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雕作品《春》
皮雕作品《夏》
利用脱胎工艺修缮器皿,他想让大漆融入生活
脱胎修缮师吴启彬带来的一组九件建盏,是用脱胎工艺成功修复的,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独特的修补技艺处理,使得这组建盏更具有历史感。
“以前做器皿修复不是做这种苦涩的感觉,都是平光亮光这样的,只知道把缺的那块做得精致,却忽略它的整体性,特别跟老盏一比,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一个器物分天地,圈足是地、口沿是天,我就给它取名补天,赋予它一些故事,有种粗糙石制的味道。”吴启彬说,大家都认为漆器是一种装饰品,它的功能性慢慢被忽略。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大漆也有实用性,可以融入生活。
吴启彬原来从事广告业,一次机缘巧合,他跟随福州民间漆艺师学习脱胎漆艺器物修缮,从此一发不可收,四处拜师学艺。
在不断地摸索中,他发现,脱胎工艺黏性强,可以和别的材质器物一起黏合、修缮,成为一个新的器皿。于是,他和好友一起开设“还物工坊”,开启漆艺匠人创业之路。
“我的工作更多是在残损工艺品再加工上,借助传统漆艺进行原创修缮,例如修缮处添加荷叶褶皱效果、用金粉画出银杏叶……”吴启彬说,以前很少人利用脱胎工艺去修缮别的材质器皿,为了延伸创新,他不断尝试,比如用脱胎工艺修缮瓷器、紫砂。目前最成功的就是将残损的建盏与脱胎一起修复,最近还在试验玻璃与脱胎的结合。
在他看来,建盏、瓷器、大漆都属于历史比较悠久的文化,应该结合在一起。但修缮之前,要充分了解材质。“很多人认为水漆如漆似胶有黏性,但大漆有些配方是不一样的,需要充分了解。陶器也好,瓷器也好,性质不一样。漆本身有一定黏性,但这种黏性不足以把不同材质很好地粘接在一起。”
探索利用脱胎漆艺修缮器皿这条路,吴启彬走得很艰辛。刚开始创业的第一年,因为制作脱胎用的大漆含有一种刺激物,经常导致皮肤过敏。但凭着对于这项技艺的热爱,他强忍身体的不适坚持了下来。
看似简单的脱胎漆艺修缮,却是个良心活,需经过修补缺失、填漆、打磨等至少39道工序,这还只能算作是半成品,还要施以打磨、髹饰研磨、纹饰等,最后成为一件绚丽多姿的脱胎漆器工艺品,往往需要3个月之久。
“经常一天花在修缮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修修补补的日子虽不华美,既然选择了,此生无怨无悔。”吴启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