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如火如荼,精彩纷呈。

抓牢管党治党主业 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

即时 | 2017-09-20 09:46

现代城市核心区正在崛起。戴艺 刘益清 摄

□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郑新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五年来,泉州市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部署,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自觉担当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致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习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深深认识到,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党委书记抓党建是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第一责任。把握“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的具体要求,把省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五抓五看”的要求融入日常工作、融入干部教育管理各个环节。进一步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完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经常性谈心谈话、支部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9项制度,开展“承诺、践诺、评诺”,推动《准则》《条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两个责任”,突出标本兼治,贯彻“五抓五看”要求,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旗帜鲜明配合上级纪委开展工作、调查处理巡视交办件和本级执纪审查,用好“四种形态”,深挖细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风”隐形变种等顶风违纪问题,进村入户开展“反腐门诊”,从严查处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实现市县党委巡察工作全覆盖、市县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开展“点赞和美泉州”家风家规家训征集和展播活动,步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把党建工作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创新探索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近两年市县两级实施项目421个,涌现出“党建+精准脱贫”、园区非公党建、城市新型社区党建等亮点。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推行一线考察干部,出台激励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8条措施,细化具体的干部“能下”标准,干部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


泉州西湖 刘益清 摄

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五个泉州”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是指挥棒、红绿灯。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胶着状态,我们坚定信心、突围攻坚,把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与落实习总书记当年总结“晋江经验”概括的“6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5个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现代化泉州建设。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47亿元、制造业规模达1.27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770亿元,五年来分别累计增长84%、127%和9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累计增长75%、86%,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3.6∶61.5∶34.9调整为3∶58.5∶38.5;城镇化率达64.5%,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市等荣誉。

1.建设创新泉州,激发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习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充分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金改区”、“民综改革试点”等协同效应,突出解决“人才技术历史积累不足”“创新要素与老机制结合不起来”的问题。着力激发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本身的创新,实施“大院大所”“一县一平台”计划,建设“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新型研发机构,启动“人才港湾计划”,推动成立32家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26亿元,引进中科院泉州装备所、石墨烯研究院等36家高端平台,1000多名高端人才在泉安心创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多链耦合的创新生态初步形成。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41.7%的权力事项,取消1139个审批事项,4820项服务审批“最多跑一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申报、商事制度改革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深化工商登记改革,推行集群注册、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措施,市场主体突破62万户,较2014年改革前翻一番。

2.建设智造泉州,构筑结构更优的现代产业版图。致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开展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三大行动,力促形成传统、重化、高新三足鼎立的制造业新格局。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组织企业家“讲师团”“传帮带”实战型研修,全面推进全国数控一代示范应用,广泛推广“机器换工”、石墨烯应用、可穿戴设备,以及线上线下融合、“泉州购”“泛家居”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全国“数控一代”现场会在泉州召开,规上企业数控化应用面达40%,国产设备替代降低成本50%,装备制造产值达1432亿元。加快扩充重化产业规模,促进联合石化、中化两大“油头”和泉港、泉惠两大园区龙头项目落地和产业链延伸,总投资325亿元的中化乙烯落地建设,去年石化产值1800亿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晋华集成电路、矽品封装测试等项目为龙头,深化与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合作,建设“芯谷”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突破1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231亿元。深耕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现代物流、电商、工业设计等11个行业发展,培育“泉州购”“一达通”“一品嘉”“跨境通”等第三方、第四方平台,超90%规上企业涉足电商,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3.建设海丝泉州,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我们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被确定为14个战略支点城市和重点布局的15个沿海城市港口之一,泉州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连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性项目——兴泉铁路今年3月全线开工。认真履行文化外交使命,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两度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展览,承办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艺术节、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等。启动建设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为华侨华人提供姓氏族谱查询、寻根谒祖、宗亲联谊、社团交流等服务。自觉传承海丝文脉,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今年获批以海丝和古城为特色的城市“双修”国家试点,去年“海丝游”“古城游”接待游客分别同比增长14.3%、16.1%。积极推动合适产能“走出去”,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泉州,去年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超820亿元,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民营企业赴境外投资增长283.9%。

4.建设美丽泉州,让良好生态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我们牢记习总书记“山清水秀是福建最大的资源和资产,也是福建最宝贵的形象和品牌”的嘱托,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动融入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展环保设施与能力建设大会战,加大下游补偿上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对水资源实施“红黄蓝”分区管控等。构建万里安全生态水系,有效推动永春桃溪流域、南安“两江一湾”综合整治、水库“七库连通”等工程,有效带动水资源保护利用、城乡景观营造、土地整理开发等。落实“河长制”,开展小流域“赛水质”、跨境流域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动等,根本解决“毛细血管”阻塞、河道淤积等问题。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投入130亿元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培育6个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10多个全国特色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村、19个中国传统村落。

5.建设幸福泉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优先、兜牢底线、共建共享,五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9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7.5万个、医疗机构床位1.1万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人群全覆盖。以绣花功夫抓好精准脱贫,采取干部挂钩、壮大村集体经济、跨村联帮带、低保标准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等措施,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三百工程”,帮助12.6万人脱贫。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晋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批示,开展晋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石狮“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等改革,全市发放居住证380万张,92.2%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开展泉州“XIN行动”,在抓好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基础上,深入解决历史遗留、涉及多部门多地区、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的民生欠账,集中突破市区防洪排涝、集贸市场提升改造、便民服务提升等10个专项。今年8月,我们召开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研究部署教育舒心、卫生与健康暖心、养老贴心、民生基础设施安心“四心工程”,最大限度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

新建的泉州城市大道景观。 刘益清 摄

三、深入学习贯彻“7·26”重要讲话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泉州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就在于深入落实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部署。近段时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认识到,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们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时时、事事、处处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推动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我们将把学习成效体现到推动中心工作上,强化问题导向,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对广大干部既严要求又给事业舞台,进一步提振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奋力推进“五个泉州”建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泉州印象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久居泉州,不免以新闻眼观察这座姿态万千的古府新市。也不免有人问:这座城市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挺费劲的,模仿当下流行的思维,我想起三个简单而颇有份量的关键词:实力、活力、魅力。

说起实力,泉州的经济总量占福建约四分之一,已连续18年领先全省,去年地区生产总值更达到6610亿元,目前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超过百家,比福建其他城市上市公司之总和还多,泉州摘取的中国驰名商标150多枚,泉州品牌风靡国内外,被誉为中国品牌城市。泉商勇闯天下,在省外的人员规模庞大,他们创造的产值、经营额,不亚于本土的经济总量,所以有人估计,泉州民间资本多达几千亿元,是中国经济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正因为实力不凡,又始终专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泉州成功度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恒安、安踏、九牧、达利、盼盼等一大批龙头公司、上市企业,还化危为机,实现新的跨越,凝聚、夯实了更加强大的发展实力。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泉州政企持续形成合力,转变发展方式,在调整、蓄势、创新中,加快转型的步伐,泉州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纷纷出击,强力招大商,吸引大项目,几年来,一批又一批投资额大、影响长远、带动力强的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项目铿锵落地,为泉州新一轮发展积蓄起满满的新能量。

泉州的活力,体现在这座城市乃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民营企业是泉州最具活力的群体,占泉州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分布在泉州城乡各地。在中国大多地方,企业总部或制造基地选择在中心城市,至少在城市边缘,而草根出身的泉州民企,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行业龙头,几乎都在乡村,如恒安总部,在晋江安海古镇,浔兴坐落在晋江市深沪镇,九牧在南安市仑仓镇,石材业的龙头老大大多在南安市水头镇;石雕名企基本在惠东;鞋服企业遍布石狮、晋江农村……这种布局,很大程度上形成一县或一乡一品的生产力分配,推动产业链完整配套,有效促进泉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也减轻了城市的压力。泉州的这种产业布局,以及民间资本的偏好实体,专注实体,也使得泉州的楼价一直以来相对低于周边城市,对年轻创业者保持较大吸引力,成为一个理想的创业洼地。近年来,泉州领SHOW天地、源和1916、洪山创意园等一批创客空间、创意产业园蓬勃兴起,人气热度持续高企,正是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

作为一座特色鲜明的魅力城市,泉州叠加了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起点、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国家级金改区、中国制造2025唯一试点、全国最大侨乡、台湾汉族同胞最主要祖籍地等招牌与荣誉。1000多年来,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外国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形成开放包容、多元文明共存的独特城市气质,中国文化界流行一句话: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这说明,悠久灿烂的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活态保存在百姓生活中,得到极具活力的传承和发展。南音、提线木偶、水密隔舱制作技艺,覆盖了3项世界非遗,在全国都颇为罕见,也是泉州独特魅力的有力见证。

政企互动,文化多元,开放共赢,造就泉州创造力长盛不衰、品牌影响力遍及海内外、经济持续稳健、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的良好局面,这是尤为可贵的。

厦门为何成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即时 | 2017-09-19 11:09

映像新城 程志勇 摄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薛榕)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今天的厦门,正以宽阔的怀抱,美丽的容颜,开放的胸襟,迎接八方来客。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深情点赞厦门。那么,究竟在这座高颜值城市身后,从管理、技术及理念上,城市的管理者都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创新举措,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努力,方成就了今天的生态花园之城?

如果真要把厦门比喻为一位美人,那可谓肌肤赛雪,身姿娉婷,以玉为骨。环岛路、文曾路、滨海西大道、翔安大道处处掩映着浓浓绿意的城市绿道,是它的骨;筼筜湖、五缘湾、杏林湾,蓝天碧水,是它的肌肤和妆容;而摇曳着城市风情的市政设施,比如夜景水秀,是它百变的身姿。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大厦之门,流光溢彩。


泛舟五缘湾。 危竹祥 摄

绿化彩化花化提升 城市景观焕然一新

去年9月受台风“莫兰蒂”重创,厦门树木倒伏70多万株,厦门却迅疾从这场特重大损毁走出,原因何在?

关键时刻,一座城市的向心力喷薄而出,全体市民共同努力,所有部门同心协力,灾后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开展,最终创造了“一日基本通车、三日道路清障、五日基本清运、十日完成扶树”的“厦门速度”。

“中国元素、闽南特色、海洋文化、厦门魅力”,按照这样的理念,抢险救灾后,园林绿化重建提升快速推进,绿化花化彩化全面铺开。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负责人表示,因地制宜,分段施策,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工匠精神”来重新提升城市市容市貌,成为市政园林部门的不二选择。

环岛路片区,花带、草坪、椰林,形成一幅幅“节奏明快、清新自然”的海滨风情画卷;

机场片区,重点围绕T3、T4周边绿地,采用时花、三角梅、片林及组团式绿化群落等方式,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景观;

会展片区,打造开阔大气的“草坪+林带+色带”的绿地大空间,并以精致化自然组团打造重要节点,绿地景观浑然一体;

筼筜片区,依托现有环境,以梳理和彩化为两大手段,提升面湖空间,精致化重要节点,形成清净素雅的整体环境,最终打造“城市客厅 文化书院”的片区气质;

市属公园,通过提升打造景观特色鲜明、休闲设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的游园环境,吸引游客入园观赏;人民会堂西南角地块水塘原为一片菜地,经过巧妆打扮,精致提升,陆续引来鹭鸟栖息。

据悉,此次绿化彩化提升,在植物的选择上颇有讲究,以具有厦门特色的自然式绿地为基底,以多彩热烈的色叶植物、草本花卉及连片成势的控花三角梅应用为亮点,以花球、花柱、花钵、绿雕为点缀,全市营造出一路一景、步移景异、花团锦簇、热情浓烈的迎宾氛围。

有序、科学、高效以及全体市政园林林业人的艰苦努力,在今年初秋的日子,一个高颜值的厦门展现在世人面前,迎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国际友人。


市民们在筼筜湖边散步。

高颜值非一朝一夕之功 多年耕耘长期努力铸就

事实上,厦门今天的高颜值,绝非偶然,是长期的积淀使然。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除了对城市核心区绿化的高标准要求,对老城区边边角角的绿化,厦门同样放在心上,因地制宜,建设街心小游园。

2014年,厦门开始启动对“界边、山边、路边、水边”四边的绿化,打造山、海、城共融,处处是花园的海上花园城市。

“界边”绿化完成高速公路厦漳交界段、泉厦交界段绿化提升等工程,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绿化景观;“路边”绿化重点建设道路两侧的退线绿化,提升生态景观;“水边”绿化主要推动溪流、海岸线沿线的水边绿化建设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山边”绿化重点实施连接岛外各区公园、景点的环山景观道建设,尤其加强郊野公园建设,提升生态景观,方便市民休闲。


社区公园让市民更亲近绿色。施辰静 摄

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几年的持续推动,全市主要道路的人行天桥、BRT桥墩、高架桥处处皆景。同时,通过在护坡、挡墙、桥墩等处种植炮仗花、三角梅、迎春花等开花藤本植物,立体绿化美化效果明显,成为厦门市重要的景观特色之一。

逐步完善绿道网络建设。根据厦门市绿道和慢行系统总体规划,建设环山环海绿道,依托溪流水系形成山海连通的绿道网络;新建了岛内自行车系统及翁角路、海翔大道等慢行系统绿道,环岛路、环杏林湾、内田溪等滨水绿道,大厝山、大屏山、天马山、香山等登山绿道。

持续推广林荫道路建设。从2011年开始,结合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对城市主干道的人行道、自行车道中未达林荫路标准的路段,因地制宜补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以达到林荫道标准。

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积淀,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厦门,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去年遭遇超强台风重创的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景观大气,乔木株形优美、整齐挺拔,灌木地被搭配合理、色彩丰富,绿化景观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绿化植物养护到位、生机盎然,园林绿化的艺术美、自然美、韵律美与城市环境有机统一,全市园林绿化美化和生态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白鹭栖息在西堤岸边。施辰静 摄

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办法 让市民融入城市管理中

43岁的林晴,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去年,她通过面试、竞聘,成为厦门的首位“市民园长”,负责管理南湖公园。

家就住在南湖公园附近的林晴,侧重通过文明劝导等柔性方法来管理公园,她还有两位助手“特邀管理员”。

市民园长制是厦门公园管理模式的创新尝试。2016年2月,厦门市筼筜湖管理中心通过公开招聘方式,组建起厦门市第一支“市民园长”团队。在近一年的运作中,结合“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与“共同缔造”的理念,逐步探索建立了具有厦门特色的“市民园长”管理模式。


春花烂漫时 黄萍 摄

创新的举措还有很多,比如,目前正在开展的物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南湖公园于8月正式开始,首开全省先河。

见缝插绿。近年来,厦门加快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凡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房前屋后”,都见了绿。2013—2016年新增公园40多个,其中社区公园20多个,一批社区公园如不争公园、金尚公园、美仁园、佛祖山等涌现;因地制宜建设小绿地、小游园、小街景等,完善社区公园绿地体系。这些社区公园及街头小绿地的建成既美化了街景,也方便市民休闲,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位,市民获得感倍增。

今年3月,国务院取消了园林绿化施工企业的资质限制,厦门迅速在6月和8月先后制定了《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和《厦门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操作细则》,目前已完成厦门市园林绿化信用评价系统建设,并于8月15日起开放申报,成为住建部首批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信用评价的方式,选择信用优良的企业参与园林绿化工程,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促进园林绿化事业良性健康发展。

1997年厦门市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获评“国际花园城市”与“中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获评“联合国人居奖”,2007年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3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翔安:发展大提速 东部新崛起

即时 | 2017-09-19 10:41

火炬(翔安)产业园区 朱毅力 摄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林瑞声 余庆东 阮学劲)美丽的澳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斐然,吸引了北欧艺术家入驻创作。2017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位于澳头的厦门两岸渔业融合中心项目作为厦门团项目对接签约。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又无缝衔接产业集聚,澳头,行将成为厦门翔安产城融合越加紧密的典型例证。

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土地房屋征收项目、重点项目英雄榜、交办催办督办问责、批示文件通知简报,所有项目进展都在一个平台上督办、追踪进程,即将上线的翔安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监督平台,成为翔安主动作为、完善机制、继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最新缩影。

刚刚开幕的2017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翔安利好不断。本届厦洽会参会客商组团超过历届,筛选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突出,投资者实力强、面孔新,项目投资行业符合“1+2+1”产业整体定位,这个厦门东部市级中心的产业经济正蹄疾步稳奋进,朝着“一率先三突破”,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全速前行。

重特大项目引进更快 成果落地更佳

今年的厦洽会翔安展馆内,除了翔安区位优势、投资环境、“十三五”发展目标、产业导向及招商定位向海内外客商集中展示之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重点突出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及临空产业区和翔安企业总部会馆,充分展示翔安区几大重点招商平台和配套政策。

今年,翔安重点筛选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代表项目,截至目前,厦洽会期间对接和签约的在翔安投资项目共计37个,合计总投资达人民币345.6亿元。其中外资签约项目8个,投资总额达107亿元;内资签约项目26个,投资总额达230.1亿元;央企签约项目3个,投资总额达8.5亿元。

其中,参加厦门团签约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厦门两岸渔业融合中心项目、中国美协澳头海丝国际艺术中心项目及山图酒业项目,其中外资1个,内资2个,总投资28亿元。

翔安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签约项目呈现几大特点:投资者实力强、面孔新;项目投资行业符合翔安区“1+2+1”产业定位;签约项目强对接、重实效。


翔安企业总部会馆二期,张天骄(摄)

产城融合发展更紧密 发展后劲更足

厦门首批美丽乡村之一——古老的澳头,怀远湖水在初秋的早晨静静地流淌,这里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国际文艺范文创重镇。

古老的澳头渔村,在村镇建设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还将引来产业基地的热火朝天。

翔安区发改局局长郭三温说,澳头渔港小镇总规划面积3.39平方公里,小镇以渔港为主题,以海洋产业为依托,以对台渔业基地的独特性及经济性带动片区的发展;以文化艺术为引领,融入澳头、欧厝渔村文化,与对台渔业基地形成丰富的新老渔港游,进一步凸显渔港特色。

澳头渔港小镇海丝文化艺术区、小镇客厅项目采取工程总承包招投标,项目于8月21日完成招标,预计年底前完工。批次设计、批次招标、批次建设,这是翔安区为特色小镇的建设量身打造,专门采取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建设模式。

与澳头先整治村居环境,再相继引入文创产业、渔业产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早已拥有对台贸易基础的大嶝岛,目前正加快提升环境建设步伐,大嶝岛金嶝街目前正加快主体改造,项目计划于9月下旬开工,年底竣工。

与此同时,大嶝对台贸易特色继续彰显,规划中的大嶝台贸小镇总规划面积3.04平方公里,小镇围绕对台贸易主题,将加快形成人才集聚、要素整合、环境优越的开放式两岸商贸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小镇、全球贸易平台”。

翔安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两个小镇已经完成创建规划编制,并于5月13日通过市级评审,正式列入市级第一批创建名单。现在,翔安区组织了省际专家团(浙江专家为主)对两个小镇创建规划提升完善,进一步冲刺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近年来,翔安产业发展聚集,大批重点项目落户翔安,如联芯、电气硝子、天马微二期、ABB等重大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业已形成海西较大的先进光电产业基地;同时,伯爵婚纱、中经汇通等现代服务业进入翔安,大量的企业总部入驻企业总部会馆及创新孵化中心。


简政放权更加充分 项目审批时限更短

近年来,翔安不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落实“一口受理、一表申报、一档存储”登记制度。同时,完善“多规合一”运作机制,最近又出台了“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实施意见,促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

马巷镇滨安社区“片区+社区”便民服务模式,事多,高效,亲民,井井有条,正是近年来翔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缩影。

进一步压缩、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简政放权更加彻底,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让每一个项目建设的审批时限变得更短、更便捷、更高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翔安区国税局、地税局主动融入厦门市委、市政府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战略部署,积极创建国地税合作市级示范市,努力构建“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的全方位国税、地税合作新格局。

去年4月,翔安区国税局、地税局整合办税服务资源,成立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联合办理增值税发票代开、增值税委托代征、附加税费征收、车购税申报缴纳等事项,解决了纳税人从税收登记、纳税申报、税收检查、政策咨询等一系列的问题,探索推行“一人一窗一机”和“一人一窗两机”,切实便利纳税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翔安地、国税分别与银行合作签订“税易贷”项目合作协议,为守信的A级、B级纳税人以及小微企业提供纳税信用增值服务,助力守信企业发展,实现税银企三方共赢。

打造重大项目管理监督平台一流营商服务软环境更好

“过往是单纯代建单位来做项目的前期工作,但代建单位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利于项目更好地推进。”郭三温表示。

现在,翔安的做法是主动作为,在项目的策划阶段,根据市委、市政府对翔安的产业定位及翔安的功能区规划科学策划项目。

在策划生成后,如何推进落地?以业主单位为第一责任人、代建配合的组合共同抓好项目落地;在项目开工前后,组建新平台跟踪项目进展,直至项目完工投入使用。

在这个即将投入运行的重大项目管理监督平台上,是一种平台式、报表式的晒清单模式,项目进度怎么样,做得好不好,平台上一目了然,从区领导到基层干部,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形成“你追我赶,主动出击”的局面。“发改部门也要主动跳进去,跟踪协调项目进度。”郭三温说。

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省市区重大重点项目、征收任务完成、招商工作等十个方面进行正向激励;建立反向的惩罚机制,对交办、催办、督办的项目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管理之中。

翔安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软环境,吸引大批的海内外客商投资厦门东部热土,谋求在创新产业基地建设、东部市级中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取得全新突破。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爱拼会赢 敢闯先行

即时 | 2017-09-19 10:38

中欧(厦门)班列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林世雄 通讯员 许建民)金秋九月,全球客商汇聚鹭岛,高颜值、高素质的厦门再次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2017厦门自贸片区“丝路合作”暨菲律宾、格鲁吉亚和波兰投资机遇说明会在厦门悦华酒店举行。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携手菲律宾经济区管理局、格鲁吉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部、波兰投资贸易局共同举办的这一盛会,将进一步推动厦门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厦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激活更多创新因子。数据显示,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两年多来,在福建省通报的288项创新举措中,厦门有133项,属全国首创49项,“一照一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被学习借鉴。

“发扬‘爱拼才会赢’的干劲,我们将继续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自贸片区将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推进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着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投资贸易更便利

一张清单助力创新。在厦门自贸片区,借助负面清单的创新举措,外商投资领域变得更加开放。

今年5月,台湾佳格厦门葵花油项目在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正式投产,该项目的落户正是得益于负面清单政策。

通过采取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模式,降低和取消准入条件、控股比例等外商投资限制,厦门自贸片区进一步提高了开放度和透明度。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项目审批时限由21天缩短至1天。据统计,厦门自贸片区设立以来,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836家,合同利用外资617亿元。

以制度创新为“源头活水”,厦门自贸片区正着力为助推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加码。

如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共同的口岸管理共享平台,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接下来将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着眼于提升厦门跨境贸易效率。此外,物流分类联网监管、国际船舶登记制、“保税供船”“进口直供”的邮轮物供“快速通道”模式等港航一揽子监管创新制度,使厦门口岸通关效率提高40%以上,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贸易监管服务制度初步成型。

随着境外投资贸易的便利度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成为企业对接“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今年上半年,厦门自贸片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125家、合同利用外资35.8亿元,对金砖国家进出口265.3亿元,同比增长45.6%。


厦门自贸片区一角。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改革开放走向纵深——全面推进“放管服”

今年6月1日,厦门自贸片区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和市场准入领域两大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制,简化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进行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同时,探索政府监管、信用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

以自贸试验区这块改革“试验田”为平台载体,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纵深推进“放管服”工作,厦门将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法治化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厦门立法引领和规范厦门自贸片区建设,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若干规定》,对厦门自贸片区改革创新过程中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重要成果进行固化提升,为厦门自贸片区的创新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此外,厦门自贸片区还成立了国际商事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自贸试验区法庭及检察室等,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纠纷仲裁与协调等法治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中国厦门(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展示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建设知识产权友好自贸区。

产业集聚辐射更广——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日,厦门自贸片区首个重点平台——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开业。该平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集展示、办公、品鉴、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它的开业也意味着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挥“保税+”“互联网+”“金融+”等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优势,厦门自贸片区将着力打造进口酒、航空维修、融资租赁、机电设备、国际航运中心等一批重点发展平台,推进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厦门自贸片区发挥沿海开放和对台区位优势,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率先进行差异化探索试验,努力为国家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在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方面,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率先建立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率先实现台厦两地海关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率先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的两岸商品快速通关模式,积极探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发挥中欧(厦门)班列辐射牵引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海铁联运对接,开启东南亚到亚欧的物流新通道。目前,班列已开通4条国际线路,通达9个国家的12个城市,累计发运161列。

挂牌起至2017年8月底,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新增企业近3万家、注册资本超4800多亿元,初步形成国际贸易、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等七大产业。今年1—7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1.4亿元,同比增长13.1%;进出口总额967.59亿元,同比增长32.2%。

集美:构建宜居宜业之城

即时 | 2017-09-19 10:25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田圆 林泽贵 通讯员 郭妮妮)

集美新城 施辰静 摄

这里,是爱国侨领陈嘉庚的故乡,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这里,是人们口中的大美之城——集美。

一直以来,集美区围绕“4+X”现代产业体系,从抓存量、抓增量入手,不仅针对传统制造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惠企政策的落实,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还推进软件园三期等载体的建设,加快软件信息、商贸物流、文创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不断滚动生成新项目,夯实集美产业基础,力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集美区招商引资的磁石。据了解,今年1—8月,国内招商引资237.89亿元,同比增长34.74%;合同外资15.72亿元,同比增长113.59%,实际使用外资12.03亿元,同比增长478.4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辖区商贸发展动力十足。

今后,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美区将进一步深化实施人文集美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的,强化创新驱动,狠抓改革攻坚,提升开放水平,突出环境提升,优化民生保障,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俯瞰集美新城核心区。 林志杰 摄

产业跨界融合 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在2015年、2016年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集美区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今年上半年,集美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48.53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93亿元,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185.78亿元。至7月底,财政总收入75.78亿元,增长9.85%,区级财政收入22.03亿元,增长8.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总收入、两项利用外资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此外,城市品质提升成效显著。

电子商务与传统制造业结合、旅游与文化结合、科技与传媒结合……围绕辖区“4+X”现代产业体系,集美区正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制造类企业是集美工业区的中坚力量,去年,辖区405家规模以上企业为全区贡献了865.3亿元产值。为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辖区制造业进一步向服务化、智能化转变,目前集美区已有多家企业通过率先引进台湾专业机构进行转型升级辅导,在人均产出、生产周期、工序改造、效率提升、库存降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打造具有集美特色的高规格品牌文化活动,是产业跨界融合、打造人文集美的又一重要抓手——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集美学村文化艺术节、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厦门(集美)草莓音乐节、集美新城荧光夜跑、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嘉庚剧院、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老院子景区等人气旺盛;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交流基地、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等一批重量级项目落户……集美区通过编制全省首部县区级文化业态布局规划,出台系列扶持引导政策,大力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和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演艺中心。


集美新城核心区一瞥。 林志杰 摄

加大政策支持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招商引资,人才是核心。集美区正以更加惠企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为加快集聚各类人才落户创新创业提供优渥土壤。

如今,“拎包入住”“一条龙配套服务”,在集美已不是梦想。通过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美区持续升级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打造“围绕产业布局、覆盖重要节点、贴近市场需求”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已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成集美区人力资源大厦、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软件园三期等园区人才公寓2100套,已入住1300多套2700多人次。还规划投入15.4亿元在西亭安置房、园博公寓等片区建设人才公寓5200多套,建成可实现全区人才住房总量达到7300多套,为集聚人才保障安居乐业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资本招商”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招商”和“政策招商”,产业引导基金对直接地推动、引导集美区产业发展,起到了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据了解,自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2015年4月设立以来,在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受托管理单位厦门创投的积极支持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推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优质产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集美聚集。

自设立以来,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先后直接投资了灵玲马戏城、一品威客等符合集美区“4+X”现代产业导向的优质项目,为项目顺利落户集美提供配套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推动参股子基金的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理事会共计批复设立参股子基金19只,总规模约55亿元。

城市品质提升 宜业之城更宜居

近年来,集美区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宜居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的商业、生活配套,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才在集美安家落户。

例如,建成多年的集美新城核心区正在加快形成商业繁荣的“中心街区”,集聚人气商气,实现集美新城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标;以国际化生态海湾新城为目标,集美区加快了马銮湾新城建设,并以“建设一片、配套一片、入驻一片、达产一片”的态势加快推进并基本建成软件园三期,加快“一心四片”融合对接、连片成势,构筑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

根据厦门市委的部署,集美区将包括软件园三期及周边区域在内的4.7平方公里划定为“创新城区”,对片区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进行全面升级,并以创新思维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发展、高校院所发展和人才发展,加快“产城学人”深度融合。依托软件园三期、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创业大厦三大空间载体,集美区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项目建设,力促软件信息、总部经济、众创空间等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同时,以企业和创新创业者需求为导向,创新城区正加快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合理优化布局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思明:有限土地发挥无限价值

即时 | 2017-09-19 10:09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通讯员 厦思萱)

会展北区 施辰静 摄

在昨天正式启动的2017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厦门市思明区拟对接、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152.81亿元,行业涵盖符合思明区产业导向的金融、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1+6”产业。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全球资本汇聚厦门之际,思明区格外吸引海内外客商的关注——以84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今年1—8月,思明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6.73亿元,同比增长7.6%,每平方公里创造GDP超9.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2.94亿元,同比增长9.38%,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超1.9亿元。

突破有限的空间资源禁锢,实现高基数上的高增长,思明区走出的是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放弃低端化、同质化,选择“高、新、特”的产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推动思明区产能的不断提升发展。

尤其是中共思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来,在新一届区委班子的带动下,思明区坚持“高、新、特”产业发展方向,以创新为驱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活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打造发展新动力、新优势,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转型发展不断深化,幸福思明建设正迈向新阶段。


会展北金融监管区

重磅项目签约 产业发展再添新兵

去年投洽会期间,思明区包括斯潘迪(中国)有限公司、IGFD集团(华南区总部)等一批重磅项目签约。

“斯潘迪(中国)有限公司是安踏集团并购国外著名运动品牌‘斯潘迪’而设立的项目,预计运营后3年营业总额可达10亿元人民币。”思明区滨海街道招商公司总经理王少峰介绍道,“目前斯潘迪项目已落地运营,已到资3000万元,今年1—8月,项目实现营业额6000万元,拥有门店40家。”

像斯潘迪一样,期待在思明这片投资兴业热土上结出硕果的项目还有很多,在18日思明区政府搭建的签约平台上,就有24个项目成功签约,包括仟亿达集团全国生物质多联产新能源总部项目、厦门西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入戏(厦门)影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项目成功落户。

招商引资,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是思明区一贯重视的工作。据了解,今年1—8月份思明区共完成合同利用外资52.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8.93%,实际利用外资13.35亿元。完成内资695.4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83.02%,比上年同期增长23.09%。其中,“1+6”主导产业特别是金融和商贸的招商表现良好。


龙山文创园

做优做强做精 创新驱动经济升级

作为厦门的老城区,思明区在寻求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着地域空间受限、高基数上维持高增长难度加大、产业升级缓慢、创新动力不足等矛盾。

如何破局?思明区向高度要效益、向空中要资源,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打造东南总部新高地为目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

目前,思明区建成商务楼宇数量由5年前的103幢增长到144幢,入驻企业由6077家增长到7854家,楼宇内企业纳税额由46亿元增长到92.56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4.1%,年纳税超亿元商务楼宇由15幢增加到22幢。其中,安踏营运中心、国际银行大厦等8幢商务楼宇税收超3亿元。

总部经济不断升级——今年1—6月,思明区65家总部企业纳税27.53亿元,增收3.3亿元,同比增长13.64%,占财政总收入的22%。大量海内外知名品牌企业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纷至沓来,在国际化舞台上崭露头角。

除了以总部经济这个“火车头”发挥主引擎作用,思明区还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新增长极。软件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电子数据取证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美亚柏科今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5.6%。今年思明区还推动点触科技等1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光莆电子成为全省首家成功由新三板转创业板的光电企业。

服务无微不至 点石成金促产业蝶变

走进思明区龙山文创园,在一栋栋由旧厂房改造的空间内穿行,裁缝邦休闲吧、时尚生活馆、“清一家舍”等空间无不传递着时尚的气息。

数据显示,目前龙山文创园入驻企业达570家,2016年创造产值36亿元。今年,龙山文创园还位列国家工信部公布的首批12家全国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名单。

要知道,这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一片工业厂房。在工厂外迁后,2009年,思明区对龙山片区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腾笼换凤”,重新定位为特色创意中心,重点引进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设计项目。

首次旧厂房改造最高补助500万元,领军人物入驻无偿提供500平方米办公场所,文创企业入驻最高补助100万元,对举办活动、获奖等给予奖励……为了扶持龙山文创园发展,思明区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对旧城旧村旧厂房的改造提升,正是思明区千方百计挖掘发展空间,以优质服务助力产业升级的缩影之一。

面对发展空间的限制,思明区还在岛外的同安工业集中区设立了思明园,甚至走出厦门,与泉州安溪共建飞地项目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思明园。据思明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白建生介绍,企业落户后,除了享受安溪当地的政策外,还可叠加享受思明区给予的财政贴息、研发资助、融资担保、纳税表彰等优惠政策,以及思明区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融资扶持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思明区突出政策导向,针对楼宇、软件信息业、商贸业等重点领域出台优惠政策,兑现了各类扶持奖励5亿元。今年5月,思明区更是出炉了《关于深入推进产业提升十大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明确由全区统筹协调、条块结合,部门牵头突破,街道承载实施,逐个产业落实管理团队、招商模式、扶持政策等,建立可持续的产业提升推进机制。

不断优化政府服务的环境,打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思明区不断提升经济“含金量”,寻求高位发展。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奋力推动厦门发展再上新台阶

即时 | 2017-09-19 09:24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裴金佳; 本版图片由吴晓平摄

鼓浪屿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努力将习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变为美好现实。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对厦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厦门的发展成就,为推进厦门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新起点上,我们将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努力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对厦门的殷切嘱托和深切厚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五缘湾

一、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是实现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五年来,我们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7·26”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此武装头脑、谋划思路、推动发展。通过学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更加自觉地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和首要政治纪律,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政治上绝对忠诚、情感上真诚拥戴、组织上坚决服从、行动上遵规守纪,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通过学习,全市上下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立足厦门市实际,科学谋划厦门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战略目标,并围绕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补齐民生短板等研究提出一系列配套举措,努力使学习贯彻过程成为解放思想、提升能力、破解难题的过程,有效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厦门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筼筜湖

二、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致力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我们自觉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发展新动能、新活力,有效促进发展稳中向好、提质增效。发展速度加快,2015年和2016年全市GDP分别增长7.2%和7.9%,今年上半年增长8%。发展质量提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7.9%;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复评中排名第一,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6∶40.8∶58.6。发展效益提高,2015年和201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0.2%和8.2%,今年上半年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28.6%;2016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5点,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8.2%。发展后劲增强,2016年合同利用外资499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9%;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今年上半年为12.3%。我们着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加强对优势产业的金融扶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13%,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我们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软件园三期等,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5条产业链年产值(或营业收入)均突破千亿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三、纵深推进跨岛发展,致力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习总书记2002年来厦调研并提出“跨岛发展”战略思想,明确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四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和重大举措,为厦门长远发展擘画了战略蓝图。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跨岛发展,“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海湾型生态花园城市日益成型,并不断得以拓展和提升。一是持续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加快城市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岛内重点围绕增强承载力、提高宜居度,控制开发强度,提升环境品质,保护历史文化,增强高端服务功能,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岛外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进新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湾型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日臻完善,轨道交通、“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翔安新机场等建设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今年内可正式通车,厦漳泉同城化水平全面提速。二是努力当好“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不断增创厦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新优势,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魅力之城持续焕发独特光彩。我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九龙江污染治理和垃圾分类减量,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率先启动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划定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年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6.5吨左右,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


厦门蓝

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坚决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特区事业的灵魂,也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我们不断强化经济特区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走前头、探新路的使命意识,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和对台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改革纵深推进、系统集成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大批创新试点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厦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两年多来,推出292项创新举措,其中49项属全国首创。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以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着力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的“四最”先行区,对台战略支点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发挥区位、对台、海洋等方面的优势特色,围绕建设互联互通、经贸合作等四个枢纽,实施21项重点任务,中欧(厦门)班列把“海丝”与“陆丝”无缝衔接,开辟了跨越海峡、横贯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新通道。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瞄准新加坡等国际最优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多规合一”平台运作,推动营商环境排名从2014年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提升到第40位。不断提高驾驭新的开放形势、深度参与国际竞合的能力,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7.4亿美元,厦门企业累计赴境外投资实际金额44.3亿美元;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15位,今年可望突破1000万标箱;空港已开辟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38条国际航线,厦门经济特区双向辐射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环岛路观光天桥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宗旨意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阐发、新要求,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我们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五年来,全市财政涉及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均保持在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同期GDP增速;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大病医保全覆盖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率先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给,规划建设地铁社区,总共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9.4万套,保障房覆盖面从低收入困难群体扩大到新市民、“夹心层”居民等非低收入群体。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盯薄弱、精准发力,明确到2020年厦门市住房、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出行、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目标任务,不断满足市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更高期待。文明是厦门鲜明的城市底色。我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深化“平安厦门”建设,健全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完善公共安全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荣获政法综治领域最高荣誉“长安杯”。在抗击超强台风“莫兰蒂”及筹备厦门会晤期间,厦门市民众志成城、无私奉献,成为最亮丽的风景。最近,我们又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和《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让社会文明规范驶入法治轨道。


五缘湾

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习总书记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委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部署,按照省委“五抓五看”要求,自觉担负起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们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内容,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不断强化,“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我们把敢于担当作为检验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勇于攻坚、不谋私利的干部遮风挡雨、撑腰鼓劲,给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提供舞台,培养造就了一支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的干部队伍,在抗御“莫兰蒂”台风和厦门会晤筹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努力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园区非公企业党建机制向全国推广,城市基层党建经验在全国交流。我们把正风肃纪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永恒课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严格落实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认真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把建章立制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支撑,积极探索副省级城市党委在基层党建、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定权,先后制定出台30多份制度规定,有效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有福之州 服务更优

即时 | 2017-09-18 12:11

随着软硬环境不断优化提升,福州渐成投资兴业新高地。图为今年4月,百名博士来榕寻找就业创业机会。(资料图片) 林宇熙 段金柱 摄

东南网9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段金柱 通讯员 林宇熙 柯竞)

在福州,签约的家庭医生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新朋友,无论是繁华的省会中心城区,还是偏远的海岛渔村,不同的家庭开始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障。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成为生活常态。

在福州,优化公共服务的创新持续不断,医保全国联网、运用APP证明社保信息、试点“数字公民”……一项项全省乃至全国率先的为民创新之举,让市民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在福州,无论是远道而来的世界500强,还是本土成长的小微企业,都能享受到关怀备至的涉企服务——减少证明材料、证照自助打印、一个窗口解难题……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这座城市,已是创新创业高地、投资兴业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持续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证照分离”等改革,打造投资兴业的优良软环境;在设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单独设立市民服务中心,目前已是全国入驻单位、入驻事项最多的市民服务中心,高效便捷、温馨舒适的榕城“市民之家”,赢得普遍点赞。

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有福之州”,既要强化硬实力,更要提升软实力。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就是一种软实力。“服务更优,就是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群众办事更顺心、工作更称心、生活更舒心。”福州市领导说。


福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领取养老金资格“刷脸”认证,方便退休人员。图为家住台江区上海街道的陈依伯正在接受认证。(资料图片)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摄

城乡统筹一体 

全民共享均等化服务

9月3日,家住仓山区临江街道的陈鸿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以后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用跑去大医院排队了。”陈鸿开心地说。

就在同一周,马尾区琅岐镇争丰村村民陈力清来到镇上的卫生院,办好签约手续后,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家门口的医生知根知底,看起病来方便又实惠。”陈力清高兴地说道。

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这是福州市大力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均衡的一个缩影。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福州将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服务标准化,城乡无区别。”马尾区卫计局负责人介绍,签约对象在签约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时,享受在原有普通门诊或特殊病种门诊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的待遇。


如今福州的三坊七巷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文化体验之所。图为在南后街上严复翰墨馆开设的“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店里,众多文创商品受到顾客关注。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摄

养老、教育、文化等服务,同样在朝着均衡化、标准化的方向努力。比如,城市里流行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模式,也在部分农村落地。

在闽清县雄江镇尚坑村,实行了“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养老模式,农村幸福院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娱乐交流,互相帮助照料,可临时就餐、休息,又可随时回家的生活环境。“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采取改建、新建、扩建等多种形式,全县已完成84个农村幸福院建设,覆盖全县建制村总数的31%。”闽清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积极推广服务新模式,进一步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

未来3年,为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高水平保障老年人服务需求,福州将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品质、统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养老产业,真正让福州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千年闽都,悠悠文脉,城乡共同传承。

由于师资匮乏,福州市农村偏远地区部分学校长期没有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开展公益性艺术课程培训和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闽侯荆溪镇关东小学四年级的林公锴,以前“五音不全”,在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现已学会了识简谱。“现在我会唱的歌可多了,只要有简谱,我就会唱!”林公锴骄傲地说。


4月5日,福州在全省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图为在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一家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办理经营许可相关事项。(资料图片)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摄

公共服务优化 

全面提升百姓获得感

不带身份证,能不能证明“我是我”?8月28日,福州市启动的全国首个“数字公民”试点,给出了清晰而肯定的答案。

今后,福州人将在全国最先拥有个人身份二维码。即使没带身份证,也能在酒店入住、寄快递等需要实名验证时,通过个人身份二维码完成验证,不仅让工作生活更加便捷,个人身份信息也能得到更严密的保护。

“数字公民”试点落地的背后,是福州市对优化公共服务的不懈努力。就医、出行、社保信息查询……接连不断的创新举措,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给市民带来了做一名福州人特有的幸福感。

申领低保、申请公租房、随迁子女入学……薄薄的一张社保证明,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过去,打一份社保证明要查资料、出表格、盖章,最娴熟的工作人员都要花上几分钟,办事窗口前排长队的情况经常见到。


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税务工作人员热情地为市民服务。(资料图片)池远 摄

如何减少市民的时间、精力损耗?福州市有关部门开发出社保证明自助打印系统。将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不到1分钟,就能领到盖有红色电子印章的社保证明。2016年,市民通过社保自助打印机打印证明材料接近40万张,再没有出现排长队的问题。

今年5月,“社保缴费随手查”APP上线,在随迁子女入学报名过程中“大显身手”。福州市社保中心主任刘登祥介绍,3天时间内,通过APP认证,为近1万人次的随迁子女家长免去打印社保证明的麻烦。

今年6月,福州市实施跨省异地就医结算,7月正式并入全国联网系统,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家住鼓楼区的市民林先生,是福州实施“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首批受益者。他长期随儿子居住在山东,但户口一直未迁入当地。8月10日,在当地一家全国联网定点医院手术后,林先生与家人仅支付了需个人自付的近2万元,其他费用通过他提供的社保卡进行即时结算,在医院直接按福州市医保政策报销了医疗费用。

“按照以往的政策,要先垫付10多万元,然后再把发票、出院小结、费用清单、长短医嘱单等报销材料拿回福州市医保中心报销,费时费力,还要准备一大堆材料,很麻烦,而且一下子也很难拿出那么多钱。”林先生感慨说,“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太幸福了!”

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

截至8月底,全省建成561个“妈妈小屋”,其中福州有161个,数量全省最多,让哺乳期妈妈们倍感温暖;10月1日起,福州70岁以上老人凭“福州市敬老卡”,在法定工作日高峰时段之外时间,都可免费乘坐地铁,赢得老人们的一致点赞。

今后,福州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还将持续发力:建成“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扶持156个以上乡镇(街道)建立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信息无障碍建设……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福州市招商引资大 平 台 ——“5·18”海交会获得了越来越多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提升“软环境”

构建投资兴业新高地

8月10日,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WPP集团的子公司经纬行动(福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福州成为经纬行动东南区域总部所在地;8月下旬,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旗下丰树集团物流投资公司在福清市提交注册备案,为淡马锡布局华南、拓展福建市场落下关键一子。

依托“五区叠加”优势,福州市抓住历史性机遇,全面深化“放管服”等一系列改革,全力打造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沃尔玛、家乐福、联邦快递等93家来福州投资或设立机构,有的还将区域总部落户于此。

利好企业的各项改革,接连在福州落地生根,形成了良好效应。


近年来,福州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趋向普惠均等。图为位于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游客众多。(资料图片) 荣萱 摄

今年3月,鼓楼区成立服务企业领导小组,将具有服务企业职能的镇街和区直部门全部列为小组成员。同时,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了服务企业中心,开辟出专门的窗口,建立了“一窗受理,后台分办,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登记注册、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如果遇到需要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到中心寻求帮助。

“前段时间企业引进一位技术总监时,需要解决其落户、子女就学、办理就业创业证等一系列问题,原来以为要跑几个部门,没想到在一个窗口就解决了!”刚刚开始创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福建帝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曾经困扰企业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也将成为过去式——8月25日,福州市发布涉企涉民证明事项清理结果:取消104项证明材料,形成依照法律法规保留的109项证明材料清单,今后将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


福州在全省率先单独设立市民服务中心。中心今年4月推出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更加方便了市民办事。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摄

证明材料“瘦身”,企业将明显受益。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很多原来要求企业提供的证明,将改由相关部门主动核实,比如企业在办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资格审批时,需要提供经营期间守法证明,原本是由申请人在市、县两级奔波办理,现在改由市级环保部门向县级环保部门调查核实,一下子减轻了企业负担。

8月22日,福州率先启用企业营业执照自助打印一体机,首批3台机器分别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福州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仓山区金山街道水都社区试投用。“无需排队取号,材料审核完后,通过自助终端打印,2分钟即可领取企业营业执照,方便又省时,在福州办理注册登记事项真是越来越便利了。”福晟集团福州区域负责注册登记业务的工作人员姜姝高兴地说。

“福州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有力转变了政府职能,打造出优良的营商环境,让发展活力得以持续释放。”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教授评价说。

有福之州 品质更好

即时 | 2017-09-18 11:56

东部办公区旁边就是花海公园,很多市民办完事之后就到公园里走走。俞松摄

更加均衡、更加全面、更加健全,福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短板,全力提升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

东南网9月18日讯(福建日报林宇熙 段金柱 卞军凯 杨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金白银”大手笔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2012年292.08亿元、2013年396.31亿元、2014年452.27亿元、2015年565.7亿元、2016年654.74亿元……这组逐年递增的数字,是福州各级财政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的真实写照。

5年来,全市民生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368项;5年来,养老、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民生领域的改革,精准对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点滴改变,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当好带动全省发展排头兵的使命和担当,心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福州市把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系列民生改革加快推进。今年8月21日,福州召开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以及四场“补短板”专题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的措施,并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实施方案》。

“我们列出了明晰的补短板清单,包括存在的短板问题和具体的目标任务,细化提出了92项具体指标,其中,50项指标高于全省水平,26项与全省水平持平。”福州市领导说。

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建设有福之州,让榕城百姓宜居宜业的品质更加“高大上”,福州“马上就办”,快速行动。


台江区第六中心小学新教学楼落成,软硬件条件再上新台阶,让师生们非常开心。(资料图片)廖云岚 摄

学有所教 

共享优质教育服务

“家门口的学校建好了,不仅孩子上学方便,硬件也一点不输城里的学校。”9月1日,在福湾小学门口,家住福湾新城的家长王先生说,学校未建成前,孩子只能暂时在其他学校就读,每天接送都要花一两个小时。

福湾小学位于仓山区福湾新城,设36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620人,总投资2.25亿元,今年一年级新招生8个班级,原透浦小学10个班级的学生也在此就读。

漫步福湾小学,处处透出现代气息:每个班级都配备了86英寸触摸一体机,在全市数一数二;课桌椅采用PP材质,既轻便又安全;每层楼的走廊都特意加宽,每隔一段距离还设计了几个平台,避免学生拥堵;创客教室、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电脑室等应有尽有,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今年,福州全市有11所新建或改扩建学校建成,包括福湾小学、后坂小学、螺洲中心小学等,于新学年投入使用。其中,幼儿园6所,新增至少2070个学位;中小学5所,新增至少2480个学位。

软、硬件一起抓,教学成果提质增效。近年来,福州市中小学深耕精细化管理,探索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富有个性的“福州样本”。


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改造提升后,办学条件超过2016年遭受台风“尼伯特”重创前的水平。(资料图片) 欧阳进权 摄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决赛上,鼓山中心小学代表队获得小学组“VEXIQ环环相扣”项目总冠军。指导老师林华介绍,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为67%。12年来学校屡次在电脑机器人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许多学生由此获得重点高校的“入场券”,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师是兴教之源。为加快补齐教育事业短板,使优质教育服务更加均衡,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未来福州将这样发力——

构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鼓励用地紧张的县(市)区在中心区域利用闲置资源改建普惠性幼儿园。到2020年,新建公办园40所,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普惠性幼儿园30所,实现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园服务全市覆盖,普惠性幼儿园学额覆盖率达85%。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立足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支持福州滨海新城教育事业发展,以福州实验学校建设项目为引领,争取新建1~2所省级达标学校。

推进普通高中高效发展。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到2020年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保持在30%以上。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支持福州一中、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州三中、格致中学、福州八中等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实现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


福州正在加快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图为福州市第一医院助产士在照顾新生儿。 叶义斌 摄

病有所医

全面保障人民健康

“多亏了医联体的双向转诊,治疗过程减少了很多麻烦。”不久前,身患肾衰竭的陈大姐结束了在福州市第一医院的治疗,转回老家的闽清县医院接受后续治疗。陈大姐说,以前到市里大医院看病,入院治疗较为麻烦,这次她通过医联体的转诊便捷通道,很快就住进了市一医院。

在闽清,3家县级医院先后与市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医联体。在省市医院的大力支持下,3家县级医院的人才梯队培养、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技术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为急难危重病人的转诊开辟了“绿色通道”。

今年,福州市124家乡镇卫生院、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纳入省、市三甲医院医联体建设,实现医联体在乡镇、街道的全覆盖。其中,市一医院医联体共有91家成员单位,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医联体单位。

“医联体不仅向基层医疗机构输血,还要造血,要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市一医院院长张帆介绍,4年来,医院共下派了8837人次专家,完成门诊量182466人次,免费接受基层医疗机构进修人员193人,基层医务人员受训24661人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未来,加快补齐卫生与健康事业短板,全面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福州将这样发力——


落户滨海新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的福建省无创心电大数据应用中心,将助力福州医疗卫生产业发展。 俞松 摄

强硬件。集中力量推进福州市第一医院新外科病房大楼等13项市级项目、福州市中医院病房综合大楼等9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20个市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配置与临床新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增强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促医改。实施省会城市医疗卫生项目“333”工程,力争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65%以上,县(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合理优化、科学调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治未病。加强福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福清市和永泰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加强预防接种能力建设,到2020年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完成95%。

抓重点。重点解决儿科、产科、精神科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加快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新门诊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到10%,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床位比例达到30%,实现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达到3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鼓楼区军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百岁老人林立俊(中)办理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资料图片)池远 摄

老有所养

构筑幸福养老家园

近日,在闽清县省璜镇敬老院一楼大厅,71岁的王世宗坐在轮椅上看电视,老伴黄仙莲正帮他喂饭。“老头子完全不能自理,在家每次扶他都很吃力,在这边有专人照料,每顿饭都有三菜一汤,我有空就过来陪陪他,这2500元交得值!”黄仙莲感慨道。

8月1日,省璜镇敬老院完成了一次“转身”,由本土企业福州万家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接手运营,原先只接收3位五保户,如今一下子入住23位老人,入住率达57.5%。

自2015年在全省率先创新机制,政府部门携手本土企业,以公建民营方式让闽清的乡镇敬老院“活”了起来,目前入住率已达40%,到今年底有望达到50%~60%。

“政府部门携手民间资本,形成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不同模式,为破解养老痛点探索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路径。”福州市民政局局长林子波说。

日前,福州出台系列政策,市级财政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予以30万~100万元不等的奖补,对床位达到一定规模且使用率达50%~60%的县(市)区将给予6万~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力争全市乡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提高至60%。

今年初以来,福州通过政府提供硬件、财力支撑,社会力量以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方式参与养老服务等举措,城乡养老服务水平正逐步提升。


福州正在加快补齐养老事业短板。图为在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在学做糕点。张人峰 摄

目前,福州五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今年将新建11所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完成5所),完善提升24所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完成9所)。

“医养结合”模式的典型——马尾区文澳老年公寓(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护养中心)正在探索与福州城区的多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合作,推出远程专家咨询、现场专业护理、康乐康复、慢病信息大数据管理等特色服务项目。

今年底,全市最大养老中心福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将全面投入使用,设置1500张床位。12个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总投资7.2亿元,拟设床位5759张,正陆续建成投用,都将采用公建民营的模式,提高使用率和服务水平。

发展养老事业,是补齐民生短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福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5.6%,养老事业存在服务设施结构性不足、养老机构发展缓慢等问题。未来,为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高水平保障老年人服务需求,真正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福州市将这样发力——

加快67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到2019年实现照料中心全覆盖,到2020年每个社区至少对接1个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

重点推广乡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模式,在2017年将乡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提高到60%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市级社会福利中心、双湖安置房改造为老年公寓项目和马尾、仓山、台江等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0年民营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5%。

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确保2020年全市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40%以上,所有养老机构都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建设新福州、当好排头兵”,突出问题导向,福州正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短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实现。

有福之州 环境更美

即时 | 2017-09-18 11:15

改造提升老城,快速建设新城;深入推进水系综合治理、交通拥堵治理、全民绿化,广建公园和步道等。外修“颜值”,内塑“气质”,让省会城市功能更全,更加宜居宜业——

经过整治,晋安河水质有了根本性变化。荣萱 摄

东南网9月1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宇熙 陈敏灵)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这样美好的居留,有赖于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在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在提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延续20多年前的“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战略,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如今,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通过实施连片旧屋区改造、滨海新城建设、水环境治理等12大工程,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增强综合承载力。

一手抓旧城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城设计规划,外修“颜值”,内塑“气质”,为的就是建设一个环境更美、品质更好、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的有福之州,让生活在榕城大地上的人民更加幸福。


滨海新城建设快马加鞭,数字福建产业园蓄势待发。 赵马峰摄

推进旧城改造 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形象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福州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昔日“纸褙福州城”,今朝繁华新闽都。

不过,由于历史等原因,福州城区不少地方还存在连片旧屋区和大量城中村,既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市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旧城改造,是大势所趋,也是上上下下共同的心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有所为。”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实现“居者有其屋”,福州市持续推进包括连片旧屋区改造在内的旧城改造提升。

仓山区海峡奥体片区是福州市近年来推进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紧抓举办首届青运会、兴建海峡奥体中心场馆的机遇,福州市推动奥体片区城市建设快速升级换代,昔日老旧村庄实现了“凤凰涅槃”,变身今朝宜居新城,飞凤山奥体公园成为人们休闲锻炼好去处,奥体场馆几乎天天人潮涌动……

旧改赢得百姓心,众人齐心建家园。


正在全面综合治理的西湖,环境越来越好。 荣萱摄

今年8月,鼓楼区启动古乐路沿线周边、红墙新村及周边旧屋区改造项目,得到涉迁群众积极响应。尚在宣传期,不少涉迁户就已签约,甚至出现了群众连夜排队签约的现象。

“旧屋换新房,这样的好事我们遇上了,当然高兴啦!我非常支持!”72岁的叶湘英告诉记者,她的住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房屋破损严重,地处低洼,遇上暴雨时常发生内涝,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听说要改造了,她非常高兴,早早签了约,并迅速搬家。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旧屋区改造项目259个,户数8.61万户。通过成片旧屋区(棚户区)改造,有效改善了城市面貌和群众的居住条件,完善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好地保护了历史文化传承。”福州市房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五城区计划实施43个项目,目前进展良好。

今年8月初,福州专门召开全市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福州市委出台了补齐民生短板《意见》,并出台了《加快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

福州市提出:加快推进全市112项连片旧屋区(棚户区)改造,重点解决居住条件差、周边环境脏乱差及乱搭乱建等问题。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推进鼓楼、台江、仓山、晋安等36个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完善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连片老旧住房改造,持续提升百姓居住水平和城市功能品质。


步道成为福州市民休闲锻炼好去处。图为青山绿水间的大腹山步道。 俞松摄

建设滨海新城“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拓空间

在长乐海滨、东湖之畔,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将崛起,这就是福州正在举全市之力建设的滨海新城。

今年8月24日,福州市召开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建设工作部署会。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王宁指出,建设滨海新城是市委、市政府传承习近平总书记“东进南下”战略构想,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福州新区建设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今后福州城市建设新的主战场;要举全市之力全力建设品质一流的滨海新城,带动福州新区全域建设、整体提升。

建设滨海新城,也是疏解福州老城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有力举措。福州市要求,对标一流,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建设品质一流的滨海新城。

新城建设,基础先行。亚朵酒店营业,伯翔海景酒店主体工程完成近80%,滨海新城医院进入主体施工,滨海新城安置房动建,融侨国际双语学校奠基……动建以来,滨海新城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配套建设全速推动,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之城,以最优工作生活环境满足人才多层次需求。

滨海新城不仅是建筑之城,更是产业之城。秉持产城融合理念,在大数据等产业引领带动下,滨海新城正加快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日新月异,截至上月底,园区总对接项目达到196项,其中落地82项。仅半年时间,落地项目就比动建时多了50余项。浪潮、东华软件、奇虎360、国信优易、神州租车等大数据领军企业纷纷入驻。“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相信会有更多大数据物联网企业落户。”福建科龙天亿智能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寿兴告诉记者。

作为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工程、滨海新城“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将重点打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等六大产业,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成为福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展示中心,国信优易、贝瑞和康等35家医疗大数据企业相继落地,形成医疗数据存储、数据研发应用、数据交易及产业基金链条齐全的医疗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省电子信息集团发挥行业龙头作用,携数字福建云计算、乐为、星元次方大数据等15家企业挂牌入驻,总投资逾30亿元。目前,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实现与省通管局、三大运营商传输线路互联互通,吸引了奇虎360、华为等众多IDC互联网客户。

近期,滨海新城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福州市已经成立相关指挥部。它将整合提升临空经济区,推进“腾笼换鸟”,为发展高端产业提供空间,助力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日新月异的福州新区核心区马尾区面貌。 荣萱 摄

着力“功能更全”治水治堵全民绿化广建公园

“在这里散步,真的有一种‘山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感觉。”12日傍晚,来榕参加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波兰《欧洲青年报》社长杨辉来到左海公园—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散步,他为福州的民生工程竖起了大拇指。

论坛召开期间,海内外近700位嘉宾近距离体验感受了福州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城市发展。魅力福州赢得八方宾客点赞,大家纷纷表示,要用更多笔触、镜头和声音,向世界讲述福州故事。

魅力提升永远在路上,“美丽福州”建设无止境。

当下,福州市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突出难点亮点,以水系综合治理、绿化美化、交通拥堵治理等为重点,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水系综合治理,是主战场之一。福州城区六大水系、107条内河,正迎来史上最全面的“手术”。

截至8月底,福州水系综合治理沿河征迁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完成32条内河的拆迁任务,累计拆除总面积80.48万平方米,为下一步水系治理扫清障碍、夯实基础。

在征迁“战场”捷报频传的同时,一个个已进场开工的河道整治项目也取得可喜进展。

作为7个水系治理PPP工程包中最早进场的河道之一,浦东河的施工已全面展开,全长约260米的示范段已实现去除黑臭。“真是一天一个样,大家的攻坚势头都很足!”作为清控人居(福州)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晋安东区水系项目工程副总监,姜一超对水系治理充满信心。

琴亭河、东郊河、龙津河、光明港一支河……在四城区,沿河征迁及河道施工都在“协奏”推进。福州市建委给排水处处长朱宸熠介绍,自4月底7个水系治理PPP项目包全部动工以来,目前88条内河已进场开展清淤施工。“这些内河将全面转入沿河截污系统、地下调蓄池、驳岸等结构性施工阶段。”

沿河串珠公园建设是水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福州市计划在今年国庆节前,建设提升串珠公园28个,打造一批精品和标杆;年底前,建设提升串珠公园48个,形成一批“线不断、珠成链”的连续的内河串珠公园景观;明年5月1日前,建设提升串珠公园92个,形成绿道(步道)相互交织、大小公园均衡分布的内河串珠公园绿地网络和公共空间网络。


三坊七巷在福州城市中心,守望闽都文脉和乡愁。 俞松 摄

绿化、环保等方面的行动也在同步推进,让有福之州绿上更绿,“清新福州”任呼吸。

2016年福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位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第5位、省会城市第2位;2017年上半年位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第8位、省会城市第3位。

与此同时,福州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全民动员、绿化福州”行动,建成一批榕树和茉莉花公园、主题绿地以及大腹山等12条休闲步道(一期)。今年,各县(市)区还相继启动了休闲步道二期建设,让榕城百姓的幸福足迹不断延长。

目前,福州市森林覆盖率达56%,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已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福州市各项“创森”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森林城市前列。

有福之州,名不虚传,这座千年山水古城不断焕发荣光……

福州市委书记王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有福之州

即时 | 2017-09-18 10:39

□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王宁

有福之州:湖在城中,城在湖中。 赵建明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福州是习总书记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形成地和实践地。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对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省会发展沿着“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习总书记当年为福州制定的发展战略传承好、实施好,加快建设环境更美、品质更好、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的有福之州。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五年来,我们深学笃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市广大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认真履行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序开展,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逐步完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等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一线考察干部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提振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86起、处理1355人;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716件、处分4616人。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带着感情深入学,带着责任认真学,推动学习贯彻向广度深度拓展。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按照省委“五抓五看”要求,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全市广大干部扑下身子实干,雷厉风行快干。严格执行《准则》《条例》,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促进党风政风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坚持一线考察、正向激励,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坚决提拔使用,对不想干事、不担当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坚持既严管又厚爱干部,认真执行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14条措施,尽力解决基层干部实际困难,切实在政治上关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基层干部。


有福之州,魅力无限。 荣萱 摄

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福州发展实现新跨越

习总书记强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稳中求进、积极进取,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年均增长9.2%,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8.7∶45.3∶46调整为2016年的8.0∶41.9∶50.1,培育形成了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元产业和12家百亿元企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抓创新、增活力,全力落实市里出台的创新发展十项政策49条措施,切实用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进一步打开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抓产业、促转型,加快京东方面板、三峡集团海上风电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纺织、钢铁、冶金、船舶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加快培育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坚持抓项目、强后劲,深入推进攻坚、招商两大行动,全力突破制约项目落地的“卡脖子”环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实施定向定点精准招商,继续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榕商回归、激活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齐头并进,努力集聚更多的发展资源;严把绿色招商门槛,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更加注重“择商选资”,绝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坚持抓改革、优环境,重点抓好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第六轮简政放权等,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充分发挥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试验田”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在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制定出台制造业主辅分离、产业用地、工业园区等惠企政策,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全国大中城市少有的城市森林步道——金牛山“福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三、坚持老城与新城协同发展,全力提升省会城市品质

习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制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东进南下”的战略构想,强调“旧城改造提高档次,新区开发一步到位”,为福州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持续传承这些战略思想,坚持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全力推动福州从滨江城市向面江朝海城市跨越。五年来,城市框架逐步拉开,福州新区、长乐撤市设区顺利获批,建成区面积从232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3.3%提高到68.3%。近期,我们明确把滨海新城作为城市拓展的主攻方向、福州新区建设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的副中心。

当前,福州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要求,坚持一手抓老城功能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城快速建设,同时带动三江口组团开发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让榕城人民更加幸福。在老城提升上,着眼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创新房屋征收、安置房管理等机制,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资金,加快实施旧改行动方案,力争三年左右完成五城区106个、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涉及群众9.4万户的连片旧屋区改造;深入开展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六湖三园二池”,扎实推进7个黑臭水体治理PPP工程包,不断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创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内河环境;推动地铁加快建设、连线成网,抓好城区交通治堵、生态主题公园建设、西湖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民绿化等15项专项行动、6700多个项目,促进老城有机更新、提升形象。在新城建设上,着眼建设品质一流的滨海新城,通过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推动规划法定化,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建设滨海新城快线、综合医院、国际双语学校、地下综合管廊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民生基础设施样板;通过建设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努力打造福建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示范区;通过构建涵盖青年创业公寓、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安置房、商品房等五类住房的供应体系,保护清新宜居环境,确保新城有人气、有生机、有活力。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福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建设有福之州。 荣萱 摄

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坚持新增财力、公共资源、工作力量向民生社会事业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幸福更有质感。五年来,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1%、65.7%,累计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368件,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8万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去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综合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锲而不舍、抓实抓好。我们要坚持一心为百姓、一心为基层,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完善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加强污水治理,强化源头截污,新改扩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科学布局一批城乡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加快推进6座中大型垃圾转运站和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9个垃圾处理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村庄保洁常态化机制,全面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全力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做大医疗资源总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全力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优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好机构养老补充作用,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全力补齐养老事业短板。坚持用“绣花”的功夫来抓精准扶贫,探索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确保今年底建档立卡的832户、2671人的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和200个贫困村、永泰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摘帽退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加快建设新福州,全力当好排头兵,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福建故事:从“世界膜王”到“石化巨人”

即时 | 2017-09-16 07:08

东南网9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王永珍) 秋日的福州江阴半岛,海风猎猎。江阴港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整装待发,进口的液化石油气将通过2公里长的输油管道直接进入中景石化科技园生产。放眼科技园区,高耸的“亚洲第一塔”丙烯丙烷精馏塔正加紧安装,预计明年6月底投产,年产80万吨丙烯;而提前10个月开工的年产150万吨多元共聚聚丙烯项目,计划2018年投产。这两个目前世界上单产产能最大的装置,将改变国内高品质工程塑料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的局面。

“我们正加紧建设全球唯一的BOPP薄膜-聚丙烯-丙烯三级全产业链,5年内打造高效集聚的千亿产值科技园。”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说。

2015年初,行业权威机构发布全球十大聚丙烯薄膜生产企业排名,中国软包装集团以54.2万吨的年产能名列榜首,成为“世界膜王”。近年来,“世界膜王”不断进军上游产业,如今已成为横跨能源、化工、石化、港口四大板块的“产业巨人”。

全天候生产产品却是零库存

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占地2000亩的中景石化科技园里,一座现代化石化园正书写着一家民营企业的传奇。

中央控制室里,三个班组共20余名技术人员,在操作台前操控着。他们盯着电脑屏幕,偶尔调节参数,一切有条不紊。自从去年3月两套聚丙烯生产线投产后,一直是24小时开机作业。

包装车间里,热火朝天。自动下料、称重、装袋、封口、喷码、校准、码垛……三条智能流水线繁忙而有序,包装全程只需40秒。装卸电瓶车穿梭着,将包装好的产品运往一墙之隔的仓储物流中心。

然而,当记者移步仓储物流中心,发现竟如此空旷。原来,产品一入库就出货,每天都有120部物流大卡车候在门口排队等货。

“一天产量3000吨、产值3000万元,生产的聚丙烯除了自供罗源基地生产薄膜外,大部分外销,只是实在供不应求,必须限量供应、款到发货。”翁声锦笑眯眯地说。曾经受制于原材料的他,如今气定神闲。

同样“走俏”的,还有企业下游产品BOPP薄膜。

罗源湾开发区的生产基地,全球速度最快、宽幅最宽的第6条生产线上半年

建成投产后,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厂BOPP生产基地。

作为快速一次性消耗品,软包装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BOPP薄膜在业界享有“包装皇后”美誉,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纺等行业。

近年来,BOPP薄膜行业持续低迷,国内一些产能低、能耗高、成本大的中小企业纷纷出局。而中国软包装集团却风景这边独好:世界最高产能的生产线24小时开机生产,企业“只收现款,概不赊账”的财务制度即便苛刻,采购商仍排队上门,园区内近3万平方米的仓库,每天基本都保持着“零库存”。

“口出狂言”背后的胆量和努力

发轫于房地产业的翁声锦,2006年起决定转型制造业。

那年,BOPP专委会年度会议在福州召开。会上,当翁声锦表示要成为“薄膜行业的第一”时,台下哄堂大笑。

提起跨界转行到完全陌生的石化行业,翁声锦表示:“实业兴国,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选择软包装,是因为当时这个行业基础和规模都比较薄弱,但产品科技含量极高、商机巨大。”

经验、技术、人才“三无”。翁声锦听说德国有生产设备,可厂家一看他原先是搞房地产的,一口拒绝了生意。

凭借激情、胆量和努力,2006年,中国软包装集团在罗源湾畔建了第一条BOPP生产线。十年磨一剑,至今在全国建成五大BOPP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的25%、全球的10%,成为“世界膜王”。

虽然产品供不应求,但因上游的原料聚丙烯一直控制在国内几家石化大企业手中,即使行情极好的时候,下游单价涨1500元,上游原料商跟着坐涨2000元。成本降不下来,虽然规模做大,却难言做强。

要想坐稳“膜王”交椅,必须突破这一瓶颈。2012年,机遇来了!

抓住国家鼓励进口天然气和投资体制改革“非禁即入”的双重机遇,中国软包装集团决定进军上游重化工业,落子江阴,投资150亿元建设中景石化科技园,并配套建设码头和储罐区。

丙烯、聚丙烯资金和技术门槛极高,长期以来被几大央企垄断。翁声锦此举再次被认为“口出狂言”。然而,仅仅5年,在当初的一片海域和滩涂上,一座气势磅礴的石化产业园区已拔地而起。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简政放权,激发了民间资本活力。”翁声锦说,过去,投资这么大的项目,都要到国家层面立项、审批。现在,国家将权力下放给省里。

“我们紧盯产业前沿,引进国际一流技术设备,和我们合作的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丙烷脱氢压缩机、全球最大的聚丙烯挤压机、全球单产最大的丙烷脱氢装置、全球单产产能最大的聚丙烯装置……每一样都是‘私人定制’。而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监理则由中石化SEI公司全面负责。”翁声锦说。

全产业链赢得更多话语权

点开中景石化科技园生产关系图,一个高效集聚的软包装产业链跃然眼前:进口的液化石油气(LPG)运抵专用码头,通过输气管道进入低温罐区,脱氢后制成丙烯,再经过催化、裂解、聚合成聚丙烯,最后加热拉伸就是薄膜。

同时,LPG可生产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工业或者民用燃料。而在生产丙烯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还可衍生出汽车用液氢新能源和双氧水、环氧丙烷等重要化工原料。其中,用双氧水生产的己内酰胺,恰恰是邻近长乐纺织产业集群的“主菜”。

“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亿元,一期两套5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加上全国16条BOPP生产线,今年将创产值250亿元。我们计划再投入60亿元,加快项目建设,并在福州再上4条BOPP生产线,5年内打造千亿产值科技园。”翁声锦底气十足!

当初选择江阴投建中景石化科技园,翁声锦看得很远。

“这里是天然良港,可停靠30万吨级的轮船,实现货物大进大出,降低成本。我们已和中东、美国的4家天然气供应商签下了10年的供货合同,进口炳烷裂解生产丙烯。”“这里北至上海,南到广东,半径约500公里。而这个区域塑料消费占全国的70%,车间建在销区,将让企业每年节约中间成本2亿元。同时这里还是自贸试验片区,有很多优惠政策。”

在储罐区,两座巨大的10万立方米LPG气体储油罐高高矗立,一旁4座储油罐在建。“还有3座正报批,加起来就是90万立方米,届时这里将成为亚洲最大的LPG保税储备基地。”翁声锦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里打造成为全亚洲的LPG现货基地,全亚洲的LPG贸易都可实现在任意地开单、在江阴港交割。”

全产业链,不仅能让中国软包装集团的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企业话语权凸显,还可能让企业在LPG的国际期货中拥有话语权。

莆田健康产业迈步登高

即时 | 2017-09-10 07:53

东南网9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莆田是中国民营医疗医院的发祥地。如何发挥这一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要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医疗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健康旅游、养老养生、海洋保健食品等产业,建设专业化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去年底出台的《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把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摆上重要位置,提出未来发展构想——努力把莆田打造成“放眼全球的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全国领先的医疗产业创新基地,全国最大的高端专科医院集聚区,莆系医疗的总店、总部及总后援基地”,建成健康中国的先行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初以来,莆田成立医疗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力做好产业规划、招商对接、配套服务,产业项目对接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美国汇张思(HZS)参与莆田妈祖医疗健康城规划设计,国药集团等知名品牌医疗机构、高端技术的医疗专科医院、国企上市公司及医疗健康投资基金,纷纷把目光投向莆田,布局莆田。

普天入驻,吸磁效应显现

近期,国药集团和莆田市医投公司分别注资2400万元,成为民营普天药械网的股东。这是莆田引入资本开展股份制改革、培育健康龙头企业的一大举措。

作为莆田着力打造的医疗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普天药械网于2015年8月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颁发福建省首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后,通过技术升级、强化服务,得到业界极大关注。截至目前,入驻该平台的采购商3247家、供应商3826家,上架产品16万多款。上半年,民营医疗采购交易量为16.26亿元,同比增长436.4%。

“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民营医疗机构最大、交易量超千亿元的阳光采购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普天药械网总裁吴曦东说,借助这一平台,能有效控制成本,破解药价虚高,给医院及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去年4月,莆田市公立医疗机构低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竞价开标会在普天药械网进行。经三轮报价,有8家符合资质的企业中标,整体价格比原采购价下降15%左右,其中医用含氯消毒片下降52.9%;去年8月,莆田市公立医院血透耗材集中采购竞价开标会再次在普天药械网进行,参与挂网采购血透耗材的企业共有57家,合规的产品451个。经三轮竞价,入围结果与2008年血透耗材省招标对应中标品种相比,价格平圴降幅21.7%,有的品种最高降幅达51.1%。“仅此一项,就可为医院节省1500万元。由于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实行零差价,采购价格降低了,实际上就是让患者得实惠。”参与采购的一家公立医院负责人说。

“在平台上明码标价、阳光交易,才是实现降低药价的根本途径;唯有面向市场,由供需关系确定药价,药品回归治病的属性才得以有效保障。”吴曦东说,去年“双11”电商节,普天以千万元现金补贴采购销售方式,组织开展“下单立减10%”的营销活动,让供应商在普天平台上明码标价打折促销,吸引全国各地供商、经销商上网促销。

作为产业龙头,普天不仅成为众多医疗药品生产商、代理商的“大卖场”,也成为各类民营医疗机构采购的“折扣店”。借助普天的吸磁效应,目前,莆田着力筹划产业链条,规划打造医疗健康产业的总部基地、医疗器械设备药品的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高端引领,铸造健康区域品牌

“我们邀请美国汇张思建筑设计团队,高起点高规格对妈祖医疗健康城进行规划设计,并以此作为核心载体,打造两岸医疗合作先行区。”莆田市健康产业办公室负责人说,核心区产业项目招商、对接、落地等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

这个申报中的两岸医疗合作先行区涵盖湄洲湾北岸的忠门半岛和湄洲岛,将形成“一心”(妈祖医疗健康城)、“两岛”(忠门半岛和湄洲岛)、“三区”(健康城核心区、湄洲岛医旅区、月塘拓展区)、“四中心”(两岸医疗合作交流中心、高端医院集聚中心、医学转化中心、民营医院改革与发展指导中心)的健康产业格局。

“方向明确,关键在招商。可喜的是,经半年多的推介和考察,项目对接成效显著。”负责项目对接的莆田市国资委负责人说。

国内知名健康机构将在莆田展开布局。国药集团下属的福建国药资本医疗投资公司将成立莆田国际康复护理医院、莆田市妇产专科医院、独立品牌的疼痛专科连锁机构、国药医疗放化疗和医养中心。其中,康复护理医院引进北美最大康复护理集团——美国健瑞仕品牌,由多所医学院提供科研技术管理、远程诊疗、技术平台等方面支持;妇产专科医院引入院士工作站,导入国内专科前十医技品牌和团队。

兴办高端特色专科医院是莆田打造健康区域品牌的重要抓手。目前,由国药集团与莆田合作的三大类专科医疗机构项目即将启动,预计明年初即可投运。

以妈祖之名打造医疗健康城,吸引了台湾业界的关注。台湾鸿海集团和台湾两岸医事协会组团前来考察、投资。“有基金、有高端专科、有科研机构、有人才培训,莆田妈祖健康城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台湾的“磐石”牙科机构理事长朱裕华说,近期将再组团前来考察、洽谈,拟选址莆田中医院建设口腔专科门诊,并在健康城规划建设口腔专科医院。

目前,莆田在加大招商力度、促进项目落地的同时,启动道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核心区配套设施改造;同时,着手推动莆田学院医学院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莆系医疗合作办学,探索订单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健康城各类医疗健康机构提供实用人才。

“江船长”的鲍鱼传奇

即时 | 2017-09-09 07:59

制定我省首个鲍鱼加工行业标准,成为全国唯一获有机认证的鲍鱼品牌,打造鲍鱼产业园

“江船长”的鲍鱼传奇

东南网9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 林宇熙 段金柱 卞军凯 林冰)

一粒鲍鱼,除了食用还能做什么?从制成冷冻鲍鱼、鲍鱼罐头,到从鲍鱼内脏提取天然牛磺酸、从鲍鱼壳中提取中药材石决明,一粒鲍鱼的价值可翻许多倍。

在连江,一家龙头水产企业,就实现了这样的升级,它就是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从初级加工起步,到建立集育苗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日兴水产旗下品牌“江船长”鲍鱼输往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同行企业的佼佼者。

“江船长”是日兴水产总经理江铭福的“雅号”,皆因他过去常年跑船跑海而来。如今,深耕鲍鱼行业的“江船长”,还有着更大的梦想:投资15亿元,打造“江船长”鲍鱼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美食体验、鲍鱼文化欣赏等于一体,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鲍鱼产业园。

掌握核心 制定标准

“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鲍鱼看连江。”连江县素有“中国鲍鱼之乡”的美誉,在中国及世界鲍鱼行业中地位显著。

过去十几年,在巨大利润带动下,我国鲍鱼养殖产业发展迅速。长期以来,鲍鱼市场以活鲍交易为主,受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日兴水产较早嗅到加工鲍鱼的商机。

日兴的发展可追溯到1993年,初期以加工丁香鱼、虾皮为主,2003年,成立日兴公司。2006年,涉足冷冻鲍鱼加工出口,当年出口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超过200吨。

“2006年,粗加工鲍鱼每吨售价20万元,2007年,我到海外考察,发现国内粗加工鲍鱼在国外工厂深加工之后,利润可翻10倍,且更易运输与储存。”江铭福说。

于是,2008年日兴进军鲍鱼罐头制品领域,引进鲍鱼加工生产线,创立“江船长”系列品牌。

彼时,国内鲍鱼养殖呈粗放式增长,不仅因为鲍鱼养殖技术门槛低,也因为许多养殖户追求养殖数量而忽视鲍鱼质量。

江铭福深知,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日兴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拥有自主发明专利24项,“江船长”品牌获产品有机认证,是全国唯一获此认证的同行业企业。2012年,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行业标准的制定是品牌立足的根本。”江铭福表示,过去国内鲍鱼罐头加工尚无标准规范,日兴水产率先制定企业标准,对原料选用、调味配制、产品包装等做出技术规范。2013年2月,由其起草制定的《鲍鱼罐头加工技术规范》被批准为福建省首个鲍鱼深加工技术规范。

2013年,鲍鱼产业经历了寒冬,受外部环境影响,消费市场急速萎缩,价格持续低迷,对养殖户造成巨大冲击。凭借一系列鲍鱼加工产品,日兴得以逆势发展,同年首次实现内销超过外销。

变废为宝 点“壳”成金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连江县筱埕镇的日兴公司。

在产品展厅,包装精美的鲍鱼、海参、鱼子酱等几大类产品琳琅满目。

“经多年发展,日兴集水产品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拥有目前同类企业中品类最多的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铭福介绍,2016年日兴产值达2.7亿元,国内外市场约各占一半,其中速冻产品销售量约占70%。

面对以80后与90后为主体的消费升级浪潮与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日兴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选择向海洋新兴产业与“互联网+”进发。

今年“6·18”上,日兴与福州大学合作的“鲍鱼壳源系列产品生产线”签约。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为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示范项目,通过鲍鱼壳高值化利用,全方位开发鲍鱼壳源系列新产品。

日兴副总经理江小富介绍,鲍鱼壳可制中药材石决明,“每3000吨鲍鱼,鲍鱼壳可达近千吨,可提取近10吨的药材,利润可观”。

不仅鲍鱼壳变废为宝,鲍鱼内脏也可通过技术加持,身价倍增。今年,日兴与集美大学合作的“鲍鱼加工副产物中牛磺酸制备”项目已顺利投产。

江小富说,通常鲍鱼内脏要么用来喂鱼虾,要么当作废弃物扔掉,又污染环境。应用了上述技术,从内脏中提取的天然牛磺酸可用于生产保健品等,价格为市面上常见的合成牛磺酸的10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线下转型升级,线上同步布局。“2017年预计产值可达3.7亿元。上半年,线上销售额占8%,预计会逐步增长。”江铭福说,日兴与京东商城达成战略合作,在天猫也开设了旗舰店,与顺丰优选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沟通洽谈中。“希望通过‘江船长’鲍鱼产业园的建设,形成国内、国际、电商三足鼎立的布局。”

漳州开发区:常葆绿色的故事

即时 | 2017-09-05 07:45

常葆绿色的漳州开发区成为骑行爱好者青睐的绿色胜地。

400名志愿者清理海漂垃圾,守护厦门湾美丽海岸线。

东南网9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庄晓玲 文/图)

8月底,在漳州开发区半山片区边坡防护工程的施工现场,炎炎烈日下,数台挖土机、钻机正繁忙有序地运转,工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张忙碌着。这片总防护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护坡将于今年9月份完工。

开展生态修复 山又绿了

半山片区边坡防护工程是漳州开发区建区至今面积最大的护坡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2.2亿元。由于面积较广、坡差高、地质情况复杂,整个工程分为5个部分进行施工,耗时约两年。目前2—5号边坡已经完工,远远望去,一片绿意盎然。绿色已经逐渐成为漳州开发区发展的“底色”。

如今的漳州开发区依山面海,空气清新,风光旖旎,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在此居住生活和旅游观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落户。但在未开发前,这里只是一片荒草滩涂、乱石浅滩,全区56.17平方公里的面积,仅有10%属于成型的土地。25年来,漳州开发区的建设者们搬掉了十几座大山,移山填海,建设港口、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和城市发展。

自建区以来,开发区一直秉承生态开发的理念,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因开发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层较松,且台风暴雨频繁,加上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原有自然山体进行开挖和移填,导致部分山体出现了“挂白”裸露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美化。对此,开发区管委会高度重视,精心编制生态建设长远规划,引进先进的山体绿化技术,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裸露边坡修复,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漳州开发区累计投入约3亿元实施12个边坡防护治理工程,改善山体面貌。目前已完成边坡复绿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在建边坡复绿工程面积超20万平方米。

完善绿色配套 城更美了

开展边坡复绿工程只是漳州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围绕建设“花园式、智慧化、产业兴、人气旺”宜居宜业滨海生态智慧新城的目标,漳州开发区不断加大投入,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区域环境,增添城市“绿意”,提升城市品质。

为打造“生态之城”,开发区先后投资建设了南太武山地生态园、南炮台公园、黄金海岸、南鼎山公园、双鱼岛等,增加绿色景观;对招商大道、南滨大道、泰山路等多条道路进行“绿化、花化、彩化”,改善城市面貌。仅2017年就新增城市中心绿地12.9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市政道路绿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还将新增市政绿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同时,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引入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并加强了区内建筑工地、道路、码头扬尘整治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此外,在双鱼岛建成后,开发区紧抓双鱼岛造林绿化工作,开展双鱼岛东岛树木种植、双鱼岛市政工程一期树苗种植、双鱼岛海梦湾绿化等多项工程,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18.8万平方米,累计种植树木11.3万多株。

截至目前,漳州开发区绿化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指标要求。全年空气PM2.5指标优良率达99.6%,居民饮用水合格率达99.7%。一座集山海湖园、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等特色为一体的宜居城市正逐步显现。

2017年,漳州开发区持续推进边坡修复和昆仑山路、沿海大通道、寨山七路等新增道路沿线的绿色景观建设,积极推动黄金海岸二期、香山湿地公园和鼎仔内山公园、南炮台海防长卷等项目的建设进程,加快完善山海特色区域环境,全力打造生态示范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