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漆线雕:一根漆线,雕出匠人匠心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9-04-19

《龙之魂》 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厦门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不但首创了装饰于瓷器盘瓶的漆线雕艺术,而且用心培养新人,因为“把技艺传承好,远比挣钱重要”

一根漆线,雕出匠人匠心

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4月11日上午,雨一直下,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却人气十足。

当日,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主办,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承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漆线雕艺术作品展在此开展。现场展出的40多件漆线雕精品,出自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领衔的六位蔡氏漆线雕民间艺术家之手,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作为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民间艺苑奇葩漆线雕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在厦门已流传300多年,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氏漆线雕,是厦门漆线雕技艺的杰出代表,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直接推动了漆线雕的传承发展。

吐故纳新,老技艺迸发新活力

走进展厅,记者发现靠墙的一件展品前围满了参观者,也忍不住凑近欣赏。

原来,蔡水况正在给大家讲解蔡氏漆线雕技艺,这件作品就是他引以为豪的《1972年的漆线蛋》。“漆线雕”这个名称也由这件作品而来。

现年80岁的蔡水况,戴着老花镜,精气神十足。谈及创新发展,他甚是动情。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是蔡氏漆线雕第十一代传人,首次将漆线雕从神佛身上请下来,用以表现历史人物,技艺迈向纯熟。”蔡水况说。

正是当年在父亲蔡文沛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蔡水况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渐渐悟出门道。

1972年,随着厦门市工艺美术厂重新恢复生产,漆线工艺品制作排上生产日程。此时,佛像作品已不能做,蔡水况吐故纳新,大胆尝试把漆线绝技装饰在瓷瓶、瓷盘和蛋壳上,做成新型装饰艺术品,从而使漆线装饰工艺独立为一种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

“1973年,这些作品摆上广交会,立刻接到几万件海外订单。当有媒体和客商询问‘蛋壳漆线雕龙’的名称时,我灵机一动,取名‘漆线雕’,结果沿用至今。从那时起,装饰工艺品成为漆线雕的主流。”他说。

上世纪80年代,漆线雕一度式微。为了发展古老的漆线雕技艺,蔡水况闭门十年,苦苦摸索,反复试验,终于领悟漆线雕表现手法的奥妙,艺术视野更加开阔。

“漆线雕是一项传统的工艺,因为要发展,我们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近50年来的创新之作,更注重线条的艺术表现手法。”蔡水况说。

漆线盘绕犹如刺绣,借助线条构造层次,其中甲胄制作,最能展现漆线雕绝技,也最耗精力。在展厅最醒目处,引得众人驻足观看的《神武大元帅》就是代表。

“这件作品融合了福建两项国家级非遗——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和漆线雕技艺的精髓,造型神奇威武,从设计到制作花了近一年时间。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同款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蔡水况说。

为了更好地创新漆线雕技艺,2003年,蔡氏漆线雕研发创作部成立,吸收不少有绘画特长的手艺人加入进来。

参展作品琳琅满目,既有传统漆线雕的典型代表,又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意之作,还有推动漆线雕市场运作的典型代表。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

蔡水况介绍,《铜貔貅》是漆线雕技艺与金属坯体进行结合尝试的范例;《五子登科》是太湖石与漆线雕龙完美结合的现代工艺品,主要在台湾市场推广。

匠心传承,年轻人喜欢就有希望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龙之魂》同款作品,纯手工制作,细节表现丝丝入扣,很好地展现出蔡氏漆线雕特有的精致华美的艺术风格。

据蔡水况介绍,这是他为了筹集漆线雕技艺保护资金而作。“2007年,我决定破除代表作不在市面上发行的惯例,将1973年代表作《龙之魂》由厦门惟艺漆线雕有限公司全球限量发行100件。和原作采用木坯不同的是,100件新作改用陶瓷坯,每件都有编号。”

一路走来,蔡氏漆线雕艺人跌跌撞撞。如今,这项技艺能传下来、活起来,还实现了线条之美、色彩之美和图案之美的飞跃,实属不易。这当中,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

早年,漆线雕技艺秘而不宣,且传男不传女。当蔡文沛将作坊迁至厦门时,就打破旧规,广收学徒,公开家门绝技。蔡水况秉承父亲遗志,敞开艺术大门,倾心传艺。

1961年出生的王志强,2006年成为蔡水况的入室弟子,现在是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也是唯一的外姓传人。

在蔡水况的悉心指导下,王志强苦练技艺,仅漆线雕中的龙身制作,他一做就是五六年。记者当日看到,他和庄南燕合力创作的《16英寸茶墨绿年年有余》,线条形态丰富而多变,成功摘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他独创的《春秋》匠心独具,师古求新,荣获第五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优秀奖。

因为漆线雕工艺精细、复杂,制作要经起稿、锤土、打底、搓叠麟片、堆龙头、搓线、盘线、绕线、上安金油、贴金箔等十道工序,初学者必须坐得下来、静得住心,至少花三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功。可年轻人缺的就是这份耐心、这份坚持,这也成了漆线雕技艺传承的瓶颈。

蔡水况在自传中写道:“我早年的学习异常刻苦,先由打粉底入手,继而学习漆线技法、色彩装饰和雕塑造型,历经十年之久,各种技艺始得完备。”如今,他年事已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技艺传承上。

“做漆线雕,既要有体力,更要有精神。尽管我现在还能创作一些作品,拿到市场上也能卖出高价,但是用心培养学徒,把技艺传承好,远比挣钱重要。因为我是厦门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传承是我的责任,只有把漆线雕不断发扬光大,才对得起祖上。”蔡水况说。

小小的漆线雕,留驻厦门的光阴故事,见证时代的沧桑巨变。近十几年来,蔡水况及其弟子坚持到厦门的大中小学传艺,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这项独具魅力的非遗,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

“漆线雕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中国。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愿意教。”蔡水况说,把漆线雕传统技艺时代化,让年轻人真正喜欢,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