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手工艺新秀:用创新点亮老手艺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8-03-02

吴启彬在用脱胎漆艺修缮器皿。

皮革上再现古画意境,她的皮雕画独树一帜

在展室一角,手工艺新秀黄梅林带来的《春》《夏》《秋》《冬》四件皮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很多人对皮雕还比较陌生。其实,皮雕技艺,早在唐代就一度盛行,后因材质来源太贵,慢慢没落。所谓皮雕,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分类的一种雕刻工艺,它以旋转刻刀及印花工具,按照设计图纸,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推拉、挤压,把一些地方打下去,使图案纹样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凹凸的层次及纹饰。

黄梅林的皮雕作品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在构图、明暗、远近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特点,像是雕在牛皮上的水墨画。她将水墨画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用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这种打法在国内非常少见。

“这种打法是一个慢慢渐变的过程,看上去有前后的明暗关系,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不用借助颜料去渲染。”黄梅林说,如果用颜料,非但体现不出皮雕工艺的打法,还不利于收藏,时间久了颜色会退掉。

黄梅林生于皮匠世家,看着祖父做皮具长大,耳濡目染,渐渐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并在学得技法的同时,继承了严谨细致的匠人作风。她选用的材质是头层植鞣黄牛皮,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工业化的材料,只是用树根、树皮、果实去浸泡,把里面的蛋白质和脂肪泡出来。雕完以后上一层貂油,一件作品就算完成了,很环保、无污染。

目前,市场上的皮雕作品样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只有人物、唐草等寥寥数种,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改变这一状况,黄梅林一直苦思如何在皮雕作品中加入中国元素,让皮雕工艺重现往日的辉煌。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梅林查阅到,明朝戚继光的马鞍上有皮雕纹路。这一发现拓宽了她的创作思路,她开始尝试将中国画、木雕窗花、玉雕图案、剪纸等元素应用在皮雕作品中。同时,她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国外的皮雕作品以曼陀罗花为主,就突发奇想,把爷爷做的鞋面花纹用水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不再是只限定在皮面或包面上。

她不断进行工艺改进与创新,皮雕作品从钱包、手提袋等日用皮具,逐步发展到装饰性皮雕画,内容涵盖中国建筑纹样、中国吉祥图案、山水和花鸟,带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制作皮雕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雕刻前不能急着下手,要反复观看、用心思考,把作品理解透。一张完整的皮雕画,敲敲打打要好几个月,先打纸稿,再把画面拓在上面,接下来是最关键的走刀线环节。走刀线时,要一手拿模具轻摁皮革上,一手拿橡皮锤敲击,练的是臂力,哪怕是雕一朵菊花,雕完之后手也会疼一两天。刀线走得顺不顺、柔不柔很重要,走不好,整个画面就不协调。

本次展出的四幅作品,黄梅林用五个月才雕完。“每天都选在精力最好的一两个小时做,若稍不小心出了错,整幅画就有可能毁了。因为皮的厚度只有两毫米,雕的深度最深只能一毫米多一点,穿透了皮面就浪费掉了。为了呈现出立体感,必须要有一个深浅的对比,就得挑边,力气要适中,太重会穿透,太轻达不到效果。这些技术有的是自创的,有的是四处拜师学的。”黄梅林说。

黄梅林的皮雕画独树一帜,目前虽还属于小众,国内少有人知晓。不过,她的作品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眼下,她急于多培养一些专业人才,希望能跟艺术学院合作,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