,获取石化产业的高端价值;以“两院两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石化科研实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石化“众创空间”为重点,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打造集科技创新、产学研对接、人才培养、质量检验为一体的石化科技服务高地;充分发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优势,推动上游产品、副产品、废弃物作为下游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实现“化废为宝”,提升上下游的产业关联度;加快建设热电联供、二氧化碳回收、火炬气回收、废催化剂再生、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通过资源化、减量化、综合化提升产业一体化效益,使示范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困难群众在泉港区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办理“救急难”业务。 刘泽阳 刘益清 摄

城市建设 宜居宜业

刘庆华是泉港区山腰街道龙山社区居民,以前一家四口人住在一处石头房。2012年底她家的石结构房屋拆迁改造,2016年5月搬进了18层高的电梯房。“如今我们住的是1 58平方米的套房,真像做梦一样。”刘庆华欣喜地说。

在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泉港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

近年来,泉港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总抓手,着力推进总部经济区等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配套建设,兴建“产城融合”宜居乐业之城。2014年,泉港被列为泉州市“产城联动新城区”改革试点。2016年,泉港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通过不断赶超跨越,让泉港打开了产业城市融合互促、联动发展的崭新格局。在这片土地上,一大批村民变成了居民,村庄变成了社区,一座宜居乐业新城初见雏形。

“龙山是最早推行‘村改居’的社区之一,如今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一个集教育、居住、购物、娱乐、文化广场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已见雏形。”龙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郭建锋说。

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在泉港越来越多老百姓融入城镇生活,泉港的城市形象有了明显改善。

这些年,泉港牢牢抓住产城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实施城市“东拓南进、沿湾向海”战略,推动城市建设从条状开发转向块状开发,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泉港投入产城融合项目的资金已达到50亿元,如今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形象明显提升,城镇化率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

如今,泉港主城区已经形成六横六纵公路交通网,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该区在打造城建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12年以来,泉港共投入37.6亿元实施村(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42个村(居)“点线面攻坚计划”“宜居环境建设”等项目,主要围绕“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扫清楚”等“五清楚”,以及“突出乡土气息、尽显田园风光”等“两特色”提升宜居程度。开展城区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近五年共完成造林绿化3.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17%,成为中国长寿之乡、福建森林县城,7个镇(街)均获评国家级生态镇。

一座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只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这是泉港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思考与实践。

产城融合,解决的是“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泉港坚持高点定位、建管并举、提质扩容的原则,注重“产城互动、产城一体”,以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多年来,该区突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题,不断推动产城融合,区域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7年,泉港紧扣“一个定位”、打造“三大片区”、实施“五大提升”,在产业快速提升的同时投资78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围绕“率先建成产城融合示范新区”目标,着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和“四星拱月”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宜居泉港。力争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如今,一座滨海港口花园城市雏形正在逐步呈现,而这,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更多的是居民的生活方式。

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率先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样板,是泉港区委区政府对于产城融合的新思考和城市管理新标杆,也是40万泉港人的新期待。随着南山片区、泉港石化工业区安全控制区、百亿粮油纺织高新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产业集群产生的经济效益将给泉港这座活力之城注入更多的建设资金。


泉港医联体开通“空中120。 刘泽阳 刘益清 摄

民生事业 普惠共享

联合办医让泉港群众切实享受到社会事业 发展带来的红利。2016年,泉港区政府与福 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 式签署联合办医战略协议,组建福建医科大 学附一闽南医院——泉州市泉港区 医院 医联体。

“群众在我们这家医院可以直接看到省城的大专家,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也可以跟附属第一医院院本部对接。对于一些特别的疑难杂症,我们可以通过内部的转诊机制,直接将患者转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在家门口看病报销比例还很高,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常务副院长、泉港区医院院长赖繁彩说。

今后,泉港区将依托省属三级医院的人才、管理、技术、学科建设等优质医疗资源,确保区内群众就近获得优质高效的服务。

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泉港建立起了常态化政府办医投入及补助制度,承担联合医院基建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性补助和公共卫生任务等投入职责,将联合医院打造成三级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泉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建设、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频出实招。

泉港每年将80%以上本级财力用于民生,不断推动社会事业、社会治理取得新进步,加快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优化布局和有效供给,率先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社会救助统筹联动、联合办学、跨级医联体和文化综合体建设等,“救急难”被列入全国综合试点,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形成一批民生领域的知名服务品牌。

2017年,泉港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每年免除学杂费1000万元以上,惠及5000多名学生,实现从小学到普通高中阶段共12年“普惠制”免费教育。

数年来的倾心为民,泉港闯出了普惠共享、和谐共建的小康之路;数年来坚持“富民惠民造福民”的民本精神,让泉港的社会事业发展亮点频现,这些社会事业的发展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一份份数据与图表中,更体现在每一张真切的笑脸上。

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导向,泉港把公共财政向困难群体、薄弱环节倾斜,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住房安居、养老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标扩面。近五年来,泉港投入4.6亿元,完成148件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常年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农保、助学等民生工程,实现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个全覆盖”,建立高龄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慈善救助、松柏助学等制度,受益群众达6万多人次。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展望未来,泉港将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以人本为核心”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推动泉州北翼地区成为海丝石化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级进位、跨越前行,努力建设活力泉港、宜居泉港、和谐泉港,让泉港人民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项目攻坚 泉州转型铿锵前行

即时 | 2017-09-20 10:10

泉州晋江大桥 贾福山 刘益清 摄

东南网9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何金)今天的项目布局,就是明天的发展格局。

泉州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1—8月,泉州市396个(单项464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4.4%,同比增长28.9%。新开工建设项目80个,完成年度新开工任务的114.3%;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项目37个,完成年度竣工任务的52.9%。

今年是泉州的“项目攻坚年”。今年初以来,泉州加快实施项目攻坚,跑出泉州速度。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将原需18个月完成的可研报告编制缩短至6个月;惠女至菱溪引调水工程,仅用4个多月完成全部前期工作;晋华集成电路,从洽谈到开工仅用7个多月时间;石狮通达二期仅用2个月时间就建成厂房……

项目攻坚,彰显泉州能量。“算大账、看长远,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工程,正深刻改写泉州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满怀信心地表示。


来自海丝沿线国家的客商在石狮远辉化纤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考察。 刘益清 许晓城 摄

产业经济多管齐下

项目带动的背后,是泉州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逆风飞扬。

结合“十三五”规划,今年初以来,泉州市对17个重点产业逐一分析梳理,按照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分析优势、立足长远、面向高端,精心策划一批事关泉州产业发展前景和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龙头项目、集聚区域、发展平台、组织架构、政策措施等六要素,目前,17个路线图共谋划高端环节项目、重大平台945个,总投资1.1万亿元。

今年初以来,泉州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得益于此,民间投资实现高速增长。泉州工业投资主要依靠激发创新源动力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随着泉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整体呈现出供需向好、效益改善的运行态势,民营企业投资信心逐步增强。

泉州市发改委主任陈文堃告诉记者,今年1—8月,泉州民间投资完成1964.33亿元,同比增长24%,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5个百分点。1—8月,泉州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405.2亿元,增长7.6%,增速连续四个月与计划目标持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84.8亿元,增长8.3%。

在服务业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泉州市今年实施服务业项目140个,年度计划投资367亿元,1—8月,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732.7亿元,增长10.1%,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晋江国际鞋纺城、恒安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海峡国际五金机电交易中心一期已完工;惠安闽台文化创意园一期影视20万平方米摄影区已完工;泉州台商投资区八仙过海生态旅游项目一期用地已完成征用和清表工作,下半年可开工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项目已建成“三中心三基地”。


德化陶瓷业借力电商,拓展市场新空间。图为博为陶瓷公司配货车间。王双季 何金 摄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在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制造业进入调整期的大背景下,泉州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光电、集成电路、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目前,泉州已建成或在建的经科技部门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有311家。其中,电子通信类的有鲤城火炬电子科技信息、金太阳等;光电的有晋江中策光电、安溪鼎泰等;新能源、新材料的有南安阳光大地、安溪三净环保等;机械类的有晋江晋工、南安瑜鼎等;智能制造的有洛江佳泰数控、石狮通达等;另有一大批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如晋江龙峰纺织、安踏等。

据统计,泉州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500家,33家企业先后入围省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名单,172家企业列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常态化监测工作样本企业。

为加快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泉州以招引国内外行业企业龙头为核心,重点突破带动整个行业落地生成或实现整体提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

去年,泉州首只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泉州国君创投新兴产业股权基金设立,总规模高达100亿元,意味着在新兴产业布局上迈出新一步。基金首期到位3.1亿元,已为14家企业提供1.13亿元的融资支持。去年底以来,石狮、晋江、南安、安溪等地先后成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发展新兴产业,除资本外,技术和人才尤为重要。去年以来,泉州依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培养机器人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的高端人才;联合中科院等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成立福建(泉州)半导体科技研究院,培养半导体专业研发人才;推进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研究院建设,培养石墨烯研究开发人才。

产、学、研、资加速融合,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泉州取得突破——安溪光生物研究院与植物工厂完成投资4亿元,申请发明专利9项;嘉德利电子成为全国第一、省内唯一的专业电子薄膜制造企业,电子薄膜产品系列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同时,泉州新兴产业不断书写传奇: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民用微波通信射频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射频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无线对讲机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

“经过几年精心培育,一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呼之欲出,这极大改变着泉州的产业格局,提升了泉州产业经济的竞争力。”泉州市长康涛说。


数控化改造,为纺织服装产业插上转型腾飞翅膀。图为石狮永信电脑绣花公司车间。  刘益清 许晓城摄

政策推力大显神威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泉州市高度重视保持资本市场,特别是民营资本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力促民间投资持续扩量提质。

去年3月,泉州市出台了《关于2016年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今年初以来,泉州市也先后出台了《泉州市2017年投资工程包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有效投资的十二条措施》等系列文件,提出具体举措,并拿出“真金白银”奖励。泉州还持续推动国家级金融改革、民综改革,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借贷过桥资金需求,由泉州市财政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出资,创新设立了企业应急周转专项资金。

此外,泉州市还着力提高PPP民营资本参与率。截至8月,泉州市共有25个PPP项目落地签约,数量居全省首位。泉州还致力推动民营企业减税降费,2016年共为小微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款约2.7亿元,小微企业受惠面100%。

在对外招商方面,泉州推出精准政策,提升产业对象精准率。泉州市通过以商引商找对象,结合石材、食品、纺织染整等产业资源优势,利用港口、铁路、物流、泛家居等市场与基础设施优势,推动泉州市龙头企业“以商引商”,培育发展更多的产业集群;通过高端分析机构引荐推介找对象,如泉州“芯谷”借力国内最顶尖的专业分析机构,列出国内芯片龙头或技术领先企业清单,由市领导带队前往拜访7家企业,正落地对接5家企业(项目);通过商协会网络找对象,市、县两级主动上门,加强对接,引导上市企业返程投资、泉商回归投资;通过专场对接会找对象,并举办各类专题活动,如在济南和上海组织开展“泉州制造2025”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招商洽谈会、在深圳举办外资专场招商推介会等,促进一批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

今年初以来,瞄准“确保今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的建设目标,“项目攻坚年”正在加速推进。今日泉州大地,无论身处塔吊林立的工地,还是机器轰鸣的车间,抑或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腹地,都能聆听到这座城市铿锵有力的奋进足音。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在建设新福建中展现新作为,泉州这头“领头羊”,愈发“蹄疾步稳”!


党建强 企业强 事业强

□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从去年12月晋工机械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以来,泉州市有30家非公企业正试点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管理运营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成为现实需要。”晋工机械总经理柯金鐤说。

作为最早探索发展非公党建的地方之一,泉州围绕创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示范点”的目标,以引领企业发展前行、助推企业转型创新为出发点,在实干中赢得了口碑。在泉州,“党建强,企业强”已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共识,而“我要加强党建”正成为越来越多非公企业的自觉选择。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5161个,有党员的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企业党员覆盖率100%,实现了所有非公企业党的工作覆盖率100%,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党建,成为新常态下泉州传统产业攻坚克难、逆势而上的红色动力,亦成为各类新兴业态企业的强劲助力。

党建,更成为引领泉州发展、各项事业奋勇争先的内生动力,激发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着各级党员成为“五个泉州”建设中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泉州市注重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基层延伸,与岗位结合,以“三诺”为抓手,组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党员围绕正在做的事、想要做的事、能做好的事开展“承诺、践诺、评诺”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学在日常、严在经常、做在岗位,从而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在泉州,党员每年度都要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能,围绕解决群众最需解决的问题和中心工作填写一份承诺书。目前,泉州市16万多名党员作出了公开承诺,领办具体项目28万多件,涉及项目攻坚、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和简政放权、为民办实事等各项工作。

承诺有声,能够增强意识促发展;践诺有行,广大党员撸起袖子干实事;而评诺有力,则大大地提升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精气神。

泉州市出台的关于激励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八条措施,将评诺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优评先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奖优鞭劣”导向。去年泉州市共有4.8万多名党员在“三诺”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其中有600多名党员干部获得提拔重用。引导党员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党的建设等工作岗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行“一线作战、一线建功”的干部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调动干部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中履职尽责、勇于担当。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五年来,泉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