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走出阴霾,市场或回归理性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张辉 李烈 | 时间:2017-12-21

欧德文在整理黄金姬。

2015年5月31日,这天是农历四月十四。农历四月十四是古代文人雅士为菖蒲赋予的生日。当天,菖蒲产业的发源地江苏无锡,举办了“天下第一雅·蒲草——大濛菖蒲艺术展”。这次展会,第一次让菖蒲进入大众视线。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曾经位列“花草四雅”的菖蒲,仅仅在江南一带的小众文人圈子中流行,几乎从未作为商品流通。

自带文化属性的菖蒲,为长期低迷的花卉苗木市场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兰花与多肉之后,花卉行业已经太久没有出现过爆款了。”魏昌说,“南靖有不少兰农在此时大举入场,比起菖蒲原产地江浙地区,南靖具有天然的气候优势和兰花产业基础,并善用分苗栽培技术,繁殖能力惊人,单苗种一个月,就能长出五个苗。”

多年兰花经营经验,让南靖花农形成了敢打敢拼的性格,介入一个新品种时,往往秉持“狼群作战”模式。异军突起的南靖兰农,扑向江浙大量收购金钱、虎须等品种的种苗,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垄断了国内70%以上的菖蒲种苗市场。一盆二三十元的金钱,从江浙倒手到南靖,就能卖到一两百元。

如果说,这一阶段的菖蒲热,源自南靖兰农的大规模引种,那2016年5月底,第二届无锡菖蒲展之后,找到全新炒作题材的炒客相继入场,则直接引发了颠覆常识的价格暴涨。

各路游资、热钱、跟风者相继入场。“不少外行人也开始大规模租地种菖蒲,类似快递员转行种菖蒲的故事屡见不鲜。”南靖县林业局花卉办负责人韩清江说,菖蒲品种少、繁殖容易、生长快速,缺乏支撑持续炒作的题材。最终,菖蒲市场还未来得及进入秋天,严冬便提前来临。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缺少稳定的行情价,你卖5元,我卖8元,都在卖。缺乏渠道的散户,甚至五毛钱一盆都卖不出去。”虽然菖蒲行情不堪,但欧德文强调,早期就进场的本地兰农大都未亏损,后期进场的投资客与跟风者,则损失者众,他们最终在此番市场洗牌中,悻悻退场。

本月初,菖蒲市场正在慢慢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