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漆线雕:一根漆线,雕出匠人匠心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9-04-19

《龙之魂》 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厦门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不但首创了装饰于瓷器盘瓶的漆线雕艺术,而且用心培养新人,因为“把技艺传承好,远比挣钱重要”

一根漆线,雕出匠人匠心

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4月11日上午,雨一直下,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却人气十足。

当日,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主办,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承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漆线雕艺术作品展在此开展。现场展出的40多件漆线雕精品,出自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领衔的六位蔡氏漆线雕民间艺术家之手,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作为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民间艺苑奇葩漆线雕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在厦门已流传300多年,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氏漆线雕,是厦门漆线雕技艺的杰出代表,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直接推动了漆线雕的传承发展。

吐故纳新,老技艺迸发新活力

走进展厅,记者发现靠墙的一件展品前围满了参观者,也忍不住凑近欣赏。

原来,蔡水况正在给大家讲解蔡氏漆线雕技艺,这件作品就是他引以为豪的《1972年的漆线蛋》。“漆线雕”这个名称也由这件作品而来。

现年80岁的蔡水况,戴着老花镜,精气神十足。谈及创新发展,他甚是动情。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是蔡氏漆线雕第十一代传人,首次将漆线雕从神佛身上请下来,用以表现历史人物,技艺迈向纯熟。”蔡水况说。

正是当年在父亲蔡文沛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蔡水况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渐渐悟出门道。

1972年,随着厦门市工艺美术厂重新恢复生产,漆线工艺品制作排上生产日程。此时,佛像作品已不能做,蔡水况吐故纳新,大胆尝试把漆线绝技装饰在瓷瓶、瓷盘和蛋壳上,做成新型装饰艺术品,从而使漆线装饰工艺独立为一种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

“1973年,这些作品摆上广交会,立刻接到几万件海外订单。当有媒体和客商询问‘蛋壳漆线雕龙’的名称时,我灵机一动,取名‘漆线雕’,结果沿用至今。从那时起,装饰工艺品成为漆线雕的主流。”他说。

上世纪80年代,漆线雕一度式微。为了发展古老的漆线雕技艺,蔡水况闭门十年,苦苦摸索,反复试验,终于领悟漆线雕表现手法的奥妙,艺术视野更加开阔。

“漆线雕是一项传统的工艺,因为要发展,我们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近50年来的创新之作,更注重线条的艺术表现手法。”蔡水况说。

漆线盘绕犹如刺绣,借助线条构造层次,其中甲胄制作,最能展现漆线雕绝技,也最耗精力。在展厅最醒目处,引得众人驻足观看的《神武大元帅》就是代表。

“这件作品融合了福建两项国家级非遗——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和漆线雕技艺的精髓,造型神奇威武,从设计到制作花了近一年时间。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同款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蔡水况说。

为了更好地创新漆线雕技艺,2003年,蔡氏漆线雕研发创作部成立,吸收不少有绘画特长的手艺人加入进来。

参展作品琳琅满目,既有传统漆线雕的典型代表,又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意之作,还有推动漆线雕市场运作的典型代表。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

蔡水况介绍,《铜貔貅》是漆线雕技艺与金属坯体进行结合尝试的范例;《五子登科》是太湖石与漆线雕龙完美结合的现代工艺品,主要在台湾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