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2017年采访手记:奋斗在路上 记录新时代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唐亚新 李向娟 张辉 | 时间:2018-01-08

李向娟(右)在田间采访企业扶贫。

贫困户的笑容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笑容,绽放在黝黑的脸上,足以打动每一个人。2017年下半年,穿行于闽东大山,踏访20多个乡镇,访问几十位贫困户,我见到了他们脱贫致富后发出的最会心的笑容。

不深入农村一线,就很难体会到山区贫困户的艰难困苦;不进村入户,就无法感受到村民脱贫后的幸福感。行走闽东乡间,我们看到周宁贫困户周孙庭养羊致富后的灿烂笑容,看到屏南残疾青年杨发旺因绘画获得重生的自信,看到古田贫困户曾起先因造福搬迁感受到新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这是宁德去年众多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剪影。这些年,宁德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精准发力,攻坚克难,2017年完成脱贫人口34520人,现剩下贫困人口66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初的1.5%降至目前的0.028%。

一年脱贫34520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宁德而言实属不易。与过去相比,宁德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它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面对愈加艰巨的任务,就要分外讲究科学施策、精准应对之道。那么,怎么帮贫困户?宁德各县(市)区各出妙招,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攻坚拔寨,全力攻克扶贫的“最后一里路”。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安排好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穷根、开富源。而发展产业便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闽东各地尊重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把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避免扶贫的“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如何给贫困户一项稳定的增收来源?走访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记者看到,古田县推行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带动贫困户种菇;寿宁县探索茶叶全产业链促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改良品种、精细管理茶园;柘荣鼓励农业企业帮扶贫困户种植太子参;霞浦支持贫困户养紫菜、海参;周宁县推动旅游扶贫,帮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屏南引入文创产业扶贫,重塑贫困户的生活信心……

这些,无不开启了“造血”扶贫的好路子,让贫困户找到增收的渠道,进而甩掉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