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做实“四篇文章”建设新时代新三明——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明专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方炜杭 全幸雅 | 时间:2019-09-20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图为永安吉山抗战遗址群周边的高速交通枢纽。 魏兴谷 摄

东南网9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19日,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明专场举行。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红胜,围绕“牢记重要嘱托,做实‘四篇文章’,推进新时代新三明建设”介绍有关三明建设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多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工作,对三明老区苏区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坚持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以二次创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等各项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三明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

70年风雨如歌,70年沧桑巨变。中央苏区核心区、新中国建成的重工业基地、林深水美的中国绿都、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如今已是三明最靓的四张名片。近300万三明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迈进新时代,三明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主动担当新三明建设的责任,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

四大成就老区苏区美丽蝶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明老区苏区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深有感触地说,70年来,三明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脱贫奔小康取得新成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三明老区苏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三医联动”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城乡居民收入2018年分别达到34874元、16581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增长332倍、296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实验区,“348”精准扶贫机制在全国推广,全市3.75万户、10.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经济总量从1.03亿元增加至2353.72亿元,增长2273倍。

交通方面,三明从过去“路隘林深苔滑”,变成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形成了“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立体交通体系。现在从三明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省内福、厦、泉等沿海城市仅需2个多小时。

二是工业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解放初期,三明的工业状况是“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新中国建设时期,省委决定在三明建设省级重工业基地,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钢铁、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形成了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三明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60.45亿元,增长45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由0.06亿元增加到1237.9亿元,增长2.1万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0.23亿元增加到841.84亿元,增长3707倍,三次产业比重由72.5∶5.6∶21.9调整为11.6∶52.6∶35.8。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7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画好“山水画”,做足山水林田文章,通过持续深化林改,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永安洪田村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1998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在全国首创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金融产品,实现“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120.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7%、全国的10%。林产加工、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3312.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33亿元。

四是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就。上世纪80年代,从解决群众反映的“脏乱差”问题入手,持续开展“满意在三明”系列活动,创造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板,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满意在三明”闻名全国。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