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羲:丹青遗珠尘尽光生

来源:东南网 | 作者:俞靓 | 时间:2020-01-20

在莆田市博物馆,参观者欣赏黄羲的作品。

东南网1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俞靓 文/图)有这样一位闽籍画家,他的朋友圈是半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潘天寿邀他教授人物画,黄宾虹请他赴故宫鉴定书画,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联名为他拟定画例……他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美术教育,耳顺之年还踏上三尺讲台,16年留下300多本教学笔记。

作为20世纪中国画领域的一位“老先生”,他既是中国美术传统形塑和活化的产物,也以自己的方式见证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他,就是仙游人黄羲。

2019年是黄羲诞辰120周年。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题为“世纪遗珠”的黄羲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于岁末年初横跨杭州、福州、莆田三地巡展。17日,展览在莆田市博物馆开幕,继续为公众还原一位光彩夺目的国画尊师。

大艺术家乡野走来

潘天寿曾自言:“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黄羲也是如此。

据黄羲的儿子黄国培介绍,父亲自小就有绘画天赋。地上、沙滩上、芦苇下,都可以画画。因家贫无以资学,13岁的黄羲随闽中画派代表人物李耕学画,挑颜料、笔砚,农忙时帮做什役。

少时常接触山童、田老、寺僧、庵婆,让黄羲始终保持着质朴疏性的一面。以至于晚年他被下放到鞋革厂,刷鞋胶他最快;割稻弯不下腰,他索性坐在地上干活。

25岁时,黄羲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又吸纳了西方绘画的养分,受到校长刘海粟的器重。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等前辈就曾联名为他拟定画例。1930年,他受聘于上海美专任人物画教授。1936年,他随黄宾虹在京、沪、宁等地参与审鉴故宫历代书画藏品。

“黄羲先生绘画基础扎实有师承,又游历中国的大江南北,大大开阔了视野。”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俞宗建分析说,“他从闽中画派打下基础,又吸收了海派的精髓,到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后达到创作高峰。”

黄羲的作品,既有恢宏大气的《九州禹迹图》,又有笔触细腻的“麻姑”。此外,他重视以传统经史文学来涵养其艺术修为,大半生坚持作诗。“柳花开遍稻花齐,满院芳踪落旧蹊。袅袅红裙谁下拜,翩翩蜂蝶舞墙西。”这首《拟题榴花》可见一斑。

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时,和蔼的“美髯公”黄羲总是穿朴素的对襟衣服,操一口浓重的莆仙乡音。黄永玉在《示朴琐记》中提到,一次在校展上,他画了张屈原,黄羲给题了两句鲁迅的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画上,屈原身旁的芦苇和江波都由黄羲添笔,胡子也做了加工,黄永玉形容,“像爹妈在客人面前小儿子唱歌表演时忘形的帮腔”。

今天,人们称他是中国人物画高等教育的先行者,是中国古典人物画创作的传承者,是潘天寿中国画教学体系的践行者。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福建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小娴说:“我们这一辈几乎都没有见过祖父,他的生命中有过许多高光时刻,但他却非常低调。”这是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谦逊和修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