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在无人监督时也能做好垃圾分类?高值化再利用,可以让生活垃圾“零废弃”? 12月7日—9日,全国各地高手聚集福州,探讨垃圾分类及其处理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俞建国 摄 东南网12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文/图)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环境问题再次成为热点,全国各地掀起垃圾分类的热潮。 12月7日,“众心细分类,资源再循环”绿色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零废弃论坛在福州举办。此次论坛由零废弃联盟、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论坛上高手云集,解决方案频出,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垃圾分类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垃圾分类相关政策解读、城市生态建设、实践案例分享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其中,福建的分享者们介绍了关于垃圾处理技术、处理渠道、精细分类的系统管理方案等许多方面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成为一大亮点。 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垃圾有主” “我们在厦门的45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未来要导入500个小区。”厦门优艾迪网络有限公司的孙安自豪地介绍,11月30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上,播放的视频中就有几个小区是优艾迪做的。 优艾迪的工作思路包括四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做到垃圾有主,第二个环节要有激发积极性的积分制,第三个环节是建立抽检制度,第四个环节要精准奖罚。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做成功,一定要实现法制化、精确化、智能化。”孙安说,法制化是顶层设计,精确化即责任和管理体系要精确。 在智能化方面,优艾迪和一些合作伙伴联合研发了垃圾人脸识别智能设备。“这个设备在国内目前是领先的,很可能还是独一的。” “刷脸倒垃圾”的设备,吸引了全场的关注。 “这是人脸识别垃圾袋。”孙安指着智能机吐出的袋子介绍。袋子上有二维码,对应垃圾的不同类别。居民在扔垃圾时,智能设备能识别垃圾袋的类别,当该类别和垃圾桶的颜色对应上,垃圾桶盖才能打开。同时,智能设备拍下扔垃圾者的照片,进行数据比对,也作为抽检、领取积分的依据。 “‘刷脸’模式做到了‘垃圾有主’,在事后督导时能够发现某一袋没有分类或分类错误的垃圾是谁家的,帮助居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他说,就像驾车违章会被拍照,形成威慑,厦门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随意倾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者要罚款,而“刷脸”设备可以提供奖罚的依据,成为垃圾分类法制化的助力,也做到了精确责任的第一步。 他还认为,最终要达到“科技代替人力”“机器代替人体”,垃圾分类才能长久地运行,要靠设计精确的系统驱动,而不是靠人力和一时的“运动”驱动。 数据显示,在“刷脸”设备支持下,优艾迪负责的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取得了漂亮的数字——8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