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阳村圩日盛况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雷顺号 廖诗雄 摄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雷顺号 廖诗雄 文/图)“赶圩出人,一日三到。煎堆扎粽,样样都好。”20日,农历七月初二,恰逢圩日,来自宁德各地的村民和商人们,汇聚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赶圩。村里村外、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西阳村地处闽浙边界,群山环绕,过去交通十分不便,为了方便商品和文化交流,集逛、购、吃、游、娱于一体的圩场应运而生,赶圩成了山里人生活中最时髦的经济活动、最有趣的文化大餐。时至今日,西阳村的赶圩文化,依然以其独特的感召力、无拘无束的民俗情怀,吸引着人们乐此不疲地来到此地。 圩日赶集忙 商贸娱乐两不误 “卖桃卖李卖朱梨,椎髻村姑结队齐。风雨赶圩三六九,隔宵先问价高低。”一首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山里人挑果赶圩的场景:你挑担,我拉车,三五成群,慢慢地往圩场聚集。 根据闽浙交界地区的约定俗成,10日为一圩。圩日当天,农户将自家的产品从深山里带出来销售,也有商贩把城里的商品运到圩场高声叫卖,而需要购物的村民们,憋足了讨价还价的劲头往圩场赶。“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赶圩的人们一般天没亮就出发了,然后步行一两个小时到达圩场。因为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村民们都会一次性将几天所需要的食物、衣物等买回去,有些卖东西的农户也会就地补齐所需的生活用品。”今年70多岁的吴传胜在西阳村住了大半辈子,对于小时候赶圩记忆深刻。 除了商品交易,杂技、歌舞表演等文艺演出也会在圩场出现。因为这天是人口最聚集、气氛最热闹的时候,想卖艺赚钱、提高名气的表演团队也会到圩场,吸引众人围观。“在以前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不丰富的情况下,赶圩算是少有的乐趣之一,热闹程度堪比北方的庙会。”当地一位老人说。 圩日相亲也是当地风俗。过往,不少当地男女在媒人的牵引下圩日会面。有了圩日,方便了人们物资交易,方便了乡亲在小饭馆里高谈阔论,方便了相爱的人在戏台前欣赏演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思想在这里彼此交融,圩日文化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