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阳村圩日的斗牛文化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雷顺号 廖诗雄 摄 圩日有文化 圩场绵绵长久远 “圩日文化的精髓在于真实,在于信任,在于坦诚,圩日热闹的人群,满足了人们渴望相聚交流的心理需求,面对面商品的交流,让质朴的村民更有安全感,交易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顺势达成了幸福感。”省亚太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赵天跃说。 又到了赶圩的日子,74岁的村民吴立绩和老伴,从凌晨3点就开始忙活:和面、擀面皮、剁肉馅、包燕……一切准备妥当后,趁早赶往圩市售卖。 早上6点多,西阳村的圩场上,陆续就有村民开始设摊,提货摆摊售卖,一些从柘荣、霞浦,甚至浙江泰顺、内蒙古等各地来的流动商贩也陆续带上当地特产前来赶圩。进村路口,一辆辆三轮车满载着鸡鸭等家禽沿路摆开。村内大街上,海鲜、肉类、加工食品、特色小吃、服装、餐具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8点后,圩场逐渐热闹了起来。结束采购的外地游客顺便游玩吴氏宗祠、老人桥、月爿古井、白坑天顶山峡谷等当地景点,品尝当地特色小吃。 吴立绩的摊位上人来人往,大家对他家的肉燕赞不绝口。“一般上午就卖完了,一次可以卖1000多元。”吴立绩开心地说。早期的圩场主要以提供生产必需品为主,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许多商品从网络购买更为便捷,西阳圩场也逐渐以美食销售为主。 政府重搭台 圩场兴旺人开怀 地理位置的优势,让西阳圩场不仅没有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城镇的发展而变得冷清,反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热闹程度有增无减。 陈奕敏是浙江泰顺雅中镇人,来往西阳赶圩已经好几年了。谈起过往经历,他对于交通带来的便捷欣喜不已。 管沈这条连接管阳镇与浙江泰顺的省际公路,是管阳镇16个村和浙江泰顺8个村近5万群众生产生活的必经之路。2012年1月,福鼎市决定将管沈公路拓宽改造列入市交通重点建设工程,于2018年建成通车,进一步促进了边贸经济的发展。“我从家里出发,来到西阳村不到30分钟,交通便捷,来赶圩的人更多了。”陈奕敏说。 独特的区域环境,使得西阳圩日的供求关系网几乎兼容了闽浙两省交会地带所有产品和人群,圩日买卖囊括这个交汇处的各类产品。近年来,管阳镇充分利用当地边贸和与周边地区交往活跃的优势,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丰富农贸市场产品;一方面用圩日文化,全力打造“亲商、安商、留商”的良好环境,促进经济内循环。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圩日已经渐渐成了让人记住乡愁的平台。近年来,西阳村更是在圩场上配置了公厕、清洗区、路灯等配套设施,并划分摊位,进一步规范圩场经营管理。来这里做买卖的赶圩人,虽然来自不同的行政辖区,但笑脸相迎,诚信交易,熙熙攘攘,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