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竹制品行业:竹里淘金 各显其能
2017-02-20 09:11: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
记者在其中一个车间看到,机器快速地在竹签两面烙印上“炭火烧”字样。这些用来串肉的竹签做工精美,每一根都像一件工艺品。“从毛竹变成这样一根竹签,它经过了几十道工序,接下来还有分选、杀菌、消毒等十几道,它还有20%的概率因为毛刺、斑点、弯曲强度不达标、字体色差等瑕疵被淘汰掉”,江益民说,“我们用工匠精神做好一根竹签,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成立于2004年的正华公司,曾经也像很多竹制品企业一样,产品有筷子、菜板、竹炭、寿司卷等多达几百款,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利润微薄,企业抗风险能力低。2007年,正华公司开始出现亏损。2008年,在一位日本友人的劝说下,江益民毅然转型,将产品“砍”到只剩3类。也是从那时起,他向日本优秀企业学习工匠精神,把精力集中于提高产品质量上。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正华公司舍得花钱。江益民拿出一根约1.2米长、6毫米粗细的毛竹圆棒给记者看,“一般企业生产这样一根圆棒的成本是7分钱,而我花了1角7分钱。”日本客户的卫生要求高,正华公司每年支付约300万元,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和福州的基地,使用伽马射线对产品进行消毒杀菌。 对品质的严格要求,让正华公司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江益民讲了个故事。前几年,日本某企业向天津某牛肉制品企业下了几千万元的订单,同时指定,必须配套使用正华公司的竹签。天津企业感到正华的竹签比较贵,就换成了其他企业的竹签。日本企业竟因此终止了与天津企业的合作。 江益民说:“我多次公开承认,我的产品比别人的贵,但我有贵的资本,企业第一重要的是质量,价格就好谈了。”现在,正华公司开上了扩大产能的快车道,不仅在省内外十多个毛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了原料加工分厂,还在俄罗斯鄂木斯克州鄂木斯克州市成立了分公司。 从成品回归原料 一块土黄色的鞋底,闻起来竟有淡淡的竹香味,14日,记者在武夷山市宏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看到了新奇的东西。把这块鞋底拿在手里,无论怎么弯折、揉捏,看起来与普通塑料鞋底无异。公司总经理孟俊杰告诉我们,这块鞋底是用竹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其中竹纤维含量约为一半,添加的其他辅料,也都是可降解材料。 “竹纤维是我们用本地竹制品企业下脚料竹粉制作的,根据不同的环保要求或卫生等级,我们还可以把辅料改成面粉等。”孟俊杰展示了一块黑色电脑外壳,去年,某国际知名电器品牌的代工厂使用宏远公司的竹纤维复合材料,开始批量生产这种外壳。他说,竹纤维复合材料的耐热、耐冲击性能,使之可以替代ABS工程塑料。不仅如此,宏远公司竹纤维复合材料已被客户用于制造椅子、脸盆、食物容器等各类生活用品,可替代TPU、TPR等塑料材料,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生产,还能全部降解或回收利用 此前,宏远公司是一家普通的竹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小家具,2015年产值为4000万元,2016年产值下降了一半。全部产品依靠出口的宏远公司,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面临抉择。 2015年开始,宏远公司与台湾企业合作研发了竹纤维复合材料技术,2016年6月份在武夷山市投产。2016年下半年,宏远公司不急于开拓市场,而是把原料提供给不同的客户,让他们去生产不同类别的产品,进行检测,不断调整配方,使竹纤维复合材料满足各类需求。 现在,各行各业的客户向宏远公司反馈回来,竹纤维复合材料颗粒可以直接在以塑料为原料的生产线上使用,无需更换设备,且生产成本比纯塑料更低。武夷山市林业局产业股股长连东红认为,随着人们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的提升,使用毛竹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会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而可降解、可回收利用的特性,将为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各地订单纷至沓来,正月初五,宏远公司就开工生产了。孟俊杰预计,今年仅竹纤维复合材料这一项产值就能达到1.2亿元,明年计划做到3亿元。在闽北,一般竹制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思路是生产高端家具,而宏远公司逆向思维,从复杂成品回归基础原料,真正吃透一根竹子,开拓出了一个新市场。 |
相关阅读:
- [ 12-08]三明出台“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 三明尤溪一竹制品厂凌晨起火
- [ 12-08]三明尤溪一竹制品厂凌晨起火 现场火势猛烈
- [ 01-26]邵武市竹制品行业协会召开全体理事春节座谈会
- [ 12-26]武夷山竹制品厂失火 百袋竹制品被大火吞噬
- [ 09-02]闽北山区一家竹制品公司:工人不增加,产能增一倍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