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照与海参结下不解之缘。 海参即食的困境与破解 “霞浦海参肉质肥厚,口感好,品质优。”张明照相信,好的产品,一定能够获得更多人认可。2013年5月,张明照在养殖海参的同时,投入40万元,创办了自己的海参加工厂。借助仅有的一条生产线,将自家出产的所有海参制成拉缸盐海参。“加工后的海参1斤可以多卖10元。”为了搞好海参事业,张明照不惜停办药店,一心扑在加工厂上。 2015年,张明照再次投入100多万元,扩大加工厂规模,厂房面积由200多平方米扩大到2000多平方米。他还增加了一条拉缸盐海参生产线,改人工作业为自动化流水线操作。“通过引进的海参自动清洗机,将处理好内脏的海参传输到清洗池,洗净后送至汽锅中蒸煮。”张明照说,原有的小铁锅一次只能煮100公斤左右的海参,换成汽锅后,一次可以煮500公斤。辛勤的付出终换来回报,当年加工厂给张明照带来了60万元的纯利润。 霞浦海参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海参加工却处于以拉缸盐为主的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偏低。“其实霞浦的海参精深加工企业并不多,霞浦海参要发展,一定要进行精深加工。因此,我们企业一直在寻求突破。”张明照说。 于是,张明照成立了“御蓝记”品牌,开始尝试新的加工工艺,干海参和水发即食海参。张明照介绍,水发即食海参制作复杂,由拉缸盐海参经过2天脱盐、1个多小时蒸煮、2至3天反复泡发,最后速冻2个小时才能制成。而干海参不仅工艺复杂,吃法也麻烦。反复蒸煮、修整条形、烘干,共需耗时10天。至于吃的话,则要泡发3天,蒸煮后再泡发3天,方能食用。 “这样经过反复加工,海参的营养成分还能保留多少呢?”尝试过程中,张明照时常感到困惑,“最关键的是,目前各种海参加工工艺都必须采用冷链运输。”是否有一种办法,在提升海参附加值的同时,既能实现保留营养、方便食用、便捷携带的目标,又能摆脱冷链运输的限制。张明照认真思考着。 跨界合作结出科研之果 有过从医经验的张明照,忽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医药技术应用于海参加工。说干就干。2017年2月,张明照找到福建上普药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制药的高新科技企业。 得知张明照的想法后,该公司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低温细胞破壁、低温风干技术,以高浓缩压片的方式制成海参片。“以目前技术来说实施有难度,海参肉质厚,细胞破壁不易,提纯困难。加上Q弹的特性,也给压片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张明照说,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提取海参90%的纯度进行压片,上一秒刚成型,下一秒就散开了。“即使压片机压力调到最大,压片还是松散不成型。” 第二次、第三次,将海参纯度下调到80%、70%,结果仍然一样。直至纯度降到50%,压片终于成型。但是,实验结果与张明照的设想相差甚远。接下来,实验的主攻目标就是提升压片中的海参纯度。“做一次实验要1个多月,3年,30多次实验,共耗费了200多万元。”张明照感慨道,实验过程中,还损坏了一台细胞破壁机和价值50万元的压片机。 不一般的跨界合作成就了霞浦海参的发展。经过配方、技术的不断调整,今年1月,实验喜获成功。海参片纯度维持在70%左右,取得技术性突破,成为全国首个使用压片工艺的海参精加工产品。这也是低温破壁技术在海参加工中的首次应用。 海参产业是霞浦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推动海参加工企业做大做强。2016年7月,霞浦成功认证“霞浦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目前,霞浦海参加工以拉缸盐海参和即食海参为主,为了确保和支持‘霞浦海参’地标的规范、使用,让企业和广大农民从品牌建设中受益,县农副产品产业协会慎重考虑,决定第一轮授权以精深加工产品为主。”霞浦县农副产品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杨家富介绍,经过考察,“御蓝记”海参片有着严格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符合授权条件。 今年1月,“御蓝记”海参片获得“霞浦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第一家授权。数月后,第一批5000多瓶海参片进入市场。 霞浦县海参协会会长阮克理说,海参片的研发真正实现了海参即食的要求,让霞浦海参摆脱各种桎梏,为更多人接受。“我们将以海参片为契机,继续做大做强精深加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