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通讯员的心里话 吴建华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省汽车修造厂工作。那时,只有机关科室才有订《福建日报》,每天报纸一到,大家如获至宝,抢着看。后来调到政工科负责宣传,专门订了一份《福建日报》,每天上班,都要跑去传达室,打听《福建日报》送来没有。 1979年,调省交通厅办公室工作,起草有关文件、领导讲话,《福建日报》更是成了我的导师和朋友。两年后,调到省政府办公厅工业交通处工作,和福建日报社的联系就更密切了。 省政府机关的工作,涉及面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到日常生活小事;从工、农、兵、学、商,到公、检、法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从1981年开始,我在《福建日报》的“今日论坛”“听潮沉思录”“街头巷议”“问题探讨”等栏目上,发表了200多篇的杂议、随笔,有一段时间,每隔三四天就有一篇见报。 除了杂文,我也与副刊“武夷山下”结缘。散文《梳头》曾在“武夷山下”刊载,陈章汉先生还专门写了评论。陆续发表若干篇文章后,《福建日报》的副刊编辑王国力,专门拿一个大纸袋,把我的投稿集中在一起,可以刊登的留用,没有达到发表要求的,他一一指出文章的不足,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寄去一篇题为《红五星》的长文章,以为会被编辑删去一半。想不到竟几乎全文刊载!拿到报纸,泪水顿时夺眶而出。能够用三分之二的版面,登载一个通讯员的文章,是对通讯员的最高褒奖,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武夷山下”的编辑,历来不以作者的名气和地位作为是否发表作品的衡量标准,而是将文章的质量摆在首位,这非常令人感动。作为一名党报的老通讯员,肩负着正面宣传的神圣职责。尽管我已退休,但依然忠诚地用手中的笔,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 (作者系福建省农业厅原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