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进校园”活动场面。 由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提供 丹心献偶艺 闽西傀儡戏主要分为“高腔”与“乱弹”两大戏种。与“乱弹”相比,“高腔”对木偶艺人本身的唱功要求更高。 据上杭县文化馆副馆长李伯庠介绍,王荣昌不仅娴熟掌握提线技巧与舞台锣鼓,而且谦虚好学,能从方言、小调、杂曲、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唱腔,而说唱又十分通俗有趣,因此深得客家民众的喜爱。他的演出以上杭为主,有时也会到广东、江西,以及省内福州、厦门、莆田等地,“最多的年份,剧团一年演了6个月又17天”。 “表演时全情投入,声音语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李伯庠看来,王荣昌对角色性格把握精准细致,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事实上,年轻时王荣昌曾在沈阳服役五年,复员返乡后还做过民兵连长、民办教师。1988年至1996年,王荣昌连任三届彩霞村村主任,后来还担任彩霞村支部书记。而这期间,他一边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一边还和徒弟们带团演出。 “由于种种原因,傀儡戏班人才凋零,演出日益减少。”2000年3月,为了重振闽西上杭傀儡戏事业,协调各地傀儡戏班并解决相关问题,辞去彩霞村支部书记的王荣昌协同梁礼忠、刘金寿等人筹划“田公堂”修复开放暨傀儡戏祖师“田公”偶像揭幕仪式。2001年,闽西木偶戏行会(田公会)在中断近40年后,于白砂水竹洋再次举行,“田公堂”自此成为傀儡戏行业祭祀和傀儡戏艺人、班主献艺、汇演、交流的中心。 2002年,上杭县成立客家木偶文化艺术研究会,并全面恢复“田公会”的祭祀和傀儡戏班社的调演,古老的傀儡戏剧行会传统得以保存。2011年,上杭“田公元帅信俗”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