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唐卡漆画:从尝试到接受,闽昌文化交融开出花

2021-06-15 17:43:4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郑晓丹
随着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雪域之光——中国唐卡漆画创新实践成果展”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在福州三坊七巷。

东南网6月15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 郭晓楷 黄智超)随着,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雪域之光——中国唐卡漆画创新实践成果展”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在福州三坊七巷。

唐卡,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漆画,始于脱胎漆器,唯一一种以绘画材料命名的绘画形式。两种千年的传承,两个地区的“非遗”代表,如何跨越空间的障碍,成为闽昌文化交融的代表作——唐卡漆画,一切始于一次特殊的“过敏”之旅。

和“过敏”较真的唐卡画师

2018年,仁青朗加第一次到福建厦门。出身唐卡世家的他,厦门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从未见过的海,以及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成员口中的“漆画”。从农民漆画的初识,到惠安女系列漆画的震撼,仁青郎加看到了唐卡新的可能。

“一开始,家里老一辈是不理解的。”仁青朗加是第一批参加唐卡漆画培训班的学员,他原以为自身的家族优势,可以更好地创新,但换来的却是质疑。在老一辈看来,传统唐卡已经有一定发展潜力,漆画对于他们而言,是全新的画种,两种融合的未知性太大。但,他还是想试一试。

漆画的创作材料是天然大漆,对于传统的漆画师而言,过敏是绕不过去的难题,对仁青朗加而言,更是巨大挑战。频繁接触大漆,仁青郎加过敏了,双手都肿得关节无法弯曲,脸也不同程度的红肿。可他还是坚持和“过敏”较劲,漆画中的白色是用蛋壳拼贴呈现的,仁青朗加在绘制唐卡漆画时,在拼贴蛋壳的同时,还独创碎蛋壳之间的纹路。经过一期培训班的完整训练,他完成了首幅唐卡漆画作品《指路小尊者》,让唐卡漆画成为现实。

何肃先在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 东南网记者黄智超 摄.JPG

何肃先在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 东南网记者黄智超 摄

漆画让唐卡有了新的可能

“一开始,唐卡导师不愿放学生来学唐卡漆画。”福建省艺术馆艺术创作部副主任、现昌都市文化局非遗办副主任何肃先表示,由于传统唐卡订单堆积,加上唐卡创作周期较长,如果中途让唐卡画师转学漆画,会让唐卡订单交付出现延期。但是,为了快速推广唐卡漆画项目,培训班学员必须为相对成熟的唐卡画师,因此学员招募成为在唐卡漆画培训班初期推广亟需解决的困局。

但是,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还是积极推动项目,通过学员补齐的方式,让成熟的唐卡画师能够抽身学习漆画。最终,第一批学员的成果通过画展的方式呈现,传统唐卡的导师、资深画师都到现场观展,近距离感受唐卡创新的魅力以及艺术上的震撼。

第一批仁青朗加们的成功,让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看到了希望。2019年,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按照中组部开展“小组团”援藏工作的要求,同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艺术馆和昌都市文化局组建“唐卡漆画文化产业小组团”,成功地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的福建农民漆画的艺术精准扶贫模式推广到昌都。

目前,由于培训班的持续开办,已经成功培育唐卡漆画复合型人才百余名,不少像仁青朗加这样的初期学员还成为了培训班的当地导师。唐卡漆画的美展也走出了昌都,扩展至沿海地区。

仁青朗加在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 东南网记者黄智超 摄.JPG

仁青朗加在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 东南网记者黄智超 摄

唐卡漆画助力藏族文化走出去

来自西藏昌都的其美平措,14岁开始学习唐卡,20岁开始转学唐卡漆画。学满一年唐卡漆画的他,带来了他的个人创作的唐卡漆画,并与福建当地的漆画艺术家进行现场交流。

第一次从高原地区来到东海之滨的福州,尽管其美平措出现了“醉氧”的状态,但他更醉心于唐卡漆画。“唐卡漆画神奇,贝壳、蛋壳、石片、木片等,我们都没有尝试过的材料,都被用在了画里。”他说。

从最开始的不敢尝试,到如今唐卡的各大画派都加入到唐卡漆画的行列,这其中的变化让何肃先兴奋。他表示,未来他们将根据各大画派的特点,让漆画更好地融入呈现,让唐卡具有艺术收藏性、可触摸性和多层次感。“传统唐卡的材质在我们南方完好保存比较困难,但是现在唐卡漆画就可以实现了。”他说。

而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唐卡漆画让原本是“请”一幅的唐卡,变成了收藏价值的作品。“我的每次展览,都有收藏家来询问价格。”仁青朗加发现了唐卡漆画的经济潜力,现他正筹备工作室,集中展现唐卡漆画成果,并逐步探索将其他臧文化符号,如串珠等加入漆元素,让闽昌文化相融激发出更多的潜能。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