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的朱子墓 (二)朱松入闽即决意入籍建阳 朱松也和朱森一样,定居于闽之志早决。当朱松的岳父祝确劝其回婺源时,他婉言谢绝。朱松在给其信中说:“婺源先庐所在,兴寐未尝忘也。来书相劝以归,当俟国家克复中州,南北大定,归未晚。”(《韦斋集·与祝公书》)明知“南北大定”几乎不可能,显然是托词。 朱松入闽后,社会动乱,避难辗转各地,始终不出福建范围,更不回故乡婺源。宣和五年(1123)八月,朱松27岁,任政和县尉,举家居政和,住官舍。此首次居政和,5年。“云根书院,在政和县治西五十余步。宋宣和间,县尉朱松建”(明嘉靖《建宁府志·学校》)。建炎二年(1128)七月至次年十二月,朱松举家居尤溪,其中约1年任尤溪县尉,住官舍。这是首次居尤溪。建炎三年十二月至建炎四年五月,举家居政和垄寺,约5个月。建炎四年(1130)五月至绍兴元年(1131)冬,举家居尤溪郑安道的南溪别墅。朱熹就在这年的九月十五日出生于此。居此约1年半。朱松在《与祝公书》中说:“去年十二月初……携家上政和,寓垄寺。(按1130年)五月初,闻龚仪叛兵烧处州,入龙泉,买舟仓皇携家下南剑,入尤溪。而某自以单车下福唐(按福州),见程帅……闻贼兵破松溪隘,骎骎东下,已入建州,攻南剑甚急。某又匆匆自间道还尤溪,六月十四日早到县,而贼兵已在十数里外矣。幸二舍弟已搬家深遯,是日即刻与县官同走至家间所遁处……家中上下幸皆无恙,而随行及留寓舍中衣物、文字之类,皆无所损失。”(朱熹《韦斋与祝公书跋》)绍兴元年冬至第二年春,又举家居长溪(今霞浦县)龟龄寺。绍兴二年春,朱松“欲携家之福州,度鸡屿洋,卜寓桐江,不果”(《韦斋集》卷首《韦斋年谱》)。绍兴三年,朱松寄家属于浦城,赴召杭州,后举家居政和,约1年。次年,朱松的母亲程氏(朱森妻)病逝,葬母于政和将溪;同年,朱松举家居尤溪,寓南溪别墅,约3年。绍兴七年(1137),朱松41岁,举家迁居建瓯:“遂筑精舍于(按建州城南)环溪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韦斋集》卷首《韦斋年谱》)早在建炎四年(1130)六月,朱松说:“某与徐侯有卜居村落之约。每诵杜子美‘白沙翠竹江村路,相送柴门月色新’。徐侯今已迁居浮流(按永安),仆亦寻屋一区,冀必得之,庶几遂践旧约之言。”(《韦斋集》卷六)是年,朱松还举家居建阳城关其妹夫家。朱熹说:“绍兴庚申,熹年十一,先君罢官行朝,来寓建阳,登高丘氏之居。”(《跋韦斋书〈昆阳赋〉》)是年,朱松罢朝官,知饶州,辞;得台州崇道观祠禄,寓于建阳。朱松说:“余方食崇道之禄,来客于建(阳)。”(《韦斋集·富沙驿记》)不久,朱松举家又回建瓯,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卒于环溪精舍。遵朱松遗嘱,次年祝夫人携子熹等居崇安五夫。朱松在闽20年,举家迁居多次,始终未离开福建。这是因为,朱松早已决定不回原籍婺源。 朱松考察福建各地,决定安家于建阳考亭。他“游潭阳(即建阳),见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尝书之日记”(《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朱松来不及在考亭定居即卒。“朱子不忘先君子之言,盖至于晚岁而后能筑室,以承其志而终身焉。”(明林俊《重修考亭书院记》)后人称朱子为朱考亭,不仅以里名,而且是称颂朱子遵父训入籍之。 朱松生前宦游闽中,见“溪山清邃”多处,而决定入籍建阳,原因是多方面的。朱松和其弟朱槔,与建阳考亭的陈国器、陈和仲交往至深,朱松在《寄题容膝斋诗陈国器》中有“国器青云姿,逸志追孔鸾。曲肱数椽底,尚有千载前……要知邱壑志,本初轩裳先”(清康熙《建阳县志·杂类志》)句。朱松弟朱槔在《盖竹社与陈和仲昆季诗》中有“朱陈自古同乡社,更约青云作往还”(同上)句。这种情谊非同一般。还有,朱松和朱熹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孝宗乾道六年(1170)正月,朱熹41岁,葬母于建阳县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名曰寒泉坞(村),即今莒口镇。朱熹的岳父刘勉之原籍建阳马伏,侨居崇安白水,晚年回籍建阳,居住在离考亭很近的肖屯。刘勉之无子,视朱熹为己子,聘为婿,常带朱熹到考亭肖屯看望其岳父母,并葬岳父母于考亭。 上面讲到,朱森举家入闽时,还有朱松胞弟妹。朱松卒时他们都健在,并有一定的功名。但是,朱松并不把孤儿女和寡妻托付给他们,而托付异姓福建之朋友。朱熹大叔朱柽,字大年,任官承事郎,其在乾道七年(1171)前居政和,有子名朱熏。朱柽妻死于乾道七年,朱熹亲操丧葬诸事:“来月之初,须且扶送叔母之丧还政和。”(《朱子文集·答方伯谟》)“近遭叔母之丧,别无得力子弟,丧葬之役,须当躬亲营奉。”(《朱子文集·辞免召命状四》) “叔母丧……熹贫家独力卜地营葬已半年,未有次第。”(《朱子文集·辞免召命状五》)朱熹二叔朱槔,字玉澜,生二女梧、秋。朱槔自负有才,精于诗,上面已引用其诗作,著《玉澜集》(附刻于《韦斋集》后)。宋知名文学家尤袤说,朱槔“心胸雍容广大,有经世之志”,其诗“高远近道”(《玉澜集跋》)。朱熹二姑嫁于建阳城关登高丘家,生子丘羲,字子野。《朱子文集》载有朱熹与丘子野唱和诗多首、书信多封。朱熹二姑30多岁守寡,家境困难,朱松“抚孤甥教之以善学,而经理其家事曲有条理,人无间言”(朱松《朱府君行状》)。朱松还为甥定婚事(《韦斋集·定婚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