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摸清家底,让古厝“活”之有据

来源:东南网 | 作者:树红霞 | 时间:2019-09-20

建于明代的宫巷宫苑里,如今辟为严复书院。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2年任福建省省长时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17年后的火热夏天,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兄弟城市代表聚集榕城,畅谈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承诺并呼吁承担起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历史责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留住中华民族的“魂”,携手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物建筑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饱含着历史信息,见证了城市变迁。为了子孙后代,继承保护它们,把它们的全部真实信息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但文物建筑存在于“活”的城市有机体中,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无疑是重大的考验。

今起,开辟“古厝活用”栏目,带您走进传统古建筑,解码文化基因,熏染“悠悠岁月中的烟火气”。我们要去看一看,在保护的同时,如何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如何找到保护和利用的最佳结合点?

留住乡愁,更传承文明,让那一抹古色斑斓,增添我们所居住城市的个性魅力。

这是共同的期待。

福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建筑,2017年底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一批10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福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历史建筑普查,初步形成全市历史建筑普查资源库。同时,积极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从利用模式、改造技术、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角度下足“绣花功夫”,探索有效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路径——

摸清家底,让古厝“活”之有据

东南网9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福州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城在山中,山中有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被誉为“东方城市设计的佳作”。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以来,福州市共确定和公布的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四批共654处。今年7月,城区公布第二批100处历史建筑及5片历史建筑群。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古厝绽放新光彩?

启动全域历史建筑普查

福州的古建筑经过历史陶冶,逐渐形成具有地域及时代特色,具有当地人群、族群民俗特色的建筑群。

一座古厝,就是一段历史,装满了故事。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的曾意丹在其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中提到,福州古厝很有特色,可谓独树一帜,这是因为福州所处周边环境,有大量好木材、花岗石等优质建筑材料,建筑工匠又特别有技能,民风民俗以重视建筑为荣。

谈及古厝,福建省文史馆前馆长、著名文史学家卢美松颇多感慨:“厝是福州方言中房子的意思,广义上理解可以包括各类地面建筑。保护好古厝实际是留住了我们的根,没有根的文化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文化,只有留住了根才能留住魂。福州文物古迹相当多,土壤非常肥沃,有关方面要学会播种学会扶持,才能让我们的根更强大,才能长出文化的果实。”

对古建筑颇有研究的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将福州古厝的特点归纳为“三阶式、曲线墙、包檐口、深出挑、金包银、多院落、重装饰、藏寨堡”。比如,建于清朝年间的闽清云龙乡后垅村功烈轩,历史上为祭祀、婚庆等民俗活动场所,建筑内立面墙体看似普通,却分别应用了夯土墙、鱼鳞板、清水红砖墙等不同的工艺。这些做法与工艺在本土建筑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

摸清家底,才能“活”之有据。2017年,福州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历史建筑普查,初步形成了全市历史建筑普查资源库。其间,福清的做法可圈可点,当地创新举措采用“一横一纵方式”开展普查,形成初步调查、纵深普查、评估筛选到名单认定的有效流程。

科技“加持”,古厝保护更有力。“去年起,福州名城保护管理平台系统(一期)项目启动,项目建设规模覆盖全市中心城区2769平方公里,其建成将实现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福州名城资源家底清晰,对高效、准确、精细化支撑政府决策和日常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预计今年底投用。”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杨勇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