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应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要求,东南网9月7日起持续转载《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以飨读者。
他曾经多次跟我说,我自己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尽管会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经历不同的挑战,除非身体不行了,除非不让我干了,只要没有这两种情况,我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那年冬天的一天,分管文教宣传工作的近平同志来到深田路46号厦门日报社,问遇到的人:“陈慧瑛同志在哪里?”见到我以后,我们简单聊了一会儿,发现他非常和蔼可亲,言谈儒雅,很热爱文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非常熟悉,令我十分敬佩!由此,开启了我们之后几十年的“布衣之交”。
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同安调研的时候,这里交通不便,农村道路更是崎岖不平,他提前一天晚上来到同安县城,住在县招待所。第二天一早七点半,我们就在他的带领下,从县城出发到农村和周边海岛开始深入细致地调研。
1986年,习书记第一次来,要军营村多种茶,多种果,保持水土不流失,并要求我们带领村民种植柿子林,修建管理房。1997年,习书记第二次来,看到我们满山遍野的茶园,看到茶农为茶叶的销售发愁,就支持兴建茶叶加工厂,指示我们要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老百姓收入,又一次为军营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5年6月,近平同志到厦门来工作,担任副市长,很想了解厦门的历史和民俗民情,想借几本相关的书籍,便通过人找到了我。作为地方史志工作者,听说新来的市领导首先就借阅地方史志,我非常高兴。
他离任校董会主席以后,依旧对集美大学的事情十分上心。就在2002年9月9日来校前一天,他在厦门“9·8”投洽会上见到几位来自集美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就问道:“你们认识我吗?”学生们回答:“您是习近平省长。”他笑着说:“我还是你们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呢!”简简单单一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校董会主席这一份责任的重视与担当,同时也说明他心里时刻装着集美大学,牵挂着集美大学。学生回来说起这件事,大家心里都感到暖洋洋的。
我很庆幸自己在32年前,有机会成为他到福建后第一个见到他的人。之后这些年与他的接触和交往,又让我深深感受到他那种朴实平和的品质,感受到他心思细腻、体恤周全的性格。
近平同志曾亲口对我说:“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源于我的家庭,来源于我在陕北艰苦地方上山下乡,来源于劳苦大众,所以我就选择走从政为民的道路,不会走别的道路。”所以他现在能非常坚定地说“不忘初心”,他不是激情之下说出这样的话,而是有着深厚家庭根源、社会实践根源的,这些使他能够坚定地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我在他身边服务,有幸目睹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刻在我的脑子里,对我做人做事影响至深,也奠定了我以后的人生走向。
这个发展战略,解答了厦门特区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到现在还具有指导作用。其实,这个发展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另一个是那21个课题,这些课题覆盖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规划,至今对厦门市制定五年规划还有借鉴作用。
近平同志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第一句是:“要发财就不要来当干部,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天底下好事你都要,上天不会同意的。”后来他到省里当领导,作报告时还讲过这句话,说明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第二句是:“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后来他当了省委领导,到厦门视察时还讲到基层是第一线,是前线,说明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