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点内,整齐摆放的香蕉 南靖香蕉变局 在南靖,香蕉曾是财富的象征。南靖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刘升蔚,至今记得早年香蕉兴农的场景:“1995年,市面上单价1.7万元的鹰牌摩托车,尚寨村蕉农一天就买了100多辆,当时公务员月工资才200多元。” 南靖香蕉的产业化历史,可追逐至上世纪80年代初。“1983年,靖城镇下割村村民从邻镇天宝镇,引进天宝香蕉试种,采收后挑到天宝销售,一串能卖50多元。 很快,靖城镇的大部分村庄都加入了种蕉大军,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高峰。1992年,陈国发任靖城镇农技站站长,当时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万多亩。3年后,这个数字仅剩下不到2000亩。大部分稻田转为种植香蕉。 1998年,天宝香蕉被作为高优农产品,在南靖全县推广。但一年后的一场霜冻,证实奎洋、和溪等高海拔乡镇不宜种植。但金山、龙山、山城、靖城的种蕉传统依然保留至今。最多时,南靖全县香蕉种植面积达27万亩,在漳州全市占比过半,是全国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县,也是被官方认可的“中国香蕉之乡”。2000年时,全县近万人参与香蕉流通。 2001年是南靖香蕉产业的重要节点。这一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由此,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出产的香蕉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加之后来广西、云南等香蕉产区的崛起,国内香蕉供需关系发生了逆转。 今年下半年,南靖曾组团赴南宁、昆明、嘉兴等国内香蕉重点产销基地调研,试图为本土香蕉产业把脉。 嘉兴水果市场是华东地区交易规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但南靖业者发现,市场内一根南靖香蕉都没有。“南靖香蕉内质好,但采收过程中发生的碰伤,使其易出现蕉皮有黑斑,外相较差。内质没人看得见,外相决定市场,谁会主动选取外相差的香蕉呢?因此,南靖香蕉逐渐退出嘉兴市场。”对此,深耕嘉兴水果市场多年的南靖人陈建福说。 陈国发认同这样的说法。“近年来,南靖香蕉销售逐步转向以省内的福州、厦门和三明、南平为主。”陈国发说,即便是南靖走出去的香蕉营销大户,也大多选择广西、云南与海外市场。南靖香蕉种植规模也逐年锐减,目前仅为12万亩。 “受益于地理条件优势,南靖香蕉品质出众,具有皮薄、味香、质甜、无芯等特点。”刘升蔚表示,南靖香蕉之所以缺乏市场认同,主要源自其“颜值低”,而这又与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现有香蕉种植绝大部分是一家一户,种植管理粗放,成本投入较高,收获时香蕉大小落差大,采收过程因落地、运输、过称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碰伤,直接导致香蕉外相较差,自然影响价格与销售。” 南靖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共有香蕉专业户1.2万户,但均以家庭种植为主,真正大户种植偏少,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仅有10多户,无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 产业链后续节点,同样出现断档。“全县有关香蕉加工企业仅有一家,而且是非香蕉专业加工,香蕉用量十分有限。”刘升蔚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靖香蕉自然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