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福建日报网事版(9版)主要稿件: 采访团记者来到连江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参观采访。东南网记者 田燕平 摄 全国网络媒体福建行感受“清新福建”之旅 东南网11月3日讯(本网记者 田燕平 文/图)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福建文化和旅游影响力,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文旅厅的指导下,东南网于10月26日至30日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网络媒体福建行“全福游、有全福”大型采访活动。 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等中央媒体,大众网、云南网、多彩贵州、浙江在线等全国各省、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中国旅游新闻网、携程、腾讯、新浪、凤凰、搜狐、今日头条等知名商业网站,以及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媒体等70名记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26日的启动仪式后,采访团历时4天,深入连江、永泰等地进行实地采风,两支采访队伍走访了32个采访点、采访了6个代表性人物。 4天时间里,70名记者共制作第九届全国网络媒体福建行大型采访活动专题页面47个,发表原创图文1132篇、原创短视频42个,发布照片3000多张,各网站首页推荐328条,网络转载词条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00条。许多网媒纷纷转载相关报道,扩大了宣传效应。 活动期间,东南网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主持人现场体验式播报,并在凤凰网、今日头条等直播平台推送,迅速、高效、生动传播“三色连江”“永泰自然来”的人文景观和旅游品牌。 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分享了4天来的感受,不少记者发自内心地赞叹: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活动,加深了对新时代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认识和对福建省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全面打响“清新福建”品牌的理解。他们说,本次“全福游、有全福”大型采访活动是“养身之旅”“洗肺之旅”“健康之旅”“美丽之旅”“静心之旅”,他们会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印象向自己的家乡推介,让更多的人前来福建旅游观光和度假,共同把“清新福建”这个品牌发扬光大。 自2014年起,东南网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全国网络媒体福建行活动,并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清新福建”和“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升景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开拓福建旅游市场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东南网推出系列短视频 记录福建传统村落蝶变 东南网11月3日讯(本网记者 苏琳)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拥有逾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承载着八闽儿女浓浓的乡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古村落如何展现新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近日,福建省住建厅联合东南网推出《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展示》系列短视频,拍摄团队走进福建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进行拍摄,用镜头记录福建传统村落今朝蝶变。 首期视频走进平潭北港村,领略北港村“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的唯美。近年来村子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为村庄增添生机。第二期视频聚焦福州连江三落厝,这里深邃幽静,古色古香,有许多传奇故事。如今,古厝在活化利用中再续传奇。 接下来,团队将陆续走进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莆田涵江区上后村、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等地,探秘“活”起来的传统村落。 扫码观看三落厝短视频 扫码观看北港村短视频 茶艺师正在演示茉莉花茶制茶工艺。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 摄 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预热调研实录之六 福州:以茶为媒谋升级 乡村振兴得双赢 东南网11月3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文/图)日前,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组委会调研组前往福州连江、仓山等地,实地走访茶企,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福州是茉莉花之乡,更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近年来,福州多地通过茶旅结合,打响了茶叶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茶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双赢。 茶旅结合 来自“最美茶山”的邀请 长龙镇是福州市连江县的茶叶重镇。这里现有茶园面积2.3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0家,主要产品涵盖了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也培育了一批本地茶叶品牌。以往,长龙镇生产的茶叶以中低端为主,大多销往广西等地。近年来,该镇通过茶旅结合,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几年前,电影《失孤》在这里取景,让当地的茶山走进了观众的视野。2018年,长龙镇被评为“2018有福之州·最美茶山”,从此就有不少人慕名来打卡。近两年,当地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对茶山进行环境整治,并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每到假日,自驾前来旅游和摄影的游客很多。 “游客感受过这里的生态环境后,对这里的茶叶品质也更加认可。”陈锋是连江县长龙第一茶厂的负责人,对于茶旅结合带来的效益,他颇有体会,而茶叶的销售数据更是直观地反映了这一改变。 2014年前,长龙第一茶厂每年明前茶的销量大约在1000斤。从2014年开始,陈锋摒弃了低端茶叶的种植和生产,转而专攻明前茶。为了提升茶叶品质,他不断引进优质的茶叶品种,保持茶山的土壤质量,采用生态无公害的种植方法。在提升品质和加大宣传双管齐下的作用下,茶厂明前茶的销量逐年大幅度上升。今年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销量仍超过4万斤。 游客的到来,不仅提升了当地茶叶的知名度,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特产的消费。当地不少茶企还结合亲子游、深度游推出了茶叶采摘、制作的茶文化体验项目。 茉莉飘香 “一朵花”带动的乡村振兴 永泰县春光村如今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每到节假日,来这里赏花的游人如织。 几年前,春光村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春伦集团种植140余亩茉莉花。由村民先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收取租金,再由企业聘用从事养护、采摘等工作,带动全村劳动力约80人,增加全村工资性收入超过100万元,单此一项,增加户均年收入5000元。随后,春伦集团继续加大与春光村的合作力度。春伦集团租用周边村庄空置房屋,修建春伦驿站,打造以茉莉花观赏和体验为主题的设施,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成片的茉莉花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给农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村里的支持下,农民们涌上街头摆起集市,天然土法制作的土特产品、绿色生态的有机蔬菜和畜禽供不应求,销售一空。 “永泰大樟溪畔适合种植茉莉花。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获得了优质茉莉花的稳定来源;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有了固定的收入、村里的环境更美了。真正实现了企业、村庄的双赢。”春伦集团负责人说。 后继有人 茶产业发展创新大有可为 “我们看好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前景,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在此次调研的座谈会上,不少茶企代表表现出了这样的自信。 “我们已经和国内、省内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对茉莉花的香气展开深度的研究利用。”在闽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星看来,茉莉花产业大有可为,除了传统的制茶,还可以开展香氛、制药等领域的研究。 对于茉莉花茶制茶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成忠来说,对茉莉花茶发展前景的信心来自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一行业,传承茉莉花茶制茶工艺。“我的儿子也从事这行,他也是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继承衣钵,就为这个行业注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鲜血液。” 记者从福州市农业局了解到,下阶段福州市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用好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加快福州茉莉花茶向二、三产业延伸融合,发展保护好“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争取在2022年将福州茉莉花产值提升至60亿元。 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徐佳婕绘画作品《福州情怀》 一笔一画书乡情 彩笔点点绘乡景 第三届“印象·福州”大赛获奖者话家乡 东南网11月3日讯(本网记者 余雪林) “那天在获奖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我真是吓了一跳,因为参赛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拿奖,感觉又惊又喜!”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裔少年徐佳婕对记者表达了自己获得第三届“印象·福州”大赛书画、征文、摄影、华语演讲大赛绘画组特等奖的心情。她说:“我希望在作品中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福州古城。最重要的是,我想让大家知道,福州是一个藏有故事,值得大家去探索的城市。” 在徐佳婕看来,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人情味非常浓厚。因此,在绘画作品《福州情怀》中,她将绘画主题定位于“福州的人情味”,整体画面选用了对比构图,将古代与现代的福州同时表现出来,并且在画面中融入了许多福州特有的元素,例如面线、高塔等。 大赛书法组特等奖作品《题福州与春亭》的小作者陈心怡也表示,很高兴能获此殊荣。来自马来西亚吉打州的华裔少年陈心怡今年15岁,从9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有6年了。“祖籍福建的我,虽然从没到过福州,但却对那里有着憧憬和喜爱。山势嵯峨且怪石林立的乌山、典雅大气的乌塔和白塔、历史悠久的三坊七巷、中国九大名楼之一的镇海楼、美味诱人的福州小吃……无不吸引着我,有机会定要去探索那片山明水秀的土地。此次书法作品选择了《题福州与春亭》这首诗,也是因为被诗中描写的唯美景象所触动,想到福州一游的想法更为强烈,可惜现下情况不允许,只好借文字抒发自己对福州风景、文化、美食的向往。”陈心怡说。 第三届“印象·福州”大赛书画、征文、摄影、华语演讲大赛于9月28日揭晓比赛结果,共有255件作品、17位指导老师、34家组织单位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