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求新求富 福建老区村续写不老传奇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永刚 李琛 | 时间:2017-10-17

长汀县上蕉村是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该村变化翻天覆地,这两年村子里新盖民房150多栋,新购小车近50辆(资料图)。(新华网刘默涵摄)

保持本色:党组织是致富脱贫的排头兵

南安市山城村村两委的干部和村民不会忘记老支书郭湖海。

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早日脱贫,2011年,郭湖海带头办了养殖场,鼓动贫困户一起养,贫困户没有资金,他就先把猪苗按成本价赊给他们,等生猪出栏卖了钱再付,好几户贫困户就是这样脱了贫。此外,他还带领村民改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种养殖业,2012年前后,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成立了油茶种植公司、果蔬种植公司、养牛场、养猪场、制茶厂等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等,种植美国脐橙500亩、香水柠檬200亩、茶叶1000亩,养殖各类牲畜近3000头,仅种养殖业年收入就达1200万元。

曾守福,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到寿宁县担任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实施精准扶贫。2014年7月,他来到下党村,扎根村子,一呆就是三年。

一到下党村,曾守福就带干部群众张罗着修路。几个月后,路通了。2014年底, 在曾守福的说服下,党员王培根和几位同村“发小”将在外开的餐饮店盘给了别人,带着资金回到下党村,创办了星农禽畜养殖合作社,带着20多户贫困户养起了一百多头山羊,并向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帮助贫困户销售禽畜。

在曾守福的带领下,村两委群策群力,找路子、想法子,在全省首创扶贫定制茶园,几十个摄像头连接着远程的手机客户端,让种茶、采茶、制茶过程可视化;年轻人早早就用上了电商营销,下党人注册的茶叶品牌“下乡的味道”卖到了全国各地。

整合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代表闽东乡愁的廊桥文化以及当地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让下党村的旅游品牌持续升温。

2016年,下党村被评为“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的发展。

村财从零收入到2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1000多元、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党建脱贫、产业脱贫、旅游脱贫,下党村民的路越走越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

为了帮扶贫困村脱贫,2004年始,福建省开始选派驻村干部到重点贫困村任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或其他职务,每批任期三年。今年第5批驻村干部肩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将分赴全省经济和工作基础“双薄弱村”履新。大多数贫困村是老区村,这些“特别村官”抓基层党建,凝聚战斗力,让不少外出务工的党员返乡创业和乡亲们一起致富,昔日的贫困村正一步步迈向富裕和谐的新轨道。

革命战争年代,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在老区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它们同样是堡垒。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老区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家的这个项目是村党支部帮忙找的,村干部带头干,我们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