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如火如荼,精彩纷呈。

福安坦洋村:牢记嘱托,争当发展“领头羊”

即时 | 2017-09-02 07:56

回放

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党建篇(摘要)

在福建这块充满激情的热土上,习近平同志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探索奋斗了17年半,在改革、开放、发展、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宁德两年艰苦工作生涯的全面写照。

在福建,许多曾经与习近平共事过的干部说起他,都会谈到,“人民”二字是习近平提起次数最多、频率最密、场合最多的词。

习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调研时,当地老百姓拿出艾叶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热乎乎的汤汁,冲进打散的生鸡蛋里,再加些白糖搅拌一下,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工作人员担心习近平喝不惯,连忙阻止。习近平摆摆手说:“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离了。”他二话不说端起碗把艾叶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兴,一下子就和他熟络了起来。

习近平母亲齐心和妻子彭丽媛来宁德看他时,他不要公家接待,就在宿舍简单搭个炉灶,一家人自己做饭吃。大家还看到彭丽媛挎着菜篮子去行署前面的菜市场买菜,生活跟普通干部家庭一模一样。

一次会议上,针对有干部提出清房问题牵涉面太大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就是“要紧紧盯住四百多名处级干部”。他对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张经喜说:“你们是愿意得罪两三千名的干部,还是闽东二百七十万的人民?”从他的这一提问中,张经喜刹那间领悟到这位年轻书记惩治腐败的锐气和决心,心中原有的些许犹豫顿时一扫而空。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对青年干部的一番话让大家感到十分温暖:对青年干部既要热情爱护,又要严格要求;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又要热忱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广为闽东干部熟知的是,习近平提倡念好知、举、用、待、育的“人才经”。他说:“干部问题就跟摆棋子一样,要摆得恰当,发挥最佳效果,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影像

在罗源县霍口乡湖光村,罗源巡检站“党员女子服务队”正在教畲家留守老人如何安全用电。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实践

坦洋要当“领头羊”

福建日报记者 兰锋 郑昭 李向娟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990年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专门选择在福安市社口乡坦洋村进行交接。

以“坦洋工夫茶”闻名的坦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工作时的农村党建联系点。

1988年—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先后四次来到坦洋村。“习书记当年对坦洋村党建工作和生产发展极为关心,每次来都详细了解各方面情况,指导我们抓党建促发展。”村主任胡晨潮回忆说。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福鼎叠石乡竹洋村、古田鹤塘镇西洋村),要求坦洋要当“领头羊”。

习近平的嘱托牢牢印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心里。村支书李钦说:“我们一刻也没忘记当年习书记的嘱托,脚踏实地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

27年过去了,坦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山绿了,茶农富了,成为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生态文化村……

党员带头,打破“祖宗山”

盛夏时节,沿着潺潺的坦洋溪傍山而上,四面青翠的茶山环绕,穿过矗立着的 “坦洋历史文化名村”牌坊,沿街茶庄茶店鳞次栉比,一座座古民居古朴庄重,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

30年前的坦洋村却不是这样。全村500多亩茶场,小茶、菜茶、福云6号等几个品种,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村支部在村民中没有威信。

当年的村支书刘智勇记得,1988年的采茶季,他第一次在村里见到了习近平。

“习书记和村民拉家常,实地察看。他和党员干部说,要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打破‘祖宗山’,把荒山开垦利用起来种植茶树。”刘智勇回忆说。

这番话,给村里的党员干部带来不小的震撼,并陷入深深的思考。

坦洋村四面环山,资源丰富。可村民们认为,“祖宗山”动不得。

打破“祖宗山”,开发“祖宗山”,习近平提出了大家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

“走,上山!”村党支部下定决心,带领30多名党员扛起锄头上山开荒,几个月就开出700多亩新茶场。

“第二年,我们就有收成了。”胡晨潮说。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态度转变了,纷纷上山开荒种茶。

林茂清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家开出五六亩茶场,比原有茶场的面积翻了好几倍。


茶产量上去了。下一步怎么办?

刘智勇的父亲刘少如,是村里的老大队长。他牢记习近平说要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话,带头办起福安市第一家村集体企业——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实行“产购销”一条龙服务。

到1989年,公司年产值数百万元,村集体、村民收入各二三十万元,上交国家税收十多万元。村里出现了“万元户”。

“我们家的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有钱后还盖了新房。”林茂清说。

刘少如还受邀到行署会议厅向地直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作报告,讲述如何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的经历,大家都说这是“山鸡飞上凤凰台”。

结对帮扶,“坦洋工夫”红起来

1989年9月,坦洋村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刘智勇回忆说:“习书记得知后和我们说,经济搞上去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只能强化,不能削弱,要鼓励先进帮扶后进,多宣传品牌,‘走出去’才有更大发展。”

1990年,10多位村民尝试“走出去”,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开设茶庄,把“坦洋工夫”品牌向全国推介。

“第一批走出去的人,现在一年都有近百万元的收入。”胡晨潮说。

留下的人,也没有停滞不前。

2006年,福安市把茶业作为民生产业,实施发展壮大茶产业的“五个一工程”,恢复打造中国历史名茶品牌“坦洋工夫”。2007年,“坦洋工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村党支部敏锐地意识到,“坦洋工夫”红茶发展的机遇要来了。在村党支部筹划下,致富能手李钦与村民林茂清结对子,共同开设“坦洋工夫”红茶作坊。

“一年能有500—1000公斤的产量,销路不愁,两个人一年能赚十来万元。”李钦说。

同一年,坦洋村党支部与福安市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组织成立闽东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坦洋新味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化肥、统一鲜叶收购、统一生产加工、统一组织销售。

如今,坦洋村全村拥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点(茶行)18家,以发展“坦洋工夫”红茶为主。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村集体收入21900元。

牢记嘱托,争当发展“领头羊”

“习书记当年指导我们在提高茶叶产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李钦回忆说,近年来,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茶叶质量。

为改变茶叶品种单一的现状,李钦再次第一个“吃螃蟹”。去年,他试种新品种金牡丹,采摘下的茶青一公斤能卖到30元左右,是旧品种的5倍左右。

新品种大受市场欢迎,林茂清再次成为李钦的合作伙伴。“新茶有时要做到后半夜才出厂,茶商在外面等,一出厂立刻拉走。”

林茂清说,去年销售额接近200万元,年收入提高到20万元。

紧接着,坦洋村还引种了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黄旦等优良乌龙茶品种,改良村茶品种结构。

“目前,村集体所有的50亩茶园正在改造,争取两年内完成,再带动群众进行品种改造。”李钦说。

今年,坦洋村党支部与宁德检验检疫局第二党支部结成党建共建单位,以党建促共建,以共建促质量、促品牌、促出口、促增收。

“我们将发挥共建优势,帮扶坦洋村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认证等第三方认证,指导村集体所有的400多亩茶园作为无公害茶园建设示范基地,由村两委班子分片承包,带头示范,力争年底前全村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70%以上。”李钦说。

李钦说:“我们正努力把坦洋村打造为集生活居住、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真正成为闽东农村发展的‘领头羊’,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李钦说。


反响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吴旭涛

福建日报长篇通讯《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党建篇》7月13日刊发后,省内外媒体纷纷转载,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和网友中引起热烈反响。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身上明确体现

原宁德地委政研室调研员李金煊:看完《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其中的很多事例让我想起了当年工作的情景。习总书记主政宁德时,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确,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许多好思想、好传统、好做法。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方祥: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围绕党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特别是他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为民情怀,读来特别亲切,催人奋进。

他抓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以贯之的

原福鼎县纪委副书记洪恒针:在闽东工作时,习近平虽然年轻,但问题看得深。比如,抓清房工作,恰恰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多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省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副主任吴国辉:习近平总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以贯之的,既善始善终,又善作善成;既敢管敢严,又真管真严。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实践源头之一,我们要常学常新,推动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社区党建工作

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丹:这几年来,军门社区努力践行2014年11月习总书记前来调研时对社区治理创新提出的要求,持续深化“135”社区党建工作,打通居民诉求的“绿色通道”,努力建设幸福家园。

为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点赞

新福建客户端网友“夏天”: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声音,心里装着百姓,诠释着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点赞,致敬!

近日,97岁高龄的复员老军人廖鸿春(左一)给上杭县的纪检监察干部讲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故事。林善传 摄

永春县桃城镇丰山村党员服务点工作人员(右)到群众家中免费维修沼气灶。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在宁德富发大湾养殖基地,水技站党员服务队教养殖户如何防治常见鱼病。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新大陆集团:着力创新,再造“新大陆”

即时 | 2017-09-02 08:32

回放

改革争先 击水中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篇(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重视改革,大力推动改革。其探索与实践,留下清晰而深刻的足迹:

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冲破思想和体制的重重阻力,通过扎实调研,力排众议,推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成为福州首个“试水”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吹响了福州乃至全省国企改革的“冲锋号”。在担任省领导期间,他六年七下晋江,鼓励包括安踏在内的晋江企业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坚持创新,并在多次调研后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在政府职能转变领域,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与企业家座谈,倾听企业家的心声,为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并提出干部要与企业家建立“君子之交”的关系,成为事业上的“诤友”。2014年,恰逢“松绑放权”30周年,习近平还在北京给福建企业家回信,肯定1984年的呼吁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段佳话。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针对外商投资的审批慢、审批难,倡导推动福州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从这项举措开始,福州出台了一系列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举措,还形成了现场办公解决企业问题的机制。

在民生领域,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赴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龙岩市武平县进行专题调研。在听取汇报和实地调研后,他强调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并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历经15年的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和持续改革,这场由习近平同志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福建保护生态、农民增收带来巨大活力。同时,新世纪之初,习近平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亲力亲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他倡导打破部门藩篱,统筹推进,逐步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

回望当年的探索历程,我们仍为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所震撼,并从中得到宝贵的教益。


影像

2017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大数据实时显示海峡会展中心客流情况。本报记者 周明太 摄

新大陆“数字公民”试点启动仪式现场演示区。本报记者 林侃 摄


实践

新大陆再造“新大陆”

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位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大陆科技集团考察。这家科技企业是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于1994年支持创立的。他详细听介绍、看产品、问市场、观实验,重点了解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他对企业在二维码芯片、食品安全智能溯源、环保科技等方面拥有6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表示赞赏,肯定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创新故事,希望他们牢牢扭住科技创新和成果快速产业化,牢牢扭住产业发展前沿,牢牢扭住占领国际市场。

——《福建日报》2014年11月3日头版报道

对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而言,三年前总书记到企业考察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实业报国’的发展道路。在积极顺应物联网产业潮流、迎接大数据时代挑战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更加清晰。”王晶说。

过去三年,新大陆一方面深挖电子支付、信息识别、行业信息化等领域,发力新兴支付运营与消费金融板块,各项业务取得可喜成绩;另一方面,在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上,也迈出了坚实步伐。自2015年初开启新一轮转型变革以来,新大陆科技集团已提前实现“三年翻一番”的业绩目标,据旗下上市公司2017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新大陆上半年实现总营业收入25.20亿元,同比增长59.1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81.65%。

深耕物联网,从产业龙头走向产业带动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的观念产生了深刻转变:从原来站在‘企业视角’看自身发展,到现在自觉地把创新实践融入产业潮流、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大趋势中去。”王晶说。

手机扫码支付,早已成为再寻常不过的商业场景了。可你或许不清楚,这“哔”一声的背后,大有文章!

作为发布“全球首颗二维码‘中国芯’”的自主核心技术企业,新大陆早在1999年就踏入条码技术领域。“那时,没人料到十多年后条码应用能如此普及。”新大陆自动识别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栋说。

如果说二维码是张“身份证”,识别它的关键就在“扫码”和“解码”。“近几年,我们在条码识读算法优化上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条码应用的普及。”郭栋说。

现在,新大陆的二维码识读效率比传统技术提高了30到50倍,而成本却降低数倍。截至去年底,在该领域,新大陆已有200多项专利、近百项全国首创产品,还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识读类产品销量稳居全球前五。

而在新大陆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介绍说,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POS机,可以把客户、商家整合起来。“不但顾客可选择各类扫码支付,商家也能利用前后端数据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了‘物联’成‘网’。”

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尼尔森日前发布的报告,新大陆在《2016年全球POS供应商排行》中,稳居亚太第一、全球第三,mPOS销量全球第一。

条码支付在中国的率先兴起,也给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契机。尼尔森报告的另一数据显示,新大陆在新兴条码支付领域采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已处于绝对领先。

新大陆二维码识别技术目前已在食品安全领域广为采用。以猪肉为例,通过自主研发的二维码耳标识读器,扫码便能轻松了解每只生猪养殖、屠宰、运输等环节。

“结合我们这几年推出的农产品监督管理系统,以及第三代食品安全快检箱、溯源电子秤等设备,实现了肉菜从养(种)殖到流通全流程的闭环溯源。”新大陆联众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卢景表示。

“靠一个产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过去,只有产业链生态优势互补、互相整合,中国物联网产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兼任福建省海峡物联网中心理事长、福建省物联网协会会长等职务的王晶如是说。如今,新大陆正积极构建福建物联网产业生态圈,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推动这一区域产业整体崛起。

发力大数据,“数字公民”迈出实质性步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晶提出“数字公民”理念,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随后,中央网信办和国家发改委相继来榕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数字公民’,是公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字世界中参与活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方式,也是公民在大数据时代的画像和展示。”王晶认为,大数据时代,“数字公民”是能撬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支点。

办理个人业务,证明“我是我”,一直很难。于是,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便成了通常行为。可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这些证明都无需在窗口提交呢?

新大陆(福建)公共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朝杰认为,这便是新大陆努力的方向。“今天,我们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公民’,给公民一个数字身份,通过实名、实人认证实现人证合一,让公民在各种场景下便捷地证明‘我是我’。”

与此同时,通过构建数据银行,归集公民散落在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的个人数据,在公民授权下,能让公民更好地应用个人数据获取个性化精准服务。

“也就是说,今后如果公民办个人业务需要的材料,平台只要经公民授权自动从相关系统抓取材料,再递送给政务办事系统,就能把百姓跑腿变为数据跑路。”丁朝杰说。

事实上,经过近年“数字福建”的发展,探索“数字公民”的条件已经成熟。“数字福建的‘三步曲’就是政府政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在实现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积累了大量信息数据,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打破数据‘烟囱’和‘孤岛’,打通数据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希望能推动数字福建迈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新阶段。”王晶说。

如今,新大陆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经省发改委正式批复,8月28日,全国首个“数字公民”试点项目在福州市鼓楼区正式启动,并计划于今年底完成数字身份认证和个人数据归集两大平台建设,并探索政务便利应用、健康全息数字人、商业权证管理服务三个应用试点。目前,新大陆已联合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数字公民”联合实验室,启动相关法理法律研究和技术标准制定。


反响

“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焕新生

蔡钦铭(三木集团副总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通过扎实调研,力排众议,亲自推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试水”股份制改革,吹响了福州乃至全省国企改革的“冲锋号”。

改制让企业获得了新生。当年的“开发区建总”已上市成为如今的三木集团,并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商业旅游、进出口贸易等为主的综合类企业集团,集团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名列福州第一、福建省前茅。

作为当年打破观念枷锁、突破体制障碍的受益者,三木集团始终坚信,企业要发展,同样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从实现股份制改革,到推动并实施外贸公司管理层持股,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票全流通,再到推动外贸转型跨境电商……三木集团的改革发展,从未止步。

许连捷(恒安集团掌舵人):

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改革都发挥了决定作用。敢为天下先的晋江企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正是得益于改革。从原来闲资金、闲房子、闲劳动力起步,家庭作坊式的规模上来后,就开始创品牌,后来又引导股份制改革,到资本市场融资,每到发展关键时期,晋江党委、政府都解放思想,及时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虽已年逾花甲,不久前重返一线,参与恒安新一轮的管理变革,而这已是恒安的第四轮管理变革,着力打破过去层层管控的模式,充分授权平台化小团队经营,运营效率大大提升。

改革添动力

黄建新(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主任):

当年针对外商投资的审批慢、审批难,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倡导下,福州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

福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遵循“一栋楼”的理念,福州市坚持不懈推进深化改革,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打造形成行政服务中心与市民服务中心相互融合的“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政务服务“福州窗”,已先后进行五轮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70项、前置审批条件74项,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4项。

下一步,福州将全面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深化政务服务APP、全流程电子证照应用,实施投资项目审批体制、一窗受理集成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办理,实现政务服务工作再提升。

刘文儒(晋江市委书记):

15年来,晋江人民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闯出一条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晋江之路”。如今,晋江正沿着“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的思路,全力构建“制造与创造融合、传统与新兴并重、二产与三产并举”的晋江新实体经济。

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晋江市委、市政府将持续发扬晋江“政企互动”优良传统,扮演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角色,践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理念,为“新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站在“晋江经验”15周年的新起点,晋江将继续把“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个关系”作为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不断丰富“晋江经验”新内涵、续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改革释红利

钟泰福(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党支部书记):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权证,就是在捷文村发给林农的,捷文村也被称作全国林改策源地。从林改开始,村民开始走上富路。

我当上村支书后,带领102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取名为“绿富”,瞄准林下经济做文章,发展阔叶树育苗、养蜂、种花、栽中草药等等。每个项目经过验收后,都会有各级政府的多种扶持与补贴。目前,捷文村拿到林下经济项目补助累计已超过100万元,5个自然村因此全部修通了竹山便道30多公里,由此仅运输竹子成本就能下降八成。去年村里人均收入968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严金静(省林业厅副厅长):

15年前,我在武平县担任县委书记一职。当时,武平率先开展林改。“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习总书记的嘱托,我始终铭记在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农民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变,许许多多林农由此走上“不砍树也致富”的发展之路。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改革只有进行时。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问题要用改革来破解。只有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晋江大力推动改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赖进财 摄

平潭澳前片区:开放开发走在前

即时 | 2017-09-02 08:55

回放

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摘要)

 

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的开放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脉动。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的十七年半,恰恰是福建由曾经的海防前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重要时期。他抓住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无论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宁德地区,还是在沿海开放地带的省会福州,主政期间,习近平坚持开放发展的道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在开放浪潮中不懈探索与实践。

闽东和福州,不同的基础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注定走的是不同的开放之路。如何因地制宜融入沿海开放发展经济带?

习近平认为,闽东的沿海开放,正处于打基础的时期,是属于开发式的开放。因此,应在扩大内联协作上下更多功夫。他提出了“双向开放”“双向开发”“扩大开放”“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

到任福州后,习近平主张进一步提高福州经济的外向度,强调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命线,并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做好对台工作,不遗余力推动闽台交流合作、厚植两岸人民感情,努力增进两岸人民福祉。

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侨引侨、以侨引台”等招商引资思路,带动福州开放型经济风生水起,为培育壮大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旅居海外的千万闽籍华人华侨,热爱乡梓。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努力打好“侨牌”。他重视与港澳台交流交往,开拓经济合作新领域;发挥民间渠道作用,密切与世界各大公司、知名友好人士的往来;在异邦他乡开展经贸活动和人文交流,大家开拓了视野,深深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与力量。同时,积极推动福州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与欧、美、日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互学互鉴、合作共赢,诠释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道理,见证了福建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诚挚友谊,也传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2001年“9·8”投洽会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谈的一番话,至今仍激励着福建人民!


影像

2015年2月11日,在泉州召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大受外宾欢迎。 福建日报记者 林双伟 摄

海交会是福建省举办的一年一度大型综合性对台对外经贸活动,已成为福州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福建日报记者 林双伟 摄

莆田佳通轮胎公司去年实现向“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额超2亿元。图为工人在检查轮胎外观。福建日报记者 周明太 摄


实践

澳前开放走在前

海坛古城游人如织。念望舒 摄

澳前片区地处平潭东南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

八月,走进澳前片区,处处感受到开放开发的火热气息。在澳前客滚码头,“海峡号”“丽娜轮”每天都有航班往返海峡两岸,构建起两岸最便捷通道;澳前台湾小镇,宝岛风情浓郁;海坛古城,游人如织……

“大开放大开发给平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澳前将发挥区位、政策优势,努力打造台湾商品集散地及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的主通道、主平台、主阵地。”澳前片区党工委书记薛学强说。

构建开放新格局

澳前是祖国大陆最早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的地方,1979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大陆首批台轮停泊点。长期以来,两岸渔民渔来渔往,互帮互助结下深情厚谊。

历史选择了平潭,给了澳前新机遇。2010年,对台综合实验区设立,让澳前成为交流合作的桥头堡;2015年,自贸试验区设立,澳前12平方公里被定位为旅游休闲区。

8月22日,澳前台湾小镇1号免税店二楼环宇国际贸易免税商店内,老板杨彩琳正忙着接待游客。

杨彩琳来自台湾彰化。2013年,得知平潭开放开发,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平潭,没想到就这样扎根下来。“我觉得平潭将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如果能抢占先机,发展前景很大。”杨彩琳说。

经过4年耕耘,杨彩琳一家在平潭经营5家免税商铺,生意越来越火红。

得益于平潭开放开发建设,随着两岸海上直航开通,澳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投资兴业。

台湾文化广场由台商李云辉、李云超打造。李云辉介绍,台湾文化广场总投资6亿元,计划明年5月投入运营。该广场拥有台胞社区、文创酒店、青年创业空间、原住民演艺区等功能板块。

李云辉还有一个身份——平潭台商协会会长。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潭视察并与9名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李云辉是其中之一。“习总书记给我们讲了中国梦。他还特别提到平潭的变化,欢迎更多台商到大陆、到平潭投资兴业。”李云辉说,习总书记关心平潭开放开发,让他们更有信心深耕平潭。

如今,澳前大开发格局已初步构建。国际旅游岛建设,让澳前迎来更大的发展平台;平潭国际演艺中心、邓丽君影视基地等旅游项目落地建设,也推动着澳前阔步前行。

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从一个渔村锐变成对台交流、对外开放的“窗口”,澳前迎来巨变。

开放开发建设需要全区百姓的支持和参与。处于实验区最早开发建设的澳前,迎来了多个重大项目。为支持开发建设,玉道、玉楼、井边等村庄基本全部搬迁,村民们将搬进新家园。

澳前安置小区紧挨着澳前客滚码头,红白相间的建筑楼群很醒目。该项目共有34栋楼,将全部用于拆迁安置。目前,安置小区已基本完工,预计10月底交付使用。

看着新家园,玉楼村村民赵梅娇很开心。“这样的变化,做梦也不敢想象。我们可以住上跟城里一样的房子,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赵梅娇说。

在开放开发建设同时,把民生项目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与安置小区配套的澳前中心小学于今年9月招生,将满足安置房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此外,澳前幼儿园、仙峰公园等一批配套项目,让百姓更加幸福安居。

新机遇,带来新生活。郑莲珠是澳前本地人,原来在福州工作,由于照顾不到家庭,不得不辞职。家乡的变化给她带来了新选择,2015年10月,她应聘到澳前台湾小镇英达贸易有限公司上班。“我早上从家里出发,骑电动车只要8分钟就能到店里。而且这里给我提供了很大平台。”郑莲珠说,像她这样在家门口上班的很多,生活工作都很方便。

海坛古城是平潭最早动工建设的旅游综合体,是一个融合了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型人文主题文化旅游项目。2015年5月,一期正式开街运营,给当地人带来更多创业、就业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开放开发带来的红利。

薛华福是平潭本地人,在海坛古城经营一家具有平潭特色的主题民宿。“我原来在厦门经营民宿,两年前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家乡的变化给了我们新的创业平台,我也希望能为家乡建设添上绵薄之力,让平潭文化能传播得更远。”薛华福说。


反响

借得东风好扬帆

八月的福建,草木葱郁,繁花似锦。长篇通讯《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刊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于开放发展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在全省持续引发热议。

二十余年过去,福建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持山海统筹,内引外联,拓展合作平台,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不断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是各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打造港口“朋友圈”

开放,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水源流。在宁德这个曾经落后闭塞的地区,打通交通脉络,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宁德施政的开放重点。

“报道让我们重温习总书记在宁德坚定不移推动港口开放的岁月,他当年提出把三都澳打造成一个通往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面向太平洋的国际性港口,至今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党委书记黄尚晃说,多年来,宁德干部群众从未停止开发三都澳的脚步。

2007年宁德市委提出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构想,2008年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经福建省政府批复实施,2011年三都澳被列入国家批复实施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经过近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三都澳港区实现港城联动,初具规模的专业化码头群和干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无缝衔接,闽东人民圆了“扬帆出海梦”。

借力交通改善,省内许多地区开放之路马蹄疾。对于大多数福州人来说,10年前出趟门劳心劳力。由于群山环绕,铁路技术低、无复线,列车时速不超过80公里,福州一直处于全国铁路网的“末梢”。

“如今,‘末梢’一跃成为东南沿海的铁路中心枢纽。”南昌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温福铁路开通以来,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等铁路干线相继建成并在福州交汇,使福州成为全国十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2015年6月30日,福州又迎来首条高铁——合福铁路建成通车。同时,福厦铁路客运专线也在紧锣密鼓建设,建成后,将实现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五市全部接通高铁,并对接合福高铁直通北京。

“依托这些相继建成的陆路通道,福州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联系更加快捷,有效拓展了港口腹地,打造了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福州市副市长阮孝应说。

对台“窗口”效应凸显

“从报道中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平潭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市不断给平潭赠送‘大礼包’,持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我每次到平潭,都能感觉到变化。”台胞蔡水栋对于平潭开放发展的速度啧啧惊叹。

蔡水栋是台中一家电力企业的技术工程师。2010年,他受台湾电力工会邀请第一次到福建参加当年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职工论坛,之后他经常往返闽台。

“一开始是带着家人通过‘小三通’入闽,在厦门、漳州旅游。2014年开始,我们又搭乘‘海峡号’往返平潭和台中,体验到‘台湾—平潭一日生活圈’的便利。”蔡水栋说,后来由于出行便捷,到平潭就像到邻居家一般简单。”他说,这几年,平潭集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等多重政策叠加,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台胞们不仅旅行体验越来越棒 ,且前往就业置业的也越来越多。

这几年,从自贸试验区的各项政策利好,到日渐成形的厦金生活圈,厦门在推动两岸经贸往来、人员交流更加快捷便利方面实现了快速提升。

厦门银行副行长李朝晖说,他们不仅在业务上与台湾银行有深入合作,还积极引进台湾专业金融、管理人才到厦门银行就职,目前从高层到中层,都有台湾的专业人才。此外,还与台湾高校进行产学实习合作,五年来累计接收来自台湾十余所高校的280余学生赴厦门银行实习。

“近日颁布的‘厦门人才新政45条’等,提出给予台湾专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给予境外来厦实习见习台湾学生租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持续释放对台胞就业、创业的政策利好。” 厦门市副市长李辉跃表示,随着厦台交流不断深入,厦门对台“窗口”效应不断凸显,台胞在厦门生活将越来越便利,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建设开放大平台

“龙头”昂起来,企业走出去,开放红利的释放需要开放平台的大力建设。

每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如今已成为福州吸纳全球资金、走向国际的金字招牌。其前身正是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倡导举办的福州国际招商月。

“我们坚持传承福州国际招商月的精髓,回归招商本源,突出海峡特色、海丝特色。沿着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办展,充分发挥海交会作为国际招商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增强海交会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功能。”福州市贸促会会长王熙云说。

借力海交会平台,福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如鱼得水。近年来,福州市举办了亚洲合作对话(ACD)工商大会暨青年企业家创新峰会、亚洲合作对话——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论坛暨亚洲工商大会等多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建设中,经贸往来频频给力,交流平台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省侨联主席陈式海介绍,立足侨团侨胞遍布海内外的特点,侨联积极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把侨情信息和对外宣传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探索“互联网+侨联”新模式。

2016年8月,侨联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平台,提供沿线各国新闻资讯、政策法律、投融资动态、商贸信息等,已吸引42个海外侨团、侨企、华媒等作为合作伙伴入驻。此外,还建设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为东南亚华裔族群寻亲、寻根提供务实服务。

“通过平台搭建,联谊开路,有效凝聚了沿线国家侨心,让华侨成为我省‘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助力。”陈式海说。

今日厦门湾:纵横岛内外,崛起在东南

即时 | 2017-09-02 09:00

回放

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发展篇(摘要)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提倡“经济大合唱”,针对加快福建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念,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

“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同志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以“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为闽东摆脱贫困、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88年6月底,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闽东相当落后,面对群众渴望改变的眼神,习近平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扎实调研、务实谋划,并形成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等思考文章。

从实际出发,习近平认为:当时闽东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

弱鸟如何先飞?习近平特别推崇“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高瞻远瞩,极为重视战略规划对推动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他先后为厦门、福州绘制发展蓝图。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领导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加快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领导制定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发展蓝图。在此指引下,上世纪90年代,福州实现历史性大发展,GDP接连跨过100亿元、200亿元、400亿元大关,1995年突破500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习近平重视科技、关怀人才,着力培育引领发展的创新动力。在宁德,他关心帮助“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展开科技攻关,解决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在福州,他扶持一批科技英才创业创新,推动一批高新企业成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在全国率先谋划和推进生态省建设,领导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在21世纪初以最严标准刮起“环保风暴”,让“绿色”成为福建发展最明亮的底色;“五次调研、四次批示”,给力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长汀县从“火焰山”蝶变为“花果山”。

2014年,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水、空气、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持续领先全国,“清新福建”成为金字招牌。

“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在福建省政府2000年第一次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依然激荡人心。在福建工作期间,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是习近平坚定的立场和情怀。


影像

福州新港货运航线遍及世界各地。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泉州市泉港区锦秀湖公园内,每天都有大量的健身者来锻炼。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三创园创客大街是晋江市重点打造的“双创空间”,集孵化办公、展示交流、辅导培训、创新服务、生活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 福建日报记者 林双伟 摄

厦门地铁驶过跨海大桥。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实践

纵横岛内外 崛起在东南

“跨岛发展”是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视察厦门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事实证明,跨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厦门的城市化进程。厦门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间跨岛拓展,产业结构跨岛升级,公共服务跨岛覆盖,生态文明跨岛建设的发展态势,“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的东南一隅,进一步崛起为重要的发展极。

高瞻远瞩 令人仰止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来厦调研。同年6月14日,习近平在调研后的省市领导座谈会上提出,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为厦门城市建设发展中十分紧迫的问题。

会议明确提出,厦门应坚持“四个结合”,加快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

一要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以厦门本岛为中心,在本岛以外的大陆沿海建设不同功能的组团,逐步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内外一体、城乡一体,共同发展进步;

二要坚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启动海湾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岛内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同时积极推动岛外开发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增长点创造发展空间;

三要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切实把厦门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按照“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分布城市人口和生产力,切实加快岛外工业区和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要坚持把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发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优势,构筑城市宏观绿化大框架,努力创建“国际花园城市”。

历史不会忘记这个时刻。回首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这一构想,其高瞻远瞩令人仰止。

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朱奖怀记得,当时,厦门主要的经济、商业和工业全都局限在岛内,岛内的发展基本饱和,岛外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厦门市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02年,厦门的GDP仅648.33亿元,城市建成区仅94平方公里。

15年过去,厦门城市建成区拓展到335平方公里,增长3.6倍,其中,岛外由30平方公里拓展到225平方公里,占全市增量的81%。岛外的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均初步形成了集聚态势,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5年来,岛外累计完成投资5647.3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68%。

厦门“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一岛”即厦门本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串联漳州开发区、漳州角美、漳州龙海、厦门海沧、厦门集美、厦门同安、厦门翔安、金门、泉州南安等区域;“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

挥毫泼墨 高歌猛进

跨岛战略的实施是个快马加鞭的过程。

2003年5月22日,厦门行政区从7个改为6个。时任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的黄高裳评价说,调整行政区划是为适应海湾型城市总体建设的需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

同年7月15日,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框架标志性工程海湾大道集美段动工。同年12月26日,厦门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调整,规划范围由560平方公里扩至1565平方公里。

2005年6月22日,厦门火炬高新区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新辟了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和信息光电园等园区;2005年7月18日,厦门市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上明确,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载体建设,重点推进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二期、同安工业集中区、海沧泊位等重点区域和项目的开发建设;2006年7月22日,厦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首期工程开工,清淤吹填、道路建设、跨海大桥三大工程同步启动。

2010年,厦门“四大新城”的接连开工把跨岛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同年1月9日,集美新城百亿工程项目下达开工令,同年2月25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暨集美新城奠基仪式在杏林湾畔举行;相隔一个月,海沧湾奠基暨启动项目开工仪式举行;同年4月29日,翔安新城奠基,十大配套项目同时启动;同年6月20日,第二届海峡论坛传出消息,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两天后,环东海域同安滨海新城奠基,十大启动项目全面开工。

一连串大手笔把厦门的跨岛发展战略推向纵深。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厦考察时再为厦门跨岛发展鼓劲,他指示,厦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6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厦门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今后5年,厦门将加快推进跨岛发展,岛外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开发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完善集美新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尽快形成新的发展极。


世纪凯歌 提前奏响

15年过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厦门制定的跨岛发展战略硕果累累。

岛内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跨岛发展进程的主要标志。“厦门的建设速度比规划提早了10年。”厦门规划专家林荫新说。

目前,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相继通车,形成“四桥一隧”30车道快速进出岛通道,厦成、厦安高速等进一步拓宽了厦门交通网,轨道交通、翔安新机场、“两环八射”城市快速路系统、海沧新港区等建设加快,规划的5条贯通岛内外的地铁线路中,1号线已建成试通车,2—4号线建设正全面铺开。

厦门把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跨岛发展格局。

来自厦门市政府的报告显示,2012年,厦门的产业结构是0.9∶48.8∶50.3,2016年,已经调整优化到0.6∶41.2∶58.2。

工业产业向岛外布局,形成了火炬翔安产业区、海沧生物医药港、集美软件园三期、环东海域浪漫休闲产业带等园区载体,联芯、天马微电子、电气硝子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岛外。

现代产业集群初显雏形,建成了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信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5条产业链产值均突破千亿元,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25家,超全省半数。

平台载体初具规模。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基本建成,包括岛外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两个现代服务业基地和软件园三期等产业基地建设。

岛外服务业也得以发展。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泰地海西中心建成投用,方特梦幻王国和灵玲国际马戏城分别入驻同安和集美。

现代农业魅力四射。特色农业产业和高科技种苗业加快发展,4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近65万农户就业,实现产值534亿元。拥有国家级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家、中国最美乡村5个,年接待游客470万人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的指示,厦门走的是一条内涵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厦门跨岛发展的凯歌提前奏响,后续高潮令人期待。


 

反响

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福建日报长篇通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发展篇》8月23日刊发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如何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战略精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来自福建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立足工作实际和本职岗位,纷纷献言。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福州改革开放的窗口——马尾调研和指导工作,推动了马尾大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发展战略中,马尾是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马尾提出的“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的要求,始终激励和鞭策着马尾每一位干部。在多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谋划的战略精髓,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马尾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新福州、新福建贡献力量。

——福州市马尾区委、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赵学峰

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的重视,让我们深受鼓舞。近年来,福州科技工作成绩斐然,福州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成为国家首批28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今年初,福州市出台了“创新发展十项政策”49条措施,包括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双创七条”,进一步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推动全市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和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完善了创业投融资环境,提升了创新创业的服务水平。今后,我们将以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为抓手,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科技与金融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福州市科技局局长任义文

坚持绿色发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我省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典范。他“五次调研、四次批示”,推动长汀县从“火焰山”蝶变为“花果山”,让老区人民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基层党员,我十分感动。我们南坑村老百姓也告别了“种田填饱肚,打柴割草换油盐,养只家猪等过年”的穷日子,实现了初步小康。今后,南坑村将进一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特色种养等产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

推进旧城改造,补民生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倾力推动苍霞社区等一批棚屋区改造,大力改善百姓居住条件,让我们看了很暖心。苍霞新城是福州市第一批启动的棚屋区改造项目。2012年,苍霞新城又启动了老旧小区整治。2016年底,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为契机,下杭路至隆平路(苍霞周边)又启动了新一轮景观综合整治,今年5月完成改造,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作为社区干部,我们将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新城社区党委书记梁赟

福鼎赤溪村:扶贫第一村,致富再奋进

即时 | 2017-09-02 08:53

回放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扶贫篇(摘要)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的这些话,八闽百姓感同身受:

在宁德,他将脱贫作为工作主线,致力于摆脱贫困;

在福州,他奋力推动本区域脱贫致富工作,着力开展山海协作,结对帮扶贫困地区;

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紧抓扶贫不松手,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全省农村工作;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筑起“闽宁一家亲”的坚固基石;

到了中央以后,他依然挂念福建扶贫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回望来时路。翻阅《摆脱贫困》一书,随处可见习近平对摆脱贫困路径的论述。

扶贫先要扶志。习近平在宁德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他强调,人穷不能志短,更要振奋精神往前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

扶贫也要找准路子。“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因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推动了多项找准穷根、着眼长远的创新举措落地:

全面推进“造福工程”,挪穷窝、拔穷根,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1997年开始,根据习近平的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把“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列入“造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福建最特殊最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向规模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新一轮创业,促进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入,打下奔小康经济基础。

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倡导并组织山海协作。建立山海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亲自出任会议召集人;推动省委出台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两个《决定》,促进山海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省直单位定点扶持贫困乡镇,下派挂钩帮扶工作队,立足部门、行业优势,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搞好资源开发,发挥“外力”作用,构筑起大扶贫格局。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时间,无论在什么岗位,“摆脱贫困”“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选择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这份“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情怀,让八闽儿女感念至今。


影像

在省级扶贫县古田县杉洋村,村里的孩子们在建好的休闲引月广场内嬉戏。杉洋村被选为古田县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启动了引月广场、人行道、农贸市场和防洪堤等建设项目,总投资1300多万元。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实践

一个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因脱贫成功而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村,在摆脱贫困之后,积蓄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从“中国扶贫第一村”迈向“中国自强第一村”

福鼎赤溪:脱贫之后再奋进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郑璜 吴美章 通讯员 蔡雪玲

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民深情寄语:

“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从就地扶贫到造福工程、搬迁扶贫,再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赤溪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总书记的激励,是对我们的充分肯定,更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站在新起点,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对赤溪村未来充满信心,“一年半过去了,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取得新的进展。”

挪穷窝——搬进小康村

初秋的赤溪水碧山青,鸟鸣声声,处处生机勃勃。徜徉在中心村,只见水泥村道宽阔整洁,村民的楼房鳞次栉比,主村道——长安新街上的特产店、农家乐、民宿一家挨着一家……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村民住的还是简易茅草房,吃的是“地瓜苦菜是主粮,一碗盐水做成汤”。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大刀阔斧、大胆创新的手段。既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那么就整村搬迁。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赤溪村一步一个脚印,挪穷窝,拔穷根,甩掉贫困的帽子。

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更是让赤溪村的干部和村民铆足了劲。2016年,成为赤溪村最繁忙的一年,一共有四五十个项目在建,涵盖了旅游集散中心、夜景灯光工程、自来水厂改扩建等。

走进今年8月初才投入使用的村文化中心,村民们读报的读报,下棋的下棋,很是热闹。

正在闲坐的李先如老人说:“过去住在山上,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玩?这几年生活好了,大家就想有个娱乐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好,我天天都来。”

开山门——通往“金银山”

挪了穷窝,如何致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路,仍是制约赤溪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

2002年,连接太姥山和赤溪村的蒋太公路修通。游客游完太姥山的奇峰,可以到赤溪体验秀水。

2015年,宁德市拍板,从沈海高速公路霞浦段杨家溪出口直接修一条通往赤溪的公路,把太姥山、九鲤溪及其下游的杨家溪三大景区连成一体。现在,赤溪村有3条公路直达太姥山、磻溪集镇和高速公路。

如今,赤溪村拥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金字招牌,有3家旅游公司。去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向前看——奏响“变奏曲”

赤溪村富了,赤溪村出名了。

村干部仍保持着清醒头脑。脱贫之后,该怎么继续前进?

寻找新路径,奏响“变奏曲”,村党总支是主心骨,村干部是“领头羊”。

村主任吴贻国牵头带动5位村民合伙注册了乡源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进行林下养鸡和菌菇、中草药种植。

看到村干部带头干,村民的创业热情更火热。

去年至今,村里新注册的合作社就有6家。更让人欣喜的是,不少村民回乡谋求发展。90后杜赢成为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成立经营的赤溪茶业有限公司已经有100多亩茶叶基地。

杜赢说:“‘中国扶贫第一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那是祖辈、父辈的起点。我们的梦想是,未来的赤溪成为‘中国自强第一村’。”

福鼎市管阳镇广化村贫困户汪承连(左)收到挂钩干部送来的茶叶萎凋机,激动不已。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在光泽县腾农菌业公司车间,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在包装海鲜菇。该县信用联社通过“扶贫再贷款+企业+贫困户”模式,助力贫困户就业。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反响

科技让黄花梨更“甜”

“建宁县是革命老区县,又是山区农业县。这些年来,我们就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立足当地农业特色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兴梨’工程,逐渐把黄花梨产业做大做强做‘甜’。”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现在,老区人民不仅黄花梨种得好,还实现了深加工。

去年,当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出黄花梨果醋饮料、茶味饮料、黄花梨果酒、黄花梨果肉饮料等新产品,附加值翻了几倍,企业和果农都得到实惠。

科技带来好效益,“中国黄花梨之乡”越叫越响。如今,建宁黄花梨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红土地有了特色游

初秋时节,走进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茶园飘香,绿竹滴翠,一座座黄墙黑瓦房掩映在绿色中,一幅乡村美景图跃然眼前。不少游客前来瞻仰革命旧址,缅怀先烈,感受茶园风光。

霍童镇党委书记钟宜平说:“这里是宁德县苏维埃政府诞生地和宁德县委重新组建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闽东革命壮丽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坑头人民利用生态环境、红色旅游资源,走“旅游+茶产业”模式,打造了一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茶园观光为特色的红色之旅。

种好白茶富民一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多次强调,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好自己的发展路子。30年来,我就是这样做的。”全国劳动模范、政和县闽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步瑞说,从1987年开始种白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他的茶企业已经是县里的农业龙头企业。

1991年,张步瑞兴办了政和县第一家私营茶厂,还通过“企业+农户+基地”方式,建立了660亩优质白茶示范基地。到2001年,产茶40万公斤。

“作为本地企业家,光自己富不算什么,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富。”最近十多年来,张步瑞向茶农收购茶青,尽量保持价格的稳定;还优先聘用11户贫困户到茶叶基地打工。同时不断把茶叶做精,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去年产茶10万公斤,产量只有2001年的1/4,价格却涨了5倍。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东平镇的富民产业,目前全镇60%以上的人从事茶业生产,建立大小茶厂100多家。

风沙地变身园林村

上世纪90年代,平潭中楼乡大坪村是一个海岛贫困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获得“省级园林绿化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过去环境差,一刮风,农田都被沙子掩埋了,走路睁不开眼。”村党支部书记曾华艳说,没有好生态,连地都种不了,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1996年,大坪村成为省里的挂钩帮扶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坪村申请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两次对土地进行改造,特别是建设木麻黄防护林后,村里形成了“林成网、水成渠、田成方、路相连”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全村大规模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打造“菜篮子”基地,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搞运输,到全国各地承包建设隧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3年全村脱了贫。村里建起公园、健身广场、儿童乐园、文化中心等,被评为“省级园林绿化村”。

宜居宜业滨海新村

从窝在又矮又黑的三间茅草房,到住上160平方米、二层楼的钢筋水泥结构房,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村民钟伏德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1998年来临之际,宁德地区“茅草房改造搬迁”全部完成。钟伏德从山上的胡家山自然村搬到东山主村。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介绍说,当时搬来茅草房户有22户。从2006年开始,又结合“造福工程”,将地处偏僻的二坑、三坪等自然村的155户村民,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

村民搬下山,还要让他们有钱赚、能稳住。东山村毗邻三沙湾。这些年来,村里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紫菜养殖。对从深山搬下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目前,全村80多户村民养殖紫菜,面积2000多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全村创办紫菜加工厂14家,年产值8000多万元。村里还推荐200多名村民到邻近的工业园区企业上班。

去年,东山村农民人均收入约1.2万元,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一个宜居宜业的滨海特色新农村雏形初现。

数字福建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福建样板

即时 | 2017-09-02 08:45

回放

勇立潮头,建设“数字福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信息化篇(摘要)

在世纪之交,全球信息化浪潮涌动。

习近平对此高度关注,意识敏锐。2000年,在福建省省长任上,他着眼未来,着眼于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增创福建发展新优势,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并亲自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注重顶层设计与系统工程相结合的理念,是17年“数字福建”建设一直遵循的模式,为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导和示范。

习近平要求,在实现“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中,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这一理念,成为此后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指引。

他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审议通过对“数字福建”建设影响深远的“131”计划,即一个规划(“数字福建”“十五”建设规划)、三个工程(福建省公用信息平台、福建政务信息网络工程、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和一项政策(福建省信息共享政策)。

此后,“数字福建”顶层设计步步为营,有序推进,逐步完善。

对“数字福建”建设的具体项目,习近平通过调研、部署、协调,亲力亲为,悉心指导,“数字福建”建设在科学的轨道上迅速推进。

习近平强调,以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抓好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和利用。从基础入手、突破重点,“数字福建”建设初始组织实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在政务运行、民生改善、企业信息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

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是习近平当年提出的要求,是“数字福建”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察看福州市鼓楼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时,习近平要求他们不搞花架子、不作秀,要扎扎实实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提供信息化服务。

17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当年确定的目标和方向,紧紧围绕“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和全省“一盘棋”的建设思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数字福建”建设这项信息化世纪工程,基本建立起具有福建特色的集约化、低成本、可共享和可持续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模式,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影像

厦门美亚柏科大数据实验室全景图 廖丽萍 摄

实践

打造数字经济的福建样板

在位于福州滨海新城的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上图,周明太 摄),大数据产业大幕开启。

作为“数字福建”建设重要承载平台,产业园将集聚发展千亿级的信息化高端产业,打造福建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对接项目196项,落地82项,入驻企业116家。

集聚发展,催生数据工厂

长乐东湖之畔,去年落成的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政务云、商务云两幢大楼并列而立。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如何加快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大数据产业大发展?

2013年5月,省政府专题会议确定数字福建产业园选址福州滨海新城,以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作为入驻启动项目,重点打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等六大重点产业。

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加快发展的十条措施,并将省直部门数据中心向产业园整合迁移。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一期项目(政务云),由省经济信息中心投建,目前已完成143个省直部门600多项业务整合迁移。

商务云项目,由省电子信息集团投资13.3亿元建设。这一全国唯一的三网骨干直联中立机房,可容纳4500多个高容量机柜、近10万台服务器,首批1062个机柜已投产。“这是数字福建产业园的心脏、滨海新城的创新引擎、支持大数据发展的数据工厂。”省电子信息集团总经理钟军说。

依托商务云,国家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应用试点陆续入驻;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实现与省通管局、三大运营商传输线路互联互通,吸引了360、华为、新大陆、世纪互联等众多IDC互联网客户。即将投用的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二期,首期规划3000万亿次计算能力,预留的中心机房可支持1万万亿次计算能力。福建省大数据交易中心、福建省海峡虚拟现实和影像资源交易中心也即将挂牌。


龙头引领,打造创新引擎

产业园研发大楼,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尚未挂牌,但已招募145人的年轻团队,办公场所从一间扩大到整整一层。

“我们已申请用地200多亩建研发大楼群,正在招商引智,将中国联通和合作伙伴,以及我国首个大数据流通与交易国家工程实验室力量引入福州。”研究院筹备处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中国联通与新大陆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公民、物联网、数字家庭、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合作。

按照省政府“一数据一平台、一平台一公司、一公司一模式、一模式一龙头”的要求,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大力引进培育产业龙头,吸引国家部委、央企、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知名IT企业等,打造一批行业性大数据云平台,吸引大数据产业链各业务环节龙头企业入园,催生一批细分领域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位列中国大数据产业第一方阵的浪潮集团,投资20亿元在此建立浪潮(东南)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及智慧城市产业创新发展。

浪潮集团福建公司董事长兼CEO孙庆弟说:“我们将依托福大、厦大等本地软件人才聚集地,与台湾人才整合,把福州作为拓展东南亚和国际业务的桥头堡。”

大数据招商,迎来一个个重量级伙伴。省电子信息集团发挥行业龙头作用,携星云大数据、数字福建云计算、乐为、星元次方大数据等15家企业挂牌入驻,总投资逾30亿元。

产业升级,释放发展红利

近日,独居长乐的郑老伯在公园健身时,突然心脏不适。他按下手腕上可穿戴心电医疗设备的SOS键。2分钟后,家庭医生和护士带着急救设备赶到现场紧急施救。10多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在前往长乐市医院的同时,老人的心电、血压、血糖等数据同时传输到医院,赢得了抢救时间。

该款设备的开发商无创心电基于大数据应用,针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人群,自主开发可穿戴医疗设备,可自动采集心电、血压、血糖等数据与中心对接,并连接家庭医生和医院,实时监测。

去年10月,福州市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首批4个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城市之一,11月项目落户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目前,已实现37家医院数据互联互通,汇聚了近600万人、超过150亿条的健康医疗数据,吸引了无创心电、国信优易等35家医疗大数据企业入驻。

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试点工程(福州)承建方。中电数据首席数据官甄浩表示:“我们将在此建设泛珠三角最大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实现促进医改、提升百姓获得感、增强地方发展新动能的目标。”


反响

编者按:8月28日,本报刊发长篇通讯《勇立潮头,建设“数字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信息化篇》,在全省各地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业界人士纷纷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推动福建信息化建设不断攀登新高峰的故事,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遵循总书记当年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抢抓机遇,助推“数字福建”建设,在“数字中国”建设中走前头。

站上发展的制高点

“福建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信息化建设思想和理念的先行省份,作为全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和‘数字福建’建设重要承载基地的EC产业园,就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结晶。”位于安溪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EC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陈清芳说,“我们结合政务、民生、产业等三大应用体系,发展数据创新产业,力争三年内投建2万个以上机柜,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数据中心。”

EC数据中心是华东南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功能最全的数据中心。目前,数据中心投用机柜5000个以上,已有50余家单位入驻;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可为5000个创业人才提供拎包入驻服务。

产业高地乘势腾飞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软件园管理处处长倪杰说,作为“数字福建”建设的平台载体之一,厦门软件园抓住了发展机遇,培育、汇聚了许多优秀企业,他们的产品服务于经济和民生的信息化应用。去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厦门市第五条千亿产业链。

在咪咕动漫副总经理向黎生看来,围绕“数字福建”建设,厦门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集聚起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中国移动在动漫领域的唯一运营实体,咪咕动漫目前已拥有合作伙伴超1300家,上线正版的动漫作品37万集。

发挥优势抢占先机

“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作为‘数字福建’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步骤,享有‘数字福建’积累下来的优势资源。”网龙公司执行董事郑辉说,“作为互联网龙头企业,网龙被赋予建设福建VR产业基地的重任,并依托福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纽带优势,致力整合全球资源构建VR生态圈,积极抢占VR发展先机,打造产业标杆。”

目前,网龙搭建的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VR相关资讯获取渠道。

让“数字福建”利民惠民

省电子信息集团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是省级政务信息外包服务主要提供商、省级政务信息开放开发特许经营主体、三维对接项目主要平台。

集团总经理钟军说,随着“数字福建”向应用、政务服务转型,福建成为第一个在省一级层面推动政府数据集中存储、汇聚整合、开放开发的省份。集团紧抓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省信息服务产业布局,按照“数字福建”战略布局要求,通过大数据汇聚、整合、开放、开发,助力政府管理向政务服务利民惠民转变。

三坊七巷:守望闽都文脉与乡愁

即时 | 2017-09-02 08:36

回放

引领时代,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文化篇(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点燃的文化星火,至今仍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

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当时经济比较落后、闽东人不够自信的状况,习近平领导推出了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倡导弘扬“闽东之光”,激发了闽东人民蓬勃奋进的动力。

《山海的交响》突出了“四个风”的主旨——通过优美而有特色的歌曲演唱,反映闽东的山海风光、建设风貌和风土人情,尤其要突出反映闽东人的风格,彰显了“五个交响”的立意——山与海的交响,山海风光与闽东精神的交响,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响,力与美的交响,艺术家与人民心灵的交响。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各艺术门类不仅要注重数量,也要讲究质量,“争取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撑。为此,他亲自与彼时福州市新崛起的作家池敬嘉等人畅谈3个多小时,党报(《福州晚报》)头版头条加以报道,轰动一时。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重视舆论阵地、文化传播载体建设,亲自推动停刊20年的《闽东报》复刊,关心、支持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思想工作,为讲述“福建故事”搭好平台。

在宁德,习近平还创设了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新闻“两会”制度:新闻“月谈会”每月召开,新闻“通气会”每季度开一次。这个相当于现在的新闻发布会的制度安排,大大推进了新闻宣传工作。

在福州、省里工作期间,习近平重视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在关心、支持《福州晚报》《福建日报》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为党报事业发展排忧解难。

习近平关心文艺团体生存发展,从软硬件、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文化繁荣“保驾护航”,推动了闽剧振兴,福州及福建戏曲、歌舞、书画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由此,留下了“半边楼”“桂芳桥”“福州班”等佳话。

习近平极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推动了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认识,如今读来仍感觉到振聋发聩,引人共鸣。


影像

外国游客在福州西湖公园内翩翩起舞。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福建神画时代数码动画有限公司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下游合作厂商近30家。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欣赏闽剧。福建日报记者游庆辉 摄


实践

三坊七巷:守望闽都文脉与乡愁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从城市上空俯瞰福州,一片黛瓦相连的古民居建筑群,在喧嚣的市中心静静散发光芒。

坊巷悠悠,庭院深深。以南后街为中轴,西边三座坊、东边七条巷,串联起200多座古民居。古时,这片街区聚居着士人阶层的几大望族,亲密无间、诗书传家,孕育了一批近现代史上的名士,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等。

26年前,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下,一场抢救林觉民故居的紧急行动,让三坊七巷保住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如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等荣誉加身的三坊七巷,其文化之魂正以愈加鲜活的形式,感染并启发着本土居民与海内外的宾客……

薪火相传 建章立制给力长效保护

经历晚清时期的鼎盛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三坊七巷开始逐渐衰败,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到忽视。

直到1990年,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介入,让三坊七巷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得知市文保单位林觉民故居面临被拆的命运,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议定了影响深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

“‘四个一’机制,为福州市保护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文物保护的理念在福州城市发展中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说。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领三坊七巷保护。《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等规章规划,多次修订、完善、提升,制度化保护文化遗产。

“十几年来,三坊七巷保护规划的理念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加大,从普通的文物保护规划提升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三坊七巷管委会)主任杨勇说。

延续“四个一”保护机制,加大保护力度。2015年11月20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作为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这一机构的设置在全国也属少有,而且,人员属于公务员编制,体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高度重视。”杨勇说。

保护修复 “中国历史街区的典范”

坐落于郎官巷的二梅书屋始建于明代。走进东落二进院,院门上方的一幅蓝底门楣壁画,精致勾勒出僧人、古寺、树木等图案。

“在保护修复二梅书屋的壁画时,我们发现这幅门楣壁画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保存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内容高度吻合,由此我们推测,明代二梅书屋的家族成员中,很可能有人参与了郑和下西洋的队伍。”承担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修复研究部主任杨秋颖说。

正因为他们的精心考证,才让这幅壁画重现光彩,并有可能成为福州“海丝”荣光的又一见证。

2007年以来,福州市投入40多亿元,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指导思路,全面保护和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每一处文保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不单是对技术的考验,更需要对历史文化的充分考证,凝聚着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

三坊七巷古建筑宅院的壁画,代表了福州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成就,但历经时代风雨,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不多见,修复难度大。

在林聪彝故居正座一进院,南面照墙上的古代瑞兽“獬豸”彩绘栩栩如生。杨秋颖介绍,2008年修复工程开始前,墙面斑驳脱落,图案模糊难辨。他们请来了林聪彝后人回忆图案,经过十多次修改,“獬豸”最终成型。

2012年,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称号,这也是福建省文物修缮工程首次获得全国“十大”称号。

2016年1月,三坊七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亚太遗产保护奖评选委员会认为:“三坊七巷的复兴,从即将拆除重建的命运中挽救了这片城市历史街区,推动了人们对这片中国古代坊巷遗存重要价值的认同。这项历时近10年的保护工程,最终实现了社区生活的复苏,成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典范。”

创新利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如今,进入“后保护时代”的三坊七巷,正在探索一条推动闽都文化“活起来”的可行之路。

“近年来,我们通过设立空间展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三坊七巷、闽都文化活起来,影响和感染更多人。”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谦华说,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文化业态空间占比超过65%。

同时,他们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三坊七巷在旅游的功能之外,更加凸显文化体验、文明传承的价值。“萌娃集市”为孩子们提供了动手、交流的平台,青年创客在此紧密互动、对接项目、追逐梦想,一场场展览、讲座为市民奉上精神盛宴……

很多民间人士也在积极努力。在南后街7号院落,福州人郑志宇构造了一个“严复世界”:严复翰墨馆与生平馆展示着其珍贵墨宝与相关作品,“严校长的故事”文创主题商店深受年轻人青睐;严复书院开展全民阅读等社会公益活动,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严复曾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我们想打破时空的藩篱,让严复的思想活起来。”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说。

“按照历史文化街区定位,合理规划功能布局,加快街区保护修复,不断提升三坊七巷的整体品位。”福州市领导表示,将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功能配套,进一步改善周边交通状况。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跨过历史洪流、承载千年记忆的三坊七巷,曾经见证了福州文化的鼎盛,孕育了闽都儿女的文脉,而今又紧跟时代步伐,让福州愈加焕发生机、流光溢彩。


反响

让闽剧在更大舞台

讲述“福州故事”

福州闽剧院(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院长杨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力支持闽剧事业发展,从机制上为闽剧团解决待遇保障问题,为振兴闽剧、繁荣文艺打下了良好基础。1993年,福州闽剧院演员陈乃春首次摘取“梅花奖”。今年5月,福州闽剧院青年演员吴则文凭借在闽剧《兰花赋》中的精湛表演荣膺“梅花奖”。时隔24年,福州再摘“梅花”,让闽剧人倍感振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再接再厉,苦练内功,加强闽剧精品创作,发扬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剧,让闽剧在更大的舞台讲述“福州故事”,为繁荣福州文化事业多做贡献。

让“闽东之光”绽放新的光彩

宁德市文联主席叶玉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依然在耳边回响。衡量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我们将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宁德丰富而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用文艺的力量为宁德发展凝魂聚气、凝心聚力,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提供精神支撑,让“闽东之光”绽放新的光彩。

创作芗剧精品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龙海市芗剧团团长康国祥:龙海作为芗剧的主要发祥地和人才摇篮,活跃着100多个芗剧专业演出团体,每年演出2万多场,被誉为“戏窝子”。近年来,龙海市委市政府对芗剧文化“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加大扶持力度,创办全省首个县级芗剧研究所,首办芗剧表演中专班,首拍芗剧音乐MV,有力推进了龙海芗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芗剧是龙海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观点,为我们保护和传承芗剧文化更好地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龙海芗剧人把戏演好、演出彩的信心。我们将创作更多精品,拓展戏路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守护历史文化名城,

延续闽都文脉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三坊七巷管委会)主任杨勇: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极为重视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他还创新探索出“福州瓷牌”“四个一”等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保护举措,奠定了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今年,福州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强化“四个一”文物保护机制。我们将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前瞻性思想和观点,加强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的保护修复工作,为延续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护“南方周口店”,

打造文化新名片

三明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余生富:回顾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当年高瞻远瞩,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我们要不辱使命,持续不断地做好“南方周口店”——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下一步,三明将加快建设旧石器人类活动遗迹,早期人类演化历史的展示、教育、研究基地,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平台,打造既有文化遗址保护效用,又具有经济、社会带动作用的文化新名片。

厦门马塘:常砺常新,缔造富美家园

即时 | 2017-09-02 08:10

东南网9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林瑞声 余庆东) 改革开放以来,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从厦门最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发展为“厦门第一村”。马塘村的传奇,不仅仅在于生产总值、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迈入发达国家水平,更在于在这片热土上所萌发出来的一种精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如今的马塘,绿色是它最耀眼的底色:全村绿化率达68%,拥有果园180多亩,果树3000多株,几乎已无可绿化之地;富裕是它最坚实的底气:7年前已成为全省首个百亿元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90%村民拥有自己的小轿车;党建引领是它快速发展最可靠的依托:成立全省首个村企一体党委,发挥村党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探索党建引领发展的共富模式。

一路前行,一路歌。

闻名遐迩的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马塘村,在新的发展时期创造全新的基层治理模式,涌现出新的创业创新人物,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新理念 敢为人先村企共建开先河

“后山公园项目要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主要进行林相改造和山顶景观平台建设。银鹭工业园区的工业污水和马塘村的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处理后,中水要回送到马塘后山,用于园林绿化、道路清洗、景观用水,形成穿村而流的水系景观。”59岁的马塘村党委书记陈清渊刚从岛内赶回村里,就带着党员干部走上后山,调研后山项目。

陈清渊的另一个身份是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天他处理繁冗的商务,傍晚和周末他见缝插针,作为村党委的“领头雁”,主持马塘村发展的各项民生大计,后山正是马塘从2013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美丽乡村规划十大项目之一。

马塘村的包村干部、新圩镇组织委员郑彦说,2013年,马塘村党总支升格为马塘村党委,成为全省首个村企一体党委。

近年来,针对村企共建特点,马塘建立了村党委班子和党员作用发挥的两个“双向进入”机制:村党委班子成员进入银鹭集团中高层、银鹭集团中高层兼任村党委班子成员;鼓励引导企业党员进入村(企)党支部班子、村党员担任企业班(组)长等一线生产骨干。其中,公司高管中就有38名党员。

这里的百姓常说,村两委办公室永远都有人坐班,到晚上灯还是亮着的,他们及时为村民解决难题,代办各项事务。

每月的月初或月末,是马塘村党代表工作室的定期开放日,依托周边选区的党代表资源,面对面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为提案建议提供素材。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大厅、村企党群活动室、文化图书室、好厝边调解室等,2014年7月投用以来,已为村民代办事务754件。

在马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示范岗、党员联系户、党员义工队等活动,有效服务村民和企业员工;党员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等平台联系村民,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提升党员的示范作用。在大胆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后,马塘村建立起了多方联动的“大党建”格局,让党组织的血脉深深扎根群众当中。

新变化 勇于尝试引领村民共富裕

“青菜的品种选择要更多一些,夏季可以多安排一些清凉的瓜类蔬菜,确保菜谱丰富。”接受采访时,陈跃堆正在食堂忙碌着。

作为马塘村银鹭食堂的经营方,陈跃堆2014年成立了厦门饮食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村集体成立食堂,给所有的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就餐环境;企业把餐补打到食堂,把食堂承包给村民经营,还免去水、电、租金,减轻了他们的创业压力。

“现在企业有2000多个员工,外来就餐的还有几百号人,每天都非常忙碌。”陈跃堆笑着说,虽然累,但很充实,经营了几年,现在每年的收入有80多万元。

“我父亲陈建筑是上一届村干部、村两委成员,现在他上了年纪,但依然是银鹭集团的绿化科科长,承担着重任。我们马塘村的‘大家长’眼光长远,铸就了这么好的平台,才给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大把的机会啊!”陈跃堆说。

陈跃堆父子身上折射出来的,正是马塘村弘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传统。

马塘村将部分征地款转为村集体发展基金,用于投资餐饮、服务等园区配套第三产业,以店面出租、经营员工食堂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以保底分红的形式,积极利用农村发展用地建设外口公寓及集贸市场,村集体每年收入达250多万元。陈清渊说:“征地款一分都没有少,全部变成了村里的资产,村民们可以永久享受资产效益的分红。”

在马塘,有经营头脑和意愿的年轻人,村里鼓励能商则商,依托园区店面给予优惠,提倡创业;无技术专长的,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出资进行技能培训,吸纳为产业工人或勤杂工;组建建筑施工队,招入建筑企业当工人,将园区绿化、环卫委托村管理,安排无技术、无经商能力的农村妇女就业。近几年来,银鹭集团共解决了30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2010年,马塘成为全省首个百亿元村。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年纳税10多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万元,跨入富美乡村行列。

新风尚 大胆规划新村建设谱新篇

娶媳妇,盖房子,这在马塘,不是难事。

“8栋欧式风情的别墅,十几栋闽南红砖古厝风格的别墅,已经全部盖好,就等村民自行装修入住了。”村干部戴锦秀说。

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轮新村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马塘开始第二轮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新一批新建、翻建、代建的村民别墅项目,全村拆除旧房10栋7000多平方米,建设别墅23栋30套,全村村民100%住进了小别墅。

在新圩镇党委书记苏宜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马塘浮雕文化墙效果图。苏宜远说,文化墙是马塘人精神风貌的写照,新一代的马塘人,无论从家园设计、产业发展、民生推进等方面规划思路都很超前,都务求以工匠精神做到最好。

苏宜远眼中的超前,体现在马塘村很多村级的具体设施规划,比如城市共同管沟,即使在厦门岛内,市政共同管沟也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

打造百年老店,一手缔造了国内罐头食品行业龙头银鹭集团的陈氏兄弟,在带领马塘村民奔小康的路上,精品意识、超前意识令人赞叹。

马塘村村主任陈树林说,在马塘,上世纪90年代第一轮乡村建设中,马塘村上空就看不到一根电线,很多建设想在了前面。这次更是以超前的理念设计市政共同管沟,总投资844万元,总长度961米,实现全村供电、给排水、有线电视、电话等综合管网全面下地。

被誉为“厦门第一村”的马塘村,在被授予“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后,其新农村建设经验做法被农业部编入《新农村建设典范案例与分析》,成为全国首批收录的13个新农村典范之一。

2015年,新圩镇被列入首批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名单。在二次提升、规划中,政府将银鹭集团作为西部核心区,把马塘村纳入国家级城镇建设之中。马塘村,这个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正朝着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人物故事:

泥水工陈水源的奋斗史

站在翔安区新圩镇纳税大户的颁奖舞台上,建旺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翔安分公司法人代表陈水源有些恍惚,有几许感动。家乡的变迁史,就是他个人的奋斗史,他感慨地说:“是马塘成就了今天的我。”

曾经一度是泥水工人的他,初中都没有毕业,字不识几个,以当泥瓦匠为生。“那时候的马塘,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路难行、水奇缺,人称‘瘦马塘’,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会怎样。”不善言辞的陈水源回忆道。 1996年马塘村启动第一轮新村建设后,陈水源借了一笔钱,开始承包村里与盖房子、修路相关的工程。刚开始创业很艰难,但陈水源身上有一股子马塘人天生的“狠劲”。缺资金,向村里的大户先借;缺人手,什么活都自己干,妻子也帮着做;缺技术,放弃休息时间自己琢磨或向人请教,愣是把建筑领域的许多门道都弄明白了。

陈水源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红红火火搞建设的年代。2000年以后,他站稳了脚跟,专注于混凝土建筑工程领域。2003年至2006年,他迎来了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飞速期,现在的他已经是建旺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翔安分公司、晋鸿源实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法人,成长为马塘知名企业家,一跃成为新圩镇的纳税大户。

陈压水的幸福晚年生活

又是一个清朗的早晨,65岁的陈压水早早起来,在幸福院阳光明媚的大院子里转悠。“孩子们都去工作了,住在家里的大房子显得太空旷,我来这里有伴,村里的老伙计们都住在这呢,有伴说说话、下下棋,挺好!”

老陈生活的幸福院,有别于传统的老年公寓,2014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250万元。医疗室、茶艺室、老年活动室、厨房等,配备了保安、保洁员、医生等,上下楼还有电梯。

最大的不同是,幸福院由马塘村委会管理,男满65岁女满60岁,个人提出申请,村两委审批通过即可免费入住。目前,村里已有41位老人免费入住。

老陈说,每当孩子们下了班回来,或者从岛内回到家里,孙子便会过来接他回家吃饭。说是回家,从幸福院到自己的家,其实也就几百米的距离,看着孙子在前面跑,嘴里喊着“爷爷快点,再快点”,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

每个月,老陈还要到村部去一趟,除了政府补贴之外,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领取每个月300元的敬老专项养老金。每年他还能领取村里的5000元分红。老陈算了算,每年这些收入就有1.2万多元。

在马塘村,加大民生资金投入,构建起全覆盖的民生保障体系后,全村村民都可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老陈说:“村里的惠民利民政策好,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居、老有所养。”

记者手记

为马塘的拼闯点赞

采访陈清渊,他回顾的几个“马塘记忆”,细节尤其让人感动。“那时候的马塘,是典型的穷,穷到不可思议,村道窄得只能勉强开过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每家每户要照明,企业要发展生产,没有电,村里硬是凑了5000元,这在当时就是个天文数字,买了台5000瓦的发电机,就这样也只能保证在晚上7点到9点半的照明。”

“几个年轻人,冒着大雨,开着手扶拖拉机,花1000多元到五显镇买了个二手的变压器,扛回来安装在隔壁的上宅村,再从上宅村拉电线回马塘,终于让村里通上了电。”

陈清渊说,缺水,没电,交通闭塞,当时台资方过来一看,说“你们根本就不具备办厂的条件”。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塘人靠硬拼“杀”出一条发展之路。

“敢为人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定要上;爱拼才会赢,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这是陈清渊自己总结的“马塘精神”精髓所在。

当前,厦门经济特区正在全力推进“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围绕“两个百年”愿景,力争成为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作为厦门的一分子,如今的马塘村,依然续写着“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故事,为特区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老区村·新长征

即时 | 2017-09-02 09:07

我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全省84个县(市、区),有70个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全省14360个村,老区村就有8400多个。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老区建设发展,从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老区的倾斜和帮扶力度,并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扶贫方式,对老区贫困村、贫困群众进行精准扶贫,下决心不让一个老区贫困村、一位老区贫困群众掉队。省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方位支持老区建设发展。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小康进程加快,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我省革命老区特别是老区贫困村的面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省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重、时间紧,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都需要坚持和发扬长征精神。为此,本报特刊发以“老区村·新长征”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总结推广老区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成功经验,以长征精神激励全省各级各部门倾心尽力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富饶美丽。(省民政厅 省老区办)

福建各革命根据地略图(福建省老区办提供)

龙岩市

上杭县:村村推行健康扶贫保险 让老百姓不再因病致贫

因病致贫,让曾美金遇上了。过去,为了治疗她的尿毒症,家里债台高筑。不过这一切,从龙岩上杭县实施健康扶贫保险方案后,开始有了转变。

今年51岁的曾美金是上杭县百砂镇塘丰村村民,2005年患上了尿毒症。每年十几万元的治疗费用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而为了省钱,原本一周要做三次的透析,她只做了两次。

不过,从去年10月开始,曾美金又开始一周做三次透析了。近日,记者在村里见到她时,她正准备去县医院做透析,整个人精神不错,脸上也有了笑容。

她这一变化,得益于去年10月上杭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健康扶贫保险措施。“去年治疗费用总共花了12万元,自己只负担了1万多元。健康扶贫保险政策出来前,新农合等医保报销后,自己还要负担一半的费用。现在好了,负担轻了,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她说。

上杭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下辖的所有村、居都是革命老区村(居)。去年,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298户19926人,其中有2620户8102人属因病致贫,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0.7%。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当地脱贫攻坚战役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避免扶贫对象因病返贫、无法脱贫?

据介绍,去年10月,上杭县创新机制,制定健康扶贫保险实施方案,由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负责投保,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执行追溯到当年1月1日。健康扶贫保险由商业医疗保险和住院津贴保险两项组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生病住院时,除享受以前的医疗保险政策保障外,还享受健康扶贫保险,保内费用剔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民政救助后,个人承担的符合医保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按二级及以上医院90%标准报销,每人累计最高限额20万元。同时,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还享受住院津贴保险,在保险期间内入住医疗机构治疗,按二级医院30元/天、三级及以上医院50元/天的标准给付最长180天的住院津贴。

去年,该县共有2669人享受到此项优惠政策,报销金额共计716万元。全县因病返贫的1096户3337人在2016年底实现脱贫,占全县脱贫户的26%。

在推行健康扶贫保险的基础上,该县今年又出台《大病医保“三保合一”均衡化实施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实行大病医保“三保合一”(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居民医保),全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将享受和城镇职工医保商业补充保险报销比例同等的待遇,实施对象为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大病保险支付的起付标准为1.5万元,当参保人员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超过起付线的部分转入大病保险,每人每年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据测算,该县2017年将为此支付资金985万元。(李琛)

三明市

沙县白溪口村:林改红利让林农“腰包鼓起来”

三明市沙县林业资源丰富,是南方重点林业县。仅革命老区村白溪口村,就拥有林地面积19787亩。多年来,“靠山吃山”的日子,将一些村民困在山林,更让不少村民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去了。

沙县富口镇白溪口村党支部书记杨孙忠介绍,2004年,沙县启动林权制度改革,白溪口村将村集体经营的1.6万亩山场分林到户。

2014年底,沙县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名单,承担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任务。在这期间,当地不断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推进林业资源与金融、社会资本“联姻”,推动林业资本化运作。在这次林权改革中,当地成立了白溪口林业专业合作社。全村除自留山、生态公益林外的所有林地委托合作社经营,收益按村集体30%、全体村民70%的比例分红。

林权改革,激活了农村新经济组织的活力,涌现出了“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金楠种植专业合作社、沁园家庭林场、新林种苗花卉公司等一批新型林业经济组织。持续释放的林改红利让林农的“腰包鼓起来”。去年,白溪口林农人均年纯收入1.36万元,较5年前提高73%。与此同时,白溪口村的村集体收入,也从过去的“空壳”变得丰实。利用集体经济收入,白溪口村的12个自然村如今村村通水泥路、安装路灯。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肖和勇 刘静云)

宁德市

蕉城区方家山村:高校“智囊”托底“荒家山”换新颜

方家山是宁德市蕉城区下辖的行政村,2014年被确定为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挂钩帮扶与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单位均为福州大学。就在这一年的7月,福州大学学生处的罗维铨被派驻方家山村当驻村第一书记。

要打赢方家山的这场脱贫攻坚战,罗维铨认为首先必须帮全村人找回发展家乡的信心和决心。经过一遍遍的探讨、斟酌,方家山人表决通过了《方家山村三年发展规划》。2014年10月,带着三年发展规划,罗维铨向“娘家”福州大学汇报,校党委领导立即部署有关部门配套推进,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水土和当地人生产生活需求,联合设计出基础建设规划图、施工图以及产业发展规划蓝图。

2015年初,在多方推动下,方家山展旗峰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村委会首期投入20万元,由福州大学全额资助,占比51%,其他村民以现金入股占比49%,发展有机生态农业。

为把展旗峰农业公司扶上马、送一程,在相关部门牵头下,福大的几位科研“大腕”与方家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导杨黄浩教授带领专家团队来到方家山,重点帮助规划建设200亩有机天山绿茶基地、800亩有机山茶油产业基地,并试验种植50亩高山有机水稻。福大化学学院邱彬教授将其领衔的三叶青研究中心产业基地落在了方家山。

2015年6月,展旗峰农业公司在福州海峡两岸产品交易会上推出“方家山老树油茶众筹”项目,成功筹措资金45万元,顺利完成众筹目标。当年10月30日展旗农业公司在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通过合理开发丰富的山地资源,提高山地的综合效益,“荒家山”变了新模样。2015年底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8万多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去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当初的“荒家山”变成了“金银山”。(李琛)


南平市

邵武市龙斗村:拓宽致富增收路 富民强村奔小康

从邵武市区出发,沿国道316线走15公里就到老区村水北镇龙斗村。清晨的雾气渐次散开,富屯溪静静地流淌,溪畔3000多亩沙洲地仍是一片青翠。

在这片富硒的沃土当中,有李垂永精耕细作的10来亩农田。“龙斗萝卜”入冬后陆续上市,而一些晚植的萝卜苗刚从防冻地膜里崭露头角。“我们这的萝卜收获期,要持续到来年4月份。”李垂永说,时下当地萝卜收购价约为0.5元/斤,算起来一亩地毛收入约是3000元。单靠着种蔬菜,李垂永的腰包鼓起来,他盖了新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和李垂永一样,越来越多村民富起来。水北镇副镇长、龙斗村党支部书记林美平说,经过多年开发整合,当地已形成园林苗木、有机大米、富硒蔬菜、果园采摘等“七彩产业”,为农民致富增收拓宽了渠道。

与此同时,龙斗村党支部还探索建立林业经营分成、资源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盘活三种模式;云灵山休闲旅游项目落户龙斗村后,在2013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这一“金字招牌”每年吸引游客达13万人次以上。去年,龙斗村的村集体收入达146万元。而这一年,这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6418元,比邵武市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6.3%。 (肖和勇)

漳州市

平和县钟腾村:精准扶贫找准路子 老区村焕发新活力

规整的道路,整洁的屋舍,显眼的景点指路牌……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平和县钟腾村,处处透露出一股清爽之气。钟腾村,1949年前原名“铜陵乡”,后为纪念在此牺牲的烈士遂改为现名。村里仍保留有“老红军调解室”等红色遗迹。

7年前,钟腾村仍是一座贫穷的小山村,人均年收入仅为5000元左右。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榜眼府和三座土楼破烂不堪,溪里布满垃圾和烂柚子,两岸充斥上百间杂乱无章的旱厕、猪圈和废弃的旧房子。

变化来自于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工作的推动。近年来,福建省增加旅游扶贫资金、组织扶贫村旅游产业培训、加大旅游扶贫村市场促销、培育旅游扶贫创客基地等措施,着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

作为革命老区重点村的钟腾村抓住这一契机,在各级政府的重点帮扶下,开展了“家园整洁”行动,并对软硬件做了改善、提升。例如,完成村道硬化7.3公里,整治省道交界沿途2公里范围的道路,并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打造榜眼府及周边三座土楼连接地带精品工程,筹资30万元修建了一座农民休闲公园。

通过拆、整、改、修、建,原本淹没在“脏、乱、差”环境中的小山村焕然一新,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绿色长廊在这里延展开去,逐步形成集“历史文物鉴赏、民间朝圣许愿、土楼风情观光、红色旅游瞻仰、特色生态观赏、柚乡农家乐体验”多种特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012年6月,钟腾村被福建省环保厅授予“第五批省级生态村”称号;同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授予“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称号。2015年,入选福建省21家最美休闲乡村,并成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

目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已经破万。80%的村民建了新房,预计到明年,全村将有95%的村民住进新房子。(刘默涵)

泉州市

晋江市苏垵村:从“敬”到“养”普惠全村60岁以上老人

九十九溪梅溪河畔有一个小村庄,说它是小村庄,却处处洋溢着城市的气息:高大的楼房、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公园、客来客往的商店……它就是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

2010年,村子被晋江市确定为第三轮“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是当务之急。考虑到村子所在的磁灶镇是著名的建材生产、销售基地,结合这个有利条件,村里把企业的经营总方向定位于建材行业的下游相关,着重在建材销售、包装等方面下功夫。现在,村里有建材、石化、纸箱包装等10来家企业,超市、餐馆10多家,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22000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就相应提高了。养老质量是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村现有700户30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20个,我们发动村民捐资,2011年募资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敬老院,把村里困难老人、行动不便的10多个老人安置进来,还为村里60多个老人免费提供午餐。”苏垵村党支部书记陈树森说,现在村民收入高了、日子好过了,村民主动捐资,今年又启动了新养老院的建设,一期投入600万元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年底可以投用,到时候可以容纳100名老人居住、生活;二三期也在规划中,到2020年,新的养老院将完成2000万元投资,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届时村里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住进去。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村里新的养老院建成后,全村的老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住,把以前的敬老变成养老,普惠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陈树森说。(李琛)


莆田市

涵江区车口村:干部群众共建“幸福家园”

距莆田市区70公里的涵江区大洋乡车口村,一进村,一眼便望见整整齐齐排列在山脚下的一栋栋崭新楼房。谁曾想到,几年前这个村还是扶贫开发村。

车口村是莆田最偏远的村子之一,上个世纪40年代,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的兵工厂就建在村里的贵峰岩。村里拥有千亩优质稻基地、莴苣种植基地、优质稻新品种示范基地。还有游击队兵工厂、明代巡检司遗址、观音亭、贵峰岩等红色、历史、宗教文化和旅游资源。去年,车口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2012年7月,莆田市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以土地整治、旧村复垦为切入点打造“幸福家园”新农村。2013年车口村被列为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随即,乡里提出该村要以“建设绿色观光、生态休闲体验的幸福宜居家园”为发展目标。通过大力整治人居环境,老区村变成了“别墅村”。

在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的同时,村里还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建设闽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了芥菜莴苣晒场、原料仓库、藏库,稻米初加工车间、成品大米仓库、工具间及产品展示区等;建成农产品展示厅120平方米、加工厅120平方米、销售厅120平方米等多功能农产品展销场所。

村主任范金华说:“‘幸福家园’是村里736人的共同家园,不能让一户一人落下。我们村的贫困户今年将全部摆脱贫困,小康路上全村村民一起走。”(李琛)

福州市

连江县贵安村:福州市温泉小镇点燃发展新引擎

连江县贵安村在福州市北部。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这里组织开展一系列抗敌斗争。从贵安大桥进村,5分钟的车程就有三处温泉度假村。泡汤的游客纷至沓来,在村里的古道旁,张景可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当地特色美食和四季采摘园吸引众多游客。

随着福州西绕城高速贵新隧道通车,从福州新店至贵安只需10来分钟。交通更加便捷,温泉旅游更是“炙手可热”。5年前,张景可看到游客越来越多,觉得农家乐应该是可以做的项目,就回来创业。如今,张家的农家乐在当地小有名气,年收入为200万元左右。

贵安村党总支书记龚兴胜说,温泉旅游产业所释放的“红利”,伴随着当地路网发展,前景可期。这些年,温泉旅游产业的开发,给这座温泉小镇带来持久活力和超强人气。温泉旅游推动当地产业转型,第二、三产业兴起。目前,贵安村开张多家宾馆、民宿、农家乐,另有大小餐饮店近20家。多年温泉旅游开发,还给当地500多名村民带来就业。贵安村在此间还集体投资建设汤山温泉,多年经营收益良好,年纯收入达150万元左右。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龚兴胜介绍,这些年,当地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还为一些自然村居民安装净水设备,给村民提供安全的饮水;贵安村还新建了安置房“贵瑾楼”,解决当地一批村民的住房问题。

贵安当地许多村民相信,这个革命老区村的未来,将有更多好故事发生。(肖和勇)

上一页 1 ... 4 5 6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