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亭旧照。(卢志明 供图) 鸡母山旧照。(卢志明 供图) 上周,本报报道了《丁酉年》特种邮票首发引发追捧,有人戏称,这是鸡年买“鸡票”。 尤其有意思的是,今年中国邮政在全国范围内授予了54个“生肖原地邮局”,厦门“金鸡亭”有幸获选。报道见报后,不少读者就来电,表达了对厦门和“鸡”这个属相之间关系的浓烈兴趣。 记者带着兴趣一路探访,发现厦门与“鸡”字的缘分还真是不浅——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提供的资料看,我市地名当中带有“鸡”的达20个,除了耳熟能详的金鸡亭,还有很多您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陆晓凤 (除署名外) 【盘点】 鸡地名: 鼓浪屿和集美 都有鸡母山 记者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方面了解到,厦门市总共有20个带有“鸡”字的地名。其中思明区7个,湖里区3个,海沧区4个,集美区4个,同安区2个——思明区当中与鼓浪屿有关的就占据了3个。 在这些带有“鸡”字的山中,不少是因为山形像鸡而得名。例如鸡母山厦门就有两座,分别位于鼓浪屿西南部和集美后溪——都是由于其形似母鸡,闽南语俗称“鸡母”而命名为鸡母山。 除了山,带有“鸡”字的礁石也大多与形状有关。位于厦门岛西北侧的鸡母礁就是由于其形状形似老母鸡在窝里孵蛋,故名鸡母礁。 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提供的地名中,还有不少包含生僻字——比如鸡罱礁、鸡罱山。记者发现,这些带有生僻字的地名大多是由闽南语读音直接音译成普通话而来。 资料显示,罱读“懒”音,意为捕鸟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位于集美后溪的鸡罱山由于其山腰有形状像鸡笼的岩石,而闽南语将鸡笼称为“鸡罱”,因此被称为鸡罱山;位于鼓浪屿的鸡罱礁的命名也与此同理。 除此之外,隘头村圭母岫自然村并没有带有“鸡”字,为何也被纳入其中呢?本报资深地理编辑卢志明告诉记者,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的地名都会雅化。隘头村圭母岫自然村就因为其村后的形似母鸡和小鸡的天然小石群,闽南语称为“鸡母寿”,后雅化为“圭母岫”。 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地名的命名有些还与鸡的某个部位有关。例如鸡冠山,鸡舌山,鸡冠石等——位于厦门天竺山林场的鸡冠山,由于其山底宽,山尖形似鸡冠而得名。 【故事】 金鸡亭:古时建有寺庙 如今范围扩大 提到厦门和“鸡”字的故事,不妨先从金鸡亭说起。地名里有个金鸡亭,厦门名胜古迹的“小八景”里有个金鸡晓唱——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现位于莲前西路普光寺两侧附近的金鸡亭,古时候建有金鸡亭寺,是厦门小八景“金鸡晓唱”景的原址。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所提供的《台北厦门同乡会特刊》一书中对于“金鸡晓唱”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城北二十里许马陇山,山麓为马陇社。上有石,名为金鸡石,刻有“有泉德邱”四字,相传为朱子书。社中建有金鸡亭。 不过现在,古书所记载的金鸡亭寺和金鸡亭都已不复存在,原址改建为现在的金鸡亭普光寺。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金鸡亭的范围不断扩大。1996年之后所开发的金鸡亭小区、卧龙晓城随后都统称为金鸡亭。 洪卜仁说,金鸡亭地势较高,风声很大。亭子前的旗杆会随风飘扬,同时发出类似公鸡鸣叫的声响,四周的鸡闻声随之打鸣,鸡声逐渐遍布各村,“金鸡晓唱”便由此得名。此外,由于风声较大,在古时候金鸡亭还起着预报天气的作用。本报资深编辑卢志明说,他的岳母就住在金鸡亭附近,“感觉那里的鸡真的叫得更早。” 作为厦门名胜古迹“小八景” 之一,“金鸡晓唱”更具有神话色彩。洪卜仁告诉记者,相传古时候有一农民在马陇山挖地,挖到一只金鸡,就把它带回家中。每当黎明时,这只金鸡会像雄鸡一样鸣叫起来。农民觉得这只金鸡有灵性,于是就筹资建立了这座亭子,将金鸡放于亭内,取名“金鸡亭”,让过路人歇脚。而这一说法也在古书中得到证实,古书《厦门志》中有这样一句话:“相传昔里人掘地得金鸡,建亭跨之,故名。” 此外,在宋朝,金鸡亭寺作为重要的驿站,是厦门到同安、泉州的交通要道。1938年抗日战争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战英雄林能稳还曾组织农民在这里狙击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