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参”突围:海参即食破题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庄严 | 时间:2020-09-08


精深加工成为霞浦海参产业发展的重要武器。

吃海参,一直是件麻烦的事。淡干海参从清洗、水煮到浸泡,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才能吃上。 随着海参加工工艺的进步,一些能满足懒人需求的即食海参陆续问世,虽借助高压真空技术,但其保存期却不长。 《助创》记者了解到,解决海参即食的难题,霞浦取得了突破。今年6月,全国首个采用压片工艺的海参产品——海参片面市。其或将提高海参附加值,引领霞浦海参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东南网9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颜晨曦 文/图)霞浦海参个头大、肉质厚、口感好,加工成干参的发泡率高。因此,霞浦获得了“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称号。霞浦海参,成为“南参”的代表。

2019年,霞浦县海参产量达1.76万吨,产值达30多亿元,其产量约占全国成品参产量的30%,位居全国县份第一。

近年来,霞浦县在严格海参质量管控的同时,积极引导水产加工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助力产业加快发展。

海参片,便是精深加工结出的又一新果。经过三年试验,今年6月,全国首个采用压片工艺的海参产品——海参片面市,并一举拿下“霞浦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首家授权。

从2010年试水海参养殖,跨界完全陌生的水产领域,到如今借助科技力量打造高端海参精深加工产品,张明照近日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海参不同寻常的创业故事。

从海参养殖到海参加工

海参盛产于北方海域,因气温、海水盐度等原因,一直没有在南方养殖成功。通过不断实践摸索,霞浦养殖户改变了这个历史。2003年,部分养殖户从山东长岛引进刺参苗种,进行室内池暂养试验,次年小面积度夏养殖试验成功。

经过几年的努力,霞浦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的东安海域,凭借优良的海区条件、长期的养殖传统、丰富的网箱养殖经验,成为霞浦县海参主产区之一。

张明照出生于1979年,在霞浦海参养殖兴起之时,他在溪南镇经营药店,机缘巧合认识了许多海参养殖工人。“一开始,他们因为干活身体虚弱经常来买各种补品,后来渐渐来得少了。”他说,一问才知道,是工人经养殖户介绍食用海参,身体得到了改善。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的显著功效引起了身为药师的张明照的兴趣。虽对海参养殖是很陌生的,但张明照在调研后毅然决定创业,试水海参养殖。

2011年5月,张明照拿出30万元入股亲戚养殖场,并随之前往北方考察学习。回来后,他多次上渔排作业,半年下来,对海参的认识不断加深,“采用浮筏吊笼,饲养大规格(15~30头/kg)半成品参苗,三天投喂一次海带,可加快海参生产速度”。那次,张明照获利近20万元。

初尝甜头,令张明照信心倍增。2012年,他以每公斤300元的价格再次从北方购入苗种。结果遭遇北方客商压价,成品参仅以每公斤120元的价格卖出,亏损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霞浦海参相较于山东、辽宁海参知名度低、品牌不强,且不少消费者只信北方海参效用,霞浦活参收购行情不理想,虽物美但价低。加上活海参离开海水后,会吐肠子自溶,只能选择低价卖给客商,导致养殖户丧失了议价话语权。

就在张明照为低价出售感到郁闷的时候,他发现,有部分养殖户将成品参煮制成拉缸盐海参,每公斤竟然可以卖到180元,利润提高了50%。张明照总结自己的这次失利是“因为不懂加工”。带着之前的经验,他又踏上了海参加工之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