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对经过公示的提名作品进行认真评审,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7个奖项的获奖作品,福建诗人汤养宗的《去人间》获诗歌奖,闽籍作家黄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获文学理论评论奖。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APP-新福建记者 树红霞) 出生在闽西红土地的黄发有,独辟蹊径、不拘一格,将研究重点从当代作家作品研究逐渐转向少有学者关注的文学传媒研究,以《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摘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他说,“闽派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界无法忽视的力量,“闽派批评”大有可为——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闽籍作家黄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获文学理论评论奖。这是继曾镇南、陈晓明、南帆、张炯之后,闽派批评家第五次荣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作为“闽派批评”的生力军,黄发有不无感慨地说:“‘闽派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界无法忽视的力量,‘闽派批评’大有可为。相信会有更多的闽派批评家获得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祝愿‘闽派批评’欣欣向荣。” “闽派批评”是文学批评界的重要力量 和大多数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不一样,黄发有算是半路出家。他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现已并入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以引进人才方式到山东大学任教。 “从经济学转向文学,我的初衷是为了从事文学创作。但文学创作不算学术成果,我的师长反复劝说我先把创作梦放一放,把学问先做好再说。”黄发有告诉记者。 黄发有原来打算以客家人的命运为题材,专注于小说创作,也曾写过不少草稿,发过几篇短小说。后来,为了不耽误学术研究,只好忍痛割爱,业余抽空写一些散文,平衡自己的内心。 “我出过两本散文集《客家漫步》、《客家原乡》,其中《客家漫步》获省级文学奖项——齐鲁文学奖散文奖。最近几年因为工作繁忙,散文写得越来越少,有一本关于藏书票和书店的散文集写了一半,暂时搁置一边。”谈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学梦,黄发有动情地说,他的文学梦与文学道路,都跟故乡的影响密切相关,离不开厚重的八闽文化滋养。 事实上,不论是朱熹、李贽、严复等著名的闽籍思想家,还是严羽、魏庆之、刘克庄等文化批评学者,抑或辜鸿铭、林纾、林语堂等文化大师,都为独树一帜的“闽派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想资源。得益于此,黄发有成为继曾镇南、陈晓明、南帆、张炯之后,闽派批评家第五次荣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福建学术界有许多关心我的师长和朋友,我的成长得到他们很多的帮助。近几年,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三届‘闽派批评’高层论坛,我参加了前两届,受益匪浅。第三届因时间冲突,很遗憾没能参加。”黄发有说,他的《文学与媒体》一书被收入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闽籍学者文丛”,《跨媒体风尚》一书被收入海峡文艺出版社“闽派批评新锐丛书”,非常感谢来自福建老家的大力支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重视那些被学者所忽略的重要问题 以前的文学研究大都以作家作品为研究中心,忽略文学的传播接受,忽略读者的作用。博士毕业后,为了寻找自己的学术立足点,黄发有越来越重视那些被本学科学者所忽略的重要问题。 在改写和修订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如果忽略了20世纪90年代媒体对文学的改塑以及各种力量对媒体的强势渗透,很多问题是谈不透的,因此他增加了对这方面问题的专题讨论,针对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文化、媒体趣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考察文学环境与文学生产的互动模式。 后来,他逐渐深入地研究文学传媒,将研究重点从当代作家作品研究逐渐转向文学传媒研究,也算是水到渠成。“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文学与媒体》、《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跨媒体风尚》等著作,都是沿着这一思路不断扩展和深化的结晶。”黄发有说,而《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一书,确实是用力最深的一本著作。 在获奖作品《中国当代传媒研究》后记中,黄发有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本书的写作,从搜集资料、写出初稿到反复补充与修订,前后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似乎只是转眼之间,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博士成为一个两鬓星霜的中年人,想到这些,内心真是特别感慨!” 为了写这本书,黄发有做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史料,包括简报、内部刊物、会议记录、稿费单据、审稿意见等稀见史料。在此基础上,他还访问了国内重要文学期刊、文学出版机构的编辑家和出版家,发表十余篇访谈录。“至于在会议期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媒体圈人士,那更是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这些鲜活的信息与目前已经披露的书面文献形成了有趣的参照,甚至颠覆了我原来从书面获得的理解与认知。”他说。 《中国当代传媒研究》用研究传播媒介的方式,重新梳理当代文学史。在研究方法上,他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跨学科透视与互动认知方法扩展研究视野;以史料发掘为起点,以传媒研究印证和补充文学史,以传媒研究拓展和深化文学史;从个案入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以内外结合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也就是文学生态;以定性研究为主导,以定量方法为辅助。 文学传媒研究当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起步晚,底子薄,最近几年才渐入佳境。但就学术水平而言,还是一个较为荒僻的领域。 黄发有举例说,对重要个案的研究,应当有一种全局性的历史视野,即对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做出评判。有趣的是,由于文学传媒研究总体上还没有确立达成共识的学术规范,一些作家、学者和编辑家对某一家报刊或出版机构的定位,显得过于随意。文学传媒研究必须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必须客观、严谨,要避免人情、功利等因素的干扰。 他认为,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存在的另一个明显不足是,缺少跨学科视野,文学和传媒成了相互游离的两张皮,忽视了文学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分析。 “不少学者将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作为一个静态的研究对象,忽视了对文化语境的分析,缺乏对受众的群体构成和审美趣味的具体考察。有不少学术成果采用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文学传媒,作家作品的特性掩盖了传媒自身的特性,传媒仅仅是作为一种背景和装饰,不少著述只不过是披着‘传媒’外衣的作家作品分析。”他说。 谈及当代传媒研究现状,黄发有不无担忧地说,当代传媒研究与研究对象贴得太紧,问题意识和理论原创性不足,亟待提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当代文学传媒研究任重而道远,还需不断推进和深化。他希望有更多的学术同行进入这一片开阔的领地,共同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接下来,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当代文学传媒,近期还在主编一套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重大出版工程的大型丛书‘新中国文学史料大系’。除此之外,我还在写一本关于当代文学生态的学术专著。当然,如果能抽出时间的话,希望能够继续写一些散文乃至小说。”他说。 相关链接>>> 人物名片:黄发有,1969年出生,福建上杭人,文学博士。2000年、2002年连续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副教授、教授。2006-2016年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文学史料与文学制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著有学术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和散文集《客家漫步》《客家原乡》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唐弢基金会青年文学研究奖,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江苏省333工程突出贡献奖、江苏文学评论奖一等奖、紫金山文学奖、齐鲁文学奖散文奖等奖项。 |
从发表第一首小诗至今,汤养宗已坚持诗歌创作30多年。曾服役于舰艇水兵部队,从事过剧团编剧、电视台记者等职业,获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储吉旺文学奖、《滇池》文学奖。 |
汤养宗的获奖诗集 刚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福建诗人汤养宗,对诗歌孜孜以求,从越埋越深的迷恋到信仰与依赖。曾当过舰艇声呐兵的他说: 写诗,是我做得最认真的一件事 东南网8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诗人汤养宗的诗集《去人间》获诗歌奖。当这一喜讯传来,周围的人似乎比他本人还兴奋。 “午休醒来已是下午两点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我才知道自己获奖了,亲朋好友发来的祝贺信息无数,一波接一波。”汤养宗笑言,“云南的一位朋友在信息里写道‘快醒来,别装睡啦’,可我那时确实在睡,午休是雷打不动的习惯。” 收获这一殊荣,汤养宗由衷高兴。“当我看到10件诗歌奖提名作品中有自己的名字,就感到此次获奖的机会特别大。毕竟,诗歌写作是我这辈子做得最认真也最重要的一件事。”他说,有梦就有力量,功到自然成。 处女作刊发于《福建日报》 在霞浦县读中学时,汤养宗就喜欢写作,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念。不过,对于诗歌创作,当时他还是懵懵懂懂。 1976年10月,当17岁的汤养宗在《福建日报》副刊上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处女作变成了铅字,他激动得一整宿没睡。 “那首小诗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只有简简单单的四行,不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欠火候,没想到竟被采用了,这让我的写作信心大增。”谈起这段往事,汤养宗的言语间满是感激。 后来,他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普希金的皇村时代》,发现诗歌原来可以那样写,可以写得跟全中国的报刊都不一样,顿时眼界大开。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中开始带有浓郁的欧化色彩,这让无意间看到其文字的县文化馆老师很是吃惊。 “聂鲁达给了我开阔的诗歌启示,维特根斯坦给了我语言哲学上的态度,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以及东方的神秘玄学,又给了我大开大合的叙述方式。”他说。 1978年,汤养宗从霞浦来到上海当兵,在吴淞口海军第一训练团学了一年的声呐兵专业分配到舰艇部队。后来他随军舰走南闯北,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坐在水平面下的声呐仓里,我有着奇特的读书经历,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波涛正劈头盖脸地穿行而过,一页翻过,已经来到一个新的码头。”他不无感叹地说,那时自己很着急,感到再也不能读大学了,就买下许多书,不知不觉就啃完了,特别怀念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 谈起年轻时的这些经历,汤养宗坦言仿佛青春的热血又回到了身上。特殊的经历不仅给了他不同的人生体验,也练就了其日后诗歌中的多维时空感及分裂感。 退伍后,喜欢和文字打交道的汤养宗选择进入剧团做编剧,这一干就是8年。从事编剧与诗歌创作有何不同?该如何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他一次次地问自己,并不断找寻答案。 “八年剧团编剧经历,给我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太多的帮助和便利。诗歌与编剧最大的不同,莫过于一个是自己可以完成,一个需要众人合在一起帮你才能完成。作为编剧,你的意图很可能别人无法做到,团体整体上优秀又是何其重要,这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然而,诗歌的虚拟性却可以跳过编剧的具体性,相对自由了许多。”汤养宗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写出心目中的诗歌面貌 刚刚逝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曾有一句名言:“好的或有价值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有赖于作家身上的某种道德完整。”诗歌创作也不例外。 随着写诗的长度和宽度被展开,爱诗如命的汤养宗不再看重发表。在他看来,诗歌发表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为应付发表而写,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文字里需要紧紧看住的东西。 “你对自己的作品放心吗?我不止一次这样扪心自问。”汤养宗说,他希望能把想写的作品写出来,写出心目中的诗歌面貌,写出诗歌理想。 事实上,在获奖诗集《去人间》出版之前,他有十来年没出过诗集了,所以在挑选具体的篇目时相对充裕。新世纪后,他的诗歌在叙述上有了一个更开阔的变化,尤其是近三五年间最满意的作品都已收入。 得益于平时严谨的写作态度,汤养宗的作品质量上相对整齐,加上他对诗歌的多维性以及斑驳又较真的文字,这部诗集中的《一个人大摆宴席》《光阴谣》《父亲与草》《平安夜》《立字为据》等许多篇目,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与喜欢。 说到为何给获奖诗集《去人间》起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汤养宗说,当初,出版社方面询问诗集名字,他列了三个,“去人间”放在第一个,结果对方一眼就看上了。 “为什么我们在人间又要‘去人间’?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还有一些‘不是’,有亟待改变的东西,所以才感到需要重新再来或‘再去一遍。’”汤养宗说。 对诗从迷恋到信仰与依靠 从发表第一首小诗至今,汤养宗已坚持诗歌创作30多年。其间,他从未放弃对诗学的思考,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诗歌于我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越埋越深的迷恋,后来则是信仰与依靠。在迷恋诗歌的无数岁月中,我相信有深厚的单一层面上对语言的崇拜,后来才进入对信仰与道的追求,进而成为一种人生态度。”汤养宗说。 诗是时代的声音。汤养宗感叹,今天,一个人可以依靠诗歌写作来表达与校正自己的生命轨迹,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这种庆幸在自己的写作实践里,如果越靠近事物的真相,生命的目的性便越清晰,维护生活的精神围墙也便越牢固可靠。没有哪个值不值或要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人更好的安放精神与肉身生活的方式。” 在碎片化、快捷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诗歌虽曾一度沉寂,但从未远离——就现实中存在的诗歌边缘化的说法,汤养宗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历史上,只有唐代把诗歌作为科举应试项目,迫使诗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内容。其余历朝历代,诗歌行为与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直是有距离的。边缘化是个相对概念,诗歌文本上的高蹈性与精致度,自身不可能像其他文体那样被广泛接受。”汤养宗说,“但你只要想一想,人类叙述的疲惫与老相,一直是由诗歌在带领着来揭破与突破的;人类的精神困惑,常常给诗歌一语道破,当诗歌的精美性成为全人类心灵共同的精神符号,你就会发现,诗歌的这种少与寡是何等的重要!” 在汤养宗看来,“你看或不看,诗歌都在那里,它一直与你的精神境界秘密相维系,并看管着你的心灵生活”。他说,诗歌能使人在紧要关头犹如神启,或被当头棒喝。“古往今来,诗歌一直是生活中一条无比重要的时空通道。” |
汤养宗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顾伟 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京揭晓,共有7个奖项34篇(部)作品获得了这项殊荣。福建诗人汤养宗的诗集《去人间》 获得诗歌奖,这也是鲁迅文学奖1997年设立以来,福建诗人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对汤养宗进行了独家专访。 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主要鼓励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和文学翻译7个门类的创作。据悉,此次参评的诗歌共有219位申报者,从中选取了10部诗集进行提名,最终获奖的是5部作品。颁奖仪式将于9月底在京举行。 17岁发表诗作 42年笔耕不辍 1959年出生的汤养宗是福建霞浦人,曾服役于舰艇水兵部队,退伍后在一个剧团里写了8年剧本,后又在县文联上了8年的班,随后从事新闻工作,负责当地电视台宣传工作,现在是霞浦县人大副主任。 汤养宗与诗歌的情缘已有42年,“初恋”要从17岁那年在《福建日报》发表的那首小诗算起。他说:“我出生在一个半岛上,父母虽没有文化,但竭尽全力将我们几个兄弟都培养成了高中生。小时候我看到介绍普希金的书,感到很奇妙,感觉自己生命中存在着‘很诗歌’的东西。1976年粉碎‘四人帮’,我写了首与此有关的诗向《福建日报》投稿,没想到见报了,当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早期人们读汤养宗的诗,发现大都与海洋有关,因为海是他的故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汤养宗的海洋诗让他“红”过一段,公刘、蔡其矫等著名诗人曾在全国性的媒体《文艺报》《文学报》上为他写过评论。他还获得福建省政府首届百花文艺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等。 身在人间 为何还要“去人间”? 汤养宗是位有着“立字为据”使命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不缺现实感,但他总觉得纯现场意识有点不满足。他说:“我的诗歌生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写实的海洋诗、具有高蹈情怀(指向上向远向虚空的情怀)的抒情诗和尝试多维写作新文本的创作。我喜欢将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悄然还原到另一个空间,感觉那儿有这个时代久违的精神气息。” 提到获奖诗集《去人间》,汤养宗介绍:“《去人间》是2015年8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当初出版社问我给诗集取个什么名字,我列了3个,“去人间”排在第一。为什么我们在人间又要去人间?是因为我们处在这个世界感到许多‘不适’,有许多需要改变的东西,想重新再来或‘再去一遍’。这部诗集之前,我有十多年没有出过诗集,所以在挑选具体的篇目时,感到相对的充裕与自足。这本诗集中的《一个人大摆酒宴》《光阴谣》《父亲与草》《平安夜》《立字为据》等,是我近些年比较满意的作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县级诗人”的福州情结 采访中汤养宗说:“小时候感觉村里谁能去一趟福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时感觉自己是个离福州很远的人。我想,能去一趟福州的人,一定都是命里很富贵的人。小时候我从没有想过,也不敢想,我将来做事,能把福州城的谁打动了。没想到现在我的诗歌竟然打动了福州城里的一些人,这真要感谢诗歌。” 汤养宗至今还记得18岁那年第一次到福州的经历。准确地说,那一次进省城是当兵路过福州,从霞浦到福州一天的车途,到福州已经天黑了。大家集中在火车站广场等车,一辆闷罐车花两天两夜才将大家拉到上海。 汤养宗说:“早先从霞浦到福州要10个小时,非常不方便,现在方便多了。因工作关系或诗歌关系,我现在时常会到福州。我觉得小县城很安静,可以让一个人活得很自在,有大量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我觉得自己是位县级诗人,生活很愉悦。” 谈到得奖,汤养宗表示:“诗歌写作是我一生不敢辜负的事,也是做得相对像样的事。现在,诗歌已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依靠。” 《去人间》 时常对人说:我要再次去人间。说完就突然 年代不详。还对人说,我们再来一次 旧瓶换新酒,或者摔碎。路边莫名的手 拉我到一旁,面授机宜,那只老虎跳不过去 这一只从头再来。这回我要重新做起 反对这与反对那,用新脚把旧路再走一遍 和陌生的熟人说话,对谁与谁故意张冠李戴 仿佛他们都要锯掉,果树那样嫁接 有动物朝我咧着牙,它定是遇见另个朝代的什么 比如它的仇敌。夜里,我疯狂地搬石头 家园,也开始绕开人重建。我是新的 我手上的法则让人望而生畏。大声说 这条河流错了,相对于我,有人抢走了河床 连续地,一些标记,建筑,留下了斧痕 我经历的搏杀,除了要让出更人间的路径 还要安放上我的某句话,长多少,宽多少 做完了这一切,我又回来。我听到他们在议论 这一次他还是没有彻底走掉 ——选自汤养宗诗集《去人间》 |
东南网龙岩8月12日讯 据闽西新闻网报道 据中国作协网公告,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对经公示的提名作品进行认真评审,于11日分别票决,产生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等7个类别奖项34部获奖作品,闽西籍作家黄发有获文学理论评论奖,这是闽西籍作家有史以来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据悉,鲁迅文学奖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此次有5位作者获得该奖项中的文学理论评论奖,黄发有获奖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2014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黄发有,1969年出生,上杭通贤人,经济学学士、文学博士,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为山东省作协主席,出版有《边缘的活力》《想象的代价》《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媒体制造》《客家漫步》《客家原乡》等论文集、专著和学术随笔集多部,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还获得过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诸多奖项。 |
(以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中篇小说奖 《世间已无陈金芳》 石一枫 《十月》 2014年第5期 《蘑菇圈》 阿来 《收获》 2015年第3期 《李海叔叔》 尹学芸 《收获》 2016年第1期 《封锁》 小白 《上海文学》 2016年第8期 《傩面》 肖江虹 《人民文学》 2016年第9期 短篇小说奖 《父亲的后视镜》 黄咏梅 《钟山》 2014年第1期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马金莲 《长江文艺》 2014年第8期 《俗世奇人》(足本)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出警》 弋舟 《人民文学》 2016年第7期 《七层宝塔》 朱辉 《钟山》 2017年第4期 报告文学奖 《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李春雷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4年5月 《西长城》 丰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晨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15年第11期 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2016年4月 《大森林》 徐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乡村国是》 纪红建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17年第9期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诗歌奖 《去人间》 汤养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年8月 《落日与朝霞》 杜涯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 《沙漏》 胡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 《九章》 陈先发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10月 《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12月 散文杂文奖 《山河袈裟》 李修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北京:城与年》 宁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7月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花城出版社 2017年11月 《流水似的走马》 鲍尔吉·原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2月 《时间的压力》 夏立君 译林出版社 2017年12月 文学理论评论奖 《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 黄发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10月 《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思和 《文学评论》 2016年第6期 《必须保卫历史》 刘大先 《文艺报》 2017年4月5日 《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 王尧 《文艺争鸣》 2017年第12期 《文坛新观察》 白烨 作家出版社 2017年12月 文学翻译奖 《火的记忆I:创世纪》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乌拉圭) 西译汉 路燕萍 作家出版社 2014年11月 《潜》 克里斯托夫·奥诺-迪-比奥(法国) 法译汉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贺拉斯诗全集》 贺拉斯(古罗马) 古拉丁译汉 李永毅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年12月 《疯狂的罗兰》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意大利) 意译汉 王军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在国家公证机构的公证下进行最后一轮投票。在庄重、严肃的计票环节结束之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宣读了投票结果。同日,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审核批准,7个奖项共34篇(部)作品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谈到本届获奖作品时表示,34部获奖作品体现了过去四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态势。广大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在题材、主题、风格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创作出了一批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毕竟是少数,这些获奖作品和更多没有获奖的好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宽阔景观,体现了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见证着中国文学正在由“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步伐。 “中篇小说创作这四年的收成很不错,成绩喜人。”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周大新说,四年之间,老中青作家不少人参与到中篇小说创作里,积极认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思想上有新的发现,艺术上有新的突破。《蘑菇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新的思考与呈现;《世间已无陈金芳》对都市人物的生存状态有精彩的表现;《李海叔叔》既有时代的变迁,也有对人民日常生活情境和心理的独到的书写;《傩面》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与乡村生活作了深刻审视和表达;《封锁》在小说叙述艺术上作了可贵的探索。 本届短篇(含小小说)的参评作品数量在各门类中是最多的,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鲁敏认为,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短篇创作的活跃与丰盛。老将屡有佳作,新荷出手不凡,中坚更是繁花满目。弋舟的《出警》笔风沉郁有力又热人衷肠,写出人间之相互依偎,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多重光泽。黄咏梅的《父亲的后视镜》构思妙谐,充盈着劳动者人生长路中的爱与智慧。马金莲是来自西海固的“80后”女作家,《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带着岁月与时代的回响,从日升月落流水生活里淬炼出静美境界。朱辉的《七层宝塔》投笔乡村大地,关切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伦理变迁与邻里道德守望。老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更以俗雅融通、拈轻成重的魅力为小小说赢得第一个鲁迅文学奖。 报告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张胜友表示,报告文学被称作文学轻骑兵,此次参评的众多报告文学作品是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一次集中检阅,形成了一股强烈的阵势:深情抒写领袖与作家的情谊、浓墨重彩描绘国家扶贫战略、形象实录重大科研创新成果、深情呼唤生态文明、热切关注社会民生、讴歌各条战线英模人物,题材多样,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主旋律高昂,读来催人奋进,堪称新时代的投影与图谱。 中国作协副主席、诗歌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无论是10部提名作品还是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都在评委会获得了广泛的共识。此次评奖每一位评委都本着对所有参评诗人、对中国诗歌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了评奖条例赋予大家的各项任务。此次获奖的胡弦(《沙漏》)、陈先发(《九章》)、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汤养宗(《去人间》)和杜涯(《落日与朝霞》)代表了几种不同的诗歌写作方向,他们的获奖诗集也是当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收获。我要向关注此次评奖的朋友表示感谢,向获奖的诗人表示祝贺,向此次参评的219位申报者的热情参与表示谢意。 “鲍尔吉·原野、李娟、李修文、宁肯、夏立君的作品体现了四年来中国散文创作的较高水准。”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刘亮程说,李娟的“阿勒泰角落”系列及《遥远的向日葵地》,写出了最边远处人的生活梦想和激情,让遥远、贫穷、荒凉有了新的更为积极的内涵。鲍尔吉·原野的《流水似的走马》,是对蒙古族文化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寻根。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写出了普通劳动者的坚韧和尊严,读来令人感动。宁肯的《北京:城与年》写出了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温暖而踏实。夏立君的《时间的压力》是对古代文人贤者的心灵追索和致敬。本届评奖的200多部入选作品再次表明,散文这种万能文体已深入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为这个时代最广阔的表达方式之一。 文学理论评论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施战军介绍道,本届评奖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文学理论评论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的较系统的梳理和检验。新时代的文学理论和评论导向更明确,视野更宽展,学理与悟性兼具,批评的胆识与建设的担当同向。5部获奖作品的作者包括老中青学人和批评家,他们的成果跟许多参评著作、论文一起,反映出新时代文学现场和文学发展中理论评论领域的繁荣局面和景深效果。 文学翻译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陆建德说,今年翻译奖获奖作品共4部,两部是古典文学经典,《贺拉斯诗全集》是李永毅从拉丁文直接翻译出的,填补了国内空白,非常难得。另一部获奖作品《疯狂的罗兰》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百科全书,王军的译作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和语言,是对翻译艺术的有益探索。余中先翻译的法文作品《潜》,译文注重节奏,行文错落有致。《火的记忆Ⅰ:创世纪》译文风格独特。这些成果都证明了翻译家的慧眼和勤勉。 随着获奖作品的揭晓,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落下帷幕。文学评奖是推动出作品、出人才、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四年一届的鲁迅文学奖既是对过往成绩的梳理,也为总结经验、继续推动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作家迈向文学“高峰”的脚步一往无前。 第七届(2014—2017)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以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中篇小说奖 《世间已无陈金芳》 石一枫 《十月》 2014年第5期 《蘑菇圈》 阿来 《收获》 2015年第3期 《李海叔叔》 尹学芸 《收获》 2016年第1期 《封锁》 小白 《上海文学》 2016年第8期 《傩面》 肖江虹 《人民文学》 2016年第9期 短篇小说奖 《父亲的后视镜》 黄咏梅 《钟山》 2014年第1期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马金莲 《长江文艺》 2014年第8期 《俗世奇人》(足本)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出警》 弋舟 《人民文学》 2016年第7期 《七层宝塔》 朱辉 《钟山》 2017年第4期 报告文学奖 《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李春雷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4年5月 《西长城》 丰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许晨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15年第11期 作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2016年4月 《大森林》 徐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乡村国是》 纪红建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17年第9期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诗歌奖 《去人间》 汤养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年8月 《落日与朝霞》 杜涯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年1月 《沙漏》 胡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 《九章》 陈先发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10月 《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12月 散文杂文奖 《山河袈裟》 李修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 《北京:城与年》 宁肯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7月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花城出版社 2017年11月 《流水似的走马》 鲍尔吉·原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12月 《时间的压力》 夏立君 译林出版社 2017年12月 文学理论评论奖 《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 黄发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10月 《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思和 《文学评论》 2016年第6期 《必须保卫历史》 刘大先 《文艺报》 2017年4月5日 《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 王尧 《文艺争鸣》 2017年第12期 《文坛新观察》 白烨 作家出版社 2017年12月 文学翻译奖 《火的记忆I:创世纪》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乌拉圭) 西译汉 路燕萍 作家出版社 2014年11月 《潜》 克里斯托夫·奥诺-迪-比奥(法国) 法译汉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贺拉斯诗全集》 贺拉斯(古罗马) 古拉丁译汉 李永毅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年12月 《疯狂的罗兰》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意大利) 意译汉 王军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
东南网8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记者从中国作家网获悉,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对经过公示的提名作品进行认真评审,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7个奖项的获奖作品,我省诗人汤养宗的《去人间》获诗歌奖,闽籍作家黄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获文学理论评论奖。 据介绍,汤养宗的《去人间》2015年8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黄发有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2014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